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欠錢不還會怎麼樣?

這裡可以區分下一下幾點:

  1. 大國欠小國的錢不還,會怎麼樣?

  2. 小國欠大國的錢不還,會怎麼樣?(直接開戰?還是通過文明的手段收回)
  3. 美國欠大國的錢不還,會怎麼樣?


20世紀上半葉的阿根廷曾經非常繁榮,經濟水平比肩當時的發達國家。然而,由於政府多次作死,認不清經濟形勢,再加上競選時對選民百般討好,從70年代起阿根廷政府就不得不在國際上大舉借債來維持運轉。

政客借來了錢,給選民大魚大肉的福利,任期內自然是政通人和。下一任總統在競選時,總不能說為了還債我們要開始節衣縮食,那誰還會選你?所以繼任者也只好借新債還舊債,搞到最後借裸條。

終於,在世紀之交的99-2001年,年關到了,債主上門。阿根廷由此經歷了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社會陷入混亂。商店餐廳紛紛關門,百姓上街遊行,運牲口的車在高速公路上被暴民攔下,當街殺牛分肉,連鄰家大媽都變作剪徑強人。

短短一個月,總統換了四個,但是幾十年欠下的債實在太高,國庫已經空了,而堂堂大國,總不能抵賴不還吧?... 真的不能嗎?

於是第五位總統上任後好像突然開了竅,對債主們發表演講說:「我們阿根廷政府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專心致志的為阿根廷人民服務。」

翻譯過來意思就是:「我們當初憑本事借來的錢,憑什麼還你們?」演講時在場民眾山呼萬歲,萬眾支持,沒有絲毫羞愧。賴賬可以賴的這麼理直氣壯,真的讓我對這個國家感到欽佩。

2001年12月,阿根廷政府正式宣布債務違約,無法償還。債主們驚呆了,因為這是當時最嚴重的國家債務違約。一位債主表示:「我覺得我可能借給了個假國家。」

如果是個人或者企業債務違約,債主可以去法院起訴,強制執行或者破產。但是國家債務違約,你總不能派一支軍隊去搶人家政府大樓里的桌子椅子筆記本電腦吧。

看著躺在地上翻滾的阿根廷,債主們終於在2005年同意「債務重組」:欠款的利息全部免除,本金只還30%。要知道,阿根廷本來是連30%也不想還的,但是他還夢想有一天可以繼續到國際市場借錢吃肉。所謂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象徵性的還一點,大家都好過個年。

大部分的債主無奈同意了重組(91%),畢竟散戶和小基金是無力對抗主權國家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咽不下這口氣打算跟老賴硬剛到底,於是把欠條賣給了黑社會——一群註冊地在開曼群島的美國離岸金融公司。

由於此時阿根廷國債已經是垃圾,這幫金融公司以很低的價格買入9%的阿根廷國債,然後開始天天上門討賬,要求連本帶息還錢,一分錢不能少。既然敢跟一國政府硬碰硬,這群華爾街上的債主當然也有些手段。

雖然不能派軍隊去強制執行,但是2012年這些手眼通天的債主真的扣下了一艘出海執行任務的阿根廷軍艦。連帶船長在內的四十多位船員也一併被扣押。說起來這艘船本身也不值錢,但是它是阿根廷軍中的元老艦,多次授勛,而且艦名就叫 Libertad 自由行者,被人給抓起來抵債場面實在太難看。

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我國軍艦被敵國擊沉,你會感到憤怒。但是如果軍艦被債主給合法扣押,貼上封條再拿去拍賣還款,那給國家帶來的就只有純粹的屈辱。雖然這艘軍艦在國際海洋法庭的斡旋下還是最終被釋放了,但是華爾街大佬的能量可見一斑。

如果說扣押軍艦相當於是在老賴家門口潑油漆,那接下來就華爾街就展現了實際的一面。通過強大的律師團隊,債主們在美國的法院成功起訴了阿根廷政府,並凍結了阿根廷在美國的海外資本。通過法律,金錢和遊說集團來影響世界上最強大的政府,這一向是華爾街的拿手好戲。

老賴可以背井離鄉,國家卻沒有長腿。華爾街這次的意思是,這筆錢你不還,以後國際資本市場的門你就別想進了。

阿根廷當然沒辦法接受這樣的懲罰,畢竟以後捨不得賣房子的時候說不定還要眾籌治病。於是2016年終於同意按要求賠付這9%的欠款,獲得了重新在國際上借債的機會。到去年11月,最後的4億7千萬也終於落實,這場漫長的追索也算有了了局。而華爾街的大佬們當然賺的盆滿缽滿,其中光Elliott Management的老闆Paul Singer一個人就賺了26億美金。

有意思的是,這筆對華爾街的還款最終是以發行新的債券的方式償還,也就是說,華爾街老闆們逼著阿根廷政府去借錢來賠付自己。可見,就算是一個中等體量的國家,在耍流氓這一領域,跟華爾街比起來也只是個嬰兒。而那些老實人呢,只有拿著30%的賠償認栽。

多說一句,這筆把阿根廷折騰了十幾年的債,總額也不過2千億美金。中國從2014年以來,兩年多的時間流失了差不多1萬億美金的外匯儲備,但即使是現在這樣外匯危急的時刻,2千億隨手也就還了,不至於這樣撒潑打滾的丟人。所以說,要想長久的帥下去,還是要有才華。實力和外表如此相關,我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References

1. J.F.Hornbeck (February 6, 2013). "Argentina"s Defaulted Sovereign Debt: Dealing with the "Holdouts"" (PDF).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 "US court ruling allows Argentina bond sale to proceed". Financial Times. April 13, 2016. Retrieved April 13, 2016.

3. "Argentina Bonds Rally Despite Risk". Wall Street Journal. September 29, 2013.

微博微博:Blake老實人,歡迎來嘮嗑。


提醒跟朝鮮人做生意的朋友,朝鮮人幾年前特別喜歡用各類國家部委、辦公室的名義找中國個體戶進貨,前幾期貨款實付,後面就開始賒賬。然後就經濟困難還不上了。找大使館、外交部打聽,辦公室是真的、部委是真的、公章是真的、一切都是真的,不還錢也是真的。

所以...自己掂量吧。

額,第一次四位數贊,承蒙各位謬讚,祝新年吉祥。

補充一點,朝鮮人這麼做也許有不得已的原因 畢竟國家太窮了,時不時還餓死人。若真有朋友被朝鮮人騙了就當行善積德了吧(公司投資被騙的,找你們法務部去,沒有法務部就問老總為什麼捨不得一年幾萬塊的費用請個律師當顧問)

評論里韓國商務部也搞這套 那就是赤裸裸的貪婪


大家怎麼把冰島忘了?

希臘啊,塞普勒斯啊都是瀕臨破產,阿根廷是賴賬,而冰島才是真真正正確實無疑破產的唯一一個國家。

一.冰島簡介

冰島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家。

國民生產總值194億美元。2007 年人均GDP名列世界第五,人類發展指數全球排名第一。 冰島經濟主要依靠海洋漁業。漁業提供冰島60%的出口收入,僱用了8%的勞工人口。 冰島所獲得的褒獎:「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世界最幸福的國家」、「最具經濟進取性的國家」、「最和平國家」、「最適宜居住的國家」等等。

冰島人口31.3萬,世界第二長壽國家,人均壽命81.15歲。

二.案例導入

如此一個猶如世外桃源般的卻將要「破產」,聽著像是天方夜譚,但是事實就是2008年10 月6 日,冰島總理宣布,國家可能將要破產。

冰島成了雷曼兄弟的國家版,這個消息如冰島的火山噴發一樣震驚全球從最宜居國家變成負債最重國家。

人口只有32萬,人均GDP卻是世界第四,冰島這個北歐島國,2007年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宜居住的國家」。然而一夜之間,這個天堂里的國家便墜入了地獄,冰島人民不得不面對9倍於GDP的銀行負債重擔。

三.調查數據

自2008年10月6日冰島克朗對歐元的匯率大幅下滑了25%以上、雷克雅未克股市上的所有冰島銀行股票被全部停止交易,以及國際信貸評級機構則把冰島的信貸級別從A-降為了BBB,冰島成為這次金融危機關注的焦點。冰島政府接管了冰島的三大銀行:Kaupthing、Landsbanki、Glitnir

這個在2005年人均生產總值為5.2764萬美元的國家,如今卻債務累累:相對於193.7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說,金融業外債已達國內生產總值9倍之多。

冰島宣布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申請21億美元援助貸款用以應對金融危機,使得冰島將成為1976年以來首個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西方國家。

以冰島大約32萬人口計算,這大致相當於包括兒童在內的每名冰島公民身負37萬美元(約合¥253萬)債務。債務的氣息充滿了全國的每一個角落,簡直令人窒息。

冰島的金融行業隨著國際形勢的惡化不斷遭受打擊,貨幣市場融資活動停滯,冰島銀行業遭「海嘯」席捲,國家評級被連續下調。外國銀行已經中斷與該國銀行的業務,冰島外匯資源已然枯竭。冰島四大銀行所欠的外債超過了1000億歐元,而冰島中央銀行所能行動用的流動外國資產僅有40億歐元,金融業轉而成為隨時摧毀冰島的定時炸彈。

10月7日,冰島第二大銀行Landsbanki面臨危機被政府接管,它旗下在英國經營的網路銀行Icesave,當天暫停了所有存取款業務。10月8日,為了縮小急速下墜的銀行業規模,第三大銀行Glitnir銀行也被冰島政府接管進行重組。另外,由於市場缺乏足夠支撐,冰島央行還在當天決定放棄前一天制定的131:1的克朗兌歐元的固定匯率,任冰島克朗自由浮動,隨後克朗即巨幅貶值。10月9日,冰島政府宣布接管該國最大的商業銀行Kaupthing,至此,冰島三大銀行已全部被政府接管。總理哈爾德呼籲儲戶保持冷靜,不要急於從銀行取走存款,他還承諾冰島所有的居民儲蓄將得到政府擔保。冰島由此成為歐洲繼愛爾蘭、德國、奧地利、希臘和丹麥後,又一個為儲蓄存款作保的國家。10月13日,周一,冰島股市休市,14日恢復交易。

獨立研究機構4Cast指出,「銀行國有化、匯率限制以及中止股市交易等都不是可以治癒傷痛的積極舉措。」「很明顯冰島需要大量外國援助,以避免經濟受到進一步傷害。」

遭遇融資困境的冰島最初並不准備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求救,因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留下的名聲並不好,其近乎苛刻的條件令冰島難以承受。但10月1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名官員稱,冰島已經正式向該組織求助。在得不到西歐其他國家的幫助之時,冰島轉而向俄羅斯發出援救信號,希望能獲得40億歐元的貸款度過眼前的難關。冰島央行行長奧德森指出,之所以向俄羅斯借貸,主要是因為冰島不能從西半球「非常要好的朋友」處得到支持。面對金融業傳出的寒流,一些冰島人把目光重新投向了這個國家的古老行業——捕魚。上個世紀30年代,冰島全國四分之一人口從事漁業,而現在漁民數量僅占冰島人口的3%。與之相對應的是迅速繁榮的金融業。有冰島的銀行職員表示,不排除脫掉西服換上捕魚服的可能性。

四.破產兇手

那麼是什麼導致冰島如此負債纍纍,以至破產呢?究其源頭,終是難逃次貸危機,這場全球的金融風暴。信用問題!信用垮台,債務到來。

第一個被揪出的「兇手」是由美國發端的「次貸危機」。現在很多人一提「次貸」便認為那是美國的問題,事實上,冰島的「次貸」危機更為嚴重。有資料說,冰島家庭平均承擔的債務達到可支配收入的213%,比美國140%的比例高得多。

第二個被揪出的「兇手」是過度擴張的銀行業。大約十年前,冰島確立了「快速發展金融業」的方針,現在,金融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高居首位,包括冰島股市的主力也是銀行系統,此外,冰島銀行的投資遍布幾乎全世界。金融曾在2005年給冰島帶來過7%這個其他發達國家不敢想像的經濟增長率,卻也使冰島在今天深陷破產危機。銀行破產,國家便面臨一個兩難選擇:如果任憑破產的銀行自生自滅,則國民財產將全部化為烏有;可若收歸國有,資產巨大的冰島銀行負債總額已經是冰島國內生產總值的12倍之多,這筆債轉給國家,又讓國家如何歸還?

第三個「兇手」是坐視不理甚至落井下石的往日盟友。冰島發生金融危機後,曾經向友好夥伴英國、瑞典等尋求幫助,可答案都是一句簡單的「NO」,不但如此,英國還啟動反恐法案凍結了一家冰島銀行的資產,導致兩國發生外交糾紛。

五.島」前概況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過於激進的政策為冰島金融危機埋下了隱患

為了追求本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冰島政府選擇了虛擬經濟為支柱產業,按照歐洲金融業的運作規範,制定了高利率低管制的開放金融政策。其金融業在幾年間迅速向全球擴展,而實體經濟的發展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扶持。

冰島產業

冰島的資源匱乏。單純依賴以漁業為主的實體產業來發展經濟顯然無法實現冰島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繁榮。

自身缺陷:監管不利

冰島央行一直以調整利率來控制通貨膨脹為其主要政策目標,弱化了其它相應的監管調控手段。一旦通貨膨脹率上升,政府就相應提升基準利率,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從而導致冰島的基準利率不斷攀升。

自身缺陷:政策不當

冰島政府高估了自身的基礎國力和國際金融形勢,制定了高利率和低管制的開放金融政策大量吸引海外資本。

冰島銀行通過「槓桿」形式,在國際借貸市場獲得大量融資,同時購入快速增長的國外銀行及企業股份,在短期內獲取大量利差,銀行業利潤來源大量向國際市場傾斜,而且大部分來自於高風險的證券市場。

------------------------

不過八年之後,今天的冰島已經在破產之後重新復甦。

慢慢還清了當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援助的錢,貨幣也穩定了。冰島還是小國寡民啊。打魚,旅遊觀光,就夠吃喝了。

不過因為搞資金管制,錢出不去,所以想投資還是有點顧慮的。冰島當初三分之一想移民,富豪跑光了。危機有責任的人被抓了,坐牢,這點力度還是很強的,不像美國,華爾街有誰倒霉了還要政府去救金融,高管照拿錢,等於窮人補貼富人。

冰島當初對銀行倒閉就是不救,倒就倒,最後反而是件好事。

冰島的貨幣大幅貶值,結果也是一件好事。最低的時候貶值了7成,大家都覺得來旅遊真值得。

所以,真是有點像山林火災,有時候只能讓它燒,燒光了再重生。

--------------------------------

當年冰島是全島公投不還英國和荷蘭的錢。

後來IMF借了21億美元讓冰島先解決燃眉之急。

這筆錢2015年終於還清了。冰島說以後再也不借了。

2016年還有一件好玩的事情,海盜黨在國會選舉中民調領先,差點當選執政黨。喏,就是這個海盜旗:

他們的政治綱領就很簡單,搞直接民主,什麼都直選投票大家決定。反知識產權,海盜么!軟性毒品合法化。


@不想上吊王承恩 關於俄印之間債務問題的說法是很不正確的。

他在回答中暗示印度用蘇聯解體後大大貶值的盧布清償其所欠的蘇聯債務,從而極大的減少對俄負債。因此後來俄國以航母項目坑印度屬於「合情合理」。

那麼事實上是怎麼樣的呢?

在1993年俄印就債務問題達成協議,雙方並非按蘇聯解體後的「實時」盧布匯率結算債務,而是按蘇聯解體前1990年1月1日的匯率結算債務(蘇聯解體時間為1991年12月25日 )。而雙方結算債務時用的盧布、美元比基本是1:1。

——《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 外交卷 》 2001

——《世界知識年鑒 》1994

——《國際關係史 戰後卷》 2006

按照1990年1月1日的匯率計算,印度貌似可以少還30%的債務和不小的一筆利息。

那麼印度是否佔了俄羅斯大便宜呢?也未必。關鍵在於印度所欠的98.71億盧布到底值多少錢。眾所周知前蘇聯盧布是被強制高估的,如果借出盧布,然後按照蘇聯官方匯率還回美元,那是傻瓜才幹的事。蘇聯表面上借給印度「價值」100多億美元的盧布,其實根本不值這麼多。

比如另外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越南,其對蘇聯債務的價值就有完全不一樣的看法。

——《制度變遷與對外關係——1992年以來的俄羅斯 》1997

所以說印度按1990年1月1日的匯率進行還款是真正的雪中送炭(當然這錢還的也並不痛快)。印度屬於少量真正還錢的國家之一。俄國人還真該感謝一下印度。普京投桃報李搞所謂的「1美元航母」,事實證明俄羅斯真是個值得信任的「好夥伴」呢。

至於當年受蘇聯援助的其他「兄弟國家」,那就更是呵呵呵了。

不過在還債這方面,值得全世界學習的其實是某位東亞領袖,他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能讓普京落淚的男人:

——《21世紀初俄羅斯亞太政策研究 》 2013

軍網上的段子不能當真的。


1、一個國家如果不是國際信用貨幣發鈔國、而又長期大額入超,最後都會淪落到外債無法償還的境地。

所有的,沒有例外。

用拓撲學的基礎定理就可以構建一個簡單的模型。比如一個小國,今年進口了10億美元的商品,只出口了1億美元的商品,那他就背上了9億美元的外債。

當然現實中可能很複雜,比如這個小國是私有制國家,它的進出口是由數百個大大小小的貿易公司來完成的,外匯管理可能還比較鬆勁。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用拓撲模型把整個國家作為一個整體來計算。因為單個公司的進口與出口累加,最後的數據就是這樣。

你不能印美元,也不能印歐元或者其他國際通用貨幣,那就只能借9億債了。

2、造成外債困局的原因,有的是人自己作死、有的是天要你死。

比如A國,本來年出口10億美元,年進口10億美元,活的好好的。

但是,今年A國某地叛亂了(起義了)。

甭管是叛亂還是起義,政府得打仗了。買6送1的T-72,那也得你先掏出那6輛的錢啊。A國自己又造不了坦克飛機大炮,國內只有子彈廠,產能裡面還不包括12.7mm高級彈。

於是,今年軍費開支猛增,其中包括10億美元的武器彈藥進口。這下好了,今年本來能收支平衡的,結果負10億美元。哦,有時候是大流氓支持政府平叛,會給援助。但如果不給援助?那這10億外債你就瓷實了。或者大流氓摳門兒,你要花10億美元買武器他只通過了2億美元的援助法案?那麼你背8億美元的債。

這就是人自己作死。好好活著不好嗎?非得打內戰。

什麼是天要你死?就是這個國家已經徹底失敗了。

B國社會發展全面落後。農業落後,人還特能生,能餵飽本國人已經不錯了,糧食出口別指望。工業落後,造不出什麼工業品來,就算造出來了也是一堆垃圾,分分鐘被義烏碾壓,所以工業品出口更不指望。礦業和資源?不好意思我地下沒有石油也沒有鐵礦。

基本沒啥出口,但有的東西,有的外國商品,你是不能不買的。手機、電腦、電信和網路設備你也得進口吧?汽車不能沒有吧?好吧小汽車的進口壓縮到最小,但是卡車是生產工具你不能沒有吧。還有最基本的——藥品,你不進口不行吧。

B國的老百姓,手裡的手機是進口的,進口手機的錢八成會變成外債;出門——可能沒私家車吧,但坐的公共汽車是進口的,這筆錢估計也是舉債。

從大的視角看就是,這個國家的人日常的消費,很多是要靠借錢(施捨)才能維持的。而這個國家的人的工作,並沒有向外國提供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這點不像中國,我們確實有用蘋果的手機(裡面多少是國內生產的多少國外生產的還另說),但是全球90%的電視是中國製造的,80%的家電、99.5%的打火機是中國製造的……因此作為中國人,可能不好理解這些小國家的現狀和心態。

於是他這個國家沒打內戰沒鬧事,安安穩穩的,但不知道怎麼的,就失敗了。

這個國家的人一年到頭都幹啥去了呢?我也不知道

是的,維持一個現代文明社會運轉所必須的很多物品,當今世界很多中小國家,是必須要通過進口才能獲得。

很殘酷的現實:在聯合國里有席位的大約200個國家,一大半是假國家。

3、但一個國家的債務變得嚴重起來的時候,所有人都會想辦法。

不但是這個國家自己會想辦法,其他的,和這個國家有貿易往來的國家,都會幫他想辦法。

想辦法增加出口,也就是多賣一些東西。

有人會說:嘁,現代工業是多麼複雜的一個體系,競爭多強,你想出口就能出口嗎?

的確!製造業的出口不容易。就算小小的一件襯衫,溫州貨5美元,你10美元,那你死了。而且你到死都無法掌握用5美元造出一件襯衫的技術。

但是辦法總是有的。腦筋活起來,真能賣不少。比如:

○A國通過向鷹醬出口商品:【軍事基地一座】,售得33.5億美元(其實是此時有33.5億美元的陳年對美外債,肯定還不上了,你給美國軍事基地,美國免除你的外債)。

換人話複述:向美國提供軍事基地獲取美援。

○B國通過出口商品:【黃金10噸】,售得3億美元

換人話複述:債務久拖,債主很惱怒,為避免總統出國軍艦出訪都要享受老賴待遇,不得不拿出國內貴金屬儲備還債或者償還部分利息。

○B國通過【提高木材出口】,收入增加2億美元。

○B國通過【提高石油產量】,收入增加5億美元。但油田的采儲比到了驚人的1:5,意味著如果沒有發現新的石油儲藏,油田5年後就會枯竭。

○C國通過出售商品:【聯合國大會投票權一次】,售得1億美元。

○D國通過出售商品:【與台灣建立外交關係】,售得20億美元。

○E國通過出售商品:【全球戰略要隘X地峽的領海凌空航行權】給大流氓某國,售得10億美元。

○F國通過出售商品:【3萬人規模的出境軍事行動】,售得51.13億美元。

換人話複述:出兵入侵與某大流氓交惡的鄰國,以換取大流氓免除外債。

……

看看,大家一起想辦法,這些失敗國家的出口潛力,還是可以挖一挖的嘛。4、上面這些都是帝國主義、後殖民主義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掠奪手段。

「挖潛力」可不是那麼好挖的,且不說這些挖潛力後面都是血淚,關鍵的是,潛力總有挖完的一天。

到那一天。這個國家石油枯竭、森林砍伐殆盡,甚至引起了大規模生態災害、國庫可以跑老鼠、國內遍布軍事基地和大兵、掛著外國旗幟的軍艦和飛機在境內橫行,在聯合國的代表也幾乎成為大家的笑柄............然而到了年底一盤點,國家又向外國借了10億美元,利息增加了20億美元。總共外債增加了30億美元。怎麼辦?

擺脫失敗和破產的宿命,不但是小國的夢想,也是大國應該做的事情。

扶持小國,讓其國內政治穩定、經濟活動可以自循環、至少有一個比較優勢的小分支產業可以有穩定的出口、這才不會陷入債務的惡性循環。做到這些之後,這個小國對於大國也可以說是長期飯票。以前,大國公司能在那裡賣東西,過了10年不行,整個國家都破產了,再過5年,內戰了,除了AK什麼都賣不動了。

而21世紀的新型國家關係,我們或許可以幫他們擺脫這種宿命。我們希望可以從小米2、小米3、小米4、一直賣到小米56、小米57、小米58,雷布斯可以從I世一直延續到XXIII世。


很多人說到新中國成立後拒不償還既往債務的

說到北洋和常凱申都沒有拒絕償還滿清或者自己前任的債務

說到全面抗戰2個月民國政府還在還日本錢

還有就是中國借給美國這麼多錢,還有說從沒見過美國還錢

這裡有些東西,需要說明一下。

最重要的一條要最先說:就是民國政府借的很多外債,是用來對付TG的,別人借錢給你的敵人來打你,因此你為勝利付出更慘烈的代價,從哪條論點上你應該償還這筆用來殺你的人的錢?

第二條:北洋政府承認滿清的所有債務,常凱申承認北洋承認的所有債務,是因為雖然有辛亥革命在武昌的一場血戰(革民軍慘敗,黃興都跑美國去了,你可以想像得到當時戰敗方的絕望),但滿清和民國(北洋政府是民國的一個時期)還是和平交接讓渡權力的(袁世凱先打服革命軍,再去找滿清逼宮,避免了雙方高估自己實力,能誠心談判),民國從滿清手上不管從任何角度來說都是合法的繼承的中國的一切(這是少有的戰勝方向戰敗方交權,畢竟當時袁世凱指揮的北洋至少名義上是滿清的軍隊)。若是有債權的話也包括債權。並且這種權力的交接和讓渡得到了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支持。所以北洋政府不能說,你錢是借給滿清的,你找滿清要去,這個話說不過去。常凱申也是從民國的北洋政府手上合法接過權力。即便是現在民法上,你繼承某人財產的時候,也要先扣除被繼承人的債務的。

第三條:新中國成立之初,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只承認常凱申不承認新中國,你去法院起訴中國大陸政府欠你錢,但你明確的指出,這個中國政府在台灣,你不承認在大陸的是中國政府。你拒絕承認新中國的時候已經確定了一件事,這些債務與新中國無關。一個很簡單的邏輯,你說某人欠你錢......但你說這個人不存在。然後你說這個你確定不存在的人欠你錢?

第四條:也是結合第一條來說的,兩撥人打架,你借錢給其中一方讓他去打另一方,結果找你借錢的打輸了,你去找打贏的傢伙要他還錢......現實中你這樣去要錢基本上都是會被打得你親媽都不認得你的。

第五條:說到一直到1937年,國民黨政府還在賠給日本人庚子賠款,準時賠錢,從無拖延。

就是到全面抗戰爆發以後,還給了兩個月的賠款。

這裡就有很多討嫌的其他東西牽扯。37年戰爭全面爆發之後,中日並未相互宣戰,不論中日都拒絕宣戰,也拒絕斷交。事實上已經打得屍山血海了,但雙方均不肯宣戰,不肯斷交,這裡面雙方都考慮到依據國際法宣戰斷交之後,會面臨的禁運問題,一個缺乏生產能力,一個缺乏資源,宣戰後被禁運都會很痛苦。直到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民國政府沒有了被禁運的後顧之憂,才對日宣戰。

既沒有宣戰也沒有斷交。從法理上來說,這錢確實還是要還,不過打了兩個月 沒有和平的可能了,民國政府還是不還了。至於法理不法理。那就不在考慮範圍內了。因為全世界都看到了沒有和平可能,這時候不還錢不會影響信譽度的。

第六條:承認蘇聯的債權並且全國人民勒緊褲帶還錢,前蘇聯是支持TG的,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承認新中國的,這個帳找不出賴的理由......錢是你找他借的,你們相互也承認對方的合法性,你找不出不還這個錢的理由,這個逾期或者賴賬都是會有嚴重影響的。真要賴了這個錢,哪個國家願意抬一個不守信譽的政府進聯合國?還是常任理事國????

比前蘇聯多得多的人口,借的錢也不算很多,那麼多年還還得那麼辛苦,主要問題還是在當年國內而不是前蘇聯身上。

第七條:中國借給美國很多錢?可能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這樣想的,然而事實上呢?

我們國家的外匯體系有一部分是這樣的,拿可口可樂公司打個比方,當年可口可樂公司進入中國,他是沒有人民幣的,他只有美金,他拿1100萬美金交給中國,中國為他發行了1億人民幣。供他在中國使用。現在可口可樂中國公司價值多少?往少處算不會少於100個億人民幣吧?現在人民幣匯率多少?他要變賣了中國公司套現走人,中國要給他多少美金?15個億差不多吧?退一萬步來說他不賣掉公司套現?每年他給美國母公司上繳利潤是天經地義吧?這每年都要拿人民幣兌換美金繳回去的吧?而中國拿著美金在國內是不能用的,也不能全部花在國際上買東西的,不然拿什麼來兌付這些要流回美國的現金?只好又去買美國的國債。變現方便某種意義上來說等於美金本身,並且有點利息收入。這就是國家的外匯儲備。儲備是根據需求來決定的。隨時要準備兌付這些要流入美國的現金。也要隨時準備對付突發的事件。說起來中國是美國第一大債主。但事實上,這看起來龐大的外匯儲備。大概也就只夠3年左右的消耗。其實還在危險邊際。

列舉一個數據,你們可以隨便百度得到的,2014年6月-2016年2月中國外匯儲備降低8000億美元。這也就20個月而已。8000億就沒有了 2014年6月是中國外匯儲備的頂峰時期,近4萬億美元。看起來很多。看起來20個月降低8000億時間很長,月均才400億,但事實上,低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導致熱錢外流,或者說儲備越低熱錢外流越快,降低8000億要20個月,沒有足夠的貿易順差支撐的話,降低第二個8000億儲備可能連10個月都不要。

現在中國的外匯儲備仍然不夠,若是再發生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這點外匯儲備撐不了3年。

另外,要記住一點,

在中國的外資,也是中國的負債。隨時人家都可能兌現走人的。這樣算一算,中國和美國,誰欠誰的錢?

第八條:都說美國欠錢不還,有沒有人能夠舉個實例出來。我倒是可以舉出美國豁免很多國家債務的例子,最出名的是租借法案,大量真金白銀借出去的錢或者軍火,在戰後絕大多數都被豁免,就連蘇聯----這個和美國嚴重對立以至於冷戰到你死我活的國家,都被大量豁免債務,還有很多是象徵性的償還。

不要跟我說廣場協議,貨幣匯率的鬥爭都是圍繞貿易進行而不是圍繞債務進行,主動貨幣貶值主要是為了解決貿易逆差,中國美之間最大的問題就是匯率問題,中國是債權國,為何拚命要低估人民幣匯率?為的就是國際貿易順差,為的就是商品有銷路勞動力有出路。難道中國拚命低估人民幣匯率就是為了美國少還錢?。廣場協議是數十年日本拚命壓低本國匯率吸美國的血,美國扛不住了才翻臉逼著日本簽的廣場協議。同時被升值的還有德國馬克!德國二戰結束之後有大量的外債,主要債主是美國,有大量要支付的戰爭賠償!這也是賴賬?是幫著債務人賴賬吧!!!

在任何官方權威的解釋,廣場協議都是圍繞美國對日本的貿易赤字,貿易逆差來擬定的。說穿了!廣場協議是為了削弱日本產品對美國產品的價格優勢,而不是為了賴賬!只有貿易收支平衡,才還得起錢!特朗普對中國的仇視也源於匯率!他是商人,美國的商人群體在匯率上受中國和日本損害最深!美國的工業也是!

貨幣也是商品,貨幣價值依據國際市場的需求程度來決定,一國保持貿易順差的時候,貨幣不可避免的要升值,反之則不可避免的會貶值。在生產力和財政狀況穩定的國家,這不是政府的力量可以掌控的。不論中國政府怎麼拚命壓制,在貿易順差下貨幣升值是必然,美元在長期貿易逆差的時候,貨幣貶值也是必然。指望貨幣貶值來消除債務是飲鴆止渴。貨幣大幅貶值會對很多企業致命打擊(應付款會突然變多)反之大幅度升值也會對很多企業致命打擊(應收款會變少,我的一個出口型的客戶最怕就是人民幣升值)任何國家都期待貨幣價值穩定。在可控範圍內波動。

PS:在匯率控制上,中國當之無愧是流氓國家。這是實話,也是褒獎的話,做得好!

13年,貨幣一再升值,我給業主們的報告是警惕附近工廠裁員減產搬遷,繼續投資是高風險。去年人民幣貶值約10% 我給BOSS們的報告是預期北上廣工廠會因此增加,工人增多,商業機會增多。可以考慮增加投資。

看清楚了,主動貨幣貶值,主要並且幾乎唯一的根源目的,就是就業問題!而不是賴賬!

另外貨幣本身就是一種債權憑據。中國在過去幾年中外匯儲備減少了大約1萬億美元,這就是美國還債給中國的證據。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美元儲備總量減少,就是美國還債的證據!

美國國債也有美國人購買:以下文字引用自百度百科。

美國國債約有25%由外國政府持有,差不多兩倍於1988年的比例(13%)。美國財政部的統計顯示,2006年末,在「公眾持有」的國債中,44%由外國投資者持有,而當中的66%是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尤其是日本銀行和中國人民銀行。

外國持有美國國債中,40%來自日本和中國,中國是美國國債最大持有國。

以上引用文字說明一件事,大部分美國國債由美國人持有,誰還要在這裡說美國通過貨幣貶值賴賬?

還說明一件事,持有美國國債最多的是對美國最大的兩個貿易順差國。 持有美國國債的目的也是為了維持美元的高匯率,以便自己本國出口(居心叵測啊!)

再另說一句,美國繼續貿易赤字下去,美元則會繼續貶值,持續貶值。遲早美元體系會崩潰,美元崩潰則意味著美國領導地位的終結,任何美國人都不願意看到這種情況的。美國也在拚命維持自己的信用,這是美國霸權的保障。

美國政府無權印鈔,美聯儲也無權印鈔,美元匯率也不是美國政府能夠直接干預的。

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貨幣需要具備並且滿足流動性需求,當大量美元被作為避險貨幣儲備的時候,美國只能設法發行更多國債來滿足流動性需求。市場上原本需要1萬億美元流通,但是有3萬億的避險貨幣需求.......大量美元被用於儲備避險貨幣,需求上升,於是美元升值,出口下降,貿易逆差,問題是大家還是在繼續購入美債或者美元避險 ......美國扛不住了,於是議會同意發行更多債券緩解一下。最後現在美國國債20萬億.......貌似一大半是避險的儲備........沒有流動性的,一旦全部流動就會造成美國大幅度貶值的,並且------這一切都還是明知道風險主動購買的。

美國國債平均收益率大約3.5,最近收益率較低只有2.5,但仍然高出很多國家的經濟增長率。為啥不買美債?

以上來自百度百科的數據表明,大量的美債或者美元作為其他國家或者投資著的避險儲備失去了流動性,美國既是美債的受益者,也是美債的受害者。一旦美元或者美債信用降低引發拋售.......美國就只好賣航母來還債了。(不要說沒人敢找美國逼債,美元崩潰的時候美國養不起航母了,泰國的例子擺在哪裡,東南亞唯一一艘現代化的迷你航母,經濟危機之後至今就成為擺設了)

作為一個商人,必須對經濟環境感覺敏銳,特朗普意識到了危機所在,他的表現證明他是試圖讓美國擺脫這個一旦發生則無法承擔的風險。

(關於美國要客觀評價,儘管美國一再壓制打壓中國,但不得不說中國這麼多年來一直躲在美國和俄羅斯身後發展,沒有美國竭盡全力保障全球海運安全,沒有美國推動的全球化,沒有美國推動的自由貿易,中國是無法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快速發展的。索馬利亞鬧海盜的時候,美國海軍將領抱怨中國從來只享受海運便利不盡海運保障義務,過去沒能力也就算了,現在有能力了還賴著不出來分擔護航責任。仔細想想人家說得也沒錯,於是中國派出軍艦去參與為國際商船護航,)

意外看到知乎一個關於美國國債的帖子,發個鏈接給大家參考。

中國為什麼要購買美國國債? - 美國 - 知乎

另:朕是知乎新人,看各位的評論看了很久,朕突然發現一個事,是不是知乎評論里是一定會撕答主的而對朕是個例外啊!

添加於2017-03-08

剛剛有人不客氣的指出朕在美化美爹,問誰說美國政府無權發行美元,原文如下

大抱枕老先森1 小時前 「美國政府無權印鈔,美聯儲也無權印鈔,美元匯率也不是美國政府能夠直接干預的。」這是誰說的。。。。

大抱枕老先森回復范雲松1 小時前大部分是事實,但是這一部分錯的離譜,這個答案最大的問題是明顯的偏向性,他美爹操縱匯率的事情沒少干

美國要經過議會批准,政府才能發行國債,並且國債要由美聯儲來發行,美聯儲發行多少美債,才能印多少鈔票,美聯儲類似中國的央行,通過買賣美債來調節市場上流通的美元數量。

是不是發行美債(也可以說是美元)是由美國議會決定的,而不是美國政府決定的,美國政府對美聯儲的權力很小,加息與否由美聯儲獨立決定(利率調整會影響匯率)。

至少你是弄混了議會和政府的區別,不論美聯儲還是美國政府,都無權擅自發行美債或者印鈔,只有美國議會才有權!並且美國政多次因為議會不肯發行債券關門。你要記住一點,美國政府權力是很小的。

舉個例子,汶川地震,美國政府捐款50萬美元,你是不是感覺美國政府這簡直是在侮辱中國?實際上美國總統就50萬美元的許可權,這已經是政府捐贈的上限。美國政府無權捐贈更多。要更多就去議會提案!相比之下惠普公司捐贈1400萬美元(董事會決議,不包含員工捐贈)

(題外話,每次中國災難外國捐助都姍姍來遲,每次都會有無數人號召抵制不捐款的外企,事實上與中國國情不同,外企要是未經過股東授權就捐款是要坐牢的,動員職工捐款也是違法的,把員工捐款掛上公司名義也是違法的。不論國家還是企業,最初能提供的就是已經經過授權的,緊急情況下能使用的錢。要用更多錢必須董事會批准,再要更多就得股東大會批准。這些都需要時間。舉這些例子只是說明歐美國家政府權力多小)

哪怕中國,法律規定的也是人民代表大會管轄一府兩院(政府,法院,檢察院)

美聯儲調整利率是依據經濟狀況來的,就業少就降息刺激更多人貸款投資,反之就加息。任何一國都不會傻逼到為了調整匯率賴賬來毀滅國內的就業!

匯率不是這種貨幣自由兌換的國家可以操控的。幾乎世界上所有國家在面對金融巨鱷的偷襲的時候都無能為力,除了中國外匯體系設計時有防火牆,除了香港有中國大陸撐腰。你多了解一下外匯市場,你就知道每日外匯市場上交易金額多大,操縱匯率有多難。(朕第一份工作就是做外匯投機的騙子工作,第一課就講的外匯市場。)

若是你覺得自己去搜索很困難的話,我現在可以告訴你,最近得到的數據是日均5.3萬億美元。

你估計哪個國家有能力在這樣的市場上操縱匯率?

以下回答某位評論者的問題 @meletai

(下文中匯率波動被我放大幾百倍,匯率也不符合實際,是為了方便大家直觀理解,實際上每日波動1%已經是比較大的波動了,實際上普通商品國際貿易的利潤通常也很難有20%)

問題一、一個日本商人,製作套套的成本是80日元一個,他決定把這些套套賣100日元一個。這時候有個中國商人打算找他訂購100萬個避孕套,這個日本商人覺得自己應該收回1億日元才對。

日本商人要價是1億日元1百萬個避孕套,但他報價的時候還是以美金報價,因為美元是國際流通貨幣的基準,假設這個時候美元兌換日元為1:100。日本商人的報價就是100萬美金。

中國商人並沒有美元或者日元,但他有人民幣,他找中國銀行兌換(或者說是購買)100萬美金用於支付這個貨款。假如這個時候人民幣兌美金是6:1,那麼中國商人拿出600萬人民幣來找中國銀行兌換100萬美金。

中國銀行可能找央行兌換出這100萬美金,也可能在匯市上買入這100萬美金——假如正好有其他人需要人民幣的話。不管如何,這錢在外匯市場上要走一個來回了,產生了一次賣出人民幣,買入美元的匯市交易。(外匯儲備也算)並且,這個是匯市的剛需。

通常國際貿易都是通過信用證交易,中國商人找銀行開具100萬美元的信用證給日本商人。信用證上註明了貨到中國港口海關檢驗放行日本商人即可憑信用證支取100萬美元。

日本商人這個時候面臨著一個問題。他生產運輸和兩地海關清關是需要時間的,假如他收回這100萬美金的時候,美元兌換日元變成1:70了,那麼他就只能收回7000萬日元,那麼他會實際上虧損1000萬日元。一個商人並不能控制匯率的變化。他不想冒險,他要怎麼迴避可能的貨幣升值風險呢(出口商最煩的就是貨幣升值了)

於是他也通過匯商(通常都是銀行,也有專業的外匯商)通過保證金方式,按10:1的比例向匯商繳納保證金,賣空100萬美金購買1億日元的合約。類似於期貨的合約,只是匯市上這個合約可以不約定交割期。

通過賣空100萬美金購入1億日元的合約,來對沖自己的國際貿易合同。日本商人將自己的收益固定在合約建立的這天。若是美元對日元貶值,那麼他可以從匯市上賺取差價,但從實際收到的貿易貨款中虧損同樣多的日元出去。反之亦然,他的收益被這個對沖合約鎖死。

這又產生一次匯市賣出美元買入日元的交易,不過這個不是剛需,實際上匯率波動很難有這麼大,有些企業也並沒有對衝風險的意識。但一個成熟的貿易商會在每一次貿易中都堅定的做風險對沖。

當日本商人完成交付,用信用證找銀行支取100萬美元出來的時候,他還要再做兩次外匯交易,假設這時候美元兌日元匯率變成1:70了 。那麼他一次是把之前賣出100萬美元買入1億日元的交易平倉,這就產生一次賣出7000萬日元購入100萬美元的交易,他在這個交易中賺到3000萬。一次是把剛剛收到的100萬美元賣出買入7000萬日元。他實際收回的資金如他所願仍然為1億日元。他這一次國際貿易至此完成。

至此一次中日之間的貿易產生了3次匯市的交易。實際操作中進口商也可能會在合同簽訂之後一段時間才開具信用證給對方(對方證明自己已經備足貨了)那麼以上例子中中國的進口商也會有匯率變動的風險,也會去匯市上買空一個對衝風險的合約。

那麼這一筆國際貿易會產生4次匯市交易。

除開國際貿易之外,還有一種套利交易,大多數情況是附在美國身上吸血的情況。

日本一直奉行低利率,貸款利率很低。而相對而言美元利率要高得多。

套利者在匯市上賣空1億日元購買100萬美元的合約,這個時候除了交易手續費之外,交易者還要支付他所借的1億日元的利息。另一方面他還會收穫到這100萬美元的利息。當美元和日元的利率差超過手續費的時候。套利者就會下手。之所以大多數情況是美元倒霉,是因為美元最安全。換個辛巴威貨幣利息再高也沒有人敢去套利。 (美元是很霸氣,但也總是被人吸血)

這也不是剛需,但這種操作並不在少數,一個國家貨幣加息減息在短期內都會引起套利者的資金流動。從而更進一步的影響匯率變動。

還有一種就是投機。如炒股一樣,因匯率幾乎每天都會有近%左右的波動。而外匯合約交易的保證金通常是1:10左右。有無數賭徒像炒期貨一樣的來炒外匯。這部分不是剛需,僅僅是投機的賭徒,他們佔了外匯市場每日交易額的很大一部分。這些賭徒里有很多很出名的人,最出名的莫過於索羅斯。幾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機,都拜他們在外匯市場里興風作浪所賜(不過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被他們攪得動的國家都是自己有問題的國家)

他們並不僅僅對發展中國家搞事,英國也被他們搞得很慘。

他們去香港搞事的時候,被中國政府狙擊反收割了他們一把,穩住香港經濟保住香港市民的荷包。(可惜香港還有很多人不懂得感恩鬧佔中)。中國政府額外多了一筆收入(那時候這筆錢對中國來說真不算少)

他們悻悻的叫喚說中國政府不守規矩,不允許貨幣自由兌換(我國外匯制度的優越性體現出來了)。我國政府表態說規矩一直都是這樣你又不是不知道(認賭就要服輸不要嗶嗶)

嗯~寫到這裡,不得不說一句,我兔威武!


想起來這個漫畫。。


大概是這樣吧

大國欠小國錢不還:

憑本事借的錢,為什麼要還?

小國欠大國錢不還:

換個打算還錢的總統就行了。


謝邀

一個主權國家如果欠錢不還,叫債務違約。

國家債務違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主權債務評級被下調,債券價格下降,收益率提高,也就是今後該國的融資成本會飛漲,最終政府無法從國際金融市場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以應對政府支出,可能會導致更加緊縮的財政政策,降低經濟增速和產出增長。甚至主權評級的降低會連累該國的金融機構證券評級,使得該國金融行業整體蕭條,去槓桿化增加,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加劇,企業融資成本增加,減產裁員~可能會引發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直觀理解就是:一個信用良好的人去銀行或者找有錢人借貸,他的利息是比較低的,融資成本是比較少的,但一個有過欠錢不還紀錄的人再去借錢,別人可能不敢借給他:融資難度高;別人可能敢借給他,但為了防範風險,索取高額利息:融資成本高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債務違約的國家大概有:

希臘

最近歐債危機的主人公。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主權違約的國家。早在公元前4世紀的阿提卡海洋聯盟,當時13個希臘城邦中就有10個未能償還提洛神廟的借款。自獨立或1800年以來,希臘處於違約或重組的年份比例更是達到50.6%。也就是說,希臘近兩百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處於違約中。

這是小國家欠錢的例子。

1998年8月17日,俄羅斯宣布延期償還所有債務。

後果和連帶影響:

星期四,也就是俄羅斯金融危機發生後的第三天,全球市場一片狼藉。東歐和土耳其股市極度低迷;加拉加斯股票市場大跌9.5%,致使委內瑞拉人陷入恐慌,紛紛搶購美元;在巴西,股指跌去了6%;即便在德國,由於俄羅斯的動蕩可能危及其東部邊境,因此,股市也應聲下跌了2%。

其結果就是,呼喚利差——信用市場最基本的風向標——就好像脫了韁的野馬一樣,拼了命似地向上狂升。

人們不再敢冒風險去投資,轉而購買利率低但安全的國債,比如美國30年期國債,德國10年政府公債等等,側面也導致了如中國這樣的國家,在外匯保值的時候,優先選擇購買美國國債。

在俄羅斯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有核國家是不會發生債務違約的,而小國家們發生債務違約,將會有核大國——世界警察們出面主持公道,武力是保證債務關係正常的最後一道屏障,結果……俄羅斯自身違約了! 而眾所周知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沒辦法找一個有核的軍事大國討公道。

這是大國欠錢的例子。

有關俄羅斯,還有一個,蘇聯成立後,拒不承擔沙皇時期欠下的債務,當然,導致國際信用和外交環境非常惡化。但俄羅斯獨立後,象徵性的還是把這些欠款給付了。

2001年的阿根廷

1998年第三季度阿根廷經濟開始衰退。2001年3月,由於經濟衰退長期化,當局政策乏力,發生了「內閣危機」。經濟部長墨菲的緊縮政策遭到了社會各界的反對,墨菲剛剛上任兩周就被迫辭職。同時IMF袖手旁觀的做法使得投資者對阿根廷經濟失去信心,外資流入減少,資本外逃嚴重,股市、債市動蕩。2001年底,代總統薩阿宣布政府無力償還1300多億美元的外債,債務危機迅速演變為經濟、政治和社會全面危機,銀行擠兌、工人上街遊行、哄搶超市等現象屢見不鮮。阿根廷政府宣布比索貶值,比索一瀉千里,一度跌至1美元兌4比索的低點。據統計,2002年上半年,比索貶值70%,通貨膨脹率40%,失業率25%GDP負增長16%。2002年中期,阿根廷金融危機再度升級,呈現出向巴西、烏拉圭擴散的趨勢。巴西貨幣雷亞爾7個月內貶值50%。烏拉圭甚至在2002年7月30日由於無法抵擋擠兌狂潮,宣布銀行停業,國有銀行凍結所有定期存款,結果導致烏拉圭貨幣貶值、物價暴漲、國家風險指數上升。

2014年委內瑞拉

小國欠大國錢(中國), 能有什麼辦法?他們確實沒有錢啊?打仗? 中國有能力跨越太平洋跑到美國後院去發動戰爭么? 沒辦法呀,只能繼續借錢幫他們度過危機,順便買更多的礦,更多的油。這就像一個企業家欠銀行錢一樣,銀行為了保證收回款,在你困難的時候還是得硬著頭皮給他輸血。除非確認該企業家確實沒救了才會終止幫助。中國和委內瑞拉就是這麼個情況。

所以,當一個國家擺爛:(「我就是還不了錢了,你們等一等吧,等我有錢再還! 」)的時候,其他國家確實沒什麼辦法了,現在不是19世紀,可以通過戰爭去武力討債(英國法國當年沒少干這樣的事),只能聽之任之了。不過不到萬不得已,沒有國家甘願擺出無賴嘴臉的,因為這意味著信用破產。

連大無畏的無產階級中國60年代都不敢做的事,又有幾個國家敢豁出去做呢?

看看當年中國的債務危機

1960年7月,前蘇聯單方面撕毀對華經濟援助協議,撤走專家,逼迫我國限期還債。(中蘇矛盾的主因其關鍵點在於蘇聯想把中國變成傀儡政權,成為類似於華約集團的蘇聯衛星國,誘因是赫魯曉夫全面否定斯大林,導致中蘇論戰)

為爭一口氣,儘管面臨「三年自然災害」,全國人民還是勒緊褲腰帶還清了這筆債務。周恩來總理1964年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做的《政府工作報告》及李先念在二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做的《關於1961年和1962年國家決算的報告》中都有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

中國欠蘇聯的各項借款和應付利息共計14億600萬新盧布(其中相當大的部分是使用和消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軍事物資的貸款和利息),摺合人民幣52億餘元。按照協議,這些外債應於1965年前全部還清。

當時我國建國僅十年有餘,工業尚在起步階段,所以只能用農產品來償還。雞蛋、蘋果要過篩子,大了小了都不要;豬肉要卡一下膘,肥了瘦了都不行——這是前蘇聯當年驗收中國抵債物資時的真實寫照。

以農產品還債,何時才能還清?中央研究決定,以蘇聯急需的稀有礦產品來抵債。按當時農產品與礦產品價值的對比,一噸一般的礦砂能抵數噸農產品,而一噸稀有金屬礦產品比幾十噸甚至上百噸農產品價格都高。用稀有礦產品來抵債,既可以省下糧食緩解人民生活困難的局面,又可以加快還清所欠債務的進度。

在中共中央1964年2月29日給蘇共中央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話:「到1962年底為止,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糧油和其他食品值二十一億新盧布。在同時期內,我們向蘇聯提供礦產品和五金值十四億多新盧布……

這些礦產品中,有許多都是發展尖端科學、製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

到1964年,我國提前一年還清了上世紀50年代欠前蘇聯的全部貸款和利息,1965年10月前又還清了蔗糖貸款和貿易欠款,至此還清了欠前蘇聯的全部債務。同年12月3日,外交部部長陳毅接見日本記者時宣稱:「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沒有任何外債的國家。」


當年希臘人借英國人錢打仗,眼看要輸了,女王陛下一看輸了還怎麼還?擼袖子自己上了


沒有人提朝鮮嗎。。。

而且應該不是屬於借錢不還。簡直屬於強搶了。

瑞典的沃爾沃汽車

瑞士的勞力士手錶

人家就憑本事賴掉了。當然,現在每天運往丹東的糧食,估計也是打借條的。那些和朝鮮政府做生意的民營企業家估計更慘,桃子被摘想去告都沒門。


謝 @Huei-san Hsu 邀請,為什麼這一次帶名字的謝邀呢?因為我最近接到的邀請大部分都是醫學的……真的不懂啊各位!!特別是醫學問題,瞎扯萬一讓別人看到了,以後耽誤人家怎麼辦?

出於這是一個正常的問題,我決定好好的回答。恩,然後我仔細想了想,真正違約的國家還真的不多,阿根廷已經算是最嚴重的一個,奈何最高票的 @溫義飛 已經說了。既然如此,那我也只能是用政治的角度來分析一波了。

國家和國家的事情,除了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是分不開的。

題主所問,大國欠小國的錢不還會如何,這個這個問題很簡單,當它從欠錢不還開始,他就已經不是大國了,因為作為一個大國,是需要足夠多的國家信用的。

在以前,國家信用上,或許沒有那麼重視,可是在全球化的今天,這卻是至關重要的一點,各種經濟組織不讓你加入,生意也不跟你做,你一個人在牆角畫圈圈,顯然是畫不出錢的。

而且最為關鍵的是,大國都還不起錢的話,可想而知其中到底欠了多少錢,而這個就是我所說的,從它欠錢不還開始,他就已經不是大國了。

補一句:曾經的阿根廷也輝煌過。

好,簡單敘述完大國,接下去談談小國欠錢不還吧。

小國欠錢不還,其實主要也分為兩種。

第一種,有利益關係的小國。(包括政治利益,參考希臘還有即將違約的委內瑞拉。)

第二種,國際路人甲,地緣上沒有啥用,也沒有利益糾葛的國家。

先說目前的環境吧,不管什麼國家欠錢,直接打是不現實的,沒有吃相這麼難看的。

如果是第一種有利益糾葛的國家,一般處理情況有幾種。

1.債主介入國家,教你怎麼還錢。(此是必然。)

2.繼續給你錢,但是他們是希望這些錢在這裡投資,起碼能夠讓你這麼不繼續亂下去,並且有資源的國家,債主還是會有一些想法的。

3.在你快還不起的時候,免債。

免債這個看上去好像挺傻的?其實,原因很簡單。

第一個.維持地區影響力,其次也是大國形象,做給別的國家看。(比如中國給委內瑞拉免除債務,看看地圖就知道,那地方可是南美洲。至於美國,他12年給埃及免除了十億美元債務。)

第二個.關係沒鬧僵,拉攏的同時,以後還能繼續做生意。(美國給巴基斯坦免除過非常多的債務。)

以上都是地緣政治,這個就是政治利益,換句話說,只要有利益糾葛在內,那債主就不會放棄這個國家。

說個最近的希臘,為什麼歐盟一直救他?因為希臘可以絕情,可以無恥,可以不要臉。可是歐盟不能讓別人以為他們絕情無恥不要臉,否則以後歐盟的擴張,甚至是內部,都會存在很大的問題。

談第二種,沒有利益糾葛的國家,這個就好談的多了。

金融封鎖,國家信用評為垃圾等級。冰島,阿根廷不就是這樣嗎?

沒有人跟你做生意,福利驟減,到時候國內的經濟肯定一落千丈了。

而除了金融上的制裁之外,事實上,能夠拿出的辦法不多,文明社會,真要打了,先不說打了你能不能拿回錢,你的國家還值不值錢,就說打你的成本,在國際同僚面前的形象,到時候只怕是本都回不來。


伊拉克打了8年兩伊戰爭,欠了大量的外債,除了美蘇等國的軍火債,還有300多億美元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其中140億美元是科威特的貸款。薩達姆就動了歪點子,你們國家那麼弱小,還挨著我們,如果把你吞併了,變成我的一個省的話,我欠的這140億美元,不就不用還了么。(當然這只是科威特戰爭的原因之一)

於是擼起袖子就是干,經過了14小時的戰鬥,伊拉克軍隊就佔領了科威特首都。隨後繼續發展進攻,很快佔領了科威特全境。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吞併科威特,將其劃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並稱它「永遠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後來聯合國一看,這還有王法么?授權多國部隊發動海灣戰爭,伊拉克軍隊被一頓胖揍,又灰溜溜的撤回去了。


還錢是不可能還錢的,這輩子都不可能還錢的。掙錢呢又不會,只能靠嚇嚇韓國維持生活這樣子!


不妨順著歷史的脈絡來看各種討債方式及其深層邏輯。

這條脈絡的核心只有一句話:對債權的保護本質上是對產權的保護。產權的保護是國際間合作的基礎和前提。

很顯然,當博弈是一鎚子買賣的時候,欠債還錢並不是天經地義的,所以在全球化發展完善以前,討債的成本很高昂。所以,在20世紀以前,國與國之間討債和各種跨國產權的保護主要就是通過簡單粗暴的軍事行動來實現的。這一討債方式是「誰的財產誰保護」的現實表現。該慣例一直到二十世紀初委內瑞拉債務危機時才產生轉變的苗頭。1899年卡斯特羅通過戰爭推翻安德拉德的獨裁統治,次年委內瑞拉的主權債務已高達一億九千萬博利瓦爾,1902年卡斯特羅被迫宣布中斷清理國內外債務,從而引發嚴重的債務危機。英國和德國為了討回債務,派遣聯合海軍炸沉委3艘軍艦,封鎖委5個主要港口並轟炸港口設施。至此,討債方式還是按照軍事行動的慣例進行的。有意思的在於,之後委內瑞拉同意由剛剛成立的海牙國際法院進行國際仲裁。雖然這次的仲裁結果支持國際間的武力討債,但由此引發的國際間對仲裁結果合法理性的質疑和討論促成了國際慣例從戰爭向國際法的轉變。此事件的一系列發展在1906年促成美國成立本國的第一個國際法學會(ASIL)。

1907年第二屆海牙會議通過協議規定,任何債權國不能以武力向另一主權國討債,而是要求雙方必須先尋求和接受國際法院仲裁。

海牙協議在否決了戰爭合法性的同時,也給賴賬打開了方便之門。不了了之的欠債行為在1907年海牙協議之後並不罕見。以二十世紀上半葉為例,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其中,1914年、1917年北洋政府就先後中止支付晚清和民國發行的債券。1921年北洋政府宣布破產,所有主權債務也都一筆勾銷。而國民政府也曾通過降低債券利率和廢棄外債的方式毀約。可見,動蕩時局中主權債務的風險一樣是不低的。

賴賬很顯然是不利於順暢的全球化合作的。因此二戰後,通過成立國際組織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一個目標就是解決債權等產權的保護問題。例如,1944年成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是致力於幫助陷入債務危機的國家渡過難關從而保護債權國權益的。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類全球性的多邊組織外,區域性的多邊組織也往往同時肩負著保護債權國的職責。例如歐盟等多邊組織在處理個別國家債務問題時實施的一系列經濟援助、債務展期等措施,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以時間換空間,最終保證債權國本金的安全。

當下,在強國對弱國的雙邊關係中,債權國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援助性貸款時也常常採用主動減免等方式減輕債務國負擔。當然,這些主動減免往往是對雙方都有利的共贏行為。

當然,如果債務國本身就是強國,在債務壓力下又不想讓信用受損,那就很考驗智慧了。以美國為例,十八世紀末,美國背負了獨立戰爭留下的五千多萬美元的沉重債務。這個債務負擔最終就是由漢密爾頓的債務重組計劃告終的。該計劃通過發行新貨幣,並將使用新貨幣發行的新債償還舊債。人們把這個「旋轉門計劃」稱為金融創新


波蘭人民共和國干過這事,宣布全部外債我不還了。於是直接把全部社會主義國家的信用評級全部拉低。

當年朱相去美國請了若干大佬吃飯,飯後中國的評級提了一下,緊接著朱相就在美國發了若干中國的債券。這算是波蘭那次大無畏舉動的最後餘波吧。


希臘么?前兩年經濟危機,德國催債,希臘先翻出二戰時的老賬巴拉巴拉,後來搞個公投不還錢,後來難民一來貌似就沒聽到後續了


借錢不還?答案很簡單啊,打唄。咱們中國就是這麼乾的。

1900年,中國的庚子義和團運動引致八國聯軍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權代表奕匡和李鴻章與11國代表簽定了《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第六款議定,清政府賠償俄、德、法、英、美、日、意、奧八國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國」的軍費、損失費4億5千萬兩白銀,賠款的期限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計為9億8千萬兩,是為「庚子賠款」。其中俄國以出兵滿洲,需費最多,故所得額最大,為1億3037多萬兩。中國當時的人口大約45000多萬人,庚子賠款每個中國人被攤派大約一兩銀子。

《辛丑條約》中規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國共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

這麼多錢,清政府當然是沒錢賠的。所以么,事實上這些錢最後還是找了列強借錢賠款。

一戰爆發以後,各國勸說中國加入協約國,中國為此先是要求暫緩庚子賠款十年,義大利、日本、俄羅斯等國很快就同意了。

隨後中國加入一戰,德國佬的錢立馬就不還了。

還有,中國駐美公使梁誠談判的時候發現美國人認為賠款有冒領的情況,透露了覺得賠款太多的口風,梁誠敏銳感覺到是個機會,一番努力,將庚子賠款變成了庚子獎學金。後來各國也相繼退款,包括日本人也退了五分之一。

抗戰過後,國民黨政府也在美國人手中借款甚多,有的還掉了,但還有兩筆錢沒還。分別是5000萬美元的平準基金借款,1942年借給國民黨的5億美元的財政援助借款。國民黨敗逃台灣以後,美國人試圖找共黨要錢,共黨當然否了。他們連國民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都不承認了,怎麼可能還給錢?

美國人當然很生氣。

不過嘛,抗美援朝一戰打下來,這些錢也算賴賬成功了。當然,後來也借了蘇聯一大筆錢,三年困難時候還要勒緊褲腰帶還款,很多人對這個宣傳應該很有印象。

借錢不還當然不是啥好事兒,不過近現代中國的外債很多都是屈辱性的惡債,比如著名的二十一條里就有西原借款。

不管是日本人,還是英國人俄國人,借錢給中國政府都不是大發善心,都有些十分現實的原因。第一,是利息高昂,利潤豐厚。利息借錢的時候就扣了,接下來要回多少都是賺的。

第二,則是通過借款作為控制中國內政,侵犯中國主權的手段。但凡借款,都有擔保。以清政府財源之孱弱,能擔保的很少,更都是國家經濟命脈、主權利益。比如英國人控制的關稅,日本人喜好礦山、鐵路等等。

通過這些手段,列強便是試圖將中國變成他們的殖民地,任人魚肉。

這種債,任何人去回想都不會有一點好感。

對了,再說一點題外話作為彩蛋。

最近不是很火要求以14年抗戰取代8年抗戰么?

共黨這裡,當然覺得31年開始算抗戰。我很贊同。

就拿庚子賠款說吧,一直到1937年,國民黨政府還在賠給日本人庚子賠款,準時賠錢,從無拖延。

就是到全面抗戰爆發以後,還給了兩個月的賠款。後來這事兒被捅出去以後,全國嘩然,這才暫停賠錢。

但也只是暫停,一副隨時還可能繼續賠錢的架勢。

一直到四年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國民黨政府才有膽子終於廢了庚子賠款……


給個新鮮的case,本月委內瑞拉債務到期,外匯儲備已經幹了,親密盟友俄羅斯把PDVSA的船扣了,以此逼債

ST. EUSTATIUS/HOUSTON (Reuters) -- Venezuela"s state-run oil company, PDVSA, sent a tanker in October to the Caribbean with the expectation that its cargo of crude would fetch about $20 MM—money the crisis-stricken nation desperately needs.

Instead, the owner of the tanker, the Russian state-owned shipping conglomerate Sovcomflot, held the oil in hopes of collecting partial payment on $30 MM that it says PDVSA owes for unpaid shipping fees.

Despite a longstanding alliance between Venezuela and Russia, Sovcomflot sued PDVSA in St. Maarten, a Dutch island on the northeast end of the Caribbean.

"The ship owners ... imposed garnishment on the aforementioned oil cargo," reads a March decision by the St. Maarten court.

Five months after crossing the Caribbean, the NS Columbus discharged its cargo of crude at a storage terminal on St. Eustatius, an island just south of St. Maarten, under a temporary decision by the court. Another tribunal in England will decide if Sovcomflot will ultimately take the oil.

The dispute, which is being heard by the United Kingdom Admiralty Court, highlights how shipping compani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aggressive in pursuing PDVSA"s debts.

It also shows that political allies such as Russia are losing patience with delinquent payments from Venezuela, whose obsolete tankers are struggling to export oil and even to supply fuel to the domestic market.

PDVSA also owes millions of dollars to Caribbean terminals - including the one in Saint Eustatius, which is owned by US NuStar Energy, according to a PDVSA executive and an employee at one of the facilities.

NuStar and a lawyer representing subsidiaries of Sovcomflot declined to comment. The Russian conglomerate did not respond to requests for comment.

PDVSA did not respond to written questions regarding its tanker fleet or its debts to shipping companies.

PDVSA"s tangled web of payment disputes now spans the globe, from unpaid shipyards in Portugal and half-built tankers in Iran and Brazil to the seized cargo in tiny St. Eustatius, whose strategic location in the Caribbean made it an 18th century colonial-era trading hub.

DEBTS TO RUSSIA

The oil price crash starting in 2014 hit Venezuela particularly hard. Once a paradise of oil-fueled consumption, the OPEC nation is now a Soviet-style economy of empty supermarket shelves and snaking food queues.

Russia has consistently supported President Nicolas Maduro with financing arrangements and oilfield investments. State-run oil firm Rosneft has lent money to PDVSA since 2016 and last month was in talks to help PDVSA make a hefty bond payment, according to Venezuelan government and banking sources.

But problems had been brewing for months between Venezuela and Sovcomflot, which provides about 15% of vessels that PDVSA charters to ship crude to its clients amid a steady deterioration of its own fleet, according to a captain and two shipbrokers working with PDVSA.

Debts to Sovcomflot had by 2016 swelled enough that company"s top brass complained in person to PDVSA President Eulogio Del Pino in the Russian city of Sochi, according to source from PDVSA"s trade department with knowledge of the meeting.

Del Pino agreed to a payment schedule proposed by his trade and fleet executives and accepted by Sovcomflot, the source said. But PDVSA—saddled with heavy bond payments and billions of dollars in unpaid bills to oilfield services providers—was unable to make sufficient payments to avoid Sovcomflot"s unusually public debt-collection gambit.

A PDVSA representative denied that Del Pino was confronted by Sovcomflot in Sochi, saying the account was false, without elaborating.

Detentions of oil cargoes have been unusual because creditors rarely have sufficiently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anker movements to obtain timely court orders.

Venezuela also tends to ensure that any cargoes that leave its ports legally belong to the clients rather than to PDVSA, meaning they are rarely in a position to be seized.

The Sovcomflot dispute was different in that the creditors are the tanker owners. Although the crude onboard the NS Columbus had already been sold to Norway"s Statoil, the cargo was being carried in a tanker navigating with a bill of lading under PDVSA"s name, according to two inspectors and a representative of one of the companies involved.


可以幹掉一家成功的公司,請先看一家公司的創始人:

John Meriwether

原華爾街投行所羅門副總裁及債券部門負責人

Robert C. Merton

199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

哈佛大學教授

Myron Scholes

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的合著者

斯坦福大學教授

David W. Mullins Jr.

原美聯儲副主席,曾被視為格林斯潘的繼任者

Eric Rosenfeld

曾服務於所羅門兄弟的套利部門

原哈佛商學院教授

William Krasker

曾服務於所羅門兄弟的套利部門

原哈佛商學院教授

Gregory Hawkins

曾服務於所羅門兄弟的套利部門

Larry Hilibrand

曾服務於所羅門兄弟的套利部門

James McEntee

經營債券交易

Dick Leahy

牛逼不,這家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LTCM,長期資本,看看他們的業績:自創立以來,LTCM一直保持驕人的業績,公司的交易策略是"市場中性套利"即買入被低估的有價證券,賣出被高估的有價證券。LTCM將金融市場的歷史資料、相關理論學術報告及研究資料和市場信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通過計算機進行大量數據的處理,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電腦數學自動投資

系統模型,建立起龐大的債券及衍生產品的投資組合,進行投資套利活動,LTCM憑藉這個優勢,在市場上一路高歌。

1996年,LTCM大量持有義大利、丹麥 、希臘政府債券,而沽空德國債券,LTCM模型預測,隨著歐元的啟動上述國家的債券與德國債券的息差將縮減,市場表現與LTMC的預測驚人的一致,LTCM獲得巨大收益

LTCM的數學模型,由於建立在歷史數據的基礎上,在數據的統計過程中,一些概率很小的事件常常被忽略掉,因此,埋下了隱患--一旦這個小概率事件發生,其投資系統將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_百度百科

但小概率事件還是發生了,什麼樣的小概率事件呢:98年,俄羅斯政府宣布國債停止交易(違約),老毛子真是魯,本來自己多印點鈔票就能解決的事,為了和西方懟,直接違約了。這樣做對長期資本的後果就是:

1998年,金融危機降臨亞洲金融市場,LTCM模型認為:發展中國家債券和美國政府債券之間利率相差過大,LTCM預測的結果是:發展中國家債券利率將逐漸恢復穩定,二者之間差距會縮小。

同年8月,小概率事件真的發生了,由於國際石油價格下滑,俄羅斯國內經濟不斷惡化,俄政府宣布盧布貶值,停止國債交易,投資者紛紛從發展中市場退出,轉而持有美國、德國等風險小,質量高的債券品種。

由於LTCM做錯了方向,它到了破產的邊緣。9月23日,美林、摩根出資收購接管了LTCM。(摘自百度百科)

我只會幹巴巴的說一些情況,真正精彩的,請看FT中文網的文章:LTCM之殤 - FT中文網,只想感嘆一句,真正的大國,哪怕是奄奄一息,也會壓死幾個看似壯實的螞蚱。


推薦閱讀:

既然中國股市都是坐莊的,那麼巴菲特的價值分析還有沒有必要呢?
國家電網「向非國有資本開放分散式電源併網工程以及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市場」具體是如何執行的?
鱸鄉小貸納斯達克上市結構中為啥要在 CCC Delaware(上市主體)下面再設一層 BVI?
上市公司的子公司算不算上市公司?
互聯網金融在多層次資本市場構建中有哪些作用?

TAG:法律 | 資本市場 | 國際關係 | 經濟學 | 國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