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肝開竅於目」?

經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為什麼不能是「心開竅於目」?


肝開竅於目,很大程度上只是說明眼目與肝的氣化關係比較密切,但並不說明眼目的疾病只與肝相關。

因為中醫並不產生於現代,對於語言邏輯並不像現在的諸多科學學科那樣嚴謹,像什麼「無風不作癢」,但其實也有「無濕不作癢」,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

這種情況,只有專業學習過才有體會,也只有專業學習過才可能知道如何進行正確的認識。

人體任何一處具體的器官或部位,也包括癥狀,在氣化關聯上,都不是只有唯一關聯性的,常和全身多處臟腑氣化或經絡相關。

比如腸,在氣化上可以跟肺相關,在六經辯證中,可以和陽明、太陰、少陰、少陽等均相關。

比如耳,開竅於腎,但心也寄竅於耳。

比如咳嗽,直接與肺相關,但「五臟六腑皆令人咳」。

至於中醫概念當中的「氣血」,更是上下內外,橫貫周流,無所不涉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

因為中醫理論從相對宏觀的尺度層面上觀察人體疾病所體現出來的規律,又強調整體觀念,所以各處「體部」和「癥狀」能夠廣泛具有關聯性,也就不奇怪了。

在中醫辯證技術中,僅憑孤立單一的信息,是很難獲得整體認識的,只有找到更多的信息,才更有利於建構整體認識。

辯證最重要的,是找出整體格局,而不特別關注某一局限信息的程度。

比如,惡寒,脈浮,頭項強痛,具備這些信息,便大體上可以判斷是太陽傷寒。

但是如果沒有項強,也不排除是太陽證;如果脈沉,也有可能是太陽證; 如果發熱,似乎更利於判斷太陽證;如果惡寒很重,也不影響太陽證的判斷。

像這種複雜看似沒標準的情況,非專業人士怎麼進行精準的判斷?專業的都未必能做到很好,中醫這學科成材率很低。

關於中醫辯證最重要的是尋找宏觀層面上的特異性格之一點,可以打個比方。

這和我們識別漢字的認知模式是很類似的。

比如漢字「天」,我們能識別這個字,是從宏觀整體格局上進行的判斷,「天」這個字的價值必須是在宏觀的觀察層面上「才」能呈現,「才」有意義。

跟橫有多長,撇有多短,兩橫之間的距離有多大,橫是不是特別平,撇和捺之間的夾角到底有多大,是什麼字體,什麼顏色,是否工整,是否美觀等情況,都基本沒有什麼關係。

所以,一般來說,只要能按特定的格局識別出「天」這個字,辯證的基本目的就達到了,不必極為精準地對其所有相關參數進行量化。

而證型的整體雖然大致也有程度上的差別,但一般只是某個參數程度較高的表現,跟證型本身無關,除非這個參數的極度變化導致了證型整體的變化,那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關於量化:

什麼是量化,一般來說,只有單參才能量化。

而「格局」是由眾多變數參數限制的,這玩意……怎麼量化?

但不能量化就不具有科學性了?

不能量化就不能換一套方法進行研究了?

而關於量化的精確程度,其實是一種技術訴求,跟中醫理論的科學內核並沒有什麼關係。

而即使在技術層面上,量化的精確程度也有不同的實際要求。

中醫證型的觀察尺度較大,對量化精確程度的要求相對就比較粗糙,但這並不影響臨床的效果。

如果繼續要求加大量化的精確程度,對於整體規律性的把握也並沒有更大的意義。

所以,有人諷刺中醫,說什麼「脾虛怎麼量化」,這種問法就相當於一個沒腦子的女人逼問他男朋友:「你怎麼證明你愛我有多深?」

我的個大天!!

我他媽怎麼知道我是怎麼愛上你這個傻逼娘們的!!!

我怎麼給咱們之間的感情量化打分?

可是,我們之間就沒有感情了嗎?

難道不量化,你就沒有別的方法論去認知類似的現象了嗎?

怎麼分析愛情,我是沒什麼更好的方法論了,但是對於分析人體的部分疾病,中醫理論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考範式。


夜盲症頻發於普遍營養不良的古代社會,而肝臟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對夜盲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古代醫者在肝和目之間建立一種樸素而粗陋的聯結關係是很自然的。要找出二者之間真正的因果關係,還要靠深刻的科學知識。


「諸脈皆屬於目」,「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目雖與諸經、臟有廣泛聯繫,而與足厥陰肝經最為密切,故凡論「目」,莫可忘足厥陰也。

《靈樞·經脈》曰:「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胕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腘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所以,肝的經脈上聯目系,目的視力,有賴於肝氣的疏泄和肝血之營養。


維生素A在動物肝臟中大量存在,維生素A又名視黃醇。


肝的精血充足,肝氣調和,眼睛才能發揮視物辨色的功能、眼睛受到肝臟提供的血液和陰津的滋養,所以過度用眼自然要耗損肝血。所以老話說「久視傷肝,久坐傷骨。」是有道理的。


推薦閱讀:

中醫是經驗科學嗎,西醫呢?整體論和還原論體系各有何優點呢?
十二經絡的流注為什麼不是相生規律?
為什麼中醫學走向下坡路?
中醫理論基礎中,藏象應該如何理解?
如何評價2016年通過的中醫藥法?

TAG:醫學 | 中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