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籍中有沒有發現恐龍化石的記錄呢?
恐龍化石一直存在,不可能幾千年沒有一鱗半爪被發現吧?如果有發現,中國古人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會把這些和山海經之類神話作品中的上古神獸對應么?
《史記·河渠書》:
……於是為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山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頹以絕商顏,東至山嶺十餘里閑。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作之十餘歲,渠頗通,猶未得其饒。
我估計他們是挖出來這個了:
當然評論區也指出了,陝西是沒有暴龍的。
化石啊,我們祖先都不知道吃了多少了……龍骨【別名】:陸虎遺生、那伽骨、生龍骨、煅龍骨、五花龍骨、青化龍骨、花龍骨、白龍骨。【功能主治】:重鎮安神鎮驚安神,斂汗固精,止血澀腸,生肌斂瘡。治驚癇癲狂,怔忡健忘,失眠多夢,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吐衄便血,崩漏帶下,瀉痢脫肛,潰瘍久不收口。有本書叫做《本草匯言》:《本草匯言》:嘗過晉、蜀山谷,為訪所產龍骨之處,岩石棱峭,溪徑墳衍,則有磊磊如龍鱗,隱之如爪牙者,隨地掘之,盡皆龍骨,豈真龍之骨有若此之多,而又皆盡積於梁、益諸山也。要皆石燕、石蟹之倫,蒸氣成形,石化而非龍化耳。山西四川,現在恐龍化石是不是大多來自這幾個地方?
《酉陽雜俎》:
有力葬者,率皆鑿石為穴。(郭)誼之所卜亦鑿焉。積日倍工,忽透一穴。穴中有石,長可四尺,形如守宮,支體首尾畢具。吳伐越,墮會稽,得骨節專車。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於會稽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節專車,此為大矣。」吳客曰:「誰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綱記天下,其守為神,社稷為公侯,皆屬於王者。」客曰:「防風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為厘姓。在虞、夏、商為汪罔,於周為長翟,今謂之大人」。
其實我覺得中國對於龍的傳說,都是來自於恐龍化石。古代應該也能挖到,只是那時修復技術不行,拼接也有誤。別忘了,有句話叫「龍生九子各不同」。裡面有形形色色的形狀,其實都可以挨個找到對應的恐龍品種。什麼爬的,飛的,龜身的,五指爪,四指四指爪,還有包括麒麟在內的神獸。龍,恐龍,其實都是恐龍化石挖掘出來後得出的不同結論罷了……
以上為湖北省博物館的古楚國編鐘之一,請注意支架與下兩圖的相似性。
《山海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這是山海經的記載,簡單說,巴蛇的形象就是蛇的身子,肚子裡面有頭大象,因為太撐了還顯得有四條腿
所以,不僅有化石,在山海經時間被成群獵殺過,甚至在春秋前期還可能有活的,再聯想一下「屠龍之術」的成語由來,朱萍漫同學真是打算去屠天上的龍嗎?
西夏有個龍州,那附近產恐龍化石
有一味中藥叫龍骨,多數就是恐龍化石。
古籍不知道,不過俺們家那個小地方有個五龍治水的傳說,然後這些年就挖出大量恐龍化石了,現在建了個專門的博物館,等有機會去看看。另外我從小到大一直懷疑俺們老家院子那塊築牆的圓乎乎的石頭是恐龍蛋來著233333
后稷是黃帝第五代孫,是古五帝之一高辛氏帝嚳(hu)之子。傳說帝嚳也像他的始祖黃帝一樣,分別從四個不同的氏族中挑選了四位美麗嫻淑的姑娘為妻,生下了四個有出息的兒子。帝嚳的元配妻子是有邰氏的姜螈(yuan)。
傳說有一日,姜螈趨郊信步而游,碰見一個巨人足印,其大小遠勝常人,正驚疑之間,頓覺一股暖流在氣海泉涌,衝去遍身穴位,竟有說不出的暢快和舒坦,並莫名地產生了一種踩踏這個大足跡的強烈慾望。
她將她的腳套在巨人足印的大拇指上,很快就感到腹中微動,好似胎兒動作一般。她又驚又怕,卻毫無辦法。十月後產下一子,姜螈以為兒子是妖,就把他拋入隘巷,可一連串奇蹟發生了。起先是隘巷中過往牛馬都自覺避開,絕不踩在嬰兒身上。後來姜螈又派人把他丟到山林中去,可正巧碰上山中人多沒丟成。最後將嬰兒拋到河冰上,又忽然飛來一隻大鳥。最後用自己豐滿的羽翼把嬰兒蓋住,以防嬰兒凍僵。蓋螈知道後,以為這是神的指示,便將嬰兒抱回精心撫養。因最初本是拋棄他,所以給他起名為「棄」。
後來這個「棄」長大了,長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是個管理農業的官,在任命期間,他吃苦耐勞,親力親為,並且十分聰明,善於動腦子。他管理農業有功,被封為邰之稷山(今山西省稷山縣),被稱為稷王,也稱為稷神或農神。堯帝稱他為「農師」,舜命他為「后稷」。后稷教民耕種,被認為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古今絕大數的周姓人是奉后稷為周姓之先祖。
山海經
推薦閱讀:
※中華書局最近兩年的古籍印刷質量有所提高了嗎?
※中華書局與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一些書印刷非常不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怎麼理解「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古人為什麼喜歡「托古」寫書?這樣自己不就永遠失去名垂青史的機會了嗎?
※中國有哪些名頭很響卻已經散佚的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