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病了 中藥已死」這篇報道你怎麼看?
請先看報道原文: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11-16/151323476162_2.shtml
一個問題: 用傳統方法炮製的藥材真的那麼有效么?一個問題: 一直以來, 產地對於藥材決定性如此巨大么? 引用微博: @劉江 http://weibo.com/1642316384/xBcUQkZTp
用「中醫」和「西醫」來作對比是不嚴謹的。實際上應該對比的是「近/現代醫學」和「古代醫學」(或巫醫)。
人類平均壽命的大幅提高也就是最近一百多年的事,這主要應該歸功於醫學的進步,血液循環的發現,外科手術,細菌的發現,青黴素的發現與合成,一直進步到今天的分子級別的技術。
所謂中醫,就是我們沿用了一千多年的一種巫醫。我不是說中醫里完全沒有靠譜的診斷或者靠譜的藥物,而是說總體上來講,這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已經拋棄的古代醫學並沒有太大區別。
中醫到底有沒有效,效果有多好,很簡單,把20世紀以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和現在的平均壽命拿來一比就知道。為了排除饑荒戰亂這些因素影響,有個簡單的辦法是看史書有記載的各朝代皇帝的平均壽命。在擁有全國最好的醫療資源並且"大都是善終"的前提下,"兩宋十八位皇帝,平均壽命四十四歲多" (http://w.hudong.com/b743019e4af0442782cc450a44674475.html) 。受邀題。其實,中藥之病,病不在葯,也不在醫,而在人心。 不信的話,你隨便找個論壇,發個中醫不錯的帖子,保證5分鐘內就會有人說你OOXX。 但是我們很遺憾的看到,韓國和日本是如何使用中藥的,不管咱們怎麼想要丟掉中醫中藥,韓國和日本都不緊不慢的用著中醫中藥。 回到帖子內容來,我並不認為這篇文章足夠客觀,但是它依然揭露了一個不幸的事實,那就是,不管中醫中藥有沒有療效,它都已經快要掛了。只是時間問題。 為什麼呢? 後繼無人、炮製無方,不但是失傳,而且直接和原料質量都掛上鉤了~相信很多人會拍手叫好,但是,如果仔細琢磨,這問題的根源,影響到的僅僅是爹不疼娘不愛的中醫中藥嘛?
然後,我突然就想到,與其掛了,還不如讓韓國人去申遺算了。
中藥需要被替代,因為它無法標準化。
中藥的價值在於,中藥材中的天然提取物;但中醫的診斷太不靠譜了。發散一下,中醫的價值在於防止於未然,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醫保健、按摩、針灸、拔罐等等理療方法,以及養生理論,旨在降低人體患病的風險,亞健康卻沒有「生病」的朋友,用好中醫可以延緩疾病,配合健康的生活習慣,甚至可以恢復健康狀態。
已經生病,當人體免疫系統無法有效工作時,最好採用西醫(西藥)治療。中醫必亡論的確有一定的依據,從大環境將,醫療佔GDP的比重不堪入目,社會大環境對中醫的研究、應用沒有與時俱進是根本原因。從標準看,中醫欠缺可以量化的,統一的標準,必然導致庸醫泛濫,中醫的大夫沒治好病,罪名自然套在了中醫的頭上;另外藥材質量的下降也是一個難以迴避的問題。
就目前的趨勢看,中醫正在被逐漸邊緣化,但說「中醫已死」還未遲尚早。
用「中醫」和「西醫」來作對比是不嚴謹的。實際上應該對比的是「近/現代醫學」和「古代醫學」(或巫醫)。
這個對比是片面的,中醫和西醫的核心區別在於兩者的思維模式,並非以時間為界——現代與古代區別。西醫內部有現代與古代之分;中醫一樣也有。簡單的用時間作為參照物,只能說對西醫不了解,對中醫更不了解。
中藥的討論總是會回到中西醫之爭上面。中西醫的區別絕不是簡單的時間為區分,他們的核心區別在於思維模式,整體和細分,包容與對抗。同一時代的中西醫才有可比性,現代人隨便拿把槍可以秒殺關羽,這種比較的意義有多大呢?
百年前的中西醫「擂台賽」 http://blog.eastday.com/fansixifangyixue/art/1420082.html 期待還能有這樣客觀公正的競爭。 中醫西醫本是同一戰壕的戰友,疾病才是我們共同的敵人。作為患者關注的是療效,在很多西醫束手無策的惡疾之前,多一種選擇未必是一件壞事。 2003年的非典之戰中,廣東中醫的卓越表現足以證明中醫不是故紙堆里的古董,而是生機勃勃的不斷發展的醫學。整個國家和國民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圖、利令智昏恐怕才是根本原因
在丁香園中藥版也有相關的討論
http://dxy.cn/bbs/topic... foreverwzf: 1. 方靈藥不靈,致部分老百姓對中藥的信任感漸失。這裡有藥材的原因,炮製的問題,有時還有製劑的原因,我國的炮製標準有很多都是地方的炮製規範。不過在2010版中國藥典上開始有了一些飲片的標準,這應該是好事情吧; 2. 長期以來中藥以價格低,毒副作用少而受到不少患者的青睞,但這二個方面現在都有了新的問題:一方面現在中藥材價格上漲迅猛,醫院、藥店和藥廠都會受到衝擊,不少廠家為了降低成本而不惜造假,導致中成藥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如太子參的價格從以往的幾十元一公斤到今年的400多元;不知道當初含這個藥材的中成藥的生產都是一個什麼現象,我知道有些是直接停產了,但還有呢?當然漲價的原因我不想多講,經商人的天性就是逐利,有時候是不會顧忌手段的,這一點實在是很無奈;另一方面,而隨著中藥藥理的深入研究,中藥材的毒性問題也逐漸得到一些闡明,當然這個問題我們本來就應該辯證地看待;中藥材毒性的發掘並不是壞事; 3. 研究模式問題:我們看我們的新葯註冊管理辦法,似乎鼓勵的還是化葯的研究模式,一類新葯是「未在國內上市銷售的從植物、動物、礦物等物質中提取的有效成份及其製劑。」,而「未在國內上市銷售的中藥、天然藥物復方製劑。」只能算是6類了,我不敢說這種指導原則是優是劣,但我知道這種一類新葯肯定難於體現中藥的特點。 還有就是國內中藥研究創新不足的問題,總是喜歡仿,然後低水平重複,當然這個問題可能一下子也很難解決的。一個問題: 用傳統方法炮製的藥材真的那麼有效么?
確實有效,但目前無法完整解釋清楚為何會有效。
一個問題: 一直以來, 產地對於藥材決定性如此巨大么?
很大,參考「南橘北枳」的故事。土壤、氣溫、種源、栽培方式、田間管理、收穫方式、粗加工方式、貯藏方式等都會影響到中藥材藥性。
第一個問題,以第一個完全由我國自主研製的抗瘧葯青蒿素為例,在屠呦呦之前有人研究過青蒿素,用的是煎煮的方法,而屠呦呦從《肘後備急方》中得到的關於青蒿素的方子卻是「搗之取汁」,也就是應該生取,由此她發明了乙醚低溫提取法,而在治瘧上取得進展。想說,中藥的應用絕對離不開炮製,無論是為了降低毒副作用,緩和藥效,增強藥效還是為了適應病情而改變藥物的性能和功效。第二個,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以清熱涼血葯牡丹皮為例,並非普通的觀賞型牡丹的樹皮便能入葯,而只取安徽鳳陽的藥用牡丹皮。此前關於中藥中用到的動物葯曾引發大批關於動物保護的批駁,然而對於犀牛角這一味葯的摒棄不得不引人唏噓,水牛角的替代實在是狗尾續貂。道地藥材像是河南懷慶的地黃、懷牛膝、山藥、白附子,川葯中的川芎、川貝母、附子與烏頭、黃連。我們素有東北三寶,四大懷寶,浙八味的說法,療效更為突出,而中醫選用也有自己的習慣和考究。
第一個問題,中藥炮製的意義中藥炮製入葯也是其一個鮮明的特點,炮製能起到減毒增效的作用。中醫理論裡面也有鹽炙入腎、酒制升提、醋制入肝的說法。但是現階段對中藥的一些研究還真的無法很好的解釋中藥的炮製機理。第二是道地藥材的問題確實產地對藥材的質量有很大的影響,這個可能跟氣候土壤各個方面都有關係,一般來說道地藥材中活性成分較高,這個在實驗室的研究中確實也證實了這一點。
完全否定中醫 中藥是無知無能的表現。但是傳統的中醫中藥確實到了一個需要再認識重振的時候。
中藥里有許多藥材包含有抗菌素的成分,而且有些成分還有一些特殊的功效。當然有些藥材有副作用,也就是毒性,這其中就有過去老中醫不知道的物質成分。而如果在藥方的配伍里,同類功效的藥物共用,對有些病人會要命的。知道了這些,精心挑選藥材,研究過去中醫的理論里有價值的東西,就可以製成非常安全優秀的成藥。我做過這個試驗,也有樣本可以參考。理論療效遠超一些西藥。
希望我的回答,讓那些喜歡中醫的朋友有信心繼續研究。
比起葯,個人更重醫,醫也包括預防和保健。雖然對於一些保健理論或者方法有這樣那樣的批評,但一些基本的道理還是非常有用的。得了大病無論是西藥還是中藥都不一定能救我們於水火,但是中醫保健確實是個好東西,可以幫我們認識自己的身體,保衛自己的健康。
如果中醫會滅亡,首先會亡於中藥!
是我國社會的發展導致的中藥質量漸漸下降,人們急功近利的思想是主要原因。中醫的診斷方法是經過不斷實踐積累下來的。中醫和西醫是兩種體系,沒有誰好誰壞之分,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只要有用能治病就好。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黑中藥及中成藥的那麼多,而在日本中藥製劑卻得到普遍認可並應用於一般治療當中?
※如何評價揣家良?
※那些口口聲聲反中醫討厭中藥的人,你們大姨媽來的時候肚子疼咋辦的?
※中醫學專業必看的書籍有哪些?
※雙黃連中不含黃連,名字的由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