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唯物主義顛覆了宗教 這與現在人們經常出現的空虛之類的消極精神狀態是否相關?


反對某幾位的胡說八道,解經學也要按照基本法,不要見得教科書就是馬克思主義。

答:跟馬克思主義無關,現代人的空虛是現代化浪潮中不可避免的困境。

本雅明對巴黎生活的細節的捕捉和展示,真正的目的在於為他所處時代的現代主義文化所面臨的困境尋找出路。【比如在如何對待現代化進程中勢不可擋之自我失落現象的問題上】,本雅明就通過指出當時出現的時尚現象的實質作出了暗示。他說道:「自從路易·菲力普以來,人們 可以從當時市民生活中看到一種力圖彌補私生活在大城市中沒有地 盤之不足的努力,這種努力主要發生在他們居室的四壁之內,並體現在對個人生活的看重上。在這一方面,他們儘管不能令其世俗生命本身永垂千古,但卻極力將該生命使用物品時留下的蹤跡保存下來。他 們孜孜不倦地將一系列日常用品登記下來,將一些諸如拖鞋、懷錶、溫度計、蛋杯、刀又、雨傘之類都罩起來。他們尤其喜歡那些能把所有接觸的痕迹都保存下來的天鵝絨和長毛罩子。至於第二帝國末期流行的馬卡爾特時尚則將一所居室變成了一個箱子。這種時尚把居室看成是人居於其中的匣子,並將他的一切所屬物鑲嵌其中,以忠實地映照他的生命蹤跡,就像大自然忠實地用岩石遺迹去映現一隻死獸的痕迹一樣。在此我們必須看到,這種做法有其兩個方面,這樣保存下來的物品不是強調了其物質價值,就是強調了其感情價值。它們巳抽去 了非所有者看它們時會出現的市俗眼光,尤其是它們的實際輪廓已被一種特殊的方式弄得模糊不清。不足為怪,抗拒控制就像在離群索居者那裡成了第二天性那樣,重又回到了佔有財富的資產者身上。」

「收藏者」也是本雅明用以標識現代主義文化特徵的一個重要意象,他在收藏者那裡看到了現代人在勢不可擋地經歷了個體性在社 會生活中越來越走向失落的情況下,通過對留下個體痕迹之物品的收藏所作的保存個體性的努力。

在本雅明內心深處,社會現代化進程所造就的現代人集中地體現在對新現象的快速反應和消化上。在前現代化時期,慢節奏的社會生活還沒有將個人推到一個必須快速應對層出不窮之新事物的境地;而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則將個體置入到了一個別無選擇的必須快速去應對不斷出現之新現象的境地,在這樣的情形下,隨著新事物不斷地被快速消化,人的心理機制逐漸獲得了一種快速反應能力。在本雅明看來,這種能力便是現代人的標誌之所在。在具體思路的展開中他又緊緊抓住了 「都市中的人群」這一現代社會的特有現象。這不是前現代社會中朋友、親戚或熟人聚在一起時形成的那種人群,而是現代社會中,互不相識、互不攀談的人突然聚集在城市這麼一個狹小空間時出現的人群。人們每天遭際這麼多人,彼此只照面而並不擊談,彼此不了解對方,而又必須安然 無恙地相處在一起。這就要求個體面對不熟悉的人時能夠快速作出反應,以獲得自己的生存空間。這種體驗是前現代社會沒有的,是社會進入現代化時期特有的心理體驗。為了揭示這個作為現代人標誌 的特有心理機制,本雅明緊緊抓住了現代都市生活中「閑逛者」這一形象。在19世紀的巴黎這個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新興城市裡首次出現了後來作為市中心步行街楷模的拱廊街。漫步於這個專供行人通行的過街里,個體遭際的是互不相識而簇擁著匆匆向前的人流,為了能在這樣的人流中向前行走,個體就必須對行走中很快出現而又很快消 失的各種意料不到的現象作出快速反應。惟有這樣,才能在勢不可擋 的人流中找到自己的位子,或是不斷更換自己的位子,以便能繼續向前行走。

這一城市人司空見慣的日常景觀被本雅明敏銳地抓住,成了他描述現代人特有心理機制的切入口,本雅明稱之為「驚顫體驗」 在都市人流中行走,接連不斷地很快出現而又很快 消失的東西給人帶來的是接連不斷的驚顫體驗。在本雅明看來,這種驚顫體驗的出現本身還不足以說明現代人特有的心理特徵,惟有對這種驚顫的快速消化以及由此產生的應對這種快速變化的反應機制的成型才是現代人特有的;而且一旦這種反應機制被建成後,人會產生不斷去激活、去應驗這種反應機制的需求,即人會從置身於這樣的人群中獲得快感。這是生活在前現代時期的人所不具有的,是現代人典型的心理機制。因而本雅明「巴黎拱廊街」寫作計劃,並不是要去研究一個單純的新建築現象,而是要以此為契機去研究發生在其間的作為現代人典型特徵的心理體驗以及由此建成的現代心理機制。這就是本雅明所擅長的對富有意味之細節的捕捉。他在這一計劃中以波德萊爾為切入點就是因為他是第一個「從大城市人群中尋求靈感」的作家。《惡之花》中的《巴黎風光》就將「驚顫經驗置於藝術創作的中心」。徐特克爾也指出:本雅明「試圖將『拱廊街』現象解釋為有關19 世紀大眾的理想景觀,並將之視為分析集體意識的基石」。 由「拱廊街」現象出發,本雅明進而將視點落在了「閑逛者」這一現代社會特有的族群身上。「閑逛者」漫步於人群並不是出於日常的實際需要,而僅僅是為了追求漫步於人群所帶來的刺激:不斷遭際新的東西,同時又不斷對之作出快速反應。這是現代社會在人身上所造就的一種特有心理機制。閑逛者漫步於人群就是為了尋求這種刺激。

——摘自《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


根本性的問題是,馬克思和現代性關係是什麼?

馬克思有沒有認識到現代性,認識到了,馬克思說「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現代性的本質是什麼呢?老馬講的實際是啥啊,現代性本質就是資本主義的嘛,把前現代的封建社會禮俗風俗,溫情脈脈的人身依附一掃而空了。這是現代性,現代性本質是什麼?是資本主義生產力橫掃一切否定性力量。

第二啊,說本雅明來回答這個問題。不扣題,為什麼呢?本雅明講的現代性脈絡是從齊美爾那裡來的無論是漫步者(齊美爾說的陌生人理論)還是那個啥啥拱廊(齊美爾的大都市文化)。我們再看看本雅明歷史論綱裡面的「新天使」,說句不好聽嘛玩意兒嘛,壓根就不是馬克思那套了。就是文化研究那套說辭,和馬克思一毛錢都沒關係。伊格爾頓就這事就嫖過本雅明,說本雅明實際是因為某種舊文人氣質招致某些人的追捧——「最後的知識分子」之類的惡俗評語就是從這兒濫觴的。

最後我們以歷史唯物主義態度檢驗馬克思,我們就要講明白,文化研究所講的現代性,在歷史唯物主義上來說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馬克思究竟有沒有超克解答了這種現代性,馬克思的道路究竟是什麼。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清理了很大一部分所謂的左翼分子,把他們開除出馬克思主義理論,也重新端正我們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

這個我個人有些淺見,如果自我檢驗成熟了,也不妨以後讓大家指教。


上面的回答都離題太遠,和馬克思主義完全不沾邊。

說到宗教與馬克思的關係,就必須談談費爾巴哈了。費爾巴哈的著作基督教的本質中,提出了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在論哲學和基督教中,他指出宗教「不過是對於知覺的無限性的認識;或者說,在對無限的認識中,有意識的主體以其自身本能的無限性作為認識的對象」。也就是說,上帝不過是人的內在本性的向外投射。馬克思繼承了他對宗教的批判以及異化理論,指出宗教不過是人的精神鴉片。馬克思只是對宗教做了分析,並沒有顛覆。現在人們的精神空虛呢我推薦一本書給你看,叫做無快樂的經濟。這個是從經濟方面分析的,然而人們精神空虛是多方面的原因,並不是單純的宗教就能解決的。


瀉藥

馬克思主義顛覆性力量在中國,宗教在外國

不挨著

沒了


無。

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和馬克思沒半毛錢關係。


宗教還是馬主義,無論科不科學,作為信仰,從本質上通過營造「未來希望」提供了虔信者個人在「當下」的心理補償。

這種心理補償來源兩個方面,一個是信仰直接給虔信者本人提供了確信感、安全感、神聖感,一個是他人(群體)認同強化了自我認同,這也解釋了虔信者特別熱愛(褒義)傳播個人信仰的原因。

事實上,無論是哪一種信仰體系中,末日情結或者共產主義理想,由於它的遙遙不可期,所以多數信仰者,不是出於精神的認同,而是出於現實的利益。

這就意味著,李逵永遠是少數派,而李鬼是多數派甚至是主流派。

空虛不空虛,不管你有沒有信仰,或者信哪種信仰,最後空虛才是主流的結果,逃不過人的動物性本能的驅使。


謝謝邀請

馬克思主義是在前人的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之間找到的「辯證唯物主義。也就是不單單的靜止的看待事物,而是把客觀的事物過程變化放在對事物的認識過程中。

因此我認為,這種方法不過是把人的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的變化存在著的相互映襯的關係進行了解釋。因此他並沒有否定宗教這種主觀認識的客觀存在,只是需要在未來的客觀中認識中印證主觀意識的正確性。

科學的探索也一直在驗證著上帝創造世界的方法

人類之所以還存在著空虛的精神狀態,是因為在這個探索過程中,科學的印證存在著斷點,讓人在斷點虛空中茫然。


「馬克思的唯物主義顛覆了宗教」——說法不正確,一是因為,現實告訴我們宗教仍廣泛存在。二是因為關於世界本源問題的唯物與唯心之爭一直都存在,馬克思只是繼承發展了唯物主義,談不上顛覆了宗教。問題的前提錯誤,建議修改。

謝謝邀請。


首先哪裡顛覆宗教了,哪裡需要顛覆宗教了,馬克思出生的時候傳統宗教己經開始衰敗了好嗎?都已經法國大革命了好嗎?馬克思就是因為不想在和「青年黑格爾學派」那幫只知道無腦噴宗教的傢伙們在混在一起才走出自己的路的。

所以能不能不要無腦慫宗教了,題主的問題在於他完全搞錯了因果關係,不是因為沒有宗教所以才心靈空虛,而是因為心靈會空虛所以才有宗教。(真正重要的是為什麼心靈會空虛)而恰恰是因為人的空虛已經不是區區宗教能夠填滿的,所以宗教才會衰敗的。


人類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可比上帝掌管世界積極多了。


當人覺得無法掌控外界的時候,精神狀態要麼偏向宗教,要麼偏向虛無,這不過是同一現象罷了。


謝邀。

顛覆了宗教的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是馬克思在中國的地位把宗教顛覆了。而馬克思主義本身只是一個哲學流派,沒有絕對的話語權。

而這種錯誤的唯物論確實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們的空虛。


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主體的地位被貶低,找不到存在的意義,怎能不空虛?

然而,在柏拉圖那裡、在印度奧義書、佛教里,在中國莊子那裡,都認為,精神主體才是第一性,物質只是「感官境界」而已。


我有個罐子,寧願它是空的,也不願裝滿shi


共產主義不像天國么。認為未來社會比現在好算是哲學。設想理想社會的具體形態就落入宗教迷信了。有智識的不需宗教,愚人才需要。

不知道空虛什麼感覺,有空虛的時間不如去學習,滿足好奇心。

行有不當,欲求其當,必出於知。


顛覆宗教的是農村教會被城市士大夫陰謀解體

空虛是因為城市士大夫把人的精神從教會剝奪到手中

本雅明就是費拉性最濃的士大夫之一


沒有信仰是以為自己不信仰,空虛是因為自己不思考。真正的共產主義者比教徒要充實多了。馬克思主義頌揚唯物主義,批判唯心主義、唯靈正義、神秘主義和虛無主義,是使人的思想從舊的禁錮中解脫出來,進行新的思考。

神靈其實是人在認識能力極其低下的情況試圖解釋自然卻無法很好地解釋時創造出來的,無法解釋萬物的本源便有了造物主,無法解釋物質運動變化的原因就有了「最高意志」。宗教是舊事物,是終歸會被科學的世界觀和倫理所取代。


虛無是資本技術原則造成的,正是異化的現象。不是馬克思造成的。


假如空虛和愚蠢不能共存,你選一個吧。


馬克思並沒有顛覆宗教。

另外在中國,一共時期宗教仍存在,只是被壓制而已,在二共建立以後宗教又回來了。

P.S.:有宗教就不空虛嗎?有宗教就是真的不空虛嗎?


推薦閱讀:

閱讀哲學來思考人生是否有害甚至易患心理疾病?
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有什麼區別?
從思想、哲學、實踐的角度上分析毛澤東思想處於何等地位?
人類痛苦的本質是否是對自己的動物性的否認?
為什麼奶加茶和茶加奶不一樣?

TAG:哲學 | 人生 | 卡爾·馬克思KarlMarx | 唯物主義Materialism | 普世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