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九流」中的「九流」什麼意思?


所謂的「百家爭鳴」最早可能要追溯到元代,其出處是元朝吳師道《禮部集》,其卷十二《書壘記》說:「道裂而分,諸子競起,百家爭鳴。」而百家爭鳴的思想家中,不能忽視「三教九流」

「九流」是指:

  •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曾子、子思、晏嬰;其中荀子列為儒家人物有失偏頗,應該出儒入道才對。荀子的思想的基本特徵是綜全百家,出儒入法,有著「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黃老之學相契合的特點。是對儒、法、道、名等家之說集合與發揮。
  •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列子、楊朱、鶡冠子、尹喜、文子、宋鈃;
  • 陰陽家,代表人物是鄒衍;
  • 法家,代表人物是管仲、子產、李悝、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韓非;
  • 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孫龍、惠施、尹文、鄧析子;
  • 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
  • 縱橫家,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鬼谷子;
  • 雜家,代表人物是呂不韋、淮南王;
  • 農家,代表人物是許行。
  • 「九流」之上再加上小說家,代表人物是虞初、燕丹子,就是「十家」了。由於小說家只是道聽途說,沒有有系統的理論,因而不大受世人重視,所以不被編入「九流」之中,只能稱做「家」。
  • 除上述幾家外,還有兵家,代表人物是呂尚、孫武、孫臏、吳起、田穰苴、黃石公、尉繚,兵家思想與法家思想很接近,但個別也稍有差異;醫家,代表人物是傳說中的黃帝、扁鵲。

  • 九流各自的含義

一、儒家: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政。《漢書》說:「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司。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這指明儒家出於司徒之官司總結的言論,古代司徒之官是掌管教化的,相當於現代教育部門的領導。儒家怎樣來明教化呢?主要是「順陰陽」,即按客觀規律,立出分陰分陽的標準,辨識、處理事物,這個標準就是中庸之道。《中庸》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這個標準是客觀的,不能隨任何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的,如有事物的本質、特點等。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儒家人物可分為兩大類,一曰陽儒;一曰陰儒。陽儒者「存心養性,執中貫一。」善養浩然正氣,身心中正。歷史上如文天詳、史可法,現代梁漱暝等人。陰儒者「存天理、滅人慾」、「心即理也」、「心外無理」,歷史上如程顥、程頤、朱熹、陸象山、王陽明,現代新儒家人物熊十力、牟宗三均屬此類。

二、道家:以老子和莊子的自然天道觀為主,強調人在行為思想上應「修心練性,抱元守一。」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漢書》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這就是說,道家出於史官,相當於管理國家歷史檔案的官員。他從歷史上得出一套處理事物的方法,主要分秉要、執本、清虛自守、卑弱自持四個方面,現簡述如下:

1、執本:老子在《道德經》(以下簡稱老子說)中說:「無名,天地這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就是易學無極太極之理。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說明無極不是一切都沒有,無及的真諦是陰陽五行,這些規律儘管在事物中客觀存在,但它是沒有形體可見的,只是一種供人們剖析事物用的方法,這就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掌握了這些規律就叫執本。

2、秉要:就是能抓住辨識和處理事物的方法,這些方法雖然是多方面的,但仍不外陰陽的相反相成。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不美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從陰陽相成的一面來預測事理的。老子又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這是從陰陽相反的一面來預測事理的,在人事上,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就是這個道理。老子更推而言之,在政治手段上也可採取「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老子更按照陰陽法提出要「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提醒治理國家的人要抓兩手,不能片面強調。

3、清虛自守:除去主觀成見,一切按客觀規律辦事,這就叫清虛自守。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這種「無為而治」的思想,就是清虛自守的具體體現。

4、卑弱自持:以柔克剛的方法稱為卑弱自持,如「上善若水」、「柔弱者生之徒」。並提出要按陰陽法來處事,如「知其雄,守其雄」:「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這是說一個人知識應盡量廣,技能應盡量精,但不要以為有了知識技能,就處處高人一等,還應虛懷若谷才行。

今有新道家一派,由馮友蘭先生首提,新道家學者認為:「道家文化以『道法自然』為核心,以開發人類的心靈潛能為目標,它表述的生化原理、中和原理等辯證規律乃是自然界、人類社會、精神世界的宇宙律,因而它本來就是一種世界文化。」所以斷定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具有世界品格的文化,具有明顯的適應現代化,推動現代化,歸納而言克服現代化缺陷的特性,它因此具有世界性,有可能成為一種普世的文化模式包括科學的、人文的共同範式。還要注意的是道家思想中黃老學說與公共服務形政府的理論有一定的相等性與互補性。筆者曾在新道家聯合論壇版塊的設置上,看到有下列新道家的思想體系分類:

道學:(木屬性,生生之德)——「我心九萬里雲端,萬馬奔騰若遊絲」[混沌全息 整體多元]

道商:(金屬性,或利或害)——「應慕陶朱三散財,願攜西施參真需」[重視理財自由第一步]

道政:(火屬性,鳳凰浴火)——「莫道腐鼠成滋味,甘泉美竹悟品高」[治大國如烹小鮮]

道醫:(水屬性,滋養我民)——「治於未病在理氣,陰陽調和百草功」[不為良相但為良醫]

道術:(土屬性,精藝進道)——「善用道體勢破竹,困於道用岸行舟」[諸般技藝皆源於道]

三、陰陽家:主張陰陽五行之說,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受金、木、水、火、土五種力量的生、克、制、化的支配。《漢書》說:「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陰陽家是研究天文,律歷的一派。為易學的理論依據提供了豐富資料。但《漢書》也提出:「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如果把計算天文、氣象的甲子數,用於推算人事的禍福窮通,這就是殺雞用牛刀了,背離了學術的研究原則。陰陽五行之說對辯證法的發展很有借鑒與可取之處。沈德松先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寫有《中國陰陽辯證理論與對立統一辯證法的七點差異》一節,其原文大意:

中國古代的陰陽辯證理論跟黑格爾、馬克思的對立統一辯證法之間在邏輯構造以及認識上的七個主要差異:

第一、對立統一辯證法歸根到底是以「物質與意識」兩元對立的基本哲學模式為基礎的;而中國的陰陽辯證思想則始終是以「始於一,歸於一」的一元論哲學模式為基礎的。

第二、對立統一辯證法的「一分為二」是將統一體劃分成「兩個方面」,而不是將統一體剖分成「兩個結構部分」;而中國古代的陰陽辯證理論則在劃分「陰陽」兩個方面的抽象對立屬性的同時,又以「多項組合結構」的結構剖分方式揭示了統一體的具體結構共性。例如《八卦》將「對立屬性」逐層遞進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直至囊括六十四種「對立統一現象」,這一理論蘊含了「各層次間的結構矛盾」和「整體與各局部之間的結構矛盾」;而《陰陽五行》的「金、水、木、火、土」之間則是「多元並列的結構矛盾」;後世則通常將《太極八卦論》與《陰陽五行論》結合起來運用,從而使得中國的陰陽辯證思維能在缺乏規範的形式邏輯演繹推理的支持下,使理論的邏輯構造得以儘可能地跟各種客體的構造「相應相稱」,其最為典範的就數中醫理論了。

第三、對立統一辯證法只揭示矛盾運動;而中國古代的陰陽辯證理論則是在協同運動的框架內,有機地結合了矛盾運動。

第四、對立統一辯證法只討論「抽象的對立屬性矛盾」;而中國古代的陰陽辯證理論則是將「具體的非對立結構矛盾」跟「抽象的對立屬性矛盾」有機地結合起來,予以辯證認識。

第五、對立統一辯證法強調對立面之間的矛盾及其「不可調和」的鬥爭;而中國古代陰陽辯證理論則強調「始於一、而歸於一」、「合二(更多項)為一」的整體和諧與統一的協同運動。

第六、對立統一辯證法的思維方式是「從抽象到抽象」的純抽象演繹,具有脫離具體的孤立傾向;而中國古代的陰陽辯證理論的思維方式則是「從抽象到具體」,是抽象與具體有機結合的、歸納與類推的邏輯思維模式。

第七、對立統一辯證法強調對立面之間「一方決定另一方」,同時也決定了統一體,也即「整體」在這一學說中,基本是無所作為的,而且,對立統一關係實際上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對立雙方的矛盾發展跟「外部」無關;而中國古代的陰陽辯證理論則是「始於一,歸至於一」,也即從整體出發,論及各個方面或局部之間的關係,並受整體的和諧、統一要求的制約;更重要的是,中國的陰陽辯證理論是個開放的系統,即無論是哪方面的陰陽辯證關係構造,其與外部聯繫總是要受「天人合一」的總氛圍制約的。

無疑,兩種辯證理論都有缺陷,但通過以上七點差異的比較,讀者們可以按現代的科學要求自己去判定:究竟是哪一種辯證理論更具優越性?西方的哲學家普遍認為中國的哲學對科學的發展沒有貢獻,那就請他們自己來評說我以上的比較吧,究竟是哪能一種辯證思想更具有科學性?

這一節的內容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四、法家:主張厲行嚴刑峻法,監察官吏職守,建立官僚制度。提倡耕戰政策、以農致富、以戰求強。《漢書》說:「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布法」。理官是判案執法的官員,包括了公儉法等機構,提倡賞罰分明,來輔助國家政策法令的推行。「明罰飾法」一語,出自《周易?噬嗑》一卦。即言要賞罰分明,以正整頓法律的正確貫徹和執行。韓非子說:法當「一而固」,這就是說,法必須有統一的、固定的標準,若違背了這個標準,法必大亂。法不能循情,否則就會發生偏向,如無限上綱,或大事化了。需要注意的事,司馬氏父子論「六家」,主要不是針對先秦時期有學術師承的學派,他們所說「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是討論六個對於「治」有重要影響的思想理論、學術宗派,沒有談及縱橫等與「治」關係不大的學說(《論六家要旨》可能有所承於《尹文子?大道上》)。蘇德愷先生曾指出司馬遷沒有用過「法家」這個名詞,《七略》中的法家人物商君、申不害、慎到、韓非,在《史記》中分別被列入《老子韓非列傳》、《商君列傳》、《孟子荀卿列傳》之中,而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注重的是抽象的概念,是「將天下各個歷史時期的見解與論述集合起來分為六部分」,「把中國哲學史概念化」了。(《司馬談所創造的「六家」概念》,劉夢溪主編:《中國文化》第7期)今有新法家一派,堅持中國不能全盤西化,只有改變兩千多年儒家治國理念,復興法家——摶全國之力,以刑去刑,激賞興功,將全體國民打造成實現國家意志的利劍,才能實現大國雄起之願。

五、名家:重視討論「名」(概念)和「實」(內涵)關係的問題、以及研究思想方法。《漢書》說:「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禮官是掌管國家制度的官員,空虛部門涉及上下官員、職員的名分、權力和職責,所以提倡名實要統一,要有這個名分,才能有這個權力和職責。反之,如有職無權、尸位素餐,或超載職責,都是名分不正。由於這樣,所以古代在政治生活中,經常有類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事件發生,這就在一定條件下名可勝實的例子。

今有東北遼寧張文先生著有《語法概念的綜合與分析的辯證邏輯》一書,其書可謂是對古名家思想的一次重大推進。

六、墨家:墨家思想共有十項主張: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節葬」、「節用」、「非樂」「非命」。 其中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基本點。至於兼愛、尚賢,則與《周易?同人》一卦主張大公至正,與天下之人同心同德的宗旨相類同。《漢書》說:「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官。茅屋采椽,是以貴檢;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尚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理天下,是以上同。」墨家主張維護勞動者的生存權,保護財產的私有權利,反對貴族專權,提出「尚賢」,選任賢人治理國家。打破儒家「世卿世祿」的宗法制度,破除等級身份的限制,主張人人都有權利參與政治。墨子認為「官無長貴民無終賤」。「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吞不可不行墨者之法。」國家之間應該是平等的,彼此承認和尊重利益,要對等的「愛」。墨家的職務與功能,今與現代統戰工作、民政工作、民間的NGO組織、幫派組織等的領導和職能類似。

七、縱橫家:擅長外交辭令,專向諸侯論述當時局勢的分合利害,以求取得權位富貴。《漢書》說:「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於四方,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行人類似現代的外交官或公關人員,所以要從各國詩歌中了解其政治主張、風土人情。而且要具有雄辯的口才,要能權衡事實作出合適的對策,才能在外交上取得勝利。如古代雄辯的外交家蘇秦、張儀、唐順、諸葛亮等都是如此,在動之以利害方面,具有說服對方的巨大魅力。

八、雜家:這是博採各派思想的綜合學派,兼容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以求中和。《漢書》說:「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制之無不貫。」雜家出於諫議之官,類似參政、議政的職能。從各個不同角度,向國家提出多種方案或辦法以供選擇,並可指出時弊,獻計獻策。所以雜家的思想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論證,不拘於一種說法。今有網路博客、憤青和時事雜談寫手屬於此類。

九、農家:這是注重農業生產的學術派別,認為賢明的統治者應該與人民並耕而食。《漢書》說:「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農家相當於領導農業的官員。《尚書?洪範》有農用八政,就是本八卦的規格建立的。如一曰食,教民勤於耕種;二曰貨,教民重視穀物;三曰祀,教民敬奉先輩;四曰司空,使民安居,五曰司徒,教民禮儀;六曰司寇,主治奸盜之事;七曰賓,教民禮待賓客;八曰師,建立武裝力量。今有「三農問題」和「新農村建設」屬於此家的發展。

十、小說家:街談巷議、道聽途說、博採繁徵。《漢書》說:「小說家者流,蓋出於裨官。街談巷議,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說,必有可觀者焉。」裨官類似一些新聞機構的人員,包括記者、編輯。易曰:「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若要坐觀其象,動觀其變,這就需要了解信息,掌握信息,要了解和掌握這種些信息,就必須從街談巷議,道聽途說的各種渠道去獲得信息,進行篩選、歸類、提煉、綜合、定位。如果一言可采,一象可取,也可以引起警惕,見微知著,防患於未然,這也就是小說家的實質了。

參考文獻:【1】吳學秋:中國學術之九流十家


「九流」,《漢書·藝文志》中說,九流分別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後來,民間又按社會地位,將「九流」分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

  「中九流」是:舉子、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拐騙及巫婆)、盜、竊、娼。[1]

  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 四流官 五流燒鍋 六流當 七商 八客 九種田

  中九流:一流舉子 二流醫 三流風水 四流批 五流丹青 六流相 七僧 八道 九琴棋

  下九流:一流巫 二流娼 三流大神 四流幫 五剃頭 六吹手 七戲子 八叫街 九賣糖

1. 鄭州日報數字版.「三教九流」「五花八門」 http://zzrb.zynews.com/html/2011-01/26/content_252261.htm

他媽的,手賤複製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686.htm

@路小茶 收了您的神通吧!!!


推薦閱讀:

佛為什麼示寂而不住世?
是什麼讓你堅持學古代文學的?
什麼古代書籍讀起來有趣?
古人對對聯能否做到「脫口而出」?
《西遊記》是否被高估了?四大名著該如何排名?

TAG:俚語 | 土木工程 | 冷知識 | 中國文學 | 中國古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