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藥引子」起什麼作用?

求大家詳細點啊……舉例說明為妙


樓主說的是評書戲曲里的吧,那是醫生為了保命用的。

醫生給達官貴人看病沒保障——古代又沒有醫療鑒定機構,萬一出點什麼問題人家必然找你麻煩,弄不好命就丟了。這時候醫生就會故弄玄虛說需要奇特的藥引子。如果注意一下故事裡的藥引子一般都有以下特點:

1. 極其難取得。

2. 肉眼看不出真假。

3. 用量非常小。

這就給醫生留下了活命本錢:

沒治好或者治死了,問題都可以歸到藥引子上,比如藥引子拿來晚了、藥引子不純、藥引子不對。比如《楊家將》中治楊延昭要用雌龍發,而蕭太后極愛頭髮又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給的,所以萬一治不好楊延昭,就可以推說所拿來的龍發是假的等等。


專業名稱叫引經葯,常見譬如豬膽汁之類,前面幾個答主傳統理論說了很多了,我補點現在,現在認為膽汁中的許多成分可以提高很多物質的溶解度,也就是說單位體積下有效成分含量提高了,效果自然會有提升。


正經的中醫體系里沒有藥引子這麼種東西。

類似的概念有引經葯。頭痛發在不同的部位,在同樣的基礎方再加引經葯,可以增強療效,理論解釋就說這個葯可以引基礎方的藥力到目的地

另外是通脈四逆湯治陰陽格拒,真寒假熱。

用大熱的通脈四逆湯,患者會承受不住,這時加點苦寒的豬膽汁就可以了


藥引一次來源於宋朝。當時和劑局,惠民局等官辦藥局,將中藥製作成丸劑等易於攜帶的成品。遇到病人,結合病人的特點,分別添加適合病人的藥物。其中被添加的藥物就被視作引經葯。其實是將藥物引到病位所在的經脈。是中醫藥的特有概念


沒那麼玄乎,實際中運用的中藥藥引子一般都在中藥處方的最後並經過中醫大夫指明的藥引子,據我自己所見的一般都是生薑,大棗,浮小麥,粳米等。生薑大棗主要作用為降低方中半夏等的副作用大棗保護胃氣降低中藥對胃部的刺激;浮小麥增強方中藥物的收斂止汗作用;粳米主要為益胃除煩渴的功效加強藥方對主治病症的作用。

多說幾句,中醫中藥就是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和手段,也是一種客觀的學問既不玄乎,也不神秘,和西醫西藥一樣有副作用,也不能包治百病,凡是出名的大夫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都是準確地看清病症也就是確診才能治好病。中藥和西醫無所謂好壞,能讓大夫準確確定病症,根據病症確定用藥才能治好疾病。否則不過是緣木求魚而已。


藥引子一般有三種含義

第一來源於宋朝,宋朝的惠民局賣成藥(就是電視劇里一包一包的葯,和現在的沖劑差不多,但不是沖劑,是已經配好了的葯),當你的癥狀需要再增加一味葯,你就得單獨再買一味葯放在一起去熬藥,單獨買的這味葯就是藥引子。

第二,有的葯遍地都有,藥房不經營,因為沒利潤,比如南方的竹葉,這個藥房買不到,需要你自己弄到手的葯也叫藥引子。

第三就是引經歸使葯,就是把藥物的作用引到特定的臟腑或者經絡里,比如天王補心丹里桔梗就引葯上行。

就是以上


排名第一的@曹夢迪的答案是從影視文學曲藝作品中推理而來的答案,影視文學作品中的藥引的確是那樣的,但是事實上中醫的藥引卻並不是那樣的。@豆曉雷所說的歸經或者引經作用也並不準確,事實上是將藥引子與引經葯混淆了,其他如@Ariel liu@笑道人的答案也是類似的問題。

首先解釋一下混淆最多的歸經。

歸經學說是中藥性能學說的組成部分之一,嗯……而且說實話是中藥性能理論中比較規範嚴密的理論了。簡單地說就是用於表示中藥作用部位的一種性能,就是說這個葯服用下去之後主要在哪個部位發揮效果。這裡的「歸」就是指歸屬,表達一種指向性。至於「經」呢,是指經絡臟腑。其實歸經學說不規範的地方主要就在於這個「經」,因為它既指臟腑又指經絡(當然這裡的臟腑是指中醫學中藏象學說指的臟腑。嗯,一定要說清楚,防止被噴)。如羌活是歸肺、膀胱經的,這裡的歸肺經即是指臟腑辨證:羌活解表,即歸肺經。而歸膀胱經是指羌活可解項背痛,該處屬足太陽膀胱經循行部位,故也歸膀胱經,所以這裡就有兩個辨證標準:臟腑辨證與經絡辨證(不過是以臟腑辨證的歸經為多數),如果不在後面加以註解是哪個辨證方法得出的歸經的話,就極易引起誤解,以致用藥錯誤。相信以後會逐漸改進。

呃……上面好像扯得有點遠了。下面說引起混淆的引經葯。

正如上面所說,顯然歸經是一個對指導用藥非常重要的學說,所以自該理論確立以來,歷代醫家均強調其重要性,如徐靈胎的「不知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泛」等。於是後來,歸經理論進一步發展,就出現了引經,也叫引經報使。

即前人認為有的藥物和其他的一些藥物應用,能夠使其他藥物對於機體的某一個部位的療效明顯的增加,就把這個藥物就叫做其他藥物或者臟腑的這一個部位的引經葯,這個作用就叫做引經。

(呼~複製粘貼就是爽)

但是但是但是,引經這個理論在中藥學中其實是屬於各家學說,即並沒有得到整個行業的廣泛認同,事實上歷來關於引經的正確性爭論頗多。

(下面又是複製粘貼時間)

一種觀點就高度的重視,認為這個是很有用的一個用藥規律,比如說有人說「用藥不用引,如隔萬重山」,好像就是我們使用藥物來組成方劑的時候,裡面不加上一點引經葯,效果就不會好,如隔萬重山,那效果相去甚遠,隔靴搔癢,這樣的一些意思,強調了它的重要性。另外一種觀點就認為,其他的藥物不能到這一經,要靠這個引經葯把它引到這個地方,這是不可能的。比如說丹波元堅,在《葯治通義》那本書當中就有專門的一節,下面就有一個標題:引經報使之謬 ,他就認為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他是持批判態度的。所以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目前我們其實是兩種說法都不否定,中藥學教科書中只是稍微提了一下引經。可能確實有一些葯有這種作用,但是要經過現在的臨床檢驗。而且呢,引經相對而言重要性不那麼高,大量的方劑裡面並沒有引經葯。

接下來終於說到正主了:藥引子。藥引最早的出現其實@葛小森已經說得比較準確了:

藥引一詞來源於宋朝。當時和劑局,惠民局等官辦藥局,將中藥製作成丸劑等易於攜帶的成品。遇到病人,結合病人的特點,分別添加適合病人的藥物。其中被添加的藥物就被視作引經葯。

大宋的和劑局是製藥的,惠民局則是賣葯的,它們的搞出來的葯呢,其實就是中成藥(嗯哼,所以現在你知道中成藥其實也有一千年的歷史了吧?)。但是,成藥的缺點就是不能個性化的給葯,很難根據辨證結果進行加減,嗯……減確實是很困難啦,要加其實也還好。但是藥引並不是指在成藥基礎上加量的那部分葯,而是根據辨證,需要新增加的葯。可能就是現給你開個成藥,再加一兩味其他的葯回去煎,煎好後用於送服成藥,這些葯就被稱為藥引或引子葯。而這個引子葯並不一定就是引經葯!(此處@葛小森 的答案有誤)可以是引經葯,但是我認為其實一般不是,更多是針對原成藥沒有針對的其他證而開出的葯。

但是這只是宋朝的藥引子的概念。

宋朝之後,由於歷朝並沒有將和劑局與惠民局這個制度延續下來,成藥就漸漸沒有人使用了,明清以來,用藥方式已逐漸恢復成了以湯藥為主的傳統模式,但「藥引」這個說法卻還是延續了下來,不過概念發生了變化。有這樣一些葯,方子里是開出來了的,但是因為太常見或者利潤太薄藥店沒有賣,於是醫生就特別說明這些葯需要自己準備,這種葯就被稱為藥引子。例如南方很常見的竹葉啊,還有像生薑啊,大部分人自己家裡廚房就備著有,還有蔥白之類的。

這個含義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後來呢,又出現了一種新情況,即有的醫生認為每一個方必須要加一味藥引,認為如果沒有藥引,這個方子就沒有效果了。這種就是我們所攻擊的,因為它帶有明顯的自我私利,是為了便於推卸責任而玩的把戲(詳見@曹夢迪所答),尤其是那些帶著古怪條件的藥引(如著名的魯迅說的一對經冬的原配的蟋蟀……)。

清代著名溫病學家吳鞠通曾激烈地批評了這種惡習:「今人凡藥鋪中不售,凡需病家自備者皆曰引子,每方必雲引加何物,不通已極,俗惡難醫」。

嗯,一句「俗惡難醫」實在是說到我心坎里了。

就我看啊,現在的醫生藥引子其實用得並不多,而且大部分也都如之前所說, 都是常見的,極為廉價的,藥房一般又懶得備的葯(具體例子可見@loon loon所答)。

===========================================================================

感謝評論中 @楊海晨先生的分享:

記得學校文獻所長曾提到張子和首開引經葯和藥引子混為一體說。。。此後包括東垣在內多人沿用此誤導致後世醫家多淆。。。


引葯歸經。中藥中都講究歸經。舉例,頭痛診斷為受寒引起,很多熱葯只在胃裡熱,熱玩就散了,這個時候需要一個引經葯,如羌活,將熱引到頭上,驅走頭上的寒氣。再詳細點,很多葯進到胃裡之後,都有自己的行走路線,用引經葯將其引到相應經絡,驅出病氣。


這個藥引子的作用大多是故弄玄虛。很多中醫在一個方子之後再加個藥引子,尤其是以前的一些名醫。事實上很多時候是不用加的。魯迅先生就經歷過,成對的蟋蟀,經年的甘蔗……。加這個藥引子,很多時候是醫生故弄玄虛,而且有保護醫生自己的意思。因為你找不到這些藥引子,所以對不起,病治不好不是我醫生的問題。但是這些藥引子大多很不好找,甚至是不存在的。

藥引子不同於引經葯。引經葯是方子里的組成成分,不可缺少的。而藥引子很多時候是屬於方子之外另加的一個葯。有的藥方中有豬膽汁,童便,是方子的組成部分,不能少的,比如白通加豬膽汁湯。在老百姓看來,豬膽汁是藥引子,但它不屬於藥引子,如果缺少豬膽汁或者童便,這個藥方的功效是不同的。藥引子是藥方子之外,醫生讓你另外加的一個東西,加的這個不一定是葯,而且通常是藥房沒有賣的,你得自己去找。目的往好里說,是醫生讓你覺得他這個藥方不尋常,那就能治好不尋常的病;往壞里說,醫生故弄玄虛,嚇唬人,掙病人的錢而且推卸責任!


引經葯的意思。

古代一些江湖郎中會說需要一些非常特殊的藥引子,比如人心啊,童子尿啊什麼的,其實郎中需要藥引子的意義在於,患者開始苦苦尋找藥引子時,注意力得到轉移,一旦注意力轉移,患者病痛減輕,後如果又找到或未找到藥引子,反正病痛減輕,患者都會有:( ⊙o⊙ )哇!神醫!的感覺,其實只是一個小把戲。

言歸正傳,按中藥說法,人體內「藏」有很多經,而如果一味葯能夠帶領其他葯來到這條經,那麼這味葯我們稱它為引經葯。

為什麼需要引經葯?

有些君葯或者說主葯並不具有進入這條經的功能,所以需要引經葯來引導君葯來到病灶,治療效果才會好喲!


引經報使吧,如太陽頭痛,可取羌活。藥物都有性味和歸經,方子里可以有某味藥引其他葯到達病所,或透邪外出。

也有可能某些人用藥有自己的偏好,喜歡加某些藥物,認為比較適合某個人某類病。但如果是藥引子,應當還是解釋為引經葯比較合適吧,只不過電視劇或者文學作品裡,過於神話


中藥中常作為藥引的有生薑,甘草,肉桂,桔梗等,有實驗表明對某些藥物的水提物有顯著的吸收促進作用


陰陽五行,四氣五味,臟腑經絡,天人合一,是中藥的基礎。引葯入經藥效更快,計量較小。』


我個人最近想到一個例子。譬如一些藥物,需要以酒為引子。在我想到的這類例子里,我的理解是,酒精的加入可能會由於肝的積極解酒作用,而使得更多的成份被送入肝臟。如果是要治療什麼需要肝臟參與幫助吸收或者乾脆就是治療肝臟的話。前提是他的肝仍適宜飲酒。這個引子能夠幫助葯更多地到達目的地


所謂藥引子就是葯歸經,包含《引經葯」或「調和葯的作用。指某些藥物能引導其它藥物*也就是方子里的藥物的藥力到達病變部位或某一經脈,起「嚮導」的作用。有些藥引子還有其他功效。跟西醫催化劑有些類似,不過藥引子有些也參與疾病治療


「催化劑」


顧名思義,把藥性催發出來並引到需要治療的部位。


我看了那麼多的人,沒有多少人理解藥引的作用的,其實藥引就是把每劑葯的某種葯的藥性相生相剋藥理中和,比如某劑葯有些葯有毒性那藥引必下甘草解毒,又比如一劑葯治某病,那得看人體質性,和劑藥性質,比如人或劑葯屬寒性那藥引必下生薑,反正一切病人得看病理選藥引或不用,要病理和藥性才能成為好中醫,本人是門外漢喜好中醫但沒緣認識到老醫館學,本人qq877315866.喜歡聊這方面的


推薦閱讀:

腎不好,吃中藥,多長時間能好

有哪些顏值較高的中藥材?
想祛斑又想美白又可以調理身體的中藥內調方子?
舉例說明中藥炮製的目的?
一種新葯上市,需經過三期臨床試驗。按照這種要求,目前沒一種中藥能通過三期臨床試驗而被FDA批准上市是嗎?

TAG:中醫 | 中藥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