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深海浩劫》(Deepwater Horizon)?
預告片:深海浩劫
相關問題:電影《深海浩劫》有哪些不易被發現的細節? - 影視評論 - 知乎
中國預告片1:絕望火海版 (中文字幕)
情感,情感,這是一部被災難與超級特效包裝下的情感大片,完完全全打動了我。。。在我意料之外。。。
半個月前,我來香港開會,看Sully前看到Deepwater Horizon預告片,很棒的一支預告片,我被音樂和氛圍打動,我以為是一部英雄片,在災難中力挽狂瀾那種。。。
然而,並不是。。。2010年這起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鑽井平台事故,為大自然造成的污染是空前的,BP石油公司迄今在為之賠償和買單,同時有11位鑽井平台的工作人員喪生,這部電影就是正面展現了這場災難的全過程。。。
演員表演都沒得說,馬克·沃爾伯格正常發揮,Kurt Russell超長發揮,災難發生後的堅毅和鎮定,太搶戲了,還有John Malkovich出演的BP公司大反派,精彩!
但我要提醒各位要注意的是Kate Hudson扮演的馬克的妻子。
電影一開始就是從夫妻二人早晨起床,各種甜蜜,一起出發,包括互相視頻保持聯繫。。。導演Peter Berg在影片前三十多分鐘的絕大部分時間在鋪墊主人公夫婦間的親密情感,當時我就識破這種招數(事實證明相當有效)——如果你想粉碎和撕裂一種情感,就一定要在開始先充分的展現它的美好,越充分越好,等到災難來臨,才會深切感受到,我們很可能失去的是什麼。。。
包括配角女導航員,戲份不多,但依然也要強調她的機車男友,就是為了讓這些主演角色儘可能人性化,親切感,讓觀眾跟他們迅速建立情感連接和紐帶。。。
但從一部製作費超過一億美金的特效災難大片,觀眾希望看到的是令人震驚的災難現場還原,的確震驚。。。
電影劇組真的搭建了一個鑽井平台出來,這種搭實景拍攝的決心,也就是好萊塢才有了。。。應該這個是電影製作預算最大的一塊。。。
所有的動作災難場面,所有的特效製作,足以讓你掉了下巴,完全值回票價。。。
更重要的是,影片基於真人真事,為了表示對逝者的尊重,電影儘可能高度還原了災難現場的各種細節,包括大量鑽井平台技術細節的展現和爭議討論。。。整個災難過程,是震人心魄的,我不知該說什麼,只能說,拍得太牛逼了,如果你看的是IMAX版本,感覺就像被大火吞噬。。。
(以下部分內容有路透,請謹慎閱讀)
但影片對我情感最高潮,確是主人公幸免於難,被營救後送到附近酒店,一片麻木中,主人公趴在酒店地板上開始失聲痛哭。。。他遍體鱗傷,能活下來是萬幸的萬幸,但此時他只有孤單一人,當時我就想,他老婆Kate Hudson得趕緊出現啊。。。
鏡頭一轉,導演用了一個高速鏡頭,Kate Hudson 帶著女兒衝進房間,一家三口安全重聚,緊緊抱在一起,那一刻,達到了全片情緒的高潮。。。那一刻,我被深深擊中了。。。這個情緒點實在把握得太精準。。。
作為現代好萊塢電影類型片發展,有一種特效發展方向,從斯皮爾伯格的《世界大戰》開始,特效製作在追求一種「無我」的境界,就是儘可能讓你感受身臨其境的同時,分辨不出哪些是真實拍攝,哪些是特效。。。Deepwater Horizon 一切特效都是為了身臨其境服務,但導演非常清楚,最終打動觀眾的是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就是他的家庭,最終所有的技術手段,都是為了人物情感而服務,這部電影做到了。。。
最後說兩句選材。。。Sully ,Deepwater Horizon,Snowden。。。最近我靠看的幾部好萊塢新片,都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且都是根據一些專題報道文章或者有原著改編。。。所以這種非虛構敘事寫作和新聞寫作,當然應該是電影劇本改編的重要取材來源,只是要考慮我們國情問題和審查現實。。。本人是海洋石油鑽井從業者,有一些現場經驗,所以想針對這個電影,做一些簡單的背景鋪陳,好讓更多的人明白裡面的各種情節鋪設!
電影開始的時候,男主和他女兒的對話,很能概括的解釋好多人的疑惑……
女兒: 我的爸爸在鑽井平台工作,他用泵來抽油
男主: 不不,我們平台不抽油,我們就是勘探!女兒: 他們勘探,鑽井,然後鋪設海底管道,lamer crew 過來採油。(深深的傷了海油工人的心,lamer...)女兒: 恐龍被埋在地下經過幾億年的沉寂,在地層,海水的擠壓下,成為了地底的惡魔,他們不停的被蹂躪,這時候,我爸爸他們給他造了個通道,於是惡魔試圖衝出來,但是他們準備了BOP (blow out preventer) 防噴器,然後他們還灌入了泥漿,用來制服妖魔!
講到這裡,其實大家都能對石油在地下的情況以及開採它,有了一點認識了,然後,她把可樂罐罐搖晃了一下,插了個管,摁死了開口,還往裡面灌水或是油,她本來是想描述一下,鑽井的過程的,結果灌入的水,或者油,密度輕,然後就噴出來了,大概也是側面生動反映了井噴的樣子,跟事故的發生有了驚人的相似,事故就是因為泥漿替換為海水了,所以才噴出來的,首尾有了呼應!
本來是想評論@王兆洋的,結果字數超了,沒辦法,不過還是針對他提的問題,展開說說!
1、為什麼鑽桿內有那麼大的壓力,但是沒有mud和flow?
無論鑽桿,還是Kill line 壓力表都在鑽檯面,所以得有流體到達鑽台,才會有壓力顯示的!
從鑽井最基礎的知識講述呢,就是,地層越深,地層壓力越大,越需要一定密度的mud形成靜液柱壓力來平衡地層壓力,井噴就是地層壓力大於mud的靜液柱壓力了,然後就噴出來了,最後控制不住就失控了,所以搞鑽井的人要對地層壓力清楚,然後隨著深度增加,不斷調節mud的比重,來平衡地層壓力!
比如下圖,就是一個裸眼井眼,看到了吧,井壁就是地層,當然這是個水井,直觀的看看,容易明白!
但是一旦井眼有套管,且裸眼井眼已經被水泥塞封固之後,井眼就與地層隔開了,我們就不需要去用mud來控制壓力平衡地層壓力了,就是給地層妖魔上了鐵鎖了相當於,
原理就差不多相當於,剛鑽完的井眼是與地層聯通的,套管,固井就相當於在井壁糊了一層水泥,再貼上鋼鐵制的牆磚,只不過井眼是圓形的,所以牆磚就是直接用鋼鐵管兒就可以了!這樣就把地層封閉了!
如下圖就是套管了,
好,回到題1,電影里描述的情況呢,就是cement失效了,所以井眼又與地層聯通了,但是這個時候drill pipe內部已經是海水了,密度小,靜液柱壓力小,所以控制不住地層壓力了,然後地層油氣流體就往上頂,沿著drill pipe 往上頂,所以鑽檯面的壓力表會感受到壓力往上漲!drill pipe里的mud,flow是看不到的,而我們看到的轉盤噴出的都是環空的mud,環空就是鑽桿外,套管里的空間,鑽桿比套管尺寸小很多的!
2、從電影中一閃而過的畫面可以看到,kill line和drill pipe是一個類似連通器的結構,電影中也說kill line和drill pipe的壓力應該相等,但是為什麼不相等?
Kill line 的管線堵塞了,電影里的有顯示的,所以鑽台kill line 的壓力表感受不到地層壓力的侵襲,drill pipe是沒問題的,它感受到了,
所以這個時候,BP的工程師權衡一下,既然有一個沒問題,那就說沒問題,其實他的初衷就是為了效益,鑽井平台一天的租金是很昂貴的,加上別的消耗,甲方BP的日消耗接近小一百萬美金一天,所以工程師作為甲方代表,他是想儘快的搞完這個項目,根據電影里的說法,這口井已經滯後43天了,超出預算五千萬美元了,
甲方代表估計已經鐵了心了,他連負壓測試都沒想做,是平台OIM逼著他做的,心裡覺得正壓測試沒問題,肯定沒事兒,對於這個負壓的測試,無論結果好壞,他都不想管了,所以一看,Kill line 沒問題,更不用理會drill pipe的情況了!早一天結束就可以早點交差了!
3、什麼是negative pressure test?negative pressure test如果正確執行,能否取代cement test?
作為海洋石油鑽井的一名搬磚人士,必須得承認,在平台上,甲方代表就是說了算數的,他是甲方,平台方是乙方,地位本身就不平等,所以即使是不合理的,錯誤的,有時候只要不是太過分的,都是以他們的決定來做的!
如圖,我們只是你們僱傭來打井的工人而已!地位高下立判!
所以核心問題還是錢的事兒,如果一個石油公司特別有錢,根本不考慮成本,凡事都按照安全規章制度來走,肯定不會出事兒的!實際上呢,不可能,越是落後的區域,對安全規章制度的履行就越差,歐美都算是好的了,我們國家剛開始石油勘探的時候,喊得口號可是,與平台共存亡!想想多可怕!題3所指就是所謂的,負壓測試,就是測試水泥封固質量的,也就是測試套管,以及水泥有沒有把地層完全有效的封固住,實現與井眼完全隔離開來。因為電影描述的作業,他最後是要平台離開這裡的,這個井探測的目的已經結束了,所以要把井封好,不出任何問題了,地底的妖怪出不來了,好,平台離開,再搞下一個項目!
負壓測試就是如我題一所說,BOP關住鑽桿,drill pipe內部置換泥漿為海水,這樣子,鑽桿里的海水與環空中BOP下面的泥漿平衡,如果沒有外力的侵襲,鑽桿裡面的海水不會飆出來,但是一旦水泥封固失效,地層流體進入井眼,這個時候鑽桿里的海水是壓不住的,它就會從鑽桿里噴出來,最後鑽台的壓力表感受到,顯示壓力數值,我們做負壓測試就是這個目的,有壓力數值增大,說明不正常,我們要從新cement,如果沒有壓力,好,那就正常,安全,這個井已經安全了,我們可以撤了!
答主所說cement test 我不知道是不是說對cement 正面試壓,電影還得再看幾遍,才好回答 !
不知道說清楚沒有,肯定有不對的地方,各位多批評! -----11.15日補充如下1, 海洋石油的勘探,首先是經過各種分析(地震資料,歷史資料等) 覺得這個區塊可能存在油氣,然後就會僱傭鑽井平台去探測,大概打幾口探測井,然後通過對地層資料的直接獲取,以及有油氣顯示後的測試作業等等,最後確定,這個區塊有沒有開採價值,有的話,怎麼打生產井才是最合理的,才能最大限度的開採到底層的石油,這個生產井通常會是幾十年的開採的,所以一旦決定這個區域有開採價值,詳細規劃後,重新來打專門的生產井,用於生產!所以問題的關鍵來了,這個電影里平台正在打得井,就是探測井,探測井最後結束後,不論有沒有油,通常情況下,這個井還是要填水泥,埋掉的,以後不會再用了,但是根據資料來看,背景事故里的這口探測井,後續是想要繼續用的,最後一開也是下了套管的,可惜固井沒固好!
2,然後,這個電影里的橋段就是發生在,探井的最後階段,下完最後一開的套管,然後固井,然後把泥漿替換為海水,最後收拾家當,離開這個井位,去下一個探井的位置,問題就出在,固井結束後,壓力測試不合格,卻強行被合格了,導致了地底的妖魔跑了出來,事故發生了!
就如我之前所說,地層是有壓力的,裸露的井眼,我們需要用一定密度的泥漿產生的靜液柱壓力來平衡,如果說地層壓力就是妖魔想要往外沖的衝擊力,那麼我們用的泥漿靜液柱壓力就是制服妖魔的第一道大門!
一口井深的幾千米,淺的也得一兩千米多,所以我們不是說一口氣就用鑽頭直接打到底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太長的井眼,它會坍塌的,一坍塌,這個井就廢了。所以通俗的說,比如,打五百米的長度,我們需要下套管,就是鐵制的大粗管,當然套管和地層之間是要注水泥的,然後就封固好了,這就是制服地層妖魔的第二道大門!最後一開,打完了,我們電測,測試,都結束了,我們對這個位置地層各種信息也取到了,下完最後一開的套管,固井結束,我們要走,離開這裡,井裡的泥漿是油性的,專門配置的油性泥漿,就算不是油性的,也不能進海啊,我們要環保啊,所以要用海水替換,回收!
這個時候,出事了,固井沒弄好,被妖魔擊敗啦,然後就噴出來了,結果防噴器BOP還是有問題的,,對就是第三道大門,也壞了 , 妖魔就跑了出來,然後就大爆炸,大火,船毀人亡!
我們本來是有很多門的,泥漿替換為海水了,第一道大門失效; 固井沒固好,沒搞好,二道門也失效,BOP還有問題,三道門BOP也失效,事故就發生了!
3, 看這個電影,我內心是很複雜的,我是在drill floor干出來的,最後電影里,平台頭兒,OIM(off shore installation manager)站在救援船的甲板上,問,「Is there anybody From drill site?" 沒人吭聲,又問一句,還是沒有!
事故死了11個人,鑽台的人全在裡面!EDS(應急解脫) ,有心的觀眾會發現,在電影發生事故的開始,有人試圖去按這個紅色的寫著EDS的按鈕的,記住,這個可不是ESD (好多設備都會有這個按鈕,應急關斷),它的功能是在可以關閉防噴器,然後把隔水管與防噴器脫開,平台就可以離開了,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了!
這個按鈕,在影片後半部分,頻頻出現,最後OIM被人扶著,盲眼去按,口裡喊著,disconnect it!
----11月19日
好多人都說,電影里的人安全帽沒有帽帶,所謂的chin strap,不符合現場規定,是電影的槽點,其實這個猜測是不對的,接觸過國外公司的人,都知道,國外好多石油公司對帽帶是沒有要求的,好多人都說,不是防止安全帽掉落的嘛?那應該是安全的呀!其實從反面想,萬一遇到危險,帽子掛哪裡,人得被勒一下,是有危險的,所以這個東西是個雙面刃!
所以有的公司要求,有的公司不要求,不能說是槽點的!
----21日
我覺得中影的翻譯有許多不準,我的意思是,對於專業名詞的翻譯,
比如 pull out drill pipe, 他翻譯成,抽了幾個管子,我們叫 起鑽
Bridge 他叫船橋,我們都叫中控室或者駕駛台應該是近幾年最真實的災難片之一了。也會是2016年最佳災難片就2016年來說,災難片少的可憐,從年初的《怒海救援》票房大暴死。到年中的《獨立日:捲土重來》口碑大暴死。直到下半年才有《鯊灘》與《隧道》兩部還不錯的前來救場。▲《隧道》海報
然而這兩部電影都講述了個人在單一環境中的求生歷程。
簡單來說,就是四個字:格局太小
▲《鯊灘》海報
沒想到在CGI效果日趨成熟的當下,曾經作為電影特效先行者的災難片卻沒落了。
令人欣慰的是,《深海浩劫》來了。
真實性、大場面配合清純不做作的劇情,簡直是為尋求視覺盛宴的觀眾量身定製。
▲《深海浩劫》海報本片改編自2010年轟動一時「墨西哥灣漏油事故」。
相信很多人都對這起事故有印象,圈圈先帶大家簡單回顧這起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生態災難。
墨西哥灣(Gulf of Mexico)位於北美洲大陸東南沿海水域,部分為陸地環繞。因瀕臨墨西哥,而得名墨西哥灣。
當地時間2010年4月20日晚10點左右,英國石油公司管理的墨西哥灣馬孔多油井「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起火爆炸。
此次爆炸造成7人重傷、至少11人失蹤。事故發生後,平台上126名工作人員大部分安全逃生,其中一些被爆炸和大火嚇壞了的工人紛紛跳下30米高的鑽塔逃生,另有一些人則選擇了救生船。
▲爆炸數小時後,事故現場依舊大火瀰漫,煙霧數十海里外都能看見然而隨後發生的事卻更是震驚了全世界。
根據美國海岸警衛隊2010年4月24日的報告,「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爆炸沉沒約兩天,海下受損油井開始漏油,估計漏油量為每天1000桶左右。
▲救援清理現場英國石油公司出動飛機和船隻清理海面浮油,但因天氣狀況惡劣,清理工作受阻,沒想到,形勢在幾天中迅速惡化。
2010年4月28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估計,在墨西哥灣沉沒的海上鑽井平台「深水地平線」底部油井每天漏油大約5000桶,5倍於先前估計數量。
▲漏油海面泄露的原油已破壞了不少墨西哥灣內的生態環境,大量在海邊生活的魚類與鳥類因受到原油的污染而死亡。
▲大量魚類鳥類死亡直到2010年7月15日,新的控油裝置才成功罩住水下漏油點,再無原油流入墨西哥灣。
此次事件致死11人,原油泄露總量超過300萬桶,成為美國海域迄今最嚴重漏油事件,負責管理鑽井平台的英國石油公司為此支付了數百億美元的賠償金。
對於這樣一個帶有悲劇性質的真實事件,改編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所以《深海浩劫》自立項伊始就堅定了「每一幀都還原真相」的風格。影片的劇情著眼於探尋事故發生的起因,並還原爆炸的現場。
在故事的前半段,觀眾都將了解身為鑽井工作人員的主角的家庭狀況。
當然,身經百戰的觀眾們肯定知道,秀恩愛的主角必將遭受大災禍。
接下來就是重點了,導演僅通過可樂與管子,就在營造家庭氛圍的同時向觀眾科普石油作業的相關知識。
▲「爸爸和他的朋友們就在地球上打了個洞」用溢出的可樂演示原油噴發更可謂是神來之筆。
▲可樂溢出▲原油噴發
類似的小例子還有很多,總之導演在前半段劇情中加入了很多的專業知識,保證觀眾能夠迅速了解到災難發生的根本原因,而不只是單純地看特效。
除了相關知識,影片還對油井的管理層進行了刻畫。
這次災難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承包商英國石油公司的管理不當造成的,所以影片也毫不客氣地諷刺了油井背後的資本家們只顧牟取利益,而毫不關心石油工人的安危。
在交待完故事背景與相關知識後,迎來了重頭戲——油井平台爆炸。
從系統癱瘓到原油噴發以及最後平台爆炸
特效場面一氣呵成,將當晚發生的一切完整展現給觀眾。
因此影片後半部分可謂全程高能,異常震撼,不信來看看已經閱片的豆瓣海外黨的評價。
(當然美國災難片主旋律是少不了的...)由此可見,當真實性與臨場感做到極致以後,哪怕它的場景格局比不上《後天》與《2012》那般宏大,也可以帶給觀眾非比尋常的震撼感。
這一切,要歸功於製作團隊的寫實風格與逆天的現場還原。
既然本片的故事發生在海上油田中,那麼場景免不了有鑽井平台與海平面。
最方便的拍攝手法,當然是找一個和當年的「深水地平線」結構相類似的鑽井平台直接拍攝。
▲事故發生前的「深水地平線」平台但是在海上拍攝實在是不方便,而且還要考慮到各種難以預料的惡劣天氣影響。
那乾脆不去海上了,咱們自己造一個鑽井平台吧!
專治各種不服的好萊塢布景團,直接在路易斯安那州搭建了一個幾乎維持原比例的鑽井平台。
這個場景成為了迄今為止影史上搭建的最大的片場之一。
主甲板、直升機停機坪、船橋應有盡有。
場景還原官方視頻:
《深海浩劫》極致還原特輯 「遠古怪獸」破海而出 - 深海浩劫 - 騰訊視頻視頻
影片主演約翰·馬爾科維奇生動地將其描繪為「就像埃菲爾鐵塔的底座一樣壯觀」。
前來參觀的鑽油井工人們皆讚歎於該場景極高的還原度。
除了在場景上下了苦功,影片的風格也貼近於紀實類。
本片的導演彼得·博格與主演馬克·沃爾伯格曾在2013年合作過同樣改編自真實事件的戰爭片《孤獨的倖存者》。
▲《孤獨倖存者》海報此片一出,好評如潮,一掃導演在《超級戰艦》票房慘敗後的頹勢。
投資方顯然看中了彼得·博格在還原真實事件的能力,然而導演也的確沒有讓我們失望。
前文說過在事故當晚曾有工人跳下數十米高的平台逃生,導演為了讓觀眾切身感受到這種絕望的恐懼,毅然選擇了實拍。
於是我們從花絮中看到,演員與攝影師直接從滿是火焰的直升機平台上跳了下去!
極致的真實感換來的是媒體與觀眾的一致讚譽。
影片在北美上映後,前期票房不甚理想。但好片總會發光,幾天後口碑迅速發酵,後期多日票房逆襲蒂姆·波頓的大作《佩小姐的奇幻城堡》。
目前本片IMDb評分7.5,爛番茄新鮮度高達83%。
本片在國內上映前,特地邀請了許多國內專業從事海洋石油工作的工作人員參加電影的提前點映,其中包括權威專家和從業幾十年的資深骨幹。
這些工作人員均對影片的真實還原度紛紛點贊,「非常震撼」、「特別親切」的評價不絕於耳。
以下為相關採訪視頻,不得不說此片的國內宣發團隊做的非常到位。
《深海浩劫》點映特輯 深度還原高危工作 - 深海浩劫 - 騰訊視頻視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引進國內時本來是要玩「特供3D」的。
▲定檔前的海報上還有「3D巨獻」的字樣,新的海報上已消失由於後來的《諜影重重5》「特供3D」玩脫了,最終發行方選擇取消國內3D轉制,所以不必擔心被劣質的「特供3D」晃瞎了眼。
期待《深海浩劫》讓我們在影院里零距離感受六年前令人生畏的災難現場。
——————————————
影視圈原創,微信ID:circlemag
公眾號搜索關註:影視圈Magazine,
創刊於1994年——《影視圈》,專業做媒體,認真做娛樂。
PS:影視圈雜誌現徵集投稿~ 影評,視頻,只要和影視娛樂有關,我們都歡迎熱愛影視的你向我們投稿,被採納者將獲得我們的獎勵~
【關注影視圈微信公眾號】點擊【我要投稿】菜單即可參與~
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開頭小女孩玩壞可樂罐的部分。
雖然知道真實事件改編電影,和紀錄片,和真實事件本身差距大得很,這也實在算不上什麼水平特別高的改編。
就,不功不過,沒什麼話好說的感覺。比起2016年看的另外幾部真實事件改編電影,要弱上一個檔次。片尾播放到Gordon Jones這位遇難者時突然覺得被擊中了,事故發生前有一個在甲板上一掃而過的鏡頭,一個工人空手比劃著高爾夫揮杆的動作。當時只是覺得這只是順便加一筆表現工人們毫無戒備的輕鬆狀態,沒想到埋得這麼深。
這是給予一位逝者最深情最細膩的告別。很不錯的電影,從半年前就開始期待。但是看完後感覺一些地方有些困惑,電影中沒有解釋清楚,順便在此提一下,希望大神解答:1、為什麼drill pipe種有那麼大的壓力,但是沒有mud和flow?2、從電影中一閃而過的畫面可以看到,kill line和drill pipe是一個類似連通器的結構,電影中也說kill line和drill pipe的壓力應該相等,但是為什麼不相等?3、什麼是negative pressure test?negative pressure test如果正確執行,能否取代cement test?另外,個人覺得電影中一些細節不是很合理:1、執行什麼樣的test,結果是否滿足要求,難道只需要chief engineer一句話就可以拍板?沒有paper work嗎?2、根據維基百科相關介紹,DW Horizon的所有者Transocean對BOP的改動增大了BOP失效的風險,儘管BOP供應商已有警告在先但是Transocean並未予以理會,並且有報告指出Transocean儘管擁有優秀的安全記錄,但是其記錄優良度正在下滑,這反映出Transocean在事故中有一定責任,而電影把鍋全都甩給BP來背了……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Sully那部電影種所有的鍋都甩給NTSB這個槽點……果然工科生不適合看工科電影……
本次事故的三大責任方:BP、Transocean and........Halliburton,
主要責任者BP被黑已經貫穿整個電影的始終, Transocean也被釘在牆上, halliburton固井的質量問題也是釀成此次事故的原因之一,事後halliburton也支付了11億美元的賠償,但整個電影中hal連個影都沒有,至少也得有句台詞:Halliburton cementing guys left just now,不得不服halliburton在美帝的暗勢力,好萊塢的廣電總局是不是也收了hal的money,誰叫人家hal是美帝勢力呢, 與之鮮明對比的是電影中不斷提到的Schlumberger guys left ,腦補Schlumberger不愧油服龍頭老大做了一手好廣告,你hal不上鏡我就要好好上鏡了,言外之意就是,一定要用我們的服務啊,我們的水泥膠結測井很重要啊,然後就有了這張照片,貌似斯家的妹子沒有出現在電影中,出現的是測井的漢子好像。。 以上都是亂掰,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這種回答方式真不是知乎該有的狀態,羞愧中。。。。 觀影確實需要一定的專業背景去理解,知乎的小夥伴們也詮釋了很多,需要了解更多的可以參看以下兩部紀錄片一個是墨西哥灣一個是北海:從鑽井平台的建造到使用都解讀的很詳細直觀,石油的勘探開發都是一環扣一環的,行業內的人士也可以通過紀錄片有更多的了解:國家地理偉大工程巡禮超級鑽油井高清中文字幕-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偉大工程巡禮之極限鑽油-在線播放-《寰宇地理之偉大工程巡禮》-紀錄片-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作為一個曾經在草原上吹過風沙漠里滑過沙海上拍過浪的現場油服工程師(答主太不專業了)只想說一句:100分鐘無法滿足我們既定的觀影體驗,因為我們每身臨其境地見一次井架的觀影體驗是20天+。。。。。 本以為看完電影在這個行業的寒冬會走煽情路線深深的自憐一下,居然寫成了這個樣子,anyway希望所有的石油從業者都平安健康。我覺得這個問題下面土木行業的特別多,所以我也來湊熱鬧了。看了這個電影感覺像上了一整年份的engineering ethics和safety course,是的,我們學校還有這種神奇課程……也因為這個,看電影的過程完全沒得到放鬆,全程內心都在慘叫:啊啊啊啊啊啊我昨天還加了班啊為啥今天還要看這種東西!!!好可怕好可怕嗚嗚嗚T T 從電影一開始,導演就在奮力展現幾個主演的家庭美滿,然而其中出現的幾次小事件諸如車壞了之類給美好場景蒙上了陰影。男主家小女兒那罐子狂噴的可樂彷彿是某種暗示,因為它真的和後面油井噴發太像了。這類的不祥徵兆還包括後面直升機撞上飛鳥。電影場景移到平台上之後,我的安全講座模式就不能控制的開啟了,違反測試流程,沒做cement test,平台上多處儀器損壞,電話不通,negative pressure test出現異常結果情況下依然進行開採(那個壓力都上五百多了就算最後歸零也不能就這麼算了吧!!!),這些大大小小的疏忽和失誤導致了悲劇的最終發生。即使在事故發生後,女主(姑且算是吧)要去切斷管道卻依然因為沒有許可權而受到阻止,最後果然也沒切成。對於普通觀影者來說,對這部電影的觀感可能只是視覺效果震撼,或是情節音樂感人之類,可對於會直面一線的工程師們(同情offshore的寶寶們)來說,恐懼則要切實的多。在現實中金錢效益和施工安全之間的衝突一直都存在,土木方面包工施工不完全遵照施工圖或者流程違規其實很常見,其他行業如化工有過不少因為違規操作或是疏忽導致的悲劇,個別案例甚至比電影中的這個更加驚悚(比如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受到生命威脅的也不只是專業人員。有一天電影里那些需要決斷的場景可能也是我們要面對的,或者之前經歷過類似情況,沒出事只是運氣好之類的,想想就一身冷汗。所以不能更贊同男主說的,我們敢做是因為做好了完全的準備,而不是把僥倖和希望當做手段。共勉之,我準備最近去上個施工安全的course了。
空難,地震,海嘯,颱風,火山爆發,外星襲擊,2012等等的在災難片在隨著電影特效的進步,隨時隨機的在電影院轟炸觀眾,觀眾也因此生成了很多免疫機制,審美疲勞。
這部電影同樣是一部災難臉。從一張海報就能說清楚全部故事內容,預告片都不用看。
《深海浩劫》是一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和前段時間《薩利機長》有同樣的基因。《薩利機長》同樣是根據真實的災難事件改編。有興趣的話可以繞道去看看如何評價電影《薩利機長》 (Sully)? - 大聰簡片室的回答——影片觀感——
真實事件:2010年美國在墨西哥灣的深水地平線鑽油平台發生爆炸和漏油事故。造成11人喪生。本片由變形金剛團隊打造,特效肯定過硬。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這部電影並沒有完全被淪為借著災難的外衣去展示劈劈啪啪爆炸的特效。而讓人覺得這部電影新鮮的地方在於亮點:導演的敘述結構+大家對鑽油平台知識體系的未知。
這兩點是相互補充的,對於深海勘探油井的超大裝置和設備,一般人都不會過問,所以很少人去明白他們的工作原理。導演在影片中用了很多的借喻和補充手法,去告訴大家這次勘探的油井,差不多等於就是在敲開地獄之門。在出事之前鋪墊,完全沒有讓人覺得無聊和厭倦,反而導演是在讓觀眾學習和融入,讓觀眾和鑽進平台的126人一起感受暴風雨前的平靜。隨著劇情一段段的展開,觀眾看得是越來越緊張,最後終於在視錢如命的負責人命令下,他們打開了這扇地獄之門,深海黑油如惡魔般被放出,但之後卻一發不可收拾。造成了震驚世界的油田大爆炸。影片還極力控訴一些不顧生命安全的大boss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想逃過很多的安全檢測,直接挖油,身為安全部長的男主角,用一句簡單的話闡述了當時勘探油井平台的現狀:鑽油平台像一輛在空中飛行的飛機,但飛機裝著不夠安全著陸的汽油。影片的節奏一環扣一環,毫不拖沓,剪輯配合著音效和配樂恰到好處,好幾次欺騙性的動作都讓人覺得要爆炸了。等到真正爆炸來臨的時刻,觀眾的情緒就像被搖晃了很久的可樂打開,一飛衝天。爽不由自己。
影片尾段也處理得相當感人,導演把格局拉大,倖存者最後統統被安置在酒店和親人團聚,而死去親屬的親人也同時在酒店,發瘋似的找著自己死去的親人,這種對比更讓人知道生命的可貴,珍惜眼前人。結尾播放了很多當時災難的真實的畫面,最後放出了在事件中喪生的11人照片。讓人唏噓不已,願世界太平,悲劇不要重演。——鑽油勘探平台細思恐極的工作流程和事故解析——
影片中所描述的,和現實中的過程差不多一樣,進度嚴重拖後的英國石油公司,僱傭了鑽油平台團隊,英國石油公司想要把拖後的錢賺回來,用什麼辦法,就是快點挖到油拿去賣。於是故意忽略很多測試出來的安全隱患。從而造成了人為的漏油爆炸事件。深海地平線應該算是第7中,半潛式鑽油勘探平台。
深海地平線勘探鑽油平台分為兩層甲板出事時候在第一層,油往上噴,造成第一次爆炸,之後通過安全措施抑制住了30秒…對只有30秒。第二次爆炸直接把整個鑽油平台給炸了。其中他們也用了各種措施,但是由於油勢太猛全部失敗。而第三次爆炸是因為泄漏的石油揮發成氣體,和發動機發生摩擦炸成了爆炸,這一次就可要命了,火光衝天。整個鑽油平台算是完了。——事後影響——(摘自維基百科)
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發生後,漏油事故附近大範圍的水質受到污染,不少魚類,鳥類,海洋生物以至植物都受到嚴重的影響,如患病及死亡等。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的漁業進入災難狀態,過半數受訪者,不滿意總統奧巴馬處理今次事故的表現。有官員指,至今墨西哥灣沿岸有超過300隻海鳥因為油污死亡,美國總統奧巴馬錶示墨西哥灣漏油的影響如同911恐怖襲擊。
美國政府的在11月份的調查報告指出有6,104隻鳥類,609隻海龜,100隻海豚在內的哺乳動物死亡,這個數字可能包括了死於自然原因的動物,所有因深海漏油而死亡的數據斷定尚待時日——真實事件後續——(摘自維基百科)
英國石油公司打造了一個4層樓高的巨型「金鐘罩」希望能降到1500米的海底,把漏油的地方罩住,讓原油保留在金鐘罩里,然後再抽回海面上接應的油輪,但深海水溫太低,金鐘罩內部累積了大量的冰晶,中途就無法正常運作,這項計劃宣告失敗。英國石油公司被美國政府要求成立一個200億美金的基金來處理這個事故。同年7月,賴比瑞亞籍的台灣除油船鯨魚號(A Whale)抵達墨西哥灣,在測試成功後投入海水油污清除作業但因除油效果不佳,退出除油作業
漏油後數月內,海水中高濃度甲烷被快速繁殖的深海嗜甲烷菌所吞滅,甲烷迅速地回歸正常值[9]。2012年11月,英國石油公司與美國達成和解,接受12.56億美元刑事罰款,另外提供23.94億美元支付給野生動物基金會用於環境補救行動,3.5億美元提供美國國家科學院。此外在未來三年向美國證交會支付5.25億美元2015年10月6日,美國司法部宣布英國石油將以208億美元代價與美國政府和解,徹底解決此次漏油事故所有求償。該款項包括所有幾百個地方政府的求償,美國清水法案罰款,天然資源損害賠償在內所有政府相關求償內容。而208億美元的和解代價刷新了美國司法當局有史以來最大的單一個案和解金額。瀉藥!!
電影《深海浩劫》取材於真實事件,即六年前震驚世界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因此可以猜到電影的主要情節和結局,但還是在觀影過程中被震撼到,全程屏息凝神。對一部災難片而言,這無疑是成功的。
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灣,在名為「深水地平線」的半潛式石油鑽井平台上,126名工作人員照常作業。他們開採的馬孔多油井尚未完工,工期拖後,預算超支。租賃此鑽台的英國石油公司和負責油井施工的主管意見不和。前者無視安全隱患報告,希望工人儘快趕工。
當晚9時45分左右,發生了井噴、爆炸和大火,11人遇難。鑽井平台燃燒36小時後沉沒,大量石油泄漏,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件,也造成了區域的生態大災難。當時的美國總統奧巴馬錶示這一災難所帶來的影響不亞於911。
漏油事件後的鳥類事件發生後,全世界為之震驚,而大多數媒體所聚焦的重點在於大量原油泄漏對該區域造成的生態破壞,只有少數媒體關注到了在本次事故中遇難的11名普通工人。導演彼得·伯格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才拍攝了這部完全紀實的電影。
彼得·伯格在執導過程中,格外強調這部電影要忠於事實。為此,他逐一拜訪了11位死難者的家屬。在傾談間,他感受到他們失去摯愛悲痛的同時,亦感受到他們要面對的生活苦況。
導演彼得·伯格導演在接受採訪時說:這很鼓勵我,因為與死難者家屬見面時,我可以誠實、清楚地告訴他們,我想做的只是如實地把當晚的經過搬上大銀幕,讓觀眾了解這些被忽視了的情節。
同樣為了力求真實,導演拒絕使用電腦特效技術來布景,反而在一個水庫中搭建了1:1的實景——一座大型的石油鑽井平台,甚至從真的鑽井平台上拆下屏幕、按扭,安裝在布景中的控制室內,務求一切做得逼真。這大概也是該片預算高達1.5億美元的主要用處。
《深海浩劫》劇照,1:1的布景導演認為:重建鑽井平台不單是讓演員和幕後人員能夠投入其中,更是想讓每個觀眾都感受到鑽井平台艱辛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不過,彼得·伯格也澄清自己並非排斥使用電腦特效。電影中大量井噴、爆炸、大火的場面依舊是用特效完成的。
忠於事實必然會在故事情節上做出犧牲。雖然導演本人認為這一夜間12小時內發生的巨大災難已經有著足夠的戲劇性,但是電影的前半段依舊讓人覺得有些無聊,主要人物都像是流水線般地走個過場。
《深海浩劫》劇照身為主角的馬克·沃爾伯格在電影中飾演了一個工程師,卻在前半段的劇情中總是處於尷尬的配角位置,只能在後面的救人情節中展示自己的主角光環。比如在鑽井平台和石油公司雙方起爭執的關鍵劇情中,他的發言只是起到了抖包袱的作用,反而兩位老演員庫爾特·拉塞爾和約翰·馬爾科維奇針鋒相對,演技逼人。
除此之外,平鋪直敍的劇情編排,一切盡在意料之內。正如前文所言,這是一部還沒看就知道主要情節的電影;而電影中的高潮部分完全依賴特技和畫面,反而不是劇情上。
所以說作為一部災難片,它是成功的;但作為一部試圖記錄或反思這一災難的電影,它依舊有些力不從心。
非常明顯的是,電影並沒有過多著墨於事故發生之後的追責過程、拯救生態的問題,甚至就遇難者的角度而言,也是展示得比較少的。電影的最後,倖存下來的主角受到遇難者家屬的責問,並匆匆離開,然後字幕出現,11位遇難者的姓名和照片一一展示在大銀幕上。
11位遇難者照片當然,這一切都與導演最初的想法是一致的,只是單純地展示了這一災難的全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每個無名英雄所做出的犧牲。因而,電影一方面沒有一般好萊塢大片那樣的娛樂性,另一方面也沒有在主體思想和意識形態上過分的拔高。
最後可能有部分觀眾會對電影中的深海石油鑽井平台工作過程稍有疑惑,電影通過主角的女兒非常形象生動地解釋了這一點:
海底的石油是億萬年前的恐龍被不斷擠壓形成的,它們就像是一個怪獸,始終在尋找出口。而石油鑽井平台正是給了它們這個出口,並通過各種設備控制住這頭怪獸,不讓它肆無忌憚地噴涌。當鑽井平台完成施工之後,石油公司才會前來採油和運輸。
簡單來說就像是一罐搖晃過的可樂,在上端插入一個管道,並通過灌入蜂蜜使其暫時密封。電影的關鍵就在於這一設備因為質量不合格失效了,而真正噴涌而出的就不是可樂了,而是泥漿、碎石、原油、甲烷以及那頭被擠壓了上億年的大怪獸。
PS:本文首發於巴塞電影APP內,歡迎關注公眾號巴塞電影【moviebase】,每日分享有品有料的電影資訊!
《深海浩劫》:不是兜賣災難,而是警醒人類
《深海浩劫》是一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2010年美國在墨西哥灣的深水地平線鑽油平台發生爆炸和漏油事故,造成11人喪生。本片由拍攝過《超級戰艦》的好萊塢著名導演彼得·博格執導,採用IMAX拍攝,特效當然是過關的,聲效、攝影也無可挑剔。最重要的是電影沒有兜賣災難,非常真實質樸地還原了事件,沒有煽情,沒有升華成英雄主義,將黑雨、烈焰與幽暗深海上傾覆的鑽井平台刻畫的無比真實,最大程度還原災難發生當日場景,讓人彷彿「身臨其境」在生死一線。看片的時候,想起很多年的《鐵達尼號》,那次是撞冰山,這次是噴油井,同樣的是感受到面對災難的無力感,可以負責任地說《深海浩劫》是近年來在電影院看過最好的一部災難片。
據了解,為了拍攝電影里的油井Deepwater Horizon,《深海浩劫》劇組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查爾梅特,也就是影片的主要拍攝地,搭建了一個真實的油井。而且這部電影秉承著「儘可能採用實拍」的拍攝理念,不僅最大化地還原了泥漿噴發的過程,連火焰的拍攝都力求鏡頭可以達到最大最近。在一段從直升機掉到80英尺下海里的情節中,導演用近乎瘋狂的實拍要求,讓替身和攝像拿著攝像機跳進「水上火海」,所以才讓我們在電影里有種「置身火海」的真實感。
不過《深海浩劫》需要觀眾有耐心地觀看,因為整部電影節奏不快,故事雖然很真實,讓人揪心,但談不上跌宕,前期鋪墊也相對冗長,好在後面災難場景的敘事張力強大,代入感較深。這部電影的伏筆不少:噴涌的可樂罐、撞機的空中鳥、迷信的紫領帶,災難的讖語仿若徵兆。有幾個鏡頭印象深刻:救援後,所有人在漫天火光映襯下,下跪祈禱;船長在救援船上點名,無人應答的片刻讓人落淚。
說一下真實事件的事後影響:
1、英國石油以208億美元與美國政府和解,這刷新美國司法當局有史以來最大的和解金額。英國石油公司打造了一個4層樓高的巨型「金鐘罩」希望能降到1500米的海底,把漏油的地方罩住,讓原油保留在金鐘罩里,然後再抽回海面上接應的油輪,但深海水溫太低,金鐘罩內部累積了大量的冰晶,中途就無法正常運作,這項計劃宣告失敗。同年7月,賴比瑞亞籍的台灣除油船鯨魚號(A Whale)抵達墨西哥灣,在測試成功後投入海水油污清除作業,但因除油效果不佳,退出除油作業。
2、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發生後,漏油事故附近大範圍的水質受到污染,不少魚類,鳥類,海洋生物以至植物都受到嚴重的影響,如患病及死亡等。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的漁業進入災難狀態,過半數受訪者,不滿意總統奧巴馬處理今次事故的表現。有官員指,至今墨西哥灣沿岸有超過300隻海鳥因為油污死亡。美國總統奧巴馬錶示墨西哥灣漏油的影響如同911恐怖襲擊。
3、美國政府的在11月份的調查報告指出有6,104隻鳥類,609隻海龜,100隻海豚在內的哺乳動物死亡,這個數字可能包括了死於自然原因的動物,所有因深海漏油而死亡的數據斷定尚待時日。
====這是一個先開腦洞,然後再答疑解惑的答案====多年以後,如果我的女兒問我,「爸爸,你當年在石油公司都幹啥了?」我會陪她坐在沙發上,一起看看《深海浩劫》。彼得·博格先生,你過來 ,之前你導的《超級戰艦》讓我看得尷尬症都犯了,但這一次:電影是基於真實事件改編,而在90分鐘內,實難把相關的行業背景、技術細節給觀眾交代清楚。估計在觀影結束後,諸君大呼過癮之餘,會突然覺得:真是震撼到本寶寶了,但是,等等這波人之間到底都是個啥關係?另外,為毛就噴泥漿了,接著就大爆炸了?此時諸君可以轉身跟身旁的女伴說:其實他們是因為鑽得太深,打穿了地心人的油庫,然後下面的夥計就祭出了傳說中的義大利炮,一發直接從水下把平台給轟爆炸了……作為一名老司機,怎麼能坐視這樣的事發生!夥伴們,快坐好,開車啦!====我是安全帶,以下內容腦洞太大,如有不適可直接拖到最後從後往前看=====WARNING, WARNING,請手動點亮BGM網易雲音樂==世界概要==諸君!歡迎來到Blue Star的世界,在這個星球有一種人們賴以生存的資源叫做油氣(Oil Gas)。多年來,為了爭奪並控制這種資源,世間の人屢屢爆發鬥爭。除了政府間因為爭奪資源控制權爆發的戰爭,巨大的金錢利益也驅使著世界の財団在各個大陸上擴張自己的油氣版圖。手握重金的資本家,通過種種手段滲入富有油氣的國家,賄賂官員,操縱政府,甚至打造傀儡政權,一切都只為攫取更多的油氣。資本的碾壓下,人民的利益被國際油氣財団劫掠。諸君啊,在交織著強權與資本的油氣舞台上,你準備好了嗎?==登場勢力介紹==Blue Star,韋斯特蘭 · 最強油氣財団(British Petroleum),新時代的東印度公司。起源於西元1909年,手握著名的達西協定,在震撼大地的兩次世界大戦中崛起于波斯帝國。期間掌控操控多位波斯國王,數十年間攫取巨額油氣,獲利無數。勢力定位:商人Blue Star,格樓博 · 最強水上油服軍団(Transocean),由眾多規模實力強悍的次級軍団經多次混合編製而成。擁有傲視群雄的超級鑽探艦隊,這些造價昂貴的船隻裝備精良,能在各種極端水上條件下完成鑽井作業。海上戰車的提供方,業內謂之七海之霸主者,泛洋鑚探是也。勢力定位:騎士==隱藏勢力介紹==Blue Star,佩特里恩 · 黑科技之集大成者(Schlumberger),法蘭西之花。起源於西元1920紀,為地層的各種情況提供數據分析與解釋的先行者。憑藉多年來在研發上的巨額投入,擁有最先進的地層技術。只要能獻上重金,地下一萬米的深處究竟如何,盡在蓋亞之眼中。Blue Star, 瑪德珀瑟斯雙雄之一(MI Swaco)。蓋亞之眼的附庸軍團,尤其擅長井下泥漿的配置與處理。Blue Star, 美利堅 · 水泥固井戰法的改革者(Halliburton),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海上固井作戰,井筒加固的捍衛者。勢力定位:僱傭兵==登場角色與職業==財団在艦上的利益代言人,具有專業的戰術知識,但為了財団的巨大利益,在戰況不明的情況下為了節省時間,叫停了蓋亞之眼的偵察作戰,冒然突進,將所有人的性命至於險境。波塞冬之戟Deepwater Horizon團長,指戰之手。作戰經驗豐富,風格沉穩。當Vidrine打算冒進時,提出了替代偵察作戰方案,但仍未能阻止後續悲劇的發生。身懷妻女牽盼的整備士長,負責維護艦上所有電動武具,Harrell的得力助手,曾向Vidrine提出由於軍團長期作戰,武具急需時間予以整修,但Vidrine並未以理會。艦上唯一的女性,主管軍團作戰安全,對於自己的崗位盡忠盡責。青年人,一線戰士,巨炮の填彈手,是危機爆發時距離現場最近的。WARNING, WARNING, 進入下一個環節前,請手動更換BGM:網易雲音樂==武具の設定==· 深水の堡壘 · 半潛浮式平台第V代機型,設計代號: RBS-8D零號機: DEEPWATER NAUTILUES初號機:DEEPWATER HORIZONDeepwater Horizon, 鋼の龐然大物。全艦標準定員130人。底部有兩支巨型浮筒提供浮力,其上有四根支柱架起一塊121m(長)x 78m(寬)的主體結構,其內部有乘員室、動力艙室、物料艙室等多層功能甲板。全艦動力充沛強勁,整個能源系統包括:平台主甲板可變載荷8000噸,足以搭載近萬米長度的鑽具或是近130架的MS-05.Zaku I式機。主甲板中心高聳的塔式結構,便是全艦的核心——鑽井模塊。在整個地層の擊破作業中,海上堡壘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搭載並支撐這個鑽井模塊。· 白堊紀の攪湯棍機型代號:TDS-8S. 矗立在高聳的塔架中心,鑽井模塊的核心巨炮,TDS-8S,不停旋轉,帶動鋼の管柱,深入地下數公里,擊穿白堊紀地層。金黃色的巨炮正下方,井眼中心(Well Center)所在之處,是鮮紅的炮架:· 赤丸· 鐵井台機型代號:RST Cal. 60.5/in赤丸作為炮架,主要用於承載成百噸送入地下的鑽柱之重量。同時其自身也配有動力系統,當頂部驅動系統失效時,可以作為後備動力保持旋轉火力的輸出。赤丸中心的黑洞,便是井眼中心,成百上千米的鑽桿就是經由這裡,轟擊進入地層。· 哈迪斯の長笛標準代號:API-5D/5CT鑽桿、套管、油管、統稱Tubulars(管具),依照合眾國API協會制訂的材質與口徑標準,由分布在各國的眾多工坊製成、其中龍之國產能尤勝。數千米之下,它們既是地層中突進的尖兵,又是接通地下與地上兩界的通道。· 地獄の鍋蓋·BOP機型代號:Type TL-18K, Cal.18 3/4 DP SP Type DWHC-15K, Cal.18 3/4地獄の鍋蓋,噴出防止機構(BOP-Blow Out Preventer),安裝在距離水面1500米的海床之上。是管具真正進入地層前的第一道大門,也是油氣失控衝出地面前最後的管卡,人類禁錮地層壓力的最後防線。特種材料製成,擁有超強密封件與強大的液壓制動機構,可以驅動合金閘板在地獄呼嘯而出時閉合,封死地下與地上兩界的通道。WARNING, WARNING, 請再次手動更換BGM(這麼搞太齣戲了,我知道你們想打我了):網易雲音樂==檻歌の編年史==Blue Star西元前38億年,生命誕生。西元前5億5000萬年,古生代寒武紀時期,爆發性生物演化開始。生物死亡之後,脂肪與油脂沉降於地下,形成石油。西元前約4萬年,人類の進化完成,本物種開始主宰星球。西元1860s紀,第二次工業の革命開始,人類邁入電氣時代,油氣成為社會的命脈。隨著時間推移,陸上易於開採的油氣資源越來越少,為了更多地攫取這些深藏於地下的資源,世界の勢力將目光投向廣闊的大海。他們致力發展強大的科技,建造巨大的設施,以確保在更深的海洋中、更複雜的地層中繼續攫取這種資源。西元2000年,當Blue Star星人迎來新的千禧之際,大型跨國公司RB Falcon 在南高麗建造的第貳艘設計代號為 RBS-8D 的新式巨型海上平台也鋪下了龍骨。西元2001年,RB Falcon被泛洋鑚探(Transocean)收購,RBS-8D 初號機亦建成交付,命名Deep Water Horizon,之後被租借給超級石氣財団BP,租期直至西元2013年9月。西元2009年,Deep Water Horizon在休斯敦東南面的台伯河油田,水深1,259米的區塊上,鑽成了10,683米深的直井,創下史上記錄。西元2010年4月20日,Deep Water Horizon在馬孔多(Macondo)區塊進行探井作業時,發生爆炸,沉沒。全員126人中11人喪生。西元2010年4月21日,事發36個小時後,平台沉沒,墜入1500米海底,終成百年孤獨。==馬孔多戰地日誌==…………COM CHECK通信頻道. 打開:網易雲音樂……T-0800,團長 Jimmy 與整備士長 Mike乘機返回深水堡壘。T-1000,降落後,兩人發現蓋亞之眼的斯倫貝謝地層偵察士被隨飛機遣返。T-1200,Jimmy向黃金太陽的Donald質問,為何遣返僱傭兵小隊,放棄了 CBI 地層主動偵察計劃。,Donald表示軍團的地層突進作戰計劃已經延後,財団真在失去耐心。整個作戰區域,前期已由哈里伯頓小隊進行了工事加固,沒有必要再派遣斯倫貝謝小隊執行CBI偵察,他不是為了節省200K的經費,而是為了儘快完成任務。Jimmy強烈反對Donald的冒進,表示這已經違背了作戰綱領MDP,在未弄清地層情況的前提下,繼續突進作戰,風險實在太大。但迫於作戰權重不如對方,只能堅持提議進行替代方案—— PPT/NPT武具測試。T-1200 PPT/NPT武具測試開始。T-1950 測試結果不明朗,系統壓力讀數異常,無法準確判斷井下情況,Donald偏向樂觀的解釋,認為繼續突進作戰的條件依然成立。T-2000 作戰繼續,操作手打開環形BOP,開始往鑽桿內繼續泵入海水,泥漿開始被替出,井筒內壓失衡,地層內的油氣開始侵入。T-201……………………後續日誌殘失,請向影像庫申請文件許可權:DWH-BO-10-09 深海浩劫_百度百科(考慮到劇透問題,還是放到大家都看過之後再說吧)==報告==.......COM FAIL(Error 404)後記:因為是想給大家推薦這部電影,所以一些人物、技術細節並未完全忠實於事實。因為畢竟看電影的觀眾不只是咱們三桶油的人嘛。技術方面諸君輕噴,馬孔多戰地日誌和技術課の報告稍後我會再補一波的(快給我點贊加力!)=======1更線=======發了沒幾分鐘,就被同行批評說寫得太裝逼了,各種語言異化、遊戲的梗玩得飛起,特么不是要答疑解惑嗎?你這樣寫也只有資深FE,干過鑽井的人才知道你在扯什麼鬼吧!對不起,我錯了,諸君請看下圖,本人一手一筆現畫的,還是熱的:
鑽井過程中壓力平衡是很關鍵的;紅箭頭和黃箭頭必須保持動態平衡。
如果井筒內壓力過大,則會擠爆地層,造成井漏;
如果井筒內壓力過小,則會造成井噴。
井筒內的壓力哪裡來的呢?答案是泥漿,它提供靜液柱壓力。調節泥漿的密度,就可以調節靜液柱壓力的大小(假設體積不變),而泥漿的密度,通常都是很大的。
如何判斷井下的壓力呢?主要是看壓力表,另外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泥漿的上下行流量。
比如你注入100L泥漿到井下,返回80L,說明井漏了,液柱壓力太大,地層扛不住,泥漿都漏到地層里去了;反之注入100L泥漿到井下,返回120L,說明井涌了,液柱壓力不夠大,地層里的液體都湧進來了,再不壓井,就要噴出來了。
深水地平線出事之前,已經接近完井。本來應該由斯倫貝謝的人做CBI測試,檢查水泥的質量,但BP為了趕時間,跳過了該步奏。Transocean老大做的PPT(Positive Pressure Test)和NPT ( Negative Pressure Test)試驗,也是標準流程。具體的NPT是怎麼回事,大家可以參看一下 @溝渠的答案。簡單地說,就是因為水泥固井沒有做好(所以最大的黑鍋應該給沒有出場的哈里伯頓),地層壓力干過了井筒壓力,所有井下的氣體/液氣都從井筒內往上涌,直接衝上了深水地平線的鑽井模塊,從轉盤上噴出來。
總之,真誠地希望,諸君無論何種職業,能去看一看這部電影,鄙人在這裡等待大家來交流對於海上鑽井技術流程感興趣的朋友請先移步:如何勘探、採集位於海洋中的油田? - 蘇白念的回答 - 知乎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高冷門診部(ID:highgossip),感冒的同學可關注,轉載聯繫微信pigyeah。
聊聊《深海浩劫》,一部一點也不高冷的災難片,差點還就錯過了。從題材到中文片名,太容易讓人聯想起那些 B級特效片,比如《不懼風暴》《海嘯奇蹟》《龐貝末日》《末日崩塌》……而且作為周二上映,又沒做特供3D(原計劃是有,後來被憋回去了)的引進片,到周末排片佔比就剩7%了,真是眨眼就在中國市場被人錯過了。
《深海浩劫》確實是部特效災難片,可跟上面說的那些又挺不一樣。
影片取材自真實事件,2010年4月20日晚,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附近海域作業的石油鑽井平台發生爆炸並引發大火,事故造成11人死亡,17人受傷,多數工作人員經營救逃生。36小時後,鑽井平台徹底坍塌沉入海下,並由此引發了震驚世界的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深海浩劫》的英文片名叫Deepwater Horizon,深水地平線,就是發生事故的這個鑽井平台,專業術語叫MODU——半潛式移動近海鑽井裝置。在維基百科上,與Deepwater Horizon事故有關的詞條有十幾個,包括爆炸、調查、訴訟、時間線等。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更是曠日持久,除了持續87天的補救行動(永久封閉減壓井要5個月),還有長達5年的訴訟、處罰、調節等法律程序,而其泄漏量超過56萬頓,僅次於1991年的海灣戰爭,對環境、生態、經濟、貿易產生的影響無法計量。
面對這樣一個巨無霸型的公眾事件題材,電影是如何進行取捨的呢?這得從項目的開發說起。
2011年3月,頂峰娛樂(Summit Entertainment)、參與者傳媒(Participant Media)宣布,他們獲得了《紐約時報》特稿《深水地平線的最後時刻》的電影改編權。這篇文章刊發於2010年聖誕節,參與采寫的三位記者David Barstow、David Rohde和Stephanie Saul都曾是普利策獎得主。沒錯,用中國電影界理解的概念來說,《深海浩劫》是一個非虛構寫作開發出的IP。基於《紐約時報》的這篇報道,《深海浩劫》聚焦於深水地平線爆炸,故事集中在事故當天,主要場景就是鑽井平台,很符合傳統戲劇的三一律。
以我對類型片的認知,本以為導演會簡化人物關係,突出英雄式的主人公,加快敘事節奏,再下力氣弄好後面的特效場面就夠了。但是沒想到,《深海浩劫》並不是這樣的行貨。事故發生之前,電影用了很大篇幅來交代事件背景和人物,片中出現的公司、個人全都真名實姓,沒進行杜撰或迴避。非虛構題材電影有一個長項,在講明白故事外,還可以把一個行業的運作情況交代清楚。比如《聚焦》能讓你知道報紙上的調查報道是怎麼做出來的,《大空頭》能講明白次貸危機的成因,《深海浩劫》在這上面也用了心思。
事髮油井位於墨西哥灣的馬孔多探區,距最近的美國海岸線約48英里。英國石油公司,也就是廣告里說他們不僅貢獻石油的BP,從2008年承租開發這一區域,租期為10年。眾所周知,BP是那種超大型跨國企業,截至2015年底,該公司員工近8萬人,覆蓋超過70個國家。約翰·馬爾科維奇在片中扮演的Donald Vidrine就是BP駐在鑽井平台上的代表。深水地平線屬於泛洋鑽探設備公司(Transocean)——全球最大的油氣鑽井承包商。2009年10月,BP僱傭泛洋的平台和團隊到馬孔多探區開始進行鑽井作業,原先啟用的Marianas遭颱風受損,到2010年2月才替換成深水地平線繼續開工。電影里的主要矛盾雙方就是BP代表和深水地平線員工,有人說這是勞資衝突,估計是階級鬥爭看多了,其實是甲方乙方的關係。
深水地平線造價3.5億美元,每天的作業費約為50萬美元。馬爾科維奇在片中反覆強調,鑽井作業已經超期43天,意味著BP光平台租賃費就要多花2150萬美元,而不顧測試指標異常的趕工正是引發事故的首要原因。《深海浩劫》的主體人物都是深水地平線的工作人員,留意一下細節,他們都身著泛洋LOGO的工裝。科特·羅素演的是平台負責人(OIM,海上裝置經理),馬克·沃爾伯格是電氣工程師, 還有安全員、鑽台作業工人……
電影還有個細節,沃爾伯格和羅素一撥人坐直升機飛到深水地平線上班,剛好碰到一隊穿藍色工裝的人離開。他們是斯倫貝謝(Schlumberger)的工作人員,這家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服務商,在地層技術領域保持領先。在真實的鑽井過程中,BP確曾邀請這家公司進行檢測,又臨時決定取消,但是在事故發生的前兩天,而非電影里描繪的當天。《深海浩劫》還用了不少筆墨來解釋海上石油作業的技術環節,比如事發前進行的兩次固井正負壓測試。我是從高中開始就沒及過格的物理苦手(偏偏還學了理科),在這兒就不多顯眼了。為什麼一部商業片要費這麼大勁來交代事件背景甚至技術問題呢?
對普通觀眾來說,海上石油開發是一個非常陌生的行業,這個領域的專業性、技術性又很強,那種距離感要比科幻片里的航天技術還嚴重。所以,電影用了大量細節來還原當時的場景、人物,為的就是增強代入感。而對於這樣一起後果慘痛、影響深遠的公眾事件,貼近真實也是最好的創作態度與方向。
製作環節自然也要追求真實,劇組在距事發地不遠的Chalmette搭建了一個完整的鑽井平台,來重現深水地平線原貌,這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電影立體布景道具。影像上採用手持攝影,突出新聞事件的紀實感。製片人是做《變形金剛》系列的Lorenzo di Bonaventura,除了請來沃爾伯格、馬爾科維奇,也帶來了參與《變形金剛》《星際迷航》等片的特效、視效團隊。因此,爆炸場面處理的非常有衝擊力,突出了事故對人的巨大傷害,而且兩起爆炸層次清晰,細節豐富,也是為了還原當時的情景。《深海浩劫》是部在創作和製作上都挺用心的商業片,也基本保持了非虛構題材的嚴肅性。電影在北美上映後,媒體的評價以正向為主,爛番茄好評率達到84%,比《薩利機長》還要高,而李安的《比利·林恩》現在只有45%。
但從商業的角度來看,《深海浩劫》卻不是一個成功的案例。電影追求非虛構題材的嚴肅性,本事折損了一部分娛樂元素,決定了這將是一部成人向電影(adult-skewing films)。《好萊塢報道者》刊登了一篇分析,首周末去看《深海浩劫》的觀眾,67%年齡在35歲以上(電影市場年輕化真不是中國特色),這對一部大片來說,是個不利的數據。在輸出價值觀、引領公眾話題的能力上,本片導演彼得·博格確實沒法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相比。後者執導的《薩利機長》,同樣改編自真實事件,比《深海浩劫》早三周上映,北美累計票房已超過1.2億美元。《深海浩劫》9月30日上映,目前放映超過七周(北美電影市場的生命周期要比中國長出幾倍),票房剛超過6000萬美元。《深海浩劫》的另一個問題,沒能控制好預算,片方投入的製作成本高達1.56億美元。這個製作規模已經接近漫威大片《奇異博士》(1.65億),後者上映兩周,目前全球票房已超過5億。儘管《深海浩劫》享受到拍攝地路易斯安那州的優惠政策,投資方獅門影業收到近3800萬美元的退稅,影片的凈成本還是接近1.2億美元。
好萊塢業界存在一個觀點,這種非虛構題材改編的電影,由於無法覆蓋到青少年市場,預算最好不要超過6000萬美元。以近年來專接非虛構題材的湯姆·漢克斯為例,三年前的《菲利普船長》成本是5500萬,《大夢想家》3500萬,去年的《間諜之橋》4000萬,最近的《薩利機長》是6000萬。前面提到的《聚焦》和《大空頭》更少,分別是2000萬和2800萬。當然,獅門和頂峰對《深海浩劫》的市場定位首先還是特效大片,類型上偏向災難、動作甚至是驚悚,而不是主打非虛構題材的劇情片。提到驚悚元素,必須夾帶私貨,這部電影的節奏有種很強的壓迫感,突然噴出的可樂、撞上直升機的飛鳥,都是製造緊張的常見手法。老而彌堅的科特·羅素一出場,總讓人回想起約翰·卡朋特80年代的經典。如果說去年昆汀·塔倫蒂諾的《八惡人》是西部版的《怪形》,《深海浩劫》就是《怪形》的災難片版本,資本追逐下的能源最終失控演變成吞噬人類的無形怪獸。拍攝新聞事件的非虛構題材容易引發爭議,《深海浩劫》也不例外,深水地平線的工作人員多數反對拍電影,認為會對遇難者及家屬造成不敬。也有事故倖存者支持,沃爾伯格扮演的工程師Mike Williams以及迪倫·歐布萊恩扮演的鑽台工人Caleb Holloway,不僅認可片方的創作態度,還為拍攝提供了指導意見。還有一部分倖存者出於對媒體和電影的不滿,通過眾籌的方式募集基金,準備拍攝一部他們自己視角的紀錄片,來還原真相。
《深海浩劫》片尾,用影像資料交代了幾位主要人物的後續經歷,最後逐一列出11位遇難者的名字,並且配以他們生前的家庭錄像,大多是他們和伴侶、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構成全片最讓人淚目的地方。最後得說下非虛構題材在中國的前景。基於新聞事件的非虛構寫作,原本資源集中在國內幾家大媒體的深度報道部,記者往往會花費較長時間關注某一新聞事件,進行調查、採訪、取證,最終以特稿形式刊發。這兩年,有些非新聞類刊物也打了擦邊球,有的還會效仿外刊常見的模式,聘請自由撰稿人做這類的選題,基本不求新聞時效,只求採訪挖掘的深度。
今年,有兩件事助推了非虛構題材在中國的熱度,也吸引來電影界做項目開發的熱情。一個是年初告破的甘肅白銀連環殺人案,這樁持續近三十年的懸案被視為中國版《殺人回憶》(其實似乎已經拍了好幾部了)。另一個是已經過去五年的「魯榮漁2682號」事件,有兩部以此為題材的非虛構作品,一個叫《太平洋大劫殺》,另一個叫《太平洋大逃殺》(我就呵呵了這樣的標題想像力),都賣出了電影改編權,還開了發布會跟研討會,似乎是在宣傳非虛構IP時代的到來。作為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多年的前新聞工作者,加上對中國電影生存環境的理解,我還是對此保持「謹慎的樂觀」吧。借用楊德昌的話,世界上沒有什麼靈丹妙藥,虛構不會是,非虛構也不是。共勉……
以上內容為本人原創,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高冷門診部,歡迎關注。場面很震撼,劇情也很緊湊。他們的控制軟體的確和我接觸過石油公司的控制軟體很像,導演確實下過功夫。看電影的時候還和在和學土木的女朋友討論諸多技術細節。結論是,你我在各自的工作領域都必須保證安全為第一優先考慮的因素才能保證對方的安全。這樣的災難目前只可能發生在美國,這樣的救援目前也只會由美國做出,這樣的電影目前也只有美國人能拍出來。然而我希望,中國不要發生這樣的災難,而是每年在新聞上聽到安全生產的消息。
墨西哥灣石油爆炸泄漏事件發生在六年前,那時我還是高中生。更多的是對環境被破壞的惋惜。然而在大學學習了諸多工程學知識之後,對這件事情的複雜性有了更深刻更直觀的感受。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個學校的工學院在大一大二都有必修的工程安全,但是我覺得這才是每個希望成為工程師的工學院學生的第一門課,他太重要了,千萬不要覺得是水課。所以我覺得這部影片的意義並不在於宣揚英雄主義,而在於真真切切的提醒每個工程人員安全第一。據說此事件之後英國石油公司和美國達成和解。相關金額高達200多億美元。據說是天價和解費用。但是這些錢與失去的十幾個人以及眾多生物相比起來實在是無足輕重。因為這些人的身後是許許多多的家庭。這些生物的背後是實實在在的海洋環境。
我們在災難發生的時候是無論如何都應該保持理智的,雖然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做到能像片中主人公那樣時刻警醒。但我們起碼需要做到有效的自救。任何的怯弱都不會對於自己的生命有積極的意義的。即使有一絲絲的希望也不應該在最後關頭放棄。https://pic1.zhimg.com/v2-ac035c39bbdeab06e0758596e40916d0_b.jpg
我們佩服那位年老的負責人在災難發生後並沒有隻顧自己的逃生。那種在重傷之下的勇氣的確讓人欽佩。即使是拖著重傷的身體也要回到控制室切斷輸油管。事實上他的一系列做法最終是正確的。因為部下並沒有許可權去做這一件事情。此時我們對於規則的重要性產生了懷疑。如果那位年邁的負責人沒有及時的返回,那麼後果不堪設想。
本片所描述的災難確實在視覺效果上讓人不斷驚嘆。那些爆炸的場面完全不遜色勁爆的動作片。但是我們在看到這些的時候去再也高興不起來。因為越是火爆的場面就意味著這些人的生存的希望就越是渺茫。我們對於死去的人們默哀,同樣我們對於那位在危急關頭爬上塔吊控制室的那位操作員致敬。沒有人會在那樣的時刻對於他的逃生有所質疑的。因為危急關頭人們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但是那位操作員卻在想著如何讓才會讓大家更安全。最後直至失去自己的生命。https://pic3.zhimg.com/v2-5f0a8e1dab78756af84e54e0e3dc21d2_b.jpg
說完本片當中那些感動人心的時刻之後,我們再來回首一下這件事情的本質。如果我們所有人,我是說在平台上的各個崗位中的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的話,那麼這一切本不該發生,或者說可以很好的避免的。但是他們沒有。當壓力減小到零的時候是個人都會感覺不正常但是他們卻認為這是之前人們大驚小怪的直接證據。可悲。
人們總是在非常得意的時候面臨滅頂之災的。往往當一個人感覺自己的境遇快樂到了極點的時候,下一刻一定是悲傷的,因為樂極生悲不僅僅是一個名詞。本片的發生的種種的故事其誘因就是由於樂極生悲。反觀國內,我們不論是做什麼事情總是將安全放第一位的。但是即使這樣我們也不能避免時常可以看到的各種不安全的事故的發生。本片中人們所忽視的所有的問題最後都在一系列的爆炸聲中驚醒了沉睡的人們。似乎在告訴所有人,當你們忽視最基礎的安全問題的時候,我就和死神達成了某種協議。https://pic2.zhimg.com/v2-5dc5b5ec534edd90fa725392fe91e9ad_b.jpg
望此類事件將發生的頻率一再減少,望人們將之前因為安全問題買單的教訓重新拾起。本片作為描述這一事件的影片,多了一些細膩的情感在裡面,使得這件事情從頭至尾都不缺真實性的展露。毫無疑問為我們奉獻了一場視聽盛宴。但是在輝煌的背後,我們依舊要記住安全重於泰山。
y先佔坑 今晚就看
相關:帝國能源大學華東石工在讀學士我們學校的981平台模型鎮樓。
——————————分割線 突然發現沒imax………… 算了 看2D
刷完了…………… 井噴……… 就跟多相管流看的井噴一樣………… 那壓力……… …………………
槽點: 哪怕全獎學建築也要去平台上啊。
------認真模式分割線----
井噴可以說是進大學以來很多同學說過的一個名詞。
微信里有過一個文章,石油工人的10086種犧牲方式。我第一次看到井噴還是在課上。這是第二次看到井噴的景象。 噴出的天然氣遇到火星會發生爆炸事故………
舉例: 中石油 12.23 井噴 特大事故。
2003.12.23,富含硫化氫的天然氣猛烈噴射30多米高,重慶開縣6萬多災民緊急疏散轉移。 243人因硫化氫中毒死亡。據說每逢井控培訓必講1223。小過失疊加釀成大禍。
在電影里展現的諸多細節都表現小過失。
10%的設備需要維修,修1個問題帶來3-4個問題。 延期的施工(這個存疑),反正諸多問題看來都是小過失。包括失效的防噴閥,以及跳過了固井檢測(水泥膠測井)的BP……2001年建造的 Deep water horizon 2010年的時候是那個狀態……… 實在難以想像是最先進的半潛式深海鑽井平台之一…………………
幾個同窗看過以後都說固井的重要性。 也確實是。 1000刀一個的扶正器,該裝21個而BP只裝了6個……………和一個日租金50萬刀的鑽井平台相比較,更不用說後續處理…… 電影里說的 那個 12.5萬刀的固井檢測費…… 也確實是接近當年市場報價的……………
固井的時候因為水泥漿的初凝然後失重,減輕了環空壓力,收縮的時候會產生細微裂紋…… 然後高壓油氣上竄…………… 這就是為什麼要固井檢測了吧。大一我們新生研討課上也講解過防噴器…… 防噴器有多牛,能承載多大的壓力。 實際上真的就是電影里那樣,我們多了30秒時間用來活命。 其實電影里那樣就是硬關井。 噴出的氣液的巨大動能都轉為壓力能。 流力上也可以叫做液擊現象吧。 一般還是先減壓再關………… 還有就是。發現溢流後讓人員撤離……… 這是正確的。 地下的天然氣在上升到地面的過程中體積會急劇膨脹,帶出更多的鑽井液………
—————————————認真模式結束
今年也是下半年好久了。982也該要完工了吧。
981也已經工作數年了。不得不說,真正的石油工人不可能像電影里那樣handsome…… 我們宿舍經常有個笑話,石油工人還想吃魚?
21天的分離,可沒有電影里那麼簡單。 當年石油會戰有王進喜跳進泥漿池攪拌泥漿戰井噴。現在了我們不用再用身軀去對抗大自然,但是對大自然仍得保持敬畏。 當年油田不少人都以身對抗,這中也有不少知名校友已經 進局子了。 一個人的發展啊,還是得看歷史的進程。 雖然離不開個人的努力。剛看完。下午閑來沒事跟一個同事來看電影,倆男的看愛情片不太適合,就挑了一部深海浩劫。看片名還以為馬克接了什麼深海怪物電影,不過後來證實,真的是「深海怪物」。電影的前部分顯的有點拖沓,男主角的每句話都在立flag,看了這麼多年電影,導演的套路也是摸得有點透,從女兒用可樂演示鑽井平台的工作原理開始就默默感覺到要出事了。電影中期展示了鑽井平台上的工作環境,雖然沒見過真的平台,但感覺電影的細節都描寫的很好。工作人員繁瑣的工作間隙插科打諢,與時不時插入的深海管道出問題的畫面行成對比,心裡一直想著「什麼時候要爆,什麼時候要爆」說實話,電影的前半部分我是有玩一會手機的,電影一直在描寫平靜的家庭、公司間的矛盾,雖然知道這是導演在給我們普及知識,但確實略顯拖沓。從爆井的那一刻開始,眼睛就沒離開過大屏幕了。近幾年電影特效飛速發展,但是自從過了《2012》的熱度,就沒怎麼見災難片了,今年確實有釜山行,隧道這種佳作,但感覺格局太小,主角光環搶了災難的風頭。深海浩劫正好補充了這一空缺。電影的後半段緊張的簡直讓人無法呼吸。個人分辨好特效和差特效的區別點就是,出不齣戲。毫無疑問,深海浩劫的特效絕對是好特效,緊張的災難場景根本不給觀眾考慮特效問題,覺得那根本不是特效,就是真實發生的。一邊感嘆著大自然力量的恐怖,爆井噴火的鏡頭真的像海底有個怪物生氣了,一邊又感嘆著,這種鏡頭是怎麼拍出來的,想到這是真實事件改編不由得後背發涼。是真有人經歷了這些。具體經歷了什麼就不劇透了,大家去電影院看吧。來說說不足的點。就像前面說的,電影前半部分有點拖沓,後半部分又非常激烈。給人的感覺就好像去坐過山車,爬高的部分太慢太長,到釋放的時候一路俯衝,沒有緩衝就結束了。災難片一貫喜歡錶達的人性也沒有好好的表達,也許是我要求太多。總之,是一部久違的特效災難片,也可以帶妹子去看,相信我,你會看到忘了妹子的存在。
從關注氣候變化的《後天》到陽光普照的《世界大戰》;從影壇神作《泰坦尼克號》到視效經典《獨立日》,好萊塢向全世界輸送一部又一部或重技術或重情懷的災難大片,給觀者心理生理雙重刺激的同時,攫取無數票房。災難片的場景小如《大白鯊》、《世貿中心》,大到《2012》、《天地大衝撞》,毀滅或自天災,或因人禍,各有不同。然而災難片中不乏無腦的爆米花作品:「賣拷貝」的《絕世天劫》雖有布魯斯·威利壓陣,卻喧鬧而沒有新意;《神秘代碼》的老梗暴露了坐地圈錢的本質……更不要說改編自遊戲的《洛杉磯之戰》、思路落後的《獨立日2》。在特效翻天,喧囂覆地的當代影院,一部簡單的災難片,不足以吸引我。
所以踏進影院的一剎那,我是拒絕的,尤其在與連dialect都不認識的搭檔做完六級對話之後。光是「浩劫」這兩個沾滿了膩味的字,總讓人第一時間聯想到那些無腦大作。
但是,我錯了。就像我第一眼看到《末日崩塌》時產生的錯覺。
你不得不承認,災難只是敘事的手段,優秀的災難片往往揭示人性本真,展現災難中脆弱的生命。《泰坦尼克號》做到了,我們第一時間想起You jump, I jump,想起「婦幼先行」而不是驚慌失措的人群、斷作兩截的船體;《天地大衝撞》做到了,黑人總統的電視講話讓兇悍的隕石蒼白無力,成為後輩模仿的經典……放眼全部藝術領域,經典的作品無不觸及終極人文關懷,無不探討共存的價值和意義。現在,這份名單上可以再加一個名字:深水地平線。
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是一個海上鑽井平台的名字,也是本片的真名。為了增加噱頭,翻譯者們沒有把片名直譯成《深水地平線》,而是《深海浩劫》。不過本部影片的字幕翻譯精準確實,不少生活化的語言結合中文習慣,並不生硬。希望「婦聯」能多學學。「深水地平線」雖由美國工人管理,實際財主卻是大財團英國石油公司(BP)。由於墨西哥灣海底的複雜形貌,開挖工作一再受阻。故事發生時,工期整整延誤43天,大多數設備亟待整修。為早日回本,BP執意取消水泥安全層,要求立即清理淤泥,開採石油。如此冒險的行為受到安全主管Jimmy的強烈勸阻,BP勉強答應進行負壓測試。測試結果雖在正常範圍內,但反常的波動證實了Jimmy口中的隱患。BP不聽勸阻,堅持清淤,未曾想一語成讖,當晚井噴,平台隨即爆炸起火。百餘名工人幸而逃出生天,仍有11人未能倖免。
本篇最亮眼之處,便是改編自2010年發生的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這起事故是美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泄漏事故,也是全人類的生態災難。縱觀影壇,寫實風格的作品往往叫好又賣座。《諜影重重》展示了真實的諜戰;《黑鷹墜落》展示了真實的戰爭;《甘地傳》展示了真實的偉人;《辛德勒的名單》展示了真實的人性。同樣,真實的取材大大增加了本片的可信度:影片中所有角色都確有其人;BP確實管轄著「深水地平線」;災難確實因甲烷氣泡湧入管道導致……導言不吝重金打造全比例鑽井平台,設備、操作和著裝讓真正的鑽井工人拍案叫絕。平鋪直敘的手法並不特別,而劇情的出色張力卻一直延續到最後。Mike Williams的女兒用一聽可樂為海上石油開採做了簡單演示,避免專業術語造成的困惑,讓觀眾看得清楚。導演的良苦用心,可以略窺一二。
正如前面所述,災難只是手段。背後的思考和揭露才是正事。導演並不滿足於真實的場景,逼真的特效,他向我們展示了一副別樣的「吸血圖」:人類攫取石油,恰似吸地球之血;BP唯利是圖,恰似吸工人血汗。最後的結果,必然是人類嘗盡苦果,金主人財兩空。導演把大量筆墨用在刻畫Jimmy Harrell等普通石油工人的平凡生活,既映襯災難的沉重,也刺激觀眾對環境和人的思考:奪走至親至愛的罪魁禍首,原來是不計後果、利欲熏心的自己。玩忽職守遲早要釀成大禍。取消水泥安全層明明是作死之舉,為什麼除Jimmy外的所有人心知肚明卻沒有異議?平台爆炸起火,操作員為什麼以「沒有許可權」為由拒絕求救,放棄了及時封堵油井的大好機會?災難面前,「聽天由命」的確可怖,但完全可以避免。然而,事故的原因分析,高層的推脫逃避,環境的污染治理,或點到為止,或絕口未提。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但考慮到影片時長所限,以及對劇情整體的把握,導演Peter Berg能拿出這樣的作品,而不是重蹈《超級戰艦》的覆轍,已是難能可貴。影片的最後,手風琴的悲傷旋律映襯著11位遇難者的照片,開頭時莊嚴的法庭陳詞也重現眼前。畢竟真實的災難,比世界末日更易感同身受。
曾主演《變形金剛4》、《健男搶錢團》的馬克·沃爾伯格塑造了重返火場,勇救同事的Mike
Williams,盡顯美帝的個人英雄主旋律,但並無假大空之感,勇者無畏,英氣盡展;現身《空中監獄》、《變形金剛3》的老戲骨約翰·馬爾科維奇飾演的BP代表Donald Vidrine把頤指氣使、外強中乾刻畫的入木三分;吊車司機Landry用生命移走搖搖欲墜的塔吊,為隊友的疏散爭取時間……其實這種類型的電影中國也拍過,如果我沒有記錯,是江姐、狼牙山五壯士等革命英雄。同樣是主旋律,同樣是可親可敬的英雄,同樣是真實事件改編,排除技術和時代的局限,為什麼我們中國卻拿不出《深海浩劫》這樣走心的電影呢?一談革命,一談紅軍,中國的文藝工作者依然用必然勝利的劇情,臉譜化的人物,簡單化的對立來展開早已熟知結局的故事。怎樣擺脫審美疲勞,重塑偉大精神,真乃中國文藝必須及時面對的問題。除此之外,真心希望中國的導演和編劇能踏踏實實講故事,認認真真謀情懷。在好萊塢大片左右夾擊的當今影壇,在「和平演變」改頭換面的當今世界,過度消費熱點話題,過度透支觀眾期待,絕不會健康發展,絕不是長久之計。這不是一紙禁令,一把扶持就能解決的問題。有時候,不是敵人太強,而是我們不甘落後,卻做得不夠。觀眾的電影票,也是人心所向。
目前,《深海浩劫》受到《奇異博士》、《我不是潘金蓮》等多部中外電影的擠壓,排片量十分有限。我是在萬達影城看的,那裡的座椅能模擬震動和傾斜,還有閃光和水汽特效,更加身臨其境。只不過過於熱鬧的觀影環境並沒留給觀眾思考餘地。其實沒關係,在哪看都一樣,都是物超所值。
開起重機那哥們真是純爺們,我記得他當時說「我的xxx會砸死我們的」(不太記得了),就衝上去了,深受感染
看完都不想幹這一行了
推薦閱讀:
※《空天獵》裡面用了哪些梗?
※美版無間道和港版無間道有什麼根本上的不同?
※電影《功夫瑜伽》是爛片嗎?
※有哪些電影、電視里的女性角色讓你覺得充滿了女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