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證非全日制碩士的缺點在哪裡?

指的是不發派遣證的非全日制雙證碩士。

類似於哪些銀行只要全日制,上海落戶就不能用應屆生評分,國考省考會不會受限制?


謝邀。然而這個問題問的好像有點不是時候吧。關於【非全日制】的正式明確,文件是2016年9月,也就是幾個月之前才下發的,應該是從2017年這一批錄取的研究生才開始正式實施。考慮到大多數非全可能都是兩年制,那麼手上拿著【非全日制】學歷的畢業生,最快也要2019年夏秋時節才能與大家見面。至於那時如何,以後如何,都還是未知數。所以現在討論非全,並且上來就是討論【缺點】而不是【優劣】,只能說,可討論的東西不多並且本身題主和問題就帶著偏見去看待這件事。而現在在討論的,包括樓上有提到的,都是民間俗稱的【在職雙證】。雖然是在職取得,但證書是【全日制】的。與非全有本質上的不同。

關於非全,最近有兩個回答,我轉過來。裡面包含了一些我對非全的認識:

如今在職全日制研究生的通道已經關閉,還有其他方法可以在職取得全日制學歷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關於2017在職研究生政策?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總的來說,我個人覺得,短期內,也就是在2025年之前,可能還是有它的缺點的。一方面是考分和錄取難度決定含金量,而非全的含金量在這個角度是一定低於同校同專業的全日制的。含金量低了,自然社會認可度就低了,因此學歷就【不值錢】了甚至【不被民間認可】了。加上國內普遍對上學讀書的固定認知——上學讀書就要在學校里上課學習——導致非全更像是參加培訓而不是進行教育。一方面是認知偏差,另一方面也是認知普及度。(有多少人還覺得讀博士都是快三十歲還在上學讀書的書獃子吶。這種感覺。)

但改革往往是個長期的事。非全未必就一定走下坡路成為在職黨刷證的東西。畢竟對於很多實用性專業來說,理論知識的豐富並不一定代表更強的能力,而更多的實際經驗往往更受青睞。全日制往往代表了更強的學習能力,更紮實的理論功底;而非全日制則代表了更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甚至是更好的工作溝通能力及交際能力等。兩者進行區分,用人單位自有取捨。從長遠的角度看,這是一件好事,甚至會改變人們對學歷的盲從,從而真正重視工作技能的培養。

所以,還是要靠時間去檢驗。


親身經歷是,銀行你無法參加校園招聘,因為人家要就業報到證。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可以考,因為他們並不必須要就業報到證,只要調檔函有就行。

再進一步解釋一下,從源頭上來說明一下為什麼銀行要就業報到證,而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大部分不需要:因為銀行人家招人就是走的「校園招聘」渠道,也就是說,必須要應屆生,所以要就業報到證。而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除非聲明要應屆畢業生,否則就不是必須要就業報到證。被錄用了,走調動手續即可(就是理論上從人才交流中心調動到你考上去的單位)。


感覺最核心的缺點就是目前政策尚未明確非全日制研究生畢業是否具備校招資格。但是有許多學校承諾會參與派遣。(我的理解是參與派遣就是具備校招資格,不知道對不對?)

因此非全是存在政策風險的。

倘若具備了校招資格,那麼非全基本就等同於全日制研究生的待遇了。畢業後銀行、國企、公務員必然會一視同仁,因為政策已經說了學歷學位具備同等法律效力。這些體制內的單位是最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政策的了好嘛。

至於什麼學費、住宿、檔案之類的,與非全是否具備校招資格比起來,不值一提。校招資格決定了你這個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否會對你帶來切身利益。

至於一些理想主義者,鼓吹非全日制會帶給你更好的平台、學習的機會巴拉巴拉的,我特娘的讀非全的錢去哪學不了習,找不到個好平台,為啥我選擇去讀研?

有人說讀非全日制研究生畢業還能應屆生的思維去看待工作問題是不對的。我特娘的如果可以憑藉自身工作經驗直接跳槽、升職、加薪我費勁扒拉的參加全國統考跟應屆大學生們一起考試、一起排名、一起複試圖個啥?

有人說讀研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學歷。我想問學歷是個蛋蛋,能吃嗎?

所以,歸結一句話,非全的缺點就是研究生最核心的利益——是否具備校招資格,是否能夠通過校招進入大型國企、央企、銀行,這些目前都尚未有明確的政策給出一個說法。而全日制研究生不存在任何校招資格的疑惑。


全文引述自: 你怎麼看待第一屆(2017)非全日制研究生分數線和全日制統一划線? - 回答: http://zhihu.com/question/56579408/answer/150532513

更多評論請見原文

1、

看看微博,某些非全日制考生的思維是:

「因為我在職我不容易」; 「因為我只複習了2個月」; 「因為……所以我要求; 分數線比全日制低超大一截; 畢業證和全日制畢業證一樣; 學費一樣,有住宿,有派遣證……」

最後簡歷上比全日制研究生多出2-3年工作經驗。

我很想問一下:

「複習2,3個月低分進名校+雙證+2-3年工作經驗」,這難道就公平了?

微博評論里有這些觀點的,俯拾即是

2、

有兩種觀點在微博上很有市場: (1)「統一划線」不公平 (2)全日制調劑會影響非全日制錄取

關於第一點,統一划線,說實話,如果非全日制研究生分開劃線,從現在34所公布的情況來看,分開劃線註定是劃一個超低的線(從目前非全日制考生的考分來看)。

更深入地來看,所謂的統一划線其實並不統一,那只是「表面的統一」

全日制是存在複試差額比這個概念的。例如複試差額比1:1.3,即130人進複試(達到複試分數線)最後錄100人。

自主劃線的34所都是名校,競爭本就激烈。全日制研究生專業即便複試線只划到300分,真實情況也許就是有100個人達到複試線,最後只錄取20人,而這20人都是370、380分。

以武漢大學國際軟體學院為例,學碩全日制12個名額,專碩全日制39個名額,非全日制260個名額,官方劃的專碩複試線為275,可實際上全日制專碩第39人392分,學院已經發郵件給391分及以下的同學鼓勵調劑到非全日制。

非全日制招生名額遠大於全日制(往往是2-3倍),上線又只有個別幾個人,在第一志願優先的前提下,幾乎不存在複試差額比(有也極小)

以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為例,全日制學碩34個名額,全日制專碩84個名額,而非全日制專碩300個名額!

所以說,就算是「統一划線」,兩者的入學門檻依舊存在不小的差距。

說統一划線,其實是轉移了矛盾。

關於第二點,調劑。全日制調劑到非全日制,也是非全日制第一志願優先,並沒有影響到非全日制考生的實際錄取(可能有,但也很小)。

3、

我是覺得,不管什麼問題,不能過於「以自己為中心畫圓」--對自己有利的全無視,對自己不利的就叫囂不公平,成天一種「我弱我有理」的心態想把兩邊便宜佔盡。

在職考研是很辛苦,納入統考後入學門檻也確實提高了,但是只需周末上課就可以拿兩個證,工作經驗也在繼續積累(畢業後可是雙證+2-3年工作經驗)。比起付出,回報已經足夠大了。

全日制讀研,從備考層面來說,要考985,除了保研黨和本校黨,大部分都是靠著二戰三戰考上,讀研還要耗去2-3年,在【工作經驗】上比非全日制讀研少了3-5年不等。當非全日制研究生有雙證+3-5年工作經驗,已經做著主管或者經理職位的時候,同期的全日制研究生才剛剛畢業,從助理做起。

4、

這裡面還有個不容忽視的差距因素,叫風險成本。

非全日制沒考上的風險成本比全日制要低得多,因為全日制的是以「年」為計的投入複習,少則1年(哪怕是大四,本可實習的階段),多則2-3年甚至更多,在此期間的工作經驗積攢為0(除了極少數在職複習全日制的)。

而非全日制即便沒考上,在【工作經驗】這一塊的積攢仍舊有。

在實際求職過程中,在招聘網站上的個人簡歷,全日制研究生比非全日制研究生少了幾年工作經驗,用人單位在招聘網站後台查看同一批應聘者簡歷時,按工作經驗一排序,前者要吃虧的多得多(目前絕大多數招聘網站並沒有對簡歷區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當然了這屬於另外一個話題範疇)

5、

教育部的政策還是照顧了各方利益的。提高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入學門檻,並頒發雙證(比以前單證含金量要高不少)。同時在畢業證上實事求是地註明學習方式(非全日制),也一定程度上地照顧了全日制研究生的情緒。

總的來說,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最大優勢在於:可以回歸校園讀書提升一下自己,拿到雙證並且不影響自己【工作經驗】的積累。非全日制文憑的含金量在提升,入學門檻有所提升也是應該的,不是嗎?

------2017年3月13日更新------

一下子收到這個問題下最多票數的贊,看來知乎還是一個三觀很正的地方,感謝大家。

個人也感慨,JYB第一年的改革決心確實很堅定(至少在國家線還沒出來的今天來看,希望不要被打臉^-^)

我個人和很多今年的非全日制考生也有交流(包括在昨晚,和一個微博上的非全日制考生意見領袖從晚上十一點半討論到凌晨三點),感到這次改革總體方向是好的,對於第一屆考生來說,可能有些太突然,沒有緩衝力度。

但一個巴掌拍不響。

我記得,JYB從14年就開始發文明確16年在職聯考納入統考,給了兩年緩衝期。

很多人抱著「會分開劃線」的幻想在準備,更多的人是臨時起意要考研,報了名,匆匆忙忙上了考場,後來發現統一划線,於是上微博罵JYB罵招生單位。

但我同時也觀察到一個現象,在15,16年的改革兩年過渡期,也有很多人在微博上說要趕上最後一班車於是努力複習,也有很多人加入到17年的考研複習大軍中。翻看他們的微博,都是勵志的轉載、勝利的宣言和分享的平日複習的艱辛和喜悅

我不知道他們最後考的都怎麼樣,但我覺得總歸不會太差,至少比今天在微博上、在各角落裡怨聲載道的人們要強。

其實這也是我全文中最想說的一點: 沒有任何成功是有真正的捷徑可走的

還有不得不澄清一點,我本身是支持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發展的,我自身也有在三五年後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計劃,MBA,目前還沒確定。

前幾天剛剛撿起英語,每天看15分鐘。不管以後要不要考,英語總歸是用得上。即便是奔向而立之年的我,還是如此天真地相信:

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

全文引述自: 你怎麼看待第一屆(2017)非全日制研究生分數線和全日制統一划線? - 回答: http://zhihu.com/question/56579408/answer/150532513

更多評論請見原文


全日制沒考上m,調劑非全日制了。等我非全日制畢業寫下個人經歷


本身就是個偽命題或者矛盾。。非全日制是給有工作經驗的人。那高校還允許全日制調劑到非全日制是怎麼回事?


非全日制雙證碩士研究生也有派遣證啊,並且可以根據當地的政策落戶北上廣深。在教育部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於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之後,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一樣都是雙證,都有派遣證。如果說非全日制缺點的話,我覺得應該是學習壓力相對全日制學生會比較大,因為非全日制研究生只有周末兩天時間上課,平時工作壓力又比較大,所以,這是非全日制的一個缺點,其餘的貌似並沒有太大區別。


就我們單位而言,在薪酬與晉陞方面只接受第一學歷,也就是全日制學歷,不過如果你選擇非全日制碩士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知識水準的話,我個人認為,純屬騙自己


謝邀,這兩天正忙著同濟大學MBA2017年度上海第二批的提前批面試組織工作。工作空閑當中寫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下只探討研究生教育)。嫌太長的可以直接看結論。

首先有朋友已經科普過大家了。雙證非全日制是2016年9月教育部出的政策。2017年入學(注意是入學不是畢業)的在職雙證的研究生在畢業的時候畢業證上會註明在職學習。

另外再科普一下另外一個冷知識,應該有朋友不清楚的。其實雙證碩士除了在職與全日制之分,還有另外一個區別,就是定向和非定向。想要落戶的朋友要關注一下,只有全日制雙證非定向的碩士才能參加落戶打分,所以有落戶需求的朋友一定要查清楚你要報考的學校這個專業是否是非定向的。

那麼我們切入正題,雙證非全日制碩士的缺點在哪?根據題主的描述,我這裡先談一下雙證非全日制碩士和雙證全日制碩士比有哪些缺點。根據題主寫的內容,題主應該知曉這次改革會帶來幾個直觀的影響:在職雙證碩士沒有報到證,1.不能參加研究生畢業落戶打分;2.不能以應屆生身份參加校園招聘;3.不能以應屆生身份參加國考省考(具體非應屆生是否能參加國考省考這個本人保留意見,不清楚我就不亂講了)。這麼看下來如果有落戶和想走校招需求的同學我建議就不要考慮考雙證非全日制碩士了。

那麼問題來了,教育部在文件中明確指出了三點:第一點,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錄取要求一致。第二點,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同一質量標準一致(在讀期間/畢業要求一致)。第三點,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實行相同的考試招生政策和培養標準,其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基本上關注考研這塊的朋友都能看名白這簡直就是個笑話。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學生生源(受眾群體)就不一樣。簡單說就兩類,一個是應屆生,基本上就是大學剛畢業或者即將大學畢業的學生;還有一個就是工作一些年的準備再讀個碩士的職場人士。按政策第一點來講:拼分數,後者拼不過前者。拼學費和工作經驗,前者拼不過後者。要求一樣,但又不在一起上課。那麼政策的第二點:課程怎麼設置?要上一樣的課,畢業論文也都第一個要求。簡直不可能嘛!你讓從業很多年的職場人去學理論?有用嗎?有意義嗎?!或者說你讓大學剛畢業的人去分析案例?分析啥?簡直就是鬧笑話的。畢業論文更是不可能要求一樣。寫實證的職場人寫不來,寫案例分析相對應的大學應屆畢業生也寫不來。第三點政策就更是笑話,畢業證書印的都不一樣你和我說有同等法律地位和同等效力……

嫌太長的可以直接看這裡:所以我們不能單單從考生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從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現在我-黨取消單證GCT,開始整EMBA(業內的都懂),無非就是想整頓教育行業。影響最大的就是專業學位教育。大家也知道我-黨的作風:一刀切。現在只是第一步試水。後續肯定還有跟進的政策。未來的事情誰都不好講。也有其他回答說了,短時間內,政策不明朗是對這次改革的最大風險。人生苦短,對於剛畢業來說的同學我個人建議就是跟著機會走!我沒猜錯的話題主應該是糾結於申請在職的MPAcc還是全日制的MPAcc。其實很簡單一個道理。對於正在糾結的同學來說,你只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你要落戶打分嗎?本科起點是不是不夠高(本科名氣不大)?如果有一個答案是肯定的,我建議大家就去報全日制(且非定向)的碩士。

第二,你如果想報全日制碩士的話,拼分數的話問問自己的實力夠不夠。不夠的話可以考慮報個學費高點的名校在職雙證碩士(如果學費搞不定的話可以選擇辦個可以付學費的信用卡,貸款只要每個月還幾千,和讀全日制的一分錢收入沒有的同學相比還賺了工作經驗)。

最後,我還是想談談其他的。考研黨應該都知道張雪峰,他有個觀點大概是說考研對於一些人改變命運的機會。這個觀點我不完全同意。這個觀點放在前10年甚至前5年可能是對的。但是放到今天,可以說讀研和改變命運這一主題會原來越遠。時代不一樣了,不是你努力就會有回報的。而且考研和高考不一樣,不要以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你要知道研究生考試還有複試呢。

而且考研也不單單是一個考研的問題,對一些朋友可能還引發出在大城市去留的問題。我的觀點是:人跟著機會走。如果你是應屆生,就去考全日制,沒考上明年去考在職。如果你不是應屆生,如果再去考全日制,你要做好心理準備。2年多的空檔期,等畢業再出來找工作你會吃很大的苦頭!


背景介紹

2017屆考研應屆生,240分壓線進入北大光華複試被刷,現調劑到財政部財科所非全,非定向有派遣證。

目前來看的缺點就是周圍不懂的人太多了,需要費盡心力去解釋,長久以來的在職培訓班陰影揮之不去。

入學之後的缺點很明顯,太累了。因為之前在職都是兩到三年畢業,但是現在非全要和全日制同時畢業,課時一樣,又業餘上課,勢必會累死人的…(只能簽約聘任制工作或者實習)

個人認為人才市場對於非全的接受度有一定的時滯性,不過兩年也許足夠了,畢竟非全開放應屆報考後,對於工作經驗大於天的情況來說,又能掙錢又能學習的選擇很完美。


讀吧。我考中傳全日制專碩,我的分數367比去分數線高了23分。然並卵,今年錄取全日制分數線已經在370以上了。照這個趨勢,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要考研,競爭越來越激烈。非全日制幾乎都是報考全日制的應屆生調劑過去的了。明年非全日制也會很難考,全日制照我這個方向的形式,明年可能380都不一定保險了。今年分數也不是很理想的原因在於政治,我覺得明年很可能我還是不太會政治。而且我覺得二戰的意義在於能否去更好的學校,中傳在我這個方向已經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學校了。二戰只是為了全日制,我覺得意義不大了。不必浪費這一年了,邊工作邊讀書吧。非全現在除了學費住宿跟證書上寫著非全其他完全相同。一開始我也不甘心,但是現實就是這麼殘酷,而且二戰如果考不到足夠好的分數,非全日制的第一志願又滿了沒辦法調劑,那可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了。所以我會選擇非全日制,我們一邊工作一邊學習肯定會累,得到的會更多


苦惱該不該讀非全的大多數還是應屆生吧,針對應屆生情況做一個分析。

以一線城市非全法碩為例,最短兩年畢業(但理論上應適當延長)。學費2+2=4萬,生活費每月2000,共48000. 房租每月2000,共48000. 兩年下來總計136000.

13萬6千起步,你得到的是一個非全日制專碩畢業證學位證(法學專業的同學看到「畢業證」前面的六個字已經無語凝噎了對不對),不能調檔案轉戶口加入就業計劃,在校期間不能保證足夠高質量的學習時間,課業基本功不如全日制紮實;而且 研一你獲得的實習經驗,全日制的同學研二也能有(甚至因為認可度更高獲得更好的實習機會),應屆生讀非全日制的優勢幾乎找不到。結論是:非全改革在倒逼應屆生融入社會,把非全日制名額發展成在職人員的主場,最終成為含金量變高的在職學歷。

如果你的本科學校不錯,考不上全日制還是建議儘早工作。用人單位不傻 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投入度,時間成本的不同投入怎麼可能是同樣產出,畢業證有所區別就說明了一切。以非全文憑換更高的工作起點這條路將會越來越窄。


當年專碩剛出來的時候,大多數人也認為將來畢業認可度不高,甚至考上專碩的學生自己也很悲觀。但是現在專碩比學碩熱門多了。

非全日制會不會跟當年專碩一個情況呢?還是因為畢業證的不同(這點最關鍵)而最後不被承認?

說實話,這屆非全就是小白鼠,到底怎樣要三年後才知道。


區別是雖然統一划線,但是同一所學校的非全日制分數還是低的啊,所以為什麼要求社會統一看待呢


華科非全佔個坑,過兩年來回答


教育產業化的傑作,就是擴招掙錢。為了掩人耳目,分出所謂全日制,非全日制,有啥實質區別?


所以現在沒有找到工作,學校承諾非全有派遣證的應屆生該怎麼辦?迷茫到變形


請同學們想想,兩種情況都能錄取,你會選擇哪個?

5年後我們回來看看,請堅守本心!


目前來看,很多院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學費比較高,最後獲得的碩士學位證書和學歷證書,學歷證書會標註學習方式,這也是與全日制研究生的一個重要的不同點。


我今年報考了浙大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考上了,學校首先就和我們簽訂了定向研究生的培養。協議裡面明確寫了,「乙方畢業後由乙方單位或乙方本人自行解決就業問題,甲方不發放三方協議和就業報到證。」。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上司是好上司,什麼樣的上司是壞上司?

TAG:會計專業碩士 | 研究生就業 | 人力 | 在職碩士 | 國家公務員考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