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沒有人質疑空間句法么?


對於是否應該質疑這個問題,前面已經有很多詳細敘述了,這裡只想補充一些個人想到的細節。

1、空間句法到目前為止仍在不斷的發展之中,其自身還並沒有完全的成熟。從希利爾最開始提出的Axial Map 再到後來的Segment Map 再到現在不斷出現的各種參數加權修正(角度、長度、高度等)以及將空間句法應用到車流、航線等等的擴展研究,可以看出空間句法目前仍舊還只是一個很初步的方法,其還在不斷的進行實踐的檢測和不斷的完善。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個人認為目前空間句法也就在不斷的變得更加的臃腫,對問題的處理越來越複雜,正在逐步喪失其原本的簡潔和較為可靠的指導性。這是一個相互平衡的過程,越精確就越複雜,越模糊就越簡單。在這個問題上,個人認為現在的空間句法是有一個比較好的平衡的,只需要準確的繪製路網就能獲得較為可靠的人流的指導性意見,這是十分強大的。

2、空間句法本身並不僅僅只是一個關於怎麼把路網按要求繪製再在depthmap里跑一遍出結果的工具。個人認為空間句法只是希利爾關於通過拓撲關係來認識空間與社會關係的相互作用中的一個具體的方法載體。對自己印象尤為深刻的一點是,在希利爾的《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一書中,8章內容裡面僅僅只有1章的一部分在討論空間句法的技術實現問題,其他的都是在論述空間與社會組織的關係問題。這也許能夠說明本來空間句法應當是一種思想(誠如前面答案中所言的「research」而不僅僅只是一個「technique」)

3、我相信基本上所有使用過一定時間的空間句法來分析的人都會面臨這樣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分析的結果基本上就不靠譜;另一個就是分析的結果太顯然以至於根本不用空間句法分析也知道。先說關於結果不靠譜的問題,這一方面是因為空間句法本身理論層面為原因,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使用者在具體分析時沒有按照具體操作規範而導致的結果失誤。個人一直認為,空間句法是一個只需花30分鐘就能學會操作軟體並能夠讀懂分析結果,卻需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對結果進行恰當的解釋並明白這種解釋的潛在問題的工具。而如果僅僅只是因為分析的結果的不靠譜就質疑空間句法是不恰當的,因為第一空間句法本身的解釋能力就不是很高(貌似希利爾對於倫敦的句法分析的相關擬合度也只有50%多),第二空間句法本身已經得到了全球範圍內長時間的檢驗,是已經被證明在合理操作的情況下對問題能夠起到分析作用的。對於第二個分析結果過於明顯的問題,這不是正好說明了空間句法分析同現實情況相一致。同時,這可能也是前面提到的對於空間句法的認識不夠深入,不能夠通過對於結合值、選擇值等內容的深度挖掘來產生更為深刻的內容所導致的吧。

4、不可否認,空間句法確實和圖論分析或者社交網路分析很像,因為大家畢竟都是建立在拓撲邏輯的基礎之上的。然而,個人認為對於廣義的建築學而言,即使哪怕空間句法真的只是希利爾對於社交網路分析方法的照抄,它也是具有進步意義的。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空間句法是一種實證的可定量的空間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把原本「不可言」「不可複製」建築學理論變得就如同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一樣「能夠被量化描述」且」能夠被複制「的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證科學。建築理論很多神秘的面紗便能被剝下,只要學會了這個理論,哪怕是一般的其他學科的人士也能夠有力的對空間問題進行解釋(事實上也確實有非建築專業的學科跨學科的空間句法研究)。而同樣被認為是空間數據化方法的GIS,空間句法相較於GIS而言,個人認為對於空間的定量化研究的推動作用更強,因為GIS本來就是建立在空間數據的基礎上,而空間句法能夠把原來不可捕捉的空間進行數據化的分析。這使得建築學不再止步於類似」DH比「這樣的經驗數據,而是能夠真正的從實踐中獲取」說得清,道得明「的實證數據。(雖然建築學並不一定非要成為科學)

5、最後,個人認為目前國內的學術界對於空間句法很多都只是表面的探索,很少有深入進行探究和原創性實踐的。國外,例如同為巴特萊特的斯蒂芬·馬歇爾教授所作的《街道與形態》中所提到的一些分析方法,個人認為其實就很難說沒有受到空間句法方法的啟發,但卻也具有相當的原創性。這也可能是空間句法在國內一直看似很熱但一直不怎麼被正眼相待的原因吧。


自己研究過一小段時間,簡單說說,想質疑先知道是什麼

----------------------------{分割線}------------------------------

本文內容為原知乎回答有大量修改。

後將此回答內容重新整理髮至本人公眾號。

以下內容系公眾號全部內容。

增加一些文字說明,與大量插圖(本人自繪)

公眾號文章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k2MzA1MQ==mid=402134821idx=1sn=9b98974b289d7de30f8d4a88354fdf7fscene=1srcid=0319VrRMbyFBe7G7tRqF349A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key=710a5d99946419d9fc31c50c0c30ba8751dfe9d37c7e46bbe82a908bf3118ec76b9376bdb11fb18d7834547388fec1ecascene=1uin=MTUwMjI0NTUyMA%3D%3Ddevicetype=android-22version=26030f31nettype=cmnetpass_ticket=MqpvNQipJGvdWsfjRiePe8iNXBfjC4h7YpWkplqdQcCyz4ekEXWVcICHSsrquoC4

----------------------------{分割線結束}------------------------------

我今天要說的空間句法是1970年代由英國UCL巴雷特建築學院比爾·希列爾(Bill Hillier)教授首先提出,不得不說我很佩服爺爺,那時候電腦沒有普及,爺爺就想到了用計算的方式處理空間的思路,確實是驚人的超前,聽說最早沒有電腦的時候爺爺的理論也算不出來,直到80年代個人電腦開始使用,這套演算法才被寫成程序開始運用,直到現在,UCL也一直在更新句法的計算軟體depthmap(用的是C語言,然而我不會C),其中一些經典演算法,現在在GIS的軟體里你可以可以看到,公式完全一樣,只是名字變了。

言歸正傳,關於城市與空間的研究從古到今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於空間的研究從本質上說其實就是研究空間與人的活動之間的關係。所以要理解空間句法,有一個認知前提:「空間不是社會經濟活動的背景,而是社會經濟活動開展的一部分。」(百度百科空間句法條目)。這句話是說:空間會影響到經濟生活等一系列社會活動,並非空間形成了,人們在裡面自己干自己的事情,生活就與空間脫開了關係,而是空間也會反作用於人類的活動,從而影響到正在空間中展開的社會活動。

案例:藤本壯介-終極木屋。

空間與人基本活動的微妙的平衡與適應。

如果你認同這個前提,那麼就會自然而然的問出第二個問題,空間怎麼影響社會活動?

在比爾希列爾老師的書裡面,很清晰的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大意如此):能夠影響社會活動的,不是空間本身,而是空間之間的構成關係。

好了,為什麼會有這個判定?對於單一空間本身來說,如果不跳出歐式幾何的思路來看,空間本身形式是無窮無盡的,這樣的研究是沒有意義也沒有結果的,所以對於空間研究來說:研究對象一定是抽象出來的,通過拓撲重構的空間關係。舉個栗子:

如上圖所示,PIC.1是一個單純的房間平面圖,PIC.2對這個空間的鏈接關係進行了梳理,PIC.3就是對空間進行抽象,也就是拓撲重構(PIC.1-PIC.3中的數字均為房間序號),PIC.4是對重構過的空間進行了分析和計算,如果該空間與一個空間相連,他的連接值就是1,與兩個相連,連接值就是2,所以PIC.4中數字已經不再是空間序號,而是每個空間的連接值。

如果你是一個學規劃或者學建築的看過一些在空間句法之前就已經出版的經典規劃論著,就會發現,在建築學意義上來說,所有的空間研究都是這樣的。沒有人會單純的研究空間形式,因為形式是無窮無盡的,誰研究形式就會陷入深不見底的圖形深淵,所以任何空間研究者都會選擇通過研究空間的組合與序列方式,去定義空間。這是很基本的也是很經典的建築學空間研究思路。

所以,對於空間句法來說,他不是一個顛覆性、完全不一樣的理論,而是在傳統建築學思路下,去研究空間的一個方法。

(有人就要問了:既然和傳統的一樣,那空間句法為什麼是一門不一樣的學科呢)

那麼對於傳統的規劃理論和空間研究,空間句法發展了什麼呢?

我認為——是精準的量化。(重點開始,和數據要扯上關係了)

我們傳統對空間的研究是什麼樣的:圍合的,展開的,連接的,分離的,半包圍的,甚至於中國園林中產生了更多文藝化的表達方式,步移景異,徐徐蔓延,先抑後揚等等。

這些詞語的描述都是異常主觀的,你說他是包圍的他就包圍啊?我偏說他有個小口子不是包圍的。你說他是展開的,我就要說他是線性連接,步移景異先抑後揚你這樣的詞更是一種感官上的描述。所以沒有辦法精準的對空間進行一個定量的說明,這也是大部分傳統類型的研究無法進行的一個原因。

但是!在電腦出現之後就不一樣了,我們可以通過計算的方式去衡量這個世界。比如說連接度:在空間句法中就是將空間拓撲重構之後某個空間的與其他空間的相交數量,那麼這個就很清楚了,還是之前的栗子:

一共7個房間,現在要找一個可達性最好的當公共空間,我認為房間1就是比別的房間的連接值要高,所以空間可達性更好,你總不能反駁說我就是認為房間2的可達性好,因為2比5大,所以有了這樣的量化工作之後,很多事情我們就可以拿出來通過數據對比的方式進行比較了。這就是我認為的空間句法對傳統空間研究與規劃理論的貢獻。

他概括研究了傳統規劃理論中的經典思路,同時將這些思路結合計算機數據運算,給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計算思路與計算方式。

好,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能夠理解一些了。那麼我們要進階了,量化的意義在哪裡。

空間句法發展了這麼多年,有無數人去計算了各種各樣的城市現在的歷史的不同時期的空間關係,然後通過這樣的空間關係去做分析對比,得出了大量能夠印證空間句法理論本身合理性的東西,至少說明,這個理論本身是有其合理性的。比如說我今天算下來這個區域的可達性比那個地方高50%,經過實地觀測高了20%,這個區域比那個區域低50%,實際觀察下來低了20%,可能實際情況與計算結果有了大約60%的吻合度,那麼就說明這個理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應空間的關係。

如果我需要在這個城市裡去開一家店,有幾個場所選擇,通過計算,a的可達性100,b的可達性80,c的可達性50,d的可達性10,即便我們給他乘上那個不準確的60%,a的可達性依然是最高的,所以正常人都會優先選擇a。

這就是理論的指導性。曾經看一種說法是:「空間句法用了複雜的分析用了牛逼的邏輯得到顯而易見的結論。」

我只能說有這種想法的人還是圖naive,還是上面那個例子,我要選擇開店,我確實也可以通過我的經驗去判定abcd四個地方到底那個更適合開店,我每天在四個地方轉悠轉悠看看那裡人多,哪裡車多,那個地方周邊道路情況更好,最後也能判斷出a最合適,但是這依然是一個感性的判定,是基於經驗的總結。

前面也說了,空間句法是將傳統的建築空間規劃理論量化,所以他也是對傳統經驗的量化,如果我們通過傳統經驗得出一個結論,那麼通過對傳統經驗的量化也一定能得出一個相同的結論。

所以,你說空間句法沒有用?不不不,那是因為你研究的問題是一個可以通過經驗判定得出結論的問題,而量化和計算的意義和潛力在於:面對更大規模,你靠經驗無法勝任的問題,你可以依然得出數據化的結論。

舉個栗子:如下圖PIC.1,我想在這個區域開家店,那麼那條路可達性最好,比較適合開店?靠平面和肉眼是不是就看不出來了?

但是,如果我們簡單的計算一下,可以發現:4號道路可達性最好,所以店應該開在4號路上。

再舉個栗子:我的研究生論文——無錫運河對無錫城市各個時期發展影響。憑經驗你當然知道很大,古代比現代大,但是如果我要問你大多少?以前水運對城市活動影響權重有多大?佔到多少百分比?每年下降多少?公路時代水運對城市的影響力還有多少?恐怕這些就不是經驗可以知道的吧,就必須通過計算。

而這些問題對於決策者來說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知道現在水運影響力已經下降到20%,並且每年5%下跌,而公路佔到50%並且每年4%增長,那麼他們可以完全不發展水運,只發展公路,但是如果我說水運下降到20%,每年1%下跌,而公路50%,每年1%增長,那麼你可能會覺得我還要繼續維持水運的作用,畢竟還有20%,等十年後掉到10%以下我再考慮不去發展他。

是不是就覺得科學了很多呢?這就是量化的作用,這是任何學科發展都拋不開的一個過程,憑藉經驗,在未來,是不可能準確得出任何結論的,一定需要精準的定量的研究,才能獲得需要的答案,而量化就需要計算,需要公式,需要軟體,需要數據。

對於空間句法的起源發展和意義,那麼拋開他裡面內部演算法的問題,我覺得真正可以去質疑這門學科科學性發展的,一定不是空間句法的手段,而是他的基礎。

先說說我為什麼說我要拋開裡面具體演算法的問題,不因為某些演算法的不合理而去質疑理論本身。上一章節已經說明了這種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必要性與正確性,而具體某些數據演算法我認為是可以通過演算法修正的方式去解決的。

還是用之前那個例子,如果4號道路找不到合適開店的地方,但是我認為憑藉人的步行能力可以走過兩個街區,所以只計算每個道路自己的連接值不對,要把與他相鄰的街區的連接值也作為數據計算進單個道路節點中,所以每個節點不僅要算自己的連接值,也要加相鄰節點的連接值,用這個計算方式讓我們看看會發生什麼變化。

可以看到,從PIC.1--PIC.4和之前的過程都沒有任何區別,但是在PIC.5我們把每個道路的連接值做了一個加和計算,不僅計算了本來節點的連接值,也把另一個街區的連接值作為數據算入其中。對比一下。

左邊是只計算相鄰節點連接值,右邊計算了兩個街區的連接值。產生了明顯的差異,我們發現1號道路和9號道路的可達性從第二檔次上升到第一檔次,10號道路從第三檔次上升到第二檔次。所以這個時候我可以做出一個判斷,如果我在4號道路無法找到合適的地址,1號和9號道路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可見任何技術性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技術性的手段去解決,不過就是公式更加複雜,考慮的影響因子更多,計算更繁瑣而已,所以這樣的問題,不能從根本上動搖空間句法這個學科的合理性。

那麼要從根本上質疑空間句法和現有的空間研究方式我們該怎麼質疑呢?終極胡言亂語要開始了,做好心理準備。好,既然我們無法從手法上擊倒空間句法,那麼我們就應該去質疑他的本源。

空間研究的本源是什麼,是傳統的建築空間理論:他認為空間可以影響到人類社會活動,這個影響不是通過空間本身施加的而是通過空間的構成方式施加的。

假如:在一個優先構建的空間中,還沒有任何人類社會活動進入,那麼是不是一定說明,在人類活動進入之後就會受到這個空間本身的影響,如果我們構築兩個在拓撲連接關係上完全一樣的空間,用完全相同的人去做實驗(當然這不可能,但是我們可以假設),這同樣的一組人應該在這兩個完全一致的空間中發展軌跡是一樣的。

顯然這不可能。那麼問題來了,究竟錯在哪裡?

我認為社會的發展首先的要素在於人,人是整個社會活動的最基本元素,空間是人構築出來的。空間本身也反映的是人的需求與社會需求。所以在一個漫長的城市構建過程中,人在無時無刻的影響著社會發展的軌跡,同時也影響城市形態的構成,一個經過時間積累的城市結構一定是通過了無數次人類活動的塑造,同時空間也會反過來加強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從這個角度上看,空間句法理論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城市本身不是通過人類活動塑造的呢?

典型的就是方格路網,每個地方的規劃都有方格路網,但是為什麼每個城市的社會運轉軌跡都不一樣,為什麼紐約就是紐約,而北京就是北京,中國一些新建cbd就是完全沒有人的樣子呢,你放到一定尺度上看,都是網格,即便你把網格的大小也全做成一樣的,紐約和北京和別的地方依然不一樣,這就說明,空間對人類的影響作用一定是通過自發形成的空間結構形成的,而不是通過非自發形成的空間結構形成的,但是我個人認為,在現代城市中,沒有自髮結構或者叫做自組織結構。

如圖顯而易見,倫敦是一個典型的自髮結構,而洛杉磯是最典型的規划出來的網狀結構。

傳統的空間為什麼會對城市有塑造作用,因為所有的空間塑造與形成都寄託於人的點滴活動,但是在現代社會中,能影響城市活動的運轉只有三種:人的流動,物體的流動(物資與資本),和信息的流動。而科技的進步讓現代化的城市中人的社會化活動逐步與城市本身脫開關聯,在我之前計算無錫市城市結構的時候,熵值的影響(也就是信息)在古代是與城市本身結構式完全吻合的,但是在現代社會的空間結構體系中,這種吻合度完全消失了(說明信息傳播不再依賴城市空間結構本身),那麼社會活動中還需要依託於城市結構的還有什麼?人的流動與物體的流動(資本也已經不需要依託城市結構了)。

試想:如果人的流動可以不依賴城市結構本身(比如我們會飛?)或者物流不依賴城市結構(比如快遞全是網路信息匹配,貨物全部無人機運送,無視城市空間結構),那麼城市社會運作就可以完全脫離城市空間組織了,至少關聯性會大大減弱。

歸根到底,城市結構本身對城市社會活動的影響力來源是城市中的社會活動對城市結構的塑造(這句話有點繞口,多讀幾遍)。

所以通過城市結構去反推城市運行情況從本質上說我覺得是有問題的,這個理論能夠成功的基礎在於城市結構和社會活動保持強影響和強聯繫,如果城市社會活動完全與城市結構脫離或者微弱聯繫,那麼城市結構就不對城市活動產生影響。自然那個時候你用空間句法就無法算出任何合理的結果。

現在通過城市結構去反推城市運行情況從本質上說我覺得是有問題的(原因詳見第六部分),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城市數據(沒錯,我說的就是大數據)去和空間數據進行匹配,來檢測和驗證城市空間與城市運作的具體關係,放在城市的角度來說:每條街道的車流量,人流量,經濟數據,去一一匹配空間數據,應該是可以得出很多很有趣的結論的。

當初寫論文的時候,我問一個句法研究者你們如何得到當地的數據,她當時讓我去每個路口數經過的車流和人流,我的感受就是,人工的方式絕對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技術與技術的問題,就一定要用技術的手段解決,所以做規劃我們一定需要大數據。

-- --(The End)-- --

註:公眾號原文最後附上了@Whylack Wu @ztyou @周一 @Weijie Zong 四位在原問題與我回答下的回答與留言,感謝各位授權,他們都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自己對空間句法的理解,不少文字觀點都是真知灼見,希望大家也一起認真閱讀:)

(完)

我需要一個高冷的結尾

以上!

(╯3╰)


我很贊成頂樓的回答,特別的第一句話:

想質疑先知道是什麼

這句話雖然道理很簡單,但當真正把這句話記在心裡的時候,才會發現 @張迦弈 後面寫的東東很精彩,展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思辨過程。

去年在學校里也修了一個學期的space syntax的課程,任課老師剛好是跟隨創始人Bill Hillier在倫敦大學學習留洋回來的PHD,所以課上講的,基本上就是比較正統的space syntax的內容。正統不正統這不是關鍵,我覺得關鍵是,對於它的質疑居然是由於學生選課、畢業設計的選題不當或者遇到困難而產生的。這個也不是關鍵,當然可以大家一起來討論space syntax的問題,而且這個事關其理論的不斷改進和更新。但我想說的是,要明白一件事,space syntax是一種方法或理論而不是設計,它的出現只不過比針管筆或者AutoCAD晚一些而已,既然選了「space syntax組」而沒有選擇「AutoCAD組」,就應當頭腦時刻清醒著,由於學校里特殊的學科設置,讓設計這個本應該是對症下藥的過程,反過來成了「拿葯找病人」的過程。

這個時候如果頭腦不清楚,就很容易犯了一個做研究時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經典錯誤(見下圖):

這篇回答是純吐槽現在小部分學生缺乏耐心的浮躁心態,不好意思~

~enjoy space syntax~


空間句法從提出到現在就一直在受到質疑。事實上,每一門新興的學科和理論都應該受到質疑,因為受到質疑代表著學者們真正正視這個方法了。因此,我對於空間句法受到質疑這個情況,持積極的態度。

空間句法確實有相當了不起的一點,那就是解決了建築和城市空間中形式與功能關聯問題,空間句法提出空間組構代表的空間形式通過影響空間中的運動流,從而達到塑造城市功能的作用,而另一方面,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在空間中的活動會具備某種文化意義,並在文化意義下改造空間,因此空間形式一方面影響空間功能,另一方面也在特定文化的空間功能下被重塑,而連接空間形式與空間功能的橋樑就是自然運動流。這一套論斷是空間句法的本質,在此基礎上,基於關係圖解(Justified Graph)的軸線模型、線段模型、凸空間、VGA模型、視區分析、代理機器人等模型運用圖論的手法對空間進行分割和量化,從而指導空間分析。在這一意義上,空間句法的提出是空前的。

現階段,對空間句法的質疑主要包括兩大方面。

首先,質疑空間句法的空間分割分析方法太過於強制,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了。例如使用軸線模型簡單的描述空間,所計算得到的參數是粗略的,此外這個空間參數僅僅是空間因子,在影響任何一個經濟活動(y)的情況下,除了空間因子(x1),還應該有相當多的因子(x2 x3 x4...),這是做計量分析的一貫觀點。在這個層面上,空間句法僅僅能提供關於空間方面的描述,似乎是略顯不足的。Hillier做的空間句法與倫敦車流分析,擬合優度在0.6-0.7之間,我本人做過廣州市車流與句法線段模型的相關分析,結論是在0.64。因此,空間因子雖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子,但是在一些比較具體化的分析中,單一的空間句法分析顯得不足,無法精確描述經濟活動的分布。

第二,質疑空間句法沒法做到「生成性」的理論。Hillier的團隊在最初,應該是希望空間句法發展成一套「生成性」理論的。上面的回答有提到史蒂芬馬歇爾,馬歇爾提出的路徑分析跟空間句法有點相似,實際上馬歇爾跟希列爾都是劍橋學派的人,即非常強調數學輔助的計算與分析,這個學派的人普遍希望在城市設計與建築設計中發明一套所謂「生成性」的理論與技術方法。如甲方提出規劃的要求後,空間句法工作人員只需要把模型做出來,導入計算,通過不斷地擬合與調整路網,就能找到最優的方案(如整合度應該達到多少、穿行度應該達到多少、可理解度應該達到多少)。如果空間句法真的能做到「生成」一張規劃圖紙方案,那麼其對城市規劃的意義是極其重大的。然而在不斷的發展中,空間句法只能做到「輔助性」的規劃,甲方提出要求後,規劃人員還得按照老一套來操作,然後用空間句法跑一跑分析,最後輔助性地證明哪一個方案更好。歸根到底是空間句法的變數太多,體系太過於複雜,而建模又缺少明確的規範性指導,從建模、半徑的設定、到分析與解釋,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和不規範性,這些都導致空間句法的運用五花八門而都做的不精,自然沒法說服甲方採用句法生成的方案。因此,許多人質疑空間句法在城市與建築設計中的效用。簡單來說,就是「你能做的真的有你吹的這麼神嗎?」

誠然,空間句法存在著諸多問題,但是我認為,空間句法未來的前景是比較廣闊的。在GIS技術,大數據的輔助下,空間句法發揮其「簡便快捷的輔助規劃分析」的優點,必然能成為未來相當有前景的理論。很欣慰的看到有這麼多人討論空間句法,這本身就說明了這套理論的價值,不是么?


很多人質疑啊。。。基本問題就是用的人自己玩的挺high,做出來的東西也很震撼,但是很少有人說得清楚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跟周遭環境也很難找出關係。

多變成純幾何、空間和維度的演繹,少有人能夠為其賦予建築的內涵。


在同濟學了五年建築學,目前在bartlett讀的正是空間句法的研究生。

認真強烈的反對這個同濟老師!!!請告訴我他豆瓣名叫什麼我去取關他。。

九十三歲的Bill Hillier現在依然在巴院親自給我們上課,雖然氣息微弱需要用擴音器,但每次講座完同學問他問題,他的應答讓人驚訝於其思維依舊如此敏銳!他的學術著作數都數不清,給我們上的一系列講空間和社會之間的關係的講座里,不僅抽絲剝繭一步步深入問題核心,深入淺出的講明白了他的這套理論是怎麼來的,還能時不時帶點小幽默,太難得了!

我學了快一年,空間句法最核心的理論書籍都已經讀過了,相關軟體都能熟練掌握,也嘗試了用它來做實際的analysis和design,但我依舊不敢說我完全懂空間句法了。很同意「要批判,你首先得知道它是什麼」。這一點科學精神還是要有的。至少在認認真真讀完space is machine 和social logic of space之前,還是克制一下你的批判吧。其實我一直覺得學術界很丟臉的一件事就是自作聰明對別人的研究做出一通批評後,才發現人家在limitation里都寫了。。。

其實稍微多看一點相關的research就能知道空間句法的確有其局限性,所有研究空間句法的人也都能清楚的意識到這種局限,因此近些年很多論文也一直在探索怎樣克服和完善。

但公正的說,空間句法既有夯實的理論支撐,又有簡潔實用的方法論,在許多人的努力下還有了無數empirical study 來證實和完善它,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一直相信它在未來的建築,規劃,城市研究和社會學領域會有更高的重要性。沒辦法,對自己選的學術方向就是有這樣的迷之自信~攤手~


計算機的,研究城市數據的時候有用得到過,用這個抽象城市模型進行數據分析還不錯。

畢竟從大部分真實城市的發展來說,功能平均十年一變,建築的平均壽命大約百年,但道路形成的空間結構往往成百上千年。


同意@張伽弈 的說法,正因為空間句法用牛逼的技術和複雜的邏輯得到了顯而易見的結論,才能證明人對於空間行為的認識上升到了接近本質的階段,同時也實現了技術可測。這就好比三體里人類知道水滴的原理是強作用力,但是沒法生產一樣。

在大數據橫行的時代,因為解決了最麻煩的數據挖掘、數據渠道等問題,空間句法作為較成熟的方法學,可能會有更多的發展前景。


其實就是圖論的平面簡化基礎閹割弱智版。建築業的理論從來都是弱智。你可以通過它得到根本不靠譜的結論。畢竟你可以自己yy權重。

……………………………………………………………………………………………………

突然想補充:

看了那麼多別人的答案。。一會兒說大數據一會兒談論空間的連接度。。。我都好想笑。。。。其實無論自發形成的城市和規劃的城市並不能影響到城市內的人(本地人流、本地車流、貨流、經過城市的各種流)或城市內的強電弱電給排水等設施具有自組織性這一核心問題。而且也不能迴避強勢政權對城市功能的強勢干預。

所以研究所謂的空間句法過於誇大了尋找已知規律這種研究方法的作用。你不能建立比現實更複雜的可重複驗證的模型去理解城市本身。就如同你不能舉全國之力建立少數幾個千億神經網路去擬合全世界所有人的思維一樣。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可笑的。

拿著一張連容積率都沒有的地圖就在那裡yy所謂的空間關聯性,顯然是把城市的核心是建築空間這個問題忽略了。。。不同功能的地塊流動性、人口密度、信息流密度等等都是千差萬別,而且本身這玩意就是一個迷因工作系統。迷因這一屬性的核心問題在於其複雜性永遠趨於無窮大,而且趨於互相迭代之後逐漸收斂並且會隨著城市的基因漂變而發生劇變。所以你根本不能探究這樣一個變化因素,他的分布規律在任何已知的坐標系都沒有規律。如果有一天我們的運算能力能夠理解城市的變化,那就成了小說《銀河帝國》裡面的計算社會學,可以預測未來了。

但是大家投入經歷研究這玩意本身是沒錯的。大勢所趨嘛。一個時代的文化焦點就只有這麼多,所以大家只看得到這個所謂的空間句法容易和程序相結合的特點,卻看不到這玩意本身並沒有收斂在已知語言里的公式。。。其實這個就是無解。。或者說變數稍有不同就會產生結果劇變。再或者說空間句法或者相關的別的什麼理論,只是一種觀察手法。就如同量子力學的觀察。一觀察就會坍縮(迭代)。這個問題是我們這個時代不能解決的悲劇。我們投入時間去研究找尋城市的一般規律,得到的卻是定義域很狹窄的特殊解。而這樣的特殊解就像弦論里10的500次方那麼多種物理定律不同的空間一樣。而且我們得到的特殊解還都停留在牛頓時代以前(極為不合理的數據假想出貌似合理的公式)。

於是建議是大家通過對於這些主題的學習,提高程序思維的能力,再進一步推陳出新,把建築領域的研究抬高到時代前沿,這樣我們的行業才有未來,才不會像現在這樣挨餓!!!


2015.06.25更新

不巧,畢業答辯中竟然有**老師,答辯中對空間句法有了進一步的看法

更新主要想講兩個問題:

1、為什麼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認為空間沒什麼卵用

2、現在對空間句法的看法

--------------------------------

1、為什麼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認為空間沒什麼卵用

第一次接觸空間句法,是在大三最後一個課程設計(兩個月)

乍聽之下,以為空間句法類似於參數化設計

對於設計課的定義:

設計課,就是應該做出一個造型漂亮、功能合理的建築方案(現在依然認為理當如此)

空間句法選地在西關大街一大片即將拆遷的老街里

老師引導我們,可以研究人群、攤位變化、房屋建造方式等等

我選擇清真南大寺的作為研究對象

(餓了,次飯去,待更)

----------------------------

懶了,不想碼字了,過程不詳述了

總之,空間句法被搬到設計課程,讓當時大三的我誤以為,空間句法可以得到一個造型漂亮、功能合理的建築設計方案

結果發現並不是這樣

要知道,當時我想的是如何去做一個好的方案

結果,蹲了一周樓頂,拍了幾個G的皂片,卻發現對於方案的幫助並非我所預料

所以最終心情,你懂得

-------------------------------------

2、現在對空間句法的看法

第一名張迦弈的回答已經很棒了

個人認為,空間句法,類似於基於大數據上的分析

可以服務於商業布局、交通分析等等

---------------------------------------------分割線-------------------------------------------------

2015.06.20

很多同學畢業設計選了空間句法

帶隊的老師中途跳槽到北京某院校(有其客觀原因)

中期拼圖,空間句法組被噴成狗

噴者老師學生皆有,不過主力是學生

(注意:是選空間句法的學生)

現在這組的同學基本放羊,一學期上課不超過5次

(OMG,我們可是一周上兩次課的節奏,雖然我也很懶)

畢設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畢業肯定鬆鬆的

一般選這個題的同學設計能力都不錯

(空間句法聽起來高大上,成績好的同學才能選的上)

一個老師對空間句法組作業的點評:

用了複雜的分析

用了牛逼的邏輯

得到顯而易見的結論

我的室友是出國黨,選了空間句法組

連他自己也覺得:

自己的設計成果和空間句法分析木有半毛錢關係

(看看能不能把他的圖盜過來,有機會改天補上)

(盜圖失敗,學霸還是很注意保護自己的大作不外傳滴~~)

當然了,也有可能是我們悟性太差

木有領會到空間句法的精髓233333~~


方法論而已,大可用合理的地方。


記得豆瓣里有同濟的老師說空間句法只不過是一幫人想在理論界自立一派搞出的東西而已。


最簡化地說,空間句法就是,更公共的空間開門更多,層次更淺;更私密的空間開門更少,層次更深。這一點就像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平行線,或者四色足夠塗個地圖一樣,雖然簡單,卻意味深長。而這種方法,多數時候比起規劃師熟知的總規人口預測,準確性不知要高出多少了。多掌握一門理論,比起排斥它,有百利而無一害。因為任何理論,從牛二定律、熱二定律、麥斯威爾方程、相對論,也都是只在一個有限的領域裡成立的,要任何理論在任何時候都成立,這就是求全責備。要解決實際問題,得同時掌握很多理論。一種理論就算被局部批判,也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不斷完善的過程,參見光的粒子性理論吧。


扯遠了,想到之前做課設,我們小組搞了幾天弄了一個去單因子影響模型來衡量場地影響因素並據此劃分類型,被老師批一個顯而易見的結果被我們做了沒意義的加工,當時覺得很氣憤但是不知道怎麼反駁,後來我們組就開始放羊~任性不想搞~

學了空間句法拍案而起,是的,量化的過程。

個人覺得空間句法提供了一個開腦洞的思考方向,其邏輯思考過程的步步深化和修正,太精彩太精彩了。


空間句法挺好的,只是不能單獨用。空間和時間和人是相互作用的,空間句法本身只是一種量化道路作用的方法而已。


對於前面張迦弈的回答表示反對。空間句法是計算城市空間的可達性來檢驗現有城市空間結構或規劃城市空間結構是否合理,不是你說的那種邏輯。

如果按照你的說法大數據也有問題,大數據是統計人的活動規律從而判定城市哪個地方是熱點空間哪個地方是死角空間,城市社會活動影響大數據分析的結果,大數據靠對城市各種活動的統計去反推城市運行情況,按照你的說法這樣根本得不出合理結果。


對於城市規劃不了解,但現在課題要做城市設計,比較苦惱。總在自己反問自己,為什麼這麼多年學習建築沒學到什麼明確的公理定理(堅固實用美觀現代5原則就別說了,都是一種觀念)。開始質疑,覺得是不是這些事情本來就沒有規則,或者我們要研究的東西本來就不是語言能描述的東西。加權影響也好,憑經驗找到加權項也好,我們都是想自下而上的組成一套理論,然後跟現實對上了就算靠譜了吧。但這個思路本身就讓我覺得怪怪的。建立理論去解釋感覺本身就該從大入手,漸漸到末節,自上而下吧。自下而上就覺得像模擬。但是我們在模擬城市發展,模擬人的意願和選擇。但是我們就是人啊。小了說,我們每一次做決定都是73.2%A,10.6%B,3.0%C等考慮的結合.往大了就是73.2%,10.6%,3.0%人選ABC等。那我們憑直覺設計不就行了嗎?你要覺得不靠譜別選。投票選出最認同的方案就完了。。。。。。有點煩悶,語無倫次,見諒。

agent base也好,ca也好,都是拿了一種方法要來尋求最優解,甚至退一步合理解。但眼瞅著計算規則里沒有那些無法定義的東西怎麼信這個理論是我想要的,我信奉的。。有時候覺得對這些理論有點像宗教了,說不清道不明但得信。當然,我得做點東西出來啊,至少得出圖啊,也許哪天我領悟了就發現這事兒其實靠譜了呢。所以還得做


正在開題,有點兒想了解一下


感覺並沒有太大的可靠性,畢竟空間包含的屬性太多,將空間過分簡化後分析出的結果基本是一目了然的東西,要不就是與實際情況差別很大。可能我沒有學到它的精髓。。。不過感覺發明這種研究方法的思路很值得學習——某學了一段時間空間句法後拿來做設計作業結果發現除了能出幾張裝模作樣的分析圖之外並沒有什麼卵用的大二學生。


質疑又能怎樣,你看看建築規劃界期刊用這玩意搞了多少篇文章。空間是機器就是個換了罈子的環境決定論,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被批判了,加點圖論的調味料就被國內不少學者哄抬,畢竟國內的氛圍是喜歡炫技啊


推薦閱讀:

繼承中國古典園林衣缽的是建築學還是風景園林?
什麼遊戲以真實建築為背景,能夠體驗世界各地風景?
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區是不是全國最難看的新校區?
為什麼北京沒有超高層建築?
有哪些成功的舊工廠改建案例?

TAG:城市規劃 | 建築 | 空間 | 城市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