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舌尖上的中國?

基於舌尖上的中國2馬上開播的情況!個人認為十分贊。


堪比央視黃金時段廣告


昨晚剛看完第一集,在CCTV1台和9台看了兩遍。感覺前期期望過高,略有遺憾。

美食人文的題材很棒,攝製組選題拍攝也非常辛苦,問題出在剪輯太零碎,各片段之間也沒足夠串聯。

影片開篇就點明了主題是人與食材的遷徙,養蜂夫妻的路菜和回鄉父母的魚醬非常切題,但是小香菇、林芝蜂蜜和漁民抓跳跳魚望潮之類的情節,把主題有硬轉為「勞動人民自留美食」。個人以為這個轉變太生硬,且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

最要命的是剪輯時還把這倆主題混著剪…這思路跳躍得略凌亂啊…

之前有業內人士在知乎回答說舌尖是中國紀錄片仿照BBC紀錄片商業模式的第一次嘗試,感覺這嘗試還是很成功的。舌尖的熱潮也反映出咱中國老百姓的影視品鑒口味早已與國際接軌。

不過在花絮中看到,攝製組的設備比BBC還是差了很多,特別是采蜂蜜那段…目測攝影師是拿了個單反就吊上去拍了。那根繩子也夠單薄的,估計帶專業攝影機就吃不住力了吧。

當然,器材設備受預算所限可以理解,但觀影時令人覺得可惜,好故事,好場景,卻只能一味地用微距鏡頭拍,如果能穿插些遠鏡頭,效果一定能更好。

不過話說回來,讓BBC來拍舌尖,恐怕人文的部分就貧乏無味了。

P.S.友情提示,2011年BBC紀錄片《Human Planet》的第四集第26分鐘左右開始,也有一段人采蜂蜜的情節,有興趣對比的同好可以去看一下。人類星球,Human Planet,本劇完結,紀錄片,下載,英國,資源下載,中文字幕下載,連載,YYeTs|-人人影視


雖令人心嚮往之但實不能至。


這是個眼淚和口水一起流的片子


當前中國的紀錄片最核心與關鍵的,是紀錄片如何走向市場、為大眾接受。長期以來,紀錄片曲高和寡、聞者寥寥,即便有著《故宮》《北京記憶》《森林之歌》這樣的好作品,也是鮮少為人知道。那麼舌尖的意義就在於要讓觀眾對紀錄片產生一種認同感,認同這種影像、認同這些視聽語言。舌尖1顯然給了中國紀錄片市場化的一個契機,那麼舌尖2的壓力將非比尋常。拍差了是肯定不行,至少會被同行罵個狗血淋頭,那麼拍好,就更難以去衡量,因為眾口難調。就目前的觀眾反饋和市場銷售情況而言,舌尖2是有所超越的,那麼其實它所具有的傳承和開拓意義就達到了。沒有說一定要把它奉為經典,到至少,它為中國幾十年不景氣的紀錄片市場打開了天地,它在世界市場去嘗試傳遞了中國的信息。有了開路先鋒,才會有更多的關注、更多的資金、更多的人才去湧入紀錄片市場,這大概才是舌尖真正的作用。


剛剛看完,來個新鮮出爐的答案,有些匆忙,還沒整理,也夾帶一些個人偏見與吐槽。

#故鄉味道,是對漂泊的最後抵抗#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一集

1.

開篇《腳步》主題,以講述食物的遷徙與當下中國人群的流散,立意高,也留下很多困難。

相比而言,第二季影像語言更契合當下快時尚。技法更炫,節奏加快,不斷的蒙太奇切換,容易出現瑕疵。

在三門灣捕魚那段,懸念過早釋放,文字趕在在影像前面。

2.

食物面對著傳統與變遷主題之間的矛盾,在影像語言上的兩難。

這一集蒙太奇語言大量運用,無疑是為了配合腳步主題與置於中國的大全景摹寫。

但多一些舒緩的長鏡頭語言,是不是更適合傳達人對食物的依戀與羈絆?張弛疾徐的把控,是否會好一些?

3.

文字,對於故鄉的原生味與食物的溫暖感,其實深入不夠,或許,就是節奏太快,想說的太多,少了些溫吞吞的品嘗。

4.

總體風光華麗,依舊戴著科學與學術的帽子的預定視角,無法消弭精英階層的主觀立場,反而有些中國式高大上的關懷。

5.

這不是直搗人心的紀錄片去,而是一部藉助食物,契合當下享樂與生活美學至上的風光片。

6.

敘述者無法感動我,反而是片中的人物,點滴語言,行為片段,帶來隨意與自然的親近感。

第二季要求高,以絕對超越第一季為目標的壓力更大,導演想說太多,所以,總體覺得不夠第一季純粹,除此之外,一切都非常好。


從春節至今,我一直在重看舌尖上的中國2,伴隨一遍又一遍的重複的是越來越多的感悟。

作為一個看記錄片不多,對音樂也不是很了解的人,我一次次被舌尖的畫面,故事以及恰到好處的音樂所打動。

這一季的美食是我們身邊的美食,這一季的故事更像是你我身上的故事。每年年末春初的匆匆腳步,父母為我們烹飪時的滴滴講解,還有一頓頓在不同地點時間和不同的人一起品味的三餐,這些已經不是美食,這些就是我們的生活。

不管是美食還是生活,不管是平淡簡陋還是波瀾華麗,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學會保持一顆感恩的心,然後努力讓一切變得更好。

以上內容來自一個受不了該問題下各種抖機靈答案的人…


美食不僅可以帶給人享受,同時也可以維持一個人的生計。職業挖藕人,辛苦挖藕,千方百計不弄斷藕,一方面帶給食客最新鮮的食材,另一方面也能供應自己的女兒念書,奉獻者和獲得者都很滿足,通過食物彼此幫助,這是本片抑或食物本身最讓人感動的地方!


最近幾天複習了下第一季,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旁白的話感覺上是從英文翻譯而來的,句子各部分的排列方式、表述方法,都更像是英文而不是中文。語言用字相當白話,沒什麼文采。

當然,如果忽略這點,還是個很不錯的記錄片。


名為舌尖上的中國,喚醒的是記憶,是鄉愁,是感情。

作為中國人,對於吃的眷戀和期許,食物在生活中所代表的符號意義,遠大於我所接觸過的其他非東亞民族。

離家越遠,越懷念家鄉的味道。在國外最想念的是外國人看來overcook的所有中餐,在帝都漂泊,最想念的是武漢的各種小吃。

1樓說的再對不過了,這部紀錄片,口水與眼淚一同潸然而下。

我想你們。


我覺得說實話,舌尖無論是一還是二都過多的停留在做的人身上。

對於吃到這個食物的人的感覺,我覺得如果有3,可以拍這個。

既然是舌尖上,不能丟了觸感。


怎麼說,我一個小時候生活在農村過的城市人,看哭了。

其他不重要。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家常這一集被噴的太厲害了,相逢感覺明顯不那麼矯情了。按照劇情的發展,家常不應該是昨晚播放的那樣,這是導演組這個星期臨時重新剪輯的?還是/?


一般般吧,第一季總覺得政治意味過於濃郁,總是在結尾用大國情懷啊,團圓啊,傳統啊什麼的來點題,比較敗胃口。第二季有幾集還是不錯,整體上有提高,但還是覺得角度有問題,加上負面新聞不少,也顯得有些小氣。近幾年看過的同類紀錄片,很喜歡陳建鄂導演的《江南味道》和《台灣食堂》,角度很有意思,情懷滿滿,拍攝手法也很唯美,看過之後讓人印象深刻,像其中的梨花陳釀,葉馬茶樓,還有最後講面點的那一集,至今想起,仍有餘香。BTV做過一個湘菜系列叫《湘當韻味》,片子較寫實,拍攝和敘述手法沒有出彩的地方,勝在實在,真誠。相較之下,BTV的另一部《一城一味》就顯得過於浮誇。

說到底這些年看得最多的,還是當年的日本綜藝《料理東西軍》,論專業,論極致,目前無能出其右者,當然這是綜藝節目,已經超出紀錄片的討論範圍了。


剛看過《舌頭上的中國》等二季,特意上知乎表述我的感受,其實也簡單,一個就是善待每一頓的糧食,越發堅定我的素食傾向,第二個就是一句話,豐儉由人,多寡隨意。


推薦閱讀: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有關環保的記錄片/電影/書籍?
如何評價紀錄片《秘境神草》?
陳冠希宣布退出娛樂圈為什麼還同意拍攝紀錄片?
如何評價《人間世》第九集愛?
如何看待CCTV9?它的紀錄片水平如何?

TAG:紀錄片 | 美食 | 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 | 美食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