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陶器和瓷器的區別是什麼?製作工藝有什麼差別?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

? 陶

? 胎:陶土、黏土

? 釉:無釉或低溫鉛釉

? 溫:一般不高於1000°

? 聲:啞然

? 吸水率:高

?瓷

? 胎:瓷土、高嶺土

? 釉:高溫石灰釉

? 溫:一般1200°以上

? 聲:清脆

? 吸水率:極低

陶土是指含有鐵質而帶黃褐色、灰白色、紅紫色等色調,具有良好可塑性的粘土。礦物成分以蒙脫石、高嶺土為主。(高嶺土含量不同)

瓷土又名高嶺土,是陶瓷的主要原料。瓷土是由雲母和長石變質,其中的鈉、鉀、鈣、鐵等流失,加上水變化而成的。

低溫鉛釉:以氧化鉛為助溶劑的釉

高溫石灰釉:以氧化鈣為助溶劑的釉

但雖然說是這麼說,但目前陶和瓷很難界定。學術界很多認同科技考古下定的按溫度標準,但像印紋硬陶燒成溫度一般也達到一千多度,因此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界定區別。至於技術的話,從用料到窯爐結構到裝燒工藝等都根據不同時期地域有不同情況,不能一刀切成陶器和瓷器的製作區別。

希望有所幫助。


陶器=》釉陶=》瓷器

他們的區別主要在窯內的燒制溫度和是否加釉料。很明顯,瓷器的燒造溫度要遠遠高於陶器。差別還是很明顯的。


說到陶瓷材料,難免將陶與瓷分開來談,我們經常說的陶瓷,是指陶器和瓷器兩個種類的合稱。在創作領域中,陶與瓷都是陶瓷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陶與瓷卻有著質的不同。

陶質材料:與瓷相比,陶的質地相對鬆散,顆粒也較粗,燒制溫度一般在900℃—1500℃之間,溫度較低,燒成後色澤自然成趣,古樸大方,成為許多藝術家所喜愛的造型表現材料之一。陶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黑陶、白陶、紅陶、灰陶和黃陶等,紅陶、灰陶和黑陶等採用含鐵量較高的陶土為原料,鐵質陶土在氧化氣氛下呈紅色,還原氣氛下呈灰色或黑色。

瓷質材料:與陶相比,瓷的質地堅硬、細密、嚴禁、耐高溫、釉色豐富等特點,燒制溫度一般在1300℃左右,常有人形容瓷器「聲如磬、明如鏡、顏如玉、薄如紙」,瓷多給人感覺是高貴華麗,和陶的那種樸實正好相反。所以在很多藝術家創作陶瓷藝術品時會著重突出陶或瓷的質感所帶給欣賞者截然不同的感官享受,因此,創作前對兩種不同材料的特徵的分析與比較是十分必要的。


請勿隨意轉載,提供一個簡單的參考。

1、概念:「陶瓷」是陶和瓷的總稱,是一種人類生產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和製品,他在人類的生產的歷史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傳統上,陶瓷的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為主要原料與其他天然礦物原料經過適當的配比、粉碎、成型並在高溫焙燒情況下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後,形成的堅硬物質,如我們常見的日用陶瓷製品、建築陶瓷和電瓷等,亦稱為傳統陶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對陶瓷製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廣義的陶瓷概念已是用陶瓷生產方法製造的無機非金屬固體材料和製品

2、分類

①按陶瓷概念和用途來分:普通陶瓷和特種陶瓷(這裡細節不詳細介紹)

②按坯體的物理性能分類:按陶瓷製品坯體的本質,即坯體結構及其相應的基本物理性能的不同來分類,是較為科學的一種分類方法。

這種分類法,按照陶瓷坯體的結構不同和所標誌的坯體緻密度的不同,把所有陶瓷製品分為兩大類:陶器和瓷器。

陶器是一種坯體結構較疏鬆、緻密度較差的陶瓷製品,通常具有一定吸水率,斷面粗糙無光,沒有半透明性,敲之聲音粗啞;

瓷器的坯體緻密,基本上不吸水,有一定的半透明性,斷面成石狀或貝殼狀。

陶器和瓷器根據其性能以及特徵的差別還可分成幾小類。我國國家標準(GB5001-1985)日用陶瓷的分類見

知乎對表格的支持太差了。

除此之外,陶器和瓷器還可根據其所用原料和胎質的成分不同分成不同的陶瓷器,這裡不再具體說明。


吸水率不同,這本書寫錯誤,應該是普通陶器,細陶器


原材料不同,燒成溫度不同,吸水率不同。


推薦閱讀:

故宮的陶瓷館裡面的藏品是真的還是複製品??
有人認識這些是什麼字嗎?【景德鎮製】
怎樣鑒別高溫釉和低溫釉的瓷器?
請問這是個什麼字,在瓷器上的,落款為一個花紋?
若想了解瓷器和陶器的入門知識,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書籍或網站?

TAG: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