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德勒茲看來,尼采是「一個嚴格的斯賓諾莎主義者」?(出自《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

閱讀斯賓諾莎是一種奇妙的感覺,伴著堅韌的力量和純潔的感動~


其實談到德勒茲,他筆下的尼采與斯賓諾莎,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我們會發現很多有趣同時也值得挖掘的東西。要細數的話,恐怕非寫上幾卷才能說清。不過在這裡礙於時間和精力,就簡單地先把《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中一些相關的重要段落po上來,希望題主更深入地閱讀和思考,最後自己從中找到答案。

正好這本書我手頭沒有原版,所以翻譯和頁碼就暫且參考商務出版社馮炳昆的譯本。不過譯文里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尤其是術語的翻譯),我先保持原來的譯文,日後慢慢修改。

哲學家的生活,pp. 3-4

尼采,因為他本人過這種生活,他懂的構成哲學家生活之奧秘的東西。哲學家霸佔苦行主義的諸般美德——謙卑、清貧、貞潔——以便使它們服務於完全獨特的、非同尋常的、實際上很少苦行性質的一些目標。他使這些美德成為其獨特性的表現。在哲學家那裡,這些美德不是道德的目標或通往另一生活的宗教手段,倒可以說是哲學本身的「結果」。因為對哲學家而言,根本不存在另一生活。謙卑、清貧、貞潔從此變成一種特別富有和超等豐碩的生活之結果,這種生活力量強大得足以將思想和其他一切本能置於其下。這就是斯賓諾莎所稱的自然:就手段和目的來說,這是一種不再從需要出發而過的生活,然而就其原因和結果而言,卻是從生產、生產能力、力量出發而過的生活。謙卑、清貧、貞潔對他(哲學家)來說,正是成為Grand Vivant[崇高的人物]之方式,為了再自豪不過,再富有不過,再性感不過的原因而把自己的身體變成聖殿之方式。因此,只要攻擊哲學家,人們就會蒙受攻擊謙卑、清貧與貞潔現象之垢名,這使得他們的無濟於事的狂怒升高十倍;而哲學家即使遭受所有這些打擊,他也不還手。

斯賓諾莎與尼採的三重相似,p. 20

沒有哪位哲學家比他更高尚,但也沒有哪位哲學家比他更遭到誹謗與憎恨。為了領悟此中道理,我們不能僅僅提到斯賓諾莎學說的宏大的理論性論斷:例如,唯一的實體具有諸屬性之無限性,Deus sive Natura(神或自然),一切「創造物」只是這些屬性之樣式,或這些實體之分殊。我們不能僅僅指出泛神論和無神論如何相互結合在這一論斷中,從而否定道德上的、創世主式的和超越的神的存在。我們倒是應該從曾經使斯賓諾莎學說成為眾矢之的的一些實踐性論斷出發。這些論斷意味著三種非難:非難「意識」,非難「價值觀念」和非難「痛苦情感」。這是與尼採的三大相似之處。而且,在斯賓諾莎有生之年,這些已經成為人們譴責他唯物主義、非道德主義和無神論的理由。

關於內在與超越的問題以及plan d"immanence,p. 155

反之,【與神學的、超越的規劃相比】內在性的平面(plan d"immanence)沒有一個追加的維度;組合的進程必然自行被感到,而且是通過它所給定的東西,在他所給定的東西里被感到。這是組合的方案【依照漢譯本,註:法語中plan除了「平面」的意思外,也存在方案,規劃,圖示等含義】,不是組織或發展的方案。各種色彩或許顯示第一種方案,而音樂、靜默與聲音則屬於第二種。形式不復存在,而只有在非構成的物質之極小微粒間的速度的種種關係。主體不復存在,而只有一種無名力量的個體化的感受狀態。在這裡,方案只涉及動與靜,涉及感受的動態符合。在這兩個【平面】上面,我們不是以同樣的方式生活、思考或寫作。例如,歌德在某些方面,甚至還有黑格爾,已經可能被視為斯賓諾莎主義者。但是,他們並非真的如此,因為他們一直不停地把方案連接到形式的組織和主體的形成。倒不如說,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和尼采是斯賓諾莎主義者,因為他們按照快與慢,獃滯的神經緊張症與加速的運動,非構成的諸要素,非主體化的感受來思考。


就不成熟的閱讀和思考,拋下題主的一塊破磚頭,熱切歡迎諸寶玉來砸:

從整體上說,在德勒茲看來,Spinoza和Nietzsche都超越了善和惡(beyond good and evil)。

Spinoza在《倫理學》中認為,人關於善和惡的區分和評價取決於在遭遇其他力量時身體和心靈之所趨,若趨於被動,則評價為惡,趨於主動,則評價為善。換句話說,道德感之「善」和「惡」並沒有自在的價值,只是源於力量感之「好」和「壞」的虛構。人可以通過「改進知性」,不斷獲得主動的情感(positive affection)和充分的觀念(adequate idea),抑制被動的情感(passive affection)和不充分的觀念(inadequate idea),最終獲得自由,愛神並分享神性。

Nietzsche則認為道德之善惡只是「權力意志」(will to power)保存和提高自己而設定的條件,無法超出特殊的「權力意志」視角而普遍有效。通過譜系學的考察,道德上的「善」背後的「權力意志」可能是虛弱的、萎縮的(基督教的博愛),道德上的「惡」則可能為強壯的、充盈的「權力意志」所支配(希臘諸神的德行)。人必須拿起哲學的鎚子打碎披著金光閃閃的「你應該」的道德,重估一切價值,即完成從駱駝到獅子到小孩的蛻變,肯定無辜的生成,肯定偶然的遊戲,這條路通向「權力意志的儲存器」(羅蒂語)-「超人」。

如此說來,當德勒茲說尼采是一個嚴格的斯賓諾莎主義者時,他到底在什麼意義上是?在超越善和惡的意義上嗎?但是斯賓諾莎對於善和惡的超越更多的是還原到霍布斯意義上的人之趨利避害的本能,而尼採的「權利意志」還是很不相同的。

題主水平有限,只有大印象,無法更細緻地理解分析,斯賓諾莎是我最尊敬的哲學家,希望有興趣的少俠和姑娘們一起分享下心得體會~


用尼采自己的話來說。

尼采1881年7月30日給毆韋貝克寫信:「斯賓諾莎現在帶給我的是直覺的指導。在他的教義中,我發現了我具有的五條教義;簡單來說,這位非同尋常和孤獨的思想家與我在下面這幾點最為接近:他否定自由意志,目的,道德世界的秩序,非我,罪惡;當然,不同是巨大的,但不同更多在時代,文化,認知領域。總之:我的孤獨,如身臨奇高山峰,已經經常,經常令自己呼吸吃緊和失血,現在至少有兩人來分擔這種孤獨了。不可想像!」


先佔坑,兩個都是德勒茲的思想來源。表面的思想背離,內在的思想重塑


推薦閱讀:

Being 和 Existence 意思上有什麼差別?在什麼語境下使用?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這麼拜金?
怎麼理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這句話?
如何理解莊子所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哲學上唯理論和經驗論的分歧在於哪裡? 為什麼說在個體發展的問題上存在的「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的鬥爭,實際上反應的是唯理論和經驗論的鬥爭?

TAG:哲學 | 尼采Nietzsche | 法國哲學 | 斯賓諾莎BaruchdeSpinoza | 西方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