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上功高震主的名臣最後得到善終的有多少?


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妒,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

自然是七子八婿笏滿床的汾陽王郭子儀了。


郭曖嘗與昇平公主爭言,曖曰:「汝倚乃父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為!」公主恚,奔車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誠如是,使彼欲為天子,天下豈汝家所有邪?」慰諭令歸。子儀聞之,囚曖,入待罪。上曰:「鄙諺有之:『不痴不聾,不作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子儀歸,杖曖數十。

功高蓋主而得善終,福及身後,汾陽王郭子儀


楊廷和,摘自明朝那些事兒

楊慎(楊廷和之子)就這樣在雲南安下了家,開始吟詩作對,埋頭著書,閑來無事還經常出去旅遊,日子倒還過得不錯,但在他心中的那個疑團,卻一直沒有找到答案。

  當年父親為什麼要主動退讓,致仕(退休)回家呢?

  以當時的朝廷勢力,如果堅持鬥爭下去,絕不會輸得這麼快,這麼慘,作為官場浮沉數十年,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他必定清楚這一點,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放棄。

  楊慎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他實在無法明了其中的原由。

  直到五年後,他才最終找到了答案。

  嘉靖八年(1529),楊廷和在四川新都老家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這位歷經三朝的風雲人物終於得到了安息。

 楊慎是幸運的,他及時得到了消息,並參加了父親的葬禮,在父親的靈柩入土為安,就此終結的那一時刻,楊慎終於理解了父親離去時那鎮定從容的笑容。

  從年輕的編修官到老練的內閣首輔,從劉瑾、江彬再到張璁,他的一生一世都是在鬥爭中度過的,數十年的你爭我奪,起起落落,這一切也該到頭了。

  戰勝了無數的敵人,最終卻也逃不過被人擊敗的命運,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絕不會有永遠的勝利者,所有的榮華富貴,恩怨寵辱,最終不過化為塵土,歸於笑柄而已。

  想來你已經厭倦了吧!楊慎站在父親的墓碑前,仰望著天空,他終於找到了最後的答案。

  留下一聲嘆息,楊慎飄然離去,解開了這個疑團,他已然了無牽掛。

  他回到了自己的流放地,此後三十餘年,他遊歷於四川和雲南之間,專心著書,研習學問,寫就多本著作流傳後世。縱觀整個明代,以博學多才而論,有三人最強,而後世學者大都認為,其中以楊慎學問最為淵博,足以排名第一。

  這是一個相當了不得的評價,因為另外兩位仁兄的名聲比他要大得多,一個已經死了,另一個與他同一時代,但剛出生不久。

  已經去世的人就是《永樂大典》的總編,永樂第一才子解縉,而尚未出場的那位叫做徐渭,通常人們叫他徐文長。

  能夠位居這兩位仁兄之上,可見楊慎之厲害。其實讀書讀到這個份上,楊慎先生也有些迫不得已,畢竟他呆的那個地方,交通不便、語言不通,除了每天用心學習,天天向上,似乎也沒有什麼別的事干。

  楊慎就這樣在雲南優哉游哉地過了幾十年,也算平安無事,但他想不到的是,死亡的陰影仍然籠罩著他。

  因為在朝廷里,還有一個人在惦記著他。

  朱厚熜平定了風波,為自己的父母爭得了名分,但這位聰明過頭的皇帝,似乎並不是一個懂得寬恕的人,他並不打算放過楊氏父子這對冤家。

  但出人意料的是,他最終原諒了楊廷和,因為一次談話。

  數年之後,頻發天災,糧食欠收,他十分擔心,便問了內閣學士李時一個問題:

  「以往的餘糧可以支撐下去嗎?」

  李時胸有成竹地回答:

  「可以,太倉還有很多儲糧。這都是陛下英明所致啊。」

  朱厚熜不明白,他用狐疑的眼光看著李時。

  李時不敢怠慢,立刻笑著回稟:

  「陛下忘了,當年登基之時,您曾經下過詔書裁減機構,分流人員,這些糧食才能省下來救急啊!」

  朱厚熜愣住了,他知道這道詔書,但他更明白,當年擬定下達命令的人並不是他:

  「你錯了,」朱厚熜十分肅穆地回答道,「這是楊先生的功勞,不是我的。」

  可皇帝終究是不能認錯的,這是個面子問題,於是在他死後一年,楊廷和被正式恢複名譽,得到了應有的承認。

  朱厚熜理解了楊廷和,卻始終沒有釋懷和他搗亂的楊慎,所以在此後的漫長歲月里,當他閑來無事的時候,經常會問大臣們一個問題:

  「楊慎現在哪裡,在幹什麼,過得如何?」

  朱厚熜問這個問題,自然不是要改善楊慎的待遇,如果他知道此刻楊先生的生活狀態,只怕早就跳起來派人去斬草除根了。

  幸好楊慎的人緣相當不錯,沒當皇帝問起,大臣們都會擺出一副苦瓜臉,傾訴楊慎的悲慘遭遇,說他十分後悔,每日以淚洗面。

  聽到這裡,皇帝陛下才會高興地點點頭,滿意而去,但過段時間他就會重新發問,屢試不爽,真可謂恨比海深。

  但楊慎終究還是得到了善終,他活了七十二歲,比他爹還多活了一歲,嘉靖三十八年才安然去世,著作等身,名揚天下。

 但比他的著作和他本人更為出名的,還是他那首讓人耳熟能詳的詞牌,這才是他一生感悟與智慧之所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歷古千年,是非榮辱,你爭我奪,不過如此!


自古有雲「伴君如伴虎」,臣與君「只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功高震主而遭到誅殺的功臣舉不勝舉,但是歸根到底,為什麼功高會震主?

自春秋的文種,到戰國的白起,再到漢初的韓信。從北齊的高長恭,到唐初的長孫無忌,再到明中期的于謙。仔細觀察,這些被殺的大臣多數是跟帝王一起打天下,或者力挽狂瀾之人。無論聲望地位,都是位極人臣。

有人說,「當你出將入相,位極人臣的時候,帝王還有什麼能賞賜與你呢?難道要把國家賞給你?這個時候,只能賜你一死。」

對這個觀點我贊同一部分,君主殺功臣確實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保住自己的統治,所以歷代開國皇帝都會殺一批功臣,其目的主要是要消除內部隱患。

中央集權之前的時代,文種、白起等人各自立下巨大的功勞,在百姓和軍中聲望高。文種託病不朝,白起託病不戰,這都會引起君主的不滿,產生「你覺得你功勞大,就不把寡人放在眼裡」的懷疑。所以君主殺掉他們,有一定的情緒在內,也有為了防止他們發動叛亂的因素。

在中央集權體制下,將領受到君主的疑忌,多數是因為他們分割了或有可能分割這一體制下集中的權力。他們形成地方上的個人勢力集團(比如韓信、彭越等諸侯王),或者是在軍隊中建立了自己的派系(比如東晉的謝安:在淝水之戰中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為東晉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戰後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往廣陵避禍。)

無論是那種情況,都能看出這是對中央集權是不利的。一個集團里只能有一個首腦,一個獅群里只能有一頭成年雄獅(這個存在爭議,不過大多數是只能存在一隻)。權力的分散一來會削弱皇權,另一方面會造成政令不通,效率下降。因此集中政權是必須的,而這就需要回收權力,交給聽話的人。

所以,要想不被君主除掉,得到善終,擺在你面前的有兩條常規的路:1.隱退鄉野 2.放棄軍權,滿足現狀。

常規路線善終的典型有范蠡、蕭何、劉禪、郭子儀。

范蠡

范蠡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攜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

蕭何

蕭何助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政權。為消除劉邦猜忌,認為自己滿足現狀,於京中貪污受賄。漢十一年(前196年)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劉邦死後,他輔佐漢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謚號「文終侯」。

劉禪

公元263年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一次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司馬昭遂對其不再猜疑。劉禪後在洛陽去世。

當然,劉禪這個不算功高蓋主,只是單純說滿足現狀這個例子。

郭子儀

郭子儀算是位極人臣又善終的代表了,兩次收復長安,擊退吐蕃,受封「尚父」。皇帝懷疑自己的時候,上書表忠心,戰爭結束後上交兵權。雖然功勞顯赫,但最終仍全身而退。

除此之外,還有能善終的大概就是和君主過硬的關係吧。代表人物就是周公姬旦和漢大將軍衛青。

周公旦輔佐兄長姬發得天下,姬發死後成王年幼,周公旦代為執政。後世稱之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受到流言之時,他躲避東國,待成王誅殺饞臣回到周王身邊。而後周公還政於成王,最終得到善終。

衛青

大將軍衛青的姐姐是漢武帝劉徹的皇后,兩人之間的信任建立在親緣關係上。所以衛青掌握軍權,建立功績也沒有遭到武帝的猜忌。同時,衛青一生光明磊落,從未遭到讒言,行事不私,不結黨。因此得到善終也是必然的。


千古奇緣,嶺南一葉。


看到有兩個寫汾陽王的回答,作為汾陽人,我也答一下汾陽郡王郭子儀~

首先,山西晉劇里有一句俗語,打不完的金枝,算不完的糧。前半句,說的就是郭曖和昇平公主的因給郭子儀拜壽鬧下矛盾的故事。郭子儀在八十歲高齡的情況下,綁子上殿,向皇帝請罪。且不說他資本有多雄厚,這個姿態,非常重要。這是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終始,人道之盛,此無缺焉。」 的重要原因~人的很多悲劇,就是因為不知道分寸。所以,本分是他所有榮耀的基本~

第二,郭子儀是中國過去五千年中,不敢說唯一,但絕對是top1的「五福老人」。我們經常說,五福臨門,究竟是哪五福?《尚書》上所記載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我們來對應郭子儀看看,第一,壽,郭子儀享歲84,在當時絕對是高壽了!第二,富,郭子儀被封汾陽郡王,封戶兩千戶,退休時被尊為尚父,到現在汾陽愛子村,相傳就是其三子郭曖的後代,而郭家的主要封地在栗家莊。老爺子怎麼可能窮了~第三,康寧,《打金枝》在晉劇里又叫《滿床笏》,什麼意思呢?郭子儀過八十歲壽辰,七子八婿拜壽,把上朝用的笏板放在榻上,竟然放了一榻。康寧啊~第四,攸好德,郭子儀最威風的時候是什麼時候?手提兩京還天子,長安洛陽皆是他收復的,一不居功自傲,二不恃寵生嬌。德行如何,一看便知。第五,考終命,郭子儀一生歷仕七朝,七子八婿皆是朝廷命官,無憂無悔。當真是五福老人!


姚廣孝,燕王朱棣的幕僚,原先本職工作是做和尚(朱元璋也干過。。。)。此人城府極深,心思縝密。又擅長厚黑學,有長遠的眼光,會制定戰略計劃。著名的「靖難之役」就是由他所策劃。當時朱棣想要放棄的時候就是此人堅持造反一條路走到黑。

等到朱棣登位成明成祖後,按照歷史發展規律和朱家慣例,接下來就要開始慢慢殺功臣了。而姚廣孝位於宰相,卻一直安然活到晚年去世。這是很不正常的。因為假如你是皇帝,你身邊有個造反能手(姚廣孝的專業),心機城府比你還深厚,然後你想什麼他都知道,他想什麼你卻不知道,你害不害怕?所以朱棣不是沒有考慮過要不要殺姚廣孝的,但是有幾個因素牽絆:

1.沒有借口和理由。姚廣孝當了宰相以後上朝穿官服,下朝就換回僧服念經干老本行。朱棣賞賜他府邸宮女要他續發還俗(估計接受了命運就此改變)他也不接受,所賞賜的黃金也在賑災的時候分給宗族的人。更重要的是,人家位高權重,人脈極好(太子老師),還不拉幫結派搞小團體。所以不給皇帝添麻煩,又沒有威脅。反例自行查詢胡惟庸。

2.實在是個幹事的能手。主持修了《明太祖實錄》,和纂修《永樂大典》輔佐太子監國,又被任命教導皇長孫。

總結:姚廣孝說他功高蓋主一點都不過分,沒有他朱棣根本當不成皇帝。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陳友諒和李斯的影子。他能活到最後也正是因為他知道皇帝在想什麼,懼怕什麼。然後低調地活著。個人認為他原本所求的就不是功名利祿,但是身處高位還能保持初心確實很不容易。李善長與他相比就少了這種認知,任你有兩塊免死金牌又怎樣,照樣被殺。

按照上帝視角來看姚廣孝能達到功高震主又善終是因為會做事又很會做人,加上有膽魄。這三點說起來容易,兼備的人太少,做到極致的少之又少。私以為他老本行學的也很透徹,所以世事看的比別人清楚多了吧。

PS:姚廣孝是明朝二十四臣之一,其中能善終的大家可以去數一數。。


東晉一代,王導可以稱的上是功高震主,經歷晉元帝,晉明帝,晉成帝三朝,死後葬禮規格同霍光極盡哀榮,可以說善終。求贊同


但見武侯祠,未聞劉備廟。


劉秉忠(1216年—1274年),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元代政治家、文學家。初名侃,字仲晦,號藏春散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聰,任官後而名秉忠。曾祖於金朝時在邢州任職,因此移居邢州。劉秉忠是一位很具特色的人物,在元初政壇,他對一代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奠定發揮了重大作用。同時,他又是一位詩文詞曲兼擅的文學家。劉秉忠逝世後,元世祖贈太傅,封趙國公,謚文貞。元成宗時,贈太師,謚文正。元仁宗時,又進封常山王。


功高震主的事情,其實是互動的,功臣飛揚跋扈圖謀自立+君主寫在臉上的削藩收權不信任。

這方面做的最好的應該是成吉思汗。

《元史·木華黎傳》:詔封太師、國王、都行省承製行事,賜誓券、黃金印曰:「子孫傳國,世世不絕。」分弘吉剌、亦乞烈思、兀魯兀、忙兀等十軍,及吾也而契丹、蕃、漢等軍,並屬麾下。且諭曰:「太行之北,朕自經略,太行以南,卿其勉之。」賜大駕所建九斿大旗,仍諭諸將曰:「木華黎建此旗以出號令,如朕親臨也。」

成吉思汗對木華黎不吝封賞,信任有加,而木華黎也從沒有不軌的念頭,哪怕成吉思汗親帥主力和四個兒子遠征萬里之外。

成吉思汗對於木華黎的承諾也沒有食言,木華黎的子孫在元朝出任高官的有很多,有安童、霸突魯、拜住等等出將入相。

其他功臣,基本上也都有始有終,不論是什麼民族的。這恐怕也是蒙古人能夠席捲天下的一個原因吧,跟著老子混有肉吃~

不過問題就來了,有肉吃的都是當年的功臣後代,其他人呢?


分三種情況來看下
開國功臣想要做到功高震主是很難的,因為那個主通常也比較厲害不是那麼容易震住…而那些真正震的住的,或者僅僅是想震的,多半都死了,如韓信、胡惟庸之類
能夠活下來得以善終備享哀榮的通常活在皇權不振亂世離散的時代。比如南渡的東晉皇室極端脆弱,需要依靠士族門閥的力量,於是王導庾亮桓溫謝安之流都得以「善終」(也是那個時代大家都活的太短了)
還有在皇權不那麼衰微的情況下依靠個人能力牢牢把持住權力的,比如霍光在位時昭帝什麼都不敢幹,張居正壟斷了政務、內朝甚至皇帝的教育。但因為他們終有一天會死而皇權不容侵犯,所以也僅僅是他們本人可以善終而已。
當然還有急流勇退的,張良郭子儀等等

那些成功當上皇帝或者後人當上皇帝的就不討論了…他們的身份標籤已經不是「名臣」了= =


當然是名滿天下,有定國安邦之能,權傾朝野,又深得太后信任,甚至與太后曖昧不清的韓——

文忠王德讓公了,怎麼可能是韓岡那個灌園小兒呢。


如果放寬到家族善終這個角度的話,鰲拜也可以算的上。

康熙52年,鰲拜被平反,家族恢復為一等男爵,雍正五年,恢復為一等公,到乾隆45年才被降為一等男。家族一直以一等男的爵位傳至清朝結束。


羅馬帝國名將貝利撒留。把羅馬帝國的版圖收復了個大半,令帝國足足增長了45%的版圖 ,雖然晚年受到過查士丁尼一世的猜忌,但最後安享晚年,算得上是善終。


張良,蕭何。


以下摘自維基百科:

伊尹,名,(前1649年-前1549年?),出生於有莘國空桑澗,因為其母親為侁民,在伊水住居,以伊為氏。

[1]

伊尹為中國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是中華廚祖,尹是右相之意。他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隸。他陪嫁到商湯那裡,為商湯廚師。伊尹有遠大抱負,不甘作奴隸,於是利用向商湯進食機會向商湯分析天下形勢。商湯很欣賞他,便取消了伊尹奴隸身份,並提拔他為宰相。前1600年,他輔助商湯滅夏朝,商朝建立。他任丞相期間,整頓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經濟比較繁榮,政治比較清明。

太甲即位時昏庸無能,伊尹軟硬皆施,把太甲流放到桐地(今河北臨漳),建宮居住,達三年之久。伊尹自行攝政管治國家。直到太甲後悔了,才迎回太甲,復辟執政,使太甲變成了一位聖君

[2]

伊尹歷事商朝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餘年,為商朝立下汗馬功勞。沃丁八年(前1549年),伊尹病逝,終年100歲。沃丁以天子之禮把伊尹安葬在商湯陵寢旁,以表彰他對商朝做出的偉大貢獻。

[3]


曾國藩,李鴻章師徒倆


你要是把順勢奪權的都算上,那正經不少人呢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如何看待潘金蓮族人聯合狀告馮小剛,並稱我們一直生活在這個名字陰影下?
大陸人親日,應該受到道德上的譴責嗎?
袁騰飛提到的柏林牆的照片存在么?
日本樓市的興衰史,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