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這麼拜金?


因為社會普遍缺金,所以才拜金。

假如一個社會物資豐富,收入很高,人人都可以隨便擁有iphone,那麼iphone還會有人追捧嗎?並不會。這個時候人們才會去追求攀比不是人人才有的東西,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比如自己的才藝。

拜金的社會雖然不好,但它至少是唯物的。

現在年輕人拜金,是因為中國唯物主義的教育。

拜金的社會至少說明人們更關注世俗的世界,同樣是窮國,我認為唯物的社會比唯心的社會更好,因為人確實應該優先滿足自己的最低級的物質需求,那種窮困中自我麻痹,苦中作樂的唯心主義,我是反對的。中國社會雖然拜金,以後發展起來了就會自然變好,不可以因為拜金,就要推廣封建國學和佛學轉移人們的關注點,營造不拜金的假象。


題主,在你心中一定有一個充滿真善美的理想世界,不同於當下物慾橫流充滿媚俗的拜金世界,你認為只有生活在這樣的理想世界之中,才能找尋到人生的應有之意。

可是你知道嗎,中世紀的教主們就是這麼來忽悠老百姓的。

你的理想世界,最初的形式就是柏拉圖的理想國,發展到後來就是基督教的「上帝之城」。

而無論是理想國還是上帝之城,其核心都是否定此岸的真實世界,都是要求世人只有不斷履行各種道德義務,即背負上各種道德枷鎖,苦修之後才能脫離此岸抵達人的最終目的地,即你心目中彼岸的理想國。

你真的想在這樣所謂黑暗的中世紀負重前行嗎?習慣了自由的你一定不想吧。

所以才有後來的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時期發展出的自由主義,就是要把這一切道德枷鎖都敲碎,自由主義的自由就意味著要把人從一切宗教信仰、道德束縛中解脫出來。

換言之,自由主義哥白尼革命似的顛倒了古典目的論的人生觀,即,不是從目的出發來理解人,而是從權利出發來理解人,不強調從秩序派生出的道德義務,而是強調以生存為開端的自然權利。

啟蒙運動把人從蒙昧的迷信狀態中拉回理性清明,這是人類思想史的豐碑,同時也是現代政治哲學以及現代性的開端。

然而現代人真若如此理性清明,也就不會有樓主這一問。

摧毀了一切古老的價值之後,現代性的最基本規定就是虛無:上帝死了!

道德也隨之不再是上帝的要求,而是從人自身的權利、利益推演出來,成了理性的算計、利益的派生。

換言之,道德也被消解了,這世上再也沒有道德,而只有利益的權衡!

現代人有點承受不住這生命之輕,剛剛擺脫了道德的枷鎖,卻又背負上的自由的重負:沒有了上帝的指引,人該哪裡找回原本依靠履行道德得到的尊嚴?人該哪裡找回原本許諾的來世的幸福?

現代人無依無靠了,只能依賴自己的理性,而理性說好聽是智慧,說難聽就是算計。

所以,你說大家在價值真空中應該追求什麼價值呢?沒有了目標,那麼大家順理成章的把原來僅僅是作為實現幸福目標的手段的金錢本身作為了目標、作為了信仰。

這就是現代人的悲哀。

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


謝邀。

這是一個好問題。題為年輕人為何拜金,拜金二字較好地概括了「年輕人」對錢的態度。拜與有需求不同,人需要呼吸,需要吃飯,有時也希望吃的好點。這些是需求。而人對錢的關係並非這麼簡單。把現代社會中的人對錢的需求無限推導出人的需求是無限的,這種推理是無效的,前者和後者實際上是兩種情況。前者是「拜」,後者是「需求」。至於慾望的情況比較複雜,它具體的產生機制不能簡單歸入某一類。

我們先考察,錢對於人究竟是什麼意義。前面一些答主認為錢不過是人的需要或者美好生活的符號,不盡然如此。錢的意義遠沒有這麼簡單。我把錢定義為權力憑證的一般化符號。所謂權力,即是社會中得以支配人的力量,即人與人之間(或者群體之間)的支配和統治關係。在歷史進入商品經濟主導之前,人與人之間的支配關係是多樣化的,封建契約,家長制,奴役關係,都可以充當這種作用。而進入錢的時代後,所有這些關係被單一化的價值符號代替,「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錢解決」,意思是通過錢,人可以名正言順地利用一切社會資源,包括對他人的支配。

人生而自由,而在過往的社會形態中,從某種意義上,總會有一部分人擁有自由的特權。西方人評價古代中國只有皇帝是自由的,而民主制社會中,情況會稍好。相當多的人是自由的。但是,任何的社會中,總要有主人和奴隸的關係。部分人的自由總要以另一部分人的奴役作為代價。而這種關係下,就出現了競爭。人們不得不捲入競爭,因為支配他人,才能使自己在社會中存在,不僅是地位的自由,甚至是活著的自由(如窮的沒飯吃的情況)。自己的自由以及奴役他人即是我們追求的權力,或者說資本。在錢的時代,這種權力就被齊一化和符號化。而符號化的權力總是以各種面貌顯現,遮蔽其自身。

在這樣的社會共同體中,對權力的需要(區別於現實的需要)就成了人的社會性的構成,人和權力符號的關係,成了一種人神關係。正如中國的古語「安身立命之本」,沒有錢,就沒有在社會中「存在」的感覺(安全感,滿足感,榮譽感等等)。因為一旦缺乏錢,就沒有社會資源的利用,另一方面,沒有對他人的支配。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社會是一層支配一層的權力結構,這個權力結構就會把所有人都捲入階層攀爬的鬥爭當中,權力而非生活本身成為人們最根本的需要。這樣,人對錢需要並不能簡單說成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而是對他人進行奴役的需要。而奴役關係之外的東西,也被這個權力的體系解釋,被符號化。如地位,學歷,名譽,美好生活,朋友圈中曬生活的照片,吹牛時的各種談資,年輕人追求的所謂優秀,都在權力體系之中,由齊一化的權力符號衡量。

因此,社會構成的形式,產生了人支配人的支配結構,在這個結構下,人對於錢有一種宗教式的崇拜。而這種崇拜往往以各種體面而優雅的形勢表現,掩蓋其自身。因此,人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對錢進行無休止的追求。


人活著是靠什麼,不就靠吃飯嗎?

沒錢能吃飯嗎?有信仰能吃飯嗎?

錢只是個交換物,他是個人和市場跟社會的交換物,是你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回報,也是個人生存發展的依靠。

另外小心語言的陷阱。

拜金如果特指負面的方式去賺錢那當然是不好的。

拜金如果是拋去宗教政治教化的虛妄,努力為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而努力的話,是好的。

另外你說割腎買蘋果x吧,如果王健林馬雲隨手買一個,你不能批評吧。

另外假如一個人窮到買不起手機呢?窮到只能溫飽呢?他能不努力賺錢,能靠信仰不吃不喝活下去嗎?

你如果指的是批評人的額外的物慾,那也是不太對的。首先這是私人的事,不妨礙其他人你也當不了他爸爸,其次如果一個人有很多錢,很多物慾就可以實現了,所以物慾多不可怕,賺很多錢就可以了。物慾多的人也有可能賺很多錢


「這個問題」的「合理問法」應為「拜金主義(「金錢就是生命的一切」)的心理機制(心理學原理)」

我覺得:

「拜金主義」的「心理機制」為「絕對性人格的利害性質為利」,而「這類絕對性人格」源於「情感不自信」


首先我反對那句錢對於沒有信仰的人誘惑明顯大於有信仰的,信仰有好多種,同時我也看到過有信仰的人對於金錢的迫切和不滿足,而且你怎麼定義一個人有沒有信仰,生活在現代這種信息交織的時代,物慾縱橫,本來就是自己腰包有錢,手機有電,家門鑰匙在兜里才能有安全感啊,難道還要指望別人?不知滿足才有動力啊,誰又能知道他們辛辛苦苦掙錢不是樂在其中呢。


立意出現問題了,金錢是一個交換工具,本質上是一種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也就是A想用一個桃子還一個蘋果,B想用一個梨換個桃子,C想用一個蘋果換一個梨。在這場三方交易中,契約就有了貨幣的作用。

換到現代生活,拜的不是金錢,拜的的物質,是生產力。炫耀的不是錢,炫耀的是生產力。

這時候有人會說了,很多有錢人並不生產啊,但是要知道生產資料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

白粥鹹菜和鮑參翅肚你想要吃哪個?

衣衫襤褸和綾羅綢緞你想要穿哪個?

並不是說有錢之後就必須過錦衣玉食的生活,而是多了一種選擇,過自己願意過的生活。

人,首先是動物,其次是人,再次為人子,為人父母,為人夫婦,最後為社會人,所以才會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追求生存,追求更好的物質條件是人性,無私奉獻是偽人性。

當代中國人最大的問題不是拜金,而且沒有信仰。我並不是指宗教信仰,而是人生信仰,一百年前的中國年輕人的人生信仰是建設自由民主的中華民國;50年前的中國年輕人的人生信仰是全面發展社會主義,超美超英;20年前的年輕人(現在的社會中堅)的人生信仰是改革開放,解放思想,追求自我;當代年輕人追求什麼,叫馬雲爸爸,叫王思聰老公,表面上是開玩笑,不也是映射的期望不勞而獲,一夜乍富的窮人夢么。

我也是當代年輕人的一員,與君共勉。我們缺乏的不是物質,是追求物質的信念和行動。

建議題主多看書,尤其是經濟學和管理學,然後再回來看馬哲or西哲or中哲。


根據我對我周圍環境的觀察和理解,認為金錢重要的人很多,把金錢視為信仰的人一個沒有,而且無論成年人還是年輕人都差不多的,沒有年輕人跟加唯利是圖,拜金什麼的。

所以你的問題,別提什麼信仰和年輕人了好嗎?


經濟是基礎,吃穿住行,都要經濟支撐。

即使是你以為最美好的愛情,都需要有經濟支持才能慢慢的走下去。

金錢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一個人的能力。是現代社會生存的一個重要能力。

其實崇拜和熱愛金錢並沒有什麼錯誤,你可以用自己的能力,自己正當的方式去賺。但是不能貪婪,和想著不勞而獲。

拜金的貶義化主要是因為,有一大群人想要不勞而獲。這不是正確的三觀。

你要知道,熱愛金錢,並且想要金錢,沒有錯,但是不要用錯誤的方式。如果你是一個正直的人,那樣得來的錢,你心裡用起來會不舒服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金錢確實可以買到很多很多東西 ,微小的重大的,有形的無形的。世俗環境下的衡量標準,讓很多人迷失和浮躁。


一個人從小到大看了無數爛劇,廣告。無意間,一種有錢才會快樂,購買才會快樂潛意識已經根深蒂固。回想廣告里那些人的開好車,用iphone,住大房,吃高級餐廳已經變成了我們潛意識裡想要的生活,似乎如此才會快樂。拜金只是表現而已。


因為,我們中國人現在很多人沒有信仰。我們不信鬼,不信神,不信gczy,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對的,甚至不信法律,也沒有敬畏之心。所以造成我們更願意相信錢。沒有所謂的來世,錢是這個時代回報時效最短的東西,是最能讓我們覺得我們的勞動是有價值的東西,是能真實的讓我們體會到人間的樂趣的東西。所以我們選擇相信錢。

我等生活在天朝,沒有戰爭,沒有動亂,好似飽暖思淫慾。吃飽了,才能想想我要做什麼。這時候我們就會想一想,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了。我們開始思考啊,那些所謂的儒家道家,三綱五常是幹嘛用的呢?原來只是統治者用來統治我們的手段。我們呵呵,我們啥也不信了,只有錢才不會利用我們,只有錢才不會背叛我們。

中國自古以來的官本位思想,難道追求的不也是非富即貴嗎?中國人要面子,好尊嚴,這也是我們的民族自強不息得以保留下來的原因。生生不息的勤勞人民,以家庭為單位自主創業。

我們這個民族也窮怕了,一百多年前,因為貧窮落後,鴉片戰爭打開了我們的國門。多少代的貧農好不容易有翻身的機會,我們再也不要回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時代了。再也不要回到吃不飽穿不暖,一根衣絮衫飄飄的時代了。這就是所謂,安全感。

現在的營銷號,大肆宣傳拜金主義。因為拜金所帶來的好處是最能有說服力的,是回報期限最短的。是能夠讓我們有同理心和認同感的。

以前記得有一節歷史課,我們的歷史老師說,我們是一群沒有信仰的人。以前我們信皇帝,信朱熹,信鬼神。現在,我們,啥也不信。如果真要追求點什麼,那麼,信錢吧。


何止是年輕人,中國人對財富頂禮膜拜的文化少說也一千多年了,視之為真理,這點已經深深的刻在中國人的基因中。不僅現在的年輕人,就是年輕人的娘,丈母娘,以及以後的年輕人都會是拜金的。以前有儒家文化禮義廉恥的約束時,還稍微好點。


有很多年輕人不拜金


我覺得拜金還算是好的,總比拜**鬥爭什麼的強吧,再說有誰拜金是崇拜金錢?還不是想擁有金錢,好比宅男口中的女神,真落到自己手上難道會燒香供起來嗎?


很多非洲老鐵不拜金。你看看他們的生活


請問題主,您的收入多少呢?有房嗎?有車嗎?結婚了嗎?


單從題主的問題來看,我倒有不同的觀點。

「現在的年輕人」,「現在」一詞我保留意見。第一,似乎我們對於過去的人了解過於片面,並沒有系統數據化地進行過統計,那過去的情況是怎麼得出結論或者默認為不拜金呢???是否現在是過去的延續???當然,過去沒有各方面的條件,而「條件」似乎也正說明了部分問題。在一個國家普遍停留在追求溫飽的時代,一定程度對金錢的渴望絕不至於推動「拜金」一詞成為熱詞。

「現在的年輕人」,「年輕人」一詞,我同樣持保留意見。是否有絕對的數據表明非年輕人就不如年輕人一般拜金,還有對年輕人的年齡定義在什麼範圍之內呢?

人都是有慾望的,可能常人以為境界稍低的追求物質,境界高的追求精神。而隨著年歲日長,看問題更通透,有過沉澱之後便明白精神才是最高境界,關於物質都是虛幻。這樣的普遍價值觀實際上是誘導大眾精神是高於物質的,我不認為這樣有錯。但是關於物質和精神,不應該是非黑即白的,追求物質不代表一個人精神境界的低下,而追求精神不應該以犧牲物質為前提。

年輕人,只是因為年輕人將自己的野心寫在臉上,年輕人朝氣蓬勃,不加修飾。在年輕人的前進路上,追求的東西包括物質卻不限於物質,如果自己的能力能夠滿足物質和精神兩方面,何樂而不為呢?

雖然我閱歷尚淺,但是我知道底線一詞,對物質的追求不妨礙我擁有乾淨、追求精神享受的靈魂。物極必反、水滿則溢,這樣的道理大家都該懂。

我是獨生女,金錢對我來說重要在於:日後父母若是生病,我能不需要顧忌金錢方面的問題,不讓父母困於金錢。父母大概是我努力變得更優秀、實現自身價值的其中一個原因。

金錢不能給我安全感,自己內心的強大才是最讓我覺得心安的。其實我想說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的,物質和精神並不衝突,關鍵看個人怎麼平衡。


其實我不拜金,只是衣食住行都得花錢。。。特別是住,我拜的那點金連百分之一套房都買不起,那我拿什麼結婚生孩子?


拜金是因為沒金,而老一輩已經基本積累夠了金


推薦閱讀:

怎麼理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這句話?
如何理解莊子所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哲學上唯理論和經驗論的分歧在於哪裡? 為什麼說在個體發展的問題上存在的「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的鬥爭,實際上反應的是唯理論和經驗論的鬥爭?
大智若愚和多智近妖區別,是否矛盾?

TAG:哲學 | 信仰 | 年輕人 | 拜金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