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磁場強度、磁感應強度、磁化強度有什麼區別?


以下為轉載

設想你暫時只知道磁場是由磁鐵產生,也知道牛頓力學,但尚不知道怎麼物理上定義「磁場」。 有一天,你用電流做實驗。你驚訝的發現:通了電的導線能使它附近的小磁針扭轉,從而得出了「電流也產生磁場」的結論。 進一步,你通過力學(如平行電流線,扭轉力矩等)的測量,你發現1.長直導線外,到導線距離相等的點,磁針感受到的「磁場」強度相同2.距離不同的點,「磁場」強度隨著距離成反比。這樣,你便想要通過力學測量和電流強度定義一個物理量H,2*pi*r*H=I。對形狀稍稍推廣,你就得到了安培環路定理的一般積分形式。 注意這時候不需要用到真空磁導率μ0,因為你只要知道電流I就足以定義H這個物理量,沒有理由知道μ0這回事兒。 現在,你有了H,有了「電流能夠產生磁場」這個概念,有了安培環路定理。你心滿意足,轉移了研究興趣,開始研究帶電粒子的受力。 對於一定速度的粒子,加上剛才的磁場,通過幾何軌道,牛頓力學,你可以測出粒子受的力。你發現受的力和電荷數q以及速度成正比,也和H成正比,但是力F並不直接等於qvH,而是還差一個因子:F=A*q*vⅹH,A只是個待定因子,暫未賦予物理意義。 這個公式多了個外加因子,不好看。現在你開始考慮構建「磁導率」這個概念,因為H只是電流外加給的磁場,你希望通過粒子受力,直接定義一個粒子感受到的磁場——叫它B,使得F= qvⅹB成立。現在你理解的磁導率,就是一個粒子對外界磁場的受力響應程度:磁導率大,那麼同樣大的外加磁場H使得粒子受力的響應(如偏轉)也越大;磁導率如果為零,那麼多大的磁場也不會使得粒子有偏轉等力學反應,磁導率如果近乎無限大,你只要加一丁點外磁場H,粒子就已經偏轉的不亦樂乎了。 你開始管這個磁導率叫μ,並且定義μ=B/H。其中H是(通過電流)外來的,B是使得粒子偏轉的響應。這樣,磁導率=粒子的響應/外加的場。這個式子有著深刻背景,正是理論物理里線性響應理論的雛形。此外,你發現,粒子處於真空中的時候,這個μ是一個與任何你能想到的物理量都無關的常數,這正是真空磁導率。 目前你已經很有成就了:你通過得到了一個外磁場H,並在真空環境下,把這個磁場作用於帶q電荷的粒子,你測量粒子受力F= qvⅹB,並且把測量力F和速度v得到的B值與測量電流I得到的H值相除,你便得到了真空磁導率。 現在你已經知道了,H與B單位的不同,僅僅是由於你最開始研究力學用的單位,和開始研究電荷、電流的單位的不同,導致的一種單位換算。H從I得來,B從F得來,所以看到的是「施H」與「受B」的關係。(實際過程還要複雜些,因為先研究的是電場的情形,然後導出了磁場下的情況,所以你看到的μ0是個漂亮的嚴格值,而真空介電常數作為另一種線性響應確是一個長長的實驗數字)。 既然知道了B與H單位不同只是由於電流和牛頓力學導致的,現在你為了簡化,將二者單位化為相同單位:B=H;這樣你就得到了電磁學裡更常用的高斯單位制。如果需要換算,隨時添加磁導率即可。 你開始進一步研究了。你已經研究了電流產生磁場的效應,以及單個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那麼,有著大量粒子的各種材料介質,從鐵塊,到石墨,到玻璃,它們對於磁場的相應是如何呢? 現在你通過電流I,把磁場H加到某種材料當中,你所要研究的粒子,不再活在真空,而在材料里活動,它可以是金屬里本身自帶的電子,也可以是通過外界射束打入的。這都無妨,只需記住現在你要研究的粒子不再在真空,而在介質里。一個粒子受到的力學上的響應,當然是與這個點的總磁場有關。因此,B的意義就變得豐富了,它代表在該點處的總磁場。為什麼說「總」磁場呢?考慮空間里的一點,沒有材料的時候磁場值為H。現在有了材料,這一點處於材料中,外加場H穿進材料後,材料受H影響產生了一些附加場,在該點處的磁場不再是H了。受外界磁場影響使得材料里也有內部額外磁場的過程,我們叫它「磁化」。我們希望一件事物更加具體,就說把它具體化,希望一個企業有規模,就說把它規模化,同樣希望一塊材料裡面有更多額外磁場,就說把它「磁化」。

我們管產生的額外磁場大小叫做M。與磁導率一樣,為了研究這個額外的磁場M與外加場H的關係,我們定義磁化率χ=M/H. 磁化率大,說明同樣大的外磁場,能產生更多的內在額外磁場;磁化率為很小,說即使外加磁場很大,裡面的材料也「懶得理它」,只有微弱的響應。這裡要注意兩點。這是你不難發現,磁化率也是線性響應的過程。所謂線性響應,好比我們有五塊錢,就能從售貨機里買一罐可樂,我們有十塊,根據線性響應,就能買兩罐,15塊買三罐;如果買得多給打折,20塊給五罐,那麼輸入(錢)和輸出(可樂瓶數)就不符合線性響應了。磁場情形也一樣,太強的外加場H(輸入),感生場M作為輸出,就不符合現行響應了。此外還要注意一點,磁化率可正可負。所謂正磁化率χ&>0,就是說產生的內部磁場M方向與外加磁場H相同;負磁化率χ&<0,就是材料內部由於H產生的額外磁場M和外場H方向相反。 進一步,χ&>0但是數值不太大的,你命名他為順磁介質,它順從的跟著磁場方向嘛;χ&>0數值比較大的,就是鐵磁介質,由於其他機制(超過深度不加以介紹),外加的磁場產生了很大的內磁場,比用用電流製造永磁鐵的過程;χ&<0,就是H給材料產生的外加磁場M與H方向相反,所以就是反磁介質,或叫抗磁介質;如果是第一類超導體,它所謂的完全抗磁性,就是這個意思:外加場H,總有感生的內場M,把外場抵消,使得超導體內部磁場為零。物理上看,好像磁場穿不進來一樣。 這樣,總場B在某點的值,應該是該處的外場值H,與H的感生下產生的額外場M在該點的值的和。寫成B(r)=H(r)+M(r), r表示空間處注意這是對任何一點都成立;實際上,如果使用高斯單位制,由於需要考慮了麥克斯韋方程電和磁的對稱性,以及球面的立體角,正確的式子是B(r)=H(r)+4πM(r)。如果要換成SI單位制,則是B=μ0[H(r)+M(r)]. 這個式子的正確解釋是:總磁場等於外加磁場和感生的磁場(就叫它磁化)的矢量和。既然B表示總場,已經考慮了感應產生的磁化M,就叫做B為磁感應強度;H來源於外場,就叫它磁場強度;M是H磁化感生的,就叫它磁化強度。注意這個式子是普遍的。在線性響應的額外前提下,我們有M=χH成立。

這樣, H 表示電流產生的外場, B 表示總場。它們都有物理意義。物理學家之所以爭吵哪個 物理量更加基本,也在於此。因為電流和電荷受力,分別產生了 H 和 B ,那麼誰更加基本 的確是個問題。 後來電流的微觀機制發現, 原來電流本質也是電子受力產生的漂移 (注意這 里是受電場力) 。因此受力圖像里的 B 就比電流得來的 H 更加基本了。有些人說 H 沒有意 義,試想,物理學家怎麼會定義沒有物理意義的物理量呢?

不懂可追問。


推薦閱讀:

磁鐵手機支架影響手機性能嗎?
如果把磁鐵磨成球,其磁極情況應該是怎樣的?

TAG: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