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賈平凹的自在獨行?
《自在獨行》:人這一生不過是一次自在獨行的修為
一切求適應但事事未適應,過而立之年卻事事不足立。一個月下來,明明暗暗,虛虛實實,說不清道不明的塵事日夜纏身,擾了心境,好在遇到一本好書,能夠撫字煮葯,沁心潤肺。否則,東邊風西邊雨,渾身不自在,百無聊賴。
書是賈平凹的新著《自在獨行》,一部四十年散文精選。書名禪意濃濃,猶有「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醍醐灌頂之力。不過,住在高樓里悟禪,遠沒有走在山澗里悟禪那麼來得輕巧和洒脫。高樓里悟禪悟出的是「三十功名塵與土」,而山澗里悟禪悟出的是「雨打芭蕉落閑庭」。可以說,位置決定了思考問題的角度,角度也決定了人一生遠行的方向。
而賈平凹是在哪裡悟禪?他要麼行走在西北的大地,要麼隱居在自己的書房。所以,讀他的文章就有一種「長河落日圓」及「悠然見南山」的視覺衝突和情緒碰撞。哦,怪不得他的臉長得像西北大地那麼粗糙,他的文字嚼起來像羊肉泡饃那樣入味,他的哲思聽起來像秦腔那樣曠達。
這個賈平凹,活得真是一個自在。
和自在的人聊天,你當然也變得自在起來。我可以閑卧在東北大地,撇開白日的糾結,拋掉夜黑的無奈,細聽他在千里之外的古城說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講人生。當然,這裡有他俗世的智慧,也有他生活的趣味。「讀詩能耐熱」,他說。可我更想說的是,讀賈平凹不僅能耐熱,還能祛寒。耐熱和祛寒,這就是《自在獨行》一劑中藥的療效。
一、說情感,孤獨走來
賈平凹的母親,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腳女人。但這個女人了不得,雖普通卻不認命,雖小腳卻心寬得很。父親「改造」,日子不濟,全家生計都壓在母親肩上。而母親,為了讓他有書可讀,日夜搖著紡車,織的布白的像一張紙,花的像畫一樣艷,街坊四鄰個個歡喜。不過,母親也把月華搖落了下來,染得髮絲根根白,映得身子格外瘦。
母親的臉漸成一本宣言,爬滿善良,不屈苦難,嚮往美好。「那無窮無盡的棉線,又抽出了你多少幸福的心緒啊!那輛紡車又陪伴著你會唱出什麼新的生活之歌呢?母親!」對於母親,賈平凹打心裡佩服和敬仰。是的,母親竟把父親平反後補發的2000元工資,一半交了黨費,一半給了救濟過他家的街坊四鄰和生產隊。這不僅是西北大地上一個女人的形象,更是中國千千萬萬母親的化身,弱弱的身子里透著一股倔強執拗的秉性,敢與天地拉扯不休,織出一個開闊的天地來。
後來,父親儘管平反,但一生卻沒有舒心的日月。「父親之所以在動了手術後延續了兩年多的生命,他全是為了兒女要辦完最後一件事,當他辦完事了竟不肯多活一月就悠然長逝。」賈平凹深深體會到父親身心的奔波和折磨,一言一語道盡了對父親的祭奠和追憶。「不要被一時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時的失所迷惘。」父親戒酒後的一席酒話,也讓當時遭到非議的他不再有煩惱,不再沉淪下去。
寫母親、憶父親,賈平凹的心是細膩的,柔軟的,敏感的。因為他是陝北的漢子,家在八百里秦川,根在耐得住寂寞的黃土高原。他熟稔這裡每個人的品性,懂得這裡每首曲子的韻味,理解這裡每塊石頭的生存價值,明白這裡每棵植株的生命意義,五味俱全、六色盡有、七音齊響,苦中作樂、丑中大美,天時地利人和。
「人愈走完他的一生,愈歸復於黃土的顏色。」賈平凹透徹人從生到死的走向。而在這出山出水出人出物的地方,他亦出了文章,流瀉出綿綿細雨般的情感。
二、聊愛好,樂以忘憂
好讀書、愛吃煙、喜玩石,賈平凹的愛好很多。他還喜歡在書房裡擺上漢罐、銅鏡、古琵琶、硯台、酒壺等,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用他的話說是,「旨在創造一個心緒愉悅的環境,而讓我少一點俗氣,多一點藝術靈感。」
要我看,賈平凹的俗氣不減反增。
這俗氣是人間煙火,如風穿竹,如雲飛渡,輕然然、瞭然然。沒有這俗氣,他就說不出好讀書「就得受窮,就別當官,就必然沒個好身體」;沒有這俗氣,他就悟不出「忙忙人生,坐下來幹啥?坐下來吃煙。」沒有這俗氣,他就不會對狐石想入非非,對三目石窮盡物理,對丑石刮目相看,更不會看到「卧虎」的精神、「殘佛」的安詳。
俗有俗的智慧,氣有氣的通達。
賈平凹的俗氣斷然是離不開他的愛好,互為補充,彼此映照。愛好為他的俗氣添了幾分廟宇前的香火,盈盈裊裊;俗氣也為他的愛好漲了几絲山川里的清風,徐徐繞繞。「人之所以是人,有靈魂同時有身軀的皮囊」,這俗氣和愛好都灌進了他的靈魂和身軀。
所以,賈平凹的文字既有鄉間土味,又有深山仙氣,質樸得很,也飄逸至極,讀得舒適和從容。而他的人生與他的文章一樣,入情入韻。
我愛著賈平凹的愛好,愛著這樣的生活,樂以忘憂。閉戶能喜瞧巉岩勾心鬥角,傾聽風前鳥叫聲吟;出門能體會到太陽的溫暖和空氣的清新。
生活不止一種,植竹看風也好,養菊賞瘦也罷。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里,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洒就瀟洒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三、談社會,默看世界
社會不好談,也談不好。
談社會複雜,但社會也很簡單。這有幾分說得出,有幾分可意會則不可說,有幾分壓根兒就說不出。而談社會,歸根到底是談芸芸眾生。
而人呢,最自私,也最虔誠。
不過,看人,最好到街上去。「最好的風景是在街頭上看人。」賈平凹看人自有一番風趣,也升華到一種境界。這芸芸眾生,眾生芸芸,都是以各自的生存方式在體驗人生,或悠閑,或匆忙。敬畏所有人,也就消滅了等級差別、丑美界限,能靜虛平和地對待一切。這樣,在街頭上看一回人的風景,猶如讀一本歷史、一本哲學,心胸不狹窄,目光不短淺,不會為蠅頭小利去勾心鬥角,不會因一時榮辱而狂妄和消沉。
可以說,賈平凹看人看出了門道。
如此,他談社會就談得有聲有色。談閑人、弈人和名人,談奉承、請客和花錢,談孩子、房子和女人,談美容、生病和死亡,不面面俱到卻鞭辟入裡,不包羅萬象卻入木三分。閑人的愁悶、弈人的心思和名人的苦惱,奉承的企圖、請客的人情和花錢的學問,孩子的志趣、房子的貴賤和女人的姿態,美容的流行、生病的調理和死亡的歸宿,我們都在行走中吐出了一根線,織出了一張網,易進難出,糾纏不清。
社會便結成了網,縱橫交錯。我們都要求讓路,結果都在路上擁擠。我們都想發出聲音,結果無字無節,成了噪音。而社會的有序卻在於我們的節制。「人不能圓滿,圓滿就要缺,求缺著才平安,才持靜守神。」賈平凹道出了某種玄機。
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著不對,一切視作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佛像了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了下來。
這樣,你的社會也許就簡潔了許多吧。
四、講人生,行於天地
人的心最難守,尤其一個人獨處時,腦子裡就有一群驚乍的野馬,想功名,想利祿,或想女人。於是,人生出了煩惱,尋仙拜佛,求籤占卦。
可天地之廣大,人生好匆忙。仙佛在何處,簽卦豈如願?人又生出了惶恐。而賈平凹講人生,講得具體而抽象、抽象而豐富、豐富而淺白,「天地之間,塞涌的是這荒草,人也是荒草的一棵,再有一棵。」
荒草,生之有苦難和悲憤,但不寄希望於夢境和來世,只長於當下。
保持這種卑微的堅守,天地之間,人也有高拔的身軀。不僅寄情於草,賈平凹講石頭,講出了「天然色光」;講落葉,講出了「自然之樂」;講燕子,講出了「控訴抗議」;講文竹,講出了「有情有韻」。
人生也不過如此。萬事萬物在天地宇宙間或許都有著各自的生命路線,豐富自己的內容,完成自己的存在。既然存在,就必然有存在的價值。但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一樣,讓人看不清任何東西,也常使人迷惘和疑惑不解。
「如果要認識我,等過三十年、四十年,某一日我死了,或許火化,高高的煉屍爐的煙囪里會冒出各種顏色的煙來,有一股清正之氣,那才是我;或許土埋,墳墓上會長出許多花來,有一株散發幽香的,那才是我。」賈平凹如是說道。
人生就是這樣,有很多話想說,但又無從說起;有很多事已經意會,但又不可道出。只有等若干年後,你才會發現,人這一生不過是一次自在獨行的修為。
微信公眾號:每天為你讀書(mtweinidushu)
知乎專欄
謝邀。跟他不熟,不好評價。
沒讀過。沒法評價。
覺得並不好看,前半部分覺得可以,越看到後面反而越沒有興趣,發表的個人評價,見解太多。有些其實並不能很站的住腳。當然也許和沒看完有關係。但是依然覺得這本書不是太值得去看。
看完第一篇。
想到了我媽媽,她一定很幸福。像賈平凹媽媽那樣。
小時候。爸爸去海口打工了,要好久才能回來一次。好多個晚上,媽媽抱著我,帶著思念又有一絲幽怨的語氣在跟我講爸爸的事。
現在。媽媽也出去打工了,我也要考大學。媽媽很拼。幾乎每一天都會加班,可從未聽她抱怨過。每次給她打電話,都能聽到電話的另一邊傳來無限歡喜。
媽媽,謝謝您。我覺得您很幸福,很幸福。看了一半,不太想接著看了。賈平凹先生為人敏感細膩,但文中他的部分觀點我無法苟同。論點很多,論據很少。總體來說可能這本書不太合我的胃口,但作者的觀點我無法評價。
在飛機上看了一半,回來就放下了……最大的感受是賈先生是一個十分之敏感的人,總是能夠捕捉生活的細枝末節,又或者很多人都是敏感的,但是也許只有作家才能把這種敏感用文字表達出來。從書里能看到豁達與超然,卻也透露著知識分子的自嘲,自憐和清高,要不要接著看下去,糾結中
之前在關於《金瓶梅》的一個提問中,有一個提問者說,感覺蘭陵笑笑生是一個沒有心結的人。同樣適用於此書,我感到賈平凹是一個很有心結的人。起初被這本書里幾處手法打動,拍手:不愧是大家!往下看後發現,他很執著於對官的批評?或許在其人生經歷中有一定摩擦?以及他在某種程度上,對女性有一定貶低。不喜歡,有點不是特別想繼續讀下去了。
起初是因為男朋友是西安人,所以便找了陝西作家的書籍來讀,賈平凹這個人不好評價,因為目前我只讀了一本他的書,妄自揣度不是好事情,但是結合前往的回答,我想說,第四章,確實是我差點棄書的起因。很多年以前讀過周國平的愛與孤獨,也許是我本人的性格,更欣賞以靜體會人生,所以本書的一二章,於我是非常喜歡的,第三章,介紹了很多陝南陝北的風土人情,也恰好符合我讀書的初衷。至於第四章,尤其前幾篇,玩物的那幾篇,讓我不自覺的,對他做人的格局與三觀產生懷疑。冷靜了兩天,覺得三人行,必有我師,讀下去,也許不會成為比較喜歡的那類作家,至少也能了解一些其他類型人的想法與心理。於是有了我開篇的那張圖片,其實每一個人,人性都如書中的這條小河,一會寬了,一會窄了,知己固然在尋,也始終要尋,但是對於非知己類,如果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同一種思維,過同一種人生。那麼又怎麼能說生活是豐富多彩,是絢爛的呢,所以棄讀沒必要,大不了不接受他的觀點,只聽只看不採用,怎麼了,不服你打我吧
mark.剛開始看,第一章第一篇感覺就不錯,有種淳樸的厚實感,讀多一點沉澱一下再來回答。
正在看 好幾章都覺得寫的很好 裡面作者的心境 和豐富的想像力是平常人沒有的 在這個煩雜的世界裡讀讀這種悠然自得 舒服自然的情感 還是不錯的 哈哈 平淡中發現美和樂趣
推薦閱讀:
※怎麼解讀老人與海這本書?
※看過夢入神機的《黑山老妖》後有什麼感想?
※你讀過的最晦澀的書是什麼?
※整部《盜墓筆記》是否是一個悲劇?
TAG:書籍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