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近來華西村的負面報道?
透過現象看本質,華西村本質上就是中國上層一種政策思路的一個櫥窗,這是它得起崛起的原因,也是今天被非議的原因。改革開放初期,對於路怎麼走中央高層也是充滿迷茫和爭論的,為了展示和宣傳各自派別的政經理念,那段時間各派在中華大地上選擇建立了不少的示範田,比如華西村、南街村、大邱庄之類。後來這種示範田實際上很快喪失了試驗作用,反而成為了各派的宣傳典型和示範櫥窗…最典型的是當時左右兩派分別傾力塑造和樹立的南街村和華西村。他們的崛起的面貌主要的塑造力其實是來自上層的外力,海量的貸款資金支持,無比寬容的政策扶持…要知道經濟上都禁區重重的改革初期,很多領域當時是只要准許你私人或者集體去經營生產就能掙大錢的,當時鄉鎮企業就是這麼牛過一陣的,更別說一個小小的村能容許自己去挑選高大上的產業,還根本不用擔心資金投入和政策風險…所以他們各自都如魚得水風聲水起好一陣,所以他們的成績也都不具備可複製性。
後來上層偏右派得勢,華西村更成了典型起到了燈塔般的宣傳作用,這種樹典型以點帶面的套路是當家的拿手好戲,從毛時代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時就用的爐火純青了。
他們的成績中他們各自的領頭人當然功不可沒,沒有他們當初的敢打敢拼整出的幾分動靜和姿色,上層也不會看上他們,但是後來發展的的功績也紛紛一股腦把光環都放他們頭上確實有些水分,但是上層一來要掩飾自己的存在感來凸顯正確路線政策的威力,二來也樂於看到宣傳中改革中領頭人起的那種一錘定音作用和地位,所以某種程度上說示範村的帶頭人既得了上面便宜還賣了上層的乖卻皆大歡喜。隨著政經政策的穩定,這些示範點的原有功效也慢慢減退,上層支持的熱情開始慢慢消退,像南街村這種由原本就比較不太擅長經營的又已經失勢左派掌舵的櫥窗就慢慢破落了,而且左派精神原子彈感染下他們本身也會折騰,就更快地把名聲搞臭了。而華西村這個點,當家的雖然不是很投入了,但是還是必須撐著的,畢竟這是自己曾經的簾面。而人們開始對華西村有了質疑和負面聲音,經濟上的成果沒人否認,但是關於他的分配方式、組織方式以及發展空間就質疑聲很多了。仔細想想,這不正是中國現實的縮影么?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沒人否認,但是對於分配製度和政治體制的質疑和改革之聲已經暗潮湧動了…對於這些聲音華西村當然會面對更多,因為你是典型,而且確實有這些問題。很多問題大家不好把氣撒在當家的身上,打孫子屁股罵爺的臉,這一手也是現實中各種訴求的投射…華西村是一個人治社會的縮影,很多扭曲的做法,如果祖國的將來按照華西來發展終將是個笑話和悲劇。
華西村的成功本身就是鑽政策的空子,也可以說是「奉旨」辦事!它的成功並不能說明「**主義」是多麼的先進,這根本就是一個笑話。它的成功是不可以複製的。另一方面來說,它根本就是一個社會的毒瘤!
最新對華西的報道是經濟觀察報。原因有二:一、華西村惹人關注,最富的農村的名頭,極具噱頭的村內財產分配,中國農村發展的風向標。二、華西村最近未果的遊行引人注目,這代表了華西村管理層內部的力量博弈,華西村合併周邊村落之間的矛盾,以及華西村轉型等問題的集中激化。其實,這並不能說是單純的一些列負面報道。把事實的真相展現出來是為了廣泛的知情,而不是揭醜。
詳細的我就不說了,可能我對華西村也不太了解。我就送你一句話:華西村的確是走的共同富裕的道路! 我不想也不會諷刺改革開放提倡私有經濟的發展成功,畢竟這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而且不可能每個村都像華西那樣有個好的村委書記代理大家一起干。但是為什麼華西村堅持不分田能夠輝煌永駐,這個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我對排名第一周周的回答表示反對,請用健康、善意的態度看待吳仁寶和他的華西村。排名第一的答案說理由了嗎?「華西村的成功本身就是鑽政策的空子,也可以說是「奉旨」辦事!」這句話除了操弄人心的陰暗面以外,說出什麼實質性的理由了嗎,何謂「鑽政策的空子」,請具體說明,何謂「奉旨辦事」,奉誰的旨。別攻擊華西村時可以捕風捉影,有人說出反對的聲音了,瞬間「理中客」了。剛剛逝去才一年半的一位85歲的長者,為什麼有那麼多的非議撲向他和他為之奮鬥終身的華西村。錢江晚報的社論寫得好,「吳仁寶不完美,不完美的吳仁寶,讓華西村富有了。這是任何放大鏡,都扭曲不了的事實。」錢江晚報:用健康的態度看待吳仁寶--觀點--人民網。請用健康的態度看待華西村。不要看輕江蘇鄉鎮企業曾經的輝煌,用你們的無知來侮辱一位長者,不妨請你們查一下沙鋼,永鋼的發展歷程,鋼鐵業不是一本萬利,躺著就能掙錢的,我的說法全是有據可查,經過自己的分析的,人云亦云,看著下文捕風捉影的答案來反駁我是該說你們無知還無聊呢?最近又去走訪了一家江蘇企業的典範——紅豆,一家三代,從五幾年的一家近似於小作坊的港下針織廠,發展帶現在的紅豆集團,其中的歷程,不是幾句充滿負能量的話語可以概括的。吳仁寶、周耀庭他們都是逝去或者即將逝去的英雄,記住他們吧。至於我為什麼要匿名,這好像是我的自由。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是深入去了解這些企業,去親身去聽,親身去記錄,我的資料是第一手的。我的口味很挑,我是不會把不知炒過幾次的冷飯吃得甘之若飴。非議一個已經逝去的老人,在知乎上已變成政治正確了嗎?呵呵,「健康的態度」是當日錢江晚報社論上用的,作者是劉雪松,我覺得挺貼切的,就引了一下。當天好幾個門戶還做了專題選了個網易的鏈接吳仁寶去世_網易新聞_網易網
所有的爭論都是信息不透明,誰是誰非,誰知道!!不過本人相信現在群眾的眼還是比較明亮的,華西村的確是靠著政策起來的。它也是計劃經濟的一個影子罷了,它內部各種政策也特別讓人無法理解。現在大部分人對它的抨擊實質上是對計劃經濟不滿,或許還有一小部分人「妒忌」國家對這村的特別政策
其實這跟人怕出名豬怕壯有一樣的恐懼,成為大家的關注點,勢必一個小小的動作,都會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注意!華西村成為了大家的焦點,當然也免不了是是非非,每一個人對待事物的看法都不同,也就產生了種種報道。其實華西村存在的問題,好多村子一樣存在,只是知名度不高,也就好多不被大家所知了!我覺得既然成為了明星村,就要做好,給全國做個好頭,事事更加小心,要想到自己的表率作用
華西村只是一個富裕版的朝鮮
我只想知道這麼多高贊答案里有多少是實際了解過華西村的包括實地調查,認識村民,了解內部情況,都可以,希望有真正了解內情的人出來講講
可以看看驍騎校寫的《匹夫的逆襲》,裡面有個類似華西村的村子,跟黑社會獨立王國差不多。
華西村與南街村有不同的地方,前者更多靠自己的力量,後者更多靠上面的照顧。
他們都是獨立面向市場搞企業。與城中村的企業是不一樣的。雖然城中村依靠城市的發展紅利,靠拆遷發達的模式更普遍,但華西村與南街村不靠城市紅利的模式更容易引起人關注。
華西村是鄉鎮企業、村辦企業的典型代表。南街村也在努力發展村辦企業,但因為搞永動機,走了邪路,耽誤了不少時間。
二者都面臨時代轉型的問題。社會向智能化、互聯網化發展,而集體經濟因為不能充分面向市場,人才缺乏,尤其是體制僵化,管理方式陳舊,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來三次轉型。否則,只能靠政府支持,做現代富裕農民。而不能發展為一個包容、開放的城市。
《中國青年報》,和一些大家都知道什麼德性的媒體,一起鼓噪,去黑華西村,還有南街村,筆法之惡劣,讓鄙人忍不住對噴一下。
盤和林的這篇文章,稍有財經知識,都會笑掉大牙。標題聳人聽聞,欠債389億,給普通大眾的直接印象是負債纍纍,要垮了似的,實際上華西集團負債是有389億,但總資產500多億,負債里有息負債只有250多億,這是真正借的錢,要支付利息的;還有一部分(130億)負債是無息負債,如還沒支付給股東方的分紅、提前收的預付款、欠稅務局的稅等等,這些負債是良性負債,實際上是增加的現金流。總資產負債率68%,這在以實業為主的行業里,是非常非常健康的資產負債率,很多央企、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都會到百分之八九十,華西集團的資產負債情況,銀行是要追著給貸款的。一個網友的評價很中肯,建議盤和林的這篇文章改名為《一個不懂財務知識的傢伙的瞎JB胡說》,點評深得我心。
這篇文章通篇的調調,還是制度決定論,好像一實行他們鼓吹的企業制度,就會萬事大吉,而且只有他們鼓吹的制度是唯一正確的制度,這種陳詞濫調,估計現在一般老百姓都騙不了。豈不知這些制度下的企業,照樣面臨著很多同樣的問題,照樣每年要倒閉破產一批。
華西村作為一個農村,取得了別的村莊很難企及的成績,對於我們解決三農問題,有很多好的經驗需要好好總結,以供借鑒。但這幫無良文人,卻粗暴地踏上一隻腳,大吐口水。華西村作為一個企業集團,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代際接班問題和轉型升級問題,面臨很多挑戰。不要動不動就」能人經濟「的帽子滿天飛,喬布斯挽救了蘋果,在他們嘴裡就是企業家精神,是經營之神,到了華西村,就是能人經濟,這種給中外相同的事情用上不同的標籤,本身就暴露了這些媒體的屁股和雙重標準的虛偽性。家族企業也好,現代企業也好,都有個代際接班的風險問題。轉型升級,有很多挑戰,也有很多風險,這是連央企都要面臨的問題,不必要大驚小怪。華西集團的產業,有鋼鐵、紡織、旅遊、金融、煙草、航運等,總體布局還是不錯的,實業為主,大富大貴不容易,過過好日子還是很容易的,加上江蘇人精明的經商才能,只要不犯大的決策錯誤,持續發展的可能性要遠遠高於崩盤的可能性。特別是在煙草、金融等行業的布局,是值得點贊的,中青報的文章里很不屑於金融投資,好像金融投資掙錢沒出息似的,只能說他們太沒見識了,進入金融行業,代表著不用再苦哈哈的只能幹實業,一步登天,有很多輕鬆的掙錢方法了,銀行是有創造貨幣的特權的。
當然不是說華西集團沒有問題,很希望華西集團能與時俱進,廣納賢才,不斷改進,成為常青的基業,華西村的道路和精神,是我們民族文化中燦爛的那一部分,我們要共同呵護、共同珍惜,好好總結利用。而不要被那些無良媒體所忽悠,對有組織的抹黑輿論,更要懟回去。
發佈於 昨天 17:06著作權歸作者所有新陳代謝正常!家族性企業就這樣!三十年前就可以感覺到!市場投機主義!怎能不敗?
華西村有成功的路,和中國早期發展的大企業類似,不排除政策上的紅利,但是能夠走到今天,也的確不平凡,畢竟倒地的企業也遍地都是,但是體制和管理模式的確不符合現代企業的模式,家族痕迹明顯,集體綁架個人的意志的確是集體經濟曾經的通病,好在他們過得還算讓人羨慕,這就是得失之間吧,各取所需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香港讀書的許多內地學生批評另外一批內地生幼稚、不愛國?內地生的愛國和成熟的標準是什麼?
※總理答記者問總是會引用許多古文詩詞,能否推算出大概讀了多少典籍?
※外交部長王毅答記者問說病句了嗎?
※怎麼看待《軍報評瘋狂動物城:西方搞"看不見的宣傳"》?
※為什麼陳文敏不被任命為港大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