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BBC紀錄片《中國新年:全球最大慶典》?


瀉藥

充分說明英帝這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絕對是「識時務者為俊傑」的典範。。。蠻對中帝的崛起,英帝自知不能抗衡,就果斷的來跪舔中帝了。。。

以上是笑談。

真實的想法是,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以及中國在世界上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中國的文化「勢必」會更多的被全世界所認可,這個是一個大趨勢。

全世界都會想知道——中國那個暴發戶,到底腦子裡想的是啥。

BBC不過是順應而為罷了。


首先,對於外國人來說,其實中國一直都是極其神秘和難以理解的遠方事物。。。以前,最多也就是一些政經高層精英會去了解下中國,但是現在中國在經濟上的成就根本讓世界上其他人矚目,所以才會有這麼多電視台來拍相關於中國的紀錄片。。。

說難聽點,別太激動,實際上某種意義上,和咱們看非洲的紀錄片差不多,都是圖個新鮮新奇而已,要說對歐美對中國,事實上和以前其實沒有太多太大的改變。。。


習大大去年訪問英國,受到了高規格的禮遇,親民地去吃了fishchips,友好地進行了文化交流,簽下了數額巨大的合作條款,刷爆了朋友圈,女王還親自發推。作為一向有紳士風度和敏銳嗅覺的BBC,必然會採取些許明顯的動作來予以回報。幾部富有濃濃中國味的BBC紀錄片就應運而生了,而《中國新年》則是其中之一。

開頭第一個畫面就滿滿的誠意:

Welcome to China

這部紀錄片共有3集,分別為Migration(歸鄉),Reunion(團聚)和Celebration(歡慶)。三集分別以不同的階段選取不同的場景展示中國的春節。小編粗看一下,覺得在敘事手法上和《舌尖上的中國》似乎異曲同工。取景大江南北,草蛇灰線,凌亂而有序,樸實而精妙。而配樂也是隨手上幾張劇照給大家隨意感受一下。

哈爾濱冰雪節

河北打樹花

維港新春煙花

寫對聯

而網友的評價如下:

BBC體驗中國新年,這次扮演了一個從不受外界浸染過的天真孩子,把年過得很嗨,比我們更注重那些多多少少都被打破了的傳統,他們眼裡的中國人過春節是統一滋味的歡欣鼓舞,念著我們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節日風情,好在BBC保持著自由的幽默歡樂,不像某大型電視台那般虛偽盛世。

BBC幹了一件春晚該乾的事情,介紹春節的各個角度選取的很好。

處處都是時差黨的淚點。打樹花,哈爾濱的冰雪,機場的擁抱,還有那麼多的天朝美食,最好不過是家~煙火,鮮花,鐵路,遊行,換個角度看真是不同滋味。

而小編看來,這部劇真實而溫情地講述了一個普通的中華兒女過春節的故事,問題現實而複雜,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充滿了溫情。小編恰巧在所選的哈爾濱、北京和香港都有過過春節的經歷,自然也有很強的代入感。撲面而來的中國式溫情,伴著中國傳統文化,神奇的美食廣闊的疆土,淚點頗低的小編數次淚目。不同的角度看春節,不同的感觸,同樣的心境。同時,維持了BBC的一貫作風,大氣而手法精妙。語速不快不慢地讓人舒服。

btw,如果去某站看,彈幕有驚喜(第三集會有一些不和諧因子大家就自動略過吧)。

後面,小編將繼續為大家詳細介紹這一紀錄片,本期暫不劇透,希望大家觀看愉快!

本文由愛美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


在外國人的鏡頭裡,我再一次找到了濃濃的年味兒。除開那些「全球最大」、「亞洲第一」的驚人數字,片子里的很多人、很多事用不著煽情的講述,也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潤了眼眶。

比如,旅居國外的女兒時隔九年,帶著丈夫、兒女一起回家,和父母兄弟團聚。

珠三角的農民工騎著摩托車、冒著綿綿冬雨,踏上回家的路。短則幾小時,長則幾天,歷盡千辛萬苦,他們終於和家人圍坐在一起,端起酒杯,吃上熱氣騰騰的火鍋。

除夕夜,兩位大鬍子主持人在北京朋友家裡,一起包起了餃子。他們一面學著新手藝,一面聽主人家說道中國人圖吉利、討彩頭的各種講究。

凌晨的鐘聲響起,大鬍子們和楊家人一起放鞭炮、放煙花,辭舊歲、迎新春。雖然放了這麼多年的炮仗,但從這裡我才第一次看到,家家戶戶鞭炮齊鳴的全景原來是那樣壯觀的。

為什麼看一次觸動一次呢?因為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普通人的故事。

我們已經看了太多宏大敘事的東西。某一次,鏡頭好不容易對準了普通人,也只是問一問路人甲:你「姓伏」嗎?讓人無語。

但在這部紀錄片里,每個人都是有名有姓的、有淚有笑的,彷彿是在提醒我們:這個節日不是關於什麼了不起的大概念,而是關於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人。

如果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那這個節日也會變得沒什麼意思了。

當然,站在一個中國人的角度來看,這部紀錄片也有不少遺憾。譬如,過年的準備哪有那麼簡單啊?

在我的家鄉,很早就要開始購置年貨,腌制臘肉。香腸灌好了,一節連一節搭在晾衣繩上,小孩子就歡歡喜喜地拿著針,在每節兒香腸上戳小眼兒,好讓它們都透透氣。

年跟前兒了,外婆忙著準備各種吃食,比如蒸燒白、蒸糯米,炸酥肉、炸丸子。小孩子總會忍不住饞,把剛出鍋的酥肉拈幾個去吃,油乎乎的吃壞了肚子。

再如,年前或年後,各家各戶都要上墳、祭祖,親戚之間要走動、拜年,這些幾乎是和團圓一樣重要的過年傳統。

說句大實話,我一向對傳統懷著幾分警惕。

因為我們的很多傳統——無論是大傳統還是小傳統——無非是在明尊卑、分等級、定秩序;無非是在告訴我們:各類大集合的價值遠遠勝過我們自身的價值;無非是在暗示我們:你有犧牲自我的義務,卻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在我們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里,常常有或遠或近的人在大力搖著傳統文化的旗,目的只是讓我們貶低自己、乖乖聽話而已。所以,有時候,傳統難免會扮演幫凶的角色,令人變得迂腐而怯懦。

而像我這樣不聽話的孩子,自然對傳統有著幾分「不以為意」和「敬而遠之」。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我開始對這種態度產生了疑問和反思。刻意地遠離傳統、反叛傳統,不也是被傳統束縛的表現之一嗎?

如若我們真的衝破了傳統的束縛,那不是應該完全自主地選擇傳統、堅持傳統、改良傳統,甚至創造新傳統嗎?

人離不開傳統。因為文化沉澱在傳統里,感情也凝結在傳統里。完全脫離了傳統,只會讓人如飄萍般無依。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需要儀式感,而過年過節更是如此。

2016年的聖誕平安夜,我是在義大利朋友simone家裡度過的。他們一家雖然遠在異國他鄉,但仍然要在平安夜舉行小小的儀式,唱起傳統的歌曲。出生在中國的幾個孩子,仍然能浸潤在義大利的傳統文化里。

也許,我們缺失的正是這種傳統的儀式。使年味兒變淡的,不是物資豐裕了,不是口味變重了,而是我們既沒能堅持過去的傳統儀式,也沒有創造出新的傳統儀式。

其實,一旦突破了傳統對思維方式的束縛,我們大可以認認真真地繼承傳統、改良傳統,創造新傳統。

這種傳統可以是在某個特殊的日子一定要做某一道菜來吃,也可以是祭奠某位故去的親人時要帶上TA喜歡的花,或者是在每次團聚的時候留下一張充滿回憶的照片,等等等等。

今天我們為自己、家人、朋友而創造的、堅持的那些傳統,終將成為獨特的情感記憶。

而只有那些傳統、那些情感,能告訴我們所來處,也指引我們所歸處,使我們的內心永遠滿滿當當、安安穩穩、踏踏實實。

無論何時,我們的傳統,我們的年,仍然值得我們投入熱情。

歡迎關注魚鮮支的微信公眾號:觀念的牢籠(guanniandelaolong)


怎麼評價?根本就不是BBC出品的


前幾天一朋友推薦我看了這部紀錄片,我們還稍微討論了下。

朋友對歐美文化比較了解,說這次bbc一改黑中國常態,改成宣傳中國物產豐美,人傑地靈。我就默默感嘆國家統戰工作做得很好。

中國人民真的如片中紀錄那麼幸福么,如果生活在南方較發達省份,看著還感覺貼合生活,但去往中西部,北方,生活恐怕要艱難些。我是去過河北某市農村,感覺和南方農村相差很多。所以紀錄片只是拍岀了你想看到的部分,或者說是拍給特定某個群體看的。

bbc估計是想發展中國市場了,迎合正在崛起的中產正好不過了。


感覺幸福來的太突然。

BBC啥時候被CCTV收購了?


出什麼活 先看funding body. 大家出來賺錢都不容易.


我們人口本來就比他們要多


推薦閱讀:

誰知道是否有關於汽車原理的紀錄片?
如何評價了不起的匠人紀錄片?
如何評價紀錄片《百心百匠》?
紀錄片拍攝時聲畫分開錄製後期怎麼同步?
如何評價崔永元的紀錄片《我的抗戰》?

TAG:紀錄片 | 春節 | 中國 | 遷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