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什麼?它和山寨的最本質區別在哪?


正好最近讀的一本書《洞悉藝術奧秘》,開篇討論藝術裡面的獨創和複製。所以摘抄一下,提供來自純藝術角度的參照:

「...即使確實能夠擁有十全十美的複製品,我們仍有理由更珍視原作...原因何在?這其實關涉到起源的本質。這個艱澀辭彙所蘊含的含義是,我們對於事物的態度並不僅僅取決於其內在性質所具有的功能,還取決於這個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一幅仿作或許可以帶來與原作同樣豐富與生動的體驗。有的仿作甚至還有可能超過原藝術家並不理想的作品所能給予的有價值的想像性體驗。然而,我們仍會認為原作的價值更高。... 對仿作來說,並不需要聰慧、機智和想像,所需的只是某種技術天賦,而這種天賦與能迅速領會作品如何實現某種藝術效果的能力密切相關。」


到底是應該創造新輪子,還是把別人的輪子直接拿過來用

很明顯,一款車不是只有輪子,它還有其它的零部件

只要在其它部位推陳出新,即使用了別人的輪子,那也不能叫山寨。

但是如果全盤照搬別人的技術,只是換了一個車標,

尤其是一款產品的核心價值點,這就是徹頭徹尾的山寨。


有紅線。而且紅線很清晰,就是規則和法律

看看6,7是年代的日本車,有些就是 copy to japan 。也沒見日本的輿論把車廠罵死。美國人開始也不覺得是問題,後來自由竟爭搞不過日本人了,才開始反思。

他們意識到問題的結果也不是利用輿論搞道德批評,而是推動知識產權的立法

你看,最後還是規則和法律

其實,如果什麼事情真的非常嚴重,以至於你認為觸及了道德底線(你自己的),卻熱衷道德批評,而不尋求更多人的認同,來推動通過法律或者規則的強制禁止這種行為。。。。這不是一件非常擰把的一件事情嗎???

以上皆泛泛而談,晚些會寫一個blog給出具體的例子,然後貼url回這裡。


一隻鵝下了金蛋,應該分析金蛋的真假,還是應該分析鵝下金蛋過程的真假。如果鵝真的下了金蛋,那為什麼它能下金蛋?同樣,要搞清楚創新與山寨的區別,不能只看產品,還要看背後的團隊。

火藥是我們的原創,那又怎麼樣?還不是被創新力更強的國家痛扁。令國人驕傲的四大發明,哪個不是這樣?

同一個產品或想法,創新力強的團隊會把它推上更高的水準,初始的想法是不是他們的原創並不是關鍵。

但如果這個團隊只是低成本的複製,生產出低水準、低質量的產品給用戶,各種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的仿貨,這是我們真正鄙視的山寨,鄙視他們的產品,更鄙視他們的團隊。

所以不能只關心產品這個層次的問題,這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才是最重要的,至少還要考慮3個層次的問題:

個人層次:創新者本身、創新者的教育、創新者的工作動機;

組織層次:創新者的回報模式、創新者所在的組織構成、創新者所在組織的管理類型;

環境層次:以及創新者所在行業法律環境、所在國家的教育環境、創業融資環境等。

個人層次:

創新者本身

愛因斯坦、愛迪生、莫扎特都不是因為給工資和獎金才創造一流作品的人。 要是真給他們工資、獎金、搞績效考核,他們絕不會做出偉大的成就。

創新者是自主工作的人才,為了達到最高水準,而自主開展工作的人。

山寨者是受控工作的人才,沒有獎懲機制,不會開展工作的人。

創新者的教育

創新者所受的教育是內在的興趣教育,自我探索、廣泛閱讀。愛迪生、喬布斯的教育就是典型。

山寨者所受的教育是外在的獎懲教育,應試驅動、在意別人的肯定、否定。我們多數人都是這樣。

創新者的工作動機

創新的動機來自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做事的意義比收入更重要。

山寨的動機來自於商機潛力、快速回報、投入和回報是一切的核心。

創新是智力投入,創新長於智力整合、強調創意+技術的持續湧現。

山寨是資源投入,山寨長於資源整合、強調資本+製造的高效運營。

組織層次

創新者的回報模式

創新者的初始動機不是回報,但回報是維持其長期創新的基本保證。專利、標準、著作權、授權費是其收入來源,所以更重視營造上下游合作企業、開發者生態環境和用戶社區的營造,通過授權和分成獲得回報。

山寨者的回報模式是投入產出型,收入主要來自銷售利潤,因為大家都山寨,都會複製,先做的人開始會有優勢,但很快就喪失掉,只能靠減低成本、低工資來提高利潤率,所以出現零和的市場競爭, 透支信用涸澤而漁、以價格戰取得市場地位、靠裁員來度過困境的現象就很正常了。

創新者所在的組織構成

創新型組織的核心是擁有創造力的團隊和專業眼光的老闆,重視專業人員。

山寨型組織的核心是擁有執行力的團隊和資本眼光的老闆,重視市場人員。

創新者所在組織的管理類型

對創造力團隊的管理,要賦予其高度的自主權,團隊自主設定目標和達成目標,團隊工作的動力是創造激情和重要意義,著眼於未來,關心產品的水準。

對執行力團隊的管理,偏向於使用績效、獎金進行受控管理,上級設定目標和監督達成目標,團隊工作的動力是物質回報,著眼於當前,關心產品的投入產出比。

環境層次:

創新者所在行業法律環境

極端重視知識產權,對侵權者給予重罰,真正執行知識產權保護,行業內普遍認為剽竊可恥,對侵權零容忍,侵權者在行業內無法立足。

表面重視知識產權,象徵性的懲罰侵權者,地方保護暗箱操作,維權成本高昂,行業內普遍存在僥倖心理,逮到只能算自己倒霉,純屬樹大招風,對手炒作。

所在國家的教育環境

創新國家自主教育,教科書市場化,鼓勵海量閱讀 ,鼓勵原創、鼓勵嘗試、找到個人的方向和打造自身的特色,懂得批判性思考,能力全面而且技能專精的學生。

山寨國家應試教育,有且只有一套教科書,分數主導、忠黨愛國洗腦教育,抹殺個性、恐嚇威懾不守規矩者,培養大量只會機械記憶標準答案,沒有判斷力和創造力,不能自主思考,眼高手低的學生。

所在國家的創業、融資環境

創新國家創業成本低,成立公司幾乎零成本,融資渠道眾多,……

山寨國家創業成本高,還沒掙錢,幾十萬就進去了,非國有企業融資渠道只能靠親友,或者鋌而走險借高利貸……

幸好IT行業里有創新工場、天使投資這樣的機構,其他行業就太難了。

在遍地都是大量廉價工人和技術人才的中國,最容易的路就是山寨,這是整合資源難度最小、資本回報周期最短、風險最小的道路。即使像騰訊、百度這樣的大企業,也會本能的選擇最容易的路,而不是對產業有利的路。

但在到處都是高技術和創意人才的美國,僅僅整合資源是不能在市場上持續勝出的,要想有競爭力必須能持續創新,否則就會被迅速淘汰,而且因為有發達的融資環境,資本可以通過各種渠道迅速套現,所以有創造力的團隊反而是回報最快、風險最小的。

所以山寨是最適合中國企業的選擇,這是優勢,也是命門,如果沒有政府的庇護,跑到美國的環境里和他們競爭,即使像 騰訊 、百度一樣強大,也不一定有勝算。


先修正這兩個概念:創新不等於無中生有,山寨也不等於全盤照搬。

如果認真審視市場上所有的山寨產品或抄襲產品,你會發現,完全不加改進全盤照抄的,幾乎沒有,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調整、改造、增刪,那麼這些調整、改造、增刪算不算創新?

進一步,Facebook算不算山寨了Friendster?Bing算不算山寨了Google?Yahoo! Meme算不算山寨了Twitter?YouTube算不算山寨了Flickr?Vimeo算不算山寨了YouTube?

App Store出現了一個成功的Talking Tom Cat,跟著就出現了一堆「Talking XXX」。山寨的邊界在哪兒?創新的邊界又在哪兒?

對互聯網產品來說,最糟糕的山寨,大概是連頁面風格、圖標、甚至CSS都嚴格照抄的山寨,比如千人一面的團購網站,比如MobileRSS對Reeder的公開致敬,這種懶惰的「酷似」最遭人詬病。


在山寨這個詞擺上檯面之前,在產品(實體產品)設計開發有一個潛規則,那時還叫抄還不像山寨這個詞這麼坦率,抄的潛規則就是不侵犯知識產權為底線,能改進或創新更好。不侵權有商業的一面,比如重視工業設計最早的產品基本是外貿,那就必須面對這個問題,那時出口主要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在這一點要非常小心;另外抄還有道德的一面,恥辱感和創新自尊心的底線明顯比現在高多了。現在當然時代變了,外貿不再只是歐美國家( B2C 更不用擔心了),內需迅速膨脹,消費時代的到來亟需解決不斷高漲的溫飽問題,知識產權這一點完全可以忽視,社會的道德標準降到很低,山寨還帶光環。

如果知識產權這一條可以通過,道德就屬於創作者個人的事情,如果創作者有自尊心,那麼就是怎麼「hide your sources」和「steal」(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的事了,致敬和受啟發的作品就不是抄襲。

創新和山寨最本質的區別當然是原創性,屬於創造者自己的東西。


回到設計的本源,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基於解決問題的設計很難出現雷同,因為問題本身就很難雷同。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裡,一摸一樣的方案也只是信息發達的今天才變得可能,想想信息閉塞的以前,一門心思的山寨怎麼可能有市場?所以山寨行為的初衷可以肯定的是不是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而是從商業牟利出發的,對於是否會產生對用戶的價值,他們一開始並不是最關心的,若此,基本上可以判斷是山寨。

我同意我們之所以批判山寨,更多的是為了鼓勵創新,給創新更好的生存環境。


這個問題和谷堆駁論類似:一粒谷不是谷堆,2粒、3粒也不是,4粒、5粒也不是,到底多少粒開始才是谷堆,沒人能說的明白。當然哪天立法說:100粒是谷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當然,非模仿的東西是創新;相對於把山寨和創新視作一種理所當然的區別,樓主的提問也是一種創新


山寨,在前些年中國IT產業環境中,它必然產生,因為只有那樣你才能進入全球化,只是很多本土企業是,因為家裡什麼都沒有,就有接受過初等教育的廉價勞動力,後來你有了互聯網,可以更快獲得海外資訊,於是在互聯網上出現了很多山寨。

創新,不要想聰明、天才之類的事,中國人很聰明,很多天才,但依然這麼多年山寨,靠山寨發財,我覺得這本身就說明創新的多少跟聰明和天才的多少不成正比。

創新是一個環境問題。創新是一個複雜的多元環境造就的。我們舉一個很日常的例子,靈感來自於哪裡?通常來自於你進入新環境的時候,你從小就住在地安門,給你個相機讓你拍地安門,你抓不出什麼新奇的東西來,但換個外地人,有一些攝影素養,就能捕捉到一些有趣的細節。你去異國他鄉旅行或者短住,都會產生很多靈感來,因為那些地方人們的生活完全不同。

創新,就基本意味著不確定、意料之外、不斷試錯、容忍失敗等等,你想,這得是一個多麼寬鬆的環境,中國必然還不完全具備。現在各種力量,在各種領域,通過各種資源和方法,試圖造出一個矽谷來,也許有些路能走通。所以IT民工不要談創新,依靠政策、政府的機制也不太可靠,得走出去,體驗更多的環境。

在中國,本應該實際上也有很多創新的,但是問題是那經常是在達到一定量級和power以後。這也證明了為什麼很多聰明人都從山寨開始,積累到第一定程度,在有積累的條件下再創新,比如一個典型的例子,框計算,為什麼在中國存在?一個環境條件是中國互聯網沒有規則,大企業可以不顧規則和生態來做一些事情,當然這是負面,框計算也有積極面,這個未來會有評價。

這些體現出中美兩國的積累水平不同,美國的年輕公司可以不怕失敗去做很瘋狂的事,也有許多天使投資人來投你,中國呢?環境對失敗的容忍度、社會的知識積累都很低,所以經常會出現拿個山寨產品好融資的情況,很多投資人也不懂啊,聰明錢將慢慢取代傻錢,這也是一個過程。不是說有這樣的現實,大家就不創新了,實際上,環境是一天比一天好。


為什麼沒有人討論「山寨」這個詞的本質?其實從字面上已經可以看出端倪,所謂山寨,最大的本質在於擺不上檯面,脫離了『正統』管制,其實與是否創新還是抄襲並沒太大關係。成王敗寇,你玩成功了,就是創新,失敗了,就是抄襲。而山寨,就是介於這兩者之間的一種狀態。至於那根紅線,並不真正存在,如果真要界定,那也是取決於你的能力,有背景,有手段,你可以把黑的變成白的;能力不足的話,即使真正是你創新的『產品』一樣會被後來者copy趕超。這個答案也許同樣擺不上檯面,但卻是現實。商業法則就是如此,弱肉強食。與藝術無關。


創新和山寨都需要付出心智上的投入以及資金、時間、人力上的投資,所以從純粹生意的角度上看這兩者沒什麼差別。但是這兩者在組織方式上有著巨大的差別:

【關於創新】

創新,通常是在一個開始很混沌的群體氛圍下,在環境發生改變的前提下,通過某組織(或個人)努力建立一個群體內部個體間的關聯繫統,並建設好其利益分享機制才能偶然產生的。在商業領域,其結果體現為企業和一群利益共同體一起推動的某些新的營銷思想或產品形式。創新有時表現出可遇而不可求的姿態。

由於個體上的能力限制,因此創新往往需要多人協同完成,而較少情況下會由個人推動。創新從長期(例如以10年為一個單位)來看,其屬性更像一種「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而進行的進化」,這種進化事實上是由一群人一起推動的。比如iPhone這個創新的產生,實際上是移動媒體新技術+用戶+蘋果公司等多個力量匯聚在一起醞釀多年的進化結果,而不是一般媒體和大眾臆測的獨行俠喬布斯老大的個人功績(當然他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

總之,創新不易,靠實力、運氣和長期的思考總結。創新需要把組織裡面一起創新的人、思想、利益都凝聚為一個整體,不屑的努力之後才只是有可能會產生。它不容易,因此當它成功的時候,當然會表現為很高的回報。

【關於山寨】

而山寨(模仿),則是組織(或個人)通過從外部信息的觀察和思考,快速整理出的一套營銷思想和產品形式。它並不需要「群體」支持或者環境的變化,它屬於純粹的「投入產出」。它是投入就一定會產出的

因此,山寨肯定是資本容易選擇的模式,我認為在國外也是如此,山寨是較容易用任意的方式推動的,它容易操作,容易見效

當然,在山寨組織裡面,人們只是為了利益而凝結在一起(反正想法也是別人的)。當項目順利的時候,創新型組織和山寨型組織的表現看起來會差不多。但如果項目遇到了不順利(甚至遇到了災難),那麼創新型組織更有可能同舟共濟,而山寨組織很可能會馬上解體。

【關於國情】

從社會角度來說,中國充斥著山寨現象主要的根源在於:由於人口數量龐大,而政府堅持採用一個中央的國家管理模式,造成中國的社會關係中——作為社會人個體—— 我們人與人的距離較遠。因此,企業家很難憑藉一己之力把公司內的人心凝結起來,企業創立之後,企業家往往過個1~2年就會發現這個企業里真正肩負責任的還是他自己。於是開始的創新熱血,很快就變成了面對現實的山寨選擇。

我認為這個問題的本源,不單單是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的對比問題。而是中國的企業生態環境與外國的生態環境的對比。

幾百年前,推動西方資本高速增長的是掠奪(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創新)。而我們當今面臨的環境,需要拿出西方當年那種掠奪精神。我認為中國是時候誕生一些「知識海盜」的時代了,在這個新的全球化生態環境里,在資源分布如此不均勻的現實情況下,空談創新無異於書獃子行為。你指望通過創新撈魚的方法來變成富翁嗎?問題是別人已經創新過幾十代了。你能否拿出海盜的勇氣,沖向國際市場搞一番掠奪嗎!?我認為這才是我們面臨的真正選擇。


用更富效率、價值的方式解決了一個需求,這種方式是開創性,而不是基於現有方式的小修小改。

創新和山寨最本質的區別?這個問題不知如何回答,我覺得是人。創新和山寨是由人來完成的,創始人(負責人)的價值觀決定著這個產品是什麼,會成為什麼。你可以說你是微創新,你可以說你做了大量本地化的創新,那是對別人說的,我想你心裡清楚自己是不是在創新,不需要別人來評判。

山寨沒有問題,創新更受人尊敬。創始人的追求與價值觀定義著分隔紅線


有句老話叫換湯不換藥,而山寨的核心是,換藥不換湯,從這個角度說

山寨其實和創新不是對立詞,和創新對立的是抄襲

例如中國那麼多X蘋果手機,Xiphone手機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山寨其實是在抄襲表象的基礎上,添加了欺詐的成分在裡面。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山寨其實有創新的成分,因為其目的是為了誤導消費者和使用者產生誤解,為了內在的降低成本或者其他目的以及表面的欺騙,其實它是挖空心思了「創新」。基於這個定義,中國互聯網行當內,比較著名「山寨」事件只有那個山寨開心網的案例。

要是把山寨定義為完整抄襲,那些中國的X蘋果Xiphone真能全盤抄襲的話,中國人民倒也有福了。

如果說起創新和抄襲的紅線,那麼在技術界和服務界的話,我覺得可以定位為:

1.是否侵犯相應的知識產權以及專利的法律保護,這是明顯的紅線

2.是否具有自己的知識,理念,經驗,目的的融入,最重要的是,是否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的原因,目的和理念是什麼?如果具有了這一點,我們通常會用一些個比較溫和詞來形容:「模仿」「借鑒」

3. 如果在此基礎上,加入自有的一些想法和功能,這就是騰訊之所謂的微創新了

至於keso大大的答案最後所說的互聯網行業內連頁面風格、圖標、甚至CSS都嚴格照抄的山寨,這個其實還不算啥,2000年左右,我參加過一個軟體業內某個國字型大小大名鼎鼎的企業的部級評審會,其主體是自有操作系統產品。他們做的那個玩意,就是把redhat改了一個預設的XSHELL,也就比windows換個預設的主題界面稍微複雜點,發布的光碟中,連redhat發布版中的錯誤(主要是文檔中的鏈接錯誤)都一併照搬了過來,原封未動,並因此獲得了自有研發操作系統,民族旗幟的光環,同時持續多年獲得國家上千萬的資助和補貼,這才是抄中極品啊。


重發一篇文章解釋你的問題

談將成為「發達國家粉碎機」的中國——冷酷的哲學

這篇文章是09年發的,LK與西西河都發了。但是LK大災變,於是……所以重新發一下。這篇文章被天涯的一位網友稍微改編了一下,改名為《也談即將成為「發達國家粉碎機」的中國》,其中分了節,然後加入了一些關於中國山寨的評論。後來又有人在轉載時糅合了天涯論壇那篇文章的一些有價值的評論,加入了一些用中國產業作的例子。

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回擊那種「中國現在創新不如歐美所以追不上他們」的觀點。所以採用的角度是「就算我們不創新,一樣能追上」,而並不是說為了鼓吹中國山寨,或者貶低創新的價值。因為在LK的討論遺失了,所以文末我會再附上一些西西河那邊比較有價值的討論。同時我還對文中一些遺漏的錯誤進行了修正。

———————————————————————————————————

發達國家的國民憑什麼生活水平高?憑什麼做同樣的工作,就可以有更舒適的生活。

發達國家的國民,要生活更優厚,條件必然是他們做的工作能比發展中國家的人賺更多的錢。如果大家都做同樣的工作,而發達國家的工資明顯太高,那成本就會高得多,也就競爭不過發展中國家。那麼發達國家之所以是發達國家,自然是因為那些發展中國家徹底做不了的工作。只有少數人才會的絕活,才能賣得起價錢。

進一步問,什麼是發展中國家徹底做不了的。那自然是包含著發展中國家不具備的科學技術的工作。

所以說到底,發達國家所憑藉的,無非是科技的發達。

換個角度說,如果沒有科技的發達,那麼發達國家能做的,發展中國家也能做,於是價錢就會被發展中國家拉低,發達國家也就維持不了優越的生活條件了。

金融業的發達、服務業的發達、管理的先進,說到底,在這個和平年代,都是科技發達的附庸。

那麼,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論,發達國家要維持其發達,必須將科技作為核心來支持。但是我們今天又看到,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並沒有完全意識到這一點。這些發達國家就將會被中國一個一個碾碎,淪落為發展中國家。

———————————————————————————————————

我們先跳開這個話題,看看一般的發展中國家是如何成為發達國家的。

按常理來說,發達國家在科研方面可以投入更多,那麼成果也更多,那麼在同等條件下,發達國家將永遠保持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優勢。那麼發達國家就永遠都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也永遠都是發展中國家。當然,世界是沒這麼簡單的。

首先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說,在類似於科技革命一類的質變之外,科技發展往往是一個緩慢的量變過程。處於領先地位的,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才能(相對於質變來說)緩慢的前進,而追趕者則可以投入較少的資金,循著領先者的道路前進,其追趕速度有可能會高於領先者。這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後發優勢」。

那麼一這種狀態,後發者完全有可能在下一次科技革命的時候處於與先行者同樣有利的位置,參與到科技革命之中,從而一躍從發展中國家成為發達國家。

我們可以注意到,這個世界上一些後發的發達國家就是藉助這種科技質變的歷史機遇才成為發達國家的。

而另一些(准)發達國家,例如韓國,其實並沒有多少自己原生的高科技,他們是依賴外國供給的技術成為發達國家的。

———————————————————————————————————

依照我們前面所說,一個發達國家維持發達的是他們的科技。一旦科技不再先進,這個國家也就發達不了多久了。

中國目前的科技發展,正處於一個典型後發者的時期。中國的特點又是國土極為龐大,經濟實力遠超小型發達國家。這就造成一種倒掛的優勢——中國對科研的投入力度可遠超某些發達國家。(而以中國的龐大,即使吞下了這些發達國家的利潤,也是不能立刻成為發達國家的。只不過我們會把這些發達國家都拉下馬,使之變成發展中國家。這個過程,我不能稱之為超越,而只能稱之為「粉碎」)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因為科技投入的問題就認為因此中國就能粉碎某些小型發達國家呢?

且慢。

我們提到,有些發達小國或者地區(比如台灣),其實並不具備多少科研能力。他們發達的原因,無非是發達大國——比如美國——賜予了發達的技術。(我們且把這種自己的科研實力不足以維持發達水平的發達國家成為「准」發達國家)中國的科研投入是否超越這些國家和地區其實並不能完全決定中國能粉碎他們。

那麼是不是說,中國要粉碎這些小國,就必須超越那些賜予他們技術的大國呢?

這個問題的有趣之處就在於此。

回答是「否」。

發達的大國只會因為自己吃不下所有的科技產能才把新型科技有選擇的外流出去。如果發達大國需要這些技術保證自己的產業利潤,那麼就只好對不住自己那些准發達國家小弟了。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本能選擇。

如果中國快速發展,攻破了某個領域的技術,那麼這個領域的利潤就會統統消失掉(畢竟咱是後起發展中國家,一開始只能和先行者拼價格),那麼准發達國家就無法維持自己的發達了。這個時候,如果發達大國不進行技術輸血,准發達國家就會從價格到質量一點一點被拼掉……最後要麼產業完蛋,要麼收入水平和中國看齊。

而發達大國的技術輸血也是有限度的。中國一步步進逼,同樣在壓縮發達大國的利潤空間。很多東西他們自己已經做不了了。——這一點有的人看法很怪,他們認為美國人不做塑料玩具、不做自動鉛筆是因為他們不想做,那東西太低級。那麼試問,如果有利潤,他們會不做?只不過就是因為現在會做的人太多了,做這些的利潤不足以支撐他們優厚生活了,所以他們不得不放棄。而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後發的發展中國家做起來居然還有利潤。

就如同自動鉛筆一樣,所有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都會被中國吃掉。想想看,中國十幾億人,需要多大的利潤才能把生活水平提高到哪怕是新加坡的水平?中國吃掉的產業,就很難再吐出來。而更可怕的是所謂「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這種概念,完全是由中國定義的。中國的技術進展到哪一步,哪裡就是「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對發達國家來說更更可怕的是,中國還在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在科技上緊追,迅速地重新定義「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

這種緊追,會讓發達大國也很吃力。他們會逐漸失去原來那種可以隨便發派點科技讓小弟保持發達狀態的悠閑心態。到那個時候,這些准發達國家就會被中國徹底粉碎。這個過程並不需要太長,如果沒有科技革命,而且中國不出什麼大亂,大約只需要20年時間,第一批准發達國家就要倒下了。

如果有科技革命,那更好。以中國目前的情況,雖然科研資金不算充裕,但專攻一個方向是絕對夠了,中國就可以一躍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一系列准發達國家完蛋的更快。

(說一句題外話,奧巴馬上台大談未來要以清潔能源什麼的為科研重點發展方向,這無非就是在尋找下一個科技革命的突破口。只有通過科技革命,美國才能甩開其他國家,繼續過人上人的日子。現在大家差距越來越小了。)

所以,中國在未來的幾十年里必然要扮演一個遭人嫉恨的「發達國家粉碎機」的角色。

————————————————————————————————————

那麼那些有獨門絕技的發達國家呢,中國有能力粉碎么?

當然也是有的。

中國再往下發展,國家對科研的投入能力只有更大沒有更小,產業上一級一級吃下去,發達國家也會捉襟見肘。一些小型的真正的發達國家也就無法維持了。這些國家首先是歐洲一些缺乏科技推動力的傳統發達國家,我稱之為「懶」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已經忘記了他們為什麼會成為發達國家。也忘記了該如何保持發達的身份。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中國人都覺得歐洲一些國家暮氣沉沉的一個原因。這些國家已經喪失了進取心,以為維持現狀就能維持發達。

這些懶發達國家雖然有自己的獨門絕技,而中國也未必能超越。但是他們的利潤空間會被嚴重壓縮,中國做中低端,他們只能做高端。而在絕大多數行業,首先高端的利潤率固然高,但利潤總額卻是遠比不上中低端合在一起。其次,高端產品生產量少,僱用人數少,能夠支撐的僱用人數有限。這些國家最後也無法維持原來的生活水平,只能被粉碎。

———————————————————————————————————

那麼向日本這種仍然在科技上不斷進取的真正的發達國家又當如何?

回答是,很難,但是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是要被粉碎的,儘管這個過程會很漫長,也許要三代到四代人的時間。

雖然咋一看,這些發達國家強大異常,他們在自己專精的領域可以投入超出我國能力的資金。似乎可以一直保持領先。但是實際上,中國卻在可以一條看起來不那麼光彩的攻克之路。

我們知道索尼在家電業是很強大的,看起來中國沒有哪一個企業能超越。索尼一年申請的專利數量把中國家電業加在一起乘三都比不上。以索尼為代表的日本產業彷彿在中國同行面前擁有不可超越的優勢……

真的嗎?那為什麼索尼還時不時虧損呢?為什麼中國這些低技術含量的企業還能存活呢?不,不但存活,還有不少盈利得挺滋潤呢?

曾經有人感嘆,美國公司走的都是高端路線,比方說這CDMA就是美國公司搞個專利,然後我們辛辛苦苦打工錢都交給那專利公司了。我得說的是,這種思路只看到狼吃肉,沒看到狼挨揍。當初的科研經費難道不算嗎?突破口就在這裡。

產業的創新、技術的更新,總有這麼一種模式,即首先消耗大量資金創新,然後利用創新所生產出的產品來獲取比成本更多的利潤。那麼,如果要粉碎發達國家的這種模式,進而粉碎發達國家的產業,中國真的需要在創新上超越對手么?當然不需要,甚至說,中國一點都不創新都可以。只要保證對手創新出的產品收不回創新的成本就足夠了。那樣他們就沒有創新下去的能力了,創新越來越慢。要麼坐在那裡等死,要麼就只能和中國企業合作。

這話說起來很簡單,但怎麼保證對方創新收不回成本呢?無他,「低水平重複」。千萬別看不起低水平重複。這個東西我們覺得很一般,對方就覺得很恐怖。利用後發者優勢,追在後面,讓對方不得不壓縮利潤。中國的利潤可以很低,那麼對方的利潤就不可能太高。而中國低水平重複的成本,比對方創新可低得太多了。來上幾次產業技術革新,對方的力氣也就用得差不多了。

這條路是很邪惡的,因為這並不是加強我們自己的創新來趕超,而實質上是迫使對方無力創新來追趕。到最後中國企業也很難在技術上超越對手,不過基本並駕齊驅還是做得到的。到那個時候,中國也差不多是個發達國家了,而有些發達國家就很難受了。

—————————————————————————————————————

總的來說,中國未來的發展會把這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一個個碾碎。這一點並不會因為中國創新能力不如某些發達國家而改變。

※※※※※

4樓:

關於科技發展的模式:

科技是拿人力和錢財堆積出來的,足夠多的人才配以足夠多的資金,科技追趕就變成了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

歐亞那些小發達國家,研究能力受到國家資源和人力的限制,在未來基本沒有能力獨立和中國競爭。美國當然是很強大的,但是美國有自己的問題。美國是一個「忘本」的發達國家。這個國家的總體氛圍並不有利於科技發展。你雖然看到美國對科技投入力度很大,但是你沒有看到裡面的浪費也很大。美國人100萬美元能辦成的事情,中國人30萬人民幣也能辦成。所以資金上和人力上的差距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大。而另外一個因素我也說到了,那就是後發優勢。先行者的研發成本總是要高於後發者。因為先行者總是要探索各種可能的發展方向,而後發者就不必。如果你認為因為中國和發達國家沒有科技交流,所以中國不能享受到後發優勢,那我得說你錯了。現在科技交流已經不是能封鎖的了。且不說全部公開的科技文獻,就算是軍事科技,真正能保證完全保密的,也不算特別多。固然完全獲得研究資料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能看到成品,後發優勢就足以建立了。

何況中國的人口還是所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千萬不要忽視人口對科技發展的重要作用。天才在人口中的比例是一定的,人口越多,天才就越多。中國現在人力還沒有得到充分應用,現在科研實力已經很可觀了。隨著中國科技投入逐漸加大、中國教育逐漸發展,未來的科研實力只會越來越強。

有一種很流行的「速勝論/崩潰論」的調子,說的是中國發展這麼多年了,居然沒有一個諾貝爾獎,也沒有一個世界頂尖的產品。彷彿中國拿不出什麼誇耀全球的頂尖產品或發明,中國科技發展就一無是處。這種觀念很可笑。當年我也疑惑過,為啥中國到現在還沒有個正兒八經拿諾貝爾獎的呢?咋就全是些莫名其妙的所謂中國人拿莫名其妙的諾貝爾獎?後來我就明白了。從國家整體戰略角度上看,諾貝爾獎(科學類)就是個添頭。它代表了一部分和普通民眾和商業化距離十萬八千里的科學進展。中國要想在這個方面獲獎,無疑是在浪費金錢。這種獎項所獎勵的科學進展,現階段對提升中國產業水平、人民生活、國家實力,一點用處都沒有。

反過來說,要進行最高精尖的研究,就要不求回報地大把大把撒錢。只有資本雄厚的發達國家有能力這樣做。中國這樣做就太奢侈了。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而且將長期是個發展中國家。我們還沒有這個必要去爭這個方面。這些高精尖方向只要能跟隨國際腳步就足夠了。能出創新結果固然好,出不來、能跟上也行。等到有必要投入或中國發達了再深入研究也不遲。

我的觀點就是,中國的科技研究能力和潛力,也許不能拿個諾貝爾獎,但絕對足以支持國家產業的戰略性追趕。

※※※※※※

5樓:

關於中國與美國科技競爭時人力資源的對比:

2005年杜克大學作了一項研究,那就是究竟中美印三國每年畢業工程學學生有多少。結論是

美國:13萬5千

印度:10萬

中國:35萬1千(當時中國政府公布數據為60萬,杜克大學不信,進行了重新調查)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美國2008-09年度大學畢業生人數約160萬人。根據中國政府公布數據中國610萬。

2003年的時候美國所有完成過大學教育的人數才4000萬出頭,到現在,大概也超不過5000萬。

誠然,中國大學生的素質可能不如美國。但是人數上已經佔據了遠遠的優勢。中國只要三個人頂美國一個人,就夠了。更不要說中國教育還在逐步提升,未來也有很大空間。而且隨著中國產業規模擴大,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也有很大的擴大空間。

不錯,美國的確吸引了很多其他國家的科研人員。有多少呢。我看科研人員起碼是要拿綠卡的吧。而且科研人員拿綠卡的時候,應該和職業、專業有關吧。好,我們來看看美國DHS2009年的報告。

http://www.dhs.gov/xlibrary/asse ... ons/lpr_fr_2009.pdf

其中Employment-based Preference一項合計為144,034人。雖然潛在的外部輸入研發人員通常都走這條線,但我得承認並不是所有輸入的潛在研發人員都走了這條線,不過這條線進來的也不全是潛在研發人員,起碼投資者還有三四千呢。那麼我們放寬一點。認為每年有20萬輸入的潛在研發人員,這已經算是料敵從寬了吧。每年新增的潛在美國的研發人員總數還是沒有中國多。有的人以為美國從外國輸入的科研人員都是精英。我不否認這批人平均素質稍為高一些,但就從我個人的觀察,大把大把的拿綠卡的人,水平放在中國也就是現在100名左右的一本末流大學的畢業生水平。

也就是說,中國只要繼續擴大受教育人數,逐步接近美國的教育水準,一樣能擊敗廣招天下賢才的美國。所以不要把美國想像的過分強大。中國的人口往往是中國人無法想像的強大優勢。

※※※※※※

8樓:

關於產業升級的討論:

產業升級是一個逐步的過程。總是從最古老、最穩定的產業向高新產業方向發展。指望很快就在高新產業領域佔有一席之地,是不現實的。因為一時沒有在高新產業有高速發展而對產業升級報有悲觀看法,也屬於看不清形勢。

中國的出口,開始是做玩具、紡織品,現在已經升級到了機電產品。的確,機電產品中某些核心的零件我們還沒有掌握,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幾十年來沒有發展,也不代表我們未來佔領不了那些產業。有的人一心希望中國花上10年20年的功夫就能和發達國家在高端方面一拼高下,這未免太不現實了。而當這種妄想沒有得到現實上的滿足之後,他們又立刻轉向悲觀。這完全是抗戰時期速勝論和必敗論的翻版。而實際上,中國的產業發展,靠的是持久戰。

20年以前,有人敢想像通訊設備戰場上中國企業能擊敗外國嗎?20年以前,中國的車床出口是什麼樣子?現在呢?整體的趨勢是很明顯的。晶元這種才商業化幾十年的新興行業,離中國還比較遠,這個是一個很清楚的判斷。如果中國現在就能吃掉大量的晶元產業,那中國就已經是發達國家了。可以去看看日本人拍的有關中興通訊在非洲項目的紀錄片,看看日本人是如何羨慕中國龐大的工程師團隊的。二十年前有這種可能性嗎?

現在大家耿耿於懷的汽車、飛機、發動機、晶元,都是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端技術產品,正是這些產品中所蘊含的複雜技術,讓中國產業界暫時不能夠佔領市場。反過來說,中國建國100年就從啥也不懂的農業國一躍掌握髮達國家所有高新技術,這是不可能的。對於這一點需要有足夠清醒的認識——高端技術短期內我門攻克不了,但我們在不遠的將來還是能攻克。

關於中國發展的幾個誤區—再談所謂發達國家粉碎機

冷酷的哲學

http://www.lkong.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4940extra=%26page%3D1

第一個誤區:人口紅利吃光了、老齡化了,中國產業就該完蛋了。

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在於並沒有看到中國目前勞動力還遠遠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有人認為現在勞動力持續減少,會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阻礙。這個話現在說還嫌太早。沒有經過完整教育的、沒有得到完全利用的勞動力,是社會的負擔而不是財富。中國現在還有幾億人在農村,農民工打工到中年就回鄉蓋房子養老了。這部分勞動力到現在都還沒有完全利用,干著一個月只值一兩百美元的工作。在未來幾十年中國的問題是怎麼樣把這些勞動力充分利用起來,而不是擔心勞動力減少的問題。可以說,中國未來幾十年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如何將這幾億人充分教育、充分就業。在此以前,勞動力的減少對中國經濟發展影響甚微。

還有人說,老齡化會讓中國社會負擔加大。這個也是不成立的。未來的老人數量不會比現在多很多,社會負擔是類似的。大家所憂慮的,無非是未來勞動力減少的問題。所以這還是可以歸結到上面那個問題。中國未來社會財富創造能力是增加的,而勞動力還遠遠沒有接近充分利用。所以,如果中國產業和教育繼續發展,未來整個國家的贍養壓力反而會比現在小,因為在同等的贍養標準下,老人造成的社會負擔類似,而隨著產業升級與勞動力更充分的利用,未來社會財富創造能力卻在提升。所以同樣的贍養標準下,壓力反而下降。未來贍養壓力上升的唯一可能是大家贍養的標準都提高了。而贍養標準的提高,是社會收入提高的結果,如果社會收入提高慢,贍養標準自然提高慢。所以對於整個國家而言,贍養壓力並不會有顯著的提高。

其次,計劃生育是計劃生育,不是只生一個。獨生子女政策不是永恆。

————————————————————————————————————

第二個誤區:未來其他發展中國家會從中國口中奪食,就和中國現在對發達國家作的一樣。

這個誤區的關鍵點在於沒有看到中國奪取發達國家產業與中國丟失低端產業的模式是不一樣的。

中國奪取發達國家產業,靠的是忽然有13億低收入人學會了高收入人的把戲,生產成本突然降低了。而中國丟失產業的模式是,中國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低端產業人力也逐步提高,於是逐漸就高過了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成本。

那麼為什麼中國低端產業人力成本會提高呢?我們先反過來說,如果說一個產業勞動力供給非常充沛,這個產業的工資就很難上漲。也就是說,中國低端產業的人力成本提高一般是因為勞動力短缺了,不得不提高工資來招攬勞動力。那麼勞動力怎麼會短缺了呢?勞動力有可能看到外面有工作不做,寧可在家裡餓著嗎?顯然不可能。勞動力短缺的原因無非是有足夠的收入更高的職位。所以中國丟失產業的模式是按照原來的薪水,勞動者漸漸不願意做了。其本質是高端產業對低端產業的替代。

我們來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如果中國沒有更好的職位,血汗工廠現在很可能還是600一個月。而現在工資都高了,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不漲工資,他們就招不到足夠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在中國市場上可以輕易找到高於600塊一個月的工作。

反過來說,如果這個行業最高給出的工資只能是600塊一個月,再高就無法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抗衡,那這個產業在中國就已經被淘汰了,這個產業就被其他國家拿走了。但是丟到這個產業並不會對就業和經濟發展造成衝擊——因為本來就沒有人願意幹了。

而這與中國奪取歐美產業不同之處就在於,在這個模式中先進國家為主動,而中國奪取歐美產業的模式中是後進國家佔主動。先進國家主動放棄產業,經過選擇誰來接受這些產業,就可以構成雁行模式,這是發達國家構建自己身勢力範圍的有力工具。

————————————————————————————————————

誤區3:美國崛起就根本沒有什麼粉碎發達國家的情況

美國崛起階段,它的人口只是發達國家的一部分,而中國的人口超過所有發達國家總和。兩者造成的衝擊是不一樣的。

美國舉起的時候,全球化還沒開始,發展中國家也有很大的剝削潛力。現在全球化已經成形,全球剝削體系已經建立,中國從其中不影響他國地從發展中國家榨出汁水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

————————————————————————————————————

(以下兩個在原文修訂版中也有,因為出現頻繁,所以在此也重複一下)

誤區4:發達國家搞關稅壁壘就可以阻止中國

這裡的關鍵在於沒有看清發達國家是不能夠依靠自己吃自己來維持發達狀態的。

發達國家要維持生活水平,必須大量從發展中國家進口貨物,目前還沒見過任何一個能夠自給自足的發達國家。這就需要有創收的工具。這工具就是他們的優勢產業。換句話說,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是不可能依靠關起門來自己和自己貿易就能獲得的。如果把發達國家的企業打到不得不拿出關稅保護或者技術性壁壘保護的地步,該國的這個產業就已經被打殘了,走不出去了。利潤每況愈下,也就不能夠繼續支撐本國國民維持發達的生活水平,反而需要靠其他行業來維持它。一個國家祭出這種最後法寶來護身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向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又走近了一步。

————————————————————————————————————

誤區5:發達國家可以靠玩技術或者標準之類高端的東西來維持發達。

這裡的關鍵在於,第一沒有看清技術、標準研發與實物生產之間的關係;第二沒有看清,這類產業只能維持少量人的發達生活。

所謂「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技術/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這種說法,其實掩蓋了兩個致命的事實。

第一,專心做標準的企業,當年都是從做產品起家的。有的後來不做產品了,不是因為不想做產品,而是做產品競爭不過別人了。而不做產品,很快就會失去對產品標準的話事權。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流企業比二流企業少得多,二流企業又比三流企業少得多。所以一流企業的存在並不能挽救發達國家的頹勢。

首先,一流的企業是極其有限的。這些企業就算盈利再多,也支撐不了整個發達國家維持生活水平。這就是我所說的「就算中國創新不行,也能粉碎發達國家」。真正能幫助多數國民過上好日子的,恰恰是廣大的二三流企業。把發達國家的二三流企業打垮就足以粉碎發達國家了。我就算完全用你的專利,讓你一流企業賺飽又能怎麼樣?幾個制定標準的企業能填飽所有美國人的肚子么?

其次,我們的目的也並不是超越這些一流企業,而是把他們創新的收益壓縮到不足以支撐下一步創新。我們完全可以制定自己的標準,對方為了讓我們用他們的技術標準,就不得不壓縮利潤。

就比方說,ESP變成ESP+又怎麼樣?我落後於你又能怎麼樣?我就是低成本緊隨,逼迫你不斷升級不斷消耗資金,反正我成本總比你低。我總是在競爭中處於有利位置。你處於ESP+的時候我完全不必也擁有ESP+,甚至說我連ESP都不需要有,只要有ABS就夠了。我只需要時刻跟隨技術下限,而不需要跟隨技術上限。這成本是極低的。企業的先進標準和國家強制標準往往是兩回事。我們沒必要跟隨企業先進標準。我們使用比對方低一代甚至低兩代的技術就足以奪取利潤額最豐厚的中低端市場,它們想固守高端市場就固守去好了。高端的市場往往是很狹小的。


山寨就是QQ抄襲OICQ

創新就是QQ把用戶信息存在伺服器上


這個問題,如果小的時候面容模糊,可以看看長大後的區別:

前者最終會成為蘋果; 而後者充其量成為富士康;

這就是為什麼在創業的起點上差之毫厘,在後半程會謬以千里。


創新和山寨都需要模仿,區別在於前者是推陳出新,後者是新瓶裝舊酒

衡量創新的唯一標準是青出於藍勝於藍;新浪微博、騰訊QQ、開心網、百度、Facebook、微軟、Google一開始是山寨後來是創新;高仿手錶、手機、點點網、人人網、國內團購網站都還處于山寨階段。

知乎現在還處于山寨階段(中文版的Quora),再看6~12個月如果還是如此就要半死不活了。

人類對於猴子來說是創新;狗對於狼來說是山寨。


創新:Twitter、Facebook、Plurk、Youtube、維基百科、Tumblr、Quora、ICQ、諸如此類。。。

山寨:Weibo、人人網、百度說吧、優酷網、百度百科、點點網、知乎網、騰訊QQ、諸如此類。。。


其實創新與山寨是相對的

微軟windows是抄襲蘋果,但超越了蘋果。但現在沒有人說微軟在山寨了

QQ是抄襲技術抄襲icq,運營上抄襲MSN,但現在已經超越了抄襲的對象。

技術的升級換代感覺很快,其實真正意義上的革新卻很少。

技術的復用或者抄襲是永遠存在的,關鍵問題是:是否有價值創新(不管是運營模式,還是技術,是否能超越抄襲或者複製的對象)

蘋果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企業,不管是技術上還是營銷手段上非常高明。

當然微軟和騰訊是非常聰明的獵食者,也不由得讓人敬佩。


我的觀點是,並沒有一個自在的東西叫做「創新」。

所謂創新,它指的是三個步驟:

1,足夠多的信息;

2,不斷地分解、組裝信息;

3,找到最優的整合信息。

整個過程就叫做創新的過程,第三步就是創新之物。

而山寨(抄襲)是什麼?山寨就是繞過前兩個步驟,直接「借用」別人的第三步,而以一種換湯不換藥的形式把它呈現出來。

所以,假如說一個人既沒讀過多少書,也沒多少生活閱歷,而光靠所謂的「冥想」就能搞出些創新之舉來,我是不信的。


推薦閱讀:

Apple4.us 對 NibiruTech 涉嫌「抄襲」事件的評價是否公允?
名創優品有什麼值得買的?
誰能告訴我周大福、周生生、周大生、周六福、六福、金六福、金大福這些牌子的區別?
去美國山寨一個豆瓣,會成功嗎?
你遇到過哪些「山寨戰勝原版」的產品、服務?

TAG:創新 | 抄襲 | A和B有什麼不同 | 山寨 | copyc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