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蘭周璇那個年代的女歌手唱歌聲線為什麼是那樣?

她們唱功超群,聲線優美是人所共知,但是我一直很奇怪為什麼聽起來和現在歌手的聲音差別很大,都是那種咬字很白,而且透著一股說不出來的感覺。是錄音工具的緣故還是那個年代那種唱法的講究和流行


首先糾正題主一個說法。李香蘭和周璇等人的唱腔完全不一樣。李香蘭的音色和唱腔用現在的聲樂審美來聽也是非常不錯的,氣息充沛,音域寬廣,極富美感和表現力。如果題主覺得奇怪估計是錄音效果和歌曲本身的問題。。。這裡只討論除李香蘭之外的民國「流行」歌手的唱腔。

此外,周璇的嗓子確實在民國流行歌手裡面是非常棒的一個了,而且也是相對而言比較符合大眾審美的一個了。因為,如果你聽過黎莉莉,王人美這些人更早灌錄的唱片。。。你會懷疑自己的耳朵的。。。她們唱歌完全是在說歌,我是說發聲的位置,而且是一種跟現在說話方式很不一樣的在說歌。。。

為什麼會那麼奇怪呢?

第一,正如樓上說的,過去的所謂「通俗唱法」多少受到過民間戲曲唱腔的影響。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的民國歌手開始想唱通俗歌曲的時候(這裡有個很好的比喻,就像一直在寫文言文的作家開始寫白話文的時候一樣),肯定是不能完全脫離民間戲曲的影響的,導致比較喜歡滑音神馬的。再加上剛開始寫新音樂的作曲家也會受到民間小調的影響,寫的歌曲也比較百轉千回。。。

第二,那個年代的說話方式就是那樣的。流行歌曲說白了就是用普通說話的嗓子去唱歌嘛,平常怎麼說話,歌就怎麼唱。題主看過過去的黑白片吧,甚至是七八十年代的片子(就算是沒有,題主總聽過「為革命,愛護視力,眼保健操開始」這句話吧,就是這樣。。。),你有沒有發現,那個時候的人說話音調都很高,而且他們的重音,斷句和語速,字群,都和現在的說話方式有很大的區別。

第三,要說說周璇。其實周璇是當時改良流行歌曲的開路人。因為比周璇更早的流行歌曲,是大白嗓門唱,高音都是扯著嗓子唱的來著(可以聽聽《月光光歌》,小朋友唱的,應該還能接受),是周璇發明了這種很溫柔的「輕聲說歌」的方式。當然如果是關注周璇的人一定知道,周璇早期唱民歌多一些,也是大白嗓,只不過因為她天生條件比較棒,她的白嗓比別人的白嗓好聽多了。。。周璇後來就用假聲唱歌了,當時呢也是一種嘗試,而且她也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訓練,所以她的假聲和現在那些歌手穿雲裂石的假聲高音又不一樣,她的假聲聲音非常小,據說周璇灌錄唱片的時候因為聲音小,距離話筒非常近,錄音棚外面的人只能看見她動嘴,但是聽不見她聲音,不過這樣以來,她錄得歌聲都非常的親切,彷彿就在你的耳邊和你說話一般,仔細點聽的話你甚至都可以聽見她嘴唇碰在一起的聲音。所以說,從這個時候周璇才奠定了民國流行女歌手的唱法,也是比較接近當代聲樂的一種唱法。

so,我認為不能說民國那些人的審美就是那種奇怪的聲音(我說的奇怪的聲音不是周璇那種。。她的聲音真的算好的了,我說的奇怪程度可以參考胡蝶的夜來香。。。或者是袁牧之他們的畢業歌。。。),因為他們喜歡聽周璇的歌,而周璇的聲音在現在看來也是很不錯的,只是說可能有一些處理的方法大家不能接受罷了。當時的流行音樂發展不成熟,也可以想的來。

因為周璇,因為大家都喜歡聽周璇這樣的聲音,所以其他人才會都順著她的方向來發展,比如姚莉,她剛出道的時候就是唱周璇的歌,而且嗓音和周璇非常的像,才很快被大家接受並且火起來的,當然她後期的唱法更加成熟也更加符合審美,這都是流行歌曲慢慢發展的結果。

那為什麼民國歌手整體唱的都那樣呢?

其實很簡單, 在「假聲唱法的通俗歌曲」的這條路上。。。她們已經儘力了。。。只是能力有高低,嗓音又不同,所以總有些人唱的很奇怪罷了。

其實現在的人用當時的方法也能唱出來那種聲音的,對吧,還是有幾個人那麼唱過的嘛,比如說黃鶯鶯(五十年代出生)唱的《野草閑花逢春生》,完全就是三四十年代的感覺嘛。

啰嗦了那麼久,總的一句話,就是她們唱歌的方式和現在人的方式不一樣。當然當年錄音失真太厲害也是一個原因。。。

不過呢,本人老歌聽得實在是太多了,覺得這些聲音其實還好,其實民國女歌手唱的歌也沒有很多那麼奇怪的,還是流傳下來很多很棒的歌曲。如果題主想聽不那麼奇怪的但是又有民國味兒的,推薦聽聽姚莉啊,張露啊,周璇(後期)的歌,你會覺得其實還好。。。


對啊,上海的七位Diva唱歌還是各有不同的。李香蘭是她爸爸從小請的俄國女高音來教導唱歌,不全是流行歌的唱法。

實際上那個時候國內歌手能參考的,大概也就是民間的演唱。當時同期米國的歌手,演唱也是大同小異的。一路對比,華語區的唱法其實在開始並不落後歐美太多,80年代開始有差,到90年代,就是兩地唱法差距極具增大的年代了。


其實一方面是唱片錄製和唱機播放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當時對流行音樂或者說通俗音樂很多時候就像樓上說的受戲劇和民間小調影響:什麼是流行音樂?和歌劇的不同在哪?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在戲劇或者民間小調上取下經呢?

其實她們的唱腔聽起來已經不錯了,開始有流行歌應該有的感覺了。你聽過黎錦暉的《毛毛雨》嗎?哈哈哈哈哈哈哈~


周璇的唱法是分時期的,每個時期都有特色。在她剛出道的錄音《鳳陽花鼓》《睡的讚美》《特別快車》等錄音中她的嗓音是鄰家小妹妹式的尖細,就像戲曲一樣。後來到1937左右隨著年齡的增長嗓音更加圓潤,如《何日君再來》《四季歌》《叮嚀》等歌曲。1941―1945年她借鑒了美聲唱法,這一時期她的歌聲更加甜美更加符合現代審美,不再是以前那種尖細的嗓音,這一時期她的作品有《慈母心》《不變的心》《葬花》《前程萬里》等。1945年到1948年是她歌唱水平的頂峰,這一時期她嗓音的變化和氣息的運用更加靈活,特別是電影《長相思》里的插曲《燕燕于飛》,我個人認為這是她所有歌曲里感情和技法投入最多的一首歌曲,這一時期她的歌曲有《夜上海》《花樣的年華》《西子姑娘》《知音何處尋》等。1949年―1951面,周璇南下香港後因為身體原因,唱歌明顯氣息不足,並且這一時期的歌曲幾乎沒有流行開,甚至沒有出現在她的代表作里。這一時期的歌曲有《彩虹曲》《青春之歌》《廚房歌》等。周璇回大陸以後只有紀錄片《訪周璇》里的一段《天涯歌女》可以聽到,對比以前她唱的《天涯歌女》少了幾分靈氣,多了幾分哀怨。這一時期有傳言說她在廣播電台唱過歌,並且有錄音,但是至今沒有見到或聽到有流傳。

――――――――――――――――――――――――――――手動分割

李香蘭小時候受過正統的義大利美聲訓練,和周璇不一樣。李香蘭在30年代東北時期灌錄了很多歌曲唱片,有的是翻唱上海明星的歌曲,比如《滿園春色》(郎毓秀原唱)、《何日君再來(漢語)》(周璇原唱)、《月夜小曲》(顧蘭君原唱)、《青い月の夜に(漁光曲)》(王人美原唱),(這裡說一下,網上流傳並被很多電視節目引用的一段中文一段日語的《何日君再來》是她50年代在日本的錄音,不是早期在東北的錄音,東北版是全部中文演唱。)有的是專門為她寫的歌曲如《甜蜜的新婚》《冤魂復仇》《夜悲曲》《滿洲姑娘》等。這一時期她的中文歌咬字含糊不清,有些歌甚至不知道她在唱什麼,她的特點是不同於早期上海歌星的美聲發音方式。40年代她回過幾次日本並且灌錄唱片,賣得也很好。李香蘭真正讓紅遍全國是因為40年代上海百代公司唱片《夜來香》的大賣。其實李香蘭在上海百代公司的錄音並不多,甚至比不上當年二三線的歌星。她技術展示最好的一首歌是《海燕》,歌曲後半部分的一大段花腔行雲流水,在當時獨樹一幟。戰後李香蘭曾到香港灌錄了一批唱片,《山谷中的玫瑰》《春風春雨》《十里洋場》都是她這一時期的作品,技法更加熟練,可惜沒有流行到全國。

個人建議聽那個時期的老歌最好還是找到當年的78轉老唱片聽,現代翻錄的CD,mp3,經過修復後失真太嚴重,與原來的聲音相去甚遠。


周璇老師所處的大時代 完全是華人流行音樂通俗唱法大發展的時代 周璇老師一代歌手 出身貧寒 身世坎坷 沒有受過系統的正軌訓練 完全靠實踐摸索出來的唱法 明月歌舞社之類的班子早年都是唱的是花鼓戲之類的唱法 因為沒有指導老師啊 沒有教材 樂譜 連樂師都是戲劇班子的出身 怎麼開口唱歌都不知道 只知道戲曲的唱法所以非常不容易 。她們一代人把華人歌曲唱的很好聽 豐富了大眾的娛樂生活 中國人終於有了自己的流行音樂


可能問題又有點小白了。。。主要一直很好奇這個問題,又搜索未果


說實話,不喜歡那個年代那種尖尖的細細的女聲,現在聽來挺俗的,也挺不真實的,也許是因為我不懂音樂,也許是因為時代不同了,審美也不一樣了吧。


推薦閱讀:

張學良和趙四小姐?
民國時期有哪些精緻的女子?
買辦到底是一個中性辭彙,還是一個被誤解的辭彙(綜合晚清、民國、現代)?
為何那麼多人對民國時期抱有異乎尋常的喜愛?
為什麼民國時期的上海被知乎批評成這樣?

TAG:唱歌 | 流行音樂 | 歌手 | 中華民國史 | 周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