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鴻禕選擇「先上市,再做強」,而馬雲選擇「先做強,再上市」?
《南方周末》報道:周鴻禕建議李學凌的 YY 要儘快上市,並說:「能上就爭取上,一旦找到窗口,別太在乎價格,先上最重要,然後再慢慢把公司做強。」
馬雲卻有截然相反的選擇。這兩種選擇都哪些利弊?馬雲的產業運營模式不同,他針對是中小型企業的產業鏈,在公司為做大做強之前上市對他來說是一個災難,就如他在2009年廣州的首屆網商會上講到:好多公司硬著頭皮要上市,其實真的擠破頭皮上市了,真正的痛苦才來了。
其實不是樓主說的那樣,阿里是先上市(B2B),再等待其他業務做強,再整體上市的路子。根本還是其業務模式決定的。
馬雲當初大概的原話是「大哥(B2B)是個泥腿子,只能讀到專科;二妹(淘寶)能讀個本科;三弟(支付寶)能讀個博士,現在大哥要承擔起養家的任務,但以後二妹、三弟會遠遠超過大哥」
無論是當初接受雅虎投的10個億,還是B2B上市後成為集團「現金牛」,都為淘寶、支付寶提供了早期資源投入與市場培育的保障。(插一句,現在阿里系在公關策略上不斷指責京東燒錢,其實電商行業燒錢的鼻祖是馬雲,馬總比誰都清楚規模的重要性,淘寶的發展歷程中早已具備盈利條件,老陸主政淘寶時還說過只要馬總同意,淘寶可以輕鬆超越老大哥的話,但馬總一直頂住投資人和內部高管的賺錢呼聲,要求把淘寶「再做大一點」)。回到現在,阿里整體其實不是「先做強,再上市」,因為各個業務模塊已經很強了,而是「先做通,再上市」。阿里系需要借CBBS戰略打通原本互相獨立的業務系統,以一個整體的「價值鏈」出現在市場、投資人面前,而不單單是各各業務模塊的盈利,只有這樣,對馬雲,對阿里系,才是最大化的價值體現基本上所有科技公司,都是先做大,再上市,再做強。
特別是到海外上市,更是沒盈利就上市了。
最近三年出了一種特例,就是 Yuri Milner 率領的 DST,給很多做大的公司資金支持,讓他們推遲兩年上市,提前做強。包括 Facebook、Zynga 和 Groupon。
但阿里巴巴集團也並非如此。我感覺,還是跟所有權有關,上市之後永遠不要想玩支付寶這種事了。哪天阿里集團的所有權被梳理的更清楚——馬雲重新佔據大比例股份——上市就水到渠成了。這並不完全是他們主動的選擇,而是多種因素權衡的結果,有時就是被逼出來的——被逼上市或不上市。
公司能達到上市的門檻,已經在行業內算是「做強」了。但何時能上市,也要看大環境和運氣,融資窗口並不是永遠都打開的。遇上資本市場「冰河期」,想上市也上不了。
對於資金壓力比較大但增長速度很快的公司來說,能夠通過上市融資,然後借勢甩開競爭對手,通常情況下都是正確的決策。可以參考優酷和土豆的實力消長,如果土豆能先於優酷上市,做好資金儲備,很難說最後是不是今天的局面。
如果公司現金流充沛、融資途徑多樣,不想過早提高透明度,則可以把上市的時間延後,甚至像一些家族公司一樣永遠不上市。每個公司的現金流狀況、團隊目標和需求、投資機構的風格和要求、組成都不同,所以不同的企業沒法類別,只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
上市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如果一個企業盈利模式清晰,現金流健康,有一定的融資渠道,大股東也沒有股權變現的強烈願望,幹嘛要上市?
現在很多中國互聯網公司上市,都是在缺少盈利模式、現金儲備不足、缺乏其他融資渠道、創始團隊想要撈一筆、VC急於變現走人等背景下的行為。正好NasdaQ不對盈利有要求,使得他們可以上市兜售「市夢率」。我覺得周鴻禕其實是想說「別在乎面子,先上市把VC送走,同時拿到一定融資,這樣有錢了,也沒有VC天天煩你了,再去做大做強」馬雲估計主要是因為股份結構的原因,所以才一直忍著的。
這和強不強沒關係啊,主要看市場規模的大小,周鴻禕的安全達到百分八十的佔有率,你已經沒法增長了肯定選擇上市,yy在語音市場里也就這麼一家了
不是搞金融的,對互聯網也涉水不深,說點淺見,求忽略
上市說白了就是一種融資手段,而融資手段遠遠不止上市一種(VC、PE、私募、企業債券、上市、銀行貸款、老闆個人關係拆借、甚至地下P2P融資……),當企業需要錢的時候,永遠是選擇最正確的一種,上市在很多時候並不一定是最優選擇。而且上市之後你不得不按照要求按期公開企業的運營狀況(季報、年報),這對於很多悶聲賺大錢。
不過在天朝,上市這件事情有點被過分矚目了,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你不是一家上市公司你就不是一家大公司」,但實際上很多世界知名大公司選擇沒有上市的比比皆是,mars(瑪氏)、博世、華為、遠大。
所以,上不上市?什麼時間上市?完全應該取決於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來權衡哪種融資手段是當下最合適的(周鴻禕提到的「窗口」也是很重要的權衡指標之一)。不過在互聯網這個圈子,上市尤其是赴美上市除了融資之外還會有許多其他的意義,這可能也是造成前幾年中概股密集赴美上市的原因吧。無所謂好壞優劣, 只要能夠野蠻生長 長期生存, 先強後上 還是先上後強, 都沒關係只有強到一定程度了才會冒出這個問題, 小公司面臨的問題只有一個, 生存還是死亡
上市最大的目的(去除名氣、影響力等因素,對於有些企業來說這些都不算什麼,我也見過很規範的公司,稅後利潤兩個億,過的不要太爽好不好),其實就是融資平台,並且通過高股價給財務投資人以回報,不過對於中國這種大部分企業(包括國企和民企)不怎麼分紅的情況下(即使在今年證監會出文強制分紅也是一個德行),坑的都是散戶而已。
馬雲經營的是電子商務,有足夠的現金流支持。周鴻禕做的是「安全」(加引號沒別的意思,只是我真不知道安全不安全),現金流應該是沒有阿里巴巴充足的,想做大做強需要錢。
推薦閱讀:
※如何準備阿里巴巴運營專員的面試?
※魅族阿里發布會發布了什麼?
※網宿科技進軍雲計算前景如何?
※怎麼看馬雲的關於「合伙人制度」的「內部郵件」?對其以後的上市有何幫助?
※什麼樣的人會支持阿里巴巴王堅關於 YunOS 和某個操作系統的言論?
TAG:阿里巴巴集團 | 奇虎360股票QI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