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的形成要經歷至少幾百萬年,可以說是彌足珍貴的東西,我們現在的用法是否大材小用了?

現在石油的儲量用完以後,要再經歷至少幾百萬年才可以形成,而且我們現在用的時候,可能是N年前,偶然形成的條件才出現石油,再次生成石油的時間和石油質量都說不準,而且是否會再次形成的可能性現在也只是猜測,可以說長久的時間造就的東西都是彌足珍貴的,而我們現在使用石油的方法(車,船等)就是全部了嗎,會不會出現利用石油更完全的方法,或者隨著發展出現更需要石油的東西,到時候還有補救的方法嗎


我們現在使用石油的方法(車,船等)就是全部了嗎

車船等當然不是全部。來上張圖(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6%B2%B9)

基本上說物盡其用是沒啥問題了。石油產物可不光是燃料燒了就完了,您打字用的鍵盤、點贊用的滑鼠、欣賞德藝雙馨藝術家用的屏幕,那都是上圖左邊那列的產物。其他產物除了燃料用的汽油柴油煤油還有潤滑油和瀝青呢。

長久的時間造就的東西都是彌足珍貴的

至於說幾百萬年的事……千錘萬鑿出深山的石灰歲數很可能比石油大大大,也沒見怎麼著啊。

所以,物盡其用,別故意浪費就是了。


題主你的女盆友是不是石油製品?→_→


我看F1最大的感觸就是:燒的是石油製品,開的是石油製品,連鋪的瀝青也是。我們就是一個建在屍體上的文明啊。

有人說我說的太噁心了,那不如再噁心點吧。連我喘氣呼吸的也是幾十億年來生物的代謝產物。

我們應當愛護動物,尤其是煮熟的,以及化成湯的。拉門!


以大慶原油為例:每八百五十萬噸的常減壓蒸餾裝置需配套200萬噸航煤加氫精制、120萬噸柴油加氫裂化供100萬噸乙烯(芳烴、丙烯、高密、低密等合計)、200萬噸焦化、180萬噸重油催化、220萬噸酮苯脫蠟,120萬噸汽油選擇性加氫、烴重組、80餘萬噸的石蠟加氫以及配套的蠟油催化裂化,如果你問我為什麼加起來比850萬噸多,是因為這是個流程工業。所以結論是,實在沒辦法的,我們才把他們燒掉了,能產高附加值產品的、我們竭盡所能產了。


然而石油儲量異常豐富。比鑽石都多。


石油,煤炭,天然氣都屬於化石燃料,都屬於不可再生的資源。

為什麼人類要使用化石燃料?原因可以至少列出三點。

1)作為燃料,它們的效率很高。

化石燃料本是死去的植物和微生物被埋在地下,百萬年壓縮和加熱形成的碳氫混合物。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也就是一小塊化石燃料就可以釋放大量的能量。正是化石燃料的燃燒效率讓歐洲人不再使用木頭作為燃料。而化石燃料的使用量的驟增最終導致了工業革命的發生。

2)作為燃料,它們是現成的。

很多能源,比如風能和太陽能,人類如果想要利用這些能源,需要花大力氣來研究如何有效率的採集,轉化,利用。但是,化石燃料,卻不需要這些創新。因為能量已經被聚集在了化石燃料當中。只要點火,就可以產生能量了。化石燃料太方便使用了,可以在幾乎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被使用。這是其他能源很少具備的特性。

3)人類社會進步最快的兩百年是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

工業革命,航天航空,交通運輸等等都離不開化石燃料。人類的生活被化石燃料所包圍。即使在今天,化石燃料依舊是人類的主要供能來源。

所以,化石燃料(包括題主問到的石油),是當今人類社會文明的基石。明白這一點,我想題主應該可以明白,人類現在對化石燃料的使用並非大材小用。

如果停止使用化石燃料,人類只有三種選擇。

一是使用燃燒效率極低等燃料如木頭等。這樣的低效燃料現在甚至無法支撐起人類的正常生活活動。

二是使用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資源。人類需要投入大規模的資金來完成對這些資源的能量採集,轉化和利用。這對於人類社會,是一種即時性的沉重負擔。

三是發展核能等所謂的未來能源。但是技術水平還未充分成熟,另外,這些能源背後的問題也會帶給整個人類社會很大的顧慮。

所以,人類使用化石燃料,並以化石燃料為主要能源實在是最高效最經濟的。

那麼,是否人類就甘願使用化石燃料直到化石燃料枯竭?

當然不是。

當化石燃料越少,開採的難度越大時,化石燃料的成本也會逐步上升。

這個時候,掌握相比於那個時刻的化石燃料更加經濟的另一種能源技術的個人或公司或國家,必然將引領新的能源革命,也必將握住整個世界的脈搏。


金銀都是超新星爆發才能產生的。用來當貨幣來交易是不是太浪費了?


自答一發,我老闆曾經參加過特斯拉老闆的私人演講,馬斯克在演講中說到,他做特斯拉的初衷並不是什麼清潔能源,阻止全球氣候變暖之類的,而是他認為石油這種能生產出幾千種化工產品的不可再生資源拿來燃燒實在是太可惜了,所以就有了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特斯拉電動汽車。


我也不知道對不對,我只是個搬運工!!

以下內容來著貼吧,原作者不詳。

作為當今世界工業第一能源要素——石油,它的來源(成油機理)卻一直眾說紛紜。最流行的是生物變油和石化變油兩種學說。前者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這是目前的主流看法;而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這不免讓我們發問,難道科技極度發達的今天,對如此重要的能源竟然還無法探求其根源?

筆者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後發現,其實並不是人類科技無法觸及,而是作為「黑金」的石油,實質上牽涉了太多的利益在其中,使其真相無法公諸於眾。【圖片】生物變油理論的來源

1956年,美國地質學家哈伯特拋出一篇論文,並以此為基礎形成了「石油峰值論」。論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億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龍及藻類等生物經生化反應而成。但這個核心理論只是個假設,並沒有任何的科學實證,卻成了近代「生物變油」理論的主要依據。

1989年,哈伯特在去世前的一次訪談中承認,自己用來估算美國石油儲量的方法與科學沒有半點關係。他創造化石燃料的說法,主要是為了對「石油峰值論」提供理論支持,即原始生成的石油總量是有限的(再生部分可以忽略不計),可開採的區域僅限於古生物大量沉積的基岩,而迄今為止所有可能產生這種石油的地方全都已經被勘探過了,也就是說石油不可能再多了。

同時,他還承認在他發表石油峰值論之前,事先把論文送給某位英美石油巨頭的董事長過目,這位董事長表示:一定要和威克斯「高估」石油儲量的觀點分庭抗禮,並要求他在論文中估算出石油的最大儲量。(威克斯是美國當時最具權威的石油儲量專家,他當時預計美國石油儲量就有4000億桶,而且不斷調高預期,如果威克斯理論成為主流,石油巨頭們如何維持甚至拉高油價呢?)

哈伯特心領神會,隨即提出美國儲量只有1500-2000億桶,而全球石油終極儲量只有1.25萬億桶,在1970年將達到開採峰值。而石油在廣泛使用半個多世紀後,2008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統計,全球原油儲量仍有1.8-2.2萬億桶。

他說,為了讓自己的理論看起來真實可信,他必須變成權威專家。因此,他將「高斯曲線」稍加改動后冠名以「哈伯特曲線」,而事實上這些曲線的改動只是他臆想出來的。根據自己臆想的曲線,反推某段時間的石油產量,而並不涉及任何數學邏輯。【圖片】真相只有一個

那世界上難道沒有人知道真相嗎?當然不是,哈伯特不可能一手遮天。

1980年,美國得克薩斯州的石油地質學家麥可·霍爾布蒂對哈伯特的理論提出質疑,並認為石油開採量會不斷增加。但石油巨頭們對此充耳不聞,他們手握石油峰值論這柄「尚方寶劍」,甚至將「生物變油」寫入地質教科書,異口同聲地認定石油是「化石燃料」,是地下埋藏的恐龍及藻類等生物經生化反應而成,因此資源必然有限。並通過對媒體的控制,使這種觀點成為世界主流共識。

其實早在1950年代初,蘇聯就發現了石油來源的全新理論。蘇聯科學家組成了跨學科隊伍,在政府設立的秘密基地里仔細研究了西方有關石油和天然氣來源的科學文獻。研究結果讓這些科學家大吃一驚,他們的結論是,美國人所稱石油源自生物的理論純粹一派胡言。而且石油儲量也不像美國人說的那樣非常有限,事實是世界上發現的油田越來越多。1956年,宣布了團隊研究結論:「原油和天然氣與地下埋藏的生物沒有內在聯繫,它們是地球深處湧出的太初物質。」

如果蘇聯人是對的,那麼地球上的石油總量只與地層深處碳氫有機物的數量有關,而這些物質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經形成了,那人類能獲得石油的數量只與鑽井深度有關。而且,蘇聯人還發現廢棄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復,即「自充式」油田。他們認為,石油是在地殼深處的高溫高壓下自然生成的,與鑽石的生成條件相仿。是地殼深處的太初物質,在高壓下冷噴發進入地殼淺層地帶。

蘇聯方面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成果斐然。被西方科學家認為是晶基地質不毛之地的第聶伯-頓涅茨盆地有了重大發現。他們在那裡一共鑽井61口,其中37口具有商業開採價值,成功率高達60%(美國的勘探成功率只有10%左右),而且那裡發現的油田面積可以與阿拉斯加北坡的巨大油田相媲美。

冷戰時期,蘇聯科學家將自己的理論和經驗作為國家高級機密,直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後,五角大樓才開始意識到蘇聯掌握理論的戰略意義。美國在沙特、科威特、伊朗等國大肆搶佔石油資源的同時,蘇聯人卻在埋頭苦幹,在號稱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亞勘探出11個大油田和1個超級油田,使蘇聯在1980年代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

蘇聯人用一個假設諷刺西方石油化石學說:以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沙特的加瓦爾油田為例,按照石油化石學說,要生成該油田已產出的石油,需要一個長、寬、高各30公里的立體空間,在裡面填滿恐龍肉,而且還要100%轉化為石油。這簡直是荒誕至極。【圖片】石油利益鏈需要謊言

1998年,俄羅斯、非洲、亞洲都發現了許多大油田,全球油價暴跌,這時「哈克特現象」再現,英美石油巨頭再次拋出石油峰值論的升級版,授意愛爾蘭石油地質學家科林·坎貝爾和法國石油地質學家讓·拉哈瑞爾聯名在《科學美國人》上刊發標題為「廉價石油的終結」的文章。文中再次預測石油產量將在2010年達到峰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預測不攻自破。

在石油服務企業擔任執行長的迪克·切尼對坎貝爾的觀點表示贊同,強調石油是一種稀缺資源,戰略意義重大。2000年11月,切尼同小布希搭檔在美國大選中獲勝,出任副總統。上任後他們很快將黑手伸向了中東,出兵伊拉克。後來人們才明白,原來切尼的中東石油戰略,就是將石油搶過來,送給英美的大石油公司。

由石油商人出任政要,並為其背後的利益集團代言,這種政商勾結在美國屢見不鮮。他們主導了各種陰謀的實施。石油鏈條將各方利益的串聯在一起……

西方精英們長期肆意操縱各種商品的價格。在這種背景下,石油價格很大程度上並不完全取決於自然因素、供需因素、科技因素的變化,而是更多地取決於主導石油價格的英美集團的利益訴求。只要這種利益主體的控制力還在,就將會作為終極因素而凌駕於其他因素之上,干擾並最終決定產品價格。【圖片】他們打著民主的旗幟,喊著維護世界安全的口號,目的是掠奪和控制石油——這一世界工業的命脈。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不惜以阻礙世界科技文明進步為代價,限制核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發展和應用;建立服務於自己體系的國際組織,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催生經濟蕭條,製造惡性通脹;發動軍事戰爭,建立單極霸權;使用「休克療法」,限制他國工業發展;石油價格人為掛鉤美元,擾亂全球經濟秩序;控制媒體誤導大眾,延誤科技文明進程;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無盡的饑荒、痛苦和死亡……

1914年至今百年間,赤裸裸的石油戰爭從未停歇,政治精英們對石油的覬覦從未停止。他們為此編造了一個個驚天謊言。也許謊言還會繼續,但真相終將浮出水面。


你腳下的地球已經46億年了,被踩在腳下是不是大材小用了?

時間和價值沒有必然的聯繫,有用才是硬道理。


即使以人類現有的技術,在石油枯竭後尋找替代能源並不是什麼難事,加上現如今有了頁岩油,我認為石油只是人類發展路程中在這個階段可以使用的眾多能源方案中可行性最高,性價比最高的,但並非唯一。絲毫不用擔心石油枯竭的問題。


從國民經濟來說,燒油浪費了大量外匯購買石油。

我國自引進「合資」以來汽車就走錯了發展方向,我國這樣富煤貧油人均資源少的國家本應該重點發展電動車、輕型車、以及來自煤的替代燃料。結果因為急功近利引進國外標準,把自己的汽車產業坑了很多年。要提倡引入國外技術,但國外標準是按照人家的國情設立的,我國生搬硬套國外標準又沒有相應資源就很被動,能源依賴!如果我們能少用一半油,一年能省幾千億外匯。


確實把石油拿來燒是最浪費的用法


確實,目前88%的石油是燃料,只有12%作為化工原料。燃料主要被交通工具燒了,可我們生活中多數東西都是那12%的石油造的。碳氫化合物很難找到替代品,而它又天然容易被連接成高分子長鏈,這麼精美的結構一把火燒了你不心疼嗎?

我個人覺得應該燒像煤炭這樣沒有複雜結構的燃料。電力機車和電動汽車的出現與普及提供了可行性。當然使用煤炭不可避免會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所以風能水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刻不容緩。

說個題外話,熱機驅動的交通工具是種暴殄天物的玩意。人類目前所有交通工具燃燒的燃料做的都是無用功,純粹是為了抵抗阻力,還不如以前的帆船環境友好。等以後技術進步了直接在地球上鑽個對穿的洞,跳進去一切問題解決。


不抖機靈,題主說得很對,作為燃料燒掉太可惜了。基本上現在煉廠化工部分利潤超過煉油的,更不用提將來這種差距會拉大。

簡單的例子,國內碳4組分基本只是當燃料氣,可杜邦這種公司都已經拿來當製藥原料了,可以想見利用率能差多少。只不過在現在的市場機制下,我國肯定是做不到儲存石油待將來發揮更大作用。


很多人都混淆了能源和原材料的區別,自信將來發展了核聚變就能代替石油……


1、石油形成時間雖然長但物以稀為貴,不是看什麼時間長,同樣形成時間很長的琥珀,尤其裡面有小蟲子的那種,比石油貴多了吧

在我們還需要石油的時間裡,石油是采不完的……所以石油不能說是彌足珍貴的東西,石油工業的發展救了多少真·彌足珍貴的抹香鯨#(滑稽)

何況現在還便宜得有點過分

2、中學化學課本會告訴你石油分餾會得到多少有用的東西,車、船等的這個等能做的文章多著呢

3、隨著發展石油會逐漸被淘汰,而很大可能我們已經找不出「更需要石油的東西」,研究石油精鍊的不是吃白飯的


煤采完了嗎?沒有

有東西替代媒了嗎?有


跟錢一樣,花了是錢,不花是紙


石油不光是拿來燒的,它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像塑料,潤滑油,瀝青等等有機材料都是石油製品。

至於拿來燒是不是浪費,這個我不了解不敢妄自評價。不負責任地引用斯隆馬斯克在特斯拉發布的時候說的話「石油這麼重要的化工原料,你們居然拿來燒」。。


推薦閱讀:

市政道路被私人佔用,停車被放氣,該找誰說理去?
山路駕駛都有哪些注意事項和進階技巧?
到底什麼顏色的車更好啊?
如果把汽車安全氣囊去掉,是否對危險駕駛有遏制性?
能否靠駕駛技巧,將日系車開出德系車的高速穩定感來?

TAG:汽車 | 環境 | 石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