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甲艦、無畏艦時代桅杆的意義?

好奇當時桅杆的意義。

瞭望台的話,一般也不會超過桅杆2/3的高度。

桅杆高一些有利於別人看見旗語?

以及桅杆上複雜繩索的意義。除去穩定桅杆以及保留掛帆功能以外,有一些似乎沒什麼用的繩索。


早期鐵甲艦乾脆就是風帆戰艦包銅包鐵,桅杆依然是重要的動力來源。

哪怕到了「勇士」號這樣萬噸級的鐵甲艦。依然保留帆具。

當然,如另一位答主所說,同期的鐵甲艦如「莫尼特」號和「弗吉尼亞」這些沒有桅杆的真鐵王八,是因為他們本質上是內河艦艇,沒有遠洋作戰的能力。「莫尼特」號就毀於風浪。

套用後世流行的說法,她們並不是「艦隊鐵甲艦」。

然而,在風帆時代過去後,戰艦依然保留桅杆的原因是多樣的。

首先,如果留意的話,常常能發現這樣的描述,尤其是常見於日本史料的說法「為了減少對瞭望哨的干擾,煙囪加了導流板」云云。

早期燃煤動力為主,煙塵非常巨大,而此時艦隊指揮幾乎完全依靠旗語信號,而巨大的煙霧往往導致後續艦艇的視野會極大的受到干擾。

「寧海」級

所以信號旗往往需要高掛。

而上面多出來的那截,是掛將旗、戰旗之類的,當然還有信號燈。

比如華麗的長旒旗

據說這玩意兒有個規定「最長不得超過艦艇總長」...

桅杆矮點拖海里了...

瞭望台不放頂端,則要考慮桅杆穩性,否則你想想那麼大重量放頂端,風浪里各種晃,桅杆吃不消的...

你說的那些索具,很大程度上也是考慮桅杆剛性,否則桅杆來回蠕動,對於艦艇的穩性是個巨大的威脅。

當然還有部分「繩索」,實際上是無線電天線。


早期鐵甲艦還有帆具作為輔助動力,後來作為瞭望哨使用。


naive

第一張圖上定遠級鐵甲艦桅杆上就有非常明顯的痕迹了,都沒看出來。

所謂的像寶劍一樣直插青天的桅杆雕塑?

那個看似寶劍護手的東西,叫做戰鬥桅盤。

定遠級鐵甲艦前後的戰鬥桅盤各安裝了兩門哈奇開斯5管37mm速射炮,射速60發/分。

致遠級防護巡洋艦後桅盤上的兩門10管加特林機關炮非常明顯。

1884年,馬江,哈奇開斯5管37mm速射炮曾經橫掃船政水師艙面。

1884年,越南宣光城下,清軍冒著哈奇開斯5管37mm速射炮的彈雨,使用「滾草龍」法躍進。

小口徑速射炮無論是對敵艙面水兵還是對敵魚雷艇,還是上陸後對敵陸軍,都是變態一般的殺器。鐵甲艦、巡洋艦上大量設置的小口徑速射炮,名為防禦魚雷艇,實則攻擊魚雷艇的機會不多,橫掃敵甲板的機會更多些。戰鬥桅盤上的速射炮,居高臨下,對敵搬運炮彈的水兵和速射炮炮位上的水兵進行掃射,既是對敵小口徑速射炮的有效壓制,又限制敵艦炮彈藥輸送,阻滯敵艦炮的連續射擊。當然,其本意是在敵魚雷艇來襲時,先發現先開火,壓制甚至擊沉敵魚雷艇。

Schichau廠的名作 福——龍號頭等出海魚雷艇。

在那個24節就算是超高速的年代裡,魚雷艇水兵被視為有去無回的勇士。冒著各種57mm47mm37mm加上11mm格林炮的彈雨,用24節航速接近到離敵艦300m以內的地方,然後放黑頭磷銅魚雷?這個難度很大,是吧,如果攻擊目標不是西京丸這種垃圾輔助巡洋艦而是吉野級防護巡洋艦,早就成碎片了。

福龍號上也有速射炮,毫無疑問,是為了和敵艦上速射炮位對射用的。

羅嗦幾句,後來大家發現戰鬥桅盤和艙面小口徑速射炮還是不能保證阻擋魚雷艇的進攻,於是大艦就越來越方,於是產生了魚雷艇驅逐艦,慢慢就成了驅逐艦。因為嫌六個字太長。

魚雷艇驅逐艦最早不是要驅逐魚雷艇嗎,於是就把炮從57mm最大口徑換成了75mm,倒過來了,準備追著魚雷艇一路打。很不幸,大家後面看到了這一點,乾脆不造魚雷艇了。於是驅逐艦開來開去開來開去放魚雷的時代開始了。驅逐艦又要互相驅逐(誤),於是火炮口徑就越來越大。最後就慢慢從原來的300噸級發展到了3000噸級啊,然後時光荏苒就萬噸了。

大家好,我就是(魚雷艇)驅逐艦(誤)。

就醬


這是描述南北戰爭漢普頓海戰的油畫,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鐵甲艦之間交戰。光板頂一個炮塔的是北軍的監視者號,看起來還真的沒有桅杆,這船設計這麼奇怪遠航能力很差,打完這仗就遇風浪沉了。看南軍的船,第一張照片 是南軍的船,看照片還是有好幾個光桿桅杆的,不過只能掛旗子了。不過這些都是早期鐵甲艦,一個木船改裝一個是內河炮艇,長這麼奇怪就忍了。


那個時候沒有雷達沒有無線電

桅杆就是那個時候的「雷達」、「無線電」

——瞭望(校射)、信號旗

此外題主你有沒有注意到,定遠的桅杆還起到吊車起重機(下圖箭頭)的作用?

要不那些小艇怎麼放下來?


帆船時代,高大的桅杆作用有以下幾點:提供動力(掛帆),觀察,指揮(旗語)。

勝利號,除了艦尾的海軍旗,桅杆上掛了三面旗組成的旗語,和一面聖喬治十字旗(代表海軍旗艦,商船是不會掛的)

後來掛帆的功能不存在了,觀察和指揮的功能還一直存在著

三笠號,英式單腳桅結構非常簡單,功能區域也很明顯

川內號,典型的日本海軍PS作品,背景中沒有山,桅杆上部被抹去,以防止利用照片估計船隻尺寸;不掛任何旗幟,正常情況下除了海軍旗外,還應當有表示船隻狀態的旗語,一面海軍將旗(日軍輕巡一般擔任水雷戰隊旗艦)。

後來電子設備逐漸成熟,桅杆又為諸如通信天線和雷達之類的設備提供了平台

1945年10月的企業號,桅杆上的雷達

改裝成導彈巡洋艦的克利夫蘭級輕巡,單個桅杆上都是電子設備


瞭望作用,觀察炮彈落點,在當時的觀瞄設備尚未發展之前,對於海平面外的炮彈落點的最好觀察方法了,當然在無畏艦進一步發展之後拖著個熱氣球的現象其實也是這個作用。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軍自抗戰以後很少同時使用師和旅的編製?
二戰蘇聯的空中力量vs日本陸航海航會是什麼結果?
巡洋艦是從什麼時候變成以中線炮塔為主的?

TAG: | 海軍 | 船舶製造 | 軍艦 | 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