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國外的社交媒體上, 對Elon Musk的評價基本都是正面的,而在知乎,對他的評價卻褒貶不一?

Quora, Facebook, Youtube等主要社交媒體,對Elon Musk(伊隆-馬斯克)基本都是一片讚揚的聲音。而在知乎上,他卻被不少人認為是「騙子」 「大忽悠」。這是因為文化、認知不同?心理差異?還是因為中國人對馬斯克這類企業家,比外國人要看得更透徹?歡迎各方知友,從不同角度說出高見。提前感謝!


謝謝 @Emma 邀請,這的確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其實不光Elon Musk,近年來科技領域裡的創新創業者或者是創新項目很少有不被黑的,以激進著稱Elon Musk自然是少不了反對的聲音。

從2013年開始一直關注Musk,那時候Model S剛剛發布沒多久,Tesla也沒有進入中國,Musk在中國可以說是一點知名度都沒有,而唯一有點知名度則是他上了2013年做了TED的演講,之後才漸漸被中國人所知。而隨著Musk的知名度日益上升,反對的聲音也日益變多。

但縱觀這些反對的聲音里,我的感受是有理有據的反駁少,而更多地只是覺得「不靠譜」、「畫餅」、「圈錢」。這篇回答重點探討那些反對Musk,但反對理由並不充分的反對聲音可能從何而來。

第一個誘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當下的大環境是第一大誘因。隨著GDP增速放緩,經濟進入新常態,國家開始去產能,就業崗位自然開始減少。創造就業崗位的重任慢慢傾斜向民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在這個背景下誕生了。隨著政府的資助與呼籲,加上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經過了近五年的發展,已經擁有了不錯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和環境,創業的門檻大大降低。創業者和創業項目數量出現了一個井噴。但只是創業者和創業項目數量出現了爆炸,好的創業者和好項目的數量本身並沒有爆炸。

互聯網極大降低了創業的門檻,大量輕資產的創業方向成為可能。甚至創業者只要有一個好的理念,一台電腦就可以進行「模式創新」。

在國家推動創業的大背景下,水平層次不一的創業者開始加入這場創業大潮,大量互聯網理念可以供他們使用,大量的路演機會給他們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結果我們看到的是,在大量的路演中出現了不少不靠譜的項目,大談概念和用各種「大詞」,大部分群眾接觸到的路演和項目報道質量其實並不高,聽了一腦袋的熱詞,也聽了一腦袋的爛項目。

而好的項目一般不需要出來路演,VC自己會找上門或者在項目成型之前就已經在圈子裡分好了。滿地開花的路演,更是進一步稀釋了每個路演裡面好項目的比例。

經濟下行也讓大量資本迫切尋找下一個投資點,雖然路演遍地開花,但是每個路演活動裡面還是能看到不少投資人。

但創業、創新本身就是一件有門檻的事情。

2014年國內的智能硬體項目跳票率達到了驚人的70%,資本和人民不是真傻,時間一長,項目是好是壞立竿見影。經過了2014、2015年的折騰,大量科技創業項目被淘汰,而且大量概念被玩壞,大家對「跨界」、「互聯網」之類科技創新方面的詞漸漸和「不靠譜」和「圈錢」聯繫到了一起。從此只要談及「跨界創新」,很少不被黑的。

加上過去的十年里我們已經經歷了互聯網發展帶來的信息爆炸,大部分人的認知能力遠遠沒能適應現在環境里所充斥的大量信息,處理和甄別大量信息的能力本身並沒有隨著互聯網的信息爆炸而一起爆炸。

因此在大量的新事物面前,如果事先已經帶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比如大量的跨界創新都是不靠譜的),之後就很難在看到一件新事物進行深入思考並作出正確的判斷(因為這麼多跨界創新的新事物是不靠譜的,這個也是一個跨界創新項目,又是圈錢的吧)。

Elon Musk作為一個激進的跨界創新代表,在這個背景下出現了反對理由不成分的反對聲音並不奇怪。

很多人說Elon Musk是一個與喬布斯相媲美的營銷好手,但看過Musk演講的人都會發現他的演講是出了名的結巴,常常也不知道PPT放到了第幾頁,經常忘詞冷場等等。這在喬布斯的演講里是完全不可想像想的,喬布斯每次演講都要經過進行準備和綵排,就連燈光和桌椅的擺放都可以被折騰一晚上。

這都是因為Musk的演講從來不綵排,他覺得綵排浪費了他的時間,而花時間在技術和產品設計上更為重要。Musk是一個非常技術導向的人,他更專註產品本身的價值和顧客體驗。他喜歡把時間專註在技術上,討厭要處理公司的財務報表和股東關係(儘管這些他必須要去做)。也喜歡把時間花在和技術人員的交談上,親自參與Tesla和Space X的產品設計。當年賺回第一桶金的Zip2公司的產品代碼就基本都是Musk一人獨立完成的。

在Model S的發布會之後他甚至沒有和客戶一起參與試駕活動,而是直接奔回廠子里找技術人員去了。在Model X發布之後他一度被邀請去了各種訪談,但隨即他就表示活動太多了,佔用了他設計產品和研究技術的時間,並表示在之後的一段時間暫時不會和公眾見面和不會參加任何活動。

Musk的Twitter上面經常發一些技術相關的評論或者進度彙報,有時為了趕工期甚至和工程師一起睡在工廠里,是一個非常Geek的形象。儘管Musk做要做的事情非常遠大,但他同時是一個非常能沉下心來去用心實現他理想的人。

可以肯定的是,好的商業本質上是在為顧客創造價值。特別佩服那些在這個背景下能不浮躁潛下心來關注產品本身的創業者們,如果能在這個時代做出真正為顧客創造有效價值的產品,也是相對容易被消費者和資本發現的,特別是在現在資本多好項目少信息相對發達的時代。

那些只是抱著跟風擁入科技圈,或者抱著「撈一筆就走」心態的創業者,無疑做壞了科技圈的生態,也做壞了科技圈的名聲。而好的創業者和項目,就是受害者之一。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也要盡量在這個各種概念和科技項目出現的時代靜下心來,謹慎推敲背後的邏輯。畢竟任何創新在開始出現的時候都是備受爭議的,清一色的一片讚揚之聲和一邊倒地黑固然都不可取,但讚揚和反駁都盡量做到有理有據和對事不對人。如果逃避思考的話,發出的聲音裡面除了先入為主的觀點和跟風,就不剩太多有價值的東西了。

第二個誘因:「第一原理」與「足夠正確的事」

受過物理學訓練的 Musk喜歡從世界運作的本源來進行思考,這種方式稱之為「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Musk相信一件事情如果物理定律的支持下可行,那麼剩下的問題就是工程實現。

典型的例子就是他拆解出火箭的各種成本,發現燃料成本只佔每次發射的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成本都去掉了每次會丟棄的箭體。於是如果能實現火箭的循環利用,人人都能負擔得起的太空旅行是可以實現的,那麼接下來,就是如何用工程學實現的問題。

但這樣的思維方式是非常招黑的,因為儘管它可能足夠「正確」,但卻非常「不可行」。

麥肯錫諮詢師和神經科學家安宅和人在他的書《Issue Driven》(中文又譯: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里曾經提到過解決問題的兩個途徑。

圖中橫坐標為「議題度」(Issue),可以理解為這件事情「正確且重要」的程度,從左到右「議題度依次增大,這件事情越來越正確且重要。

縱坐標為「解答質」,可以理解為「容易解決問題」的程度,從下到上「解答質」依次升高,需要解決的問題愈發容易。

正常人一般喜歡先挑容易做的問題入手,然後逐步解決問題,最後達成目標。但安宅和人把這條路稱之為「敗者之路」,因為它並沒有真正做正確且重要的事情(議題度高),而是先挑那些顯而易見而且容易解決的問題入手(解答質高)。

結果是:做了很多事情並解決了很多問題,但不一定對達成目標有用,事倍功半。

而真正有價值的工作,是先挑議題度高的工作入手(找到正確且有價值的工作),再去關註解答質(是否容易解決)。儘管這一條路可能非常困難,解決方案不明了甚至暫時找不到解決方案(解答質低),但因為它足夠正確且有價值(議題度高),所以值得走下去。

Musk是一個典型的議題度導向的人,或者說,「死認理」。他先認定了太空技術、互聯網、可再生能源、人工智慧和技術是未來最有可能改變人類的五項技術,接下來就在這五個領域裡創新,不管是否有解決方案,不管是否能做成,只是因為他們「足夠重要」。

事情如果物理定律的支持下可行,那麼剩下的問題就是工程實現。

Musk表現出的是典型的工程學思維方式。

傳統的商業思維是權衡分析後,得出最優。

比如:我要將電動汽車推向大眾市場 —— 現在最好的汽車製造商沒能做出性能優越且價格合適的電動汽車,且巨頭已經經過嘗試後失敗(EV1) —— 技術領域的各項技術如電池技術尚未能支持一款性能優越且價格合適的電動汽車。 於是—— 將電動汽車推向大眾市場無法實現。

如果說商業思維是在做選擇題,那麼工程學思維就是在做問答題。

工程學的思維方式是創造最優。

比如:我要將電動汽車推向大眾市場 ——如何實現 ——需要長續航、動力強勁、安全性能好、外觀優良且價格便宜 ——現在的電池等技術尚不支持 —— 為什麼不支持 —— 能量密度低 —— 選用能量密度高的三元鋰電 —— 三元鋰成本高且不穩定,電池管理難度上升 —— 引入互聯網分散式控制演算法進行能量管理—— 三元鋰引發的成本上升 —— 先做高端汽車,改變消費者觀點同時打造品牌和進行技術儲備,在逐步面向大眾市場 —— 高端市場到消費級市場的三部戰略,實現將電動汽車推向大眾市場。

可以看到的是,工程學的思維是事先完整清晰地構築好要實現的願景,然後不斷通過整合資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來一步步逼近這個願景。Musk說過很喜歡別人叫他工程師,因為工程師是現實生活中最接近魔法師的人。他們都是將一件事情從無到有地創造出來。

經濟學和政治學裡面經常會出現「兩難選擇」或者「三難選擇」,而工程學則傾向於先制定一個最優選,然後籌集資源一步步去實現這個選項。

而根據「第一原理」和工程學思維推導出來的結論可能是正確的,但非常反直覺。

比如:我們可以實現廉價的太空旅行,即使NASA都做不到這一點;電動汽車是做成能源互聯網的突破口等等。

這些戰略和行動雖然經過了嚴謹的推導分析,但實際執行時候是沒辦法一下子把整個藍圖展現出來的,比如Tesla先走高端的戰略就讓很多人覺得他們只是在做一個富人的玩具,無非是再次圈錢。如果不理解它背後的運作邏輯,會出現反對意見並不奇怪。

第三個誘因:容忍失敗的創新精神

可以說美國是一個非常鼓勵冒險和創新的國家,全民對科技領域創新的熱情也很高,也善於追捧各種概念。風險投資人王煜全曾經講過一個笑話大意是:德國人辛辛苦苦在一個技術領域耕耘十幾年,美國拿來Duang概念一炒紅遍世界,中國跟上Duang資本一砸節操碎一地。

的確可以看到現在美國熱炒的很多概念背後都是德國其實早已深耕多年的技術,比如車聯網、智能電網、電動汽車等。但德國人並不擅長製造概念,近年來德國人也意識到自己在這點上吃了大虧,舉國之力創造出的唯一一個拿得出手的概念——「工業4.0」。對於崇尚實幹精神的中國人來說,看到善於製造輸出概念的美國人很容易有微詞。

鼓勵創新和冒險是美國精神的一個縮影,所以美國人做的很多事在我們看來都只是很酷,但不靠譜。而這些事情在美國人看來就是「足夠重要」,但可能不容易實現的事情。

一件事情如果「足夠重要」,但很容易失敗,是非常容易招黑的。畢竟商業的邏輯是盈利導向,「足夠重要的事情」可能能在很遠的未來盈利,但在近期卻不容易看到什麼回報,是典型的長線投資。在最終的回報到來之前,創新者需要巨大的勇氣來承受來自資本和市場的壓力和輿論。

Musk在接受《60分鐘》採訪的時候都說,自己都說當時創辦Tesla的時候,根本沒想到他們能活下來,這是覺得這件事情足夠「重要」,於是必須要去做,即使他們非常有可能會失敗。

"Well, I didn"t really think Tesla would be successful. I thought we would most likely fail. But I thought that we at least could address the false perception that people have that an electric car had to be ugly and slow and boring like a golf cart."

Musk一開始只給Space X試射三次資金餘量,當三次都失敗後他走進發射室說要用盡自己所有資金,試射第四次,相信這樣的勇氣和冒險精神並不人人都能理解的。不要說把如果自己置身於那樣的場景當中能不能做出類似的決定,就算是跟在Musk背後的投資人也很難覺得這不是在胡鬧。想像一下如果你是投資人,面對一個創業者說「我的項目很重要,但非常有可能會失敗」。

身處在以崇尚保守和實幹國家的我們,一般喜歡先將一個產品做好了,打磨好了,再拿出來面向消費者進行融資。面對這種先構築願景,再籌集資源去實現的行為,自然很難理解。加上大量的低質量項目充斥在市場上,也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去分析每個願景背後運作原理的能力和心情,自然會出現反對的聲音。

紅杉資本的創始人唐?瓦倫丁曾經精闢地總結過矽谷精神的重要內核——容忍失敗。

Silicon valley has a state of mind where you don"t have the stigma of failure.

Musk能擁有今天的成就和矽谷容忍失敗的創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也就只有在這種環境下,才能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投資人和工程師,跟著他一起做著這些「足夠重要」但「不靠譜」的事情。


直說一個:超級高鐵。

據我觀察,超級高鐵是很多人對他評價的分水嶺。

在之前,他是膽大敢想敢做的創新者,即使海口誇下很多事情基本實現不了,但是大家還是認同他的精神,加上他也是專業工程師,非專業人士也不至於太不信任他。

但是,超級高鐵這事兒一出。

有腦子的人都知道太假了,你馬斯克竟然帶頭拿這個騙人!!!!

你自己都知道是假的!!!

粉轉黑!

再看其他項目,之前可以視為「野心」的部分,也自動腦補成了「忽悠」


謝邀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英文環境的skeptics並不比中文環境中的少

以上


這要從中美文化差異的根源說起。

美國人想像力豐富,只要物理上是符合邏輯的,都能不受約束髮揮想像去構思,比如科幻電影中稀奇古怪的黑科技。

中國人文化比較內斂務實,當下能做出來的才是靠譜的,或者說有據可循比如山寨別人是最最靠譜的。

顛覆式創新需要包容。

顛覆式創新需要包容,需要資本的不斷投入,需要大眾不斷的支持,需要承受一次次的失敗,需要有無數次努力和嘗試終究會在當下失敗的思想準備。這些對於美國人來說可以忍受,但務實,渴望看到成效的中國人是接受不了的。

傳統的以盈利和商業模式為主導的企業沒法做Musk的事業。

傳統車企,或NASA,是做不了MUSK的事業的,因為股票會跌,股東會不高興,企業會難以為繼;只有在風險投資主導的創新型公司,可以對值錢但還不賺錢的公司,給予持續的包容。

物理上符合邏輯的創新,最終都可實現,但沒人能說清是在何時?

可能是現在,也可能是在不久的將來,但這個引爆點在哪裡?沒人知道。比如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從理論工程學的角度分析,感測器夠精準,處理器夠強大,雲計算夠及時,設計夠可靠,他就能實現。但如何從現實上做到這一點,存在極大的難度。

以感測器為例,感測器依靠硬體和軟體驅動,硬體什麼時候會失效,軟體是否有BUG,是否能有效的抗干擾,是否如人眼一樣可以識別、處理、學習所有的外部物體,並實時做出準確的判斷,沒人知道,Musk也絕不會知道。這些數據,都需要大量的測試,積累,調整,修正。

理論上人腦不可能絕對被複制,機器可以無限逼近人腦,但不能絕對取代。

跑在路上的汽車,碰到的外部物體是不能全部建模被機器完全學習?沒有人能夠打包票。所以一定有誤差,有失效,有風險,關鍵是風險概率是否可以低到被忽略。

這個時候兩類企業的做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傳統車企會說當我做不到接近100%的自動駕駛時,我不宣稱,我也不鼓勵大家去用;特斯拉會說這是正確的方向和趨勢,我們鼓勵大家去嘗試,以助我們發現更多問題,去改進系統,最終實現自動駕駛。前者是以人為本,步步為營;後者是快速迭代,跑步前進,每一步都驚險刺激,但風投驅動的創新型公司,要的不就是這種冒險精神么?

簡言之,對於特斯拉和Musk吐槽的是當下,看好的是未來,不同的角度,都有道理 。


呵呵。我覺得可能是像馬斯克這種大忽悠中國人見得太多了。


並不是 在南方公園裡經常被黑


任何大眾熟知的純褒獎和純貶斥都是毫無意義的。

因為資訊理論告訴我們,

只有新穎的信息,不為人知,出人意料的信息,才是有意義信息,才是真正的信息。

世界盃中國隊對陣巴西,

你告訴我巴西隊大勝中國隊,

有意思嗎?用你說,甚至不用踢地球人都知道了吧。

這就叫無用信息。

反之,

你告訴我中國隊大勝巴西,

天,這才是信息,高價值的劇烈反差信息。

看起來信息量一樣的信息,就是因為大眾認知不同,含金量就天上地下了。

埃隆馬斯克,人人都知道好,你再跑過來說好,不過錦上添花,信息量很少。

所以凡是高端大氣的答主,楊村白雪的社區,都會嘗試從另一個角度,人所不知的角度,去重新認識他。而這個角度,是彌足珍貴的。

罵他不過是從誇他的反面認識他而已。

正是因為對他的褒獎太多太過了,所以罵聲才會顯得格外珍稀。

如果哪天馬斯克破鼓萬人捶了,罵聲震天,就像劉志軍一樣,

那時候的褒獎,才是格外珍貴,真正有意義的褒獎。

人類文明的本質,

人,存在的根本目的,

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二者其實是知行合一,是一回事。

認識世界的本質,就是從多種角度去觀察世界。

就大眾對埃隆馬斯克的認識來說,

從褒獎中我們可以認識他,

從貶斥中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更深刻的認識他。

信息,只有信息,才是構成我們世界的終極本質,

好的答主應該回復出耳目一新的答案,

而好的觀眾也會對出人意料的答案,予以點贊。

不論是誇還是罵,只要所說屬實,除了會不斷加深你對馬斯克的認識以外,有什麼不好呢?


我是在2010年左右,因為關注電動汽車才關注到Elon Musk。

因為目前特斯拉幾乎是Musk最大的標籤,所以就從特斯拉說說吧。

特斯拉在2010年,是看不出什麼前景的。同時的競爭對手還有菲斯科,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查,是比特斯拉更早的一款電動豪車。

好吧,大家不要糾結豪車這個詞兒,雖然我混知乎,但是我確實認為70萬是豪車。

只能說,特斯拉和菲斯科走了差不多的路線,高成本、高售價、高收益。

然而並沒有高收益。

到此時為止吧,我對特斯拉,以及Elon Musk還持有正面態度。

後來,菲斯科因為幾次起火事故,宣布回收,最後半死不活。

特斯拉沒有……特斯拉不是沒有起火、事故、安全隱患,而是沒有回收……

加上Model S進入中國,馬斯克炒作鋼鐵俠原型這些概念……我的感官逐漸向負面轉化。

其實也談不上負面,只是到處看到腦殘粉的跟風瞎吹的時候,就忍不住說兩句實話……

實際上,我很欽佩在特斯拉誕生過程中,Musk的一系列手段的。

Musk有非常強大的公關和市場能力。

特斯拉一開始的傳播,最重點的就是來自明星+政要的宣傳,在2010年、11年、12年左右,關注電動汽車的人,經常會看到類似的新聞:今天哪個好萊塢明星乘特斯拉走紅毯啦……明天哪個奧巴馬坐特斯拉會見外國元首啦……

那時候,特斯拉還沒有量產車呢……

當然,也不是今天中國電動汽車界流行的PPT車,是實打實的「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能在路上跑的超級豪車,否則明星、政要也不會去坐。

這個時候,特斯拉也就奠定了自己時尚、高端的品牌形象…

特斯拉準確的擊中了電動汽車現階段問題:電池價格貴,容量小,重量大……

但是穆斯克(以前就這麼翻譯他的名字)只用了一個方法就解決了:賣豪車。

價格貴?豪車附加值在品牌上,不在乎這麼點電池錢;

容量小,續航短?上大電池,反正豪車不在乎那麼點電池錢;

總量大?這個沒辦法……不過豪車就要穩嘛……

Model S橫空出世!

當然,不關注電動汽車的人,看特斯拉是橫空出世,我作為一直的旁觀者,可以說一直是替Model S捏把汗的。

不過,當時有個業界老大哥這麼說的:13年特斯拉就要盈利了。我問為啥?他說,因為必須盈利了。

後來大家知道了,特斯拉旋風起來了,國內科技大佬甚至買車回來拆……嘖嘖……不知道為啥要拆……特斯拉沒有任何秘密高科技……

恩,說了這麼多,關於特斯拉,那些招人恨的,被稱為「黑」的實話是什麼呢?

1、特斯拉電動汽車採用了別人搞不定的高科技

其實並沒有,特斯拉恰恰是實用成熟技術,通過高成本、高售價解決問題的市場奇蹟。這裡真正起到作用的是Musk強大的商業能力,和市場公關能力。

大家可能聽過王傳福的狂言,分分鐘造出特斯拉。這話不假。實際上,國內很多廠商都有這個底氣。只是造出來沒問題,但是你賣不出去。。。。

2、特斯拉公布了他的電動汽車技術,無私的推進電動汽車發展。

然而也沒有。特斯拉是公布了專利,但是說辭是:善意的使用不會收取費用。不提什麼是善意的使用,實際上業界很少採用特斯拉模式的。因為特斯拉模式從一開始就不是秘密,而且是業界大部分企業在特斯拉之前就嘗試過然後放棄了的。

還是那個問題,你造出來可以,賣不出去。

當然,這也體現出了Musk能力的強大。不是此路不通,是你們太弱。

直到今天,採用特斯拉模式的,大多數都是玩噱頭的廠商。對於弱者,這條路還是不通的。前面沒有特斯拉時候,你走不通。有了特斯拉,多了一座山,你更走不通了。

3、Musk是鋼鐵俠原型?

當然不是了……因為鋼鐵俠誕生的時候,Musk還沒出生呢。我們後來看到的解釋是,媒體好事者把兩者聯繫到一起的。呵呵呵……

如果經歷了2016美國大選,和趙薇事件,還相信媒體的故事都是自發的,我也不打算多說了。

至於高鐵和火箭,我認為還好啦~因為Musk屬於會說會做的典型,並不是光說不做的大忽悠。討人厭的,向來是腦殘粉兒而已。


恕我直言,馬斯克和李彥宏一樣,都是拿自己產品用戶的人血來染紅自己公司的股價。真真正正的資本家。

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是非法廣告。之前的自動駕駛就是拿廣大車主做人肉實驗。死了人了。現在據說又升級了,但是只是稍微升級了一下系統。沒有革命性的變革,又要來忽悠車主來給他冒著生命危險做實驗了。

我不是反對科技進步。也理解在科技進步中廠商的試錯。但是你不能拿人命來試錯啊。

但是我堅決反對的是虛假宣傳。特斯拉把高級輔助駕駛宣傳成脫離人類的自動駕駛。這是赤裸裸的欺詐。特斯拉作為一款豪華車,產量不高,自動駕駛的數據沒有說服力。是把車主置於危險之地。不能用車主的鮮血來給特斯拉的股價描紅。

首先,自動駕駛在德國已經被列為非法廣告。

在德國,特斯拉已經被禁止使用自動駕駛 作為介紹詞。只能使用輔助駕駛:

據路透社2016年10月16日報道,德國交通部向特斯拉發出正式文件,要求其停止以"Autopilot"(字面意義為自動駕駛)為名稱宣傳其高級輔助駕駛系統。這是因為其名稱容易引起車主的不當理解,以為可以將駕駛職責完全交給車輛。(自動駕駛在德國已經發生兩起車禍)

截圖來自路透社

同時,德國交通部門為了避免車主誤解及其帶來的潛在風險,也給特斯拉所有車主發信,提醒該系統並非100%自動駕駛。

特斯拉革命性升級了自己的系統了嗎?沒有。單純堆疊感測器,電腦性能,我看不到能改變整個自動駕駛。

其次,在交通狀況更加糟糕的中國,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功能已經發生一起交通事故,致死一人。

國內首起特斯拉自動駕駛致死事故揭秘:系統未識別前車直接撞上

特斯拉自動駕駛功能中國第一起事故簡介:

9月14日,央視曝光一起今年1月發生在河北邯鄲的嚴重事故,被認為是目前國內披露的首起特斯拉自動駕駛功能(Autopilot)使用中發生的車禍致死案例。該起事故發生在今年1月,比此前被普遍認為的全球首例特斯拉致死事故的發生時間還早了4個月。因此,該起事故是目前被曝光的特斯拉致死事故中發生時間最早的一起。

 車禍細節 

 今年1月,一位23歲男青年駕駛著自己的特斯拉轎車在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鄲段公路行駛,未能及時躲避前方的道路清掃車而發生追尾,事故導致該名車主身亡。 

 據事故後行車記錄儀中的視頻分析,事故發生時,特斯拉處於「定速」的狀態,並未能識別躲閃而撞上前車。  

現場交警的調查也顯示,事故發生時涉事特斯拉沒有剎車和減速的跡象,也沒有採取任何躲避措施。  

(這起事故發生在今年1月,比此前被普遍認為的全球首例特斯拉致死事故發生時間早4個月)  

國內首起 特斯拉自動駕駛致死事故 

 9月14日下午,央視《法治在線》欄目報道了這起事故的情況:今年1月,一位23歲男青年駕駛著自己的特斯拉轎車在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鄲段公路行駛,未能及時躲避前方的道路清掃車而發生追尾,事故導致該名車主身亡。據事故後行車記錄儀中的視頻分析,事故發生時,特斯拉處於「定速」狀態,並未能識別躲閃而撞上前車。現場交警的調查也顯示,事故發生時涉事特斯拉沒有剎車和減速的跡象,也沒有採取任何躲避措施。 

 據央視報道稱,23歲的高姓車主在部隊從事司機工作,並有上萬公里的安全行駛記錄。車主家屬由此認為是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故障導致了事故的發生,並向特斯拉索賠1萬元。目前北京海淀區人民法院已經受理該起案件。對於僅索賠1萬元一事,高某父親的代理律師稱,起訴的目的不在於索賠多少,而在於對社會起到一定提醒作用,即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系統有缺陷,不要輕易嘗試。 並非首次 北京特斯拉車主因自動駕駛遇車禍  

8月,中國一位特斯拉車主在北京五環路上使用自動駕駛系統時亦因識別問題遭遇車禍,但所幸只是發生車身剮蹭,並無人員傷亡。事故當事人表示,可以理解自動駕駛系統不完善,但這並不代表特斯拉不用負任何責任,他認為特斯拉銷售時過於誇大此功能。 

 在特斯拉的說明書中,寫明Autopilot不能取代人工目視;特斯拉也在事故後發表聲明稱,自動駕駛儀不屬於無人駕駛,而僅僅是輔助司機駕駛,司機必須始終保持對汽車的控制。(自動駕駛是赤裸裸的拿客戶的生命做實驗!違反廣告法!)

5月17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名特斯拉Model S車主在開啟了自動駕駛狀態下撞上前方轉彎的卡車而不幸殞命。這是最早被披露的自動駕駛程序導致的車禍,經媒體曝光以後隨即引發了全球的高度關注。  

特斯拉對於該事故原因的解釋是,車輛的自動駕駛系統當時沒能分辨出前方卡車的白色拖車與明亮天空的區別,導致自動剎車未能辨識出障礙物而沒有進行制動。目前美國的監管部門正在對事故的詳細原因進行調查。 

 經過這起事故,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的安全性遭到頗多質疑。特斯拉公司雖一再強調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不是「無人駕駛」,而是一種高級駕駛輔助技術,在開啟狀態下依然需要駕駛者將雙手放在方向盤上。但這一呼籲似乎並沒有得到消費者的理解,不少車主指責特斯拉在營銷宣傳中誇大了自動駕駛的功能。 

 為此,特斯拉不得不在最新的系統升級中對自動駕駛功能採取了限制措施。9月11日,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宣布,公司將在接下來兩周升級其汽車自動駕駛系統,將更倚重開發雷達的探測功能,並「強制」駕駛者控制方向盤。這一更新將有助於避免類似此前的特斯拉車主致命事故再次發生。  

特斯拉 正在調查中國的這起致命車禍  

據外媒報道,特斯拉汽車公司本周三發表聲明稱,正在調查今年較早時發生在中國的一起致命車禍,但「沒有辦法知道」發生事故時車輛是否啟用了其「Autopilot」半自動駕駛功能。

  特斯拉表示:「由於碰撞造成的損壞,這輛車無法將日誌數據傳輸到我們的伺服器上,」因此無法知道事故發生時車輛是否啟用了「Autopilot」功能。 

 該公司表示,已多次嘗試與高的家人合作,以確定發生撞車事故的原因,「但高的家人沒有向我們提供任何額外的信息,讓我們能夠這樣做。」(綜合央視、東方早報等)

最後,在美國的5月17日的事故中(見上文),特斯拉承認,是自己汽車的功能缺陷(無法識別白色卡車和天空的區別)導致事故發生。已經知道自己汽車的危險,在沒有對自己產品革命性變革的情況下冒然把不夠安全的產品推向市場,用車主的生命做實驗品。難道不該受大眾鄙視嗎?

PS:特斯拉車主如果願意繼續冒險為馬斯克做人肉實驗的話,可以聯繫我,我這裡可以提供可保特斯拉事故的人身意外險,讓您使用「自動駕駛」功能時無「後顧之憂」。


國外媒體上還都是川普的黑文呢,白左媒體都是雙重標準,一點臉都不要,新聞真實性基本沒有


因為在天朝有一種老少皆宜的休閑活動叫做吹牛逼。不調侃下Musk,怎麼配得上我們吹破天際的牛逼。


因為知乎上有天朝300%的億萬富翁和企業高管、精英程序員,馬斯克這種屌絲他們看不上。


感覺他有點牛皮吹得太大的感覺。跟他有關的特斯拉,SolarCity, Hyperloop, SpaceX感覺都是如果成功將掀起一場革命,但是目前的成績都微不足道, 盈利慘淡。 步子邁得太大,太多,但是又沒什麼盈利能力,給人感覺就是畫大餅。 SpaceX現在的成功概率還不高呢,就說要去火星了。 Solarcity 基本看不到什麼時候能盈利。Hyperloop更是空中樓閣。特斯拉現在的產能捉急。 總之腳踏實地去干是好的(他起碼有過得去的產品),但吹牛皮讓投資人燒錢就不那麼好了。


自從聽說Elon Musk把自己做的火箭送上天又收回來了以後,我就知道他不是一般的牛B!


為什麼在國外的社交媒體上, 對Donald Trump的評價基本都是負面的,而在知乎,對他的評價卻褒貶不一?甚至最後他選上了美國總統?

其實更可以說,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大A股市場上散戶比較多,見慣了這種炒概念到飛天的皮包公司。

前兩天收了一張圖:

最後堂而皇之地把一個根本就造不出來的玩意兒放上去,這種現象,我覺得就可以引起足夠的思考了。


我對他的態度從路轉黑來自於兩件事

一個是早年特斯拉有兩次事故,車輛起火燃燒,但是車主下車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有人可能覺得,沒人傷亡那不是挺好?恰恰相反,連人都沒撞暈,車門開啟無礙的事故都能起火燃燒,這汽車質量才是堪憂。

再一個就是自動駕駛。各大車企,賓士寶馬本田豐田大眾,這些品牌難道做不出來自動駕駛?谷歌的無人汽車路試多久了?他們並不是沒有這個技術,但是誰也沒真正將自動駕駛產品上線。為什麼?因為汽車行業是個對產品安全要求非常高的行業,在足夠成熟前誰也不敢用這個,除了特斯拉。順便,特斯拉最讓我不解的居然用不成熟的圖像識別而不是雷達技術去做路面識別,才犯下了沒識別白色障礙物與天空的錯誤。

這兩件事本質上其實是一回事,體現了特斯拉過於追求技術而忽略了汽車行業最基本的安全需求。這種行為讓我很難對elon mask產生什麼好感。


因為知乎上面都是社會精英, 知識分子,成功人士啊, 人家都拿著百萬年薪的,就鋼鐵俠這種騙術怎麼可能逃的過社會精英的眼睛?


因為我們不喜歡聽人吹牛。

你要做一樣東西,你做出來了,那你才是厲害。

不然,你永遠在吹牛。

我就問一句,萬年跳票的長五都上天了,你的重型獵鷹呢?


個人覺得是因為這個人在文化上就與中華文化背離,西門慶式的花花公子形象或許適合後基督教文明的美國英國,但是不符合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的傳統。

而且高科技太瘋狂離譜也不符合道家思想,特別是人品被否定後,他做的什麼事情也就無實際意義和價值了。

另外注意到樓主所說的媒體都是英語國家利益共同體的,如果這位姓馬的是廣東人,工廠設在廣東,請的中國人工作,那麼或許中國人對這位小馬哥評價會很不一樣吧

樓主問問德國人法國人怎麼看待這位小馬哥,或許答案也跟在中國差異不大

感覺樓主的問答都很精彩!


知友比較喜歡吃醋,而且作文寫的好,擅長階級論和辯證法。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2016年發布的TESLA model 3?
為什麼 Tesla Motor 在 2014 年 1 月解決和占寶生的商標糾紛後,在 7 月被占寶生告上法庭?是因為什麼原因?
Tesla Model X 之後的 Model 3 是什麼定位?
你為什麼不買Tesla Model 3?

TAG:矽谷創業公司 | 伊隆·馬斯克ElonMusk | 心理 | 中西方文化差異 | 特斯拉汽車TeslaMoto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