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羅伯特 赫德這個洋人?
不可否認,赫德控制中國海關50年,對於英國乃至各國列強都是一件好事,因為當時的中國缺乏現代的海關概念,如果和總理衙門派出的某章京往來無疑是雞同鴨講。有了遵守國際規則的中國海關,列強諸國可以合法高效地與中華進行貿易。
但更要指出的是,赫德是一個具有職業精神的人,憑藉著才幹和手腕,建立了相對廉潔高效的海關係統,並在幾次外交衝突中穿針引線,維護了中國的利益。慈禧、李鴻章等政壇老手也佩服與赫德的忠誠和能力,因此才對赫德讚譽有加、封賞不斷。赫德未必如庄士敦一般死忠清廷,但他的確是以中國海關的利益出發執行大多數政策的,與英國大使的幾次矛盾就可見端倪。英國的利益不等於英國政府的利益,就其行為而言,我們大抵可以判斷他的願望與中國維持不平等但友好的關係,並擴大商貿往來,在當時條件下對中英兩國的確是雙贏的。
事實上,英國有不少正直的士紳,他們以殖民者的身份來到一個地方後,為當地發展出謀劃策,有時會被當地的文化所傾倒,甚至為當地的利益奮起反對英國政府,阿拉伯的勞倫斯亦是一例。
當時的中國的海關權益喪失於諸多不平等條約,洋人佔據多數,華人只是附庸,赫德並沒有藉助自己的權勢作出明顯有違中國利益的事情(可對比法國顧問出賣福建水師)。在三千未有之大變局中,熟悉國際規則的人才鳳毛麟角,有赫德這樣一位有職業操守的外籍公務員,對這個奄奄一息的大國是有百利而僅一害的選擇。
典型西方的職業經理人,不代表任何人的利益,只為自己的職責崗位負責
回答裡面有幾個細節不敢苟同。其一,赫德在多次外交衝突中並沒有維護中國的利益,比如煙台條約,中法新約交涉等,他更多的考慮是如何讓海關的權利最大化。其二,日意格協助建立福州船政,應該就是樓主說的法國顧問吧,馬江之戰似乎目前的研究並未有出賣情報的的證據。相反,赫德在組建北洋水師的過程中,利用李鴻章不熟悉技術鼓吹購買的蚊炮船和碰撞巡洋艦倒是不成熟技術的產品。
這個洋人身上體現出現實的複雜性與教科書的臉譜化性。
赫德,太平天國,義和團等人物事件值得在校本科生們反思。在赫德的管理下,關稅收入迅速提高。1861年,海關稅收是490餘萬兩,到了1871年,僅僅十年,就達到1100餘萬兩,翻了一番。到1904年赫德離職時,已經達到30206504兩,翻了6倍多。
他和後面幾任海關總稅務司比起來,簡直就是聖人。雖然讓洋人任長官比較傷國家自尊,可沒他的話,我們無法建立現代海關。與之相應的是鹽政,洋人改革鹽政後,我們的鹽稅大量增加,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家財政危機。
如果有國人能接任他可以滾蛋,但實際在很長時間滿清派出的留學生少的可憐。中間有段時間又停止官派了。這段時間新式人才少的可憐。以前翻化學史,整個國家的去進修化學的,兩隻手都數的過來。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重新外派留學生。這幫子人中很多成為學者,其中也很多人也成為革命黨,推翻了滿清。
百度百科上早就評價的非常好了,犯不著下面這些人「各抒己見」,而且很多人說的還是偏激的評論。
羅伯特·赫德_百度百科 人物評價:
特定的歷史條件,特定的人物,給後人留下難以定論的遺產。毫無疑問,赫德是一個外國人,而且又處於中外不對等的博弈關係中。到底是該從赫德的個人目標和行動中確立判斷的標準, 還是從中外關係的大勢中推演赫德的行為價值,的確是一個需要審慎思考的難題。
一百年來,圍繞赫德的評價呈針鋒相對的兩極——中國人認為他是「最險惡最陰險的敵人」,教科書上給他下了「英國侵華的主要代表人之一」的定義;西方的漢學家們則不乏溢美之詞,說他是「中國堅定不渝的朋友」,「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倡導者」,「溝通中國和西方觀點的橋樑」……不管用這些概念化的辭彙給他打上多少標籤,作為一個幾乎參與了晚清歷史所有重大事件的英國人,赫德絕對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
一個比較穩妥的看法是:赫德控制中國海關,有損中國主權。他本人是不平等條約關係的實踐者,這一點毫無疑義。而另一方面,赫德卻以客卿的身份,盡量在其可能的範圍內對內主張改革,對外多次表達對中國立場的支持, 又是值得肯定的。但後一點顯然屬於大是大非之下的次要層面。因為這些意見的表達多半是在無損英國重大利益的情況下做出的。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代表的是侵略中國的英國人。
推薦閱讀:
※清朝滿族人應該都會說兩種語言吧(滿語和漢語)?怎麼做到的?
※如何評價恭親王奕訢的歷史地位?
※古代妃子侍寢的流程是什麼?
※怎樣評價清末的三位漢人大臣,左宗棠、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功過?
※微博用戶@大清國今天完了嗎 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