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字和「找」字那麼像?
01-08
不請自來。這兩個字相像應該是巧合。
「我」字源流比較清楚。
首先從《說文解字》來說,(╯‵□′)╯︵┻━┻卧槽剛好「我」字在的這一頁文件損壞...算了我們直接翻《說文解字義證》...如果硬要從字形上來總結一下的話,就是清儒們基本上還是贊同許慎的觀點,就是「我」字是「從戈」即以戈為部首的。但同時段玉裁也指出,不能夠確定這個字是形聲還是會意,因為不知道除了「戈」之外另外左半邊是個什麼字:「(那玩意兒)不定為何字也」。
這裡段玉裁也為我們提供了古字的「我」,大概是長這樣↓↓↓而在甲骨文當中,「我」字出現的字形大概有以下這些:但總之,我們可以從「我」這個字的溯源里得到兩個結論:
1.「我」最初是對某種武器的象形。2.出於某種眾說紛紜的原因,這種武器的象形被後人與「戈」搞混,最終形成了「我」現在這個和「戈」有關的字形。但對於「找」這個字就比較麻煩了。因為「找」這個字沒有直接出現在《說文解字》里,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出現時間可能比較晚的字。簡單查找了一下,似乎沒有找到什麼特別的論文分析了「找」的起源,所以只能從最常見的出現了「找」的辭書《康熙字典》下手。
《康熙字典》對找的解釋還是比較清楚的:「《集韻》胡瓜切,音華。與劃同,舟進竿謂之劃。《正韻》撥進船也。又俗音爪。補不足曰找。」注意,此處《康熙字典》對於「找」的解釋事實上分成了兩個大的項,一個是說這個字通「劃」,另一個是說我們現在比較常見的「找錢」中「找」的意思。
由於讀作「爪」的這個音是一個俗音,由於在手頭我能夠找到的資料《辭源》一類的現代字典里,也基本上採信了這個觀點,且能夠看到的使用了我們現在的「找錢」中的這個字義的相關語句也都大多是明清時期的。(明·焦竑《俗書刊誤·俗用雜字》里說「補其不足之數曰找」,另外紅樓夢裡也常見用到這個意思)而在「找東西」這個意思範疇內,能夠看到的最早的也就是明的一些記載,比如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二》裡面說到的「尋取曰找」。所以我猜測(資料太少真的只是猜測),「找」這個字作為我們現在常見的「找」的字義來用,是最早到元明時期出現的一種民間俗用現象。至於具體是因為因為方言詞借字還是怎麼的,就有待進一步考證了。那麼我們剩下的選項就只有《康熙字典》里提到的第一種了,也就是「找」最早和「劃」是一個字...然而此時必須要指出的一點是,「劃」跟「劃」似乎並非同一字,儘管「劃」的簡體也是「劃」。作為「找」的通假的「劃」是戶花切,音近於hua2,而「劃」則為呼麥切,音近於huo4。意思也並不相同,前者為差不多划船的意思,而後者則是劃破東西差不多的意思。所以現在的問題就變成了我們需要找到「劃」字的源流演變。就能找到的資料來看這個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但是問題是,這個字並沒有在《說文解字》里被收錄進去...也就是說這個字的出現是在漢到宋之間...這之間的字書多有亡佚,想想看能查啥...最後找到了一本宋本《玉篇》,倒是找到了這個字...所以感覺進一步要查找的話,就必須要從其他文獻資料和異體字入手了...這要做的工作就太大了...作為一個期中季的狗,我顯然是做不到的...
所以我只能倉促之間給出我自己的結論。「我」和「找」兩個字之間的相似是偶然形成的。原因有二:
1.「我」字最早和組成「找」的「手」與「戈」兩部分都無關,是由一個類似「戈」的武器象形被誤解為「戈」導致的字體走樣。2.「找」字本為「劃」字,所以就本身來源來看和「我」字的形態並不相似。但這中間的演變關係以及「劃」字的源流發展,還有待進一步探究。我並非中文專業出身,幾乎不懂這方面的學術研究,所以其中肯定多有錯誤,還請各位多多指正。
隨文附上文中提及到的《甲骨文字詁林》涉及「我」的部分。再再以及,明天後天有多個DDL的我,竟然花了一晚上時間做這樣的事..._(:з」∠)_附:
《甲骨文字詁林》你沒看到朋友圈裡都是「找我」嗎?
所以大概人活著就是為了找到自我吧┑( ̄Д  ̄)┍
推薦閱讀:
※自然科學在中國發展比西方落後,文字是主要原因嗎?
※相比象形文字,拉丁字母有何優劣?
※有哪些現行的表音文字不屬於腓尼基-希臘-阿拉米體系?
※阿拉伯字母是不是從古到今沒有變化(就類似於漢字的甲骨文到簡體中文的變化那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