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歐陸風雲 4》中的「自建附庸國」選項,在真實歷史上有案例嗎?

「自建附庸國」指的是在遊戲中後期,科技高起來以後,可以從自己領土上的某塊地開始建立一個歷史上不存在的國家。


萊茵邦聯

萊茵邦聯又稱萊茵聯盟(德語:Rheinbund;法語:Confédération du Rhin),是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及奧地利帝國皇帝弗朗茨一世(1792年-1806年又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於奧斯特里茨戰役戰敗後由拿破崙所建立,是1806年至1813年間於德意志地區的政治實體,最初成員有16個前神聖羅馬帝國的邦國。

圖中德國地區黑線圈出部分。


歐陸4里的這個功能其直接靈感來源是拿破崙戰爭時期法國在歐洲各地建立的一堆衛星國。P社的開發日誌都說過了:

As time goes on in Europa Universalis, the memories of the old medieval states fade away, as they have long ago been conquered. This creates potential problems for some types of conquerors as there may be no viable flag and identity with which to manipulate the population』s loyalty.

As is often the case, Napoleon was an inspiration here. We have added the concept that the great Emperor introduced to so many places in Europe, creating countries with new identities and flags out of territories he liberated from the decadent monarchies of Europe.

來源:EU4 - Art of War - Dev Diary 6 - Client States, Allied Transports and Central Asia

隨著歐陸風雲的時代推進,古老的中世紀國家由於很早就被征服,關於它們的記憶逐漸消逝。這給一些征服者帶來潛在的問題,因為沒有可利用的國旗和認同來操控民忠。

很常見的,拿破崙就成了這裡的靈感。我們加入的這個概念被拿皇引入歐洲的很多地方,拿皇從腐朽的歐洲君主制下解放出很多土地,在它們之上創建了具有新認同和旗幟的國家。

我印象中沒記錯的話,全戰也是拿破崙那代最先引入在滅亡一個勢力或佔領地區後建立附庸國的功能,不過全戰里不能自己設定新的國旗和國名,遊戲已經根據歷史給你定好了。

拿破崙全戰里佔領某地後出現「解放」的選項,可以在佔領地建立一個保護國。

實際上說到client state最先想到的就應該是拿破崙建立的衛星國,因為實在太有名了。其實確實如P社開發日誌所說,拿破崙當時建立衛星國不只是為了便利統治,裡面也有一定的意識形態基礎。當時的法國就仿若蘇聯一般,試圖推廣自己的革命理念,於是推翻外國的舊君主制後就直接在原土地上扶植創造新的國家,也是非常反感舊的王朝秩序,所以包括旗幟、國名甚至領土劃分都是在搞創造。這裡面體現最明顯的就是姊妹共和國(Sister Republic),尤其是在義大利建立的姊妹共和國,本來義大利就沒有統一政權,所以就真的創造性地建立和整合出許多新的共和國。

1796年,法國入侵前的北義大利

1803年,法國入侵後的北義大利

上圖藍色的奇薩爾皮尼共和國(Repubblica Cisalpina)先是更名為義大利共和國,國家元首就是拿破崙自己。拿破崙稱帝後一年,這個義大利又變成了君主制,君主自然就是拿破崙。此時威尼斯也早已被法奧瓜分,法國所得領土併入義大利:

當然,這種創造性地幾乎憑空建立一個國家作為自己的衛星國,也不只是拿破崙的專利。中國人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日本關東軍控制東北後建立的那個「滿洲國」。


德皇在東線勝利後搓了一個波羅的海聯合公國出來。

這個如果活下去了100%是附庸國,符合條件。


一戰結束後,為了平獨鎮露,創建的波羅的海三小吧……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除去立陶宛以前雄霸東歐外,其他兩個在歷史上應該都沒有獨立建國

不過也當年算是大酋長吧,都沒走向封建制度就被騎士團們給吃了,後來騎士團又建立過公國……但也不是獨立的,屬於被壓迫的民族

不過這三家算不算附庸國……嗯…不算吧,但被扶持創建本身就很惡意滿滿……談不上有多獨立吧╮(╯_╰)╭

拋磚引玉,期待大佬們的回答


原型是拿破崙征服西歐中歐後建立的一大堆國家


有啊,比如奧地利瓜分波蘭後創建的頭銜加利西亞王國

不過嚴格來說不算附庸國了,只是個名頭

之後的克拉科夫自由市好像更符合一些


阿爾加韋,指今天葡萄牙最南端以及北非某些區域。

再征服時期這裡屬於摩爾人最西邊的領土,葡萄牙征服這塊地方之後之後把這個地方單獨作為一個王國划了出來,其中有繼續向北非擴張的考慮。實際上所有的阿爾加韋國王都是葡萄牙國王,並且這裡的文化與葡萄牙也沒有太大區別。

假如葡萄牙真的征服了部分北非,會不會產生不同文化就不一定了。

----------------------------------------------------------

仔細想想,其實特拉布宗基本也是喬治亞的自建屬國。喬治亞駐軍、經濟上依賴喬治亞,並且之前也不是個國家。特拉布宗前期在喬治亞支持下堅持宣稱羅馬的皇位,但是在尼西亞反攻之後,約翰大科穆寧二世宣布放棄其帝國宣稱。之後特拉布宗內部對於皇帝的官方稱號是「東方、伊比利亞人與海對岸(克里米亞)的巴塞勒斯與獨裁主」,不再繼續宣稱君堡的皇位。


俄羅斯的22個自治共和國,達則管轄州市,窮則自治共和國。

其中除了少數,如克里米亞,車臣和喀山有點歷史淵源,但是裡面居民也大部分已經是俄羅斯族了。

其他都是原西伯利亞民族,蒙古部族,是蘇聯和俄聯邦建立後才設立的自治共和國。

http://www.360doc.cn/article/10310181_612545084.html

俄羅斯聯邦為了實現民族區域自治在其境內成立了自治共和國,這些共和國延續於原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下的自治共和國,根據俄羅斯憲法第68條,共和國可決定自己的官方語言和自己的憲法,這項權利是州、自治區、邊疆區所沒有的;但俄羅斯憲法第3條規定共和國不享有主權。俄羅斯目前擁有22個自治共和國

阿迪格共和國,位於高加索山脈北麓,四周為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包圍,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南部聯邦管區。面積7600平方公里,人口44.7萬(2002年)。首府邁科普。阿迪格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主體當中面積最小的一個自治共和國。2002年人口統計,俄羅斯族佔64.5%,阿迪格族佔24.2%。
阿爾泰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西伯利亞聯邦管區。面積92,600平方公里,人口202,947(2002年)。首府戈爾諾-阿爾泰斯克。
原名戈爾諾-阿爾泰自治州。1992年改為今名。2002年人口統計,俄羅斯族佔57.4%,阿迪格族佔30.6%。
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伏爾加聯邦管區。位於東歐平原東部、烏拉爾山西麓,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面積約143000平方公里,占整個俄羅斯面積的0.8%。北邊和彼爾姆邊疆區、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相鄰,東邊與車裡雅賓斯克州接壤,南邊為奧倫堡州,西邊則是韃靼斯坦共和國、西北邊為烏德穆爾特共和國。根據2011年官方統計資料顯示其人口總數為4,064,300人。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包含54個行政區,最大的城市烏法同時也是該共和國的行政首府。官方語言為巴什基爾語及俄語。該共和國和其他地區間的交通網路相當發達,除了高速公路之外,其行政中心烏法市和薩馬拉、車裡亞賓斯克、奧倫堡、烏里楊諾夫斯克以及俄羅斯其他城市都有鐵路連結
成立於1919年3月23日,稱為巴什基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90年蘇聯宣布擁有主權。1992年宣布獨立並改為現名。1994年與俄羅斯聯邦達成協議:共和國留在聯邦之中。
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的發展歷史中最早出現的人類是在舊石器時代,隨後到了銅器時代該地區的人口快速的成長,而「巴什基爾」一詞最早出現於西元九世紀。公元10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巴什基爾民族中,14世紀時成為支配該區域的宗教,直到16世紀時該區域被劃歸喀山汗國和西伯利亞汗國。而到了1554-1555年,喀山成為莫斯科公國的勢力範圍,巴什基爾族的族長向莫斯科表示他們是出於自由意志的希望加入莫斯科公國,最後在1865年,烏法州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在十月革命之後,巴什基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於1919年成立,1932年第一次在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發現石油,到了1943年則在該共和國發現了更多的原油儲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該共和國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成為從俄羅斯西部地區撤離的工廠設備中心。而在二次大戰後其機械工業、建築業以及原油業都發展的相當快速。1992年2月宣布獨立並改為現名: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統計資料顯示,居住在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的民族主要以俄羅斯族為主,占所有人口中的36.1%,其次是巴什基爾族:29.5%、韃靼族25.4%。
布里亞特共和國是俄羅斯的一個自治共和國,屬於西伯利亞聯邦區和東西伯利亞經濟區。南鄰蒙古國,西鄰圖瓦共和國,北部與西北部與伊爾庫茨克州接壤,東鄰後貝加爾邊疆區。其官方語言為俄語和布里亞特蒙古語。面積351,300平方公里。該地區首府為烏蘭烏德,重要城市有恰克圖等。
布里亞特為蒙古族之一部。元代時被稱為林中百姓、不里牙惕,由嶺北行省管轄。種族上是厄魯特人近支,原游牧於外貝加爾地區,後來向北發展到葉尼塞河與勒拿河之間地區。明代時從屬於瓦剌。清代時期的1631年,俄國人到達葉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游,與布里亞特人發生衝突。經過25年的戰爭,布里亞特人被征服,沒入俄羅斯。但其中一部分布里雅特人繼續反抗俄人,向南移入喀爾喀領地。另一部分布里雅特人,當清軍在黑龍江以西打敗俄人時投向中國,被賜名巴爾虎人,編入八旗,並安置在呼倫貝爾地區。
布里亞特人謝苗諾夫與手下恩琴發動的泛蒙古主義在外蒙古獨立後的真空時間,對外蒙歷史大有影響。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成立於1923年5月30日,全稱為布里亞特蒙古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58年改稱布里亞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隸屬於蘇聯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維埃政權統治的70多年,布里亞特人基本喪失自己的語言文化,以俄語為母語。布里亞特青年不懂本族語,不看本民族文學作品,不聽本民族的音樂,完全是在蘇俄文化的熏陶下長大。原布里亞特的知識界已經在30年代的大清洗中被肅清。蘇聯解體後,1992年,改國名為布里亞特共和國。民族文化開始復興,藏傳佛教也跟著復興,布里雅特共和國重建安寧喇嘛寺院,在距烏蘭烏德不遠的伊沃金寺佛學院為布里亞特、圖瓦、卡爾梅克、莫斯科和聖彼德堡等19處的藏傳佛教團體培養新一代主持。達賴喇嘛曾多次到訪布里亞特,1991年8月達賴喇嘛第四次訪蘇,走訪布里亞特和卡爾梅克,1992年9月再次訪俄,重遊布里亞特、卡爾梅克和圖瓦。人口為96.9萬人(2005年),民族主要有布里亞特人(蒙古族一支,佔27.81%)、俄羅斯人(佔67.82 %)。
達吉斯坦共和國位於俄羅斯最南部,東鄰裏海,北鄰卡爾梅克共和國,西鄰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車臣共和國,西南毗鄰喬治亞,南部與亞塞拜然接壤。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北高加索聯邦管區,成立於1921年1月30日。這裡是可薩汗國發源地。這裡也是俄國最早信仰伊斯蘭教的地方。
面積50,300平方公里,人口2,576,531(2002年)。首府馬哈奇卡拉。2003年,達吉斯坦共和國人口總共有2,184,400人,阿爾瓦族佔29.4%,達爾金族佔16.5%,庫梅克族佔14.2%,列茲金族佔13.1%,拉克族佔5.4%,俄羅斯族佔4.7%。
印古什共和國,又譯殷古什共和國、英古什共和國。「印古什」這個名稱是源自一個古代聚落Ongusht,喬治亞語的「-eti」意為「之地」,因此印古什的名字意為「印古什人居住之地。」印古什共和國位於高加索地區,屬北高加索聯邦管區,2002年首府由納茲蘭遷至馬加斯,東接俄羅斯車臣共和國,西部和北部與北奧塞提亞-阿蘭共和國接壤,南以大高加索山脈分水嶺與喬治亞比鄰。印古什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中除了莫斯科、聖彼得堡和塞凡堡以外最小的聯邦主體。在1992年6月4日成立之後,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被一分為二。印古什的主要民族為印古什人(古凡那克人的後裔),人口為412,529人。
印古什是俄羅斯最貧窮和動蕩的地區之一。鄰近的車臣共和國之軍事衝突也影響到印古什。根據俄羅斯2010年人口普查,印古什人佔印古什共和國總人口的94.1%,其他民族包括車臣人(4.6%)、俄羅斯族(0.8%)
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位於大高加索北麓,南面與喬治亞接壤,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也是俄羅斯的自治共和國,屬北高加索聯邦管區。面積12,500平方公里,人口901,494(2002年)。首府納爾奇克。據2002年統計,卡巴爾達人佔55.3%,俄羅斯人佔25.1%,巴爾卡爾人佔11.6%。
卡爾梅克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南部聯邦管區。東鄰裏海及阿斯特拉罕州,南部與達吉斯坦共和國接壤,西鄰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和羅斯托夫州,北接伏爾加格勒州,卡爾梅克共和國面積76,100平方公里,人口292,410(2002年),首府埃利斯塔。
卡爾梅克共和國人口中信奉藏傳佛教的卡爾梅克人占人口53.3%,俄羅斯人佔33.5%。是歐洲大陸唯一以佛教為主的地區。
卡爾梅克人就是蒙古族的一支———西部衛拉特蒙古的土爾扈特部,在伏爾加河下游因飽受沙俄壓迫而大部分歷盡艱苦遷移東歸到清政府轄內,既今日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留下的少部分民眾即是今日俄羅斯境內的卡爾梅克人。
卡拉恰伊-切爾克斯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北高加索聯邦管區。面積14,100平方公里,人口439,470(2002年)。首府切爾克斯克,成立於1922年2月13日。位於大高加索北麓,南鄰喬治亞,北鄰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西鄰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東鄰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
官方語言有俄語、卡拉恰伊-巴爾卡爾語、卡巴爾達語(又稱切爾克斯語)、阿巴札語和諾蓋語。切爾克斯人是組成後期馬木留克軍團的重要部分,他們的女奴也是土耳其蘇丹後宮的最愛。據2002年統計,卡拉恰伊族佔38.5%,俄羅斯族佔33.6%,切爾克斯族佔11.5%。
卡累利阿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的一個自治共和國。它位於俄羅斯的西北部,首都是彼得羅扎沃茨克(28萬人口),它南鄰列寧格勒州、沃洛格達州,北接科拉半島的摩爾曼斯克州,東南鄰阿爾漢格爾斯克州,西接芬蘭的拉普蘭。它的東部濱臨白海。面積172,400平方公里,人口648,543人(2010年統計)。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俄羅斯族佔了全共和國人口數的82.2%,卡累利阿族7.4%。
公元9世紀基輔羅斯出現後,卡累利阿被納入這一國家的勢力範圍。公元12世紀基輔羅斯解體後,卡累利阿成為諾夫哥羅德公國的一部分。
1478年,卡累利阿同諾夫哥羅德公國的其他地區一併歸入俄羅斯國家。1617年,經過長時間的戰事,卡累利阿地峽被瑞典佔領,卡累利阿人大規模向俄羅斯國家內地遷徙。彼得一世執政時期,在卡累利阿境內的奧洛涅茨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礦石加工廠,這些礦廠在與瑞典進行的北方戰爭期間(1700-1721年)向俄羅斯軍隊提供槍炮和其他裝備,對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703年建立的彼得羅夫斯基工廠為同名小鎮注入活力,該鎮不斷發展,最後成為彼得羅扎沃茨克市。根據1721年締結的尼什塔特和約,卡累利阿地峽重新劃歸俄羅斯版圖。
從1918年春天起,卡累利阿成為紅軍與白衛軍和外國武裝分子交戰的場所。1919年夏,白衛軍和協約國軍隊佔領了卡累利阿沿海地帶和奧涅加湖北部沿岸地區,而芬蘭白軍則佔領了卡累利阿西部邊境區域。經過彼得羅扎沃茨克、維德利察和利日馬城下的戰鬥,紅軍於1919年夏秋重新奪回主動權,並在1920年2月-3月發動的攻勢中徹底打敗了敵人。
蘇芬戰爭(1939年-1940年)結束後,卡累利阿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於1940年3月31日改稱為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其加盟共和國的地位一直保持到1956年卡累利阿重新成為俄羅斯聯邦下屬的自治共和國之時。
在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期間,卡累利阿大部分領土被芬蘭和德國法西斯軍隊佔領。卡累利阿超過10萬居民參加了蘇聯軍隊和游擊隊。1944年6月21日,卡累利阿方面軍轉入進攻,6月28日解放了彼得羅扎沃茨克。到7月末,蘇軍挺進到蘇聯與芬蘭邊界一線。數千名卡累利阿人因在前線戰鬥中的英勇表現和在後方的忘我工作而榮獲政府頒發的勳章,26人獲得蘇聯英雄稱號。戰爭使卡累利阿的國民經濟和文化事業遭受巨大損失。約200多家企業、學校和俱樂部被損毀。到1950年,該地區經濟得以恢復,主要經濟指標達到戰前水準。在蘇聯歐洲部分城市和村莊的重建過程中,卡累利阿生產的木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木材加工業的增長態勢一直持續到60年代中期。當時採取了逐步縮減木材加工業、優先發展其他重要工業(造紙業、採礦業、機械製造業和金屬加工業)的方針。
1992年3月31日,卡累利阿共和國作為俄羅斯聯邦一個全權主體,簽署了聯邦條約。
科米共和國位於東歐平原東北部內陸,烏拉爾山脈西麓,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西北部聯邦管區。面積415,900平方公里.人口1,018,674(2002年)。首府瑟克特夫卡爾。
科米人屬烏拉爾語系民族,與芬蘭人、愛沙尼亞人、匈牙利人、馬里人、烏德穆爾特人、卡累利阿人是近親,很早就生活在維切格達河流域。1921年8月22日建立科米自治州,1936年12月5日建立科米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96年8月21日改稱為科米共和國。據2002年統計,俄羅斯族佔59.6%,科米族佔25.2%。
馬里埃爾共和國位於東歐平原東部、伏爾加河在南部邊界流過,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伏爾加聯邦管區所轄,首府為約什卡爾奧拉。該國面積為23,200平方公里,人口(2010年)為696,459人。當中俄羅斯人佔總人口47.5%,馬里人(舊稱「切列米斯人」)佔42.9%,韃靼人則佔6%。
莫爾多瓦共和國位於東歐平原東部,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伏爾加聯邦管區。面積26,200平方公里,人口888,766(2002年)/834,755(2010年)。當中俄羅斯族佔60.8%,莫爾多瓦人佔32%。俄語、莫克沙語和厄爾茨亞語同為官方語言。首府薩蘭斯克。
薩哈(雅庫特)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於遠東聯邦管區的一員。1922年4月27日,蘇聯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境內成立了雅庫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91年,雅庫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正式更名為薩哈共和國(雅庫特)。
它是俄羅斯最大的行政區,此外,雅庫特是世界上最大的行政區劃單位,面積308.35萬平方公里,它的大小如同五個法國;並且面積大於獨聯體加盟國─哈薩克。但是雅庫特的人口少於100萬人,是全俄羅斯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之一(人口密度更低者僅有楚科奇自治區和涅涅茨自治區)。
10-12世紀時雅庫特人從貝加爾湖北遷至此地。
17世紀時,哥薩克探險者來到勒拿河河畔。
接著,俄國人開始在此地建立的過冬的地方和城堡(雅庫茨克、日甘斯克、上揚斯克、扎希威爾士克和中科雷姆斯克)成了沙俄向亞洲東北部、遠東和美洲西北部進發的前哨陣地。
1632年,俄國人在勒拿河右岸興建雅庫茨克城堡,它是未來的雅庫茨克市、即現在的薩哈共和國(雅庫特)首府的基礎。這一年雅庫特併入了沙皇俄國。
1638年,俄國人興建了雅庫茨克鎮,後來相繼成為沙皇俄國的雅庫茨克省(1775年)和伊爾庫茨克省的雅庫次克州(1784年)。
18世紀,當地居民紛紛改信基督教。由於東正教人士的活動,雅庫特各族人民的教育事業得到了發展,出現了用民族語言撰寫的文學作品。此時,遷往該地的俄國農民教導北方民族學會了耕作,為北方農業奠定了基礎。
1922年4月27日,蘇聯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境內成立了雅庫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共和國在蘇聯時期,大規模地開發自然資源,其開端是在20世紀對阿爾丹金礦的開採。20世紀30年代,北方海路開始通航,勒拿河河口建設了季克西海港。陸路和空中交通線把共和國先前難以到達的地區連成一片。20世紀50年代,隨著共和國西部金剛石礦的發現,這裡成為了一個巨大的金剛石採掘業基地。
根據俄羅斯國家統計局2010年人口普查的結果,雅庫特族佔49.9%,俄羅斯族佔37.8%。
北奧塞梯共和國,全稱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位於高加索,曾為蘇聯時期的一個自治共和國。現為俄羅斯聯邦主體,俄羅斯自治共和國。是一個位於俄羅斯聯邦的北高加索地區,與印古什共和國、車臣共和國、南奧塞梯共和國及喬治亞毗鄰而居,面積接近8000平方公里,首府為弗拉季高加索,總人口50多萬人。
北奧塞梯是南高加索中第一個歸入沙俄統治的,始於1774年,首都弗拉季高加索是沙俄在這一地區的首個軍事前哨。1806年奧塞梯完全歸於沙俄的統治之下。
俄國革命後,1921年北奧塞梯變成了短命的山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的一部分,1924年7月7日變為北奧塞梯自治州,然後於1936年12月5日成為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屬下的奧塞梯自治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ASSR)。1942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入侵俄國最高峰的時期,德國人企圖奪取弗拉基高加索,但未果。
北奧塞梯於1990年6月20日成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內第一個宣布國家主權的自治共和國(儘管其仍作為俄羅斯聯邦的一部分)。1991年蘇聯解體後,奧塞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喬治亞政府廢除了北奧塞梯飛地在喬治亞共和國的自治權,導致許多人逃往到北奧塞梯的邊境。大約10萬名南奧塞梯難民在北奧塞梯重新安家,語言的衝突在印古什人口占絕大多數的聚居地區顯得非常明顯。
目前奧塞梯人佔總人口60.7%,俄羅斯人23.2%,印古什人5%,亞美尼亞人2.4%
韃靼斯坦共和國是一個共和國,屬伏爾加聯邦管區,又稱塔塔爾斯坦。面積6.8萬平方公里,人口3,779,800(2002年數據),首府喀山。
韃靼斯坦一帶最早的國家是伏爾加保加利亞,他們有貿易商來往波羅的海、中東、中亞,後被蒙古入侵,成為金帳汗國附庸。後分裂出喀山汗國。
喀山汗國原為金帳汗國屬地,1438年為韃靼貴族兀魯·穆罕默德所建,首府喀山城。初期國勢強盛,曾經於1445年擊敗莫斯科大公國軍隊,俘獲大公瓦西里二世。1469年沙皇伊凡三世利用汗國的內訌,曾奪取喀山城。1487年莫斯科大公國再度佔領喀山,並扶植了以穆罕默德·阿明為首的傀儡政府,汗國成為俄國的屬地。1504年阿明擺脫了俄國的控制,1521年汗國同克里米亞汗國和諾蓋人結盟,並起兵包圍了莫斯科。不久,汗國依附奧斯曼帝國。1552年伊凡四世親率15萬大軍,攜大炮150門,進攻喀山,汗國滅亡。在喀山汗國亡國後,其它幾個韃靼人汗國相繼被俄國征服。
在沙俄和蘇聯時期,以俄羅斯人為主的政府對韃靼人採取了分化和同化政策。現在的巴什基爾人和楚瓦什人可以被看成是韃靼人的分支,巴什基爾語是韃靼語的方言,楚瓦什人是改信東正教的韃靼人。今日韃靼斯坦的韃靼人民族文化和宗教在俄羅斯突厥人保存得最為完整,民族意識也相當強烈。韃靼人也是泛突厥主義思想發起者,源自19世紀韃靼人知識分子,後被土耳其繼承和傳播。
韃靼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成立於1920年5月27日,當時隸屬於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也是俄羅斯唯一的韃靼人自治共和國。1990年8月30日,韃靼斯坦發表主權宣言,改國名為韃靼斯坦共和國。
2002年統計為377.98萬,韃靼人佔52.9%,俄羅斯人佔35.9%,楚瓦什人佔3.3%,其它民族為4.2%。
圖瓦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中的一個聯邦主體,是西伯利亞聯邦管區的一個自治共和國,首府為克孜勒。圖瓦共和國位於蒙古國西北、西伯利亞以南。
從1207年至17世紀末,歷史區域唐努烏梁海為林中百姓的一部烏梁海的所在地,一直歸蒙古人(蒙古帝國、元朝、北元等)管轄。後來在17世紀末清軍擊敗準噶爾汗國軍隊後歸清朝管轄。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外蒙古宣布獨立,而俄羅斯帝國亦在圖瓦策劃分裂活動。1914年,俄國出兵佔領了圖瓦。
1917年爆發的俄國革命推翻了俄羅斯帝國。圖瓦的大部分地區於1918年7月5日至1919年7月15日,被亞歷山大·高爾察克的白軍佔領。彼得·伊萬諾維奇·圖爾恰尼諾夫為該地區的統治者。1918年秋天,圖瓦版圖的西南部分被中國軍隊所佔領,南方被哈丹巴特爾·馬格薩加夫所領導的蒙古軍隊所佔領。1919年7月至1920年2月,蘇聯紅軍佔領了圖瓦。1920年2月19日至1921年6月,中國軍隊佔領圖瓦,統治者為嚴世超。1921年8月14日,布爾什維克成立了圖瓦人民共和國,通稱:唐努圖瓦。1926年,首都「別洛查爾斯克」,意思是紅色。在世界大戰期間,圖瓦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是一直在蘇聯的控制下。圖瓦雖然有自己的「呼拉爾」(議會),但是沒有選舉權。從1926年起稱圖瓦人民共和國。1944年10月,又被併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享有自治州的權利。1961年10月,圖瓦人民共和國改名為圖瓦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蘇聯解體後,1993年改名為圖瓦共和國,仍留在俄羅斯聯邦內。
人口:307,930人(2007年),主要民族包括圖瓦族(77%)、俄羅斯族(20.1%)。
烏德穆爾特共和國位於東歐平原東部,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伏爾加聯邦管區。面積42,100平方公里,人口152萬(2010年),俄羅斯人佔總人口60.1%,韃靼人佔7%,烏德穆爾特人佔29.3%。俄語及烏德穆爾特語同為官方語言。
哈卡斯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的一個聯邦主體,位於西伯利亞中南部。首府阿巴坎亦是共和國內最大城市,有人口532,403人(2010年俄羅斯人口統計)。哈卡斯語與俄語在當地具有法定地位。
俄聯邦最大的薩揚舒申斯克水電站在該共和國境內。
從6世紀開始,哈卡斯就位處於古代吉爾吉斯民族的核心。在13世紀被蒙古帝國襲擊之後,吉爾吉斯人的主體往西南移居到今日他們在中亞的聚居地(吉爾吉斯斯坦)。今日的吉爾吉斯人認為他們是滯留在西伯利亞的古化吉爾吉斯人的後人。
1707年,哈卡斯被俄羅斯帝國吞併。1727年,清國與沙俄確立邊界條約,沙俄開始把西伯利亞用作流放歐裔俄國人的地方。在這段期間,沙俄在哈卡斯當地快速建立了不少堡壘。流放犯人就在流放地定居,漸漸把當地游牧的哈卡斯人同化,令他們開始定居,並改信俄羅斯東正教。
1917年俄國革命發生之時,俄羅斯人占當地人口接近一半。革命後的1920年代至1930年代,蘇聯政府把25萬俄羅斯人遷徙至當地。當地於1930年10月10日獲得自治權,成為俄羅斯聯邦的一個自治州,1934年併入克拉斯諾亞斯克邊疆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有一萬名伏爾加德意志人被流放到這裡。到1959年進行人口統計時,哈卡斯人在人口比例中已減少至不足總人口的十分之一。1991年成為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並且升格成為共和國。
車臣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北高加索聯邦管區下轄的一個自治共和國。西接印古什共和國和北奧塞梯共和國,西北與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接壤,東連達吉斯坦共和國,南部與喬治亞分享一段邊界,首府格羅茲尼。
歷史上,車臣地區由周邊各大國統治,也曾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公國和城鎮。車臣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是由伊瑪目加齊?穆罕默德在高加索戰爭中為了抵抗俄國,所組成的高加索伊瑪目國,此為車臣民族國家之始。在伊瑪目沙米勒帶領伊瑪目國抗俄二十多年後,1858年被俄羅斯帝國征服,並被軍事管治。1860年成立捷列克州,車臣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遭到鎮壓後,車臣地區開始工業化。
在蘇聯時代,車臣人與印古什人合併,組成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在二次大戰爆發1940至1944年車臣起義。後因扁豆行動、卡爾巴赫大屠殺、1951年東哈薩克車臣人大屠殺事件爆發大規模抗俄活動。蘇聯解體後,車臣共和國成立,但因車臣獨立組織領袖焦哈爾·杜達耶夫奪取政權,成立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並宣告從俄羅斯獨立。因車臣共和國接連不斷引起北高加索的軍事衝突,印古什共和國因此從車臣地區分出,最終引發第一次車臣戰爭,車臣地區事實上獨立。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俄羅斯收復車臣,並開始了北高加索叛亂的平定。兩次戰爭中,車臣地區慘遭蹂躪,首府格羅茲尼前後發生四次戰役,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基礎設施毀壞嚴重。戰後,普京政府開始重建車臣。如今的車臣共和國基本上從戰爭中恢復了過來,分離主義勢力在車臣共和國內也基本上不復存在。由拉姆贊·卡德羅夫領導的車臣共和國支持普京政府。據2002年人口統計,車臣族佔93.47%,俄羅斯族佔3.68%。
楚瓦什共和國屬伏爾加聯邦管區,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位於東歐平原中部,伏爾加河在北部邊界流過。面積18,300平方公里,人口約1,360,000(2002年)/1,251,619(2010年)。首府切博克薩雷,是伏爾加河上的一個港口。成立於1920年6月24日。
俄羅斯人佔總人口27%,楚瓦什人佔67%。俄語及楚瓦什語同為官方語言。
克里米亞共和國,是2014年3月11日從烏克蘭獨立的共和國,國土位於克里米亞半島。首都是辛菲羅波爾。在2014年3月16日舉辦歸屬公投,公投結果以97%贊成的得票率獲得通過,克里米亞正式宣布脫離烏克蘭獨立,並於隨後加入俄羅斯聯邦,並被編入克里米亞聯邦管區(後被合併到南部聯邦管區)。
蘇聯成立後,克里米亞原屬於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管轄。1921年10月18日,蘇聯批准克里米亞成立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當時隸屬於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45年6月30日降格為克里米亞州。
1954年2月1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議為紀念烏克蘭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三十五年,將克里米亞由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劃歸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當時的蘇共總書記是赫魯曉夫。
1991年蘇聯解體後,克里米亞半島成為烏克蘭的一部分。許多半島居民對此不滿。島上還駐有俄羅斯海軍的黑海艦隊,當時情況相當緊張,有爆發戰爭的可能。烏克蘭極端民族主義勢力在選舉中失利後,情況開始減緩。1992年5月5日克里米亞半島宣布獨立,後來在俄羅斯的調解下決定成為烏克蘭的自治共和國。隨後成立了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俄羅斯租借塞瓦斯托波爾軍港的部分作為黑海艦隊的基地。
2014年3月11日,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議會發布聲明,議會81位出席議員有78人投下贊成票,通過「宣告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市獨立」。但烏克蘭政府則未予以承認。
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亞歸屬公投結果以97%贊成的得票率獲得通過,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正式宣布與塞瓦斯托波爾市一起脫離烏克蘭,成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準備加入俄羅斯聯邦。
根據克里米亞共和國建國前的2001年烏克蘭人口普查的結果,克里米亞總人口數為2,033,700。全部人口中民族構成為:俄羅斯人58.32%,烏克蘭人24.32%,克里米亞韃靼人12.10%,白俄羅斯人1.44%,韃靼人0.54%,亞美尼亞人0.43%,猶太人0.22%,義大利人0.015%。


有,英國人干過.

英國人在印度搞了一個印巴分治,可謂惡名昭彰.

英國人在印度的殖民史,一直是英國人的黑點之一.印度這塊地,其實大家都知道,本來不是統一的,英國人一來,扶持了當地的政權,統一了整個印度,印度因為其豐富的資源,以及巨大的市場,被稱為,帝國皇冠上的「明珠.」

但是印度內部本身就是一個,鬆散的聯邦似得殖民地國家,當然這些其實吧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大致就是宗教問題.

綠色為伊斯蘭,紅色為印度教.

然後這些教徒,總是搞事情,弄事.

在19世紀時,因為各種原因,印度殖民地暴動,一次暴動為綠暴動.英國人就發明了一種子彈.

「豬油子彈」,用是用的橡膠?(具體材質忘了),然後裹上豬油,專打綠.

由此激化了宗教矛盾,為之後印巴分治埋下了伏筆.

民族主義的興起及印巴分治.

20世紀民族主義興起,印度的獨立慾望日愈高漲,比如甘地啊,一類的,反正印度想要獨立.

這時候英國人採取拖和壓並行,後來發現實在是拖不住了...派了一個人-無恥之徒蒙巴頓...

(英)路易斯.蒙巴頓像

當然也不能完全怪蒙巴頓,畢竟這問題由來已久.

具體內容我從百度摘抄了下來.

--以下來源於百度百科

根據居民宗教信仰,英屬印度分為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分別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構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權」後享有獨立地位,可分別談判加入印巴任何一個自治領。這個方案為當時的主要政黨印度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所接受。
1947年8月15日,英國把在印度的政權分別移交給印度國大黨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從此告終。英國在印度的經濟利益基本未受影響,而印度獨立法規定的內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形成了一些爭端,其中最嚴重的是克什米爾問題,為印巴日後的長期衝突埋下了伏筆。

--以上內容來源百度百科

這種粗暴的,單純按信仰來劃分獨立國家的行為,洗不了,英國人拍拍屁股走人,然後自建一個巴基斯坦.

在印巴分治之後,估計有幾百萬人死於宗教仇恨中,且留下的後遺症,直至今天,也難以解決.

默默說一句,豬油子彈是真的凶....

具體這東西不好討論,最近風頭緊.


賴比瑞亞

另外在統一戰爭中為了整合對立政權的過渡性政權個人覺得也算,比如遠東共和國和越戰後的南越南共和國


中國歷史上對四夷有過不少類似的操作。

以明代來說,蒙元末期,在如今雲南與緬甸一帶曾以勐卯為中心興起一個傣人政權,並一度擊敗前來鎮壓的蒙古軍隊(名義這片土地屬於蒙元下屬的麓川路)逼迫元廷承認其為麓川平緬宣慰司。

明軍平雲南後對勐卯政權採取了承認政策,但是此時的勐卯新詔法(傣語意為君主)卻因為內部動蕩與邊境糾紛而選擇入侵明軍治下雲南,被沐英擊潰。

隨後詔法的權威進一步下降,在洪武末期時發生了貴族叛亂,而數年後奪得大統的朱棣決定乘機解決麓川問題,下令「析麓川地」,冊封木邦、勐養、灣甸、干崖諸地土司,從而令勐卯徹底解體分為數十小邦。

——————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在析麓川地前,勐卯並非是個完全的集權帝國,詔法之下還有眾多擁有自己土地的小貴族,因此嚴格來說朱棣的做法並不是「建立」,而是承認地方貴族的權力和地位。


瓦拉幾亞+摩爾多瓦+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

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南斯拉夫【這兩個不算附庸】

還有現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那麼一大片國家還不是殖民地「自建國」演化來的嘛?(笑)


華沙大公國這種算不算?拿皇放了不少原本不存在國家出來


現代美洲所有國家都是,雖然遊戲里有變身決議


有人提到了拿破崙建立萊茵邦聯等其他一些傀儡國。無獨有偶,皇帝的好侄子拿破崙三世也是有樣學樣,成功慫恿奧地利帝國皇帝的弟弟去墨西哥當了皇(kui)帝(lei)。

(馬克西米連諾:我說還是另請高明吧,我實在也不是謙虛,我一個奧地利人,怎麼就跑到美洲當皇帝了呢?路易同志就講,歐洲各君主都已經研究決定了,就讓你當皇帝。當時我就念了兩句詩,叫「仰天大笑即位去,我輩豈非哈堡人」)

然而這位倒霉蛋的才當了不到三年皇帝,就被共和派趕下台並槍決…


歷史上的喀山算么?好像是莫斯科大公扶持的傀儡,然後讓位給自己

對了還有汪和偽滿,維希政府,東德西德,太多啦


謝邀。

蘇聯的大部分加盟共和國。


為啥沒人寫遠東共和國啊啊啊啊


阿拉巴馬、阿拉斯加、亞利桑那、阿肯色、科羅拉多、愛達荷、伊利諾斯、印第安納、愛荷華、堪薩斯、肯塔基、緬因、密歇根、明尼蘇達、密西西比、密蘇里、蒙大拿、內布拉斯加、內華達、新墨西哥、北達科他、俄亥俄、俄克拉荷馬、俄勒岡、南達科他、田納西、猶他、華盛頓、威斯康辛、懷俄明、北馬里亞納


金朝的「封建九公」

金朝後期,在蒙古軍大規模南侵之下,金朝放棄中都,遷都開封府,空虛的河北地區形成大量地方豪強,日漸虛弱的金朝從1219年起分封了九個勢力較大、相對較為忠於金朝的豪強,希望以此為抵禦蒙古南下的緩衝和屏障。

後來的事情我就不多說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啟蒙時代的歐洲男性貴族要戴假髮?
古典時期,波斯與希臘羅馬的差距在哪?
為什麼歐洲很少有高樓大廈?
現在或以前的外國歷史上有沒有中央集權式的國家或政權?如果有,和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國家又有什麼異同點?

TAG:歐洲歷史 | 文藝復興 | 歐陸風雲EuropaUniversal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