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工科的一些專業真的有必要下車間嗎?
今天 又和畢業的同學聊到了這個話題,在製造業的同學感慨到,本科學的東西用不到,有用的東西大學不教。 在大學學的東西太過時,根本沒用。互聯網科技,計算機,通訊那些專業學的都是新東西,然而機械卻是學著上世紀7 80年代的傳統加工工藝。差距呀!!! 製造業是國家的基礎,但是投身這些基礎行業的人員待遇真是太差,國家也不重視。
今年畢業 好多學機械德同學開始工作了 基本都去工廠了 有國企 民企 合資 他們都下車間實習 有九個月 六個月 真的要那麼長時間才能學到生產線的東西嗎 真的有必要嗎 感覺就像廉價的勞動力
趕巧,我所在的汽車行業,就是有必要,而且是很有必要下車間的「一些專業」。
都知道工科本身就是一門很注重實操的學科,但是什麼樣才算實操,不真正接觸車間和生產線的人是不能理解的,而且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車間的「維修工程師」到底是個什麼工作狀態,你真的知道么?經常聽到有人會說一汽大眾的維修工程師爽,錢多事少等等。但是講真,我就沒看見過正常走路的維修工程師,他們都是跑來跑去的。
至於原因,其實與保證汽車生產線不掉鏈子的高指標相關。這裡我先說一個行業里的概念,叫設備可動率。這個詞講的是在一條生產線中純粹的設備能力指標。如果設備出現問題,那麼這條線的設備可動率等於(20-1)/20=95%。
(絕不會輕易向外界開放的車間生產線,這還是向之前組織工廠參觀的同事要到了非保密照片,感興趣的可以直觀感受下)
以一個整車生產廠的總裝車間為例,一個車間,裡面機器人、自動化行走鏈、吊具系統、轉運小車、機械手、檢測設備、加註設備等等一系列的設備,大概能夠超過1000台。
如果每台設備每天只出現1分鐘的問題,1天下來停線時間就是1000分鐘,按照一天20小時計算的話,設備可動率等於(20小時*60分鐘/小時-1000分鐘)/(20小時*60分鐘/小時)=16.7%。這麼看的話,對一條生產線來說,這樣的數字就相當於一場災難。
如果要保證行業標準的98%可動率,每天設備只能停線時間24分鐘,就要求在1000台設備中,每天有976台不能出現問題,另外24台設備每天只能出現1分鐘的問題。為了保證這個數字,而且是每天都保持在這個數字不出現大的波動,首先要保證有976台設備每天都不出現問題,同時要保證另外24台設備出現問題時,第一時間(1分鐘以內)就被處理。
首先,為了保證976台每天都不出現問題,需要做些什麼呢?976台設備,每台設備至少有200個以上的電器控制部件,以及100個左右的機械運動部件,算下來等於292800個部件,這些都不能出問題。每個軸承的潤滑油脂有多少毫升?每個電機的運行電流是多少?每個減速器的運行聲音是什麼樣的?每條皮帶轉起來的震動正不正常?面對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維修工程師需要藉助自己的所學專業,每天對著所有的設備進行非常詳細的點檢和保養工作,在休息日還要對設備進行極度有計劃性的計劃性檢修工作。
(再貼個圖,大家隨便想像下這一個機械手有多少部件……ps,展示區域不足車間的千分之一)
說實話,不是真正參與其中、天天實操的人,又怎麼可能真正了解車間作業?更何況為避免生產線運營出現問題,保證24台出現問題的設備在一分鐘以內處理好,其實也是個不小的挑戰。
第一,你得跑得快,因為你需要第一時間出現在出問題的設備旁啊。還是以總裝車間為例,以總裝車間為例,那是相當的大,一般是10到12萬平方米的面積,150平米的房子能放下666個,還是挺大的哈?在這麼多房子里找到個出現問題的設備光聽起來就很難了。都說車間的工程師走路快,每年帶著新人參觀車間都能把年輕小夥子們累的呼哧帶喘的,但是維修工程師不僅僅是快啊,那是會瞬移啊!第二,到了設備邊上,還得立刻就知道這設備出了什麼毛病,立刻就用最合適的方法解決了問題。從這點來看,維修工程師有點像是足球運動員+急救大夫。
有人可能會問了,既然工作壓力這麼大,為什麼不多招點人?要知道人才的培養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為了培養出一個能點檢保養好部件,同時第一時間出現在設備邊上還能立刻處理完設備問題的維修工程師,除了大學幾年的學習,一個公司投入時間、精力、資源等培養周期,大概需要3-5年時間。可見一個合格維修工程師的專業性和實操性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
如果不下車間,光看書本那些知識,根本無法了解和應對實踐的具體問題。車間學習,一來可以通過實踐檢驗理論,提升能力,二來順便練就獨門的瞬移本領……起碼追女孩子也比旁人快好多啊。
沒吃過肉的人教他怎麼把肉做的好吃,怎麼可能?
不懂其他工科,就只說題主所說的機械專業。
機械專業廣泛龐雜,小到螺絲釘(實在很想問,一個本科畢業的機械學生,有幾個知道工廠大批量生產螺絲釘用的是什麼設備...),大到火箭輪船,都是機械(電子)系統。那麼實踐就是為了了解、學習和改進這些機械系統的生產技術。
第一層:畢業之後,所加入的公司生產的產品你可能都沒見過甚至沒有聽說過,不先了解一下,怎麼開展工作?
第二層:任何企業招聘的工程師(非一線生產工人)的目的都是為了改進工藝和設計新產品,如果不了解現有的生產技術,怎麼提高?
第三層:任何企業都是有自身的生產條件的,設計的產品是要考慮自己的生產能力的,不看看生產流程,設計的東西怎麼落地?
所以不管你是畫畫圖打打下手的助理,還是擔當一定責任的小頭目,又或是廠里的總工,你都是要從實踐開始的
你覺得你下車間幾個月就很痛苦了,其實,後面下車間的日子多著呢...不信你去問問你們的總工
不做廉價勞動力你還能貢獻技能呢?
有些有必要,有些沒必要。對於需要動手的工科專業,下車間加工一些零件來搭自己的實驗檯子是太必要了。有些沒必要,讓人非常懷疑單位這麼安排的動機。明明合同上說好了是做pc機的軟體開發,你讓人先去下車間擰螺絲掄鎚子兩年是個啥意思?這還是鼎鼎有名的大企業呢
先說明下觀點:下車間是必須的。
工科是一個非常講究實踐以及經驗傳承的學科。
一個工程項目受制於各個環節的制約,與最初的設計目標一定是有所偏差的,這裡面有人、機、料、法、環各個方面的因素。這就決定了,現實世界中做不出能量轉換率100%的機器。那麼工程師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通過不斷修正原始模型的參數來達到設計目標,比如考慮到廢損率有1%,要達到預期的生產效率,那麼機器的運行速度就必須再提高几個百分點。複雜一點的,比如內燃機的燃燒模型、飛行器的空氣動力學模型等,這些都需要不斷的試驗,調整參數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個過程可能需要耗時幾年到幾十年。在實際的工程實踐中,往往會出現不需要修改模型參數就能基本達到設計目標的情況,這裡面其實包含兩個關鍵條件。
1.模型參數衍生於業已成熟的模型,逆向工程、山寨都屬於這個範疇。2.模型參數大於實際的要求,這裡面除了經驗以外完全就是僥倖,但往往會存在過度設計的想像。對於從事工科的人來說,下車間是一個無需糾結的問題,因為只有一個選項:下。曾經與航空工業行業的一個技術領導聊天。他說了兩句話,都能回答這個問題。第一句話是直接回答:安排年輕的科班畢業生下車間(按照計劃是要干若干年的,不是若干月,不是若干周),是有計劃地培養他們,是把他們當技術幹部培養的,不是當工人培養的。當然,如果他自己認為被當作工人用了,那最後的結果很可能就是當工人了。第二句話可以間接地回答:空軍部隊的軍事主官,無論什麼級別,都是飛行員出身。許其亮,作為第一個來自空軍的中央軍委副主席,當年也是飛行員。
針對這段話,突然有感而發,我來回答一下:
在製造業的同學感慨到,本科學的東西用不到,有用的東西大學不教。 在大學學的東西太過時,根本沒用。互聯網科技,計算機,通訊那些專業學的都是新東西,然而機械卻是學著上世紀7 80年代的傳統加工工藝。差距呀!!!
我讀書那會兒,心中的想法和你這裡說的一模一樣,即便在上班兩三年後,依然如此。
但是,現在,我上班10來年了,卻越來越體會到,大學教的那些土的掉渣,過時、落後、沒勁、枯燥、根本沒用的東西,其實非常必要。
現在我有幸做上了管理崗,但是我也經常反過來組織大家去學習你所謂的又土又落後又沒必要的知識,公司也每年花不少錢去讓員工參加社會上組織的一些,要是由你來判斷,簡直是落後愚蠢到荒謬的程度的專業培訓。
回過頭想,為什麼我以前會覺得知識沒有價值呢?現在我明白了:
知識只有在需要使用它的人面前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這就是「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
再回到題主問的下車間的必要性。
一句話就可以回答,隔行如隔山,學校學的是基礎知識,每個行業都有各自的知識的應用場景,你不身在其中,怎能了解這個行業呢?難道你認為有個行業叫機械加工?錯了,這個世界上,只有具體的產品的製造,沒有一個的行業叫「機械製造業」。
最後,順便說下,
互聯網科技,計算機,通訊那些專業學的都是新東西
這個認識也是錯誤的,恰恰相反,大學學到的互聯網計算機相關的東西,反而老的不行,實用程度應該遠遠遜於機械專業。
這裡的回答都很寬泛,不考慮細節。首先我要說下車間是必要的,但要看怎麼下,能不能學到東西,否則就是廉價勞動力了。現在的企業很壞的,他們眼裡大學生就是聰明廉價幹活還積極的機器。有些崗位真的很簡單,工人就簡單重複,一天培訓都不到就能上崗生產,但大學生就的在這崗位實習至少一個月。工人計件,你拿實習工資,這也算了,問題是你問工人為啥這樣做,他就說上面規定的,這能學到東西嗎?
我一直覺得工科學生的留存率那麼低就是因為要被充當廉價勞動力。
有必要,下車間就是為了熟悉設備,工藝。幾個月的時間,其實不長。
說說中石化中石油等化工企業。你先得在廠區裡面倒班當操作工,這個一般是兩三年。過了以後會是設備員,工藝員,以後你都在辦公室,你遙控指揮操作工,哪裡該怎麼辦,必要時去現場。沒關係,不會來事兒,就一直倒班了。
其他的機械製造之類的也要下車間輪崗,但是時間一般不會很長,就你說的幾個月。一樣,你要熟悉了以後才能管理(人,設備)所以很有必要,但是的確是很苦,如果你不是那麼牛逼,沒有背景,或者上層沒空位,那就一直在車間了,就蛋疼了。個人愚見,輕噴。學機械你已經輸了
我來換個觀點回答吧。 你首先要去思考,為什麼會讓你下車間。下車間的目的何在,根據這個目的下車間的時間是多少,是否合理。
既然其存在,就必然有存在的理由,你要把這個深層次原因找出來,這個比較重要。
對於下車間的必要性: 舉個例子:你是設計一名,在設計產品,塑膠的或金屬的,塑膠需要成型,金屬需要衝壓或者銑削,可你剛畢業出來,甚至成型機都沒見過,銑床也只是見過最原始的。你如果不下車間去了解,不懂其原理甚至流程,設計的東西只會淪為笑柄,生產線的人都會笑話,「這是誰設計出來的?沒過腦子吧」 所以剛畢業,一般都會要求下車間去了解這些基本流程或原理,一般三個月到六個月,這樣有助於你今後去開展你的工作。甚至你工作時甚至還要下車間去了解一些生產實際狀況,去修正你的工作內容。 當然啦,剛畢業,下車間一年甚至更長更甚至一直下車間,那也實在是太浪費人才了。 另外針對你說的大學問題,呵呵,我只能說機械太廣了,咱們學的還是少,有的還跟不上時代。學機械的一般都學過齒輪,如果你恰巧在齒輪廠工作,恭喜你,學以致用。對於機器人的知識,大學學的特別少,如果你恰巧在一家機器人公司,那呵呵,你需要學的東西很多很多,甚至感覺自己特無知,啥都不懂。 但是這些,太正常了。你沒必要想那麼多。大學才四年,工作就是你23歲以後到退休的年齡,學的東西多著呢。 加油吧!擺正心態!好好工作!我曾經也有過疑惑,但我可以非常負責任的說——有必要
(如果不是做與機械相關的崗位倒是不必須)我2012年大學畢業,2011年11月開始進入SKF實習,次年2月作為工程師培訓生輪崗,第一個輪崗部門就是生產。我們和操作者一起倒班,一起工作。每一台設備都要會操作,會換型,能夠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了9個月。在這9個月中,我們有不滿,有牢騷,覺得沒有必要,就像你現在一樣,但是相信我,一定要堅持下來。回過頭來想,確實很艱苦也確實有收穫。
第一,你會更能夠理解操作者的思維,能夠站在生產的角度思考問題,在日後的工作中帶來很多便利。第二,能夠更快的適應新的崗位。在工廠,任何機械專業相關的崗位都離不開生產,而如果你對生產過程和設備不夠熟悉,就不能夠很快地進入角色。
操作者在平時的工作中會積累一些經驗,也許他不知道為什麼,但是你可以根據所學分析出其中的根因,這就是你的知識了,當然,也不是所有經驗都是對的,要懂得區分,這也是能力。機械絕對離不開實踐,只有你懂得加工原理,甚至操作設置方法,才能更好地設計工裝,更好地優化工藝。非常有必要,我剛入職的時候,在裝配線待了三個多月,在機加工線呆了一個月,然後還有生產車間技術科,公司售後部門待過一陣子,那會兒感覺時間特別難熬特別辛苦。。。之後競聘進入公司研究所,做產品設計,現在接觸的都能在當初的實習中有所了解認識,所以上手速度很快,同批入職研究所的同事交流都感覺一線實習不夠不完善,應該再去焊接線體,熱處理線體以及有條件的話還應該去部分供應商生產線學習。所以說,剛開始的實習真的不是鬧著玩,那會兒學到的真的很寶貴,現在工作缺乏專業知識和經驗,自己下班看專業課本的苦是很痛苦的~
下車間,下字你就輸了。專業畢業的學生,只是擁有比較好的專業知識基礎。對工科來講,沒有實踐的積累幾乎是做不了事情的,再資深的工程師也需要自己到生產現場積累和搜集第一手的資料,用你的專業知識去篩選分析它們,為你的進一步工作提供依據,有時候,還會給你好的靈感。就我的經驗來講,生產一線的工人,如果他不是太懶或者太笨,他們有太多值得一個新人學習的經驗和技巧。
何止工科,製造公司人事部行政部還必須車間老老實實做一個禮拜呢
不下車間你學什麼工科?畫一堆高精的圖紙,模擬的參數很完美。但是就是編不出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加工過程工藝,這叫美術。
如果真想做好製造業從業者,下車間是必須的。 不管是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工藝設計,材料,力學……大學學的東西,主要是偏理論,而在實際生產中,往往理論會被實際無情打臉。 舉個例子,兩塊較薄的鋼板垂直焊接在一起,結果產生了變形,平面度達不到要求,生產人員問你設計者拿主意,你怎麼辦?課文上不會告訴你這裡可能會變形,變形量多少,怎麼去避免。 再比如,你設計了一個裝配體,很完美,加工順序和裝配順序你也設計好了,拿去工廠加工,結果人家告訴你,這個東西做不出來。你說,不會啊,我三維模擬過了,沒問題啊。「可是這裡的焊接部分,以及這裡的機械連接部分,操作空間太小,不可達,無法製造。」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很多,自己不去生產過程中體驗是很難預見各種問題的出現的,而這些問題的事先防範和事後處理,更需要生產過程中的經驗積累。
就說機械,工程製圖學的怎麼樣?互換性學的怎麼樣?這都是本科的課程,也是機械工程師的生命,不會這兩個就別說自己學過機械。還敢說學的都是過時的東西? 你問下不下車間?你知道有的新人們設計個工裝結果根本就沒法加工沒法使用,勉強用了也沒法加工出合適的產品嗎?就是因為什麼都是拍腦門想當然,完全不曉得生產實際,對現場物料,設備,工藝,操作的理解幾乎為零。有的老工藝員幾十年經驗在現場都難保不犯錯,你個新人在現場閑逛幾天就覺得夠了?
工科還是特別是機械還是要多下現場,不要整天看書。「看書多了也不能讓機器轉起來」,我老闆原話。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很少願意進入化工製造業?
※煤化工與石油化工有哪些互相不可替代的領域?
※非常厲害的注塑工藝是什麼水平的,是通過什麼方法學成的,另外他們的工資待遇怎麼樣?
※互聯網對於機械行業會有什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