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同意中醫藥劑變劑型嗎。?
最近在網上看了些文章,有些同道認為只有丸,散,膏,湯才是正經的中藥,什麼中藥顆粒劑,中藥注射液甚至中成藥片都是偽中醫,正經中醫不開這方。而有些同道認為,時代在發展,中醫也該發展,而不該抱古守舊,拘泥於以前的繁瑣,緩慢的用藥方式不能適合現在的生活節奏,應該改陳換新。那麼大家的看法如何呢?請大家各抒己見。
話說在頭裡,這帖用於醫藥專業人士以及興趣人士討論,不是為了引戰,有明顯傾向於粉或黑中醫,且對討論無益的回答發現即刪除並拉黑,某些人就不要自討沒趣了。
中藥藥劑學,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
竊以為,劑型改良是符合市場和行情需求的。但一定要注意其效果,當然也不要因小失大。
上世紀的中藥注射劑雖說真的是有幾個好產品,但總體來說就是個啼笑皆非的荒唐鬧劇。瘋狂局面已經成只要村裡有口井有口大鍋就可以做注射劑!囿於年代背景,不再贅述。
像穴位注射的當歸注射液(止疼),肌內注射的參麥注射液(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靜脈滴注的鴉膽子油靜脈乳劑(抗癌),效果都挺好。
而現在對於中藥復方顆粒劑和傳統湯劑的爭論也從未停止。傳統湯劑有一個有效成分在溶劑里浸出並且相互反應生成新的有效成分的過程,而復方顆粒雖說有正確的用量配比,卻缺少了相互反應的過程。就像燉雞湯,配好材料慢煮慢燉才能燉出好味道,若是直接用雞精十三香什麼的勾兌,那就不一樣了。
中藥藥劑學的任務:
繼承和整理中醫藥學中有關藥劑學的理論、技術與經驗,為發展中藥藥劑奠定基礎。
充分吸收和應用現代藥劑學的理論研究成果,加速實現中藥劑型現代化。
加強中藥藥劑學基本理論研究,是加快中藥藥劑學「從經驗開發向現代化科學技術開發」過渡的重要研究內容。
積極尋找藥劑新輔料,以適應中藥藥劑某些特點的需要。
以下是題外話,
其實,我覺著這個課程挺實用的,就小方面來說,學完這個之後,我們可以自己做古方紅糖、古方梨膏、古方XX等等,哈哈,味蕾狂歡啊!
買化妝品護膚品的時候知道成分表裡都是什麼鬼,知道水包油油包水,知道皂基氨基酸糖苷表活,再不會在被櫃姐或屈臣氏大媽坑了!
藥劑老師之前還帶學生做了黃芪護手霜,課也講得好,膜拜大佬
不請自來。
題主所說的不認可顆粒、注射液、膠囊的正是在下。不過在下不是中醫同道,而是廢醫派。但是不認可這些東西是中藥劑型的並不只是廢醫派,還有中醫傳統派。在中醫藥真偽問題上,廢醫派和中醫傳統派有一致看法。而且就這個問題,廢醫派還會和中醫傳統派進行合作。
認為這些西藥劑型不是中藥所屬的理由十分簡單,實際上都不用我說,搞中醫藥的人都應該很清楚。顆粒,膠囊、片劑等劑型都是要添加輔料的,譬如顆粒里的添加塑形劑糊精的量還非常大。這些添加輔料的做法符合哪門子 「四氣五味」,「升、降、沉、浮』 ?而固定配方,一成不變的中藥製劑又如何讓中醫師實現「辨證施治」?
事實上,大量的中醫都裝作對此不知情:反正現在中醫也醫藥分家了,藥效有多少不關我的事。我只管驗方,不管藥效,我辨不辨證,沒人知道,我愛咋說都行得通。這還是真中醫么?用慣了這些西藥劑型的中醫師,中醫醫理不攻自廢。
當然,我知道很多中醫人士會說:中成藥80%都是西醫開的,是西醫在攪局。這話也沒錯,但誰讓中醫師當年認可了中西結合。現在中西結合有兩代傳人,都支持西化,過半中藥製劑不合中醫醫理的現實已經無法扭轉。
我清楚很多中醫人士是不敢討論這些實際問題的。而無論事實是否從我們廢醫派的嘴裡說出來,中醫在現實中都得面對責難。所以本人歡迎拉黑,挨罵的又不是我,我無所謂。至於注射液,那些天天講科學的人已經說得太多,我都懶得提。
醫學和藥學還是有區別的,在臨床上,大家都認為哪個好用就用哪個。而中醫劑型和現代醫學劑型相比,是有幾點劣勢的,當然,也在不斷完善。一,方便性。有相當多的年輕人選擇藥品就是圖個方便,我想很少有人願意自己準備鍋熬藥。
那麼現代中醫推出的水蜜丸,顆粒,膠囊等等便應運而生。
我個人有段時間自汗,但懶得管,主要就是沒有準備熬藥的工具,也沒精力弄。後來葯代推玉屏風顆粒,我弄了點,效果不錯,也方便。二,質量檢控。中藥注射劑,甚至包括國產西藥注射劑,工藝還是差,主要體現就是過敏,可能和顆粒加工不過關有關。之前我經手的,一個燈盞花過敏,數個丹參粉過敏,還有一個國產左氧氟沙星過敏。。。總體來說,這幾年,中藥現代製劑進步很快,我是支持的。我用的最多的,比如心率在50到60和100到130,用參松養心膠囊調理,病人依從性比湯藥強得多。腎病方面不太了解,不過聽同學說,腎病是用中藥大戶,肌酐在300以下的基本中藥比例很大,最著名的是雷公藤苷,也算中藥新劑型了吧。臨床上中藥藥劑變型這類無所謂,因為普通人不住院接觸不到這類。
但是日常藥店買葯和內科門診開藥就別有新劑型了。
我覺得中醫注射很扯淡
感覺這個話題自己可以說一說。其實是我關注的一個大神的動態才看到的這個問題,哈哈。手機答題,有疏漏的地方歡迎大家補充,有錯誤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首先,我們做這個,最開始都會強調什麼是中藥,什麼是天然藥物。因為很多人都覺得二者差不多,我們說的很多中藥都是天然藥物。
但是在這裡要強調一點,只有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藥物才是中藥,離開了中醫理論指導,都不算。答主說的什麼散膏湯丸只是中藥在應用上的一種實體載體,也就是說你隨便煮一鍋湯,或者捏個丸子,你就說它是中藥,這是不對的。那說到要不要發展這些劑型,其實這些劑型在現在有一個名詞叫中成藥。來源於中醫理論,但這些改良的劑型,它還是不是中藥,這個取決於對應的那個中成藥,他是否還遵循中醫理論的指導。現在市面上的一些中成藥,很多都是顆粒劑,這個肯定是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才做出的改良,因為不可能說天天拿藥材在家煲。而顆粒劑現在研究主要是將藥材里的有效成分提取出來,這個有效成分藥典里有規定的,顆粒劑的標準里也有規定。那這樣不僅解決了有效的問題,也解決傳統煎藥的麻煩,那些就是進步的呀。說正經的中醫不開這些現在的製劑,並不是呀,並不是說所有的中醫都是赤腳醫生呀,他們也有很多都是有過科學的背景才學中醫,也不是說現代科學就是與中醫是矛盾的呀,要怎麼把中醫看著神乎其神的理論用大家都能接受的科學去解釋,這才是我們要做的呀。至於說什麼顆粒劑呀注射劑都是偽中醫,那肯定不是呀,因為現在的很多中成藥都來源於中藥方劑,哦,說到這個,其實大家可能會說什麼中藥材,但中醫真正的精華在於方劑呀,要普遍安全有效才是好葯呀。其實現在爭議最多的其實就是一個注射劑,因為有些中藥注射劑就是將藥材提取一下,處理一下,就做成了注射劑。但是問題肯定是複雜的,首先就是直接往血里打的東西,你不知道都有啥,肯定安全性就說不過去。但是你又不能否認,有一些它確確實實就是有效,也沒有嚴重的不良反應。那如果是這種,畏首畏尾反而會錯失一個好葯,真正的解決辦法是儘可能的去解釋它的有效原因,以及儘可能的考慮安全性的問題,那如果能同時解決這兩點,我覺得是好葯為什麼要放棄呀,雖然這條路也很難,但有人在努力的走,而有些旁觀者就一面拍死,我很欣賞不了這種態度。現在研發一個葯有多難,只有在做的人知道。我個人覺得,更新這就是必然的趨勢呀,依傳統的煎煮肯定無法滿足現在的需求呀,不滿足就肯定要改進呀,只要改進的依舊安全有效,我覺得沒什麼不能接受的。其實還有就是,真正想幫助中藥現代化的,根本不會去在乎社會上的這些一面倒的言論。而是不停的摸索,不停的交流,力求能將我國的這一瑰寶推向世界,造福人類,當然啦,還有賺錢嘛,哈哈 不過話說回來真的很難,因為大家的學科背景不同,就會導致大家的關注點不同。像我們就在不停的闡釋有效成分,因為覺得一個方子里成分太多,依現在的技術根本不可能全部闡明。但中醫就會比較關注君臣佐使的配伍問題,不過大家也都在認真的交流啦,雖然步子很小,但我們畢竟在向前,對於那種一邊倒的那些,只能說眼界太小或者說知識不夠。做啥都不容易,但每個人付出一點,總會進步的啦……
和怎麼看待中醫發展有關吧。
如果覺得中醫就是肯老祖宗的財富,不要瞎搞,那麼多半會認為新劑型碰都不要碰。如果覺得中醫應該發展,或者覺得中西醫結合,那麼對新機型本身多半不會太抵觸。現代醫學有種說法,聯合用藥的風險高,而且聯合的葯越多風險也越高,一般不允許超過4種。
有人批評中醫時就說中醫動輒幾十味藥材,這是不對的。中藥單純一味藥材就含有幾種或者幾十種化學成分,其中還有多半對疾病無效,或者不會被吸收(用現代醫學的觀點),這樣幾十味藥材一起用並不是現代醫學概念上的「聯合用藥」。
但是你把中藥材的「有效成分」提取出來,再注射人的血管,這就和現代醫學的「聯合用藥」差不多了,風險和傳統湯劑也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我本人反對中藥新劑型。你告訴我注射液什麼等張等滲都考慮到了也沒有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吧。推薦閱讀:
※如何哄孩子喝中藥?
※如何看待人民日報的報道 這是準備深挖嗎!「葯價近半成回扣,要拿虛高的招標開刀」?
※為什麼很多中藥說明書上的不良反應都是尚未明確?
※服用中藥製劑後發生嚴重副作用如何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