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港人吃菜那麼少?
幾乎所有來到香港的內地人都能切身感受到香港的餐飲里蔬菜無論從量還是種類都十分稀少。茶餐廳的各種套餐幾乎都只有幾根菜葉。常見的飲食以各種丸、雲吞、豬扒牛腩雞肉為主。海鮮酒家基本是一桌菜裡面九個海鮮肉類,一個白灼/上湯菜。
從這個網站的統計What the World Eats也可以證明,香港人肉類攝入顯著較高,蔬菜顯著低於其他國家地區。之前上學的時候幾乎天天以食堂的兩餸飯維生,其他食物都菜太少。至今不理解港人的飲食結構是如何形成現在這個格局的。在超市街市也能看到大量蔬菜供應,個人推測香港的家庭飲食里蔬菜還是不少的,那麼為何餐飲業的蔬菜比重如此小?之前有人說香港蔬菜貴,雖然這是事實,但也沒有貴得離譜到比肉還貴吧。
我猜一個原因是:因為人工貴、地貴,所以餐廳不論加工肉菜素菜,人工、房租等成本高過食材成本很多,那麼總體上肉菜素菜的價格就不會相差太大。點餐的人就會更願意點肉菜,因為相比之下在餐廳吃素菜不划算。香港素菜確實貴,這是和內地比較;和香港的肉類比,不能算貴。我平時自己做飯素菜會很多,像是生菜、青菜、芹菜等等,自己買來做真的不貴。
作為香港人,回答一下自己的觀察。
在一般香港人的心目中,菜是比肉貴的,甚至齋菜也比普通菜,這雖然也有偏見存在,但更多的是打風之後,新聞就會報導蔬菜大幅加價,反而肉類因為有凍肉,價格比較穩定。
另外,香港人一般在街上解決早午兩餐,甚至晚餐在出外吃,但大部份的香港食肆的廚房都很細小,而一般的餐廳有所謂「碟頭飯」,就是在一碟白飯之上淋上預先準備的肉和羹汁,但綠葉蔬菜是很難這樣處理的,因為太熟會變黃,又或者擺久了會變軟,賣相不佳。
那麽在香港出街食菜,最好的地方在那裡呢?答案是雲吞面鋪,因為煮雲吞面是用礆水的,用礆水烚菜,會特別爽口的。
P.S. 東江水已經不用天然河道輸送,而是用導漕,類似南水北調中線的那樣,不受污染影響。
安利一下筆者有關香港買樓的專欄文章,介紹香港18區的地產市場,考慮來港置業的朋友可以一看:脫苦海的筆記
相關問題:
脫苦海:香港民眾是如何看待廣州民眾的?
脫苦海:聽說有些地方的水是「涼的」,是真的嗎?
脫苦海:有哪些美好的地方,是生活在香港的人才會去的?
脫苦海:如何看待越來越多廣東小孩不會說廣東方言的情況?
脫苦海:我想知道香港一般說方向是以東西南北來分的嗎?
評論有些旁友會好奇為什麼會這麼貴。
我歸納了一下原因:
第一,大家都知道香港面積不大,能夠用來種地的地方就更少。我大學修了一門環境保育課程,有課外實踐就去到了香港的一些濕地。說是濕地,其實就是內地的農田。蔬菜的種類不能說少,但是都非常少量,就是只能供自己家吃的,根本拿不出來賣。能夠大量生產的就是西洋菜(沒錯,就是旺角一到周末就很多爺爺奶奶露天KTV 賣藝唱歌的那個西洋菜南街),這種蔬菜生命力極強,基本不用怎麼打理,成本低,所以相對來說比較有經濟價值,單狼啦,口感很一般,像嚼稻草一樣,一般吃火鍋裡面免費送的。
順便說一句,香港福壽螺入侵真的很嚴重。種的水稻裡面密密麻麻都是福壽螺粉紅色的卵,而且這玩意兒目前沒有辦法改善。
第二就是,香港的蔬菜水果基本都依賴進口,這是大家都知道噠。肉類那些有凍庫可以保存不怕壞,可是蔬菜就不行咯,特別是颱風過後,交通受阻,運輸可能會一時跟不上,蔬菜的成本就更高了,所以我才會買到100多一斤的豆苗。
順便吐槽一句,香港超市裡的蔬菜真的是難吃到人神共憤。西紅柿是催熟的,明明又大又紅,但是就是硬邦邦,我在冰箱放半個月不會壞的那種?去街市會好一點,菜也會新鮮,但是好遠。
再吐個槽,我有一次買牛肉被旺角東那個肉鋪的老闆騙。我說要一斤牛腩,給了120,我也沒仔細看就拿著走了。回家發現老闆給我的全部是邊角廢料和牛身上的那種咬不動的筋。可能看我打扮的學生樣,特別胖子騙。所以以後我都寧願貴一點在超市買進口牛肉,也不願意去街市了。
第三就是一般在外面快餐店或者茶餐廳確實是沒有蔬菜的。第一蔬菜不好提前準備,要現做,比較費時費力。香港是一個連午休都沒有的地方,中午只有一個小時讓你吃飯,當然會爭分奪秒,能多快就多快啦。肉類那些都是提前準備好,往飯上面一蓋就行啦。快准狠!
————————分割線———————————
以下為原答案我在香港曾經買過100多一斤的豆苗,這個物價就問樓主害不害怕!
每次在外面吃飯,什麼鴨腿飯啊,燒腩飯啊就光禿禿的一個鴨腿,一碗飯。如果要加蔬菜的話就要另外加錢,加了錢也就兩根菜心,真的是只有兩根。
但是普通蔬菜,比如菜心啦,油麥菜啦,也就十幾塊一斤。
咦,我是不是偏題了?酒樓吃飯,青菜不少啊!九個海鮮肉類,也會用西蘭花冬菇,小唐菜洋蔥,青椒等青菜擺邊的。我沒有見過9個海鮮裡面是滿滿的肉類!酒樓不虧死啊?即使去吃麵店的雲吞麵,牛腩河;或者茶餐廳,也是有青菜另外點的,一般10元至15元港幣一碟(茶餐廳會貴點),腐乳通菜;蠔油菜心;芥蘭等。香港人的飲食比較健康,家庭裡做飯,一般都會有青菜。不過,青菜在街市買,有時候也有菜心10元甚至20元一斤的.
本人香港人,感覺其實家常飯菜蔬菜還是挺多的,但是香港大部分的人都是工薪階層,由於午休時間不太充裕,人口密度大,所以大多數人都會傾向於吃上菜速度快的餐廳。這也是茶餐廳在香港形成一種特色文化的其中一個原因。茶餐廳裡面通常最暢銷的就是套餐,像叉燒飯套餐啊公司三文治啊這樣,很少會出現幾個人坐一桌子點菜然後叫白飯這種情況。到了晚上下班,大部分的人也會選擇在外面就餐,畢竟在外勞累了一天還要去買菜做飯太辛苦了,除非家裡有人負責煮飯。本人也曾經在國內工作過,感覺香港的工作壓力相對於國內還是大一點的,累了都想去吃肉,不是嗎?說一下價錢的問題,香港的蔬菜價錢的確比大陸的貴,不過得看是啥蔬菜還有在什麼地方買。在超市裡,包心菜,黃瓜椰菜花這種比較便宜,生菜蘆筍這種就比較貴了,畢竟現在的人對生活質量的追求越來越高,超市裡面出現的各種「內地供港蔬菜」「純生態無公害蔬菜」也越來越多,這也推高了蔬菜的價格水平。在街市(菜市場),蔬菜的價格就稍微便宜一點了,不過城市人也比較少去菜市場買菜,並且菜市場裡面的菜質量沒了超市裡面賣的蔬菜的「頭銜」看起來也沒那麼靠譜了。一句話,生活方式跟生活環境造就了這種情況。文筆不好,求不噴,只是把心裡的東西全掏出來罷了。
在香港住過一段時間,我覺得這跟香港原來是個漁村或者是港口城市有關。在沒有冰箱和罐頭的年代,新鮮蔬菜在海上是沒辦法保存的。而臘肉,煮熟的魚丸,各種米面是相對容易保存的。這就形成了香港那邊的飲食文化,肉多而蔬菜少。
贊同排名第一的答案。
蔬菜不能保存很長時間,如果當天的沒吃完隔一兩天就腐爛導致浪費。所以茶餐廳的蔬菜一般是大白菜和菜心,要麼就是芹菜。總之,綠色葉子部分比較少。蔬菜如果存放冰箱肯定是占空間的,還不如多放幾斤肉。至於肉類,嘿嘿,能保存多久那就看你吃的那塊怎麼做了。
想補充的第一點就是:香港的水質不好。香港的水源主要是來自東江水,它發源於粵北和贛南。作為一個從小在粵北小島長大的人,我可以說東江一直都是混雜著一種神奇的顏色的河流。當然,香港這邊做了很多跨地區合作,所以我才有如下的引用:
自廣東省當局採取上述污染防治措施後,輸往香港的東江水水質已有明顯改善。
官網的話,看看就好。其實是只要河流沿線還有化工廠,就不會有多大改善。當然,鑒於很多產業都轉到南亞國家,現在情況有所好轉。
因此,水質不好,煮出來的飯菜又如何好吃呢。
第二個要補充的是香港本地蔬菜種類非常少。全年都能生產的只有四種蔬菜;冬春及夏季生產的加起來不到十種蔬菜。
主流家庭會買寧夏的青菜。寧夏發展供港蔬菜種植合作社30多家,種植面積10萬多畝,比香港的好大多了。
第三個是個人看法。我覺得在外面吃飯的大部分都是男性。用同樣的一個盤子裝東西,肉多菜少看起來划算,也能吃得飽。粵港人愛煲湯,會用湯水調理身體(當然是長久才有可能見效果)。茶餐廳一般都會附送例湯,一般是菜乾湯、馬蹄胡蘿蔔湯、羅漢果瘦肉湯這類降火去濕的湯,也可能稍微均衡一點點營養(不是學醫的,純粹小時候被哄喝湯的時候聽過長輩瞎掰)。
參見:1. 漁農自然護理署 常見本地蔬菜2. GovHK 香港政府一站通:香港食水水質有些香港人/廣東人覺得,白菜/圓白菜寒涼,冬瓜、苦瓜、蘿蔔寒涼,通心菜對關節不好,等等各種講究,
我親眼看見我一個同事由備孕開始,以上提到的菜到她第二個孩子都會走了,這些菜真的一口不吃。本來菜的品種已經不多了,然後在烹飪方法上又十分傳統,
我有個朋友和母親關係不好,竟然是因為她媽若干年都煮同樣的晚餐:白灼菜心,蒸魚,米飯。以為是個別情況嗎,不是的,我一中學同學,我親眼看見他們家菲佣給他送了3年飯,永遠是雞腿和菜心,有時米飯有時通粉。如果不是有譚仔的崛起,可能好多香港人從來不會吃到黃瓜。因為人口流動遠比不上國內其他城市,蔬菜的種類和烹飪方法真的很保守。例如西紅柿永遠用來煲番茄土豆湯。
我身為一個北方人,有時候和香港人交流烹飪心得,他們會對我們家的煮法覺得奇怪或者新奇。
例如我做給ex的第一頓飯時缺木耳醬油版本的木須肉,黃瓜炒雞蛋肉片,多正常,ex把我歸類為不會做飯就算了,閨蜜居然說,怎麼這麼奇怪怪不得後來要分手。
後來,帶飯上班,同事老想在我們家的飯菜上取得優越感,什麼,我們從來不吃椰菜(圓白菜),好寒涼,你們北方人就是愛吃紹菜/黃芽白(大白菜),怪不得你媽腿不好不能吃那麼多......
放著那麼豐富的資源吃的那麼單一簡直是暴殄天物,我都不想說我們小時候冬天只有白菜吃的時候能做出花來,熗炒,醋溜,各種涼拌,不像你們翻來覆去的吃菜心(我知道粵菜館裡有上湯蒜蓉等等好吃的做法,但都是過了油的,老百姓家裡多數還是白灼)。
這幾年蔬菜的品種開始多了,大家眼界也打開了,願意接受新事物,有時候也願意打聽我們家蔬菜的北方煮法,明顯香港人更愛綠葉蔬菜,我們家還是喜歡瓜菜,除了白菜,茄子我們家也能做出花來。
還有現在有些人追求有機蔬菜,因為耕種面積問題,品種也不太多。非專業,拋磚引玉。
個人覺得應該從生產運輸環節考慮。
香港本土的蔬菜供應90%來自於大陸,這就受限於產地、運輸等環節。
來看下香港的菜價。
香港及澳門:1斤約等於605克。(斤)
以下圖片來自:香港的菜價確實比廈門的貴多了(時間14年8月)
以下圖片來自帶你看看香港的菜價
鐵血網(時間11年4月)
對比香港魚肉蛋價格
可以看到這種菜價的情況下,選擇魚肉蛋是更實惠的選擇。更直觀點的。在香港住快兩個月了,第一次逛街市,花了129港幣。
排骨一小根27豬肉一小塊11螃蟹20每隻,買了兩只大蒜5元6個香菜蔥很小把,1元1把四季豆12元一把番茄8元一袋,5小個冬瓜5元香乾8元4片雞蛋10元6個
via 在香港住快兩個月了,第一次逛街市,香港菜價
香港的蔬菜運輸、供應、最終的上市價受廣州地區氣候影響。
相關新聞:
受華南惡劣天氣影響 香港菜價上漲料10天後回落
香港蔬菜價格持續上漲 港人花200元買蔬菜
香港菜價還要飛多久(特別報道)
最後一篇報道的內容很有趣。記者採訪一名在HK工作的北京女孩,姑娘直接說:「去一趟菜市場,100元買不到幾棵菜。」
那麼作何選擇就是顯而易見的事了。
最終的結果是香港的蔬菜供應不穩,價格較大陸地區偏高,造成了香港居民選擇肉類更多。
以上僅個人見解,望指正。不多說,直接上圖。
菜貴貴貴!!!!!!!比肉貴!!!!!!去了一個星期後回來只想吃菜吃個爽!!!!
不便秘嗎
越健康的食品越貴是資本主義市場的定律吧,在香港,豆苗比豬肉貴,礦泉水比可樂貴,牛奶比礦泉水貴。所以自然收入不是那麼豐厚的人群,吃飯會選擇補充能量更多的肉,而不是菜。如果說香港人吃菜多餘吃肉,並不盡然,可以去龍璽這種高級會所看一看,吃菜其實比吃肉多。
煮熟的蔬菜不容易保存賣相,就是這麼簡單
大部分的綠葉菜很快就變黃的1.以我看到的情況來說,傳統中餐食用蔬菜無論品種和數量都是很豐富的。普通市民一日三餐如果是選擇中餐的話,蔬菜素菜也很多的。茶餐廳本來就是一種中西合璧的所謂:fusion式餐飲方式,肉類偏多也就很正常了。酒席上海鮮肉類菜多蔬菜少那不跟國內一樣嘛?國內誰請客會上很多素菜的?
2.香港還有很多進口水果,價格上無論是從絕對價格,還是從收入價格比來看都是很便宜的。平常不喜歡吃中餐的人所需的纖維素和維生素完全可以通過水果補充。不知道統計數據有沒有涵蓋這部分。而且香港有很多素食主義者,他們會食用很多的蔬菜。 所以我不覺得他們的飲食有不均衡。其實,並不是香港人吃青菜少,而是茶餐廳的套餐裡面,一般是不含青菜的,青菜要另外點。
其實不是吃菜少,是種類少。香港人來來去去就是小白菜,菜芯,生菜,椰菜和西蘭花等。這跟生活習慣和洋化有點關係。老外以青豆,紅蘿蔔為主,廣東人煲湯又是瓜多。明顯就比較單調。
到外面吃飯,菜和肉的價錢差不多,所以都會多一點叫肉。這是我爸的理論。
其實我不知道香港人算是吃菜少,我們3餸1湯的話有一道一定是菜。可能是老一輩的人都想後生的吃胖,都煮很多肉。我在澳門也是這樣,懷念內地(ノ°ο°)ノ
旅居香港8年。從來不覺得香港人吃菜少,相反香港人家吃青菜量驚人。去菜市場看看就知道了。最常見的芥藍油菜西生菜都是兩斤或是兩磅起賣。買菜的主婦都是大包大包的青菜。。題主覺得香港吃菜少是不是因為在餐廳吃的套餐?一般的餐廳套餐外都可以單加一盤青菜的。
推薦閱讀:
※1990香港小姐選美大賽上鄺美雲演唱的粵語歌叫什麼名字?
※翡翠台TVB為什麼能夠打敗亞洲電視ATV?
※香港四大才子(黃霑、倪匡、蔡瀾、金庸)真實水平如何?
※花20幾萬去香港讀研究生是如何獲得相匹配的效益的?
※陳慧嫻在粵語歌曲界如何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