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言(漢語)中為什麼沒有像法語、德語、俄語的陰性詞、陽性詞?
陰陽是中國非常重要的、獨有的文化。為什麼在語言(漢語)中卻沒有像法語、德語、俄語的陰性詞、陽性詞?
中國的陰陽和單詞陰陽性有半毛錢關係啊。
漢語屬於分析語(孤立語),語法不需要用詞尾的區別和變化來標記,依靠詞序和一些列的助詞和虛詞就可以使語言邏輯關係明了。大部分印歐語系的語言屬於綜合語(屈折語),這類語言必須要通過詞尾的變換來標記語法、呈現邏輯。漢語是"無形勝有形"。
「中國語言」和「漢語」是不同的概念。你到底要問哪個?
--------------------------------
因為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意識到這種設定的荒謬。而不像別人家傻傻的祖先。
感謝他們吧。
--------------------------------
中國的陰陽性可能出現得比印歐語系的民族對事物陰陽性的定義遲很多,所以語言里沒有呈現。而且中國文化中的陰陽只適用於一些指定的物品比如日月水火。
-------------------------------------
有人說這是歧視什麼的。就算是吧。不好的東西、沒用的東西是可以歧視一下的嘛。
比如法國人自己也覺得這沒什麼用,只是祖先留下來的東西自動接受了。比如憑什麼刀是陽性劍是陰性?le penis是陽性,la bite 是陰性?
如果一個人說法語完全不分陰陽性,別人理解時一開始會不適應,等到懂了那人不分陰陽性,理解他就沒問題了。
英美等國人也可以感謝他們的祖先。
-------------------------------------
這種有嘩眾取寵之嫌的負友好度的答案出現了:
偏旁
因為漢語是分析語,需要根據辭彙在語句中的位置、前後對應的文字以及語句中的特殊字詞來判定這個辭彙具體表達的意義、時態和對應對象等屬性,而不需要英語德語俄語拉丁語那樣固定的句式、時態、詞性或變格,所以歐洲很多人覺得漢語難,就是這種原因,同樣的文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意義是變化的,比如「愛」,」我愛北京天安門「」我就愛這樣「」這是一種愛「」愛到何種地步才會做出這種事「」熱愛「」喜愛「」愛好「」「愛人」等等等等,已經是很複雜的系統了。
德語和法語都學得比較深入,深深地認為這是個很傻逼無用的設定。補充一個親身體驗,很多德國人講口語時,變位時常出錯,但是有意思的是他們詞性很少出錯
當然有啊!偏旁部首就好像詞根一樣。但是中國漢字的結構和使用分六種 也就是我們說的「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所以不是所有字都有的。像一些女字旁,月字旁多形容女性 就像陰性一樣。而單人旁,日字旁多指男性 就像陽性一樣。在複數情況 且不清楚其中男女時 也用陽性如「他們」,除非已知複數均為女性則用「她們」所以不管是單個字 還是使用 我們都有陰陽性之分。語言是相通的。(注意 已經說了有六種方法 不可以所有字都依此情況)
你是嫌中國的語言還不夠複雜是吧。
德語還有中性呢~正在學德語
除了個別詞比如der/die See,絕大多數詞的陰陽中性並沒有什麼用。
我覺得在老外看來中文的量詞也沒啥用。題主所問的三種語言都是屈折語,漢語是孤立語。要怎麼樣讓孤立語長出詞尾這種東西還能讓其可以變化、表示屬性?
做一個小小的補充...
上古漢語有,不過現代漢語已經變成分析語了。
題主你是想問①「為什麼漢語沒陰陽性」還是②「為什麼中國傳統的陰陽概念沒有導致漢語中出現陰陽性」?①的話,我覺得需要問的是為什麼有些語言會出現陰陽性。抱歉答不上。②的話,因為陰陽概念在語言形成之後才出現啊。
德語陰陽是沒什麼意思的。。基本上就死背去吧。感覺漢語這樣沒什麼意義的設定還是很少的,靈活。
畢竟人家小女孩也是中性的ヽ(『⌒′メ)ノ(義憤)
當然啦可能人家從小用慣,形成條件反射了也不覺麻煩,他們學漢語可能也頭疼呢。首先陰性/陽性這是漢語的翻譯而已,跟我們老祖宗說的陰陽沒半毛錢關係,法語里就叫masculine和feminine,漢語翻譯成陰陽比較好聽,其實你想說成公母或者男女也可以的
另外,在法語里陰陽性對應的形容詞,介詞,定冠詞都是有固定說法的 。。。
假設漢語分詞性,請自行腦補一下:「我在(中國)拍了一張(照片)。」這句話里的介詞「在」和冠詞「一張」都要根據括弧內名詞的詞性而變形。因為卵用也沒有。
說得跟漢語沒有這種啰啰嗦嗦毫無用處的設定似的。
現代漢語是不叫 der Vogel der Fisch das Pferd,而叫一羽鳥一尾魚一匹馬。簡直了,一個詞一詞性。反正我是看不出德語冠詞怎麼就比這個更荒謬,要不覺得人家祖先傻傻的那位來給洗白下唄。推薦閱讀:
※如何快速高效的背俄語單詞?
※有什麼自學俄語的方法?
※如何理解俄語語法中名詞的六個變格?
※俄語名詞陽性複數第一格(主格)-а尾的來源與規律?
※俄語中原因連接詞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