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讀這一張作戰態勢圖?
圖片超大(4.58mb),為了以防萬一留一個網路鏈接:http://i.imgur.com/wmW6OvQ.jpg總體看上去這是冷戰變熱的一個劇本,似乎是波蘭人在70年代初(個人判定是1970年前後)製作的。然而我仔細一看發現這竟然好像是北約進攻東德的一個劇本,北約中央集團軍群竟然在東德境內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突出部。然而整張地圖都是波蘭語,大部分城市地名也看不清楚(因為都挨了核彈囧……),我只能勉強理解裡面提到的大部分番號。能判讀的東西包括(直接例舉)國名縮寫:WBr:英國H:荷蘭A:美國NZ:西德B:比利時單位番號縮寫:CGA:北約中央集團軍群PGA:北約北方集團軍群華約那幾個方面軍(Front)從北到南分別是西北方面軍、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南方面軍。在華沙的是西方面軍。A:集團軍KA:軍DPanc=DP:裝甲師/坦克師DZ:機械化師/機械化步兵師/步兵師(機械化)DZmot:摩托化步兵師/步兵師(摩托化)BPM:海軍陸戰旅P打頭大概是團?剩下的理解不了了……
我懷疑我們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知道這次軍演的細節,因為目前看來波蘭人的檔案館只公開了這張地圖而已,並沒有其他細節;當然也不排除有冷戰軍事史學者能親自去挖出來。
2005年的時候,時任波蘭國防部長Rados?aw Sikorski公布了這所謂「七天打到萊茵河」的「蘇聯核戰方案」————————很可能出於醜化蘇聯/俄羅斯的內政-外交目的。
當時西方英語媒體的報道中,出現了一張新聞界修改的示意圖:
現在看起來,我們已經找到了這張示意圖的原版/完整版。根據當時的西方英語媒體報道,這是1979年的「華約核戰方案」。
目前有兩點可以支持這個1979年的年代判定:
B-52旁邊明確寫了Cruise,這說明是空射核巡航彈還有就是北約、華約都裝備並使用了中子彈
使用的地區似乎是南方戰區,跟美軍在南德部署的中子炮彈一致?這個我就不熟了,卡特應該是放棄了中子彈部署計劃。
旁邊是我們現在談的二號圖
這是Sikorski國防部長在我們現在談的二號圖面前講話
可以看出「一號圖」,也就是波蘭攻打丹麥的想定,是雅魯茲爾斯基國防部長在1970年負責帶頭策劃的。
但是「二號圖」,也就是本題的重點,其制定實際、演習時間、演習細節,我們都是不清楚的。庫克林斯基向CIA交出了大量華約/蘇聯的軍演材料,還有大量內部軍事刊物,使得美國在70年代可以進一步判定蘇聯戰區級別常規實戰/核實戰的預案。
謝邀
這核彈丟的有點多了啊......
看了幾眼
的確是北約進攻華約主要丟的是北約的核武庫北約丟的有點亂啊....來,我指一個細節啊
說的是這個突出部吧(畫了一下)細節:你們看核彈的位置
明顯是打到這再扔的
之前是常規武器,靠常規武器也只能這樣打突破不是....
然後這張圖很貼心的畫出了各種本國水域和空氣受污染的假象狀況
既然這都畫出來了,意思就是假象核戰爭爆發的時候的狀況,和可能遭受核打擊的地點...這才是重點吧........
順便我把這圖畫一畫(手殘志堅)
...5min後...攻防態勢不說了,要非說跟這個攻防態勢有點關係的一件事,那就是誰先放的和諧彈?但是我發現了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看見那三個B52大隊(應該是大隊吧)了么看他們的轟炸目標(我用藍圈圈起來的)來數一數啊,看看這些用在刀刃上的精確打擊力量(和快遞比起來算是精確)是幹什麼的格但斯克、什切青、波茲南、比得哥什、華沙、凱爾采、卡托維茨
這是波蘭幾乎所有的重工業區外加維斯瓦河水電站北面那幾個無線電台,是海軍的指揮電台么?如果是的話,那就合情合理了...
這就是劇本《如何把波蘭炸回石器時代》可是為什麼要把波蘭炸回石器時代呢?我還是帶著這個問題睡覺去好了....==========================這就是極端情況嘛,說實話,核彈怎麼會用來扔波蘭的工業區呢?這是自討苦吃啊至少也是扔毛子的毛子扔西德核武庫是比較合理的,北約扔波蘭.....這個實在說不通所以說這個預案基本就是杞人憂天級,當然,冷戰嘛,大家都是杞人憂天滴自答一下給出番號整理和戰況推斷的結果。
軟體借用《戰爭藝術3》,地圖借用《下一場戰爭1979》。僅給出了軍/集團軍/方面軍指揮部和各師獨立裝甲旅裝甲騎兵團單位,其他的縮寫看不懂……所有能辨識的番號都標上了。沒有番號的(基本都是華約部隊)用摩步師/坦克師的兵牌進行區分。華約方面唯一給出了番號的應該是波蘭人民軍部隊,用特別顏色標出並給出番號。有一些部隊我懷疑是民德國家人民軍的單位,但是不能確定,打上了「?」。蘇軍的方面軍番號是給出的,集團軍番號是我猜測的。戰況態勢總覽
北約軍在萊比錫-科特布斯形成的大突出部。百度網盤的原圖http://pan.baidu.com/s/1dEbza6l下面是根據番號做出的戰況猜測。
①北約軍方面的番號,西德軍出現了約八個軍(I到VIII)27個師,美軍出現了5個軍(III到VII)18個師1個旅3個團,英軍出現了2個軍(I、II)7個師。這三個北約國實施了全面動員。其中以西德動員程度最高,西德常備軍是3個軍12個師(其中第1傘降師在圖中沒有觀測到),也就是新建了5個軍16個師。預備役部隊方面,西德共有6個國土防禦指揮部(WBK),刨除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因的一個(這個估計是組建成了孤守在漢堡的第13裝甲擲彈兵師)之外共有五個,北約方面的說法是每個這樣的國土防禦指揮部會組建一個師(動員時間72小時左右),然而看起來在華約方面看來這些國土防禦指揮部會組建成由3個裝甲擲彈兵師構成的軍。②在70年代末(如果真是1979年的計劃的話),英國第一軍有4個師的兵力。戰場狀況意味著英國又組建了3個裝甲師並構成英國第二軍。不清楚英國陸軍為達到這個水平需要動員多長時間。
③美國陸軍的狀況是最有參考價值的。在美國投入的5個軍中,第五軍(裝3師、步8師)和第七軍(裝1師、步3師)是駐德單位。到70年代末期,美軍在西歐和低地國家共有3個師裝備庫存,第三、五、七軍各一個。讓這些師投入戰鬥大概需要7-14天左右。此外,第三軍另有3個師需要船運。
相對於第五軍和第七軍,更令人值得注意的是由徵召現役的國民警衛隊單位構成的美國第四軍(裝42師、裝47師、裝49師)和美國第六軍(裝4師、裝7師、步40師)。從戰場狀況來看,這兩個軍顯然是剛剛抵達前線不久,正在積極填充由向布拉格方向進展順利的美五軍和美七軍的左翼。對大西洋運輸船團抵達時間的估算有多種版本,不過一般認為第一批船團抵達應該在動員開始後21-24天左右,可戰爭爆發僅僅18天。這就意味著在戰爭爆發之前北約方面就開始實施動員了。那麼動員了多長時間呢?美國方面的運輸船團大概一次能運輸一個軍(12萬噸左右)的力量。平均每周派出一批船團的話,就需要14天時間才能讓三個軍到齊。也就是說,在最靠後的美國第四軍抵達低地國家的港口的時候,動員已經進行了35天(5個星期)了!換句話說,北約在開始進攻之前進行了不少於半個月的動員準備工作。④荷蘭第一軍4個師,比利時第一軍3個師,維持在「和平」時期的正常標準上,說明這兩個國家僅實施了有限動員。法國沒有參加行動。
⑤從北約方面的部署狀況來看,情況和我最初的推測有著明顯區別——在萊比錫-科特布斯形成了巨型突出部的不是北約中央集團軍群,而是北約北方集團軍群的部隊!
這是和平時期北約在西德的布防狀況。和上方態勢圖對比可以發現,北方集團軍群的西德第一軍和英國第一軍被抽出並被填入了原來位於北方和中央集團軍群接合部的位置。僅在這個接合部內北約便填入了五個軍(英一軍、英二軍、美三軍、德一軍、德七軍)的兵力,而為了保衛這個突出部的兩翼,西德又投入了四個軍的兵力。而在北德平原,北約軍完全放了空城計,任由華約佔領,只有西德第6裝甲擲彈兵師扼守在呂貝克,第13裝甲擲彈兵師防守漢堡,防止華約軍深入北進日德蘭半島或者向西發展。也就是說,北約的這一進攻戰略是重南輕北,通過大幅度削弱北線的防禦力量在東德中部集中主力實施突擊,其目的大約是佔領柏林,將東德一分為二。同樣的,北約中央集團軍群的部隊也被向南擠壓,美五軍、美七軍和德二軍在南線實施了以布拉格為目標的助攻,進展還算不錯。儘管北約在北線的兵力非常有限,但是荷蘭第一軍和比利時第一軍有如神助,竟然僅依靠6個師的兵力在策勒地區合圍了蘇軍一個集團軍(很可能是第3諸兵種合成集團軍)並殲滅了約4個師(該集團軍大部乃至全部),並險些將蘇軍第二梯隊集團軍(很可能是第20近衛諸兵種合成集團軍)一道合圍。蘇軍西北方面軍指揮部如果不是腳底抹油跑得飛快沒準也會被合圍。波蘭人是怎麼想定蘇軍、荷軍和比軍實力對比的,我有點猜不透。英國第3海軍陸戰突擊旅幹嘛在羅斯托克登陸?看不懂。總體而言,北約的作戰目的是佔領柏林和布拉格,孤立在東德南部作戰的波蘭人民軍和(可能有)民德國家人民軍,以及布拉格以北的蘇軍西南方面軍,目的可能是完成一個巨型包圍圈,殲滅這一相當於兩個方面軍力量的重兵集團,逼迫華約投降。⑥華約方面的動員水平和實施策略很奇怪
在東德戰線上的華約兵力(波蘭除外)竟然僅有6個集團軍,而事實上平時常駐東德的華約集團軍就有7個!(駐德集群5個+民德2個)即便真如我所推斷,民德3集被擠壓到了波軍的左翼(圖中有標出),那麼也只能證明一個事實,就是戰爭爆發以來,蘇軍沒有向東德前線派出哪怕一支增援部隊!如果說這一劇本是基於駐德集群遭到突然襲擊的情況也就罷了,然而在戰爭爆發18天後仍然沒有新的集團軍前來增援,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除非說一些蘇軍集團軍已經在此前被殲滅了。同樣的,在捷克斯洛伐克戰線上存在5個集團軍,想來很可能是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軍的3個集團軍+由蘇軍中央集群和南方集群組成的集團軍各一個。這同樣表示蘇軍沒有從國內調集任何部隊實施增援,而且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拒絕參加戰爭。最可悲的是,從威登地區攻入西德的兩個華約集團軍(很可能是捷人民軍第1、第2集團軍)9個師還被兩支北約雜牌部隊德五軍和德八軍6個師合圍並殲滅大部。顯然是察覺到了北約北線的空虛,蘇軍一個集團軍(很可能是第2近衛坦克集團軍)試圖進攻漢堡並試圖向日德蘭半島北部進攻。然而北約以兩個西德師(裝擲6、裝擲13)的兵力將近坦2集鉗死在拉貝河以東、基爾以南的地域,而近坦2集雖有5個師,卻無法突破任意一個西德師的防線,蘇軍在北線的牽制行動完全失敗。蘇軍唯一的戰術成功發生在布蘭登堡-馬格德堡地域,集中6-7個師殲滅了西德第一軍大部(裝3師、裝擲11師、裝擲1師裝2旅),這粉碎了北約軍向柏林實施鉗形攻勢的企圖,並使得這個巨型突出部顯得更加孤立。⑦猜測
在西德第一軍已經被嚴重削弱的前提下,華約方理想的選擇自然是南北對攻,打穿西德第一軍和西德第七軍的防線並在哈勒-萊比錫地域會師,從而一口氣合圍5個北約軍。這會決定性地翻轉戰局。北線的西德第一軍僅剩下裝7師和缺一個旅的裝擲1師可用,蘇軍短期內能投入的兵力大約在8個師以上,看起來還有希望。至於南線的西德第七軍,就要依靠波蘭人民軍第7集團軍的能力咯……換句話說,這個劇本的關鍵之處,恐怕是在於兩大軍事一體化組織的勝敗是由波蘭人民軍決定的……當然,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在突出部內的英國第二軍作為預備隊幾乎是完整的(目前只投入了1個師),突出部外的預備隊西德第三軍也可能實施增援。這兩個軍可以在短期內提供4個北約師的力量,波蘭人真心遭得住?⑧總結如果說「7天到萊茵河」是貶低北約敵軍戰鬥力的話,那這個劇本大概就是貶低華約友軍的戰鬥力了。目的大概還是要突出在德累斯頓一線作戰的波蘭人民軍的「英勇神武」,畢竟「平獨鎮露」嘛。有人說這張圖是間諜Ryszard Kukli??ski偷出來的: https://www.reddit.com/r/poland/comments/2fk851/do_you_think_this_is_a_ww2_map_or_soviet_nuclear/
另外找到一張翻譯過圖例的版本
來源:1979 Warsaw Pact simulation of nuclear war in Europe [5000 x 4245] : MapPorn局部:我認為這張可能是北約沿著維斯瓦河一圈核彈斷東德境內蘇軍的補給然後推進東德 然後沿著薩克森形成了萊比錫突出部?即使如此北約也要戰術核開路或者是遭到蘇軍抵抗後戰術核彈轟擊形成的突出部?
我大捷克斯洛伐克攔腰截斷德國義大利的主力何在?!飛過來!飛過來!飛、飛過來!
繼續腦洞這個戰略是個組合拳核彈轟炸波蘭 然後進攻東德蘇軍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間 徹底包圍東德蘇軍 這就是這個突出部 這就是圖中形成這個局面的原因吧 波蘭人看的很透嘛!真是墜吼的!外語看不懂,但是可以看出是想防守反擊,中央突破,南線兩路是主力,主力中的上面那條是主要作戰線。
最後形成了一個大突出部,想幹嘛?我沒記錯的話應當是冷戰期間華約YY北約攻打華約情況時搞的無數圖上作業中的一張。
這個,題主從哪弄來的圖片?話說手機載入了半天,奈何仍然看的不太清楚,還他媽的事波蘭語~
頓時感到只會English的無助!但是從整體印象上看:包括作戰分界線、部署坐標、要點註記……一些標註上看像是作戰態勢圖。示意圖這個詞,軍語中好像很少用吧~( ̄▽ ̄~)~戰略級的作戰分析,我的水平實在有限不敢誰便說,畢竟戰爭的結果我們已經知道了,但是我對這張圖接下來的發展形勢但是十分感興趣……關注中(?ω?) ……---——————分界線——————簡單說一點看法:二戰大兵團作戰仍然喜歡於用「左、中、右」三路進攻的模式,這種模式是從古代一直演變延續下來的,為的是可以在敵翼側弱點暴露是可實行左右翼卷擊,當然合圍包抄也有優勢。從圖上看有「北路」「中路」「南路」三個方向,個人人為中路主(正面),南路為輔(部分正面,同是陸上,進攻軸線稍長),北路為助(細看還有兩條輔助分界線,同時臨海,海軍可參戰,但島嶼零散不適合大規模登錄)。當然二戰時一些牛逼的將領是從不按教科書來排兵布陣的,有時候真的是兵無常形……講這張地圖背後的地緣政治關係。1、斯大林他不敢打。斯大林與中蘇關係
從斯大林到赫魯曉夫,從歐洲到中國。
我們可以假設,中蘇之間的大陸關係穩固,那亞歐大陸的崛起就不可遏制。中蘇可以通過越南不斷蠶食東南亞,在中東搞民族獨立運動,在非洲、拉美不斷培養埃內斯托·格瓦拉,對於美國而言,最後能收穫的只是廢紙一張(美元)。
但人類的歷史不是那樣寫的。
斯大林曾經向希特勒要過巴爾幹地區,其實作為斯大林,他還可以佔領小亞細亞、約旦、敘利亞、沙特、伊朗、阿富汗,甚至印度,但斯大林就是打到了希特勒的痛處。希特勒發動了著名的巴巴羅薩軍事計劃。
此役之後,雖然蘇聯還是一個大國,但蘇聯已經是強弩之末了。這一點斯大林很清楚,所以英國蓄意在伊朗挑起戰爭的時候,蘇聯選擇了示弱。
而蘇聯、華約的規模已經達到人類能夠統治地球面積的極限,而斯大林也無意於繼續擴大自己的領土範圍,無意於挑戰世界秩序,無意於推進所謂的共產主義運動。道理很簡單,限制一個國家行政區劃面積的是行政管理學的邊際效應,有太多的地方你根本管不過來,有太多的地方不產生經濟效益,有太多的地方入不敷出,有太多的地方你佔領就會拖你的後腿。這就是我們中國歷史書上多次提到的不求邊功,因為吃得太多就會消化不良。
鑒於以上理論,斯大林面對新生的中國居然短時間內沒有反應過來。對於斯大林而言,毛澤東太過熟悉也太過陌生。斯大林是見過大世面的,曾經和希特勒、丘吉爾、羅斯福都劃分過世界,這次是一個中國人,斯大林莫名的有些被動,最後和毛澤東談出一個亞洲革命歸中國(勢力範圍)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講,斯大林對中國的援助,使中國短時間內成為一個工業國。
2、赫魯曉夫也不敢再西歐動手。於是開始捏軟柿子中國。赫魯曉夫與地緣政治前面講了斯大林與中蘇關係,斯大林認為自己達到了一個國家擴張的極限,不願意再求邊功,所以只是利用中國參與朝鮮戰爭,以緩解蘇聯在歐洲的軍事壓力。斯大林對亞洲革命、世界革命都不敢興趣,他甚至解散了共產國際,他對一個小小的伊朗都示弱,因為他只想守成。
赫魯曉夫就不一樣了,斯大林為什麼用赫魯曉夫?就因為赫魯曉夫蠢,但他沒有想到赫魯曉夫居然這麼蠢。赫魯曉夫的盲從和盲動,直接破壞了二戰的戰後秩序。
斯大林的東方防線使蘇聯處於絕對的戰略優勢地位,而歐洲的均勢!世界的均勢很有可能就會以此定型,再也不會改變。這個時候喜歡種玉米的赫魯曉夫來了,他搞批斯大林,從而破壞了蘇聯的政治一元。他開始從戰略上迂迴美國,親自在古巴部署了中程導彈,恫嚇美國拉開星球大戰的局面,從而破壞了二戰後的世界格局。他撤走援華專家,導致中蘇兩黨反目,致使斯大林導演朝鮮戰爭使徹底倒向蘇聯的中國劇情反轉。
當然這些都不是觸怒中國的主要原因,蘇聯插手越南戰爭,伴隨著中蘇反目,越南倒向了蘇聯。還是前面的講到的,越南不是越南,越南是中國的白手套。這一次變節,直接導致中國在東南亞的擴張戰略變成了蘇聯在東南亞的擴張戰略。就越南而言,越南想的是利用蘇聯制衡中國,等蘇聯反應過來,越南已經統一了法屬印度支那地區;等蘇聯反應過來,越南已經統一了東南亞;等蘇聯反應過來,越南已經成為世界霸權之一。伴隨著越南的倒戈和快速擴張,最擔心的都不是美國和泰國,而是中國。根據越南方面頻繁在柬埔寨與泰國邊境的軍事試探來看,越南已經開始準備戰略進攻的戰爭校射。尷尬的一幕出現了,曾經大力支持越南建黨建國的中國,面對越南倒向蘇聯,開出圍堵越南。伴隨著蘇聯海軍進駐金蘭灣,中國腹背受敵已成事實。
後來蘇聯雖然也曾想從阿富汗突破美國的戰略圍堵,但基本上都是遵循赫魯曉夫錯誤的地緣政治戰略方針,蘇聯已經達到一個帝國擴張的極限,任何一個繼續擴大蘇聯勢力範圍的戰略決定,都只能加速這個政治實體的消亡。以上種種,都是帝國版圖(行政管理)的邊際效應,一個國家越大,他的行政管理成本就越高,可真正能為國家供應財稅的地區,每個國家都是少之又少。
赫魯曉夫只是簡單的愚蠢,可他的愚蠢破壞了斯大林、丘吉爾、羅斯福精心設計的戰略平衡,他自以為高明的戰略進攻,最後導致的結果卻是蘇聯進入戰略陷阱。
所以那張地圖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從蘇德戰爭爆發,或者說斯大林向希特勒提出巴爾幹領土要求的時候,蘇聯就已經輸了冷戰。推薦閱讀:
※為什麼波立聯邦曾想要選舉伊凡四世當聯邦的王?伊凡四世為什麼又放棄了?
※波蘭、愛沙尼亞為什麼能比烏克蘭混得好?
※請問有哪些介紹波蘭歷史的書籍?
※二戰華沙事件為什麼要蘇聯背鍋?
※如何看待波蘭宣布耶穌為其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