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沒有被拆之前的北京城(1950年前的北京或更久以前)是怎樣一種體驗?
這問題我能答。但不是我答,是這位老爺子來答。
這是前陣子來我們書局先聊天的一個老爺子,今年八十了,1930~1940年出生的人,家住北京西四,實際上就住在我們院兒附近。後來拆遷到了回龍觀去了。沒事兒老過來憶往昔,遇到我們了,一頓聊。
我給配上字幕了,您聽聽他生活的那北京什麼樣。
老爺子說的那些地方,當年的樣子,我也找了,您也看看。
不是我成心,實在是東西太多了,我就微信直接整個長圖貼過來了。
懶,您見諒。
(西四大街那個能夠在微信移動,這圖片里移動不了哈。)
——————
圖太長傳不上來……
這是鏈接:過去西四附近什麼樣兒? | 80歲北京大爺的Talkshow
在我的想像中,那是一種玩刺客信條:中國的體驗
我肯定沒在老北京生活過,不過我家好歹是老北京,就強答一個吧。
照片以後補吧,畢竟老人家的照片還在自己手裡,我這沒有。
所謂衣食住行,就從這四個方面說吧。
衣:老北京的輕工業不算髮達,一般貧民百姓真的不如上海、天津等城市,實際上一直到80年代初,還有上青天的說法,這才是最講究穿的城市。
不過,對於家境稍微殷實一點的家庭而言,北京雖然不能提供時髦的衣服,但是高品質的服裝還是做得到的。比如老北京的八大祥就是給這些人提供服務的。
我看過一張姥姥的老照片,那時候姥姥大概二十歲左右,穿著真絲旗袍,紅高跟皮鞋,燙著頭,這個打扮,大概很多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人年輕時都沒享受過吧。
盜一張圖,侵刪,有自己的圖再換。
當年天橋賣藝的,可以看出圍觀觀眾的衣著來自不同階級。戴禮帽的應該身份最高,不過只有一個人穿著時髦的大衣。略有家私的一般都穿大褂棉袍,後面明顯營養不良的應該是力工一類的,基本穿短褂,最前面的孩子可能是鐵路工人的孩子,當年的北京站就在前門外,現在的鐵路博物館 。可見這張照片拍攝時是冬天,大家都穿棉襖,實際是窮人一到天氣稍微暖和,很多就會典當棉衣換點飯錢,到了冬天再贖回,贖不回來怎麼吧?買舊衣服唄,連舊衣服都買不起的話就一家人輪著穿一件或幾件棉衣,誰出門誰穿,因為男人要出門養家糊口,所以一到冬天街上男性比例就比夏天高。
總而言之,當年的北京,在穿的方面可能高於中國平均水平,但是距離上青天這樣的城市差距明顯,也不如瀋陽、長春、哈爾濱等新興城市,基本可以看作舊中國傳統城市的代表。
食:所謂民以食為天,北京人還是很重視吃的,這可能因為北京長久以來就是消費城市。
當年的北京,想吃各大菜系,可以去會館,想吃西餐可以去萬國飯店,不過,這些只是理論上的,別說平頭百姓,一般的買賣鋪戶,等閑也是吃不起的。
一般老百姓吃什麼呢?有什麼吃什麼唄。
北京小吃就是當時百姓常吃的。北京小吃大概可以分成宮廷和民間,宮廷小吃以豌豆黃、芸豆卷、小窩頭等為代表,北海仿膳做的最地道,不過隨著老師傅的退休,現在的仿膳也不行了,以後可能再也吃不到地道的宮廷小吃了。不過,宮廷小吃本來就和百姓無關,他們最常吃的還是民間小吃。
很多人說北京小吃不好吃,除了個人口味和做的不地道以外,估計很多人是因為原材料吃不慣。
比如豆汁,就是做涼粉剩下的水,裡面還有點綠豆粉,扔了可惜,發酵來喝吧;麻豆腐則是做涼粉剩下的渣子,用一般人不愛吃的羊油炒了吃。
想吃肉,那就吃鹵煮吧,把富戶人家不吃的豬下水剁吧剁吧,一鍋煮熟了吃;
貴教清真不吃豬,那就吃羊吧,什麼白水羊頭,醬羊肚,燉羊蹄,都是有錢人不愛吃的。
至於平常在家,年景好點就下點面,或者蒸饅頭,甚至芝麻醬麵,有點錢才吃炸醬麵。
北京人雖然是北方人,但是愛吃米,不過大米飯是有錢人吃的,窮人吃不起。
大米白面吃不起,那就吃棒子麵吧,特別是日佔時期,吃細糧是犯罪,只能吃摻了麩皮鋸末的混合面。
汪曾祺不是寫過貼餅子就鹹魚的文章嘛,那就是老北京平民的真實寫照。
我姥姥兄弟姐妹六個,吃不飽啊,幸好有一個姐姐嫁給了一個地主,隔三差五的送袋棒子麵來,才能吃飽。
我姥姥在當時已經算家境不錯了,才是勉強吃飽,那窮人呢,不餓死就不錯了。
不過窮人偶爾也饞肉啊,哪就找走街串巷賣瞪眼食的,什麼叫瞪眼食?就是挑著鍋賣燉肉,你吃肉之間從鍋里夾,你吃一塊,掌柜的就拿一個大子兒記數,然後按塊算錢,因為得盯著你吃了幾塊,所以叫瞪眼食。錢鍾書的《貓》里有描述。龍鬚溝也有描述。
沒生活過
推薦閱讀:
※現代的普通建築百年後真的會變成文物嗎?
※江西古鎮在建築上有什麼值得關注的特別之處嗎?
※平遙古城為什麼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
※俯視圖為「匚型」的建築的設計來源?
※如何評價建築大師阿爾瓦羅·西扎(Alvaro Si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