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職業中有哪些其他職業不會用到但值得分享的工具或思維?
所謂「不會用到」,是其他職業有此需求,但因職業慣性或從業人員素質、思維所限不會使用。
拖延症!
布置下的任務,馬上就去做的事情,結果未必就好,拖一拖,搞不好就自動解決了,拖一拖,搞不好事情就有轉機了,拖一拖,搞不好各方利益團體已經商量出一個解決方案。拖一拖,慢慢想,慢慢做,搞不好又有什麼新思路,新想法,揣測一下其中深意。
我不跟大家開玩笑,比如上級機關或者領導給大家布置下一個比較困難的任務,這個時候大家一般都不會說話,過後,開始抱怨,然後等最後期限還不交上去,於是上級就開始考慮要不要改變一下,或者廢止一下,有人說那如果不改變了,那你就等人家做好了,你改變一下,抄一抄,這個比起你自己去做好,忽然一句話你白做要好很多。你放心,在體制裡面肯定有比你更懶的。
我個人覺得有拖延症的人太適合當公務員了,我又想起那隻樹懶了。投資是很看重周期和時點的:賺錢也好,工作也罷,機會並不是每時每刻存在,所以有些人每時每刻都在交易,工作中這山望著那山高,是投資的大忌。
我們普通工作也是,很多人每天冒腦子都在想如何工作,恨不得晚一秒鐘就能影響升職,拖一天就耽誤業績。真正投資高手都是多看少動,發現機會全力以赴,甚至長時間等待也毫不動搖。
個人比如買房跳槽,並不是錯過這村沒這店。地產周期二十年,不是永遠漲;每個行業都有高峰低谷,九十年代入職的公務員,新世紀初泡沫破裂的互聯網,金融危機時候的地產,從業者都經歷了痛苦的等待和沉澱。沉不住氣的人選擇追逐熱點,往往是丟了西瓜撿芝麻。
社會是周期性前進的,今天好的明天不一定好,過去差的以後也還有機會。問問九十年代末承接了國企資產的小老闆,接盤了國有煤礦的山西小老闆,二十世紀初剛經歷陣痛的國企員工。在投資的人看來,必須了解社會的波動。
實在沒有機會,好好生活,持有現金也不錯。本人經濟學在讀。
機會成本思維在經濟學中很重要。有別於會計成本。會計成本只計算經濟活動本身產生的費用,而機會成本還要考慮為了進行該經濟活動放棄的其他經濟活動。
當然,商業、政府決策等已經習慣了考慮機會成本。但是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對機會成本的應用往往還停留在潛意識狀態(就是並非有意識地使用這種思維,但有時會不自覺地比較各種選擇)。例如,你在考慮要不要購買一部ipone5s,你一定會去了解它的功能,結合它的價格考慮是否值得購買。進一步,你可能會去比較ipone5s和三星galaxy note 3(假設note 3是除了ip5s外你認為最好的選擇),在這裡galaxy note 3便相當於你的機會成本。你為了購買ip5s而放棄了它。以上應該是大家都能想到的。
但是,機會成本不止於此。假設你買了iphone5s,你得用它吧。。。所以你下載了一堆app,社交、遊戲等等。而且你對知乎情有獨鍾,每天刷n個小時。這n個小時你本可以用來看書、健身、把妹,這些就是你刷知乎的機會成本,因為你為了知乎放棄了它們。不過鑒於知乎用戶的高質量,它的機會利潤還是值得這麼刷的,哈哈!
如果將機會成本思維普遍化,我們的結論就是這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東西。人往往在順境中看不到失,逆境中看不到得。殊不知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失兼顧才能理性地做好每一個決策。本人本科歷史學,畢業後做過廣告策劃,然後做平面設計至今,2014年開始做木匠,一路走來,都是順其自然。有些心得體會可以分享一下。
歷史學告訴我們:同一個歷史事件,卻可以有多個版本,每個人的立場不同,角度就不同。歷史長河裡沒有完整的絕對真相,留下的都是散落一地殘缺不全的碎片。回看我們經歷過的各個事件,你身處其中,但你確定你了解的就是「真相」嗎?!那些在各種網路事件中曾經急急忙忙站隊,義無反顧噴人的同學,他們也不在乎真相,他們只在乎有沒有讓他們借題發揮盡情揮灑「激情」的「真相」。
設計和木工,都是手藝活,靠經驗,靠實踐,都是我一點一點自學的。我高中有個化學老師我不是很喜歡,但我至今仍清晰記得他說過的一句話:「未來決定你們是不是可以跟上別人腳步的,是看你們能不能學會學習。」
自從我偶爾在網上放一些自己做的茶盤或者勺子、食盤之類的東西,經常都有人加我微信,跟我表達他是有多麼的喜歡木工,多麼喜歡我做的東西,要買哪些工具從零開始?我說從基本工具開始,曲線鋸刻刀砂紙之類的,工具都是淘寶買的。然後他跟我說「你給我發給鏈接吧,我找不到~~」
也有外省的朋友問我能不能教他,我說這麼遠我咋教你,況且我現在也沒收徒弟,我給你推薦一些書和網站吧。然後他就給我回一個「汗~ 」。我說我自己都是看這些自學的,人家就不再理我了……面對這樣的朋友,我是很無奈的。一種技能需要自己主動去學習,主動去實踐,去試錯,然後找解決辦法,經驗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積累來的,技術也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練得越來越純熟的。自學的能力是人一輩子最重要的技能。如果還是指望我們向人一伸手,就能輕鬆習得一門本事,真的是不現實的。徵信報告,每一個想深交的人我都會找機會拉一份出來看看其另一面,躲過了不少坑。
財經新聞。
1,絕不輕信任何一條信息,懷抱著它會有另一面的可能性。
2,學會分析事物背後的利益相關(對公共事件和經濟事件)。
政治學:不要對事實發火
傳播學。
說話的內容不重要。關鍵是說話的情境與方式,以及頻率。醫療行業里有句話: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一個人的能力和經驗越強,越會清晰地看到自己能力的邊界,越容易在工作中感到無力。其實就算在已從事多年的工作中,自己能做的甚至能逆轉的事情很少。。。這樣就有必要去安撫對方。
學會分類-----------------------------------------------------小分割線---------------------------------------------------------------如果說分類能力有進階一點的說法的話,應該就是信息整合能力了。如果一個人不能有效地延展獲得信息的廣度,那麼可以通過挖掘有效信息的深度,不斷整合來彌補一些。我想這個問題對比較內向的人來說是個值得討論的話題,因為他們通常不能持續地藉由談話去獲得信息。未完待續~
製造業:「打掃衛生」能極大地提高員工素質。
資訊理論,信號處理,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還有經濟學。
雖然這些在很多職業中都用得上,但哲學「因職業慣性或從業人員素質、思維所限不會使用」。我隨便試了試,結果發現哲學的那些所謂大問題一下子變成了小case。
在這個基礎上,我發展出一個全新的公理化理論體系:- 第零 (本質) 定律
- 第一 (理性) 定律
- 第二 (意圖) 定律
- 第三 (發展) 定律
- 第四 (自由) 定律
- 第五 (正義) 定律
從此幾乎所有重要的哲學問題 (比如這裡) 和社會政治問題都可以得到科學強度的解決——而在哲學中這些問題公認都沒有解決。
法律。證據有兩個方面最為重要:合乎情理的細節,獨立的來源。
英語口譯:
he who knows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and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is an interpreter.
意思是要專註某個領域並深有研究,並且對其他的各個領域都有一些涉獵,無論講到什麼,知識都可以」信手拈來」。
遊戲策劃:頭腦風暴,尤其是在立項階段,往往從一個很單純的點擴展到無窮盡的各個層面去。但是仍然需要梳理,將這些無窮盡的層面,匯總到能夠使用的層面來。
銀行狗,提前聯網核查相親對象……
質量。
關鍵的環節一定要檢查。
質量問題出現後要舉一反三總結提高,預防勝過糾正。
法學。找出每個請求權背後的法律依據。
工具 teambition必選
數控加工,遇到難題把旁邊的人叫過來,兩個腦袋絕對比一個腦袋好使
軟體,回頭寫
謝邀,手機回答:每天都用,MLO軟體,GTD思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