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達到「見諸相非相」的境界?

以什麼樣的操作步驟可以達到?


謝邀。

相是什麼,事物的形象狀態,相對於事物的性質而言。

這句話很重要。諸相非相聽起來是一句很深奧很有內涵的話,但其實很簡單:任何時候,都不能把事物的形象特徵,當成是它的本質。

比如火焰,一根點燃的火柴,火焰很小;一堆篝火,火焰很大。火焰可以無限小,小到肉眼看不見;也可以無限大,大到充滿整個虛空。那火焰的相是什麼?你能描述清楚嗎?不能。但凡說到相,都是變化的,無常的,隨生隨滅,因緣聚合,所以說諸相非相。

見的意思,一則是認知,二則是體證。認清諸相的本質,並真正脫離對諸相的執染。這也是佛法的基本思想。但最好不要在知乎找答案,從經論中尋會更好。


《金剛經》: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跟須菩提說:所有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假而不真實的。假如有人在看見一切現象的同時,當下也明了這種種形相是虛妄不實的,那麼他就看見了真正的如來。

我們以果來推因的話

見到如來(明心見性)〉需要見到一切現象的同時直觀的明了這些現象都是虛妄不實的〉做到這一步需要深入聞思修認識到這個世界的真相是虛妄不實的(即認識真理的過程以至於實踐證明真理的存在

那麼怎麼實踐證明「諸相非相」,以至於親見如來呢?

《六祖壇經》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

惠能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1)"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

白話:

惠明走上來雙手合十作禮說:還請行者為我說法。

惠能正容道:你既然是為法而來,那麼可以摒棄、停止對外在環境的關注,不要生起任何念頭,保持寧靜,我再和你說。

惠明保持一念不生的狀態良久,惠能開示說:你在不思善不思惡、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狀態下,這時候赤裸地呈現出朗然獨照,靈靈不昧的這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

惠明聽完這句話之後便頓悟了。

我們再一次來以果推因: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不思善不思惡正如此時〉能保持「屏息諸緣勿生一念」這個狀態一段時間。

所以結論就出來了:

如果要達到「見諸相非相」的境界,那麼就需要有「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的功夫,然後師父直指或自己參禪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明白什麼是「如來」。

那麼怎麼才能達到「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的功夫呢?

請參考觀心法:心中雜念太多,該如何斬除? - 世有仙的回答

註:

一,(*1)屏息諸緣,勿生一念:摒棄止息對外界事物的攀緣關注,內心中沒有絲毫雜念。

二,我對身邊學佛的朋友們一直強調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學佛讀經的過程中,一定一定要結合方法去實踐,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適合自己實踐的方法,那麼就永遠不可能獲得真正的修行成就。只是聞思佛法給人點個贊,沒有如理去實修,這沒有用處的。

三,我一直很反對有些佛教徒把開悟高推聖境。你自己沒有信心去悟道得道也就罷了,還要令其他人跟著你一起心生退屈,不可怕嗎?

現代開悟的人很多,活著的人中就我所知便有不少。

經常有人會問我,現在還有開悟證道的人嗎?我都會說很多很多。

在私信里我說:開悟並不難,你不必人云亦云的聽信他人。你看超然法師講得就很通透,他從來就沒有把開悟高推聖境,因為這是過來人說的話——實在太簡單了。

問得人多了,我也就坦白了。

我說,自己在什麼境界就會接觸什麼境界的人,一眼就知道了。

然後又有人問, 若仍有不少開悟者,為何沒有聞說大德或祖師公開為之印證?

我說,沒有人會公開印證他人或公開說自己開悟的,一個已經了悟「無我」的人,是誰在開悟?這也是分辨邪正的標緻之一,除非特殊因緣,但凡標榜自己開悟證果成佛的人,都是邪師。

達摩祖師曾預言說: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


諸比丘。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這個問題要分為兩部分來解答,

一:什麼是諸相非相?

二,如何修證到此層次?

一:什麼是諸相非相?

諸相非相就是空性,什麼是空性?也就是消融。空性是漢傳的說法,而消融是南傳上座部葛印卡老師體系里的叫法。

在解釋什麼是消融之前,得先說說十二因緣。

首先是:觸緣受:接觸產生感受。

接觸有幾種呢?六種接觸。

眼睛和圖像

耳朵和聲音

舌頭和食物

鼻子和氣味

身體和物體

意識(大腦或叫表層的心)和念頭

當六根與六塵接觸時就會產生感受,有了感受就會有貪愛,執取,然後就會一直在六道生死之中輪轉。

那如何根除煩惱自輪迴中出離呢?

保持覺知(覺照)和平等心。

怎樣保持覺知(覺照)和平等心呢?

在六根與六塵接觸後。

佛陀進一步探索發現,當心中有念頭升起時,我們開始保持覺知,但很快,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被帶走,緊接著我們就會不斷的在念頭中翻滾,因為翻滾,我們會升起新的煩惱。

例如:有個人辱罵了我們,馬上我們因為過去積存的經驗產生不愉悅的感受,同時念頭也會在心中升起,我們嘗試保持覺知、覺照,覺照這個念頭的升起到滅去,可是很快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被念頭帶走,然後不斷的在念頭中翻滾:

這個傢伙當時是這樣那樣辱罵我的,我措手不及,不知道怎麼回應,下次我一定要這樣那樣羞辱他。

這樣的覺知和平等心顯然是不行的。

佛陀進一步探索發現,身心是交互影響的。每當心中產生任何的感受都會伴隨著感受在身體上升起。

例如:當我看到了恐怖的事物,心中升起了恐懼的感受,馬上身體就會有冷的感受升起。

當我們聽到了辱罵,心中升起憤怒,身體馬上就會有熱的感受升起。

這時我們若集中注意力觀察(覺知)全身上下的感受,並且保持平等心,心中的煩惱就會開始被剝除。

當心中的煩惱一層層被剝除時,平等心會增加,心的定力也會隨之增加。當心的定力增加後,心的敏銳度也會增加。心的敏銳度用在色身之內就是對於感受的剖析越來越微細,對於身體之外則是細心與耐心的呈現。

隨著心的敏銳度的增加及平等心的增加。我們對身體的穿透力也就越來越強,當持續消業時,會達到一個階段:空性。

空性即消融:有局部的或全身的。

達到這個階段你會感受到全身上下皆是次元子微粒的波動,並沒有固定實質的存在。

這是第一次的身體消融,隨著修行的深入,消融的層次也越來越深,當達到第二次消融時,也就是心的消融時,涅槃就會呈現。

這就是 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二,如何修證到這個境界呢?

實修四念處。

葛印卡十日內觀就是四念處。

(百度搜索:中國內觀網,就可看到方法介紹及報名方式)

那什麼是四念處呢?

上座部的幾個主要流派的修行方法分別有哪些長處和短處?以及初學者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法門一門深入? - 空性的回答

這是之前關於四念處的回答。

那修證到什麼時候才可體會"諸相非相"呢?

不知道。

有些人第一次參加課程就可以達到很深的消融層次,甚至葛印卡老師的私人醫生,第一次參加課程就直接涅槃了。

有些人第一次參加課程可能只能達到粗淺的消融,或局部的消融,甚或沒有消融。譬如我:兩年了,還木有消融。

消融只是一個解脫路上必經的一個狀態,萬不可貪求消融。

能否達到消融的根本原因是在於十種波羅蜜。

一個人想要解脫,必須完美十種波羅蜜,就如十個罐子,裝滿後即可解脫。而你達到什麼樣的境界,與你過去生積攢的波羅蜜有關。

輪迴的本質在於十種菠蘿蜜的積累。 - 覺悟之路 - 知乎專欄

這篇文章是寫波羅蜜問題的。

就先到這吧,想起什麼了,就再加吧。


我是個笨人,所以只會出些笨主意。

這句話出自《金剛經》。

那麼題主就讀誦金剛經吧。

制心一處,全神貫注滴讀誦金剛經。

自己讀,自己聽。

每一句經文要讀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心裡默默念的,或默默觀照的,也要清清楚楚。

這樣一直堅持,一直堅持,總有一天,你會體會到什麼是「見諸相非相」。

PS,這個方法的操作性,百分百靠譜。


圓覺經、楞嚴經都有的一個方法:針對最重要的我相,任選一個部位,看看它是不是我。如果缺它不可,那麼它就是我。挨個觀察,看看最終那個是我。在一個個確定它不是我的過程中,會碰到巨大的障礙。

當然結果都知道是無我。但是這個過程得自己走一遍。

據說印度的陳那論師也是採用的這個方法。

當然也可以接受南傳的許多禪法,比如四念處等,有詳細步驟,容易上手。


首先學會不以貌取人。


「見諸相非相,不是說「相」,是指離相的心。就是對世間法相的一切誘惑,不起心動念,這個如如不動的心。

要達到「見諸相非相」的境界,很簡單,持戒!比如,人們一聽說要喝酒去,馬上興奮起來,這是見酒相執著酒相。但你持戒,戒酒,根本不感興趣。聽說喝酒,如同沒聽見,心中一念未起。這就是見酒相非酒相,心不著於酒相。

持五戒,殺盜淫妄酒,都戒除,見諸相都不動心,皆是非相,就是「見諸相非相」的境界了。

能嚴持五戒了,再戒貪嗔痴、斷我執。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最終證菩提。


其實翻翻禪宗各祖師的著作,宗鏡錄啊,景德傳燈錄啊,五燈會元啊。

無一不是在描述啥是見諸相非相。

所謂見諸相非相,很通俗很通俗說,可以解釋為,斷除了攀緣心,不在被境界所牽引自己的心念。

那咋個不被牽引,要放下這個我們認為很真實,但其實很虛幻的「我」。

所以佛法,就是放下這個「我」的方法。

任何一個法門,都以放下「我」為最核心內容沒有之一。

那麼根據自己的喜好,通俗說就是以你自己順眼為依據,

選一個老師,認定了他是幫你證得佛一樣智慧的老師。

然後一切聽他的,他讓幹啥就幹啥。他說啥就是啥。

假以時日,只要這位老師真的靠譜,您的成就一定也靠譜。

也就打到了這個見諸相非相的境界。也就是成佛。


譬如,地球上的武夷山和昆崙山只是真正的武夷山和昆崙山在地球上的示顯而已。就像文殊師利尊者,其實是文殊菩薩在地球ol里開的小號而已。曲徑通幽處,如果是親臨名山,進入聖境,不過是通過小號接觸到了大號。


您好,末學試說一下。

若見父母是恩人,即見諸相非相。


難的不是見諸相非相,是見諸相。


沒有苦、樂、舍受。只有如實知。

只見緣起。


破掉對這個境界的幻想。

就到了這個境界。

因為這個境界不是這個境界佛陀才稱這個境界為這個境界。

這就是性空妙有。


如同瞎子問瞎子什麼是白色。

這裡有那個人證到了這個境界?

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


修到靈核


參禪。也叫體究念佛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所以前面講的這些東西,其實就是要叫你去證如來藏,那要證如來藏,你第一個要知道什麼?就是凡所有相都是虛妄。如果你不知道凡所有相都是虛妄這樣的道理,你是不可能見到如來藏的,因為你一定會落在五陰十八界的這個相上;當你落在五陰十八界這個相上,你不知道它虛妄,你會認為它是真實,所以你就沒辦法找到那個不是五陰十八界當中的那個如來藏。所以,唯有你必須先知道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樣的條件成立以後,你才可以見相非相;當你能夠見相非相的時候,你就可以證得如來藏,也就是看到你本身的法身——如來藏就是法身,這樣子你才可以說你看到了如來。

宗通與說通:第71集

至於如何參禪,請閱禪:悟前與悟後.pdf

有緣者寶之

南無佛法僧


一切物色皆是光鍍。


我說一個吧!我也沒有達到這樣,姑且各位當妄言。有生滅就是相。心不起妄則為修行的法務。連我們追尋這個諸相非相也是妄心,我只能說得這麼多了!


四禪八定了解下


推薦閱讀:

《心經》的作者是不是舍利弗尊者?
緊急更改。?
如何方便使用《大藏經》查找自己所需要佛經?作為佛學研究該如何引用其中經典?注釋規範是什麼?
佛說執念是虛妄,那為什麼善就不是虛妄?
杭州靈隱寺拜完釋迦摩尼後,忍不住哭了,什麼原因?

TAG:佛學 | 金剛經 | 佛法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