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些看著沒什麼用,實際上真沒什麼用的科研成果?

12.8晚補充

先道個歉吧,讓很多科研工作者和學者受傷了,這個問題的本意是想得到一些比較搞笑的騙子成果,結果由於表達不當讓很多科研工作者受傷,題主這裡給大假跪下了……還望大假海涵,題主本身也是實驗室出來的,深知科研不易,對於這個問題還望大家不要放在心上


大概就是自己搞出來的「科研」成果吧。

初中的時候,市裡有一個環保相關的中學生髮明創造比賽,其實初中生能倒騰出什麼來呢,無非就是培養一個學習科學的興趣罷了。而且那時候傳媒的氛圍又不像現在這樣,動不動就發現一個諾獎成果,找到一位14歲能上MIT的神童。

當時的生物老師鼓勵我報名,可能是因為我在生物學小實驗作業裡面研究了廢電池浸出液對黃豆芽生長的影響,禍害了不少無辜的豆芽,讓他覺得我對環保題材感興趣。我看新聞裡面報道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袋,就說,老師,我想研究這個。

我倒是想研究細菌如何降解塑料袋,但我不知道怎麼養細菌,而且這個太慢了,據說要等個幾十年,來不及評獎。老師啟發我,說能不能嘗試一下其他的生物,比如經常用作飼料的「麵包蟲」(黃粉蟲)。他說,有一次魚蟲市場買麵包蟲,結果塑料袋被咬穿了,說不定這玩意可以吃塑料。

於是在老師的支持下,就真的去買了一批麵包蟲,在生物教室後面養了起來。記得當時還做了四個分組,按照僅投喂塑料袋/塑料袋與飼料混合,整個塑料袋扔下去/將塑料袋裁剪成小片再投喂的方式做控制變數。每天兩次,我去記錄塑料袋還剩多少,蟲子死亡了多少,稱排泄物的重量(寫這段的時候,似乎又聞到了那個味道)。後來,還請老媽用光譜分析了排泄物的成分,看麵包蟲的消化系統對塑料做了些什麼。

結果是很令人失望的,塑料還是塑料,只不過是變成了更小的顆粒,沒有發生化學性質上的變化。也就是說,麵包蟲的消化系統並不能真正分解塑料袋。這可以說是一項很沒用的研究了,畢竟,拿蟲子咬和用刀片切,效果是一樣的,前者還白白搭上了好多餓死的麵包蟲。

但這次經歷對我個人而言,的確是有意義的,甚至可以說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受學術訓練。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學會從最基礎的控制變數開始設計實驗,記錄實驗數據,接觸科學的分析方法,基於數據得出結論。

最重要地:在作出一項沒有用的成果時,也要展望這項成果未來的潛力,比如,說不定小顆粒的塑料能更好地被其他生物方式降解掉,於是可以昂首挺胸地說,我們的方法為其提供了基礎。

如果說,還有這麼一點微小的作用的話,就是這一次的「研究」讓一名初中生消除了對科研工作的神秘感,同時又對科學多了一分敬畏心。

--

評論區有高人指出,研究表明黃粉蟲消化道內的一種細菌的確可以以聚苯乙烯為食,而且我看到15年還有相關的論文發表和新聞報道。

其實並不會覺得錯過了一個重大發現,因為正如評論裡面朋友指出的,塑料袋主要是聚乙烯,所以我養的蟲子還是餓死了。而且,哪怕方向對了,受客觀條件和主觀認知水平的限制,也不一定能作出什麼結果。06年的那個小實驗,只不過是一段重現生活中有趣現象的小插曲而已,說不上對他人有什麼啟示。我剛才看知乎討論,發現網上還有類似的報道,中學生髮現麵包蟲能吃塑料之類的,看來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但這距離嚴肅的科學研究還有很遠的距離。

但還是感覺很開心:因為偶然在時間線上看到這個問題,勾起了一段童年回憶,然後經提醒發現居然真的有科學家研究了我們當時觀察到的現象,覺得很奇妙。


現在看著沒什麼用,將來搞不好就是大新聞

電剛開始還是用來雜耍的呢

液晶出來幾十年都沒卵用

導電高分子剛出來時候還以為瞎扯淡

還說都是騙經費

那就減少經費,大家都別研究了

研究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代代的積累

天天知乎上不是勸退就是說騙經費

江雷院士說過一句話:若一個國家的英才都去玩股票,那就意味著這個國家開始衰敗了。


我覺得用下面的比喻來描述科研工作是非常有趣的。

科研就像開採黃金礦。一開始沒人知道黃金在哪裡。

但是有些人憑藉著自己過人的學識和經驗找到了黃金,他大喊,大家快過來呀,黃金在這裡!漸漸地來挖礦的人越來越多,眼看著黃金越來越少,不少人甚至只能將自己挖出來的沙子作為戰利品悻悻而歸,而老一輩發現黃金的人也老了,再也挖不動了。有人在尋找新的金礦,有人只是默默地挖著沙子,垂頭喪氣。

你作為礦場所有者(科研機構管理人員,政策制定者),你深知以下三個事實:

1.挖礦效率最高的礦工(一大半是年輕人)即使不來挖黃金,他們也能去干別的。而有些生產力下降的老礦工只會挖礦,沒有其他勞動技能。

2.你永遠不知道哪些人會找到新的金礦,只能指望維持年富力強的礦工的數量以提高找到新礦的效率。

3.有些挖出來的沙子色澤奇異,看起來並不尋常,很可能將來會有妙用。

那你怎麼辦?

於是你頒布了政策:沙子也能換錢,當然金子能換的錢更多。

於是礦場熱鬧了起來。年輕的礦工見到即使是沙子也能換錢,心想挖礦雖然辛苦,但好歹餓不死,說不定我以後能找到金子呢,就屁顛屁顛地進了礦場。礦工越來越多,總有礦工能找到新的金礦,在他們的指引下,礦場產出越來越高。看著礦場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你高興地哼起了小曲。

況且,看著堆放在倉庫里的沙子,其中竟有不少閃爍著不尋常的光澤,你不禁對未來有了更多的遐想。

—————————————————————————

上面是科研的理想狀態

—————————————————————————

但是你漸漸發現,很多來挖礦的人,從一開始就沒打算挖黃金,他們就是來挖沙子的。他們還會用各種方法忽悠你,讓你覺得他們的沙子其實是另一種黃金。

你一開始信了,給他們付了相比於挖到沙子更多的錢。

後來你發現,漸漸地,單純來挖沙子的人越來越多,礦場的金子產出不見增長,礦場成本卻越來越高,你付給真正挖到金子的礦工的錢越來越捉襟見肘。

作為管理者,你越來越煩惱。怎麼辦?

—————————————————————————

這就是現代研究型大學的普遍弊病。科研越來越脫離產業實際,大學裡很多項目申請單純就是為了拿(pian)錢,題目越來越高大上,然後發一堆毫無用處的論文。但是這些研究內容除了能發論文評職稱,對產業發展、科技進步毫無用處。

怎麼辦?

—————————————————————————


何夕 《傷心者》里的句子:

"古希臘幾何學家阿波洛尼烏斯總結了圓錐曲線理論,一千八百年後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將其應用於行星軌道理論。

數學家伽羅華公元1831年創立群論,一百餘年後獲得物理應用。

公元1860年創立的矩陣理論在六十年後應用量子力學。

數學J.H萊姆伯脫,高斯,黎曼,羅馬切夫斯基等人提出並發展了非歐幾何。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歐幾何的實際應用,但他抱憾而終。非歐幾何誕生一百七十年後,這種在當時毫無用處的理論以及由之發展而來的張量分析理論成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核心基礎。"

"世界沉默著,為了這些傷心的名字,為了這些傷心的名字後面那千百年的寂寞時光。"


沒有分割線

12名教授,前三的發文也算進航空航天系 針灸 水處理 還有複雜網路中的男男同性性行為間的艾滋病傳播?_? 混凝土斷裂??國家新飛機都是混凝土材料做的嘛???簡直一大飛躍!還有一位教授是研究材料的,也算是跟航空航天扯上點關係了

5/12研究的都不是天上飛的東西,這就是世界一流???

我大概總結下,即將投入使用的國家混凝土大飛機設計新穎,具有中國特色,因此要運用針灸刺激穴位及水處理對飛機進行維護,因為新飛機具備人工智慧且目前僅有雄格,為保證飛機有和人一樣的機權,因此我們要保證其同性相戀的權利,而飛機在相戀過程中會導致艾滋病在飛機中傳播,因此防治研究必不可少,而飛機在相戀過程中會導致混凝土斷裂,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我實在編不下去了?_?

僅真看著這陣容莫名其妙有種名偵探柯南里酒廠的即視感,就是不知道這個酒廠里有沒有琴酒啦。


《染髮劑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作者本人(高一),加同小組另外三位同班同學。2005年的事歷歷在目。

在高中時我們有什麼「實驗性課程」,當年是全校老師自己做課題招賢納士,學生自己搶注,手慢無。其實一百多個課題中全年級學生都最想做的是《手機輻射對小鼠空間記憶力的影響》,因為可以光明正大養小白鼠 ,對高中生來說實驗設計的很嚴謹,有對照組和嚴格控制變數等。當然啦我沒搶到,我搶到了還算有意思的《染髮劑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帶我課題的生物老師是當年剛招進來的本科應屆畢業生,我們課題第一天就問她怎麼想到這個課題,她說爸媽都是種地的農民,自己經常染髮,看著髮廊大量讓染髮劑流進下水道里就有這個疑問。ˉ\_(ツ)_/ˉ

行吧,實驗要求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學生自己選植物種植,一個月後剁碎了扔進分光光度計看植物葉綠素含量。別的小組用什麼花花草草都有,我們四個從沒種過任何東西的臭皮匠一合計,決定種小蔥。染髮劑由我們一位深櫃男同學負責,因為我們其他直男都不懂。預算有限讓他買最便宜的,開瓶一股氨味嗆的半個教室都恨不得掐死我們。

觀察發現每周倒半瓶1:1染髮劑稀釋液的蔥長的比水澆的快得多,雖然說漸漸長出了艷麗的暗紅色,但一個月下來生生比對照組長11-17mm不等。我在同學們威脅不把蔥扔掉就剪我們蔥的積極支持下完成了課題論文。分光光度計的結果顯示染髮劑組蔥葉綠素含量顯著高於對照組蔥,但那個時候不會統計學,可惜沒有統計分析。我們組倒的染髮劑最濃,數字差的最多,當時我們特自豪,因為別的組只能羨慕我們得出一個「明顯的」結果。

這件事對我的影響還挺大,我們組一心以為會得到相反結果,全組上下努力想把蔥澆死。結果蔥不但沒死還長勢喜人,顛覆我們世界觀。

對了,全班同學滿意的看著我們倒掉了充滿氨味的紅色蔥,後來才得知用諾基亞輻射小鼠的課題組在結束時需要親手淹死實驗對象,著實給一些同學留下了心理陰影(小鼠非常抗淹)

看了@王瑞恩 的答案來答。真的是沒什麼用的發現。

百度知道上提這個問題的是我同學,因為我們當年都是很懶的高中男生( ̄? ̄)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525048.html

百度記錄了我們組員偷懶求助的時間

2005-11-27


抖個機靈,彭老師放過我!

其實只是想放這張圖,量子點還是蠻有用的

Peng X. An essay on synthetic chemistry of colloidal nanocrystals[J]. Nano Research, 2009, 2(6): 425-447.


的確會有很多看起來「沒啥用」,實際結果也沒啥用的研究。但是那些「沒啥用」研究的意義就是證明這條研究方向沒啥用,畢竟死路也要有人走過才能確定。

所謂的「騙經費」首先你也得編個有用的故事出來,不然是不可能給你立項的。

況且許多有用的東西可能就是在研究的意外中誕生的,藏在岔路中的意外成果是無法直接估量的。


當然是畢業論文中自己的原創部分了啊

看起來沒用,實際上……也確實沒用_(:з」∠)_


可以負責任的說,現在的科研成果90%以上都沒用。有用的最多不會超過10%。

但問題在於,你沒法提前知道到底哪些研究屬於這10%。


看了那麼多回答

為什麼非要有用。。。

我就做著好玩,你照樣得給我科研經費

話說回來,現在科研界已經被你們這種有用導向的思想帶壞了,發個論文一定要吹一通說這個怎麼怎麼厲害,不然發不出去,申請基金也要吹牛逼不然不給錢(這可以理解,畢竟如果吹牛逼都不會很有可能眼界不夠開闊,換言之水平可能不夠高)

為什麼說帶壞了呢?因為這導致大家現在只發陽性結果,陰性結果被直接藏起來,

難道沒用的反應真的比有用的反應發表的價值低嗎?

多少做有機的跑去資料庫一搜發現自己想要的反應文獻結果發現沒有,還以為自己發現了新大陸,結果一做發現根本就是反應不行

這是其一

其二,比如很多做有機的,發生了副反應就直接不管認為反應不work也不把副反應發表出來,因為探究副反應很可能無疾而終,然而其中也會有很多的機會

那究竟有沒有題目說的那種東西呢,當然有了,比如氣功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不是說黑他,真的是可證偽性沒有啊,明明得到了一個在隨機誤差內的結果非要說自己有顯著差異


如果是正兒八經的科研,那些什麼氣功對某某的影響之類不能算科研,很難有完全沒用的


這個不好說啊,搞不好就有人搞出一個大東西,臉都給你打腫。

材料。


科研成果都是「沒有用」的。

「有用」說明其難度和前瞻性不足,根本不配稱之為科研。


我想問什麼叫有用,你我他活在世上有什麼用


可以看到基本都是自然科學的答案,說明對於這種問題,大家已經無視純數了。。


講真,目前生物領域進行的70%以上的基礎研究都沒什麼卵用,不用看現在,就是再往後看一百年也沒什麼卵用。你說你不信,那我只能說你並不知道現在生物領域都在研究啥。

然而,這就是基礎研究的開展模式啊,有更好的模式嗎?

@ColdString ,你舉報還怪累的,給你掛著好了。懶得一一回復了,統一送給你們。「你說你不信,那我只能說你並不知道現在生物領域都在研究啥」,所以,底下一群人是瞎還是賤?

另外,中國基礎科學的教育真應該好好重視下統計學,我說70%都是客氣了

敢問底下舉發電機例子的朋友,「基礎科學」這幾個字兒的意思是什麼你知道嗎?我把你置頂了,這樣大家都能看見你了

還有十分鐘跑路,給外行截個圖,咱就在pubmed搜一個關鍵詞,搜個熱點點的,tumor

我們就算高質量的文章成果轉化率高好了,然後我們就算5分以上的文章算高質量好了(我很勉強的,主要是為了提高潛在的轉化率啊)。

然後把5分以上的文章篩出來,有計算能力的自己算一下,5分以上的文章也就佔了15%不到,這15%里真正能轉化的有多少?更何況tumor這個關鍵詞還算是熱門辭彙,做的人一大堆,出成果的速算還算快的。剩下的么,呵呵,所以我說70%是不是夠客氣了。當然了,這裡一部分文章可能是臨床應用,那我們算這部分文章佔總量的10%好了(實際只佔4%……),額,還是不到30%啊,好尷尬啊

其實我是不愛正了八經的說我的數據是怎麼來的,因為以破乎整體的科學素養來看,大部分人不懂也不愛看我數據具體得來的過程,你看現在我說明了數據是怎麼來的了,甚至都強調「基礎科學」這四個字兒了,不是還有人不停的給置頂那個評論點贊么╮(╯_╰)╭


我一直覺得,科研這個東西跟原始社會刀耕火種差不多,一大把撒下去誰知道能長出來幾個……更何況現在行業細分這麼厲害……一千個裡面能有一兩個出類拔萃的,那就不錯了。產學研結合是個大問題,誰說得清啊


謝邀

挺多的,生物醫學領域我身邊還沒碰到真正有用的,所以有些事情我一直在努力去改變,先從自己做的東西有點用開始。大環境確實太差,沒辦法。

憤世嫉俗之後,就從自身開始改變。如果確實太難而且說服不了自己騙人,那就早點轉行,不要和他們同流合污了。


我講分子機器,並不是為了黑它,我想表達的意思是我等凡人不能理解甚至預測其實際應用。

回答中我也引用了今年的一項分子機器應用於有機合成的研究成果,可見這個諾獎頒的非常具有前瞻性了。

另外我有幸在一次講座上請教過Stoddart教授本人關於分子機器的應用前景,老先生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當年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也沒有想到如今飛機會獲得如此廣泛的應用,並且教導我們不能通過一種科研是否有用而評價科研的價值。

以下是原答案(╯‵□′)╯︵┻━┻(╯‵□′)╯︵┻━┻(╯‵□′)╯︵┻━┻(╯‵□′)╯︵┻━┻

必須分子機器啊!輪烷和索烴發現的時候鬼知道會有什麼用,去年得了諾獎以後依然不知道能幹什麼。

不過今年貌似有一個用分子機器做催化的,還蠻開眼界的哈哈哈哈

Nature, 2017, 549, 374, DOI: 10.1038/nature23677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新聞 "研究生1年9項發明專利"?
如何學好 MATLAB?
媒體稱中國科研經費超過五千億但成果寥寥,原因何在?
「速食麵的營養比包子更均衡」是真的嗎?

TAG:自然科學 | 科研 | 學術 | 研究生 | 博士 |