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喜馬拉雅天梯》?


有那麼一群人,他們給了普通人一個接近「神」的機會

我始終認為,一部好的紀錄片,不是有多麼波瀾壯闊的場面,多麼驚心動魄的劇情。而是對一種事物狀態的完整呈現,並讓你在觀看之後對故事中的主角產生興趣。

以下這些,是我在看完《喜馬拉雅天梯》後,忍不住去搜索了解的相關知識和幕後故事,看完這些再看電影,更能讓你清楚的判斷它到底是一部怎樣的紀錄片。

登山tips分割線

【 目前有哪幾種攀登方式?】

1.阿爾卑斯式登山:

阿爾卑斯式攀登並沒有嚴格的定義,但它通常是指在高山的環境之下,以個人或兩三人的小隊來登山,以「公平、自主、快速」為原則,輕裝、快速地進行攀登。在中途不靠外界的補給;也不需要架設固定繩索以方便反覆地上升下降來適應高度與補給物資,一鼓作氣爬上山頂並且平安回來,若是不能登頂就折返。

2.喜馬拉雅式登山

是指在登山過程中反覆適應、修路、在各高度建立營地並儲備物資,多天完成登頂。

【商業登山採用的是什麼登山方式?】

喜馬拉雅式登山

【那麼我們說的 「修路」是什麼意思?】

是指通過專業的登山器械(冰錐/岩錐/雪錐/機械塞等)在危險/不易通過的路段建立固定錨點,以此架設固定路繩。

攀登者通過身上的安全帶及保護裝備將自己連接在架設好的固定線路上,這樣即使出現滑墜/掉入裂縫等危險,也會有固定路繩保護攀登者。

【我想攀登珠峰,要具備哪些能力?】

1 強大的體能儲備

2 過硬的登山基本技術

3 一定的高海拔攀登經驗(至少攀登過2座6000米級山峰、1座7000級山峰、最好有8000米級山峰攀登經驗)

4 強大的意志力和忍耐力

5 對山的敬畏心

【大概要花多少錢呢?】

參加商業登山隊的話,連服務費+裝備+後勤食宿亂七八糟,至少40W

【 攀登珠峰需要多長時間?】

參加我國目前成熟的商業隊的話,從進山開始算到出山為止,總攀登周期大約30天。

【 在珠峰上我吃什麼?】

在BC或ABC,有煤氣罐燃氣灶還有高原做飯法寶——高壓鍋!我們可以隨便吃,米飯炒菜饅頭包子。。。

到了高山營地(雪線以上的營地),通常吃一些方便主食,或者在ABC做好了飯菜帶上去亦可。

在行走的路途中,通常吃以補充能量為主的簡易食物(chocolate/energy bar之類的)。

在雪線以下的營地通常會有高山融水,可燒開後飲用,雪線以上通常是化雪煮水。

【聽說在珠峰的攀登路線上有一具很顯眼的屍體,像地標一樣】

是的,那是著名的Green Boots。

然而一路上你還會看到 100多個這樣的地標。

【在山上我想給我媽打電話咋辦?】

在2008年以前,你只能用衛星電話。

2008年以後,移動和電信的手機信號已覆蓋至頂峰.(此處堅決不能是硬廣)

好了,我要開始講故事了。

故事分割線

西藏的珠峰北麓,有一座建於1899年的寺廟。這座名為上絨布寺的廟宇,距峰頂約20公里,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寺廟。相傳蓮花生大師曾在此修行。

阿古桑傑是寺中唯一的僧人,他將珠峰視作空行母的化身,人類不應當打擾她,但他的兒子卻是一名畢業於「西藏登山學校」的出色高山嚮導。

這所全球唯一持續招生的登山學校主要面向珠峰腳下的兩個縣招生,目的是花四年時間把牧民的孩子培養成勇敢堅毅的高山嚮導,他們將在每年僅有幾天的登頂期到來之前鋪路、修保護繩、搭建從大本營到8400的所有營地、搬運物資和行李,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登山客的安全,好讓他們不斷突破自己,前往獨自無法抵達的高處……

後來來了一群人,他們把攝像機對準了這群少年,並把攝影機帶上了珠峰峰頂;為此他們完成了許多第一次的「壯舉」:第一次在珠峰海拔七千米以上高度進行特殊攝影;第一次將飛行器帶上海拔六千五百米的前進營地完成航拍攝影……

為的就是給外面世界的人講述這一僧一寺、一座山、一群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名叫《喜馬拉雅天梯》。它的名字來自於藏民們畫在青藏高原岩壁上的白色小梯子,當地人稱之為「天梯」,並相信它可以接引世人的靈魂通往聖地,而這些珠峰的引路少年們扮演的正是「天梯」的角色——有人將8848當成旅行的終點,但對他們而言,這只是起點與成年禮。

背後的故事·索多篇——他的自由在山巔,更在山下

索多全名索朗多吉。

是《喜馬拉雅天梯》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小伙,卻又是『西藏登山學校』中無數的少年縮影。

想像中,藏民該是神秘的,高山嚮導該是加倍神秘的。然而索多的出現打破了一切神秘感。除了可以、並將不只一次地登頂珠峰,索多普通而親切得就像是我們身邊的某某。這樣的設定顯得那樣不真實,但它卻恰恰是事實。

  • 90後,愛打扮,也愛社交

導演第一次注意到索多,緣於他的「江湖氣」:小鬍子,小辮子,愛笑愛鬧,還愛「調戲」同學。

這個90後的藏族小伙,有著90後年輕人的一切典型性格:

他愛美,會留特別的髮型,還會用防晒霜。即便是在登頂珠峰,在海拔5300米、含氧量只相當於地平線50%的山上,依然不忘防晒,哪怕別人高原反應快死過去,他依然怡然自得;

他愛玩,會在登頂的帳篷里用手機放流行歌曲,也會在登頂前夜發一條朋友圈,一張珠峰上的照片,分分鐘能結束「朋友圈攝影大賽」。

  • 你還在神聖化珠峰登頂,而登頂只是他的一張結業證書

故事開頭曾講到一對藏族父子。父親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廟上絨布寺中修行的喇嘛,他將珠峰視作空行母的化身,認為登山活動是對空行母的打擾,應該反對。但他的兒子卻偏偏想成為一名助人登山的高山嚮導。這樣的分歧,體現的既是代溝,也是藏區文化的變遷。與老一輩相比,西藏年輕人的思想已更偏向接軌外界。

像故事中的兒子,像索多,宗教還在他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而鮮活的角色——比如登頂珠峰恰逢索多的本命年,索多還是會特意在登山途中掛起一串串經幡祈求保佑;並在登頂的瞬間面對雪山虔誠叩拜,珠峰在他們眼中仍是聖潔的。但他們已不像老輩人一樣,認為聖山不可打擾。這方面,他們更像登山客,將攀登珠峰視作一種榮譽。

對於外人來說,珠峰是考驗,但更是挑戰與對於未知的尋覓。站在生死邊緣,似乎很難不大徹大悟些什麼。然而對於索多,8848也有挑戰,也有新鮮,但更多的只是一種考驗。他需要一場實戰的「高考」,他需要一張真正的結業證書

  • 開歌舞廳,他可比大多數人會生活

山腳下,索多已經跟朋友開起自己的朗瑪廳(即歌舞廳)。離開珠穆朗瑪,索多也自有他的去處。哦對!說起這座朗瑪廳,導演蕭寒還跟我們分享了一段小故事:去年拍完冬訓之後,攝製組跟索多回家拍攝他的日常生活。有一天,他突然跟導演說,他開了一個朗瑪廳,可以喝啤酒、唱歌跳舞,他邀請大家那天去「營業」。

結果到達朗瑪廳之後,大家才發現,那地方距離他村子20多公里,孤零零地坐落在一片類似戈壁的地方。正當導演想像這樣一個朗瑪廳怎麼會有光顧者的時候,他發現有四五個牧民已經蹲在門口等著了。導演於是非常好奇。他問那些牧人,難道你們知道索多今天來開門嗎?牧人說不知道。他說只是來等著,「等不到呢?」,「等不到,就回去么!」,此時所有的索多們臉上都有一樣天真淡然的明亮笑容,從這些年輕人身上,你會看到積極的進取,也會看到和他們的父輩一樣的豁達,或許對他們而言,生命的高度和長度真的有著跟我們截然不同的定義。

索多家的院牆。此處二十公里外,有一座索多與朋友經營的朗瑪廳。不常營業。但門口總有等待光顧的牧人,或者由主人親自邀請的,來自五湖四海追索自由的靈魂

背後的故事·普布篇——孩子們替他留在山巔

片中的嚮導少年都有一個共同的「父親」,他就是嚮導們就讀的西藏登山學校的副校長,普布頓珠。

普布是12年前登山學校招到的第一批學員,從登山一線退下來以後,就留在了學校任教、帶學員。

  • 他曾經創造「無氧登頂」的奇蹟,代價卻是再也無緣登頂

與輝煌的過往相比,普布而今的生活顯得略有些黯淡瑣碎。

眾所周知,按照常例,即使最優秀的嚮導在海拔7028米之上都需要吸氧前行,否則很容易出現生命危險,或罹患一系列缺氧後遺症。而在一次登山中,普布隊里一位很有希望衝擊女性登頂記錄的隊員氧氣面罩壞了。為了保證女隊員的登頂成功,自覺體力超群的普布在評估認定隊員狀態良好之後,就將自己的氧氣面罩讓給了她,並最終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完成了登頂任務。

導演聽到這段故事時大為吃驚。他追問普布為什麼要冒那麼大危險把自己的氧氣罩讓出去。但普布反問導演,「為什麼不讓呢?」,他說,「我沒想過要不要讓這個問題。那會兒,容不得多想。」

是的,海拔7000米以上,含氧量只相當於地平線的30%。極端環境將人推向生死之間的極限,確實容不得多想。一切選擇,前進或後退,勇猛或龜縮,高尚或卑微,都是一瞬間的本能。

事實上,雖然成功登頂,但當年的缺氧還是給普布的大腦帶來了無法挽回的損傷,以致於他在自己的同學們還自由翱翔於世界之巔時,就過早地了結了與登頂的緣分。

  • 登山看著嗨,卻隨時可能喪命

普布曾在距離峰頂只有一百米的時候,拒絕讓自己的登山客戶登頂。

登山者氣瘋了,因為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堅持最後一把登上世界之巔。

這一點普布也承認,但是他看出了登山者沒有看到的危險:那個太過激動興奮的男人,他有力氣上去,但很有可能沒力氣下來。

珠峰的冰雪裡常年埋葬著許多遇難者的屍體,而太多死亡並非臨近頂峰時的衰竭,而恰是最高潮興奮之後的樂極生悲。

《喜馬拉雅天梯》講述的就是這些平凡而又偉大的登山嚮導的故事。

影片里珠峰登頂的畫面,安靜又尋常,背後卻充滿許多暗涌和危險。

但主創團卻選擇述說,不帶半點渲染。因為紀錄片的使命是思考而不是一時的眼球刺激,這點他們堅持做到了。

最後,這個問題拋回給提問者,《喜馬拉雅天梯》到底是不是一部好紀錄片?


如果一定要打分的話,我認為該片不及格。

我記得看完片子的第一感覺就是,這樣就完了?然後跟周圍的小夥伴們交流,大家的感受基本一致。我們並非覺得電影精彩而意猶未盡,而是都覺得很失望,電影的內容散亂空洞,看不出主題,引不起共鳴,幾乎不明白創作者想要通過片子表達什麼。而我們這幫小夥伴,好歹都是多次去過西藏、爬過雪山的人,對片子線索其實都有心理準備,對登山過程都有親身體驗,對西藏登山學校的老師學生都有過交流。所以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是一個從未有相關經歷的普通觀眾,觀影后會做何感想?

我觀影的時候部分主創人員也在現場與我們交流,所以我的回答還會綜合影片內容之外的信息。

為什麼我的觀後感會是這樣,嘗試從幾個方面簡單描述一下吧:

1.攝影素材的分裂。根據製片人的介紹與我自己的觀影,感覺全片的攝影很明顯的割裂為3大塊:一個以登山學校學員為主線,記錄他們的生活工作中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一個是記錄高海拔攀登場景和細節,主題突出,畫面唯美,幾乎不出現具體人物和對白;最後一個是特殊攝影,包括空鏡頭和延時攝影,涉及西藏多地,並突出珠峰部分場景。最後一塊在電影主題曲mv中的展示效果很吸引人,但是遺憾的是,看過全片之後你會發現,這些唯美的鏡頭似乎跟影片主題沒有直接聯繫,將它放在任何一部西藏風光紀錄片中都沒問題。而影片的主體中,將前面兩個部分的攝影素材,用類似雙線故事的辦法,穿插展示,但是同樣遺憾的是,沒有任何鋪墊和旁邊,觀眾看得莫名其妙。也許導演是希望將這些素材有機組合剪輯成為一個精彩的片子的,但是據我了解,很多觀眾感受不到。

2.故事線索的凌亂。通觀全片,我無法找到一個完整的故事鏈條,也無法在觀影中收穫情感共鳴。紀錄片可以沒有劇情,但是不能沒有線索,不能沒有故事的發展規律,否則唯一的結果就是感覺突兀。全片似乎主線是主角的一次珠峰攀登,但是其中又夾雜了很多實際登山流程中會發生的事件和出現的人物。前半部分雖然細碎,但是很明白主角或者主線,有助於觀眾情緒的積累。可是,後面進入登山行程後,很多人和事又很缺乏背景介紹或者即時旁白,於是各種突如其來的元素完全就成了影片的干擾項,把前半部分觀眾積累起來的情感基礎逐漸揮霍了。甚至看到最後,你不僅僅是感覺平淡,而是有種戛然而止的不適感。

3.創作動機的含糊。我認為任何藝術作品都是在表達創作者的動機或思想,如紀錄片不可能只是單純的畫面拍攝拼湊在一起,也不會無來由的有人要把它們呈現成這樣。所以對於這個問題的疑惑,我在現場問了製片人這個問題:是什麼緣由讓主創團隊想拍一部以西藏登山學校學員為主角的紀錄片?大概記得當時製片人跟我們說了一個故事,大意是他們到西藏後接觸到了很多登山學校的學員,覺得他們都非常熱情友好。有一次看到一個學員從拉薩買了一本佛經,帶給在珠峰大本營絨布寺當喇嘛的父親,其父手撫佛經而淚流滿面,讓他感動不已,遂決定要拍一部講述這些學員的片子。同時製片人也坦言,如果給他三年,他一定能拍得非常好,但是現實是只有一年。當時我的感覺就是,這樣的影片主旨其實是很好的題材基礎,但是如果我不提問,估計永遠不知道這幕後的創作動機和背景,因為從成片中,我們一點都感受不到。對於此片,我也比較認同十一郎的部分評價,感覺就是主創人員對高海拔登山,甚至是對西藏的文化、宗教和社會的了解還遠遠不夠,自然有種劍走偏鋒或者隔靴搔癢之感,彷彿一直徘徊在觀眾的「G點」之外,始終就是達不到「高潮」。

主創團隊表示影片投資1800w,預期能收回1000w就不錯。素材據說很多,後期剪輯用了整整一年。但是我們聽完後更覺得遺憾,因為這樣的投入得到這樣的成片,似乎水準有點不行啊。也有人說主創團隊表達了就是想走原生態的自然風格道路,不精雕細琢,不求觀眾看懂。但是我想說,既然如此,那為何選擇走商業片的渠道?不是自己打臉嗎,虧損簡直就是意料之中。更重要的是,沒賺錢,也沒賺到好評啊。

以上,有空會再補充細化。


這部紀錄片用每個鏡頭都可以當做桌面壁紙的畫面講述了一支從青少年時代就開始專門培養的藏族登山協作軍團用體力,技術甚至是生命協助來著全球各地的登山客花錢實現人生信仰的故事。


值得一看,倒不是有多震憾多感人,而是片子中自然呈現的予盾:僧人說珠峰是藏人心中最神聖的山,而今登山成了時尚!想像僧人說完,還要為登山的人祈禱是什麼滋味!片子本身沒有觀點,但看完後你會強 烈感到登頂不是什麼榮耀,而是有錢人滿足自己所謂征服的可恥行為,世界上那麼多山,偏偏去消費一座神山,就像豆瓣上有人說的簡直「反人類」!而你也能看到在現實的衝擊之下,部分藏人心中的信仰開始瓦解。登山公司、登山學校都是藏人創辦。至於片中的廣告植入,是一種無奈吧!畢競一部紀錄片沒有那麼多經費!個人資助片尾也都打了名單的!倒是希望能有眼光的人能站出來投資拍一部有觀點的電影!要知道侯孝賢那麼小眾的電影,一直虧都有人投!


第一次寫 大家看看就好 不必計較於我的觀點

這部片子中 我想導演不是為了表現珠峰的風景是如何的美麗 而是想告訴我們 有人願意花他的生命去實現你的夢想 當然這也是在實現他們自己的夢想

開始看我以為導演會將他們登珠峰的過程拍攝的非常激烈於艱難 但其實並沒有 而是平靜如水

相較於現在這麼多的國產商業片 有導演願意花四年多去拍攝一部並不迎合大眾口味的電影 這種精神我著實佩服 更讓我驚嘆的是 導演本身也扛著攝影機登上了珠峰


觀影后怒答~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默默無聲地穿行,他們在偉大的事業旁邊一如日常的生活著。當聚光燈照過來的時候,最外面的一圈才有他們的影子,然而,真正和普通人有所區別的是,他們經歷了那些偉大的時刻。

這是看完《喜馬拉雅天梯》的感受。這是一個關於高山嚮導的故事。

遇到過話很少的高山嚮導,樸實緘默,輕巧沉著;也碰到過健談,有活力,像每一個現代人一樣生活著的一位。喜馬拉雅天梯的嚮導的多樣性,遠超於此。

在瑣碎的日常里,信仰、禮儀、習俗都在其中可以窺見。看過西班牙人到亞洲的熱帶海域做潛水教練,卻很少有到另一個國家或者另一座神山做嚮導的。高山嚮導和所協作的山的近親血緣有一種神秘的聯繫性。因為有敬畏、因為有愛惜,因為有感情。

所以這部片的發心和它呈現出來的發心是一致的。

紀錄片不像好的緊湊刺激的商業片那樣,始終有一根清晰的線撓著你的痒痒,比如碟中諜里要證實真實存在的辛迪加,要救出的班吉,要偷到的賬戶信息。喜馬拉雅天梯尤甚。如果你只是平淡的掠過,或者只是想看奇美壯麗的風景,你會在他們平淡的對話里犯困。

影片的結尾,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個三口之家的場景。

那麼回到最初,這是一個祖孫三代和神山的連接的家族故事。這是一個藏民族在快速商業化的現代社會如何和它衝突又握手言和的故事。是一個個人成長的故事。我猜索多像極了年輕時候的校長,上絨布寺這座洞穴寺廟裡唯一僧人的兒子,從珠峰腳下兩個村子招生培養職業登珠峰的高山嚮導的前嚮導,片尾那個普通高考學生的父親。父親和爺爺對於山的態度的衝突,在孫子這一代輕輕地就化解了。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聖山公司的老闆桑格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漢語和來自世界各地、中國內地的登山者商談登山的安排,他可以輕描淡寫又誠懇地解決客戶的問題,是一個老辣練達的商人。登頂前他又回歸一個民族的身份,念著祈禱的經文。

一年兩個月的登山季,讓很多在高寒地區生活的孩子們的 生活有了新的可能,他們可以到拉薩去感受城市生活,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冒著的性命危險換回來改善家人生活的機會。

片里的客戶,其他媒體報道時的主角,在這部紀錄片里都隱身為路人甲乙丙丁,她們有的為了征服山,有的為了征服自己,誰在別人的人生里不是配角呢,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很感謝登頂北坡的那天是一個平淡的一天。沒有暴風雪,沒有意外情況,順利平安。這是我們所有人在日常里對將要出門的人的祝福。這讓桑總和校長都鬆了一大口氣。不想責備市場推廣的人在介紹此片的時候著力渲染過珠峰無與倫比的美景,在人們匆忙的腳步里,你只好拋出一些能被快速消化的關鍵詞。裡面呈現的風光比起其它拍登山的影片,它不是最好的。此片里每一天的天氣幾乎都是溫和溫柔明媚的,這是它的語境,一如平常。

登頂的景色,除了明媚的藍天,山還是連綿不絕的山,從影像上看並不如想像的那麼美到心碎。是啊,8848米是和海平面的距離,不是這座山和平地的距離。

登頂之後,你只有十幾分鐘去享受這一刻,然後就要開始下撤。這彷彿才是登山的意義,你到達過,你平淡對待,征服自己,走向下一座山。而如果不曾到達,你會隱隱地恐懼,緊張和不適。

我到了,這一刻我慶祝,然後是淡然處之,這是我從喜馬拉雅天梯中獲得的登山的意義。

想用這句話,送給每一個為打敗自己努力的人。

「你一直希望自己勇敢而真實,那麼現在做個深呼吸,用猛烈的孤獨,開始你偉大的歷險。」--萊昂納·德科恩

順便,拍紀錄片真的不容易,因為這是少有人走的路。到電影院看去吧。一定和在家裡感覺不一樣。因為一年院線也不見得能放一次紀錄片。看紀錄片,這才是秀bigger的好牌章。

答主有個小組織,就是GapDay小型觀影團。今天是跟隨他們第一次出動,還送了2張票給一對路過的夫婦,希望這突如其來的兩張票沒有打亂他們的計劃,而且能給他們一個美好的下午。

這裡提一句,有想免費觀影的可以關注GapDay的訂閱號,他們會定期發布免費觀影小組,大家可以報名,不過人數是有限的,先到先得,不管你是老粉絲還是『旁聽生』=。=


說兩點之前沒提到的:

其一,看過五六不珠峰電影,本片是唯一到頂峰的。

其二,難得中國人拍了一部珠峰的電影,值得銘記。況且拍攝的平鋪直敘,雖然沒有太多劇情衝突,但登山的過程在旁人看來,本來就是索然無味的。

無盡的攀爬,重複的腳步,因為山就在那裡。


從紀錄片的角度看,是爛片。


真心感覺很一般,噱頭大於影片本身。

作為紀錄片感覺內容不夠充實,涉及的內容也僅僅是蜻蜓點水,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卻又表達的不夠完美,直接,坦白

或許是作為電影89分鐘太短了,雪山上拍攝的限制之類的,可以想到拍攝的困難

最後還是給電影里大幅的雪山美景點個贊吧


人人心中都有一座雪山 它時常出現在夢裡 所以我無法把它作為一部影片來評說 (作為電影 兩個小夥伴一個從頭睡到尾 一個不停瞌睡) 我卻哽咽流淚 熟悉的碧空如洗 皚皚白雪 飄揚的風馬 喇嘛爬滿皺紋的臉 樸實又寫滿智慧的眼 熟悉的誦經聲音 瑪尼石堆 經番陣 雪白的哈達 都能喚起我心底還沒深藏的念想 如今我又踏上通往雪域高原的路 這樣的畫面怎能不讓我動容

那些行走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冰雪裡 行走在死亡與神聖的邊緣里 行走在每個不平凡日常的瑣碎里 夏爾巴人 高山背夫 他們在那裡 帶著敬畏 那些心中有夢的人 那些想要征服自己的人 那些追求極限的人 他們也在那裡 或許也帶著敬畏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褻瀆 從某種意義上講 我們都在褻瀆 我見過很多雪山 也攀登過一些雪山 它們是無法凈化誰的心靈 也無法讓誰超越自己 默默的走上去 靜靜的看一看 淡淡的轉身離開 不要打擾 就像不曾來過一樣 只讓它留在心底 無需訴說


看這部紀錄片的原因有三

1. 網上宣傳 口碑較好

2.我喜歡看紀錄片 明白自己一輩子也不可能登頂喜馬拉雅山 所以借紀錄片視角看看世界最高點

3.發現拍片量基本是一天一場部分地區甚至沒有 所以覺得很幸運

90分鐘 看完的感受就是

對它的期待稍大 略有失望 但總體來說已經非常不錯 畫質棒 挺震撼

片尾出現的所有眾籌人名單非常清楚

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 喜馬拉雅山在西藏人眼中是非常神聖的山 但是現在的人把登頂看作一種時尚

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ps 紀錄片里插廣告我第一次見 不過可以理解 看完之後我甚至有想買一輛紅色jeep的想法 怪我嘍~


前期電影海報出來的時候,就已經讓人有買票的衝動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飢餓遊戲3:嘲笑鳥(下)》?
電影《香水》中與主角有過接觸的人都遭遇了厄運。這個設定有什麼意義?
如何評價大電影《我叫MT之山口山戰紀》?
如何評價王家衛的《墮落天使》這部電影?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