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改革開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為什麼「921」工程在92年開始後,只能用快60歲的戚發軔?已經60歲的王永志?年輕人哪裡去了?

因為根本沒有年輕人。

我在航天研究所工作了六七年,整個系統內的單位不敢說跑遍了,但算跑了不少了。

怎麼有時候能見到返聘的六七十的人,正在工作的絕大部分是二三十的,有一部分是三四十的。

但基本沒見過五十多歲的。本部門曾有一個我覺得是五十來歲的老技術,一問,是92年畢業進航天的,其他人都能算他的徒弟。

這整個八十年代的畢業生去哪裡了呢?都辭職了?都在秘密單位呢?

原來就沒有,現在哪裡能看到!

去看看中央台拍的《撼天記》,十年前拍的十幾集紀錄片。(B站有,十八個小時長。)

講八十年代的以前,那是艱苦奮鬥,從無到有。吸取東風二號的失敗經驗,糾正培養科學觀念。

(此處按要求刪除一部分921工程內容,有興趣的自己去看紀錄片,很感人的。)

後來,《撼天記》里說我們航天事業走向國際,簡單來說就是出去賺錢,和美國老大討價還價,要了一些國際衛星發射名額,賺了一些錢。

然後,沒了。

內部什麼情況?我師傅曾給我講過一些。那就是窮到工資都發不起,特技技能大師去街上賣西紅柿,高級技師開空調商店給人高空安裝。車間主任跑北京去買服裝,打了一年工回來結的婚,然後繼續在單位干。

集團公司召集三線的研究所去北京開會,議題就是這麼多所,養不活了,我自己都活不下去了,大家討論討論誰破產吧。

當時開會的時候,沒開完就把某單位的女所長氣哭了,站起來直接走了。

為什麼航天八院里有個明顯5開頭作番號的研究所?因為養不活啊。

有個搬遷某地的研究所,過年發了三斤韭菜讓職工包餃子,現在這個研究所是我國衛星和載人遙測系統核心研究所。

多慘啊,直到有了載人航天工程,各個單位分到訂單,情況才慢慢好轉。

不過現在的待遇明顯不如十幾年前,前幾天一問,總部設計跑了不少人。


「改革開放」這個詞兒非常精妙。

非逆練馬哲到一定程度者,是沒法想出這麼精妙的詞兒的。

首先先看「改革」。

什麼叫「改革」?改革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社會制度。

改變什麼社會制度?改變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制度。

具體怎麼實現?通過拆散農業集體制度(人民公社),拆散工業集體制度(國有企業),禁止公共輿論表達(四大權利),禁絕民間武裝組織(民兵制度)來實現;逐漸實現從無產階級專政到資產階級專政的復辟。

那麼再看「開放」。

什麼叫「開放」?開放就是和外國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科研等領域的合作和溝通。

具體怎麼實現?通過經濟上的貿易,政治上的外交合約,文化和科研的合作交流來實現。

有的讀者看到這兒,可能馬上要怒斥答主「頑固」!但答主在這裡不想跟在座諸君討論任何關於「正確性」的問題,打口水戰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答主在這裡只想指出一點的是:

——「改革」和「開放」兩個詞之間,是沒有直接的必然聯繫的。

我們「不改革」,也能「開放」。

且不論和蘇聯建交也是「開放」,和第三世界國家交流也是「開放」;光是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是完全沒有必要進行「改革」的。

有人說「不改革就不能開放」。這完全就是把一種可能性的必要條件,主觀欽定成了必然的充要條件了。

我們的確要從屋子裡出來,但是完全沒必要在牆上鑿出個漏風的大洞。我們絕對不能否認的是,「鑿個大洞」的確可以實現「走出屋子」;但我們更應該明白,「走出屋子」不一定非通過「鑿個大洞」來實現啊!我們是可以走門的啊!

那麼為什麼我們一則曰「改革開放」,二則曰「改革開放」;似乎不把這兩個詞兒放到一起來說,就不顯得不夠「專業性」似的。

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這就是逆練馬哲七式中的第二式,曰「建立錯誤聯繫」。

我們都知道,對外開放是有其法理性的;而拆散公有制度,進行所謂社會「改革」,是沒有其法理性的。而當你將這二者混為一談,強行建立了一個錯誤的聯繫,你自然就會得到「二者皆具有法理性」這一結論了。

我們沒有「開放」嗎?我們對誰進行「開放」?我們進行怎樣的「開放」?這是一方面的問題。

「改革」是哪方面的「改革」?「改革」的度又是多少?我們為什麼非得要把「改革」和「開放」強行聯繫在一起?這又是另一方面的問題。

這兩方面的問題一概不探討,不分析;只用「中特理論」四個大字,反覆的進行自我論證,自我論述自身的合法性。那麼這種理論,除了再度被自我異化成「神聖不可侵犯」的「聖諭」外,就沒有任何指導現實的意義了。

那麼在這篇回答的最後,既然題主直接給了一個「不問是不是,先問為什麼」的主觀陳述,那麼答主我也可以以同樣的邏輯來回敬一下了。

——「為什麼改革開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為什麼賣淫賺錢有助於女性實現財務自由?」

你能說女性「賺錢」(開放)是不對的嗎?你能說「實現財務自由」(社會發展)是不對的嗎?倘若你要是反對了,那簡直就是「封建保守至極」了。

但是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我們能說女性「賺錢」(開放)就必須通過「賣淫」(改革)來實現嗎?我們又能說「賣淫」(改革),就能夠長久持續的實現自身的「財務自由」(社會發展)嗎?

顯然,這二者的邏輯架構並沒有任何的不同,都是異常荒謬的。只不過後者顯性,前者隱性罷了。

那麼經常被「改革開放」支持者所說的,「實踐檢驗一切」,是否是成立的呢?

——(政治敏感.jpg)——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嗎?——他當然是了!我們在這片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吸吮了無數無產階級的血汗,修建了寥寥幾座的複雜精妙的琉璃之塔。我們歡呼,指著那幾座高塔雀躍道:「看!那就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卻絕不肯向下稍微的多看一眼,看是什麼才將這座高塔支撐起來。我們只肯相信這是一道有魔力的魔咒,似乎只要默念「改革開放!」就能一夜之間建成這座高塔,並且毫不費力的將他持續的支撐下去似的。

但事實上是這樣嗎?「改革開放」的真言即將到期,而更加冷酷無情的「經濟新常態」已然降臨。唯物主義就是這樣運行的,他不會因為語言上曖昧的詞藻而動搖分毫——事實上,那些曖昧的詞藻除了麻醉官僚自己的頭腦之外,就沒有任何的益處了。

醒醒吧!「改革開放」這個詞兒已經離我們遠去,現在可是什麼「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粉墨登場的時代了!——但是這些詞真的發揮他們的「魔力」,再一次展現他應有的「神跡」嗎?這最終的結局,還是要客觀的實踐,來向我們冷酷的緩緩闡述啊。

以上。感謝您的閱讀。


說實話,改革的對象是啥?

毛澤東時代留下來的遺產,

開放的對象是啥?

毛澤東時代留下的遺產。

所有的改革的發展經濟,歸根到底是增量改革。就是把毛時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成果給貨幣化,投入市場,

開放呢,就是把毛時代的政治經濟領域對資本開放。

說到底,吃存量,分蛋糕。不夠分了就釋放出來一些,醫改,教改,房改,都是這樣。

不過這也不奇怪,冷戰結束以後,全世界都是這樣的吃存量的經濟模式,不搞增量的。


看不懂高票的玄學回答,逆練馬哲我也搞不懂,我現在看到哲學只會想起比利海靈頓,可能是我學歷太低。

八十年代距離今天遙遠嗎?不遙遠,我們的父母還沒過世,我們還沒過世,零零後們還能通過我們的嘴巴去了解這段歷史,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父母過世了,我們也不在了, 對於八十年代的討論會不會真的變成一段玄學?

在八十年代的時候,不是說老鄧上台,三中全會一開,雄心壯志的定下了未來幾十年的發展戰略,然後中國經濟就遵循著這個戰略據起來了,不是這樣的,而恰恰就跟老鄧自己說的那樣:摸著石頭過河。改革是一段一段的過程,我們並不是找了一個專家,然後規划出幾十年的藍圖,然後後來的領導人就按照這個藍圖一步一步的走下來,不是這樣的。

嗯,我這麼說可能你會還不明白,我舉例子好了

1980年中央出台了75號文件,注意喲,這都是三中全會以後的文件了,這個文件的標題是這樣的:

中共中央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

大家去網上搜搜,能看到這個文件的原版,這個文件說的大概就是清除極左路線,落實中央農業政策之類,搞生產責任制之類的,看起來已經很「改革開放」了是吧,是的,比文革時期強得多了,但是這個文件裡面有這個東西

對於包產到戶的社隊,應當經過工作,通過群眾討論,做到以下幾點:(1)要保護集體財產,不可拆毀平分,迅速確定林權,禁止亂砍林木;(2)重申不準買賣土地,不準僱工,不準放高利貸;(3)對軍烈屬、五保戶和其他困難戶,要有妥善的照顧辦法;(4)原有為群眾歡迎,經濟效果好的某些集體經營的生產項目要儘可能保留;(5)生產隊和社員要嚴格履行各自承擔的各項義務,債務債權應清理安排;(6)必須保持生產隊的組織,加強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

看到我打黑的部分了么?不準僱工。

然而其實私下偷偷僱工的情況早就有了,我引用新聞的一段

什麼叫改革,請看下面案例

1979年,廣東高要縣農民陳志雄承包了8畝魚塘,效益可觀。次年,嘗到甜頭的陳志祥擴大規模,跨越兩個大隊,承包了141畝魚塘。規模擴大後夫妻二人忙不過來,於是雇請固定工一人,臨時工400個工日。至81年,陳承包的魚塘規模繼續擴大,面積達497畝,雇請了固定工5人,臨時工1000個工日。

後來鬧到《人民日報》,人民日報發表了著名的《一場關於承包魚塘的爭論》,討論了三個月,後來中央書記處政策研究室的林子力根據《資本論》推出:8人以下叫做請幫手,8人以上叫僱工,所以8人以下不算剝削,開啟了中國所謂的七上八下的開端。

這事情鬧得非常大,直接驚動了中央書記處,但是當時的廣東省委頂住了壓力,上述建言,後來中央對於這種僱工比較多的提出了三不原則:

不宜提倡,不要公開宣傳,也不要急於取締

你可能覺得可笑,很弱智,這沒關係,我只是給你講述當年中國人就是這麼過來的,而實際上在八十年代國家甚至鼓勵公務員下海經商,我父親就曾經被鼓勵過,只要下海經商,國家還會給你一筆貸款。

搞出了這個事情,引發大家討論,在1983年,中央才引發了《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也就是所謂的一號文件,在這個基礎上,鄧才說了

一號文件 很好。他指出:農村個別戶僱工,不怕,衝擊不了我們,來得及解決,十年、八年解決也來得及。農業搞承包大戶我贊成。現在放得還不夠。農業文章很多,我們還沒有破題

農村、城市都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強起來,勤勞致富是正當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大家都擁護的新辦法,新辦法比老辦法好。總之,各項工作都要有助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要以是否有助於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於國家的興旺發達,作為衡量做得對或不對的標準

這就是當年「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背景,那麼今天中國人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時代背景呢?假設是你站在鄧的角度 ,你會讓陳志雄不僱工嗎?

然後農村就這麼慢慢改革起來了,這就叫改革,這就叫摸著石頭過河

講完了改革,再講開放

1984年的時候,大連有個叫姜維的個體戶搞了一個《姜維影書社》,生意很好,然後有個香港商人很看好這個,願意以成本價19.8萬元轉給姜維一台先進的彩色洗印設備,使姜維擺脫對國營照相館的依附,然而這筆錢對於1984年的人來說簡直是天文巨款,但是姜維這個人腦子很活,他覺得既然我買不起,能不能咱們合夥呢?當然這種情況我們今天都司空見慣了,這叫什麼?叫風投,而且是外資風投對不對?

但是姜維過去辦理手續的時候,被告知不行,一問之下,說《中外合資法》規定:個人不得與外商合資,姜維就傻了,然後去北京碰運氣,他光為了坐飛機都得找七個部門蓋章申請,介紹信都沒人開,見不到人,然後一天到晚的就在部委門口轉悠,轉悠轉悠,有一天有人給他搞到了一張人民大會堂青年聯歡會的票,他剛好在會上碰見了當時的中央辦公廳主任王兆國,轉機來了,後來又在人大副委員長和政協副主席聽取他彙報,半年以後,國務院專門給他特批,於是乎「中國光彩實業有限公司」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民營企業。

然後到1988年,中央覺得差不多了,可以搞了,然後修憲,憲法第11條增加「國家允許私營企業經濟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權利和發展。對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的內容。又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私營企業就如雨後春筍一樣的起來了。

私營企業,中外合資,叫開放。

當然,今天你可以去想當年的人怎麼那麼弱智啊,這麼簡單的經濟學道理還討論個屁啊,沒錯,當年人就是這麼想的,實際上「改革開放」這四個字連起來經常出現在報紙並不是在80年代的初,而是在1984年以後了,即便是如此,但凡一提到這個詞,就不得不祭出「馬克思主義」「列寧」之類的又紅又專的辭彙,生怕被別人打成了資本家。

那可是1984年啊。

80年代發生過很多很多故事,像陳志雄也好,姜維也好,這都屬於算是正面事件,而在他們之下,有無數失敗的,保守的案例,1983年,吉林省扶余市農民楊雨田,用自己的錢購買了設備,廠房,建立了運輸合作社,結果1986年被人舉報侵吞集體財產,那可是他自己的錢啊。河北邯鄲市的馮連印自己出錢辦了一個商店,掛靠街道辦事處的帽子,結果後來被法院判詐騙貪污,死刑啊。

更有著名的八大王事件

  • 五金大王胡金林,投機倒把罪,出逃,八兄妹全部逃難,後被抓坐牢
  • 舊貨大王王邁仟,投機倒把罪,七年,後被改判無罪
  • 礦燈大王程步清,投機倒把罪被判有期徒刑四年,後改判無罪
  • 目錄大王葉建華,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改判無罪後出國
  • 翻砂大王吳師廉,被捕關押63天
  • 線圈大王鄭祥青,因投機倒把行為被捕,6天後獲釋
  • 膠木大王陳銀松,被確定收容審查後潛逃隨後公安部發出通緝令,被捕收審50天釋放
  • 螺絲大王劉大源,潛逃,唯一一個沒坐牢的。

今天我們所說的改革開放,不是我們在政治課本上看到的,大手一揮,然後各式各樣的企業就起來了,然後GDP蹭蹭的爆表,有很多人因此坐牢,有很多人因此喪命,如果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那改革開放也不是,都是前人們一路血的走出來的。

你今天坐在電腦面前,笑嘻嘻的看著改革開放,討論什麼逆練馬哲,中特,反革命,「毛時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成果」,你知道有多少人當年是拼著性命去的?

這是記載在1982年8月29日,《法學》上的一個案例

案例


因為一攬子有用的東西加在一起不知道叫什麼,後來乾脆就統稱為改革開放

既然都有效果了,那就叫社會發展的動力好了

先試試這,後試試那,有用的說成一堆叫改革開放,沒用的就先不說……摸石頭么……

似乎就是這麼粗暴……


當改革開放成為一個保守主義的名詞,你反而失去了它真正的活力。改革開放對更多人而言它的進步性也許被認為是「在於在著手作一個富裕的目標,而非繼續階級鬥爭為綱。」,但我更願意覺得它的進步性在於「改革」。改革意味著否定之前的東西,真正的改革開放將可以輕鬆地否定那個既得的「改革開放」的合法性!改革開放否認了左傾的合法性,改革真正的價值它曾是在一個左傾的社會提出反左,那麼我們也許可以認為在某種歷史中在右傾的社會反右也將是一次改革開放!而如果過去的改革開放變成了基於既得利益的保守主義,那麼改革反倒是失去了自身作為變革的真正價值的。

改革開放確實是可以說是進步的源泉,但是那是「改革開放」思維本身,而不是改革開放這一歷史事件與其成就。當我們說成就的時候,似乎我們總是想要保全一個舊有的制度,反倒成了最保守主義的事情。

也許真正的改革開放,在於可以輕鬆地否認一切既得的東西,一切現在的成就,然後輕鬆地說出:「我們得到的還不夠。」,正如在前三十年我們錢不夠,於是我們需要一個改革開放來直白地說出這件事一樣,今天的這個時代的改革開放,已經變成了發展不均的主要矛盾,這正是能夠推翻舊的得到新的事物的改革思維。


「改革開放」的關鍵在於開放,開放促進了改革是問題的根本。

中蘇關係惡化後,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係迅速升溫,與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改善關係,向西方開放,是國際形勢所迫,也是互惠互利的關係。另外中日復交後,70年代後期在日本商界的溝通下,日本參與到對話援助和對華經濟活動中,中日的關係也是開放和改革的重要一環。而中國的「洋躍進」造成的嚴重外匯短缺,甚至初期日本的援助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回到本題,改革開放的實際,是打破意識形態的教條,從徹底封閉到有所交流,國內主要是突破蘇聯範式的束縛,這是我國沒有像蘇聯解體一樣失敗的眾多原因之一。儘管是設特區,畫圈圈,就是打開了一條口子,為了應對這些,曾經有外匯兌換券,曾經進入這些開放的特區要過崗哨,需要特殊證件或者其他批准。儘管這樣,一度部分地區外匯流通取得有優勢地位,我國也一度印刷了某地專用人民幣,當然最後關頭沒有交付流通而已。

正是一系列漸進的開放措施,打開了我們利用外資,外國公司經營方式的口子,尤其是華僑這樣的有血脈聯繫,民族情感的外資。也從我們黨國的固有例外,華僑來繞開條條框框,藉助外資打破改革的枷鎖。

至於明確以市場經濟體製為目標那是1992年的事情了。改革開放取得明顯進展看起來是90年代以後的事情,但是七八十年代如何啟動改革,根本是國際形勢變動迫使黨國,超越意識形態的教條,向西方世界開放。

另外我記得有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該校宣傳口負責人就主張開放就是一種改革,開放促進改革。我想起來的時候詳細找一下出處。

「改革開放」的首次使用被考證為1984年,1987年至1993年期間,「改革開放」一詞先後寫入黨的基本路線、黨章和憲法,在黨和國家政策與制度層面得到確認,成為全黨共識和國家意志的重要組成部分。

引述來源:溫衛東《鄧小平與「改革開放」一詞的提出》《黨的文獻》2013年第3期

筆者認為改革開放從整體上起始於70年代,其種子來源於毛澤東等當時的領導人在中蘇關係惡化的背景下,被迫改善中美關係、向西方陣營開放。其結果被批為洋躍進迫使國內不得不進行改革,這樣開放促進改革,改革為進一步開放奠定了基礎。

因此我雖然贊成JoJo王頎

「改革」和「開放」兩個詞之間,是沒有直接的必然聯繫的。

同時對於宣傳系統將部分歷史神話化、教宗教條化的批評,估計和TA可以找到共鳴。

但是「改革」在中文中恐怕已經成為了和「革命」相區別的通用術語。而中國四十多年來的開放改革進程,改革和開放已經成為相互促進,不能割裂的事實。所以恐怕我得出的表面結論和JoJo王頎相反。

不過最後一論開放恐怕不過是加入WTO的保護期到期壓力、奧運、世博賽事,除此之外逆向改革恐怕已經出現端倪並且發功。在一些返華文人擾亂國家開放改革進程,通過為抵觸市場化改革的利益團體代言,指鹿為馬的的行為引發了「第三次大爭論」,結合我國宣教體系和和諧體系或明或暗的拉偏架,給繼續改革派更多的黑屋。和我國事實上的若干國進民退現象,通俗意義的「改革開放」轉向甚至人為滑坡已經成為我國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和風險。


所謂改開是資本社會發展的動力。改開的過程就是把公有制生產資料逐步資本化 私有化的過程。以求通過對於生產資料的資本化 私有化運作來發展經濟。

這個過程是一步一步來的,第一步是搞個體經濟發展 ,把部分公有制生產資料承包給個人 以及允許個人搞個體經濟 。 @李建秋 答案里舉的例子就是這個第一步

第二步是所有制改革,以所謂明晰產權為理由,把全民所有制的國營企業轉變成國有制股份制企業。從而完成生產資料的資本化。

第三步是開始大規模私有化所謂國有制下的非核心產業生產資料。

第四步 是把關乎國計民生的核心產業的生產資料進行第二輪私有化 。

所以這40年來的改革其路線圖還是很清晰的 就是通過承包 改制 股份化 等手段逐步的把公有制下的生產資料轉化成私有制。以資本運作的方式來發展經濟。

至於這樣發展方式的好壞,我就不說了。知道我一貫觀點的都清楚。

貼一下咱們憲法的第一條吧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我夢見自己正在小學校的講堂上預備作文,向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

「難!」老師從眼圈外斜射出眼光來,看著我,說。「我告訴你一件事——

「一家人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你……」

「我願意既不謊人,也不遭打。那麼,老師,我得怎麼說呢?」

「那麼,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呵!您瞧!多麼……。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致富光榮,不換思想就換人。

這個廣告可以完美的詮釋改革開放。


同上面 @機械工藝師 的回答一樣,我廠一線工程師和設計人員有極其明顯的年齡斷層。

16年到18年退休100+技工和工程師後,45至55歲之間的將寥寥無幾,有一個明顯的超過十年的斷層。

回頭推算,這批退休的技術人員大概是WG剛結束到80年代初走上工作崗位,然後的十餘年幾乎沒有收穫。

我退一步說,就算那春天般的十餘年裡,也同樣招募了100+的工程技術人員,那麼到現在留下的大概只有二十分之一。

我充滿善意的推測,這些離開的人一定都是去下海掙大錢去了。

但是這樣推測就有個問題,整個90年代正是學習新技術的高峰期,要跳槽去合資企業也應該是有十餘年工作經驗不到四十歲的這批工程師,你這些剛上班沒幾年的技術人員跑光了是什麼情況?

好吧,可能當時的年輕人腦子活絡都去擁抱春天了吧。

給你們看個天涯的老帖子,注意時間線。

中國機械製造業--我心中永遠的痛!

生長學習在80年代,應該在90年代初走上工作崗位的機械人,基本沒留住(更可能是壓根就沒多少)。

要是這樣的春天再持續個十年,嘿嘿……


這兩年我廠陸陸續續在搬遷,有時候我到老區去檢查(我不是領導我不是我不是),能看到車間里有一些德國機床設備,因為缺乏養護,壞了,就扔那當廢鐵,已經銹的不能看了。

什麼時候進口的呢,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買來就沒用過。

等到一切走上正軌了,沒法用了。

反而是一些5、60年代的日本機床(疑似二手貨)因為一直在工作,反而保養的很好,只是這次搬遷後因為方向調整,再也用不到了。

我有建議搬移一些最古老的車床過去作為紀念,奈何人微言輕……


1、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的人生活富裕問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64頁)

  2、如果按照現在開放的辦法,到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幾千美元的時候,我們也不會產生新資產階級,基本的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歸集體所有,就是說歸公有。(《在中顧委三次會議上的講話》《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91頁)

 3、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11頁)

  4、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11頁)

 5、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麼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的講話》《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54頁)

 6、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區少數人更快的富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資產階級,產生一批百萬富翁,但頂多也不會達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擺脫不了貧窮。(《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08頁)

7、我們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人均四千美元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均四千美元,特別是中國人口多,如果那時十五億人口,人均達到四千美元,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六萬億美元……就表明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擺脫貧窮》《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25頁)

8、如果搞資本主義,可能有少數人富裕起來,但大量的人會長期處於貧困狀態,中國就會發生鬧革命的問題。中國搞現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歷史上有人想在中國搞資本主義總是行不通。我們搞社會主義雖然犯過錯誤,但總的來說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吸取歷史經驗防止錯誤傾向》《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29頁)

9、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善於利用時機解決發展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64頁)

10、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使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發展。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4頁)

就現在這個情況看來,這位偉人的書遲早也得成禁書。以後主席的書只有四卷,鄧公的書只有兩卷。沒辦法,太反動太乳化,還有惡意的鄭智銀魚


因為某些原因,

所有成就不立即收益就不算成就,

所有惡果不立即暴露就不算惡果。

所以那十幾年裡,

分光吃光的前人老本一律叫爛攤子,

留給後人的爛攤子一律叫巨大成就。


高中的時候,有個同學,理科生,得了北大的自招。

沒得自招之前,每天複習到晚上一點,早上六點半起床,堅持鍛煉,思考共產主義在中國建成的可行性,高三了還積极參加社團活動,無論是課外讀書,鍛煉,社團還是學習,都不耽誤。他居然每天還抽時間看全球通史

得了自招之後,前面一兩個星期,說:「既然學習已經兜底了,就多花些時間在鍛煉和課外書上吧」剛開始還不錯,後來幾個月,終日沉迷於武俠小說,連課都懶得去上,模擬考超一本線越多他越難受,身體也不鍛煉了,以前球場九十分鐘不喘氣,後來跑兩步就穿的跟哈巴狗似的

這也是個很神奇的悖論,在條件艱苦抽不出時間的情況下,他反而能夠協調好生活,保證自己不斷進步;時間充裕沒有壓力之後,他反而喪失了自己

改革也是這麼個悖論,按理說把外資引進來是引狼入室,但是外資進來後,國貨反而發展的越來越好


因為輕功好

……

哇噻,開放先不論,連毛澤東在的時候就已經要做的了。

說改革,國家層面的背叛,屬於全體人民的財富怎麼就沒啦(??ω??)??

好一個中國人民的敗家子 (?????)


因為路線確定了,重要的就是幹部了

和大人:我得先餵飽他們,他們才給我幹活啊


一個人吃了十個饅頭吃飽了,前九個饅頭是麵粉捏的,第十個饅頭也是麵粉捏的,但是裡面加了明礬和漂白劑。然後這個人說:我真傻,直接吃第十個饅頭不就飽了么,第十個饅頭還長得好看。

後來這人吃了這個有毒的饅頭,飽是飽了,但是進了醫院,差點沒了,吃了一堆葯才救回來。吃了這麼多葯,命是撿回來了,副作用又得慢慢治。


黑貓白貓,只要不是虹貓。

另:1986年進口豪車數量達到此後20年內的頂峰,我很好奇那年發生了什麼。

數據引自 「汽車產業政策研究室/WTO與APEC政策研究室」報告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反對改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左派。無非是改開讓社會不平等了,出現兩極分化了,改革開放沒有達成當初的目標。要是人人都能看得到未來,貧富差距沒這麼巨大,誰會一天到晚批判這,批判那。對社會不滿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嗎?總想著為什麼這麼多人怎麼這麼蠢,成了毛左,卻不想為什麼這個社會產生了這麼多毛左。

現在知乎上火的問題都是什麼階級固化,什麼階級跨越。社會主義國家裡,青年人不想著建設祖國,實現人生價值,想著怎麼年收入百萬,這算什麼?

有人不滿意了,就說明有了問題了,有了問題不是想想為什麼出現了問題,接下來怎麼干,而是要讓你看現在的發展,說你忘了當年餓的時候了?你反對肯定是你想過當時的苦日子。 要靠著這些轉移話題,蒙住自己眼睛,堵住別人嘴巴。

我倒是要問那些得利了,成了人上人的人,你們看看現在的貧富差距,城鄉差距。你們是不是忘了說好的共同富裕,你們是不是想著階級跨越太忙了忘了咱們國家還有一大群貧苦人民?


因為改開官僚集團才掌握了話語權


推薦閱讀:

開源和馬克思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有關嗎?
《紙牌屋》二季中經安德伍德之手通過的法案對國家、民眾有利有弊?
如何理解馬克思的:少量的複雜勞動等於多量的簡單勞動,其原理是什麼?
如果全國人民都反對的新設立某一稅種,為什麼能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
效用學派從哪幾個方面反駁了勞動價值論?以及效用學派自身的缺陷在哪些方面?

TAG:政治經濟學 | 經濟發展 | 中國發展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