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九十年代「百萬居民大動遷」時的補償政策是怎樣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上海開始了大面積的舊城改造工作。據估計,到1998年左右,動遷的居民就達一百萬人。不知道有沒有當年親身經歷過這一事件的上海人講一講:1、當時您原先的居住地、居住條件是怎樣的?2、當時政府給的補償條件是怎樣的?3、當時您和家人的滿意程度是怎樣的?謝謝。


原來是住在盧灣區的,居住條件不錯,一家總共是8口人(外公外婆、爸爸媽媽、舅舅、舅媽、我和弟弟),我們那時候是住在一棟三層樓的洋房裡的,有廚房、有衛生間(沒有抽水馬桶但是有淋浴),居住條件還算不錯吧,大概總共的使用面積有150多平吧。然後當時拆遷的時候,有2個方案,要麼拿錢(按照當時的房價給錢,當時房價低,給的錢少的可憐。)要麼就是分房(大部分人都是拿房的,畢竟這些是要自住的嘛)。分房的話就是說所謂的數磚頭(按照面積分房),然後因為動遷的早,所以也就只是分了3套房給我們而已,房子的面積也不是很大,也就x2都不到吧,分到莘庄和上南路三林和凌兆,而且分的不是產權房,是使用權。其實當然不是很滿意,但是也是沒有辦法的,因為我們是市政府用地動遷,不是商業動遷,所以補償不是很多,而且也是必須要搬走的,當時有很多人不願意搬,但是因為是市政府用地動遷,也就沒有辦法了,就必須動遷了。其實對我們家的改善並沒有多少,只是覺得更不方便了。畢竟我們家之前的居住環境和條件都不差的,總體來說還是不滿意的,尤其是之後政府用地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用地,都被某些高官納為私財,覺得也沒有什麼好講了呀,對伐,對的,就是這樣。


我也補一條吧:1993年外婆家動遷,老房子在雲南南路-金陵東路,光明中學背後,承租房的使用面積大約20個平方,兩位老人+小夫妻+學齡前兒童共5人。

當年的補償是如今內、中環內(當年還沒造內環、中環)一套兩室一廳的公房+1萬塊錢左右。

橫向比較或許較難,但我可以給出同樣條件在如今的補償:外環邊*1+郊環內*2共3套兩室一廳電梯房+50萬人民幣。


97年前住在虹口區北外灘——現在建了名江七星城(改下,其實現在是隔壁的外灘融創188,大片一起拆光的,這部分荒了很多年,我誤會是七星城一起買下的)。當年也一樣所有配套齊全、交通便利,晚飯後步行到外灘也很輕鬆。

我家三口人住兩間平房一個小院,獨門獨戶,連排水溝都是全獨用。

1間卧室近14平南北通風,1間披間7平左右,不矮,但陰暗潮濕只做儲物用。

廚房1平方左右,先是煤餅爐,後是煤油爐。

衛生靠馬桶,除冬天外洗澡都是在占院子面積三分之一的簡易棚里拉帘子。

雨天會漏,夏天陰涼,小院半是無人打理的花草,蟑螂、老鼠、野貓都很多,好在我只怕蟑螂。

當然父母雙職工嘛,冰箱、彩電、洗衣機、冰箱、微波爐都不缺。

小時候從未嫌棄過,也沒想過為什麼家裡明明有另一間房還要三個人睡一間全無隱私,估計我爸媽也沒想過。

至今偶爾夢回。

97年動遷時,我是獨生子女算雙份,可以拿淞南一套六十幾平的兩室一廳,或者選拿現金(連獎勵一共)12萬多。

聽說淞南那會兒離農田很近,還有泥土路,另外全家上班上學都極不方便,我爸媽就選了現金。

(其實是動遷前n年我媽原單位在楊浦某處建房。她有機會分,但條件是把自己住的房子上交去換。產權人我爺爺不同意。

要是過了n年,同樣是拿老房子換新房子,結果從楊浦的新公房降低到淞南的新公房,哪個住了一輩子市區的人心裡受得了啊)

…………在楊浦最荒涼的地段花13萬8買了一間私房,佔地四十平吧,當時有兩層,可以不要臉地說是兩室兩廳一露台≧?≦袖珍的

買下時房子已經有電馬桶和浴缸,房間和廳都分別有至少16平,爸媽非常高興,搬進去之前是很自豪地向我描述的。

後來風氣壞了,大家都以違章搭建為榮,這裡幾乎家家戶戶搭到四樓,虹口區以前那邊甚至有五樓。弄堂越來越窄,上街沿成百米的失蹤,都被搭建佔用了。

家家戶戶都認為,鄰居搭了自己也要搶著搭,否則將來搭不了,又會被奪走採光通風。搭建後有空餘房子的人家又開始出租房屋牟利。

我家這人口,當然有空餘房子,每月也有少許租金收入。可是,因為當時害怕不能及時搭上去,沒加固地基,這裡有的房子,包括我家,其實是危房。(而且,T_T浴缸變成淋浴了呀)

由於我爸媽眼光的問題,我家所處的位置,雖說配套都挺方便,但是恰到好處地避開了半徑一公里內三四個拆遷點。

所以近幾年拆遷是沒指望的,只好一年年忐忑地住著唄。

話說我家老房子的地坪動遷後荒了十六七年,今天親見被新起的高樓『鎮壓』,心裡難免抑鬱。


93年左右動遷,中山公園老房2層聯排,實用面積120左右,5個房間帶個院子2樓還有露台。當年動遷政策是按戶口,作孽,我加父母加奶奶就4個人,分了套80平小三房的公房,就是現在的老公房了。。。後來95年好像變成數磚頭了。。。就這麼背。。。現在就等這老公房動遷了


說說我家以前的小區拆遷吧

文革結束之前我家住在靜安的福熙坊,就是靠近靜安寺那裡,後來搬到靜安區其他地方了,但這個小區還是有關注。

90年代末期開始造延安路高架,福熙坊被拆遷。

當時住的洋房一共3層,2樓是一個政協委員的房子,3樓是一對老夫妻,子女都去了美國。

拆遷辦開的條件低到令人髮指,3樓的老夫妻拿了動遷款只夠買到西郊動物園一套2室戶,裝修錢還要遠在美國的女兒出。

2樓的政協委員給的錢也是連像樣的房子都買不起,最後靠自己委員的身份強壓動遷辦,給了一套在曹家渡那裡的2室戶。

可想當年動遷,實在不能讓人滿意,誰叫以前人的選擇少呢,只能被坑。

另外福熙坊的房子普遍不差,放在今天可以算保護建築,當年被拆也讓人可惜

具體可以看下面這個介紹

http://sq.qidian.com/Space/ShowSpaceArticle.aspx?toUserId=101039517articleId=10085234


1998年浦東陸家嘴黃浦江延岸動遷 拿錢 一個人3萬 獨生子女6萬 拿房的話 一家三口金橋的兩房一廳

還是老房住的舒服


呵呵


推薦閱讀:

TV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EVA)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創作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日本發生了什麼?
求一款小遊戲名字,大概九幾年,主角像千與千尋里那個黑色毛球,遊戲環節隱約記得有設置鏡子反射光什麼的?
怎樣畫九十年代港台女明星的妝容(復古風)?

TAG:上海 | 拆遷 | 上海人 | 九十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