中醫是不是就是大數據?

能不能說中醫是一種古人基於大數據分析而形成的療法?

【相關問題】

1.中醫的科學性能否用近些年新興的系統論、複雜性科學與非線性科學加以解釋?- 醫學

2.為何現代醫學總是強調新葯的研發,而很少提及如何巧妙地動用人體的自愈機制治療疾病? - 科學

3.如何評價苗東升的學術著作《從複雜性科學看中醫——發現中醫的科學性》? - 醫學


每次說到大數據,我就會想到這張圖

(對,我就是來抖機靈的)


首先要看你如何理解大數據:

大數據(big data),指無法在一定時間範圍內用常規軟體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來適應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來源於《百度百科》

有本書《大數據時代》,中提到一點,大數據和往常的數據有一個重要區別:並不對數據進行篩選,而是對所有的數據進行處理。

而中醫是對經驗的總結,是對數據和經驗的不完全歸納。

典型例子就像樓上揣家良所說的。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耕經濟,其思維,認識方式更多源於經驗。

所以,嚴格來講,中醫不屬於大數據,更別談大數據分析。

但有共同的特徵:都處理了數據,進行了一定的分析。

比如:藥物分為不同的性質,之間的搭配,不同的病症,輕重不同,配方都會有細微的不同。

但是,中醫對數據的處理不可能像現在的機器一樣對大數據進行更深層次的處理。

再一點:數據本身是客觀的,處理時也會是客觀的,所以,經常會得出不符合人常理的結論。

首先中醫是非常辯證,主觀的東西。雖然對也是對客觀的事實和現象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也具有客觀性,但是由於個人的主觀因素,會使客觀結論具有很大的主觀性。

所以,兩者具有本質上的差別。


把中醫全集合起來看一種病,一百個大夫能開出一百零一個藥方。


不是。或者說,至少治療的部分不能是。大數據有一個很有趣的特徵就是忽視因果性,只找相關性。換言之,面對浩如煙海的輸入,我們並不感興趣這些輸入如何,亦或能不能改變我們想要的輸出,我們只希望這些輸入能夠提供一個良好的檢測輸出如何改變的手段。舉個例子,假設這個世界上沒有溫度計,我們通過某一地區的人群衣著暴露程度,海灘擁擠程度,冰激凌與冰鎮飲料消費量,以及特定房屋在該地區的位置,造出了一個大數據溫度計,能通過刻度來判斷該房間的溫度,但顯然,使得如果你想改變房間里溫度,改變以上任何一項都是沒有用的,還是裝個空調吧。再回到醫療本身,治療本身一定要具有因果性才行。只有吃了某顆草肚子不疼了這種相關性是不足信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藥物要過安慰劑測試的原因。

最後說結論,拿大數據的思路做治療本身就是不足信的(做診斷可能是可行的)。


是是是,中醫是大數據,彩票是大數據,算命也是大數據。你們信微博,信票圈,信傳說,就是不信科學。


中醫是不是大數據?

是吧。

因為確切的說,到現在我都不知道大數據的定義是什麼,只見得漫天炒作,不見得有什麼統一的公認的理論基礎。中醫你別管對不對,起碼人家有一套基礎說法,起碼可以流傳兩千年。請問在虛擬現實方興未艾的如今,大數據的熱潮能持續到 2020 年么?

就拿自然語言處理(NLP/CC)來說,大家都知道現在 LSTM 大行其道,深度學習熱火中燒;五年前呢?LDA 一統江湖,話題模型是不敗神話。再往前呢?統計方法、邏輯方法都各自佔據過大家視野的主流。看看這個趨勢,我覺得再過五年,大家鐵定會換一個新寵追捧。不然,請問深度學習的明天,為什麼不是話題模型的今天?再請問還有一套理論的深度學習都能過氣,為什麼基本上各說各話嘴炮漫天的大數據卻可以長存?我不是唱衰大數據,是大數據自己難以立足。

古代人,現代人都不傻,東西沒用,誰會薪火相傳。

中醫可能不如西醫高明,但其就兩千年的實踐檢驗來說,在很大意義上是要強於誕生不過十年的大數據的。所以,我認為中醫最好是大數據。因為這樣既打開了中醫現代化的大門,又同時會促進大數據的學科化,這是兩者互利長足發展的機會。今天,沒有現代化的中醫,會被你們黑出翔;同樣,明天,沒有學科化的大數據,遲早會過氣。


大數據什麼的我並不太懂,

不過中醫可以說是用數據堆出來的。

我們從神農嘗百草開始看。

最早沒有中醫,也沒有中藥。

人得了病就亂吃一通。

某日ABCD四個人得了同一種病X,

有人拿來abcd四種草藥,分別給這四個人吃

A吃a死了

B吃b死了

C吃c好了!

D吃d死了

於是就有一條有效數據被記錄:c葯對X病有效。

當然一條數據可能是個例,可能是自愈……

然後以後有人得了X病我再用abcd這四種葯去試

……abd又死了,c又活了……

當更多的被治癒的C被記錄之後,數據證據表明c葯有可能對X病有效。

於是c葯的功效就被記錄。

這個好像也可以叫做倖存者偏差的積累。

累積了上千年。

但是有的人觀察後得出結論,不是所有的人得了X病都能用c葯治好,有的人吃了c最後也死了,為什麼?

然後人們開始分析疾病,有的人得了X病的表現是X0,另一些人得了X病的表現是X1

而c葯僅對X0證型的患者有效。

於是開始出現了證型的分別。

那麼就需要有人來辨別你得了X病之後所表現的證型是哪種~辯證。

並且對證(X0)下藥(c)。

數據累積→建立模型→模型分析→預測結果。

我不是搞程序或者數學邏輯的,大體就是這個意思了。


說起古人,古代老中醫保守得厲害,同行傾軋的現象挺普遍。不要說有意識的搞大數據,即便是能坦誠無私地分享成果,也不至於古典醫藥書籍『』錯誤百出『』、許多前人經驗永遠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今天,傳統中醫落後得如此難看,和自私保守、打開門詆毀同行、關上門自我神化關係特大,許多傳統老中醫的做派,比如有名的踏薛掃葉,恰恰是和大數據精神背道而馳的。

現代中醫比古代進步太多了,至少可以辦雜誌搞研究,討論問題,舉辦現代式的學堂批量培養人才,期待它能做得更好吧。別言必稱古了,古不如今,真搞大數據,你會發現扁鵲華佗在今天啥都不是。


確切地說,中醫不算大數據。

中醫講究的是望聞問切,而大數據講究的以數據說話。

舉個例子,中醫把脈,恭喜樓主,你有喜啦。但是,樓主其實是個男的,為什麼會有喜脈呢?因為比如生病、激動等,心跳的頻率也有可能和喜脈的頻率是一樣的,所以,把脈下來大腦可能推斷出樓主有喜了。

而大數據是什麼呢?通過檢測樓主的尿液,發現樓主呈現陽性了。

弱陽性:對照線、檢測線都顯色,但檢測線顯色弱於對照線,表示可能懷孕,;陽 性:對照線、檢測線都顯色,檢測線顯色明顯清晰,表示已經懷孕;強陽性:對照線、檢測線都顯色,但檢測線顯色強於對照線,表示懷孕一段時間;

這就有講究了,多少數據值試紙會變啊,變多少才算是有喜啊,顏色深淺啊,有喜多久啊!這些數據綜合起來,大概確定樓主是不是真的有喜了,但是弱陽性的話,有可能就不是哦!這時候,通過血液再檢測,然後巴拉巴拉一堆數據。確定樓主不是有喜才呈現弱陽性,而是昨天晚上有點上火。

例子不太會舉啊,但是大概是這個意思,樓主別見怪。不是說中醫不準,而是通過感覺來感知的,誤差還是比較大,而通過電腦算的,準確性當然比較高啦。

所以,沒必要什麼事情都和大數據扯上關係,說不定過今年,新的名詞又會出現的。就像去年非常火的互聯網+,今年你還聽得見嗎?對大數據或釣魚感興趣的,歡迎加我微信:luobotv


中醫就是建立在中國傳統學術諸如陰陽五行的理論基礎上的。

黃帝內經據考證成形於漢朝時期,而陰陽理論早在周文王時候就已經有了,所謂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易是什麼就是六個爻,每一個爻有四種可能狀態,即少陰少陽,老陰老陽狀態。

其實周文王的周易還是所謂的後天八卦,而所謂的先天八卦據說是伏羲創立的,叫做伏羲八卦。

也就是說陰陽思想比其中醫的傳統典籍黃帝內經早了不知道多少千年。

五行理論也成形很早,至少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有五行家。

陰陽五行理論也廣泛的用於中國的軍事學---兵法,用於中國的政治學,諸如宰相的職能被認為要善於調陰陽云云。

古代的理論過了很多千年以後才發現其先進性並不是孤例,例如歐洲的文藝復興,所謂文藝復興不過是歐洲經過中世紀的黑暗以後重新發現古希臘的文化。

古希臘的文化和中國的先秦文化是基本上同時期的,可以說西方有璀璨的古希臘文化,東方有燦爛的先秦文化,兩者都是公元前三四世紀開始的一個文明的高潮的體現。

問題在於古希臘文化在文藝復興時期被重新發現,那麼先秦文化呢,什麼時候能夠被重新發現?

個人認為對先秦文化的重新發現的時代馬上就要到來了。

如果沒有陰陽理論,那麼最基本的中醫八綱辯證中的陰陽辯證就無從說起,到底是陰虛還是陽虛?

當然了題主所問的大數據確實可以是中醫現代化的一個方向,我個人此前也提出過一個用大數據研究脈象,從而將需要高超技藝的脈象診斷通過計算機輔助分析變成一個不需要太多技巧不需要太多時間學習實踐的診斷方法。


出處見右下角水印。


如果所有中醫大腦聯網,參加治療的患者也聯網,那豈止是大數據,簡直就是黑科技。

現在,現在連數據都沒有吧…


中醫並不是大數據。只是循證醫學!

大數據簡單點,就是給大家一人一個監視器。你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都在裡面。

比如你在內分泌看過病,又去皮膚科看病了,這兩者可能有聯繫,可能沒有聯繫。

但是最後從10w個內分泌看病的人中間,發現有1w有同一種皮膚病,這是線索。再用統計分析,證實兩者的聯繫。

所有的記錄,都是隨時發生,不是特意設置的。所有的條件限制都是後期加入的。在數據收集期是無門檻的。這才是大數據。

我不專業,個人理解。你能聽懂就點個贊!


經驗就是大數據。所以所有跟經驗有關的都可以說是大數據。


可能更像模式識別


有人說中醫是用數據堆出來的…

我想到一件事有一次我問我媽 你的車上次什麼時候保養的?

我媽告訴我,你去看副駕抽屜里有個本子,我都記下來了

我拿出本子一看,上面最後一條寫的是 "黃殼 190"

確實,這也算數據,只是…


不是大數據 大數據是經驗主義的產物 中醫是理性主義的 中醫的研究方法來自直接體驗的內觀 所以中醫一代不如一代


我覺得可以,既然連圍棋都能贏了,中醫也應該可以數據化,只是這個大數據的樣本可能要非常非常的多,但我還是有信心在未來一百年內可以看到的。如果中醫能數據化的話,真的是造福人類了。


明顯不是,葯追求確定性,因果。而大數據是概率,相關性。


中醫應該是遺傳演算法吧,不斷試錯得出最優解


推薦閱讀:

新浪微博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微博管理應用?
網站分析的方法有哪幾種?
如何提高 iTunes Connect 中「App Store 查看次數」?
如何分析零售數據?
知乎的用戶流失很嚴重嗎?

TAG:中醫 | 數據分析 | 中藥 | 生物學 | 大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