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歲的小女孩,以攻擊男孩為樂,是否有心理問題?

幫朋友代問的,希望大家給出意見,謝謝。

具體情況是,女孩的父母離異,因為父親外遇,她知道這個事,但是很少情緒表現出來。父母離婚前,她是個很文靜的女孩,現在在學校,性情有明顯變化,經常用手掐男同學,有時還會突然推到男同學或者吐唾沫,然後就在一旁笑。現在不願意接觸男性,以前膽子不大,現在敢自己點鞭炮,目前這種狀況,是否有必要去看心理醫生呢?


第一個問題,小女孩沒有心理問題,而是缺少家庭的關愛。

第二個問題,問題是誰應該去看心理醫生?父母或是孩子?

社會學家埃里克森提出「0-21歲五個階段」,明確地指出,人在某個階段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會在他未來的人生產生影響。

具體可看這裡:http://wenku.baidu.com/view/910686d380eb6294dd886c10.html

如果把小女孩的攻擊行為認定為心理問題,這是不負責任的想法。攻擊行為的背後通常是家庭、學校的責任缺失。更重要的影響幾乎80%來自家庭導致。

如果我們進行換位思考,把自己當成六歲毫無任何社會閱歷的女孩,對我們最困難的事情不是考試,不是工作,也不是婚姻,而是來自家庭的疼愛。而父母不負責任的離異,與父親外遇,小小的年紀她是無法承受這樣的壓力,甚至沒有人開導她如何釋放壓力,告訴她生活的意義。

這問題是你朋友代問的,想必,你朋友面對這個小女孩是迴避了核心問題,即父母離異、父親外遇的事實,可能只是一昧的勸告小女孩好好學習,不要打架,要作一個好女孩,這幾乎是錯誤的方式,孩子並不是傻瓜,她們的心理極其敏感,尤其家庭關係的女生更是極其敏感,不要想隨時間的過去她會忘記這件事,這通常不會,會深刻於她腦海幾十年,甚至某些事情的決策也會因過去的記憶做去失去理智的行為。

不幸的是,你現在看到小女孩的攻擊行為已經提前了,換作是你,心理脆弱,壓力巨大,這種攻擊行為是再正常不過了。

如果我是你那位朋友,我會這樣做:

1、減弱攻擊行為。帶她去一個新的場所發泄她所有的不滿,比如買一個沙包,貼上她討厭的人的圖片(由她自己決定,你會發現小女孩的攻擊行為是因為哪一個人,是父親,還是媽媽)。或買很多杯子讓她一個個打爛;帶她去一個空曠的地方大聲叫出來;如果這些方法不適合她發泄,可想想其它的方式。這種發泄可以持續幾天。

2、讓她認識生活的意義。帶她去孤兒院,講其它沒有父母的小朋友故事,告訴她獨立自主的重要性,帶她去看一些富有啟發的電影,比如《當幸福來敲門》或是與兒童有關的勵志電影,讓她認識生活究竟是什麼一回事。越早的帶她了解她不知道的事,便越有好處。

3、替代缺失的真愛。不知道小孩現在是否仍由母親撫養,給她再找一個新爸爸,這個爸爸必須能理解她的感受。如果這事有難度,朋友可以經常帶小孩玩,不讓她沉於消極的生活中,讓她看到積極的一面,生活原來可以這麼美好的。

不要問一個小孩子腦子是否有病,除去生理的關係,大多的人都沒有心理病,是正常的,然而家庭的缺位與學校的缺位,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最重要的是,讓她向你傾吐,讓她把腦子裡所有的不滿都吐出來,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


看了郭老師的描述以及評論,可以推斷出是單親母親撫養小女孩。我略提幾點意見,你可以問問看媽媽有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我建議是母女一起去找治療師面談一下,了解小女孩產生反常攻擊性的原因。

6、7歲時候的孩子,正從俄狄浦斯期向性潛伏期過渡,這時候對異性表現出厭惡是正常的,喜歡和同性孩子在一起,排斥異性孩子,互不理睬,不一起玩,劃三八線,互相看不起這些行為都是在這一時期發生。所以在糾正小女孩的反常攻擊性行為的時候,不必要求她必須團結友愛男孩,一個小小的道歉足以,祛除攻擊性行為才是問題的核心。

我不知道女孩離開她父親生活有多久了,是不是定期見她父親(我猜是沒有)。在我看來,形成攻擊型的原因在於兩點:在女性化逐漸形成的時期,缺乏理想化的母親形象,以及缺乏父親的支持。也就是說,由於父母的反應不當(比如,在婚姻破裂的過程中,對孩子表達的溫情和自信視而不見,甚至禁止孩子表達溫情和自信,以及父母在孩子面前多次表現出敵對態度),導致兒童自身分裂。

「父母的錯誤反應會導致俄狄浦斯期自身趨於分裂、虛弱和混亂,對父母原本正常的溫情轉變成性慾,原本不具攻擊性和破壞性的自信轉變成敵意,從而形成病態的俄狄浦斯情結。因此,「分裂的俄狄浦斯期自身以性幻想、性衝動以及破壞性幻想、破壞性衝動為特徵」。俄狄浦斯期自身分裂之後,為了重新整合殘破的自身,兒童會尋求滿足性慾和攻擊性的目標。病態的俄狄浦斯情結,導致古典精神分析所說的結構神經症。」(摘抄)

注意,由於小女孩只攻擊男同學,且行為表現出一定的男性化傾向,可以明顯地看到性的意味。

我覺得要進行心理輔導的話,要弄清楚幾點:

·孩子是否認為過錯全在父親,他是自己與母親不幸的根源。(母親有沒有對孩子說過錯全在父親,有沒有教育孩子仇視父親。)

·有沒有對父親的幻想,是怎樣的。

·孩子是否嫉妒(羨慕)男性。

·孩子是否討厭自己的性別,想要成為男性。

(母親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脆弱,抱著孩子哭,以「我一個人帶你已經很累了,給我乖一點」之類的理由來訓斥孩子,忽視孩子的要求,以及在學校中遭受不公平對待,如女老師偏愛男生,等,均可能造成以上後兩點心理障礙。)

我建議,要改善狀況,可以試試以下幾種調節方法:

1. 對孩子作出正面回應,真心欣賞孩子的成就,以及幫助孩子正確對待自己的性別。我相信這位母親並不缺乏愛,但表現方式可能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擁抱、親吻的次數可以多一些,幫孩子買好看的衣服,幫她打扮,扎辮子,並讚美她的外表,以及對她取得的成就加以肯定(無論是成績,寫一手好字,唱歌唱得好聽,會做家務……什麼都行)。注意,一定要「真心」,如果你表現得「假惺惺」,這個年紀的孩子很容易識破的,只會造成她更沒有安全感。

2. 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脆弱,努力做一個理想的母親形象。除了不要對孩子傾訴,不要在孩子面前哭(可以讓媽媽找她自己的朋友)之外,也打扮一下自己,時常鼓勵自己,對自己和孩子都有好處。注意帶孩子出去的時候千萬不要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比如跟別人當面起爭執之類的。

3. 不要對孩子說,我們的不幸是爸爸的錯,這是非常非常糟糕的事。如果有可能的話,讓孩子定期見見她爸爸,對孩子的爸爸說明孩子的情況,也請他付出他那部分的愛。

4. 帶著孩子去被她欺負的男孩家道歉,如果可能的話,多待一會兒,和男孩的父母聊聊,讓孩子和男孩在你們的注視下相處一會兒,甚至於請男孩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友好(比如給你們倒杯茶,拿點吃的之類。)

以上僅供參考,一切以心理治療師的建議為準!


受邀作答,很好的問題,雖然沒經驗,但引起我的思考,如果我是孩子的媽媽們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會怎麼辦?我會這麼做:

1、從孩子自身分析,樓主所述的孩子那些怪異的舉止可能是孩子自身的生理髮育帶來的心理及行為的變化,6、7歲,不算正式的青春期,但應該算小青春期,很多小孩是在這個時期意識到性的區別,包括我自己,這種意識會帶來好奇、恐懼、不安的心理,從文靜變得暴躁,從活潑變得內向都是很正常的,不要覺得怪異。文中所述,孩子的舉動我認為是為了想引起男生的注意,當然這種方式不適合。

那麼媽媽應該怎麼做:1、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性別差異,讓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的確是兩個不同的「物種」,甚至可以適當進行青春期生理衛生普及,不知道市面上有沒有這類的漫畫書籍,可以給孩子看看; 2、讓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行為及思維上有差別的,作為女孩子應該舉止文雅,可以白雪公主、美琪等童話漫畫人物舉例論證,女孩子暴力是不正確的會被當成男孩子看待,也會給其他的小朋友帶來恐懼感,進而被疏遠;3、幫助孩子建立社交,鼓勵孩子與小朋友建立友誼,當然不要強調男孩女孩身份,只要孩子覺得哪個小朋友很可愛都可以主動跟對方一起玩,甚至可以邀請對方到家裡做客。

2、關於離異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我認為文中所述態度帶著先入為主的態度,即孩子的母親認為離異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了破壞性影響,離異中弱勢的一方大概都會有這種想法,這種想法會加深強勢一方的罪惡感,即使事實是如此,但如果不想讓自己的女兒成為一個小怨婦的話,那麼不要把這種心態灌輸給她。一個6、7歲的孩子心理會有什麼問題,有問題的應該是這樣看她的大人。

至於是否需要看心理醫生,如果有條件的話,我建議孩子媽媽和孩子一起去看看。但最關鍵的是媽媽跟孩子的溝通,要跟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讓她對你無話不說,並且有正確的價值觀去引導她。


從佛教角度來說,這是阿修羅轉世!喜歡鬥爭!


贊同程序員人生在國貿的說法,父親形象的突然改變導致了女孩對男性產生莫名的憤怒。這個最好從重建父女關係下手,讓孩子對家庭變動有個能接受的解釋。作為母親更不要有意無意的在女兒面前說父親的壞話。

這麼小的孩子,有什麼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


小女孩那不是心理問題,而是一種正常的心理變化。

1.戀父

7歲以下的小女孩,時常有戀父情結。

2.恐懼

父母離異,父親外遇,給小女孩內心蒙上陰影,破壞掉一直以來父親在自己心中的高大形象。

3.仇父

小女孩意識到和母親才是同一類人,巨大的心理同情和對父親形象的心理落差,導致小女孩對父親產生恨意。

4.轉移

父親在心中依舊很強大,這股恨意發生了轉移。

5.仇男

因為其他男孩具有和父親相同的屬性,都是男的,因此小女孩轉而恨所有男孩。

6.發泄

自己有能力,打其他男孩,只是為了發泄心中對父親的恨。


bizlai 說得沒錯:

第一個問題,小女孩沒有心理問題,而是缺少家庭的關愛。

第二個問題,問題是誰應該去看心理醫生?父母或是孩子?

但是我對該怎麼做的理解不太一樣。

我還用 Dreikurs 那本 Challenge of Parenthood 里的一段來說:

〝你必須要學會客觀的觀察孩子,這樣你才能知道如何向孩子施加影響。要做到這一點,你不能把孩子的不良行為看得那麼嚴重。你不能把他的錯誤當成道德問題來看待。他的每次錯誤都意味著他在尋找自己的位置,結果自己所面臨的壓力和要求上做出了錯誤判斷。

〝那些強調道德的家長不過是把道德作為維護自己已經失效的權威的一個工具。通過這個工具,已經不正常的關係被掩蓋了,問題被轉化為一個彷彿客觀的評判。

〝成人知道通過偽裝接受社會制度。兒童則不然,他會公開表達自己的不滿。所以完全可以通過觀察就能了解孩子的意願。

〝兒童的所有騷擾行為的目的都可以總結為以下四個目標之一,它們代表了孩子和社會群體中其他人的關係:1)獲取注意;2)顯示自己的實力;3)懲罰或者報復;4)顯示自己的無能。

〝同一種行為,在不同的條件下可以達到不同的目的。〞

回來說,在你解決問題的時候,要先了解孩子,但是,這不是你讓她向你傾吐她就會傾吐的,你首先要知道如何聽。可能很多時候,孩子已經向你表達了,但你沒意識到?

只有明白了孩子行為的真正動機,才能正確的幫助她。

我想不管什麼情況,你都要向孩子表明,你是愛她的。就算是批評,要把對她的愛和對她某些行為的反對區分開,讓她意識到你不滿意的是她的行為。

負二的建議也挺好的,作父母的,應該樹立怎樣的形像,非常重要。畢竟,孩子是通過父母來學習最基本的社會關係,男女關係。無論是好事壞事,順境困境,父母的處理方法,應對的態度,都是教育孩子的最好範例。


沒有啊,我小時候也喜歡攻擊男孩。當時的心理是希望他們也攻擊回來,然後跟我玩成一片。。。。


你看看成年女子,就沒什麼不能理解的了


我覺得關鍵不是在於她的行為,而是她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她的行為的轉變,這個才是關鍵。所以,請不要先定性孩子行為的轉變而是和孩子好好溝通下她的想法。


欠抽而已,無所謂心理問題。


很正常,我這麼大時,小時候經常被6、7的男孩攻擊,他們引為以樂。為什麼沒人給他們做心理分析,說未來發展會惡劣,會出現極端男人?

孩子的遊戲有時候就是這麼殘酷,哪方強勢哪方來取樂。

所以嘛,不要擔心這些問題,應該感謝今天女性地位提高了,我那時可沒膽反擊。


小女孩用自己的方式強迫自己堅強。猜測,女孩可能覺得男性不值得被尊重。打心裡的蔑視,這個信息告訴我,可能父母的離異中,父親的行為對孩子負面影響太大。


推薦閱讀:

覺得自己長得太好看了,忍不住照鏡子導致沒辦法專心學習怎麼辦?
為什麼很多人在說謊話的時候會忍不住笑出來?
如果今天外面氣溫是0攝氏度,明天的溫度是今天兩倍,那明天會是幾度?
你有哪些後知後覺的事?
如何看待「小事學會變通,大事保持原則」?你同意嗎?

TAG:心理 | 日常心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