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群密集,並且是中心地段且房價高的老舊城區如何動遷?
開發商優先開發空置地,然後開發動遷成本低的地區。現在很多城市老城區房屋老舊,但是如果拆遷的話,動遷補償很高,而且樓群密集。如果動遷補償讓原住民沒有得到太多利益,他們也沒有搬走的意願,如果動遷補償太高,開發商不賺錢,也沒有動遷的積極性。開發商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政府會有輔助的政策幫助解決嗎?
如果一塊場地的建築的經濟價值比地塊本身的經濟價值都低,這個建築的經濟壽命就算是結束了。就像說,一個場地上面只有個廢棄的民房,不拆才奇怪。但是,如果一個場地上的建築還在好端端地賺錢,甚至賺不少錢,從經濟上就不該拆。大名鼎鼎的廣州石牌村,要拆的話,似乎拆完之後容積率要允許它變成7還是8(現狀似乎是3.5)才能把賬算對,而這個容積率政府又絕對不會接受。那這事不要做就對了。為了迎亞運這種政治原因,不惜一切也要拆獵德的時候,允許它的容積率翻了2.7倍左右吧。這種事情可遇不可求。
拿錢砸或者耗時間慢慢磨,例子參照廣州的獵德村和冼村。
無法同時滿足當地居民和開發商就不會拆。等到房子老化到住不了了,當地居民的開價會降低,屆時才會有可能拆出來。也有當地居民開價仍然很高,最後房子只能修修補補乃至最後變得非常爛幾乎沒法住的實例。
如果是地價最貴的地方即使90%的建築面積用來安置原有居民,開發商也是能賺的。就不該動遷,市井文化才是城市的靈魂。
------------------------------評論後有些修改,還有些沒說明白的先佔坑再來填。我覺得合理動遷是好事,可以改善原住民的居住環境啊?
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改善居住條件要和動遷劃等號。我是學規劃的,所以對拆遷這類事其實沒什麼反感,但是問題的源頭在於,這塊地是不是應該通過動遷的手段推平重建來開發。比如老舊房屋樓間距過密,走廊空間狹窄,綠化率低,外管網設施接近報廢。我經常接觸這一塊,發現改造的成本也不低,並且也是政府出錢,沒什麼效率?政府當然應該出錢,居民本身也應該出錢,也可以引入開發商,這是三方行為,最好的結果是三方受益,不要覺得這不現實,成功的案例是有的,比如廈門曾厝垵。我覺得總是最先想到動遷是一個思想和行動上懶惰的行為,城市開發本身有很多模式選擇,城市本身又是絕不會雷同的。願意想方法,肯定會有合適的方案。拆遷核心城區,進行房地產開發,是政府,開發商,居民,三虧的事情。
核心城區地塊,往往面積都不會很大。建築密集,但是樓層不高。
如果開發,稅費是少不了的,土地性質,由原來的集體土地,轉為國有出讓,土地,稅費,政府都要收一大比錢。而且還要還建,還建基本在容積率2.0左右
如果規劃部門批准的容積率,在5.0以下,鐵定虧本生意。
即使是政府照顧開發商,容積率批到了10,雖然大多數人都願意拆,但是肯定多多少少都又釘子戶。
釘子戶拖一天,建設就無法開工,開發,建設,後勤,整體的運營團隊,和資金利息。每天都是幾十萬以上。而釘子戶是拖延,是沒有什麼成本的。小開發商很容易被拖死。一個身價上億的小開發商,很有可能被拖的傾家蕩產,負債上億,自己要跳樓,你覺得他跳樓之前會殺釘子戶全家么?
有經驗的開發商,根本就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政府的思路,是老城旁邊開發新城,農田變新城,政府土地成本低,開發商成本低,效率高。政府在配合建設新的行政中心,學校醫院商業中心等等。把老城區的優勢人力資源全部抽調到新城。最後老城區的房子,就成了自己家鄉農村不住的破房子,大城市還可以租給外地人。外地人不來了後,就是一個倉庫了而已。等10-20年,老城區成了邊緣,到時候在棚戶區改造,或者建設成公園等等,代價要低得多。
中國的城市化建設,基本就是在建設一個新中國,為何要去給自己找麻煩改造老城區呢。
容積率或者其他配套設施調整。
原來的舊城區因為都是平房,相對容積率低,雖然徵收的成本很高,以上海為例市中心基本上每戶200多萬,這幾年幾乎300多萬,如果選擇貨幣補償更高,每個地塊的徵收毛成本都是90-100億。
但是該地塊徵收完畢後進入土地儲備中心,拿出來拍賣的時候容積率和徵收時候的容積率並不一定相同。
更簡單粗暴的解釋,就是拆的時候補償2-3層樓,賣的可是20-30層的高樓,自然會有差價,隨著徵收成本的越來越高,對開發商而言只要在容積率上能有所鬆動,或者綠地率,配套設施等等其他項目上政府有退讓就能提高他們的利潤率。
當然,現在的現實情況是為了控制房價,政府在和開發商博弈的時候並不是按照這套邏輯,有著另一套潛規則,所以這個問題與現實其實蠻脫節的。
隨著發展慢慢就不是市中心了?
根據現在的實際狀況,一般政府會使用舊城區改建來進行徵收,然後成為國有土地的儲備之後再招標拍賣等,多數情況下,考慮到新建樓房的容積率和規劃本身的可變性,大多數開放商還是有很大動力的。
為何要動遷呢?是不是城市都要按照某些人的意願,蓋成整齊的高樓大廈,難道不允許各種不同的存在嗎?
據說台北101大樓下面有一片農田,就是當地有些農民不願意搬遷所以留下來的,這不挺好嗎?
補充:評論說地圖裡找不到,我從網上找到了幾張圖片,在地圖上的位置我也不不知道,找到了再補充。
101大樓旁邊的農田
上面是網上找的圖片,畢竟我沒有去過親眼看到,所以又下載了Google Earth,然後專門看了看,找到了兩處疑似是農田的,截屏發上來。
上面是兩處疑似是農田的位置,因為肯定不是公園,公園的話會有綠色的線的,參考左上角的公園。
下面是第一處,在捷運台北101/世貿站對面
放大之後,下面箭頭指的地方整齊的方塊,疑似農田。
第二處,在信義行政中心(松仁)旁邊
放大之後,發現更像農田的俯視圖。
希望在台北的,或者有機會去台北的驗證一下。如果我有機會去,肯定會去驗證一下的。
補充,感謝 @ROXYTOM 提供的鏈接:重溫「光陰的故事」 走訪摩登101大樓旁的「老眷村」
在摩登光鮮的台北101大樓與世貿中心對面、人車川流不息的信義路五段旁,還有一片台北市少見的菜圃,以及現在稱為「信義公民會館」、可能是台北第一座眷村的「四四南村」,讓人看見古老的台北、走入曾經風靡一時的電視劇「光陰的故事」的場景,目前該處正舉辦「2012台北眷村文化節」,不妨抽空走走。
這段話里的信義公民會館,正對應的是上面Google Earth截圖裡的信義行政中心。
然後我好奇,有查了下四四南村,歷史不講了,看網友拍的照片:
摺疊吧
早晚會變成城市中心的貧民窟,可能永遠都拆步了的。開發商拆他們可能虧本。
推薦閱讀:
※北京的楊絮和柳絮從市政的角度來講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冬天撒鹽化雪會有哪些負面影響?
※元胞自動機在城市規劃方面的應用?
※是什麼因素導致了有些國家(如美國、巴西)城市的市中心反倒比較不安全?
※香港在城市規划上有哪些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