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派的審美是否和普通大眾的審美有較大的出入?

其實情況是這樣的,女友是音樂學校的,然後我可以接觸到她們學校的一些音樂作品,可是在我聽來,這些做成專輯的作品,並沒有很好聽。有時候她也承認,學院派的,特別是現代派的作品,不是很好聽 ,可是做成專輯或者是作為演奏會曲目的作品必定是好作品,為什麼會不好聽呢? 還有結合一些音樂節目的現狀,有些歌曲明明旋律也不好聽,傳唱度也不高,不是那種會讓人單曲循環的歌,然後評委在評論時候都會說這首歌怎麼怎麼好,bla,bla,bla…

是不是音樂人對一個作品的評價標準和大眾對一個作品的評價標準不一樣呢?抽象一下就是審美啦……(╮(╯▽╰)╭好吧,我承認我抽象得不好)


這個問題類似於有人問「中國女人是不是長得比外國女人丑?」,中戲表演系的姑娘是中國女人,你媽我媽都是中國女人,鳳姐也是中國女人;白種女人算外國女人,黑妞也算,墨西哥的妹子也算。

同理,音樂學院里愛聽傳統民樂學古箏的叫學院派,學電影音樂出身喜歡研究OST的也叫學院派,喜歡各種先鋒嚴肅音樂創作一堆無調性的也叫學院派;每天早上起來遛鳥聽戲的北京老大爺叫普通大眾,打著摩絲天天喊麥的城鄉結合部大黃也叫普通大眾,每日聽各種AKB二次元ACG的OTAKU也叫普通大眾……

你這要我怎麼比?

我只能說,作為作曲、創作出身的我(們)來講,喜歡聽的音樂往往會在音樂本身比較有琢磨的餘地,而不是一首平淡無奇只要聽一遍就完全知道它在幹嘛的歌。


當然還是有區別的

對於普通人來說,一旦作品複雜到一定程度,腦子和耳朵便反應不過來。可是隨著了解的深入,太簡單的作品就會覺得單調乏味。

簡單的技巧會因為到處都能見到而顯得廉價。

許多人覺得聽歌只要有低音有節奏就好了。有些人卻會覺得節奏必須要有切分,不同樂器高低音錯落開。會有人想要複雜的和聲,精妙的對位才夠味,可後面這些是前者完全無法接受的。

類似的情況不僅在音樂上有,在美術上也有,在美食上也有,在詩歌上也有。當然在歌詞上也有。比如網上大批所謂的「中國風"歌曲,就只有少部分青少年喜歡。

吃的東西也是啊,麥當勞這樣的高油鹽食品,餓肚子時候充饑當然是極好的。可是指望靠吃這玩意吃成美食家,那隻能說想多了,麥當勞肯德基就是一個美式快餐,和真正西餐還有一千萬個必勝客那麼遠。網上居然還有人因為麥當勞不好吃就否定全部西餐……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總之,研究越多,你的口味越刁,欣賞的東西越細微

另:專業學生不等於審美水平一定高,有些只是恰巧上了那個學而已,根本沒深入學進去,光學了術卻沒有入道。

有「專業」樂評人也只知道整天用著高中做閱讀題的模式去分析歌詞。這樣的人空有名號罷了算不得專業。


我在寫詳細回答之前,想問題主幾個問題。(並無炫耀意,單純問)

1,題主平常聽的是什麼類型的音樂?什麼音樂你認為是好聽的?

2,題主常聽古典音樂嗎?

3,題主目前聽唱片的數目有500張么?

補充回答?(?)?

OK,有5000多首的流行歌的積累了。題主有沒有發現自己的聽覺感受是螺旋上升的?就是一開始都從最口水最簡單的開始聽,越聽越發現之前的你已經聽厭了,需要一些新的形式(雖然你可能不懂具體是什麼新形式,你的耳朵在判斷)音樂的審美並不是沒有規律可循的,人耳覺得悅耳的音樂需要滿足有序豐富的感性樣式。豐富這個概念是不斷隨著聽覺經驗的積累在變化的。1000首的耳朵覺得好聽的樂曲,在5000首的耳朵不見得就有那麼好聽(對豐富性的理解不同)。好,現在講回題主的問題,初步估計題主ex(只有我注意變成了ex嗎哈哈哈)那些樂曲應該屬於現代作品(考慮到學院背景),風格以多調性、無調性為多。出現這樣的情況有原因,?學院派的作曲寫作是開拓式的,並不是為了取悅聽眾,他們可能是刻意寫作這種「難聽」的音樂。來表現它所想表現的內容。如勛伯格認為調性音樂是「甜膩的」,需要一些聲音揭露這個世界的醜陋和做作。正所謂巴比特寫過一篇名文《誰在乎你們聽不聽?》學界內寫作古典和浪漫風格是不上道的,畢竟名作那麼多,死者為大,想干過死人可能性很小。國際作曲比賽的評選也對現代作品比較倚重,所以大家才不管好聽不好聽都寫這風格。有次講座某美國教授給我們放他早年的作品然後坦承:大家都寫這東西,寫這東西才能證明厲害,所以大家都寫。?題主的聽覺經驗對於欣賞這類音樂還不夠,能夠欣賞現代音樂的人並不是沒有,而是很少,這些人聽覺豐富的儲量已經對古典音樂這種複雜的方式都感覺到了厭倦,需要更佳極端的形式來刺激審美。(我個人很喜歡的音樂撰稿人賈曉偉就很喜歡梅西安,說他的音樂有神秘的冷峻)?「現代主義音樂的兩面性:既違背傳統的美,又追求新的有序;新有序可能被接受為新的美,也可能永遠被感受為不美的東西。」——《音樂美學教程》

不知是否解答了題主的疑惑?

∠( ? 」∠)_


青菜蘿蔔各有所愛,不是流行就比古典low,油畫就比漫畫優(好順口)。審美這東西因人而異,藝術在很多時候就是你說他牛逼,他就是牛逼!跨風格比怎麼玩?deadmau5就比涅槃先進?大師和大師比怎麼玩?李斯特和貝多芬誰牛逼?只能說各有所長。

更多時候,我們會更理性的分析一個曲子的結構,曲式,和聲,配器,(這個七級音很出彩啊,這個小號加進來很恰當啊blabla)以及錄音水準(這個木吉他solo把滑弦的摩擦聲也錄進來了耶),縮混水平(低頻不夠不震撼啊,人聲混響太多啦)而不是單純評價好聽不好聽,爽不爽。

當然,我在某些現場也會單純只顧著爽…


首先音樂學院派也算是普通大眾

其次題主的審美是指哪方面的

最後,假設題主是指對古典音樂方面的審美,那更沒法兒說了,音樂學院里也有除了被強迫之外,從不聽古典音樂的的人。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事物,你覺得好的別人不一定覺著好。別人覺著好的你不一定覺著好,沒標準之類的可言。


大多數人喜歡的音樂就是好聽,帶感,貼近自己的,大部分是以歌的形式出現的。少部分受過一定音樂教育的人可以接受緯度,形式更廣的音樂,大部分已為器樂,但完全可以接受普羅大眾的音樂取向。試想,一首三四分鐘的音樂包含了前奏,發展,主題/高潮,結尾,還有歌詞的附加價值,多好呀,但前提是音樂必須遠離粗製濫造的範疇。

所以答案是學院派和一般人有共同的基礎音樂審美,接受一定的學習後會比普通人更有能力和耐心去挖掘一些大作品其中更深的意味,從而獲得一般小作品已難以滿足的快感和共鳴。

如果硬要說學院派有更高的審美標準,我認為姑且可以這麼認為。

但是沒有上過學院派賊船的人,聽一首《光輝歲月》的high度完全可以超越學院派聽完半個多小時的《拉二》。

以上


我寫的歌就被人說太學院派了。

相應地,我就特別聽不慣那些可能是為了音域而瞎轉調的歌。


大眾較大部分可以判斷一首歌好聽或者難聽,受過專業訓練的部分可以分析出這首歌為什麼好聽或難聽。

大眾較大部分聽到「飈高音,炫技巧,多假音」即可膜拜,受過專業訓練的部分則會分析高音里的聲音飽和度,炫技巧里的氣息以及真假音的轉換。

大眾較大部分容易「倒戈」(這裡沒有任何貶義),今天喜歡鄧紫棋明天喜歡陳樂基後天喜歡帕爾哈提,受過專業訓練的部分偏向於先分類後歸位再總結。

最後一句,我覺得其實沒有絕對,欣賞音樂有時只是一種天賦,無關「專業」與否,任何聽眾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情趣,願這世界誕生更多美妙絕倫的音樂。


某些名校學院派裝深沉。裝高度,故意與大眾拉開距離,其實審美,和生活閱歷,心靈美的高度是一致的,先鋒派音樂無調性音樂其實質荒漠,怪誕,尖銳,它的發展是有一戰二戰歷史原因的,是資本主義狀態下人們追逐利益的貪婪和自私,慾望,而喪失人本我美好精神的迷失和困惑,冷漠。在中國,很多都是學習模仿,譚盾人家還有鬼樂的特點,和刻畫舊社會,封建的或當今這種社會迷失的社會人的精神的一種深刻刻畫。如果聽他地圖樂是精神封化的一種奇葩現象。其實沒有學習過音樂的人,要是去看看電影,西方科幻電影,表現宇宙太空神秘感,或未知困惑感,,和一戰二戰的電影背景音樂,細心一點,你就能發現當時社會環境和電影人物所處的環境里現實反映在人的內心一種迷失,困惑。無調性音樂堅信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會是主流的,如果你看貝多芬有關電影,就能夠理解貝多芬音樂的思想深度,推薦&<交響人生&>&< 晚期四重奏》你自然會理解到音樂,因為它給了你直觀地意境,僅個人觀點。

藝術不僅源於生活,並且應該有啟迪人的對美好精神嚮往與追求,某些一天到晚玩無調性音樂的學院派,不乏不是去創造什麼深度的音樂,僅是有些裝逼,裝深沉,把學來的那些專業知識,用在虛偽的一面,其實有些人連他自己都沒有搞懂無調性音樂的神馬東東,先鋒派音樂給了他什麼體會,純粹是裝逼扯淡!!

如果這裡某些人總是把自己所掌握藝術知識夠多的這種拿過來與沒有音樂基礎知識的人面前說事,其實質就是拿別人不懂的知識在這裡炫耀他有多少墨水而已。

我們都應該記住,知識不是拿來炫耀的,因為只要你想學,絕大部分人都是可以掌握的,用你的知識去做的有創造力的東西拿來顯擺吧。

對於音樂作品的和聲,曲式,配器分析的根本目的是理解這個音樂特點。更好地掌握它這個特點為以便學習音樂人更好更堅實演奏和創造音樂服務。

所以音樂人審美和其他沒有學習音樂的人的審美感官上沒有什麼區別。


我不覺得有出入,應該說專業的審美會好一些,畢竟見過的豬和吃過的豬肉比普通人多。

專業的也是普通人,不過知識豐富些,難道身份變了 審美就變了?太滑稽。


一般是會的,而且學院派更容易有鄙視鏈,瞧不起不夠複雜或是簡單的音樂。不過音樂本來就沒有絕對好壞之分,一首技術不好的曲子你在聽覺上覺得好,那就是好的曲子。


好聽的作品≠好作品


有時候,知道寫作背景再來聽《時間終結四重奏》,也會挺感動呢~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創作者的實際性格和作品中對真善美精神追求的反差?
中國人的音樂藝術鑒賞力是普遍偏低還是各有所愛?
為什麼我看不出來《大魚海棠》的問題?《大魚海棠》的劇本到底哪裡有問題?
什麼是實驗藝術?
藝術在一直進步,這句話對嗎?

TAG:音樂 | 學院派 | 審美觀 | 藝術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