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研究過程中是否創造過術語?有哪些有趣的思路?
01-08
我們用了bar這個詞... 然後說不在bar裡面的vertex為... sober... 哈哈哈...
Paper的鏈接
2011年,我創造了一個房價單位「潘」,等於一千元每平方米。這個潘是潘石屹的潘,當時還是引起了不小的反響的。
具體的過程見當時的記錄。我創造了一個新的單位「潘」
2012年,我參與創造了「時空晶體」這個概念,所謂時空晶體,是時間和空間維度上都結晶的物質。時間晶體的概念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弗蘭克.威爾切克首先提出的,我們在此基礎上提存在同時在時空上結晶的物質。見下面幾篇相關的介紹:
時間晶體,把愛保存到宇宙盡頭之後
「時空晶體」論文獲媒體關注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好評
離子阱時空晶體我曾經對trie樹進行過擴展,用來解決多模式串匹配問題。擴展的方法是在樹上添加許多邊,變成一個圖,我管這個圖叫「trie圖」。
後來才知道,這玩意兒早就有了,叫作有限自動機……研究方向比較小眾:植物的DNA barcode,主要問題是沒有能夠找到universal barcode共用於所有植物物種。
然後我跟老闆想出來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很好地解決掉這個問題。具體是什麼我就不細說了。
因為這種思路比較特殊,我們在反覆思考之後決定將其命名為:Specific-Barcode
簡稱SB先佔坑,論文發表後再來填,科學家們不都是這樣嗎?研究成功沒做出來不輕易透露思路。社會科學研究中新術語的提出幾乎就是研究成功本身了,術語提得好既能很全面的闡述基本觀點,最重要的是可以限定其他人參與問題討論的思路。
創造的術語,作為一種新的話說(speech),必須在其理論語言系統(=language)上,能從鄰近—對立—遙遠三個方面上,或者近義—反義,兩方面有所定位,才能是一個所謂的「創造」。所以,如果創造一個術語,不能光想著這一個術語,要至少想到已知或未知,一共至少有「參考術語」,才可以。不談自己創造的述語,可以談不夠成功的案例。不夠成功的創造,往往是自說自話,讓人不清楚其相關或相對的術語,請參看鄭老前輩的《社會學概論新修》,社會運行以後他後來的社會互構論。另外,如果你真想創造一個術語,先想想它的英譯是什麼。如果你不想一個英譯,至少是鄰近的一個英譯,那你就講給自己小圈子聽去吧。不信,你試試 英譯,在中英兩個語言系統(鄰近—對立—遙遠、近義—反義),會發現創造的很多中式術語,都他媽的,人家早說過了。到底創造一個,需要參考幾個個呢?1. 6+1 鄰近 對立 遙遠中
英
2. 4+1 近義 反義中英以上那個1,是你創造的那1個術語,如果你想偷懶,也可以把鄰近、近義,換成你那個創造,即至少要有6個或4個。否則就他媽雞毛扯淡。超驗,這個詞是一個哲學術語。我自己把這個詞擴展了一下,運用到了學習方法的領域,叫「超驗式學習法」。這種學習方法的具體含義是學習者某階段有效運用已有經驗(指個體當前擁有的知識儲備)構造出新事物或將要了解的事物的大概印象和特徵,然後再來驗證和深化對該事物的認識。
想大便又好像是拉不出來又感覺是憋了一個屁的感覺:屎徘徊!
高中學導數跟圓錐曲線的時候自創了一個詞:導曲線
受害最深,所以要造福人類。
比如一個方程,滿足某個別人沒研究過的條件,你可以說這個條件是某種structure condition;
偏好研究人際交往,為我的青梅竹馬量身定做一個全新的學名。又溫柔又傻逼,至今叫她柔逼妞
作為愛好廣泛的音樂專業人。
去年,我還是大四的時候。在看時空、蟲洞、維度等物理學範疇的東西。作出過一個假設:我們即將做出的「行為」,存在無限的可能性。構建一個無限的立體坐標系,每個坐標對應一種「行為」。以此類推。每個坐標對應的「行為」,都無限的被「選擇」,對應無限個平行世界。(比如,下一秒小明,可能做出無限種「行為」,當小明選擇任意一種時,其他的「行為」,一定會被其他小明選擇,從而推出「無限種行為,對應無限個平行世界」。做出這個假設的依據是「墨菲定律——一切可能發生的,一定會發生」。)坐標為0,0時,代表「初始的靜止」狀態。
從0,0坐標開始,之後的一系列變化,是由時間推進。任何物質,都適用於這個無限的立體坐標系。當時我自己玩得是不亦樂乎,給朋友講,說我一天無聊……後來發現有很多類似的物理學推斷,前一陣看《星際穿越》的時候,發現和我的假設好像。作為手機發燒友在andriod 4.0時代與ios4.0時代便把手機定義為攜帶型多媒體娛樂通信終端。
推薦閱讀:
※物理科研小白如何正確入門?
※有那些看著沒什麼用,實際上真沒什麼用的科研成果?
※如何看待新聞 "研究生1年9項發明專利"?
※如何學好 MAT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