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現在歐洲和日本製作的瓷器已經遠遠超越了中國,是真的嗎?
『』歐洲的歌劇已經遠遠超越了中國京劇。」
你覺得這話有問題嗎?對,不是一個審美體系,沒有可比性。審美是主觀的,所以藝術瓷不能量化比較。
那麼日用瓷呢?歐美的大牌日用瓷基本都是中國代工的,這叫比較優勢,「瓷器國」可不是浪得虛名,都優勢幾千年了。
比如做盤子吧,出廠前扣在玻璃上,下面電燈照。不漏光的沒變形,出口歐美,漏光的賣給國內。為什麼?人家有錢,出的價高。
所以你看到的瓷器不如歐美的,不代表我們做的不如歐美。只要錢給夠了,雍正用什麼,你也能用什麼。
這是我以前寫的答案,請參考一下:
你問日本,我就答日本嗎?圖森破!那不是我的文風!我先和你說……朝鮮!
我的家鄉有許多朝鮮族,經常有朝鮮人過來探親。他們是被洗過腦的,認為自己來自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你和他們說啥都沒用,只有一個辦法能破:帶他們逛超市。
他們一進超市就會崩潰,親眼見過一個朝鮮人扭曲的表情,我當時彷彿聽到了堡壘崩塌的聲音。
萬萬想不到,萬萬想不到,這一幕後來竟發生在我身上。
是的,我看了一個日本超市,然後崩潰了。那個超市大概二百平,同家樂福比,除了沒有電器服裝,其他一應俱全,琳琅滿目。
這種超市在上海並不稀奇,可那是日本偏遠山區的偏遠農村的超市,接待我的日本朋友告訴我,這個村子三百戶,一千人,平時不但沒有外國人,連外地人都沒有。
在中國偏遠農村的商店,能買到康師傅速食麵就不錯了吧。那個日本店的熟食櫃檯大概四米長,滿滿地摞了兩排,我們買了六個人的兩頓飯,壽司魚生炸雞烤肉啤酒香煙一大堆,九千日元,四百多。和我一起去的曹胖子就一直嘟囔:哈便宜哈便宜哈便宜……
好像日本賣熟食是不能隔夜的,就是說,那個小村子每天會消費那麼多熟食,還有那麼全的商品。明白吧,日本的富裕是普遍的,全面的。
以上是漫長的鋪墊。
那種比較純粹的的藝術家,在中國不多。我有幸認識幾個,他們品性風格各不相同,共同點只有一個:
他們都有富爸爸。
這種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信,而且從小看的用的都是好東西,所以眼界高,起點高。最重要的是,他們從來不用顧慮生存,想做什麼直接撲進去,心無旁騖,一心求道。
現在可以切進我在日本超市崩潰的原因了:那一刻我突然悲傷地意識到,在日本,不論是藝術家,工匠,或者其他什麼人,每個人都有富爸爸。
同中國比,日本工匠心態更平和,他們壓力小,不著急。這就是日本陶瓷的平均質量水平略高於中國的原因:在利潤相同的情況下,日本人願意在單品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請注意我的措辭,我只承認「平均質量略高」,僅此而已。審美或者趣味是不能量化的,自然無從比較,所以我說的是「質量」。
在比較中日瓷器時有兩個誤區:一是審美疲勞。看慣中國瓷器了,冷不丁見到截然不同的日本瓷器,許多人覺得新奇,並且把這種新奇誤判為美。
另一個誤區,你不能拿日本名家作品和中國地攤貨比。中國高檔藝術瓷是一個小且相對封閉的圈子,許多鄙夷中國瓷器的人,其實都沒見過中國的好瓷器,連照片都沒見過。我收名家精品時,作者會特意囑咐我,千萬別放在網上。他們一是不屑於與淘寶貨並列,二是怕被人仿製。
重申一下,日本陶瓷的平均質量略高於中國。但話還說完。
不久前一知友談日本茶道,有個非常精妙的觀點:日本茶只有一個品種,所以日本人只好關注茶以外的東西,搞了繁複的儀式出來。而中國茶的品種多到專業人員都說不清,所以中國人沒工夫玩那些虛的,光嘗新茶就夠了。
瓷器也是這樣。中國瓷器歷史、種類、流派、資源,都是世界第一,遠遠領先日本。從這個角度說,中國瓷器才有富爸爸。
還有人,這是關鍵。景德鎮有個陶瓷大學,很多學生會在路邊擺攤,賣自己的作品。他們還小,不懂市場,不會營銷,但東西充滿了奇思妙想。我非常喜歡逛他們的地攤,他們有強烈的推銷自己的慾望,每個人都是一副「出名要趁早」表情。
除了瓷器,景德鎮是個很無聊的城市,髒亂差。畢業後選擇留下的學生,是真愛瓷器的人。他們壓力大,著急,急著賣出作品,付房租窯費坯費釉費。大部分人挺不過一年,最後會去大城市當個美工策劃什麼的(許多人攢點錢還會殺回景德鎮)。能站穩腳跟的大概有五分之一,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人精。雖然他們現在的作品還挺爛,但將來把中國瓷器推上新高峰的,肯定是他們。
我接觸的日本陶瓷人不多,總的感覺是他們慢條斯理,溫和細緻,好像不擔心生存,不愁銷路。似乎他們工作是終身制的,沒有淘汰機制,自然就沒有陶院學生那種對成功的慾望。
孟子咋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還有一點,對傳統的態度,日本陶瓷人側重傳承,中國陶瓷人側重突破。舉個例子,我有一把非常棒的紫砂壺被朋友拿走了,我就找壺的作者,說那個牛蓋石瓢再給我做幾把。他說那是去年的老款,不做了。我說好賣為什麼不做?他說沒時間,他今年得做新東西。然後他給我看了七張草圖,都是新款。
清代的陳曼生和楊彭年合作,一輩子才做出十八款壺,而這哥們一年就要做七款新壺。他們是被殘酷的市場推著向前跑的,一定要推陳出新。中國是比日本急躁,這個真不好判定優劣,有一點可以肯定:在中國能看到更多新東西。
現在的陶瓷市場不景氣,尤其是高端瓷器,重傷。剛才說過,高端瓷圈子小且封閉,就因為過去許多好瓷器都被商人買去送禮了,一入侯門深似海。現在反腐,熔斷了,一片哀鴻。
我就和他們說,現在只是陣痛,長遠看是好事。可以讓好瓷器擺脫對權利的依附,回歸藝術本身,讓普通人接受。
我真正擔心的是,那些有才華的年輕陶瓷人能否挺過現在的蕭條。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有泉堂能不能熬過這個漫長的寒冬。
建議周末去大城市的培訓班附近看看,路上擠滿車,家長心急火燎地把孩子從一個班送到另一個班。喏,這就是未來的中國,一個殘酷的中國,充滿希望的中國。
好長,謝謝你看完。從品牌的角度來講。我國落後許多。
我國沒有世界級的瓷器品牌。德國的Meissen,法國的Sèvres,這是最高級。往下一級,royal copenhagen,這一級別,我國依然沒有比肩的。Wedgwood 這一級可能有一些品牌能做出來,但是品牌效應肯定是很多。我感覺的日系的則武、鳴海,跟Wedgwood差不多是一個量級上,名氣可能稍低。我國的品牌瓷器差不多是在這個線上。當然就差很多啦!就是中國人,能說出一些國內知名的瓷器品牌么?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國的瓷器雖然不成品牌,但是有些私人名家的水平,並不見得落後於別的國家,有些作品絕對能達到Meissen,Sèvres的級別。我國的瓷器,作家物比其他國家有更好的發展空間。瓷文化上首先就有很大的區別,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後肯定有更多好的瓷器出現。看紫砂的消費就知道了,名瓷的成長消費空間絕對是大大的。
日用瓷,我國的普遍水準還需提高。技術是否是最關鍵的?其實我國有很多國外大牌的代工。但是消費水平還欠的情況下,那樣的貨本國貼自己標的少。所以一些洋瓷看起來質量更好。價格都差那麼多,有什麼好說的。。。純屬瞎扯。
日用品是一回事兒,藝術品又是一回事兒,中國瓷器實際上跟人家有差距的壓根就不是工藝水平,而是歐洲強大的品牌經營能力跟日本對待文化傳承的認真態度。再說九穀燒靠金粉、梅森靠開模這種玩法,靠著審美體系不同硬充一下高大上也就罷了,真說工藝水平超過了那還是呵呵呵一下吧。不過這也不奇怪,某寶島名家品牌的開模杯子照樣大賣不止,就這種市場環境跟消費意識,要是能懂得怎麼判斷工藝才叫笑話。下面還有人搞笑說要工匠往爐子裡面跳,說實話這純粹是小說看多了,你真問問燒窯的人燒一半時候直接開爐是啥效果?還收藏界常識,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其實是瓷器行業領先世界太多太多年,現在領先得沒那麼大了就好像落後了一樣。真正的問題根本就不在工藝技法。瓷器這個東西,整個古代都有新的審美標準不斷被創造出來,我們時代的中國瓷器恰好缺乏的是這種能夠長久持續並且產生巨大影響的審美與技藝突破。
再說,瓷器這個範圍大了去了,全世界賣的最好的瓷器是什麼?根本就不是藝術品陳設,而是家家戶戶要用的瓷磚馬桶洗臉池……不過要是比什麼高科技工業用陶瓷元件,那中國倒還真沒什麼優勢,畢竟整體工業水平差距擺在那。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說明一點,我們不能拿國際大牌的東西和國內的超市貨做對比,能進入國內市場為更多中國人認知的多是國外的高檔品牌,要知道國外也是有低端貨的。但就日用瓷行業平均水平來講中國確實比歐美和日本有一定差距,這個差距絕不是陶瓷製作工藝上,陶瓷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行業發展至今,各國都有各國的高招,各國都能自己頂級的技藝,中國更不不在話下。只看那些國際大牌WEDGWOOD、LENOX、NARUMI都選擇國內工廠代工就可以證明這一點。我認為,這個差距主要是從平均品質體現出來的,我國市場可見的日用瓷的平均品質比歐美日韓要差得多。如同有泉所講,不同的工藝不同的檢驗標準造就不同的品質,關鍵是您出多少錢。看看現在國內市場,例如各家電商平台上的瓷器賣家,任何一家都明明白白地在產品描述里註明:因工藝原因,產品會略有瑕疵,此為正常現象,不影響使用;而反觀這些國際品牌,每件產品都可以細細把玩,精緻得讓人賞心悅目,吃飯都香。很多人會講國外的產品質量標準會比我們嚴格,所以人家的品質高,其實這不是根本原因。就國家標準而言,有些標準一些國外標準會比中國嚴格一些,但也有一些標準不如中國嚴格。標準沒有問題,關鍵是對待標準的態度。通常的標準都會劃分幾個等級,例如我國標準劃分為優等品、一級品和合格品;優等品可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級品是國內先進水平,合格品是滿足國標的最低標準。可以說優等品是不會目視可見的瑕疵,而一級品尤其是合格品則不盡然。似乎談到這裡又有很多人會講中國商家多麼唯利是圖云云,但我想說除了要追究商家是否遵守道德底線之外,消費者的價值取向才是商家跑步前進的風向標。我們在譴責商家的唯利是圖的同時也該思索現在的消費者是不是已經脫離了唯便宜是圖的階段。什麼時候人們更講究生活的品味更注重產品的內在價值而非僅僅是實用功能,什麼時候就是商家注重品質的時候。我個人意見這個時期已經開始了。除了品質,我認為第二個最大的差距就是設計。設計本身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從設計的角度,尤其是工業設計的角度,我們不得不承認國內與歐洲和日本有著更大的差距。歐洲從上世紀40年代的包豪斯學院開始拉啟了現代設計的序幕,在80年代由有著名的孟菲斯設計集團引領了後現代藝術的興起,至今仍是世界設計的中心,而日本憑藉包豪斯學院傳播的三粒種子(當時有三個日本人在包豪斯學院學習)加上日本人一直延續至今的匠心精神,也奠定了日本在國際設計界的地位。造成設計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差異,我們的設計從祖輩上就多講究釉色和畫面,鑒寶專家的評語經常是釉色如何、畫風如何、誰人所畫,即便提到造型,也在考究造型是否規整好看,一直到清末民初還是這樣,期間的代表就是珠山八友吧,都是以瓷器上作畫作為研究方向的。可悲的是後來連這樣的設計也斷了幾十年。而歐日的設計更注重美學與功能性的結合,更注重使用的便宜性,就是所謂的人體工學,一個碗會不會燙手,一個杯子端起來順不順手。著名的孟菲斯設計集團有10幾個當時的年輕設計師,他們那個時候多數也就20幾歲,但他們那個時候開始的人體工學的應用研究奠定今天工業設計的標準,其中的代表人物當屬後來獲得ADI義大利工業設計協會金羅盤獎的George Sowden,而在這方面日本也可圈可點,其代表人物自然非柳宗理莫屬,傳說柳宗理做設計是不畫圖的,都是直接捏模型,直接體驗是不是好用,隨體驗隨改,他的設計哲學就是去設計化,去除設計師本人的個人喜好回歸器物最終使用的本質。在設計圈這有個專業名詞,叫街頭智慧(Street Intelligence)。國內也有大師,瓷大師陶大師都有,但這些大師似乎都要標榜自己的高端,比著看誰的東西賣的貴,似乎好的設計就是服務少數人的。而歐日的設計師多更願意設計平民化的作品,在他們看來只有更多的人使用他們的作品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據說柳宗理出名以後很多廠家都要求他做設計,但他第一不會答應時間的限制,第二還要限定產品的最終售價。這樣的大師才是真正偉大的大師。今天有點晚了,先寫這麼多,想聽的人多了再寫後面。
這個問題我存了很久想了很久修改了很久。我既不從事相關產業也根本不是收藏家和職業玩家。但從我點開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有一個想法沒變過,就是我要很認真地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比起這個喧囂不息的世界裡的絕大多數的事,都與我休戚相關多了。而且,我以為我非常有資格和底氣來細說一下我的實際感受,哪怕是面對最資深的行家和專家。
--我就是一個用戶,一個在這方面堅持較真多年的用戶。所以我要講得都是切切實實的用戶體驗。先簡單回答題主的問題。我對中國瓷器絕對是充滿了感情的,我盡量壓抑這種感情,仍然要說,從工藝技術審美的角度,我覺得中國瓷器是非常了不起的,即便不思進取地混到現在,水準依然可以排在全球數一數二的位置。所以如果你看到這裡表示滿意,那後面的長篇大論統統可以不用看了。時間寶貴,大家都忙來西的,可以享受的項目那麼多,不需要在這裡看一個非職業的中年女光棍叨逼叨。
我以前每次說一句話,我朋友就要集體笑我,這句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跟中國(瓷器)比起來,小日本什麼的實在是弱爆了。
但他們笑我也很有理由,我家所有用的瓷器,一半是日本的,我對日本瓷器的了解,跟專家不能比,跟淘寶資深賣家拼一拼是絕對沒問題的。而另外一半--很抱歉,我用得基本是歐洲大陸(法德西班牙)的瓷器。現在唯一在用的中國製造的瓷器是一把柴燒壺和一個普通的茶承。茶壺1000多,茶承幾百塊。但這絕對不是我買過以及用過最貴最好的中國瓷器,我之前買過小雅的茶壺,春風祥玉的蓋碗,還有一度炒得很熱的曉芳窯的什麼牡丹開片杯什麼一泡,都差不多是過萬的東西。後來都半賣半送給朋友了。
為什麼?因為不好用。因為我不是玩家收藏家,不靠這個賺錢或者展示,我就是一個家裡兩三年都不來個客人的用戶--謹遵我們王世襄爺爺的尊尊教誨,東西就是要好用,凡不好用,統統就是沒有卵用(呃。。。這個牛皮有點吹花邊,這話不是王爺爺說的,是我說的,但他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那東西好用對我來說到底是個什麼概念?如果只是說用,超市裡幾塊一個碗也可以用,但如果要求不僅停留在最粗淺的使用層面而涉及到審美,那為什麼我又會覺得美不勝收的小雅以及差一點就美不勝收的春風和曉芳都不夠「好」用呢。
這個就跟男人娶老婆的心態是一樣的。上來決定一切的肯定是顏值和名氣,為了顏值傾盡一切也是理所當然的。但付了那麼大代價討進門,是要過日子的,不是當祖宗供在那裡的,不是當女神天天玩我伺候你的遊戲的。好看么我看看別人老婆也一樣好看的,我要欣賞,花點車錢去博物館看看么也夠了對伐。所以好用的意思就是你要貼著我過,不是我為了配合你,一切圍著你轉,我連高富帥都不肯圍,怎麼有空天天圍了一隻茶壺轉啦,你說是勿啦!個么我就是一個還算有點時間和閑情的現代中年人呀,哪能高興把吃飯喝茶喝咖啡這種天天要做幾遍的事情搞得像做法事一樣複雜啦!但你用小雅和春風,就是會把自己搞到做法事一樣繁且煩的地步,一方面它們實在太扎眼了,你放在那裡,周圍一切都那麼格格不入,好像不搞個功夫全套就有點對不起它們,當然這裡面有我心態的問題,但刨開這個部分,就是它們的那個風格,與這個現代世界是如此格格不入。(曉芳窯另說,它是表面很性感骨子裡性冷淡,它的美是一點生氣也沒有的。)我如果五斤哼六斤的搞了全套,那我就跟他們一起成了這個新世界裡古里古氣遷水板凳的裝逼犯。。。我再喜歡美色到底不是傻子。所以太累了,離婚,不玩了。所以我吹了一通牛皮,無非是要說,中國瓷器美不勝收工藝絕佳的作品,與這個世界本質上是難以兼容的。它更契合的依然是過去數百甚至上千的古人的衣食住行。我現在依然覺得他們是如此美艷不可方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屢屢讚歎中國古代的藝術家和匠人,他們對於(當時的)生活方式和民眾需求是多麼了解,體會是多麼務實而深刻。那些可能令現代人一知半解的部件和樣式在當時一定是如此實用而美好--但很遺憾,那已經是一個徹底消亡了的時代和世界。它緩慢而細緻,科技不發達而精神很強勁。但它死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截然與之相反的世界。是一群即便精神想有所依靠,偏偏行為方式忠實地投靠了多快好省的狡猾之輩--如我。那麼,也許有人會問,日本陶瓷歐洲陶瓷不就是學了中國那一套么。對,沒錯。但人家進化發展了啊,不僅是按他們民族的審美和用法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良,而且改良的成果,最終構成了新的美學和設計(這裡指產品設計中比較偏用途的一塊)的成果。它們活下來了,非但很好地雜糅進了現代生活,而且還保持其內在的神韻和精神基本不墮,這種堅持又使得他們的現代生活必須接受和容納一種傳統精神的存在和繁衍。
這就像你今天在日本看到一個穿和服的女人並不覺得特別奇怪,但看到一個穿漢服的人走在中國大街上,別說腹誹了,你多看兩眼覺得奇怪,很正常吧。我說的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對器物有超過實用以上的要求,是我內心精神的需求--我自小最喜歡的生活感受和方式就是「四季分明,各有意趣」。什麼季節吃唯有此時才有的食物,看唯有此時才有的美景,感受唯有此刻才有的心情,而對於彼之時空彼之情景充滿了思念和想像。這個就是會讓我真正開心和感到美好的事情。
時空不能為我所控,因此才會把感情和念想寄托在器物之上。我不厭其煩而且不(太)惜工本的對器物有所要求,歸根結底是為了盡量便捷地(這就是現代人)讓自己在平庸的生活中心生歡喜。而不單只是維持一種審美排場和儀式。因此,我要說,在針對現代人略講究生活情趣,或者有更個人化的生活需求的時候,我不得不承認,國外的器具更能滿足我多變而繁複的心理需求,以及實際上比較馬虎和簡便的使用習慣。
把審美精神和時代特徵結合,並隨時調整自己的產品,在這方面,我以為中國瓷器品牌遠不能和外國名品競爭。
別的不說。就說我最常用的碗盤杯盞。開片杯這種也就算了,有功夫的時候,喝茶總要用到。那我要是想牛飲呢?要是想喝牛奶或白水呢?你不能給我一個那種開某某大會,代表面前放的老幹部杯就完事了吧?
那人家石井不老做的急須壺多古風啊,人家不還是燒過啤酒杯的嗎!而且就此發現用備前燒喝啤酒還意外的美味!那星巴克不是還出過好幾個SP 就是玩日本的黑釉還有京燒還有有田燒啊!你說我這種天天說小日本弱爆了的人,氣伐啦!這些本來都是我們家的呀!個么我氣是氣得來……(此處省略一萬字罵罵咧咧)我自己還不是用色鍋島喜歡金襕手嘛!我是用戶呀!自尊心怎麼比得過實惠啦。但我就是皮厚勿要面孔,氣還是氣的呀!現在中國也有很多搞新瓷的後起之秀,中國也有很多年輕的設計師品牌--可我看來看去就是日本那一套再不就是英法那一套啊!我又不缺錢不缺淘寶,我直接買人家原創不就完了嗎?
屬於我們自己的現代原創呢?你不能仗著多年工筆畫了得,在一個典型日本款英國款的馬克杯上,畫兩筆中國畫就算完事了啊。也不能拿出個東西新意創意是有了,就是不好用不實用啊!中國以前的東西為什麼好,你看看王世襄寫一把椅子從宋到明的款式進化你就知道了。那是一條腿審美一條腿實用這麼一步一腳高高低低走出來用出來的!所以上品和下品往往就是一對近義詞--我對中國之美充滿了愛意,不是什麼民族感情,是因為用戶的享樂和體驗就是工匠這樣一點點講究琢磨出來的。多不容易多值得肅然起敬啊!這跟營銷沒半毛錢關係。現在大家捧日本瓷,捧德國瓷,我不知道這其中多少是為捧而捧的,照我看也是不少,不然不會把鳴海,Wedgwood 那种放在名瓷的行列里。那個就是工業貨,就是比聯華超市好一點而已--我不迷信名牌,我就是要我自己覺得好看而且好用。我就是這麼自信甚至自大。(我看很多高票和公號也不知道按什麼標準就隨便給人家劃三六九等 ,按什麼標準啊?!宣傳營銷還是百度百科還是藍雪紅雪?!還有拿瓷器比名牌包的。。。我覺得這個人既不懂名牌包也不懂瓷器。。。真是氣塞特了。)有其他答案里寫說很多名牌在景德鎮代加工,這個是真的,不光景德鎮,還在大馬代加工。現在大商場裡面很多英國和日本瓷就是這種性質。但這話對也不對。因為對我來說,像有名的那幾個有田燒的大窯廠,京燒的那些大當家,還有就是他們現在闖出名氣的一些新繼承者--就絕對不會這麼干。像利摩日(法國)的柏圖,哈維蘭,德國的寧芬堡,Kpm,梅森也不會那麼干。(澄清一下,現在這些廠牌基本都有機器參與制作,我作為用戶,不排斥非手工,實際上,如何平衡藝術和商業,如何講究工業與手工業之間的宅分與並行,這也是制瓷業在今天極需突破的課題。。。作為一個普通用戶我也沒富到吃飯和可樂都是hanmade 。但這是另外一個話題。)
他們愛惜自己百年積累的聲名,愛惜自己粗手之下經年累月乾的那麼一件枯燥事更勝於在我們這個傳說中巨大廣闊遍地黃金的市場撈一票快錢。
我反覆說我不是玩家不做收藏,我就做好我一個用戶的本分,那就是分高下知良莠,珍惜人家認認真真給我帶來的美好體驗,不因為任何理由搞應景的抬高或貶低。
我喜歡中國瓷,很希望中國自己能出一些真正的好作品和好牌子,讓我拿在手裡,會像我現在拿一個英國人做的古伊萬里杯,或者一個德國人做的柿右衛門盤,或者一個法國人做的仿清琺琅彩瓶那麼感動不已。因為我是看到感覺到觸摸出那是英國人做的伊萬里,法國人做的大清瓷--他們學習別人的,以充實完善自己的,而最終是要做更好的自己,不是更好賣的別人。我們缺乏的是把時代性的審美變成自身一種休戚相關的追求。美來自於愛,愛沒有那麼多主義那麼多借口。我想要那種從冰冷的器物中感受到滾燙愛意的存在,它可以不完美但不能沒靈魂。所以不要說品牌經營不要說我們的工匠藝術家千難萬難,人家剛起步那時候也是這種情況,也是九死一生而又勵精圖治,創作和創造可以生生不息的美好,哪個行業和領域都是一樣的。但一個國家的藝術風格精神風骨乃至民族驕傲就是這麼苦這麼笨換來的呀。所以,我在知乎這個地方,隔山隔水寫了那麼老長。其實就是一無用處地想說清楚這一點。從這方面來說,用戶就是這麼無聊而無用。我能給你的是永不失望的等待,僅此而已。憋自豪了。你現代的制瓷工藝還是源於僅幾百年歐洲日本制瓷工藝的反哺。去找個老瓷片瞅瞅,釉水顆粒度?色彩?工業化流程?標準?屁也沒有。
現在每個人都能用到瓷器,全是歐洲的功勞。
———————
補充:1,問題已經換了,和我回答時候的問題好像不一樣了。2,說了半天工藝工藝,現代制瓷基本沒有古代的工藝了,全部來自工業革命的歐洲。今天偶爾也有柴燒憑經驗碰運氣的東西,但那些東西跟工藝無關,純粹是玩個情懷。3,別以為就你會玩個柴燒,歐洲也走過柴燒的路子,後來才慢慢工業化產業化。4,憋以為百度個梅森什麼的就代表歐洲榮光了,歐洲有好多精美的瓷器品牌,也有數不清的精美瓷器件,別裝瞎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5,好多人搞不懂什麼是工業化。沒救了。舉個例子,無印良品。它的碗下面和桌子連接的地方會有個三角形的缺口,一開始我蠻奇怪的,又覺得這個牌子到天朝走傻速多路線絕不支持。後來日用杯子因為熱氣杯子自己飄移,洗碗機里的碗水總是扣在碗底,我才明白這個設計的意思,也動心考慮想買一個了。小型手工作坊想賺錢,要有豹的速度,狼的野心,赤潮般的規模,擴張速度,和破壞性。萬丈高樓平地起,大爺大媽圍著投資公司,生長和消亡都快的讓人恐慌。快的大家都忘記了匠心。
別拿日用品跟藝術品比拼就行了。國內日用品比較差是因為經濟水平不行,沒這個需求,而並不是工藝的問題。高端產品中國要強的多。低端能用最便宜即可。現在剛脫離溫飽,還沒心思去追求小確信小幸福。
有人寫道工業陶瓷與特種陶瓷的差距,我感到非常認同。有人在討論所謂的藝術陶瓷以及日用品系列的時候,以一種十分希望中國在這方面能遙遙領先的態度,恨其不爭,哀其不幸。這種人腦子有問題嗎?←_←在工業陶瓷與特種陶瓷(堪稱影響國家發展戰略的領域)與他國有較大差距的情況下,要求資本導向所謂的藝術品領域。我只想說馬德志帳
是真的。
這個問題我也關心過,認識的朋友中,就有景德鎮的頂級瓷廠老闆,也有對瓷器有深入研究的學者。說,世界瓷器的舞台,乾隆以後就不屬於中國。簡單說來,我們能燒的,別人只要想燒都能燒,我們不能燒的,別人也能燒。以我的認識,我們現在的瓷廠,大多講的還是經驗與傳承,甚至每一窯出來都還有運氣成分。別人呢,相信的是科技和科學,每個步驟都可以精確控制。
誰家的瓷器好,從藝術角度,沒法去說和評價。從核心科技上來說,抱歉,高票的強詞狡辯沒有什麼意思,又是寫了一大堆碎碎念來強行挽回民族自豪感,最後跑題都跑到充滿希望的中國去了,你這種人在知乎里不少見,我毫不懷疑有人說中國人均GDP比美國低,也同樣會跳出一大堆話來,最後想方設法告訴你:中國夢,大大夢。
回歸題目本身說白了,就是歐美以及日本的瓷器製造工藝確實是超過中國了(是工藝,不是藝術,狡辯什麼?),而現代中國瓷器工藝又毫無疑問是遠超古代的,古代控制微量元素都是土招兒,甚至要玩人殉工匠急了往爐子里跳,這是一個收藏界的常識,至於高票所說的日用瓷中國產量最高,這不是廢話嗎?所謂超過,是比產量還是比技術?某些人為了鼓動民粹的自嚎感真是費盡了唾沫,真懷疑你們是拿納稅人的錢來忽悠人民的,不然拿來這麼大勁頭呢?坐標景德鎮。身份是景德鎮陶瓷大學陶瓷設計煙酒僧。本科四年就對自己的專業充滿迷茫,我想是我看的不夠多,懂的不夠多。陶瓷是一個充滿變數和限制的神奇材料,可做可玩的東西太多了,但就是這樣,我認識的景漂青年也無不迷茫。看過學過以後更加迷茫。中國陶瓷已經落後了嗎?景德鎮市持一個什麼態度呢。我們是這樣為自己辯解的:我們有悠久的歷史,有極其完美的陶瓷生態和環境、資源和人才,我們挺棒棒的。來景德鎮學習的外國人也很多,但他們的理念還是自己的,只是想學這門藝術的製作和工藝,創造方面,還是不要了。我們老師上課的時候說過,景德鎮不知什麼時候落寞了,她發現自己藝術瓷干不過別人,科技運用也不如人家,於是她做手作了,但是手作就能幹過日本韓國嗎?她也迷茫了。我眼中的景德鎮現狀,部分所謂的大師熱衷於炒作高價,民間工匠則熱衷於小市場的銷售,如有人說她的不是,她便翻出歷史上的青花玲瓏和工藝告訴說我其實還牛逼。我個人的觀點是她沒那個心了,她輸在了理念。但這不單單是陶瓷這個領域,這是國與國的差別。景德鎮本可以做得很好。
在不愛國的人眼裡中國瓷器長這樣在愛國的人眼裡中國瓷器長這樣請不要帶著有色眼鏡看中國
不贊同我原來待過的一個城市有一個很大的陶瓷集團,生產的高檔瓷器都出口,反而在市場上流通的都是殘次品或者低檔便宜瓷器。後來見過那個集團老總給某位官員送的禮品瓷器,一套高檔生活瓷具,十分精美。那官員還跟我說,這種貨色在國內買不到的。其實不然,或許能買到,但也是從外國進口回來的本地產貨色了。而在本地銷售的瓷器,基本就是大眾生活用的那種,碎了也不心疼。順便說一下,景德鎮陶瓷學院每年不是有很多學生作品和老師作品都被一些人收購了嗎?然後說遠銷歐美,被收藏之類的。就在我住的地方不遠的一條主街上有一家「景德鎮陶瓷藝術展銷會」的店面,整天在「清倉處理」這些藝術品,我去看過幾次,不少學生創作,還有老師創作作品,有一扇大陶瓷屏風,上面是兩個門神,旁邊還有簡介。而且生意並不好。
家裡開瓷廠,我只能說這個話題毫無意義。論工藝,中國瓷業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中國的工藝為審美而服務,樓上說的什麼不要談藝術,在瓷器這上面是行不通的。
請來潮州看看我們的瓷器
士大夫階層斷檔了,從消費群體上對應國外的就是富裕主婦階層。中高端瓷器(非頂級藝術品)的消費是需要有錢+有品+有閑的,典型消費場景是親朋好友聚會時拿出來或明或暗地斗財力、斗品味。不過這類現象(粗鄙化)是全球趨勢,歐美日的雙職工也越來越普遍,一份工越來越養不起一家人啦。疲於奔命的日常生活,還有多少人花時間花錢去風雅和講究。
你就看看歐洲現在能不能薄胎瓷就知道了
如果你說工業用瓷,那是對的,民用的話,美不是那麼局限的概念,只能說各有千秋。
對傳統陶瓷藝術來說,歐洲和日本跟我們中國那可是沒啥可比性,我們可是陶瓷的母國啊! 但是現當代陶瓷藝術呢,我們中國的現當代陶瓷藝術起步確實要比美國和日本晚。第一屆日本美濃國際陶藝展的時候呢,人家的現當代陶藝作品都已經非常抽象化了,脫離實用功能,並且成了藝術家表達個人情感的純粹的藝術語言。但是那時候中國的陶藝家們的作品還是瓷盆瓷碗瓷罐啥的,加傳統裝飾,雖然可能會在造型和裝飾上有點創新,但是呢……確實自愧不如啊…… 不過!最重要的是!!!我們通過這幾十年的奮發圖強以及不斷努力呢,我們的現當代陶瓷藝術也是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和成就,真的是世界矚目啊世界矚目!要是現在再說我們不如歐洲和日本呢,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呢!民族文化不同審美也不同,但是不代表我們的不好啦~~~
推薦閱讀:
※自己在家燒陶瓷花盆能夠實現嗎?
※陶瓷中的「系」和「耳」有什麼區別?
※瓷器和陶器工藝及觀賞上有什麼區別?瓷器的觀賞性在哪裡?
※對高安陶瓷業的陶瓷污染和經濟轉型的看法?
※有哪些描寫瓷器美好的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