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是不是自性本空?

業是名詞還是動詞?是造業之行為,還是業力?

業在勝義諦上是無常、無我的嗎?

業在勝義諦上是自性本空的嗎?

業是不是剎那生滅?前世造業,今生受果,請問在這段時間裡面,這個業是穩定不變的嗎?


什麼自性,什麼本空,凡是涉及到本體論、形而上等等的這些問題,佛陀的態度是什麼樣的呢……無益,而無記,這也就是相當於提出問題的你也是有責任的吧。


有幾句經典可以解釋這個問題,全部引自南傳巴利聖典。對我啟發很大,希望看到者也有所領悟。(具體在哪篇經文,不去查了,以下應視為學佛者基本常識。)

1.何為舊業?眼、耳、鼻、舌、身、意

2.何為新業?現在所造作一切身行,語行,意行

3.何為業?我說思是業。

4.貪慾是業集起的因緣,嗔恚是業集起的因緣,愚痴是業集起的因緣

5.何為涅盤? 貪慾永盡,嗔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6. 苦非自作,非他作,也不是非自非他無因作,苦因緣而生。

7.苦生則見生,苦滅則見滅,唯見正法,不復見我。

以上7條佛陀言教,既應視為常識,也應視為關鍵,至於現在能領悟多少因人而異,記住它們,或許以後某個轉念會對它們有更清晰深刻的認識。

我認為已回答了提問者,不知你是否贊同。(歡迎關注交流。)


相應部35相應23經/一切經(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我將教導你們一切,你們要聽!

  而,比丘們!什麼是一切?

  眼、色、耳、聲、鼻、氣味、舌、味道、身、所觸、意、法,比丘們!這被稱為一切。

  比丘們!凡如果這麼說:『拒絕這個一切後,我要安立另一個一切。』其言語根據一被詢問就不可能回答,且更會遭到惱害,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那樣,它不在[感官的]境域中。

請問業力是眼嗎?是耳鼻舌身意嗎?

請問業力是色嗎?是聲香味觸法嗎?

業力,無非是基於觀察到的因果現象而抽象出的概念。你確定有一個超越眼耳鼻身口意之外的、脫離任何觀察者而獨立客觀存在的,一個被稱為業力的東西存在嗎?你是如何確定的?

如果你真的認為有一個「超越觀察者而獨立客觀存在的業力」,那麼你關於這種「超越觀察者而獨立客觀存在的業力」的一切問題都不可能有任何的答案,只會帶來無盡的糾結與煩惱。所謂的「勝義諦」、「自性」,同上。


水咸或者不咸,對魚很重要。

業空或者不空,對你不重要。

因為,你總要受業的,它空你要受,它不空你還要受。

真正重要的是,你是空還是不空。

椰子和西瓜砸頭,頭疼。椰子和西瓜疼不疼,不關頭的事。

如果頭天天想椰子和西瓜會不會疼,頭總有一天會被砸爛的。


業,在過去諸大德們都顧名思義從原始佛經翻譯得很直接。

什麼是業?自己攀緣對象,無論那對象是人、物、名詞、甚至只是一思、一想,總之與之建立了關係,維繫,無論多短暫或多持久,善意惡意或無意地維繫,稱之為「業」。

在原始佛教教導是認清業的建立、業的滅卻,業的生滅的軌跡,如此自證業無常,不該與業捆綁一起,誤把無常業當了自己,在無常變幻中選擇追求安逸快樂的部分,卻不知無常還包含了變幻不如理想的部分。若貪求安逸快樂所給予的感受,將接受不了不如意的時候,或在不如意的時候處於非常難受,被無常變幻而左右感受,不得安寧。就如小孩喜歡吃甜追求甜食,當吃苦時卻非常難受。

若離諸無常,即不攀緣其味,不貪求其味,所以甜苦皆一味相,無常不能左右。


業是名詞還是動詞?是造業之行為,還是業力?

1、業是名詞

思心所是推動造業的。身表語表是實際造業的行為。

業在勝義諦上是無常、無我的嗎?

2、必須是,如果業是常,那就不能感果了。

如果業有我,就能被我控制了。

業在勝義諦上是自性本空的嗎?

業是不是剎那生滅?

3、業肯定沒有不變的自性,是無自性空的。是剎那生滅,有的部派可能認為在受報前業是不變的。

前世造業,今生受果,請問在這段時間裡面,這個業是穩定不變的嗎?

4、剎那生滅,相似相續。


從性空上講:當體即空;從緣起上講:當下就有。


是的,勝義諦一切萬法都不實有,空無自性,業種同樣是因緣所生,當體即無,非常一自主之法


自性本空,你要不要走路?吃飯?


呂澄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推薦閱讀:

假如大乘非佛說成立,那往生凈土的人究竟去了那裡?
為什麼會有人選擇當和尚、尼姑、道士?
古時候編創神仙體系的道士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態?
信仰猶太教的猶太人怎麼看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為什麼伊萬卡和他老公結婚會強迫入教呢?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 宗教 | 純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