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為什麼開始做自媒體的?
比如說我一開始是因為要黑我的室友,把他的事情寫到網上。
漸漸愛看的人越來越多,紛紛要求我把他們的事情寫到網上....然後我就莫名其妙地成了一個「自媒體」。人啊,就是無法預料。
縱橫自媒體江湖好幾年,突然發現企業品牌做自媒體有三種狀態:
第一種是「遠離自媒體江湖」的狀態。以前品牌想要推廣自己,在電視上花錢打廣告吼兩聲,大家不看也得看。但如今傳播方式突然變化了,每個人的手裡拿的不再是遙控器,而是被微博、微信、知乎、Facebook、頭條等各種新媒介吸引去了眼球。這個時候你可以給出一大堆做新媒體的理由,比如塑造品牌、發展粉絲、帶動銷量等,但是有一些品牌卻出於各種原因,並沒有發展新媒體。比如奢侈品牌為了保持傲嬌的調性,不願意開通社交賬號;或者有些品牌太后知後覺,不太看得懂,不知道如何著手做新媒體等等。
第二種是「用戶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的狀態。為了能夠隨時隨地和用戶進行連接,建立企業對用戶的直接影響力,從而影響他們的品牌認知甚至購買決策,很多企業正在嘗試著社會化媒體營銷。但是有的人是看競爭對手做了自己也跟風做,有的是看出了一點門道,但做得還不夠到位。砸入了一些人力、財力和資源,但仍然評論點贊寥寥,偶有話題能夠激起一點漣漪,只能「望大V興嘆」。
第三種是「So easy風生水起」的狀態。這類企業賬號基本上就是自媒體界的「網紅」,他們嬉笑怒罵,指點江山,圈粉無數。不僅是吃瓜群眾們追熱點的風向標,而且「帶貨」能力也超強,往往推出一個產品就會成為輿論熱點。比如新媒體研究範本可口可樂、杜蕾斯;80萬藍V總教頭海爾;坐擁千萬粉絲的二更等等。
認識到新媒體的價值簡單,但做起來難,尤其是找到跟消費者相處的合適的模式,更是需要一番經營。具體點說,企業和品牌做自媒體,需要注意哪些點呢?
第一,既要明白自己是誰,也要讓別人明白自己是誰。說得直接點就是定位明確。有的自媒體上來就追熱點,追明星,看節氣變化,說辦公日常。盲目發布,沒有清晰地定位,那麼用戶過來看的時候,也是一個模糊的印象。更別談留住他們了,因為他們連你是誰、能帶來什麼都不知道。要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想要傳達的是什麼。比如故宮的文創產品在「有文化」基礎上,找到了自己賣萌的獨特創新風格,就能吸引到那些會心一笑的用戶;但萬達這類企業會給消費者一種穩重的感覺。
第二,以粉絲為中心,提供價值。大眾都會有一種抵觸廣告的心理,如果在媒體平台上總是發布自己的企業新聞、相關動態、產品宣傳等,就很難讓人有看下去的慾望。要站在粉絲的角度,為他們提供所需要的內容,才能建立起用戶黏度和信任。
第三,內容要有規劃,有傳播力。品牌的自媒體不一定都講自己的事,但是要有主線、主題,跟你的文化、品牌、性格、風格相關。另外要有自己的獨特視角,立場鮮明,具有一定的話題性,用戶看了之後有轉發和吐槽的慾望。
第四,人格化運營。品牌人格化,就像奶茶妹妹和京東,阿里巴巴和馬雲,蘋果和喬布斯,格力和董明珠等。大家喜歡關注的微博、微信大號,比如咪蒙、薑茶茶等,看著就好像一個人而非一個公眾號在對你說話,他有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這樣就更容易和用戶建立起情感的連接。
第五,以開放的態度辦媒體,大V聯結。自媒體需要讓大家甚至粉絲來生產內容,只有開放,才能有更鮮活的內容,也能更加互動起來。另外如果和有影響力的大號相互連接的話,影響將會更大。
如果看了以上種種,你對企業和品牌如何做自媒體仍然感覺有些無從下手,或者想找打一個更好的進階之路,那麼我想——
你需要和海爾、微博、二更、旺仔、傑士邦、百度、蜻蜓fm這些大V,面對面聊聊了。
是的,你們調皮的海爾官微要在下周9月20號,舉辦一場「藍V嘉年華」活動,講講「企業及媒體的破局與突圍」。那些平日叱吒風雲的大V,以及一大波企業代表和新媒體總監,正在趕來的路上,這次你可以好好向他們取經了。比如:
微博客戶運營總經理李亮
二更首席策略官貓叔
360公司副總裁陳朝華
蜻蜓FM副總裁郭嘉
海爾新媒體的總監沈方俊
自媒體大咖趙圓圓
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副院長竇文宇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
插坐學院CEO何川
新媒體管家CEO楊震凱等等……
嗯,大咖雲集,夠不夠重磅!如果你想知道互聯網影響下的企業自媒體轉型,企業藍V運營的實戰技巧等等,那麼現在立刻馬上點擊鏈接 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8401713432700 報名!
9月20日,我們在青島即墨海泉灣,不見不散!
本文由」一品內容官「微信公眾號原創,轉載請加微信:iloveneinei;投稿合作請發郵件至info@daedalchina.com 。
講一句很裝逼又現實的話
我在做我樂意做的事情
然後我能收穫關注度。
傳播自己的好途徑
喜歡寫點東西,分享思想
與其月薪3000,不如打造個人品牌,然後月薪十萬
有些人拿著月薪三千日日夜夜加班,有些人拿著月薪十萬瀟瀟洒灑生活。不可否認人與人之間差距還是蠻大的。互聯網時代造就了一群叫做「網紅」的人類,他們勝似明星光鮮亮麗,他們勝似富豪腰纏萬貫。人人都想成為網紅,但不可能人人都是網紅。我們來看看平時轟炸我們朋友圈的一些公眾號融資情況。
我們都是平凡的人,我們不奢望達到以上境界,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公司的網紅,可以做一個學校的網紅,可以做一個城市的網紅,只要我們能在小範圍成為網紅,那我們離月薪十萬的目標又近了一步。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如何打造個人品牌,華一先舉個例子,在每一個領域都有佼佼者,一提到自媒體,腦海就能閃現出papi醬拍賣廣告2200萬,羅振宇《邏輯思維》融資十億,咪蒙發一條廣告文章均價300萬,你羨慕了吧,但是自媒體領域也只有一個papi醬,只有一個羅振宇,只有一個咪蒙,你只能醒一醒。但是還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專註某一個領域並且達到很高境界,他們也是這個領域的網紅,就像PPT大神幻方秋葉,他只專註ppt,把ppt玩透了,所以在ppt領域他是網紅,然後開通各種線上課程,出版圖書,通過互聯網擴散,以後只要提到ppt就能聯想到他,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個人品牌,也許這輩子他就可以靠ppt名利雙全。其他領域都有相應的佼佼者,他們已經形成了個人品牌,也許這就不是月薪十萬這麼簡單的事情了。
前幾天在喜馬拉雅FM上聽到一個職場故事,大致內容就是一個員工想讓老闆加薪,卻講不出加薪的理由,因為他根本沒有核心競爭力,隨便找一個人就能替代他,就這樣憑什麼給他加薪呢。下面就聽華一講一講如何打造個人品牌來提高核心競爭力,我不敢保證你月薪十萬,我只希望你職場之路越走越好。
一、找到自己的興趣,並且打造成核心的技能
尤其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沒有找到自己的興趣,可能需要幾年時間來搞清楚自己喜歡做什麼,然後在這個領域內鑽研,達到高境界,至少做到在職場里不可替代啊,要讓老闆覺得此崗位非你不行,必須要你來做,這個時候就體現出了你的核心競爭力。那麼什麼加薪之類的要求都不在話下。
(1)一個點的突破
提高核心競爭力需要做些什麼呢,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個點的突破,先找到自己最擅長的領域,然後再細分這個領域,例如,新媒體運營領域中的內容運營,或者活動運營,必須很明確自己最擅長什麼,然後在這個小領域內深究,儘可能做到專業專業再專業,要在這個領域有話語權。
(2)和這個領域的大神作對比來
努力過程中我們不能只顧埋頭苦幹,我們還要時常和這個領域的大神做對比。記得經常看看大神的動態,然後對比改進自己,千萬不要盲目,互聯網時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信息更新快,要時時刻刻知道此領域的一些變化,為了更快打造個人核心競爭力,要時刻更新自己。
二、找到好的平台,然後去展現自己
互聯網時代有好多線上課程,這些課程的主講人就是某行業的領軍人物,就像華一經常參加插座學院和饅頭商學院的新媒體運營培訓課程,這些課程更多是以微信群的方式授課,並且這些課程都很便宜,多多參加肯定是有好處的。既可以學到主講人傳授的知識,又可以認識微信群里的好多人,這群人都是同行,多交流成為朋友,這樣不僅獲得了知識,還有人脈和行業資源。一舉三得的事情你難道不願意嗎?另一方面就是多參加這個領域的線下活動,這也是拓展人脈,交換資源的好方式。
當你找到合適平台的時候,你就應該開始混圈子了,什麼是「混圈子」呢?所謂的混圈子就是在這些平台上多出頭,多露臉。在這些微信群或者線下活動中多展現自我,把自己的優勢展現出來,這樣才能提高個人品牌效應。當別人對你的優勢認可了之後,就會和你資源交換,這樣你的個人優勢才能變現。
華一是這樣做的。
(1)我總是在群裡面很活躍的
我的微信裡面有好多群,每一個群都有不同的屬性,我總是很活躍的,當別人在問問題的時候,我總能盡我所能積極回答,當我有問題的時候,我也很樂於向別人求助。這樣其實就是相互了解的過程,既給別人創造價值的機會,也給自己展現自我的機會,這是雙贏的。
(2)我總是活動的組織者
我建立過很多不同種類的微信群,有新媒體運營群,也有最近正在運行的一個「21天好習慣養成群」,我曾經多次計劃做一件事,卻總是半途而廢,更多時候無法戰勝懶惰,我想戰勝自己。基於這種情況,我發起了這個活動群,目的就是招募一群想改變自己的戰友,一起作戰,相互督促,養成好習慣,為前途助一臂之力。活動已經持續了10天左右,反響不錯,群成員很積極。服務別人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還得到了別人的認可,這樣就產生了價值。
(3)我總會嘗試搭建平台表現自己
互聯網時代必將是一個樂於分享的時代,也是去中心化的時代,人人都可以開通自媒體,微博、微信、社群、微信群、QQ群、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等自媒體,開通了就堅持去寫文章更新,我身邊就有好多人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把它當成日記本一樣來寫文章,這樣就很好啊。
三、扇自己一個嘴巴,讓自己不再害羞
很多人都會說,我在這個領域還不夠專業,也沒什麼公信力,我不敢去展示自我,怕出錯。那立刻扇自己一個嘴巴,然後硬著頭皮去群里互動,積極回答問題,積极參加群活動,剛開始是刻意去做,到最後就是樂於去做,慢慢地就習慣了這一切。
如果以上套路你都不喜歡,就是不願意去主動,那麼最後還剩一個絕招,就是寫文章,很多人都會說自己不會寫文章,包括我身邊很多朋友都會講自己沒文才,沒創意,從小到大作文都不及格。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這都是過時的想法。在十多年之前,我們看到的文章大部分來源於書本,報紙,還有專業的門戶網站,只有文章達到一定的水準才可以刊登在書本報紙中。所以導致很多人認為寫文章是高不可攀的一件事,但是互聯網時代一切都不同於過去了,微信公眾號有一句推廣語是這麼寫的:「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這裡順便借用下它的一張圖哈!
寫作並不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兒,而通過寫作獲得心靈滿足和自我成長則是水到渠成的,而當你用心去寫用心汲取新的知識時,多半兒你還會贏得他人的讚許以及認同。
我們不一定才華橫溢,我們只要把在某個領域的看法寫出來分享出去就好,這樣就會有人來結識你,和你溝通交流,隨之就產生了價值。這個過程也是痛苦的,要一步一步堅持下去。
作家連岳寫道:人人都會寫文章。
他說道:很多時候,不是你不會寫文章,而是你寫不出你認為的「標準文章」。下筆之前,滿腦子想的是:老師想要什麼?媒體社論是怎麼寫的?主流觀點是什麼?大多數人的想法是什麼?結果就是下不了筆,最後以為自己根本不會寫文章。
我怎麼想的,我怎麼說的,我就怎麼寫。按這路徑,你會寫文章,或許寫出來有些混亂、啰嗦,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也不合他人的喜好,但那是文章,而且是你真實的想法。它說不定就有某句觸及他人的痛點,得到很多贊。
我個人覺得寫文章對自己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我現在就有這麼一個套路,就像我有一個計劃是學習原型製作工具「AXURE」,我對自己有一個要求就是熟練之後必須寫文章總結,然後分享出去。為了不讓讀者失望,那我的使命不僅僅是學好這個軟體,還有就是寫一份有質量的總結。只有這樣強迫自己,我才能更加刻苦的去鑽研。寫總結也是理清思路的過程,也是鍛煉自己文字表達能力的過程。看完一部電影,讀完一本書,旅遊完一個景點,等等,都可以寫下來自己的感受,不為其他,只為自己的成長。真實的狀態最動人。
不要怕出錯,會出糗,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於同一件事物的解讀必然是不同的。對一篇文章,道理一樣如此。通過你寫的文章,更多人就會和你互動,覺得有用,點贊,打賞,個人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長時間就形成了個人品牌。
加油吧,努力打造個人品牌,讓自己活的無可替代,無論職場,無論人生,你都是不可替代的大贏家。
月薪十萬隻是一個數字,個人價值不可估量才是王道。
原創作品,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介紹
華一,一個從事新媒體運營的90後工科男,在通往產品經理的道路上摸爬滾打。在今日頭條、搜狐、網易號、一點資訊等自媒體平台開設專欄。
微信:wdh-1121 公眾號:華一說(huayishuo)微博@華一
上半年已經過去了,下半年接著就來了。而下半年的目標也訂得越來越大,準備拼一把的時候到了。現在想想自己是如何走到自媒體的,也是一路坎坷。
每個人都在玩公眾號,但大部分都賺不到錢
去年6月份開通了公眾號,到現在已經足足一年了。剛開始的時候非常討厭寫作,也不知道寫些什麼,往往要很久才能想出一個標題,然後一兩天時間慢慢寫出來。想想那時真的不是寫文章的料,心裡一直在抵觸。
但是聽過某人一句話,做不喜歡的事才能賺錢,自己也一直堅持下去,就要看看到底會怎麼樣。那時工作也忙,兩天一更成了一周兩更,慢慢的也堅持下來了。
之後也拿到了原創標籤,天真的以為可以靠打賞可以賺錢了,反面發現真是傻得天真。全都是被公眾號的火熱騙了,總以為自己也可以靠內容吸粉,但是不去做推廣,不花錢買粉,連開通流量主的資格都沒有。
那時候才發現公眾號對於個人來說真的賺不到錢的。公眾號已經很難很難了。
頭條號不是公眾號,不要以為放著不更新也沒事
之後看到頭條,聽說頭條能賺錢,但是太難申請,報著試試著的想法就去申請了,沒想到還真申請通過了,那時也很開心。也以為只要自己像公眾號一樣幾天一更,慢慢也可以熬過新手期的。
但現實卻是打了自己一巴掌,好幾個月都過不了新手,慢慢向一些大佬付費取經才發出自己錯得離譜,頭條號可不是公眾號,對於內容,垂直是非常高的,還有一些技巧,不懂的人要麼很多時間轉不了正,要麼就是一直沒機會轉正了。以前的號就是如此,一直都轉不了正。直到現在,快一年了也沒有轉正,這樣的號拿來幹嘛。
頭條號前半個月別瞎弄,轉不了正以後就更加難了
之後取經結束重新用親戚的身份證註冊了頭條號,按著自己的方法去做,打算是一個月一定要轉正,但是沒想到半個月就轉正了。之後又註冊頭條號,7天轉正的有,3天轉正的有,這個時候才知道自己已經搞對了方法,真的是血的教訓才得到的方法,來之不易。
在這提醒那些想做頭條號的朋友,頭條號跟公眾號真的不一樣,如果不會弄的話,還真的別去申請。準備好了再申請,申請後就得保護日更。可不能像公眾號一樣三天打漁兩天晒網了,那樣的話我真的很擔心你的號過不了,我看著都心疼啊。
現在一個頭條小號也做得不錯,收入每天都挺穩定的,都是一步步摸索出來的。大號就不拿出來顯眼了。總之自媒體是可以掙錢的。
要知道一個身份證只能申請一個頭條,以前自己的一直轉不了正,現在的號都是用親戚朋友的,不僅叫他們註冊麻煩,取錢還麻煩。所以用自己的身份證是最好的,要珍惜你的頭條號,轉不了正就完了。
未來屬於原創,簡單複製粘貼只有死路一條
現在各大平台都大力扶持原創作者,如大魚計劃每月都有上萬的錢。大魚現在做是也比較好,只要持續輸出,就算沒有什麼閱讀也可以拿下這個獎。
而企鵝的芒種計劃也對於原創有補貼,可以說各大平台都歡迎原創。我也是做原創的作者,相對於企鵝,頭條的抄襲最多。現在對於抄襲企鵝的處理更加嚴重,一舉報成功就扣40分,基本上這個號就已經死了,不可恢復。
一般兩三個人抄襲的我都不會處理,但是如果有10多個抄襲,我就要舉報了,有次一氣之下舉報9個,全都被處理了。
總之,偏門不是一件長遠的事情,賺得了一時的錢,演算法一變就賺不到了。而原創的內容將會是一直被扶持的。
總之還是一句話,做頭條別瞎搞,找對方法再去做。實在不懂可以私聊我,一起玩轉自媒體。
最開始在知乎上寫東西,就是隨便寫,也不編輯,寫到哪是哪,然後慢慢有微信平台抄。
被抄多了有點煩了,就想著是不是自己做個微信號放自己文章,結果放了一段時間,微信給我發來一個消息,告訴我我有原創保護了。
把我感動壞了,我在知乎這麼久,知乎也沒想給我個原創保護,於是才決定真的把微信平台當成自媒體做。
我不得不說,到目前為止,微信是我看到最願意保護原創的謝邀!
開這個微信公眾號的初衷源自於一次受邀回母校,給學院的學弟學妹們分享如何寫簡歷、投遞簡歷、爭取面試機會,還有些平衡工作、生活和情感等經驗。為了規避重複性回答相同的問題造成的時間浪費,在分享之前,我結合自己以往的經歷,以及將學弟學妹們可能會問及到的相同問題,整理好答案,並製作成文檔發給他們。
本以為這樣就可以順利的幫助他們完成心愿,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可正如《諮詢的奧秘》一書中提到的那樣——「當首要問題解決完,次要問題便馬上就上升到首要問題」。於是,我只能開啟新一輪的「合併同類項」,把相同的問題整理好,再發給他們。可這樣一遍一遍的循環,我發現這個雪球越滾越大,而且永遠也停不下來了。
畢竟,共性的問題就那麼多,而每個人卻是獨立的個體,即使是遇見共性的問題,每個人的解決方案也不同,且不說那些不同的問題了。那麼問題來了,遇見相同的問題時,大家互相交流下心得,也許問題就能得到解決,那面對不同的問題呢,我們又該作何選擇?
如果說自出生起的前十八年,我們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不會選擇還有情可原,可自從我們讀大學時起,我們中的很多人就要遠離父母去外地上學,除非你繼續當「媽寶」,遇事便問父母,可父母畢竟離你那麼遠,你捨得讓你父母為你事事操心啊?
是該自己做選擇的時候了。
那麼,你不禁會問,我為什麼要相信你?——你第一不出名,第二沒做出啥業績,第三也不是特別專業的人士,就開公眾號忽悠忽悠我們啊?!
這個問題問得好,以至於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如果硬要回答的話,我只能說,和你大學想談戀愛一樣,隨緣吧。
哦,對了,這裡講的也不一定都對,保持些懷疑主義和批判主義對各位小夥伴的成長是有一定好處的,畢竟,現在知識迭代的速度是以前的幾何倍,這篇公眾號中難免有疏漏之處,也肯請各位小夥伴們給予批評與指正。
如果這個微信公眾號的某個片段能對你有所啟示,我也就欣然滿足了。結合這裡講的一些小貼士,再根據各位小夥伴自身的實際情況做做微調,相信會在你的未來發展中增色不少。
和題主一樣,也是出於意外,還記得鄭也夫那本書么,《文明的副產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你是為什麼開始做自媒體的?
在商業社會當中,每一個人都變成了一件商品,這一件商品要想賣得好,就要做廣告讓十萬、百萬、千萬甚至過億的人知道,這一件產品才能賣出去,要想讓更多的人知道你,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自媒體輸出自已的價值,把自已的廣告做出去,就會有很多人知道自已。
當通過自媒體讓十萬知道你,你就是一個領域裡的小名人,讓百萬、千萬的人知道你,你就成為了一個名人,當有百萬、千萬的人知道你,就可以吸引十萬、百萬的粉絲關注你,當你擁有十萬、百萬的粉絲,把產品賣出去變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就可以通過產品跟十萬、百萬、千萬的人交換介值。
自然獲得到財富也會變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當你擁有十萬的粉絲,賺到百萬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當你擁有百萬的粉絲,獲得到千萬甚至過億的財富,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做自媒體,就是為了給自已做廣告。
這個世上的富人,之所以越來越富,就是因為他們天天在做廣告,廣告做的越來越多,他就越來越富裕。窮人從所以很窮,就是因為窮人一生都不敢做廣告,都不做廣告,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窮。
自媒體的定義有很多,此處說的自媒體指的是廣義的那種,即藉助互聯網發出自己的聲音,包括但不限於:你在知乎上答題,你在微博上發文,你在公眾號上寫文章等等。
我不是高尚的人,我做事講求實際,做(廣義)自媒體也一樣。
最初的動力來自於知識的整理----反正都是要做筆記的,不如把它梳理好然後公開展示。這樣做很有激勵效果:別人的點贊、關注、邀請都是對你的認可,要知道整理知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別人鼓勵總比自己悶騷更能激發動力。嗯,健身後曬朋友圈得瑟也是同樣道理。隨著答題的積累,諮詢問題的人日漸增多。由於醫學是一門複雜的學問,諮詢個人問題必須提供全部病歷材料,這一步非常考驗提問者的耐心,畢竟要拍照、要上傳。
在日復一日的私信諮詢中,我驚訝地發現在知乎上有一定答題量和贊同數的用戶,他們往往能順利提交高質量的翻拍圖片,後續交流過程也很順暢。諮詢結束後我還會回訪,了解後續的情況。大部分人都會回復私信,有些甚至因此認可你,從知友變成(線下)朋友。相反,三零用戶讓你呵呵的比例就高得多。我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媒體除了能讓別人認識你,你也能評估別人。看來古語「以文會友」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於是,我又領悟到做自媒體帶來的另一個好處:認識優秀的人。知乎並不擅長做社交,加上社區粗暴管理、噴子以及其他種種問題,我開始弄起個人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提供的功能要比知乎多,我可以在上面實施我的「篩粉模型」。在這個各大號巴不得跪舔粉絲、求關注、求點贊的時代,竟然還有人膽敢公開篩粉?!你沒看錯!我的個人號一不找投資,二不賣廣告,諮詢服務求質不求量,我要那麼多粉幹嘛?我還不如把有限的業餘時間貢獻給識貨的讀者。互聯網的偉大之處就在於這一切都可以低成本地自動完成。優秀的作者匹配優秀的讀者,服務品質自然不差:@張英鋒 曾經苦笑道:正經的科普在傳播力上遠不如深諳人性的偽科學。
我對此感同身受。好在我做的醫學領域屬於複雜但實用的知識,真正有價值的地方應該是「第二意見」,即尋求你認可的專業人士給你提供專業諮詢,而不是自己自學,更不是看了幾篇科普文就來DIY。所以,我覺得專業人士應該自己學習如何運用自媒體平台提供更多增值服務。這種為某位讀者量身定製的材料,應該更有價值,同時還不怕別人抄襲。附帶很(赤)真(裸)誠(裸)的《創刊號》。聽了微商大師(傳銷+垃圾)的課程,覺得我比他們牛逼,然後就出來自己做了,做了一段時間後感覺小城鎮難做,就來了深圳。來深圳第一份工作是賣戶外廣告,一個月2500,做了一個月。第二份工作是微信運營,一個月三千,然後就做到了現在,運營…推廣…市場……培訓……演講…BD……工資3000/3500/4000/4500/5000/5500/6000/7000……
因為我們只是在重複前人的事情而已 文/浮生未半
——寫於D吧出征Facebook之夜,某事五十周年。
前言:長期關注我的人應該知道,我有一個悶聲作大死系列的坑,是我
《悶聲作大死系列第三篇·為XX洗地 》的一部分,並且,這部分處於其中比較核心的位置, 建議保存網頁。什麼是自媒體?好像很多人以為自媒體是新生事物,名之為新媒體,其實不然,自媒體最早名為揭帖,揭帖是什麼東西?其實就是大字報。大字報具有監督作用,引用古文一段:兼好肆為揭帖,以誣官長。余唯行此法。竊祿四年。府道未受一辭。
而大字報與自媒體的關係,其實我在之前的答案如何評價「二十四幀」? - 浮生未半的回答里寫過:
有些個答案說這些撕逼都很像文革時期,我姿持這個觀點,因為我們處在一個大自媒體的偉大時代,而文革中廣為流傳的大字報就是最早的自媒體,雖然大字報有許多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它具有自媒體的一切基本性質,包括但是不限於:
貼大字報的牆=網路論壇、知乎社區、貼吧、優酷土豆........
貼大字報=發帖、回答、發圖批註大字報=評論、彈幕傳抄大字報=轉帖撕掉大字報=刪帖署名大字報=實名用戶回答匿名大字報=匿名用戶爆料把作者打到不敢來貼大字報=封號把作者抓起來槍斃=刪號推倒牆=封網站.....................大自媒體者,新技術瓶中的舊酒也。的所以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們所興奮的、所憤怒的、所厭煩的、所無所謂的,都是歷史上曾經有過的,但是正如我們和我們的父輩的聯繫,相像的同時又有區別,一切都在重複,但是一切重複又有那麼一點不一樣,這點不一樣,就是進化的方向,所以我在《悶聲作大死系列第三篇·為文革洗地》中將要下一個論斷:互聯網革命是第二次文化大革命,姑且讓我做一個預言,互聯網革命將漸漸做到毛澤東想做但是沒能做到的事情,論證,則在稍後給出。
一切都在重複,那麼,這一次知乎的大撕逼DSB對應著什麼歷史事件呢?那就是文革時期的大辯論,大辯論是海德公園式的公開進行的辯論,你來我往,文攻武衛,那時候的撕逼極其嚴重,經常到了線下決鬥的地步,而且那個時候沒有私有制,所以人們沒有為經濟利益而戰的,沒有什麼營銷,都是純撕逼,CHUN SB。在這個大自媒體的時代,大辯論的形式自然多種多樣,知乎上可以在評論,在答案,在專欄中進行,但是不應該在問題的編輯區進行,這一點知乎管理不善,應該做一些制度改良。有了大字報,就能大辯論,保證了大辯論,就能大鳴,能大鳴,群眾自然能大放,四大自由,共同構成了大MZ。今天的我們,就是在名為貼吧、知乎、微博、Ku6等等的牆上,貼出一張一張電子大字報,內容不但有揭、批,比如http://www.12321.cn/ .http://net.china.com.cn/ .http://www.12388.gov.cn/還有風花雪月,兒女情長,鮑照月拋,還可以發布募捐信息,搞個大新聞,如今的知乎,就是2011.7.23年的微博,當年在天涯、微博、西西河、人人網這些舊牆上的人,如今來到了一堵號稱更大的牆上發「貼」了,Facebook,則是另一種功能的牆之外的「牆」。而「『貼『吧」自媒體平台中最大的D吧出征牆外最大的自媒體平台Facebook,則是另一場大辯論,並且這場大辯論,已經有了一定的原則,例如不使用髒話,統一水印,是一種原始的自組織,將成為反動派的心腹大患,文攻武衛的時代,在全球性金融危機後階級矛盾愈發劇烈的同時,又將要到來,這兩年的動蕩,不過是一個先兆而已。
.............................中間省略.........................
這裡要重點提到一個標誌性事件,就是胡戈的 《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鬧出的各種風波。《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是大自媒體時代的星星之火,這個小高潮,具有類似於批判海瑞罷官一樣的地位,政治革命,往往都是從文藝界首先開始的,正如資產階級革命之前,要有文藝復興作為基礎。
胡戈一個人加一部電腦和一根網線,對陣世界級大導演和其背後巨量的資本(CFGC),卻如令狐沖用獨孤九劍破盡天下武功一樣,令江湖矚目,一個網友的自娛自樂 ,居然搞出這麼大的動靜,這證明有問題的同時,也很說明問題。
學閥是封建主義的產物,表現為對文化的壟斷,影視界也有影閥,或者想要成為影閥的人,比如饅頭事件中的陳凱歌:
張曉舟寫到,《無極》上映之前,陳凱歌上電視,被女主持人問及「假如電影沒有你預想的成功」時竟龍顏不悅指責對方「你這個問題很不友好!」《無極》上映後上海某報登了大幅文章批評,《無極》劇方竟然致電要求該報道歉。已經不能用大師來形容陳凱歌了,他現在堪稱中國電影的皇帝——當然,他的老同學張先生也在搶那個皇位——二位阿皇拍來拍去骨子裡其實都是宮廷戲,都是玉帝天仙英雄的命,需要我等凡人扭著脖子仰視。那電影相當崇高,相當美麗,相當啟迪,就是沒有人味,不說人話。事實上,《無極》才是沒譜的搞笑片,而《饅頭》、《春運帝國》反而是真實的。胡戈之惡搞,無非是「把被顛倒的世界重新顛倒過來」,是「無權者的權力」,胡戈是否侵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如此壓抑的文化霸權面前,大家是該釋放一點自由的笑聲了。
可見文化界早有人認識到這一問題,玉帝天仙英雄,無非就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我等凡夫俗子(屌絲),也只有無權力者的權力,和無資本者的權力了。當然,陳大導演的這一行為只是表現了一種無意識的、自發的趨勢,雖然CFGC在2006年2月28日表態對胡戈絕不手軟,但由於時代和機遇問題,他老人家應該不會達到這一種地步了。
總而言之,僅僅胡戈一個人,就在大自媒體之上造了世界級大導演加世界級大資本家的反,可見大自媒體的影響力。出現一個胡戈和陳凱歌的衝突是偶然,而出現AcFun和bilibili則是必然了,正如隨機現象似乎捉摸不透,但是在統計學意義上卻是穩定的。
如果說《饅頭》是無名氏胡戈憑藉著大自媒體造了大導演陳凱歌的反,那麼在阿拉伯之春中,大自媒體則實實在在地顯示了它在造反、奪取政權過程中的威力,一如五十年前。中東反動派的老舊官僚機器,在Facebook、Twitter這樣的新媒體面前束手無策,步履蹣跚,最終轟然倒塌,正如兩千多年前五十年前那樣,原始的大自媒體——大字報,推翻了一個實際上的政權,而中國政府, 則因為先有了經驗,非常有先見之明地先拆掉了西單的牆,消滅了這一種原始的自媒體,又在網路上建起了防火牆,基本壟斷了全國的信息通道,在阿拉伯之春、太陽花運動的波濤之中安然無恙,令公知和歐美國家大失所望,其實,自1949以後,歐美大跌眼鏡的事情在中國身上還少么?當然,這些出人意料的事情,往往都和那個人有關。
當然,阿拉伯之春不能說是一場成功的革命,古老的文化積重難返,更新的時候往往會不斷反覆,正如辛亥革命並不徹底,革命成果會被舊勢力竊取一樣,但是歷史是永遠前行的,反動派的反抗,任何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不過是螳臂當車。
目前所有的人說到自媒體,似乎都是從經濟利益出發,但是那跟老軍醫的電線杆小廣告是大巫小巫的關係,都只是稻粱謀罷了,如今的D吧已然是龐然大物,但是它成為一種屌絲文化的發源地,順屌絲者可成國民老公,逆屌絲者只能被做成表情包。
...................中間省略....................資本主義的發展,往往會導致自己的滅亡,周期性的金融危機,就像不規律的大姨媽一樣攪得資本主義寢食不安,而對於資本主義終結者共產主義而言,資本主義卻是他媽,正如失敗是成功之母,資本主義的每一次失敗,都會喂共產主義一口奶,這是毅種循環。1929年金融危機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緩和了階級矛盾之後,蘇聯和美國展開了冷戰,冷戰導致的技術競爭中,在資本主義最發達的美國,誕生了互聯網,隨著共產主義修正主義路線在和最強大的資本主義的終極對決中,修正主義毫無懸念地落敗了,而如今的工業(經濟)發展,尤其是在2008金融危機只有,世界已經越來越離不開互聯互通的互聯網了,試問哪個稍有常識的資本家和官僚,敢於真正消滅掉互聯網呢?有人罵互聯網經濟是屌絲經濟,這話其實沒有錯,互聯網是屌絲的天堂。是屌絲成就了大資本B、A、T、F、T、G,而資本家也將賣出勒死自己的那一根繩索,這也是毅種循環。
但是,屌絲,你記住!
你的真正的名字叫無產階級!剛開始不過是心血來潮,喜歡碼字,就開個公眾號來玩玩。
轉機出現在去年一月份。
當時在知乎上提了一個問題(目前瀏覽量已破百萬,還上了知乎日報),瀏覽量瞬間爆表,期間,我動了個小心思,在問題描述里插入了公眾號的軟廣(知乎小編請勿拍),之後便遭遇粉絲暴漲,這時,我才想到公眾號該把握時機好好運營,過年人人都在埋頭搶紅包,而我是埋頭刷知乎,刷公眾號。公眾號導流還在豆瓣上做過,效果也好到我睡不著覺,比知乎的更持續和可控(頂貼立馬漲),只不過後來被刪帖,我%¥**……%¥#(……%¥#@
收穫:神奇地改變了我的職業生涯
那時剛從廣告公司辭職,既不想做傳統行業的文案,又不想回歸本專業做工程(對,我是一枚正宗的理科生)。後來發現,新媒體運營這個職位有點意思,用死黨的話講,以前高三逃課搞QQ空間也是在給自己積累工作經驗啊。不過,新媒體運營也並沒有我一開始想的那麼簡單。
在投遞出去的簡歷里,前公司的工作經驗實在不好意思寫出來,我深知待了半年,沒有學到東西。無奈只有扯了下自己折騰的公眾號,如何漲粉balabala,我說,我沒什麼偉大的職業規劃,我就是想紅,我想做網紅,我知道什麼樣的東西會紅,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現在用專業話術講,就是當時的我,泡豆瓣、刷微博、吐槽、咆哮、喜歡跟人打嘴炮…一系列看似墮落的行為,導致了我很懂網民心理,我知道網民都是自私的)。
那麼爛的一個簡歷,居然被現在的老闆(聘寶的 @方園 )看上了,他說我是個很有趣的人,想跟我一起做一件很有趣的事,說我很符合公司的品牌調性。他給了我莫名其妙的勇氣和動力。
我從個人號轉為運營企業號。
從此以後,上班這件事顛覆了我以往的認知,不再是別人跟我說,我要做什麼,再也沒有甲方這種變態的生物存在,我居然可以在上班的時候不再壓抑自己的天性?? 而且,我運氣真的爆好,很快收到了成效,運營不到兩個月,一篇文章突破了10萬+,體驗到了微信公眾號一夜爆紅的滋味,相比之前做個人號的漲粉,這次的幸福來得更突然... 具體過程請戳下面:
微信公眾號一夜爆紅是種怎樣的體驗? - 喜小寶的回答
要問我為什麼開始做自媒體?說不清楚,大概是我喜歡看到付出有成效的感覺吧,每一次推送文章都像一場賭博,猜中了開頭,卻不一定猜得中結局。
做公司的自媒體出現瓶頸期再正常不過,一個領域的東西感覺都被寫爛了,每次在我覺得,怎麼也想不出新題材,死也騙不到點擊率,再也不可能爆紅的時候,都會接到老闆的援手,分給我一些腦洞。我做新媒體目前沒有KPI,但心裡的KPI比誰都嚴格。說過的每一句話,都要對它負責。僅此而已。
----------------------------------------------------------------------------------------------------------------------最後,還是低調的推一下公司產品吧,萬一你有需要呢,我們叫聘寶,做互聯網的大數據招聘,明年會擴展到全行業。
對了,我們還在招人,招聘要求看評論吧,不在這裡說,我話好多 ,啊啊啊...感興趣我的公眾號就掃描下唄,歡迎來圍觀~~公眾號里回復「豹紋」,可以看到那篇10萬+爆文..
需要說明下 回復推送的文章,因為是新的鏈接,閱讀量只有幾百,都是你們…真實閱讀量還是截個圖吧,看到微信後台有說我是騙紙的,要哭暈在廁所里了...T T博客、日誌、長微博都不好用了,就把訂閱號當作以前的博客用。
此外說幾個私人理由:- 半封閉的環境是我看中的。我不喜歡別人背後去討論我的觀點,當面又只給結論不給論據,那麼就相當於把大家都關在一個小房間里,誰都別想跑!
- 一開始堅持一周5篇原創。用要寫文的動力去要求自己看書學習,並且要看深,而不是以前那樣看兩眼,因為我好奇心過於旺盛而毅力不足,所以就逼迫自己。……現在已經改成一周3篇了,但是自認也是相當於許多人全職的量,而我是有一份需要自己加班的工作的空餘時間做的。
- 電商工作很多年了,雖然現在已經不是電商了。但是可以保持我對互聯網產品好奇心的熱度。
讚賞的確有錢,我也會為此高興,但是如果以此為生的話,不要說我的工資啦,功能開通至今的錢連我一篇約稿的稿費都比不上。所以,小錢真的只是一個開心吧了。
最後,誰不喜歡自己說話有分量呢?
PS:我剛接觸網路的時候知道Ohmynews這個網站,還挺嚮往的(因為我很八卦,又很話癆),可惜……因為可以賺錢呀 就做了 你也可以試試做一下的 自從看了人民的名義 什麼頭像都是李達康書記,不信你看我的頭像~~~
去年年初,新入職的一個同事常說公眾號的事情,提醒了我,於是去年五月份自己也來了一發,叫「北京普通人」,去年十月獲得了原創授權,但我沒有把讚賞功能拋出來,純屬給同好提供一個精神家園而已。
對我而言,只是想找一個完全自我表達的地方。在知乎上雖然我也沒有功利的想法,但潛意識仍然會根據看到的問題來選擇內容,並且回答時潛意識也會考慮到不能太水,以免被摺疊。但在公眾號上完全可以不用考慮任何約束,愛看不看。我覺得這才叫自媒體,沒有了「自」,和其他媒體的屬性恐怕就沒有本質差異。
文章是種蠻特別的產品,在閱讀之前不容易知道自己會不會喜歡這個東西,就必須先決定要不要花出時間成本;閱讀後又能影響你的感受,可能大喜、可能無感,也可能大怒。為了不讓自己冒險,多數人會選擇看標題,或者點開朋友圈當中刷屏的,似乎「大眾口碑不錯」的文章。但這樣不免使得內容越來越屈從於作者本身的影響力,或者僅僅是「標題」本身。而那些比較小眾的,往往也被包裝成針對文青來推廣。
如果是為了讓更多的人關注,不免就沒有辦法完全表達自己的意願。極端一點的解釋是,因為我們不想被人討厭。因為不想被討厭,必然按照對方喜歡的方式表達,也就是說,行動的主體已經不是自己,而是對方。因為怕被討厭而隱藏自己,這樣也不會長久。
在紙書的時代,文字就已經不純粹只是信息承載、傳遞的工具了。在書的歷史上,書曾經是知識的保存庫,名望的寄託品,教育的工具,國家意志的展現,休閑的、陶冶的、紀念的、抒發的、謀生的、做學問的,各種可能性。
從這個角度看,文字是為了用戶需求而存在的,如果不能解決讀者的某個心理需求(打發時光也是一種需求,獲得一個新知也是),它就無法找到讀者。
可能因為個性的關係,自己是屬於比較安靜的人,也不太擅長與人溝通,所以我很少說故事,大多數時候都在講道理。即便講故事,也往往是多人在場時聊到的某個話題,我記在了心裡。加之才力不逮,更寫不出什麼深刻的東西。
所以本質上,我可能只是在匹配那少量的、「無論我寫什麼都不討厭」的讀者吧。所以也不需要放二維碼,想要的自然能找到,不需要的關注了也會刪掉,對吧。
我是做傳統紙媒的,並且已經做了二十多年。以前有自己的博客,博客等級二十幾級。選擇做自媒體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只想試試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至於要在自媒體上去賺錢,是從來都沒有想過的事。
從註冊今日頭條號到開通所有功能,我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由此可見,今日頭條的審核和篩選機制還是比較客觀和公平的。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是金子總會發光。
我註冊了四個自媒體平台,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開通了所有的功能。與做自媒體的各位相比,或許我是幸運的,但有一點不可否認,只要你兢兢業業的做自己的原創作品,哪個平台都會慧眼識珍珠。
我是做情感類的,每天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對一些事情的感觸,用簡短的文字做以升華,和大家公同分享,不想,就這樣,得到了許多陌生朋友的認可和支持。從草根一躍而成較有名氣的自媒體作者。
做自媒體,必須要有認真嚴謹的創作態度和字斟句酌的自律,這樣,你才會慢慢做大。不要一開始就考慮賺錢的多少。你的出發點,一定決定和影響著你在自媒體的發展和進步。功到自然成。急功近利和敷衍的做法,只會使你在自媒體的路上遍體鱗傷體無完膚,更不要談什麼成功和輝煌。
選擇做自媒體,一來是自己的業餘愛好,二來可以滿足自己創作的慾望,至於收益,不必看的很重。只要你穩步向前,名氣有了,也就會缽滿盆滿的!
不論是自媒體還是傳統傳媒,你都必須踏踏實實的做事,任何的偷奸取巧,最終都會一敗塗地的。
純乾貨 受不了沒圖片的先走吧
我成為所謂自媒體的時間並不長,大概一年左右。從一個小白 也慢慢的通過自己的堅持做到了月入過萬 這期間關於如何運營好一個自媒體平台也領悟了一些心得,曾被好友問到過上述問題,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心得和體會。
一.強調個性,貴在堅持
首先要跟大家聊一聊原則或者思維上的問題,自媒體跟傳統媒體擁有本質上的不同。自媒體人應該擁有逆向思維、反競爭思維、個性思維、地盤思維,推薦大家閱讀學習,其實這篇文章想要表達的核心之一就是個性。作為一個自媒體人要做到以下三點:
(1)找準定位
自媒體表現的形式多樣,覆蓋的行業也非常全面。假如你是一個IT互聯網類的自媒體,但內容卻不集中,整天去曝光娛樂明星、發布八卦新聞顯然是不合適的。認準一個點去深耕細作,自己不僅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長,而且也能形成特色,讓讀者更容易記住你。
(2)堅持個性和個人觀點
自媒體的價值就在於其個性,廠商看中的也是個人觀點所帶來的影響力。表達意見要鏗鏘有力、旗幟鮮明,千篇一律的東西沒有人喜歡看。
(3)持續輸出精品內容
影響力是一種積累的過程,而做事最忌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自媒體的爆炸式增長讓讀者獲取信息的來源選擇極其豐富,因此轉移成本可以忽略不計。不能夠持續輸出精品內容的自媒體會讓粉絲大量流失,之前的努力就只能付之一炬了。
二.學會模仿,巧立標題
聊完了原則問題,我們來交流下運營好一個自媒體平台究竟要怎麼做?首先是標題,如何寫好標題也算是老生常談了,其作用不言而喻。正所謂「天下文章一大抄」,作為一個新人,模仿他人標題的寫法是快速成長之道,模仿得多了寫起來也就順手了,這並非是一件丟人的事情。平時寫作過程中我自己也在不斷琢磨,碰到吸引人的、閱讀量高的標題就會搜集起來以便學習,其實一個好的標題大致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緊扣熱點
緊扣熱點不僅能引起別人的閱讀興趣,而且更利於SEO優化,在今日頭條上還可以獲得更多推薦。這就跟微博上搞推廣,總要在博文中帶上一些最近熱搜的話題以增加搜索曝光是差不多的道理。
(2)設置懸念,引起疑問
相比較於直接告訴讀者結果,模稜兩可、設置疑問或者欲言又止往往更加引人好奇,當然,這種標題並非是加個問號、轉換個句式這麼簡單。
比如我前兩天有一篇稿件,其中心內容為魅族的flyme5.1,起初的標題是《Flyme5.1比iOS更強,不服來辯!》,這有些找抽的意味,看起來略顯誇張效果不佳。後來我把標題改成了《Flyme5.1、MIUI7、IOS9到底誰強?不服來辯!》效果就出來了,收穫了近3W的閱讀和100多條的評論。再比如頭條中有篇文章標題為《2015年還剩兩個月,榮耀總裁竟做了這個決定……》,標題欲言又止,總裁到底做了什麼決定?再加上15年只剩兩個月的氣氛烘托,很多有好奇心的人都會點進去看,數據表現不俗。
(3)直擊痛點,突出實用
這種適合科普類的或者實用技巧類、經驗分享類的文章,當然如果能結合熱點收效更佳,所以說這幾個特點並非是完全獨立的,可以結合起來使用。比如IPhone6s發布之後,有人發布了一篇文章,叫做《這一定是你見過最全面的iPhone使用技巧》,閱讀量達到了驚人的100W+。還有一篇文章,標題為《教你一招卸載內置推廣軟體,媽媽再也不擔心手機內存不夠用》,這就把握了國內手機內置應用泛濫的痛點,手機小白往往會點進去尋求解決辦法,閱讀也達到了40W+。
(4)藉助情緒,或感人或恐嚇
在電視上看到革命遊行的情景,總會有人事先站在高台振臂高呼,這些人最擅長調動人的情緒,他們是依靠語言和動作,而我們要依靠文字。比如《微信里的這些開關,關掉!太危險了!》這篇文章,標題就含有一些恐嚇的意味,事實上並沒有那麼嚴重,但足以引起人的興趣。而且這也設定了一些懸念,哪些開關危險?點進去讀了你才知道。
(5)多寫多問
相信關於如何寫好標題的經驗分享大家也看了很多,讀的時候感覺很有道理,等到自己寫就懵了,怎麼也寫不出來。老祖宗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看再多也沒用,還是要多寫多練習,還有就是要多問。問什麼?文章發布之前先把標題拿給別人看看,問問他們如果看到了會不會點進去閱讀,為什麼會,為什麼不會,標題怎麼改別人才會感興趣?而且,我們不僅要把自己當成作者,寫完了還要把自己當成讀者,如果自己都覺得不夠吸引人,怎麼去獲得別人的關注呢?
三.懂得甄別,重點突破
前段時間我受到國內某IT門戶網站邀請,加入其編輯部交流學習。在工作時,我們常常被要求把自己的優質文章鏈接發到工作群或者相關負責人手中以進行集中的數據優化,其實並非所有的文章都值得大力推廣,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甄別出優質內容並進行重點突破才是王道。
優質內容首先要在一定的條條框框之內,比如原創啊、精美排版啊以及要符合定位啊等等。不過追蹤數據會顯得更加直觀、具有指導性,這裡所說的數據主要有四類:閱讀量、評論量、轉發量和收藏量。
其中對於判斷內容是否優質有著決定性作用的是後兩者,為何這麼說?其實內容的創作和傳播最終目的無非就是增加曝光和閱讀,但閱讀量的高低並不一定代表著內容好壞,因為讀者很有可能是被標題或者配圖吸引進來,評論量也是如此,興許讀者回復的目的只是想要罵你。如果文章非常有用,讀者的做法通常是要進行收藏,進而可能會轉發分享給同事好友,可以這麼講:有用的內容才是優質的!而我們找到了這些優質內容,進行數據優化就能非常有針對性了,對於今後的內容創作也具有非常大的指導作用。
四.內容選擇,掌握方法
上文我們提到,有用的內容才是優質的。那麼話又說回來,寫什麼樣的內容才是有用的呢?我認為最起碼要遵循以下四點特性:
(1)原創性
抄襲一直以來都為人所不齒,當然我們上文提到的模仿那又是另一回事。抄來的內容不能保證自己的個性,讀者也很容易在其他地方找到相似內容,難以形成特色。這種自媒體賬號往往質量不高,最後都落得個「關門大吉」的下場。
(2)獨家性
如果能夠掌握獨家的新聞爆料等自然是最好的,但網路使得信息可以快速傳播,當你知道的時候別人很快也能知道了,如果大家都寫同一個事件,效果一定不會很好。
此時,能夠尋找合適的獨家的剖析點、切入點來確定新聞或點評題材內容就顯得非常重要。比如我在運營頭條號的時候,寫作前一般會先登錄頭條首頁,輸入相關內容關鍵字來查詢、瀏覽別人已經發布的內容,以確保我的創作為獨家角度,呈現獨立解說觀點。配圖也是如此,儘可能創造類似新聞圖,還可以通過增加引用文字等別緻提示來使得文章格式上擁有一定創新。
(3)時效性
創作的內容特別是新聞類內容要特別注意其時效性,已經過時的消息沒有發布的意義,即使發布其數據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當然,這裡所說的「時效」不僅僅指內容本身,如果難以找到獨家的剖析點,搶先別人發布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在工作中有時會感到非常辛苦,偶爾在深更半夜突然能夠得到一些熱點,之後就開始趕稿,或者第二天起個大早搶先發布,事實證明幸運之神往往會眷顧那些能夠爭得先機的人。
(4)非認知性
人人都有好奇心,讀者對於其未知的事物才會提起興趣。這樣一個心理,對內容創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大街小巷人盡皆知的事件,即使今天依然是個熱點也不要按部就班地去寫,要嘗試去挖掘出一些別人不知道的東西。比如今日頭條上有一篇文章《MIUI系統的這些隱藏功能你知道嗎?》獲得了15W+的閱讀量,作者就是在嘗試挖掘出MIUI系統用戶所不了解的事物,來引發這個群體讀者的興趣。
五.及時調整,化朽為奇
對於數據反應平平的文章,我們必須要做到及時調整,這裡的數據主要指的還是曝光量和閱讀量,讓數據由衰轉盛其實並不難:
(1)修改標題
工作量非常小,而且效果會比較明顯,因此往往在數據不好時首先想到的是修改一個更加誇張、更加吸引人的標題。當然,假如在首頁能夠看到配圖,選擇一個漂亮且能博得眼球的圖片也非常重要,如果配圖也是獨家的那就最好不過了。
(2)修改內容
內容較差的文章往往不會獲得推薦,比如缺乏獨家性、有大量雷同的文章。這時就要遵循內容選擇的四點特性及時修改,如果效果還是不好就刪除後修改重發。
(3)增加回復量
自媒體平台也好,論壇、貼吧也罷,評論較多的內容總是會成為「熱點」而被頂到首頁,組織人手適當地刷下回復也是增大文章曝光以獲得更多閱讀的有效手段。
六.掌握原則,獲得推薦
在今日頭條當中,獲得官方的推薦是增加曝光的最有效手段,沒有推薦的文章其數據往往不會令人滿意。那麼影響推薦量的因素有哪些?今日頭條官方也有過相關說明,這裡簡單進行一些介紹:
(1)最關鍵的因素
堅持原創並全網第一時間發布。文章內容與網上已有內容雷同或高度相似,將無法得到推薦。開通原創功能的讀者,將可能獲得更多推薦。
(2)點擊率和讀完率
即點擊標題並讀完文章的人越多,推薦越高。今日頭條的後台會首先把文章推薦給可能感興趣的用戶,如果點擊率高,再一步步擴大範圍推薦給更多相似用戶。針對讀完率,我們可以在文章開頭設置一些懸念,或採用非常手段如在開頭設置一個謎語或者腦筋急轉彎並在文末公布答案等;
(3)文題一致 :做恰如其分的「標題黨」;
(4)內容質量 :優質內容才是根本;
(5)賬號定位明確 :上文也有提到,文章題材隨意寬泛的賬號,得到推薦的概率更低;
(6)互動數、訂閱數 :讀者越活躍,推薦越多。在今日頭條中,最近30天內閱讀該賬號內容兩次以上且閱讀率(閱讀/推薦)不低於50%的用戶被定義為月活躍粉絲;
(7)站外熱度 :即要把握熱點,在互聯網上關注高的話題,推薦更多;
(8)發文頻率 :即要堅持精品內容輸出,經常發文、保持活躍很重要。
七.善用手段,促進傳播
其實能夠促進內容閱讀和傳播的手段還有一些,在這裡略作補充:
(1)適應於搜索引擎 :很多內容通過百度等搜索引擎也能看到,為了便於引擎的抓取,標題及內容要盡量遵守以下標準:
A.同一篇文章發到不同平台,需用不同的標題,且首段內容做一定調整,增刪語句都可以;
B.標題搭時事熱點、行業熱點,並體現出該文的主題詞(即關鍵詞)。如《京東阿里掐架 哪些才是真實的降價》一文,標題中「京東阿里」是最近熱點,「降價」是文中的關鍵詞。
C.文章關鍵詞(即文章主題詞)盡量選用用戶敏感、熱點和百度搜索欄下拉詞。
D.還有其他要求點:
(b)標題中盡量少的出現標點符號,句子不能過於簡單,需要在關鍵詞基礎上適當延展,且跟文章內容要相符,不能文不對題;
(c)正文字數:不少於500字;(d)原創度:80%原創。
(2)注意內容排版 :文字排版簡潔整齊,配圖不少於三張且要大小一致,可以加入「引用」、「投票」、「視頻」等來豐富文章內容;
(3)適當使用圖表 :圖表更加直觀易懂,而且顯得專業有說服力,往往更容易使得讀者分享;
(4)把握髮布時間 :最佳發布時間是在中午的休息時間和晚上下班後,無論是工作族還是學生黨,這段時間都是空餘的,上網瀏覽新聞等是一種常態,因而文章被閱讀到的機率大大增加;當然,上文也提到有時效性的內容還是要儘早發布。我曾經在母校從一個很要好的朋友那裡,接手一個粉絲不多的自媒體,一個月時間,新媒體指數和粉絲數被刷到可觀。
黑著眼眶的熬夜,腦洞開了創意來了立馬拿出電腦編輯,改稿做圖到凌晨,五遍八遍的推送預覽等都是常有的事,但仍然饒有興趣,相信全國很多做新媒體的同學都有過同樣經歷。
學校老師希望自媒體做得好的去做官微,做官微意味著畢業時有一張榮譽證書或檔案里一個鮮紅的章子。想想還是拒絕了,官微有每天的推送任務,本來很有意思的事,從興趣驅動變成任務驅動,或許就沒那麼有意思了。
矛盾和隱形的命題團隊有位編輯轉載了篇吐槽大學獎助學金亂象的文章,文中列舉了一些確實存在的,獎助學金分配不公的現象,推送後立即得到校友共鳴,很多校友在後台回復,講述自己班級的同學為爭獎助學金而明爭暗鬥的故事。
雖然推送中並未指明學校,但依然惹得某學生會幹部"不高興",在後台回復表達不滿,表明學校是有正規渠道來舉報,我們這樣的推送是在抹黑學校。
我沒有參與選題也沒做任何回復,但心裡十分詫異本該為學生服務的學生會「幹部」,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站在學校角度為學校辯解,而不是站在學生角度解決本就存在已久的問題。某些學生組織的「幹部」,G點變得很奇怪,一旦說的不是好話就會集體爆發。舉報獎助學金亂象的渠道,實話實說除了少數學生幹部,大多數學生並不知道。
莫名畸形的學生關係,想不通的處事邏輯,矛盾之間,帶來的是無形的壓力。
某段時間,學校的一些行為讓網路噴子們找到了戰場,於是就有噴子們來攻擊辱罵學校師生,誇大其詞肆意造謠,學校的學生們站出來做回應,但這些象牙塔里只會「擺事實講道理」的學生,完全不能招架套路成熟、經驗豐富的專業噴子呢。於是母校被推上風口浪尖了。
領導們並沒有空看看網路上的唇槍舌戰,學生們據理力爭卻被噴子們強詞奪理。官方媒體集體沉默。同學們後台找到我們,希望自媒體站出來澄清事實,畢竟這種時候,做出回應就意味著會被推到輿論的中心去,成為噴子們集中火力的目標,但自媒體是不該坐視不管的,官微們丟掉的話語權,要靠自媒體們奪回來。
於是我們按照多年淡逼的經驗,一篇"真相闡明+花式吐槽"推在網上,證據詳實,迅速扭轉了輿論。然而官媒們依舊沉默,安靜的可怕。
儘管多次在網路維護母校聲譽,做的推送受到新媒體大咖的誇讚,學校可能依舊鳥都不鳥你。沒關係,一旦說的「不好」了,學校反應瞬間就變得迅速,坐在辦公室的領導們有一百八十個理由擔心你「變壞」,擔心你「胡說八道」。
我發現,明明是自媒體,發送前居然也要考慮領導們看了會不會滿意。官微們"命題作文",自媒體也壓著隱形的"命題":話往好了說。
並不光鮮的現實某個打著"思想政治教育"為由的平台合作教育部門,強制要求本地區各大高校師生關注"認證",儘管內容多是男神女神,歌唱海選,星座運勢。用不疼不癢的男神女神大投票就能迅速漲粉,儘管投票結果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某兄弟平台引用了第三方查詢教務成績,學校以未授權為由威脅開除負責人。
某兄弟平台被同校的大號三番五次抄創意和文案,被改動較多,舉報不成功。
一篇文章被本地某大平台不打招呼拿走用了,新媒體群里的夥伴轉發原文表示支持,被該平台領導提醒「你還年輕,路還長」。
新媒體的世界並不光鮮。
出於這樣那樣的限制,很多高校自媒體或者官微運營者文章推得盡興了,學校等方面的壓力就來了,說話收著或者委婉了,點擊率轉發量又上不去。
我已經厭倦了這個校園大大小小微信平台low到不行的思維和模式;厭倦了你抄我的爆文我抄你的創意;厭倦了和學校"領導"們"鬥智斗勇";厭倦了不斷唱讚歌,假裝看不見不滿的聲音。現實是學校和學生往往缺少溝通,學生將不滿和委屈告訴自媒體,自媒體怎麼能選擇沉默?
很多堅持做高校官微的小夥伴一方面熱愛這份把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傳播給別人的工作,一方面又要顧及老師領導的感受刻意避免觸動一些人和事,導致內容拘束,很多想表達的無法淋漓盡致的表達。
當然,和一群有意思的人做有意思的事總是最好的。但做什麼樣的選擇就要做好承擔什麼樣後果的心理準備,志同道合的夥伴往往比想像中少,做新媒體往往是孤獨的。
也希望高校自媒體人在處理學生和學校發生的"矛盾"時,往雙方互相理解,加強溝通的角度去引導,經驗告訴我這樣做最保險也最能解決實際問題。
其實我依然懷念做高校自媒體的那段日子,沒有官方的支持,但學校最優秀的攝影師和最專業的美工願意為自媒體平台貢獻作品,可以自豪的說,每一次能夠出現在朋友圈的推送都高質高量,不是敷衍的作業,是靈感和興趣的碰撞,遠高出同校官微的新媒體指數和同學們中的口碑便說明了一切。
年輕一代和老一代在某些方面有極強的觀念、審美衝突。加大加粗的字體配上動圖不足夠吸引年輕一代,卻讓老一代們覺得真。好。看。啊。很多新鮮的觀點或方式,新媒體人和某些人理解的「大字報圖片就能吸引眼球」不相同,和某些人理解的「花哨排版=好排版」也不相同。
每次推送後數著閱讀量,請身邊的同學幫助分享,迷茫的時候會思考自己這麼拚命的做,究竟意義何在?
參加新媒體沙龍時,旁邊的人侃侃而談自己是如何靠幾個當學生會主席的實習生幫自己幾天漲了幾千粉。幫學院做一篇推送,學工辦老師要求顏色鮮艷,她認為這樣才高大上。
粗製濫造似乎並不需要成本,複製粘貼就是一天;被安利各種有用沒用的推送;謠言和點贊齊飛;出於人情去轉發推送投票;靠露骨的標題帶來點擊率。既然已經有如此多的人做這些無聊的事,寫這些無意義的文章,那這些事情就不需要我們來做了。我們理解的優質,是走心的內容而不是花哨的形式。
對內容優質純粹的追求,對高校新媒體亂象的無力,讓我最終選擇離開高校自媒體。
世界那麼大,總該去看看。
台灣媒體在推特上報道大陸特警的新聞時,配圖是精挑細選的完全圖文無關的圖片;土耳其媒體在報道我們某敏感話題時,用盡嫁接和胡扯的招數;HK媒體傳播的「大陸」,永遠是個貧困落後素質低的地方。我們回復真相,他們所謂的言論自由就不自由了,刪,刪,刪,於是他們黑的順利,真相就成了誰也不知道。
我認為,關於世界,不論是誰,至少有思考的權利,能做到兼聽則明。我要在這條路上邁出第一步,一起來思考,一起來碰撞不同觀點。我知道言語只有被聽見看到才有力量,我們誕生在這樣的洪流中,於是需要做出實際行動。點一盞燈,就會照亮一片黑暗。
這個想法在我腦海奔奔跳跳了很久,閱遍天下(yuebiantx),就這樣誕生了。
這群聚集在一起的夥伴們,有某校園團隊的城市新媒體前負責人,有高校閱讀社團前負責人,有某財經類貼吧大小吧主,也有青年文摘的作者。我自信這群人年輕、簡單、有趣,但有深度、夠專業。
不以盈利為目的,我們希望這個平台可以用有趣好玩的方式,解讀複雜世界。用理性平和的筆觸,發掘生活真相。當然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一起。
我們相信,閱讀是認識世界的最好方式,思想和文明需要薪火相傳,觀點只有碰撞才能產生火花,星星之火,卻可以燎原。
後記上文中學校和平台切勿對號入座。
11月7號是原來那個團隊開新生見面會的日子,遠在異國的我卻無法和那些之前一起共事的人面對面。
那天晚上同學們出去開趴,我倒了杯韓國女孩的果汁,兌上伏特加一言不發坐在角落,手機上國內的他們發來聚餐的照片,照片里每個人臉都微微紅著。
外邊飄起了雪花,我穿著T恤問酒吧門口抱團抽煙的哥們要了根煙,狠狠地抽進肺里,再嗆著吐出來。然後躲到另一側沒人的街,插上耳機打開那個編輯們的群。
"我把最愛的東西交給你們了,好好整"
發完就退群了,耳機里傳來那首《是什麼讓我遇見這樣的你》,這樣的街這樣的雪這樣的音樂,還有被酒精灌的熱乎乎的胃,最適合發泄不想讓別人看到的情緒。
一年時間,我和他們一起見證了很多發生在校園的事,見了很多不同的人。有人熬夜做推送到凌晨兩點;有人為了平台的影展從城南跑到城北去印物資;有人考試前為了協助拍一部MV滿操場拿著書複習;急了也和他們拌嘴,開心了買上酒和串串坐在宿舍樓下一起吃,夜晚在校園一起走上一圈又一圈,聊人生談理想。仔細給推送做圖,選出最合適的音樂。暗自慶幸自己其實並不孤獨,一群人認認真真去做一件事,總是快樂的。
寫下最後這段話時,窗外又下雪了,想你們了,真的。
感謝在做高校自媒體時幫助過、指導過我的每個人。
日方晴午,人正前行。
推薦閱讀:
※你對某些詩歌或者句子是否有第一錯誤印象?
※如何以[我要熱死了]為開頭寫一個故事?
※大家都有哪些特別喜歡的句子,就是在傷心難過的時候能給予自己力量的那種,求分享?
※為什麼有些人(學生)寫起小說得心應手,卻不會寫作文?
※如何得到更多的寫作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