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陳湯化痰的基礎方,平胃散是燥濕的基礎方,請問燥濕和化痰到底是什麼關係,是不是只是程度的不同?

二陳湯既然能化痰,那麼是不是燥濕的效果也非常好?平胃散燥濕好,那麼化痰的作用怎麼樣呢?總覺得這兩個方子的80%的功效是一樣的,不知道專業人士能否發表下高見指點迷津!


謝邀,勉力答之。

首先簡單談一下什麼是「痰」和「濕」。痰、飲、水、濕都是水液代謝異常的產物。不管是肺的宣發肅降、脾胃的升清降濁或者腎與膀胱的氣化等等哪個過程出了問題,都有可能造成體內水液的瀦留,該排泄出去的水沒出去,留在了體內。如果說正常的人體是個普通的房間,有水液瀦留的人體則更像一個桑拿房。向這個桑拿房裡端上兩盆水,然後開始把盆里的水加熱,這個時候盆里的水就變成了蒸汽,瀰漫在房間中,這個狀態是「濕」。盆里的水隨著加熱蒸發減少,如果水裡有點雜質,或者說乾脆是兩盆泥湯的話,這個時候就能看到盆里的水變的越來越濃稠,這就是「煉液為痰」。水蒸汽碰到冰冷的牆壁,凝結成水珠,這就是「水」。這些水珠從牆上滾落下來,在地面彙集成一大灘,這是「飲」,即「飲得陰氣凝聚而成」,「積水為飲」。再把地面上的「飲」加熱,又會出現蒸發生「濕」、「飲凝為痰」、濕遇冷結為「水」、水聚為「飲」的循環,因此很多時候是痰飲水濕並存的。如果我們把這個循環中的某個變數加以調整,比如說把冰冷的牆壁也進行加熱,那麼就不會存在水蒸汽碰到牆壁凝結的情況,這時就只會有「痰」和「濕」的存在,「水飲」形成的條件沒有了;如果整個房間都冷卻下來,不對盆或者地面加熱,那麼「濕」會慢慢都凝結成「水飲」,這時可能是「痰」、「飲」並存,「濕」不存在。

由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出,「痰」「濕」「水」「飲」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形質略有不同,「水」「飲」是清稀的,「濕」是瀰漫的,「痰」是粘稠的,因此在治療的時候有共通的地方。由這個過程我們也可以看出,要解決痰、飲、水、濕的問題,除了通過加強通風、放吸潮劑等等針對錶面問題的解決方案外,更重要的是不要把最開始的那兩盆水端進去。不然你這邊抽著濕,那邊源源不斷的加著水,痰濕的問題是沒法從根本上解決的。

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下這兩個方子。

二陳湯的組成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生薑、烏梅。

平胃散的組成是: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生薑、大棗。

我不認為這兩個方子的區別在於痰濕的病位。這兩個方子都用到了陳皮、甘草和生薑。陳皮燥濕化痰,理氣行滯;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葯,並緩諸葯之燥性;生薑溫中化痰,在二陳湯中兼制半夏之毒,在平胃散中與大棗相合調和脾胃。不同的葯在於:二陳湯用了半夏、茯苓和烏梅,平胃散用了蒼朮、厚朴和大棗。蒼朮相當於吸潮劑,燥濕作用明顯;厚朴則相當於鼓風機,行氣導滯以化濕。二陳湯治療濕痰明顯時可加蒼朮和厚朴,加強祛濕的力量。茯苓本身有健脾功效,針對源頭解決痰的問題;另外茯苓可以淡滲利濕,相當於把房間的牆壁和地面變成了透水性很好的沙質,水濕迅速滲透,無法聚集生痰。

對於這兩個方子而言,化痰和化濕的區別,主要區別就在於半夏「散結」的功能。對於這一點,江海濤老師的《藥性瑣談》里很形象的進行了說明:

半夏治痰濕表現出的是一種像犁耕地的「分利」作用……相當於把一片濕地用犁耕一下,把它疏鬆開,這片地的濕氣就容易祛除了。我們看二陳湯的組合為什麼好,一堆痰濕黏黏糊糊的,單純用陳皮這種風葯「吹」它,用茯苓這種淡滲葯「耗」它,效率都不高。用半夏這種分利葯先把它耕開,其他兩味葯就容易起作用了。

簡單的說,只是「濕」的情況下,是不需要」散結「來解決問題的;但如果是「痰」的情況下,要把這黏糊糊的東西搞掉,必須要用到半夏「散結」的功能。也因此二陳湯佐用了烏梅,斂肺生津,防止辛燥散結傷了肺氣。在治療濕痰咳嗽時,痰濕明顯時烏梅或可不用;但王綿之老在《方劑學講稿》中特彆強調,在痰祛的差不多時,在祛痰止咳藥中加用烏梅可以「保津液、益肺氣」,「更好的止咳」。

需要注意的是,只能說燥濕和化痰有相通之處,而不能說治內濕和治痰類似。因為痰還可以或嘔或咳從上而出,或用下法從下而出,這些都可以給痰邪以出路,解決問題,不一定要像濕一樣化開來;而治內濕則必須要燥化或是滲利。


病位不同吧。

平胃行氣燥濕,主中焦,利氣機,除濕滯。

二陳肺脾兼治,以肺為主,脾運化不及而生濕,肺宣肅不及而化痰。標本同治。


謝邀 @亮啊亮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弄清楚痰飲和濕邪致病的區別。

廣義的痰飲幾乎覆蓋了體內一切不正常分布的水液體液,而二陳湯基本只針對可咯出的肉眼可見的痰飲。

中醫認為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儲痰之器。這二藏哪一個不對了都會造成痰飲。

二陳湯是宋代局方,宋人用藥有個特點,喜歡按照六氣時運配伍用藥,這二陳是半夏橘紅,中藥原有「六陳」之說,此二者便在其中。

治痰飲不外消法溫法。吐下則就是祛痰了,尤以吐法最為猛烈,也容易傷正。

而二陳湯可稱燥痰方。這兩位君葯一個燥濕一個行氣,一個向上一個向下,陳皮升散,半夏下行散結。後人用基本以陳皮代橘紅或共用之,亦有橘紅燥性強於陳皮之說。

燥性比較強,怎麼辦?加一點烏梅甘草,量都很小,還有茯苓。要祛痰外出,必須要有氣,甘草之意在於此,否則一味燥之而正氣反傷,燥痰停止不出。

二陳湯治療濕痰,是一個基本方。

而平胃散就是治脾胃的基本方了。然而病機又有不同側重,平胃散治的是里濕。

這裡濕會不會有痰?如果硬要說,病人氣機運轉不暢,就容易生痰。本來濕邪就是痰的病因嘛。但是並不能說有濕邪就一定咯痰不止,也許只是口流涎,甚或沒有咳出來痰,要知道腦卒中也是可能是痰阻腦絡的,這個也是痰飲致病,但可不是二陳湯治的那個咳吐可見之痰。中醫病名混雜,一個詞往往有多種意思,這是中醫需要改進的地方,需要思考。

平胃散所治療里濕,針對中焦脾胃有濕邪阻滯,不一定有積滯,不一定和飲食互結,但是有濕邪陰寒的特點,由於阻滯中焦氣機,運轉不利,會有脹滿不舒,飲食和大便的問題。換句話說,這是濕邪影響了中焦脾胃氣機升降之樞的功能,用蒼朮厚朴來燥濕寬中行氣。西醫講胃功能正常要可以容納和排空,其理相同。

平胃散的陳皮也是行氣之功,只是不如蒼朮厚朴力強而已。這幾個葯都是芳香之品,中藥藥性認為芳香之品可以走竄行氣,苦辛溫燥可以將濕祛除,怎麼祛?上面講痰使之吐出,這裡這個就是使之乾燥,叫燥濕,濕邪不困脾了,脾運化功能就正常了。再考慮到脾虛,略用甘草補益,這個意義和二陳湯差不多。

總結一下,兩個方子治臟腑相同,但病機不同,主要的邪氣不同,治法亦不同。二陳湯以治中焦而減少痰飲來源,使人自己將痰咳出,平胃散治胃中濕邪作祟所致諸症,針對的是消化類的問題,主要針對的是氣機運化。雖然都是燥濕的思路,病症和目的都不相同。


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葯多在臟,為氣機運行失常生的痰濕。

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蒼朮可行表,處理外感濕邪。

還是有側重的。


陳皮半夏是化痰濕要葯,蒼朮厚朴是化水濕要葯,水濕證和痰濕證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病,化痰濕的葯不能治水濕證,化水濕的葯不能治痰濕證,痰濕證最明顯的癥狀就是咳嗽痰多,水濕證則是嘔吐泄瀉,所以二陳湯和平胃散其實有著天壤之別


暑假前剛學完方劑,也有相同的問題。沒想到居然真的問出來拉,本來嫌麻煩也沒細想。


個人覺得能夠問這樣的問題,還是由於沒有搞清楚中醫痰與濕的關聯與區別,雖然痰濕常同時提及,本質上還是有所不同,若能認真查閱相關資料,明白痰濕的差異,這個問題就好理解了。感謝


親愛的中醫愛好,我多年學中醫對二陳湯加平胃散用了很多病人,療效好的很,我女兒鼻咽癌放療化療的時候,吐得胃中的東西全吐出來,我就用這湯頭,吃上三天人就輕鬆,效果良好

茯苓20白朮20陳皮15甘草5蒼朮15厚朴15公丁香3貝母10雞失藤50山楂30

具體病情,四枝無力,舌苔白帶黃色,吃什麼或喝口水都吐,不進飲食。脈象快而帶彈性。

喝藥水每天小量多次。


推薦閱讀:

中醫和西醫的分歧在哪裡?
有什麼中藥的原產地不是中國?
中醫治療前有沒有必要明確西醫診斷?
菠蘿油是誰?
青蒿素不溶於水,葛洪原藥方中用水漬取的方式有藥效么?

TAG:中醫 | 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