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不見眾生過?
對大多數眾生不論他們如何都心情平靜,慈悲一片,最親近的朋友或親人反而放不下,起貪嗔痴,心情浮動!請指點!
很多修行人都會犯的一個錯,叫倒果為因。
把結果當作因由,把結論當作論據。不見眾生過不是修行的過程,而是修行的結果。
張三錯了,
我當作看不見——這叫自欺欺人
或者我看見了,也知道錯了,然後告訴自己那不是錯——這叫掩耳盜鈴這叫自娛自樂,這叫愚痴,這叫蠢。而且追問一個問題,那自己算不算眾生?
如果不見眾生過,自然就是自己的錯也可以當作看不見。然後呢?恣意妄為?還是無法無天?!顯然,這是站不住腳的,這都錯了。
從一個凡夫到圓滿成佛,大概分五個階段。
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資糧位——積攢夠了可以修行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也就是自己的硬體、軟體條件夠自己開始修行的。加行位——分四個部分,暖、頂、忍、世第一法。加行就是加工。加工原材料,變成成品。從一個凡夫的貪嗔痴契入佛的智慧。
見道位——見到自己的佛性,知道佛性如何,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禪宗的開悟、密宗的本尊相應、凈土宗的香光莊嚴。就在這裡。修道位——有了佛的智慧還不夠,還要把佛的智慧用於實際實踐。知行合一。也就是所謂的悟後起修。前面的加行位其實也叫盲修瞎練。因為見道位之前,並不知道如何圓滿自己的般若波羅蜜。而在修道位,是把般若波羅蜜通過前五度一起圓滿。究竟位——也叫無學位,圓滿成佛。由上,見道位是一個分水嶺。凡夫的修行和菩薩的修行,區別就在這裡。
眾生也在修,彌勒菩薩也在修。可是眾生在加行位修,甚至在資糧位修。而彌勒菩薩在修道位修。大家都是奔著成佛的目標去的,可是當下的里程並不太一樣。那麼見道位的見道,到底見到了什麼?到底什麼叫道?
就是般若。梵文叫般若,翻譯過來叫無上智。也叫不二智。大概解釋,就是自性本不生滅,也不動搖,一切不過是無明妄動而呈現的空花鏡像的智慧。那麼般若智慧圓滿後的表現,就是釋迦佛在金剛經里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因為我們第一念無明是妄認有「我」,認為存在一個「我」,然後妄認四大假合之身為我。所以凡夫眾生從來都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個身體的器官和功能加在一起就是「我」。所以這就有了我相,自然,進而區分了你我他,就有了人相。再進一步,從數量看,就有了眾生相最後,從時間看,就有了壽者相。所以,你、我、空間、時間、都是從這裡來的。而佛說,這是無明,這是妄想。這是分別。這是執著。
而契入佛智是幹嘛的?就是要打掉這些無明,打破這些分別、妄想執著的。所以佛說,不學般若,非佛弟子。
所以佛還說,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怎麼不見眾生過,不是眾生犯錯了而不認為那些錯了;
而是,通過禪定和智慧的修行,徹底放下「人」與「我」的分別執著,打破眾生相後,自然也就泯滅掉了眾生過,無眾生相,才能不見眾生過;不是「不見眾生過」,是無有眾生,何來眾生過?!
無有「我」,又何來「見」,又是誰在見?!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但得本,莫愁末。
不見眾生過是修行的結果,而不是路上的風光……不見眾生過,這是實打實的修行,在這上講大道理,就是放空炮。就是說葯治病。
給你說說我怎麼過這關的吧。我也是一樣,容不下親友,時常對妻子發脾氣,挑毛病,而且屢教不改,懺悔也不頂用。我就想了個辦法,每當對妻子發脾氣後,知道自己又犯習氣了,就買好東西給妻子,同時賠禮道歉。哎呀,這麼做真不好意思呀,硬著頭皮道歉啊,把我妻子都搞得不知所措了。犯一次,就來這麼一回。又不好意思,又心疼買好東西的錢,幾次就把毛病改了。其他親友也這樣。更重要的是見到眾生過時,就一個勁的想人家的好處,替他人開脫,批評自己小家子氣。現在基本做到不見眾生過了,有時也起不悅心,但可以忍住。還在修行中。
您好,末學試說一下。
先打個比方,容易理解。
我們都看過電視劇。如果想要忘記一部電視劇,要怎樣才能做到呢?
我們來捋一下。一、把整部電視劇看完。
這個階段,電視劇已經在我們的腦海里形成了完成的故事情節,我們對劇中人物形成了最終見解,要想忘記是難如登天。能做到的不是人。
二、看到劇集的高潮部分。
這個階段,我們的情感已經被帶入故事之中,對人物的好惡正在逐步清晰,想要退出也是極不容易的事情。能做到的不是普通人。三、看了劇集的幾集。
這個階段,我們對於整體故事是模糊的,人物分不清好壞。這個時候不看,大多數人還是能做到的。四、只看了個開頭標題。
好吧,幾乎等於沒看。沒有故事,沒有見解,什麼都沒有。所有人都能做到忘記。五、看書。
找點兒事做,徹底斷了看電視劇的機會。這樣連開頭都沒有,所有的電視劇都忘了。見別人的過失,就如同看電視劇。對面的人就是主演,隨著我們關注度的逐步加深,我們的情感和見解也隨之加強。
佛在《大寶積經》二十五會《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講了一首偈誦。
不見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粗言慳吝,是人當解脫。佛給我們介紹了幾種關於不見眾生的方法。
一、管住自己的眼,別看。
我們長著眼睛,怎麼可能『不見』?好奇心,八卦,這才是我們能『見』的主要原因。一心不能二用,要想不好奇,找點兒事把好奇心拉走。對於修行人來說,把好奇心拉到自己的身上,看自己的過失。
不行啊!控制不住啊!看自己的沒興趣,不由自主地瞅別人。
二、管住自己的嘴,別說。
佛知道人的根性,說了第二種方法。看了不要緊,別說就不會產生矛盾。人總是喜歡錶達自己的見解,並且總能樹立起正義的思想鼓勵自己責罵和教育別人。
不行啊!不說就要憋死。
三、
1、別罵人。佛依然知道我們的根性,好為人師。說就說吧,見解不合別罵人吶!
2、不佔便宜,學會分享。
我們與別人產生衝突,總體離不開利益糾葛。慳貪,我想要;吝嗇,我不給。不佔便宜對治慳貪,分享對治吝嗇。說到這裡我們應該能看懂『離粗言慳吝』的意思了,五戒。離粗言慳吝指的就是五戒。
殺、盜、淫(我想要、我不給)
妄(口業,罵人是其中的一種)酒(不離為痴迷)守五戒的實質就是練習看自己的過失,不說別人的過失。
結語。
通過電視劇的例子和佛告誡的偈誦,我們可以得知。要想達到不見眾生過這個目標,要先從守五戒下手。通過練習看自己的過失,轉移我們的視線。通過練習不講粗魯的語言,減少與眾生的矛盾。一心不能二用,當我們的注意力逐步放在自己身上的時候,自然就看不到別人了。不見、不想、不說自己的好處,知謙虛,
常見、常想、常說自己的過失,生羞恥;常見、常想、常說父母的好處,知感恩,不見、不想、不說父母的過失,生歡喜。守五戒從家庭做起,不見眾生過從不見父母過開始。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當你不尋求任何辦法,而確有必須調整的意願時,自然就會慢慢做到的。這適用於一切心態調整類問題。
從修行的角度來說,解決任何問題,只需觀察自己的心。當習慣建立,觀察越來越及時,任何本會引發負面情緒的念頭,一生起即刻被覺知,無需壓制就會淡化消失,不再引發任何情緒。
汝今當於大師修習正念。如所說句。
有所依者則為動搖。動搖者有所趣向。趣向者為不休息。不休息者則隨趣往來。隨趣往來者則有未來生死。有未來生死故有未來出沒。有未來出沒故則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一苦聚集。如所說句
無所依者則不動搖。不動搖者得無趣向。無趣向者則有止息。有止息故則不隨趣往來。不隨趣往來。則無未來出沒。無未來出沒者則無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滅。當我們的心隨順他人的時候,會因為他人的舉止而擾亂自己的心平時多訓練覺知,把心放在自己的身上,就不會了,若還有看不慣的地方,一旦自己嗔心升起時,也能馬上察覺到,而壓服它
修習佛法,修習戒定慧。
自己產生煩惱的時候,不要去怪別人,找自己的原因。
比如,別人犯錯的時候,不要怪別人傻,要想想自己為什麼不能容許別人犯錯。別人因為跟「我」沒什麼關係,所以發生啥事「我」都不在乎。而身邊的人和自己有各種關係,所以「我」就很在乎。一切都是這個我執在作祟。
在沒有修行破我執之前,要說真的不執著身邊的人是不可能,畢竟他們跟你的業緣最深。不過可以轉轉念頭,把在乎他們的念頭轉為道用。
「身邊的人又表現出貪嗔痴慢疑,讓我好苦惱,可為什麼他們有那麼多痛苦還不自知呢?因為他們沒有智慧看到這些問題吧。那我該怎麼幫助他們呢?我得有足夠的智慧和福報才行,不然也不知如何以最適合他們的方法幫助他們呀。那我怎樣才能有足夠的智慧和福報呢?看來得好好修行,最好能早點擁有佛一般的智慧福報,那樣就能更好的幫助他人了。」 這樣就可以利用身邊人的對境激發自己的思考,生起慈悲心、菩提心,還能激勵你精進的修行,直到你修到空性才能真正做到不見眾生過。
在還未修到那麼好之前,也有一些辦法減輕執著的程度。
可以觀觀空性,身邊的人事物也只是因緣和合而生,並不實有,沒必要那麼在意。可以多發願身邊的人熄滅貪嗔痴,願力不可思議的。可以在自己情緒生起時觀照內心,平常不容易被外境影響,反倒是身邊的人事物能讓你有機會反觀內心。眾生在六道輪迴本來就很可憐了,他們因為無明起種種業,我們本應慈悲開導,放下一切,哪有還對他們發脾氣的呢。若非恩恩怨怨,又怎麼會有緣,世間本來一場夢,你對夢境還這麼執著,你的夢估計很難醒了。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比喻來說,
有一塊巨石,直著向你滾過來。能把人壓死的那種樣子。這個會非常恐怖,難以忍受。絕對無法接受。
另一個畫面,一顆種子,出芽,抽枝,成長成大樹,秋季,葉黃,葉落,一片樹葉隨風飄至各處。這種景象你完全可以很放鬆地去觀看它。
同樣,別人不好的言行。如果你完全不了解他怎麼就這樣,可能就會很容易憤怒。
如果你能觀察到,這個人做一件不太好的事,是因為貪心而做,或因嗔恨易怒而做,或因愚笨而做,或因以前養成過壞習慣而做。這樣你就能較深一些地了解那個人。
以緣起的角度去觀察別人,不再把別人視為單獨的固定化的個體,應認識到人是一種複合狀態的生物。心靈活動就象連續的水流,一個原因,可以發展到並非最初本心所欲的結果。
很簡單。我們把學佛的真正目的找到了,就理解這句話了!意思就是不能心外求法。聖人種種分別,不離自心。現在是末法時期,99%的修行人,都在忙修瞎練,都在傍佛。沒學,離佛很近。學了,離佛很遠。地獄門前僧道多。做夢娶媳婦,竟想美事。打坐玩幻覺,凈想美事。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推薦閱讀:
※有哪些證據能表明大乘佛法是佛陀所說?
※你相信緣分嗎?
※佛陀說,「一切事物皆無自我性」,「自我是不存在的」(引自《正見》)。那麼企圖通過修行來得到證悟的「我」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